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学前沿进展 - 中国科学院大学
超大陆裂解的主要驱动力——地幔柱或深俯冲

第95卷第1期 2 0 2 1年1月地质学报ACTA GEOLOGICA SINICA Vol. 95 No. 1Jan. 2 0 2 1超大陆裂解的主要驱动力—地幔柱或深俯冲?李献华^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2)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北京,1〇〇〇49内容提要:晚太古代以来全球的主要大陆经历了多次聚合形成超大陆、随后裂解成多个大陆/陆块,构成了地 球历史最大时-空尺度的“超大陆旋回”周期性变化。
超大陆聚合主要是通过全球性板块汇聚和造山运动而形成已成为共识,但导致超大陆裂解的动力机制则是学术界广泛关注和争论的重要科学问题,目前主要存在地幔柱上升(Bottom-叩)和板块深俯冲(T op-dow n)两个主要学派。
本文回顾了这两种学派的主要地质观察证据、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结果和模型预测,结合类地行星早期大规模岩脉分布特征和地球变质作用特征随时间的演化,探讨了 B otto m-u p和T o p-d o w n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关键词:超大陆旋回:地幔柱;深俯冲;罗迪尼亚;潘基亚晚太古代以来全球的主要大陆经历了多次超大陆聚合和裂解,包括可能的〜2. 5〜2. 1Ga Kenorland 超大陆、〜1.8〜1.4 Ga Nuna/Columbia 超大陆、〜0. 9〜0. 75 Ga Rodinia超大陆以及〜300 〜180Ma Pangea超大陆,这个过程称之为“超大陆 旋回(The Supercontinent Cycle)’’(Nance et al.,1988,Taylor et al.,1995 ;Li Zhengxiang et al., 2009, Hawkesworth et al.,2017)。
“超大陆旋回”的提出和相关研究是近30年来固体地球科学一个最重要的新进展和研究领域。
2016年开始执行的IGCP-648 项目 “Supercontinent Cycles&Global Geodynamics”,正在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深人研究地球历史的超大陆旋回的时间、过程和机制及全球地球动力学,代表了这个研究领域的前沿。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专题总结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专题总结第一专题地球物理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了紧扣今年学术年会的主题,本专题定位于“地球物理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专题共收到论文30篇,年刊录用30篇,其中10人在本专题进行了口头报告。
刘光鼎院士在专题会上就环渤海湾的地球物理问题进行了精彩而生动的讲话。
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可以大致归纳为五个方面:1.综述性论文共3篇,涉及使用地球物理技术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综合性研究和讨论及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技术的综述等方面,如刘元生、王怀洪、王秀文、闫维彰等详细分析了环渤海湾地区固体矿产、油气资源、海洋资源等的研究现状,综合论述了地球物理技术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能发挥的作用;李学军系统介绍了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技术的最新发展现状及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2.涉及基础地质及矿产地球物理问题的论文共4篇,论述了地球物理方法研究断裂带、大地构造分区、矿产勘查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如宋春明详细探讨了山东省大地构造分析;宋志勇探讨了鲁西地区铁矿成矿条件及资源远景;而张兆芳介绍了在强干扰地区采用大功率电磁法研究太行山东部断裂带和盆地的接触关系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探索了在中国东部人文干扰严重地区利用物探方法研究中深层地质结构的有益途径。
3.涉及油气勘探开发及新能源研究方面的论文共7篇,重点围绕环渤海湾盆地深层、复杂区、滩浅海等的勘探问题及油田开发中的联合反演和新型能源-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等方面;如葛运华、刘雪军通过研究重磁电技术在环渤海多个大中型油气田发现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结合盆地深层新层系、潜山、火成岩等目标的具体地质问题,分析了盆地内深层勘探潜力和物性条件等,指出采用非地震、地震一体化技术是一种经济、快速、有效的手段,并列出了针对不同问题的技术方案;而刘怀山、王宁健在论文分析了中国近海油气田勘探的现状和前景,并针对渤海湾地区浅海油气资源勘探的潜力和有效的技术方案等进行了探讨;曹丹平等人探讨了以已知地质规律为前提,研究多种不同尺度的物探资料和储层特征的匹配关系,指导油田开发。
物理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和应用

