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一、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哲学思想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辩证唯物主义、整体观念、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内容。
2.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健康和疾病都是由于整体功能的协调与失调。
3.阴阳学说:阴阳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中医理论中最重要的哲学概念。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
4.五行学说:将宇宙万物分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生相克,通过五行的相互作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二、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中医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中关于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基本理论,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因素以及病机的理论。
1.外感:指外界气候、病菌等因素侵袭人体引起的疾病。
外感包括风、寒、暑、湿、燥五种病邪。
2.内伤:指内因引起的疾病,包括饮食不当、情志不和、劳倦过度等。
3.情志:指情绪、思维、精神等因素对人体影响而引起的疾病。
不同情志对应不同脏腑,情志失调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
4.饮食:指饮食不当引起的疾病,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
5.病机:指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包括寒热邪正的关系、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紊乱等内容。
三、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医生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舌诊、脉诊等进行辨证施治的学科。
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法。
1.望诊:通过对病人的面色、舌质、舌苔等进行观察来判断病情。
2.闻诊: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来判断病情。
3.问诊: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体质、身体感受等来了解病情。
4.切诊: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了解病情。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一项重要方法,通过触诊脉搏的频率、强度、形态等来判断病情。
四、中医治疗学中医治疗学是中医医生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通过药物、针灸、按摩等方法来治疗疾病。
1.辨证施治原则: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结合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综合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2.药物疗法: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方式,草药通过调整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等来治疗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一部分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1. 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 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 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推荐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推荐文档1.中医基本理论2.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分为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望指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如面色、舌苔、脉象等。
闻指听听患者的声音和气味,问指与患者交流询问病情,切指按摩患者的穴位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3.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原则包括辨证论治和防治两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及体质特点来判断病因病机,从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防治则是指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扩散,维护健康。
4.中医疾病分类中医将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
外感病是指由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等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如感冒、发热等。
内伤病是指由内部的情志、饮食、劳作等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如消化不良、失眠等。
推荐文档:1.《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权威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医书,它对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整理,是中医临床的重要参考书。
2.《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它是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最早、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中国古代针灸学著作的代表之一,它系统地介绍了针灸的基本理论、经络学说、穴位选择和操作方法等内容,是学习和理解针灸学的重要参考书。
总结: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治疗原则以及疾病分类等。
学习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对于理解和应用中医学是非常重要的。
推荐的文档《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和《针灸大成》都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对于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医基础理论非常有帮助。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A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资料1.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与组织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中医注重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以及五脏六腑的协调。
2.中医的气血观念:中医认为气是万物之本,血是形体的物质基础。
气血充足则人体健康,气血不足则易生病。
中医治疗常通过调整气血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3.中医的阴阳观念: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阴阳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基础。
中医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4.中医的五脏观念:中医将人体的功能分为五脏,即肝、心、脾、肺、肾。
每个脏器都有相应的功能,并与五脏相互作用、相互调节。
五脏的功能失常会引起疾病。
5.中医的六腑观念:中医将人体的功能分为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六腑与五脏相互合作,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6.中医的经络观念: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具有传导、调节和保护功能。
通过调整经络的畅通来治疗疾病。
7.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诊断方法主要是辨证论治,即通过辨别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判断病因病机,从而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包括病因辨证、病机辨证、辨证类型和治疗原则等。
8.中医的八纲分类:中医辨证论治中常用的分类方法是八纲分类,即寒热虚实表里四个方面。
通过判断病人的寒热虚实来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9.中医的治则与方药:中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病情制定具体的治则和方药。
中医方药包括草药、矿物和动物制剂等,常用于中医的治疗。
10.中医的预防与保健:中医注重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预防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
保健包括养生、按摩、针灸等方法,可以帮助人体保持健康。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医学原理和进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1.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强调事物的相对性。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动态平衡。