物理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和应用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古老、最基本、最深奥、最具有前沿性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包括物质的结构、性质、运动、相互作用等方面。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物理学在各个领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着重介绍物理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和应用。
一、量子计算量子计算是近年来物理学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
传统的计算机使用的是经典比特,量子计算则使用量子比特,可以通过量子纠缠等量子现象进行快速计算,解决经典计算机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
目前,各国政府和科学机构已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来研究量子计算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在量子计算的研究中,制备和操控量子比特是一个关键问题。
利用超导材料制备的固态量子比特有望在量子计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利用光学和原子物理技术制备的离子量子比特以及超冷原子间的量子纠缠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量子计算将会在安全通信、密码学、化学计算等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高效模拟微观粒子的动力学过程、分子合成反应的机制、制药过程等方面,量子计算都将能够得到广泛应用。
二、宇宙学宇宙学是研究宇宙的起源、演化及其性质的一门学科。
随着现代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宇宙学已成为物理学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
宇宙学的研究将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宇宙,并为宇宙中各种现象的出现和演化提供科学依据。
宇宙学的研究涉及到宇宙的大尺度结构、宇宙演化史、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分布等方面。
其中,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研究备受关注。
暗物质是指在宇宙中占主导地位的物质,它不发光也不通过电磁波与普通物质相互作用,但通过引力影响着宇宙的演化。
暗能量是指在宇宙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物质,它的存在是为了解释宇宙膨胀加速的现象。
随着大型科学项目的推进,珂朵莉天空巡天、天琴计划等将会有更多重大发现。
这些项目将为我们提供更全面和深刻的宇宙观测数据,有助于推动宇宙学研究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三、新材料新材料研究是物理学领域的常青课题。
数据资讯: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进展

1388 2021 年 . 第 36 卷 . 第 11 期资讯与观察Information & Observation数据资讯: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 类)进展*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下简称“先导专项”)是按照 2010 年国务院第 105 次常务会议精神,发挥建制化优势,组织院属单位优势科技力量,前瞻部署、共同实施的跨学科、跨领域的重大科技任务,是中国科学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率先”①和“两加快一努力”②要求的重要举措和关键抓手。
先导专项包括前瞻战略科技专项(A 类先导专项)、基础与交叉前沿方向布局(B 类先导专项)和攻坚专项(C 类先导专项)3 类。
其中,B 类先导专项侧重于瞄准新科技革命可能发生的方向和发展迅速的新兴、交叉、前沿方向,以期取得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成果,占据未来科学技术制高点,并形成集群优势。
1 基本情况“率先行动”计划启动实施以来,在财政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集中优秀人才队伍,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在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领域进行布局,累计部署“量子系统的相干控制”等 B 类先导专项 44 项(表 1)。
截至 2021 年 11 月,在研 B 类先导专项共计 21 项。
院刊 11* 本文由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供稿,执笔人:沈连成、李云龙、王娟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11021003修改稿收到日期:2021年11月6日① 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② 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
表 1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 类)一览表Table 1 List of Strategic Priority Research Program (B),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序号专项名称依托单位研究起止年院刊13894超导电子器件应用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12—2017年5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2—2017年6海斗深渊前沿科技问题研究与攻关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2014—2018年7拓扑与超导新物态调控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4—2018年8生物超大分子复合体的结构、功能与调控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14—2018年9宇宙结构起源――从银河系的精细刻画到深场宇宙的统计描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2014—2016年10页岩气勘探开发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2018年11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生物间信息流与行为操纵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14—2018年12功能pi-体系的分子工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014—2018年13动物复杂性状的进化解析与调控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2014—2018年14典型污染物的环境暴露与健康危害机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4—2018年15土壤-微生物系统功能及其调控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2014—2018年16超强激光与聚变物理前沿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6—2021年17能源化学转化的本质与调控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16—2021年18地球内部运行机制与表层响应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6—2021年19细胞命运可塑性的分子基础与调控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16—2021年20结构与功能导向的新物质创制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2016—2021年21基于原子的精密测量物理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2016—2021年22多波段引力波宇宙研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2016—2021年23大规模光子集成芯片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6—2021年24超常环境下系统力学问题研究与验证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2016—2022年25下一代高场超导磁体关键科学与技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结构研究院2018—2023年26关键地史时期生物与环境演变过程及其机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018—2023年27植物特化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及定向发育调控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2018—2023年28拓扑物态与量子计算研究中国科学院大学2018—2023年29病原体宿主适应与免疫干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18—2023年30功能导向的原子制造前沿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8—2023年31大尺度区域生物多样性格局与生命策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18—2023年32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2018—2023年33新一代超导与拓扑物理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20—2024年34核物质相结构与重元素合成研究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20—2024年序号专项名称依托单位研究起止年(续表)1390 2021 年 . 第 36 卷 . 第 11期院刊 13序号专项名称依托单位研究起止年44存算一体基础器件与系统前沿科学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2020—2024年(续表)2 专项组织管理中国科学院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制化优势,不断优化 B 类先导专项的组织管理,深化推动“放管服”改革。
地球物理学中的新进展

地球物理学中的新进展地球物理学是一门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的科学,广泛应用于矿产资源勘查、地震预测、地质环境保护等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球物理学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出现了许多新领域和新方法。
一、地球电磁学的新发现地球电磁学是利用地球天然电磁场探测地下构造和矿产资源的一门学科。
近年来,人们在这一领域取得了许多新进展。
例如,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岩石中的水含量对电导率有影响,可以用电磁法探测出含水层的位置和厚度。
而位于荷兰的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则运用电磁法研究了火山地震,揭示了火山喷发前地下岩浆运动的情况。
二、地球重力学的新探索地球重力学是研究地球引力场的学科,也是矿产资源勘探和地球内部结构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最近,日本东京大学的一组研究者借助卫星测量技术,在海底挖出一座人工降重洞,并利用这个洞进行了一系列地球重力场测量实验,以便更深入地了解海底地壳构造和地球内部的重力场分布。
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这一领域将会取得更多的理论突破和实际应用成果。
三、地球声学的新技术地球声学是运用声波探测地球内部结构和岩石物性的学科,是地下构造研究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
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对地球声学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例如,在海洋石油勘探领域,现代超深水钻机可以通过撞击岩石产生声波,引起岩石反射,并通过接收器收集反射波,来探测地下石油的分布情况。
此外,利用声波可以检测出地下水流和坚硬岩石的位置,有助于矿产资源的勘探。
四、地球磁学的新应用地球磁学是研究地球磁场和地球内部物理环境的一门学科,在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最新的研究表明,地球磁场强度和地热流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可以根据地球磁场的变化来直接推断地热流通情况。
这一发现对于预测火山活动和地震等天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地球物理学在新的实验技术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在日常生活和工业领域中的应用范围也有所扩大。
物理化学领域的前沿科研进展

物理化学领域的前沿科研进展物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它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动力学、热力学、表面现象等多个方面,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
在这个领域里,研究者们正在探索一些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当前物理化学领域的前沿科研进展。
1. 通过单分子技术实现微观水平上的生命过程探测单分子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物理化学领域的一项热点研究领域,由于它可以突破传统测量技术的限制,我们可以在微观水平上对生命过程进行探测。
例如,研究者利用单分子荧光方式,成功地观察到了DNA的细胞内复制过程和分子膜上的蛋白质运动等生命现象。
2. 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的生命分析技术SERS是刺激激发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简称,它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常有潜力的生物分析技术。
通过将样品分子吸附到金或银颗粒表面来实现强烈拉曼散射信号的增强。
这种技术在生物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对癌细胞和病毒的检测等。
3. 研究分子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分子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在物理化学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它们包括疏水相互作用、静电相互作用、氢键等。
这些相互作用对于分子的结构、化学反应过程和各种生物过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研究者们正在进一步探索它们的作用机理和不同的应用方向。
4.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研究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分析工具,它可以用来研究许多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它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的自旋产生磁共振现象进行物质分析,不仅可以提供分子结构的信息,还可以研究分子的动力学、热力学等问题,已经发展成为物理化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分析工具。
5. 人工智能与物理化学交叉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物理化学领域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大量实验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和数据挖掘,以便更深入地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过程,并发现新的科学规律。
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优化计算模型,提高相关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为物理化学领域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frontiers系列期刊详细介绍 (1)