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五行学说: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是描述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生理病理变化的符号和方法。
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相互制约,构成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理论。
3.气血理论:气是构成人体基本物质的能量,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
气和血在人体内部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气血的运行和充盈与健康密切相关。
4.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内部的概念,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系统贯穿整个人体,连接脏腑、肌肉、骨骼等组织器官,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5.脏腑学说:脏腑是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的分类和认识。
脏腑功能相互关联、相互依赖,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础。
脏腑功能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6.病因病机:中医对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的认识。
病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因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病机包括病邪入侵、正气受损、脏腑功能紊乱等。
7.辨证论治: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
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机,判断疾病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采用针灸、草药、推拿等治疗方法,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恢复身体健康。
8.药物学:中医药物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中草药以及一些矿物和动物性的药物,根据其性味归经、功效、应用方式等进行分类和应用。
9.针灸学:针灸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强调整体调节和个体差异。
10.养生学:中医强调养生,预防疾病重于治疗疾病。
根据阴阳五行学说,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休息、心理等方面,保持身心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全)

绪论1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2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32.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
4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主张“火热论“,属寒凉派;李东5垣,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属补土派;张从正,主张“治6病先以驱邪为要”,属攻邪派;朱丹溪,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7足”,属滋阴派。
84.中医四大经典丛书:①《黄帝内经》②《难经》③《伤寒杂病论》9④《神农本草经》10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病11与证的区别)126.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13间、地区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病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14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各异,这叫做“同病异治”;异病同15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16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17叫做“异病同治”;它们的判断依据是“证”的异同。
18中医学的哲学思想19精气学说20211.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与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源,也是推动宇宙万物22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
2324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运动是精气的基本属性;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25阴阳学说2627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8292.阴阳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可分性。
30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31五行学说32331.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34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5363.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3738注:色脉相符其病顺,反之,得克之脉则死,得生之脉则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绪论一:概念1、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气、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2、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述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3、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①整体观念②辨证论治4、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5、整体观念:指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6、中医“四诊”:病因、病位、病性、病势7、辩证论治——病、证、症①病: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②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③症: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二、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1、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2、隋唐时期——中医基础补充时期代表《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3、“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火热论,《河间六书》②张从正(张子河)——攻邪派——病由邪生,《儒门事亲》③李东垣(李杲)——补土派——内伤脾胃学说,《胃脾论》④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相火论,《格致余论》4、“温病四大家”①叶桂(叶天士)——《温热论》②薛雪(薛生白)——《温热条辨》③吴瑭(吴鞠通)——《温病条辨》④王士雄——《温热经纬》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精气学说一:精、气、神的概念1、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既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
精的来源由二,一为先天之精,它是与生俱来,禀授予天,为生命的原物质;二为后天之精,是饮食水谷化生之精微;后天之精可养先天之精。
2、气:指生命机能的动力和能量运动,气原属哲学范畴,被古代哲学家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物质。
3、神:指脑物质细微精深的结构和脑的功能活动。
二:精、气、神三者关系1、精——代表着生命活动的本源及物质基础2、气——代表着生命活动的动力及能量运动3、神——代表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外在征象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1、阴阳: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我们把对于人体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归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于阴。
阴阳是相互关联的一种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人体阴阳分布①人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表体为阳,体内为阴。
②背腹而言——背部为阳,腹部为阴。
③四肢而言——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④筋骨而言——筋骨在内为阴,皮肤在外为阳。
⑤内脏而言——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为阴。
⑥五脏本身而言——心、肺居于上焦为阳,肝、脾、肾居于中焦为阴。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交感:指阴阳交互作用,且相错十分复杂。
阴阳交感是万物得以产生和变化的前提条件。
2、阴阳相反:也称为“阴阳的对立制约”,指阴阳属性都是对立的、矛盾的,如上与下,水与火;另外阴阳在相对的基础上,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征,对立的阴阳双方相互抑制,相互约束,表现出阴强阳弱、阳胜则阴退的错综复杂的动态联系。
3、阴阳相成:也称“阴阳的互根互用”,指阴阳皆相互依存,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另外阴阳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范畴也会相互滋生、相互为用的关系特点。
4、阴阳平衡:指阴阳之间的消长运动如果是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进行的,这种消长运动往往不易察觉,或者变化不显著,事物在总体上仍旧呈现相对稳定。
主要包括两种情况:①阴消阳长,阳消阴长:表现为阴阳双方你强我弱,我强你弱的状态,这种形式主要是和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相联系。
②阴阳皆长,阴阳皆消:表现为阴阳矛盾统一体的我弱你也弱,我强你也强,这种形式主要和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相联系。
5、阴阳转化:指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的属性转化,它主要是指事物的总的阴阳属性的变化。
阴阳的转化一般都出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
三、阴阳失调1、阴阳失调:指机体阴阳的平衡协调状态,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而遭到破坏,导致阴阳之间出现失调。
2、常见阴阳失调——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四、阴阳关系1、对立制约2、互根作用3、消长平衡4、相互转化五、临床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没有物质运动无以产生生理功能,人体功能与物质的关系,也就是阴阳依存、相互消长的关系。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疾病发生是因“阴阳失调”,如阴胜则阳寒。
且病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三节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1、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源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二、五行基本内容1、相生与相克①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②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2、制化与胜复①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变化与发展的关系②胜复:五行中一行亢盛,引起其所不胜的报复性制约,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稳定的关系。
3、相乘与相侮①相乘: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②相侮: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4、母子相及①母病及子,母虚累子②子病及母,包括子盗母气和子病犯母。
三、常见五行学说的应用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四种2、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左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四种四、五行图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第一节一:概述1、中医认为精、气、血、津液是生命的基本物质。
第二节气一、气的基本概念1、气是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由精生化而成,也有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
二、气的来源1、先天之精气——肾藏精2、自然界之精气——肺主呼吸3、水谷之精气——胃脾运化三、气的运动形式1、气的运动形式分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中医把这种运动形式叫“气机”。
2、吸入清气是入,呼出浊气是出,气化是升清,排泄是降浊。
五、气的种类1、气主要分为:元气、卫气、营气、宗气①元气——是以先天之气为主,是人体保持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耗尽生命活动就会停止。
②卫气——是水谷之气化生,行于脉外和肌表一起保卫人体,肌表是人体结构屏障,卫气是功能屏障。
③营气——是水谷之气化生,行于脉内,是血脉中富有营养,用于化生血液营养全身之气。
④宗气——是清气和水谷之气结合,汇聚在胸口形成的,上出呼吸推动呼吸,贯注心脉推动血液运行,下纳丹田资助先天元气,且间接影响人体的视听言动活动。
六、气机失调1、定义: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去调节2、分类: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闭七、气的作用1、推动——气对人体有激发和推动作用,如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推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等2、温煦——阳气是人体温度来源,不管是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还是血液津液的循行,都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才能完成3、防御——起到防御作用的气是卫气4、固摄——气对血液津液等人体内液体有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5、营养——气为人体提供营养物质,营养脏腑组织器官等6、气化——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相互转化和能量的转化都通过气的气化来实现第三节血一、血的基本概念1、血主要来源于水谷精气和精髓,水谷精气和精髓都来源于脾胃运化,所以脾是气血生化之源。
二、生理功能1、血主要具有濡养和化神两方面功能三、血液正常循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条件:①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②气的固摄作用③血液的状态粘稠清浊第四节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1、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具有滋润濡养、充养血脉的作用2、包括:组织液和正常分泌液二、津液的生成(如图1)1、津液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的运分即有关脏腑的生理机能而生成三、津液的排泄和输布(如图2)1、津液在体内的输布主要依赖于肾气的蒸化和调控(主宰)、脾气的运化、肺气的宣降、肝气的疏泄、三焦的通利2、排泄:通过尿液和汗液完成——肾(主要)、肺、脾四、津液的功能1、津液主体是水,则具有滋润濡养、充养血脉的作用。
第五节气血津液的关系一、气和血的关系1、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含义2、气血相对而言,气属阳,血属阴,具有互根互用关系①气为血之帅(一)气能生血: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二)气能行血:血液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三)气能摄血: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②血为气之母(一)血能养气: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二)血能载气: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二、气和津液的关系类似于气与血的关系、血与津液的关系1、津血同源的概念血和津液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之为“津血同源”2、气血津液关系导图第三章藏象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一、概念1、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在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二、分类1、藏象是以脏腑为基础,按脏腑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脏、腑、奇恒之脏三类2、五脏①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
②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
③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在五行属土。
④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
⑤肾——肾为先天之本,在五行属水。
3、六腑①胆——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②胃——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③小肠——主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④大肠——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⑤膀胱——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⑥三焦——通行元气,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4、奇恒之腑①主要是:脑、髓、骨、脉、胆、女子胞②形态中空与腑相似,功能贮藏精气与脏相同。
第二节五脏第三节六腑第四章经络一、经络的概念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1、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3、感应传导4、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三、系统组成1、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经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