Frontiers系列期刊详细介绍1、Frontiers of Chemistry in China 中国化学前沿期刊介绍:主编为复旦大学杨玉良院士,荣誉主编为北京大学王夔院士。
主要刊登化学主要分支学科领域前沿课题的综述、原创性研究论文、快讯及新闻等。
涉及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及理论化学、高分子化学等研究领域。
本刊已被ChemWeb 和SCOPUS 索引收录。
主要学科:化学ISSN:1673-3495 E-ISSN:1673-3614 频率:4期/年2、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地球科学前沿期刊介绍:主编为中国地质大学殷鸿福院士和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高炜教授。
涉及领域包括地球系统科学、地质学、自然地理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大气科学、环境遥感等。
特别关注地球科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聚焦于一些蓬勃发展的领域。
得到中国地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国家气象局、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合支持。
本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INSPEC,CA 和SCOPUS 等收录。
主要学科:地球科学ISSN:2095-0195 E-ISSN:2095-0209 频率:4期/年3、Frontiers of Mathematics in China 中国数学前沿期刊介绍:主编为北京大学张恭庆院士。
收文范围包括数学领域的综述、研究论文,涵盖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统计学等各学科分支。
本刊已被SCI,Zentralblatt MATH,Math Review 和SCOPUS 等收录。
主要学科:数学ISSN:1673-3452 E-ISSN:1673-3576 频率:6期/年4、Frontiers of Physics 物理前沿期刊介绍:主编为北京大学赵光达院士。
本刊主要刊登物理学各领域新进展的评述、前沿课题的综述及研究论文,涉及领域主要包括量子力学与量子信息,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凝聚态与材料物理,粒子物理、核物理、宇宙学与天体物理,统计与非线性物理,等离子体与加速器物理,软物质、生物物理与其他交叉学科领域。
地球物理科学的发展和应用

地球物理科学的发展和应用地球物理科学是指研究地球内部结构、性质和动力学过程的科学。
它涉及到地球的物理性质、地球物理仪器和测量技术以及各种地下探测方法等方面,广泛应用于地球资源勘探、环境监测、地震学研究等领域。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基本理论和应用前景等方面阐述地球物理科学的发展及应用。
一、历史发展地球物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的科学家们开始使用各种仪器和方法对地球进行探测和研究。
最早的地球物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重力和磁力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球物理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20世纪初,地震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逐渐发展为现代地球物理学的重要学科之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地球物理学的研究逐渐转向了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性质方面。
二、基本理论地球物理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需要用到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
其中,最基本的理论是物理学和数学。
同时,地球物理学也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如地球化学、地质学、地理学等。
地球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采用不同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和仪器对地球的物质和结构进行检测和研究。
例如,通过地震仪等仪器对地震信号进行分析,可以推断出地球内部的构成和物质性质;通过测量地球的磁场变化,可以研究地球的磁性结构等。
三、应用前景地球物理学在地球资源勘探、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预测和防范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地球资源勘探方面,地球物理学技术已成为勘探石油、天然气、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主要手段之一。
其中,重力勘探技术可用于探测矿区的地形和重力异常,寻找地下矿体的位置、规模和性质;磁性勘探技术则可用于寻找具有磁性矿物的区域。
此外,地震勘探技术可利用地球内部不同介质的声波传播特性,探测地下油气等储层。
在环境监测方面,地球物理学技术可用于监测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此外,通过检测地下水位、测量地表沉降和地壳运动等指标,可以预测和防范自然灾害的发生。
总之,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和应用对地球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和地震灾害预测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物理学前沿进展
地球科学学院讲座名称
报告人简介:
时 间报告人地 点1.震源参数快速准确测定与地震减灾
6.地震电磁学进展与挑战
3.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地壳结构域演化
4.中国大陆地区岩石圈热状态及地热资源的分布与潜力2.利用天然和人工震源研究地下介质变化
5.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的研究进展7.油储地球物理的现状与未来 10月15日19:00-21:00 12月11日19:00-21:00 11月17日19:00-21:00 11月24日19:00-21:00 10月20日19:00-21:00 12月04日09:30-11:30 12月18日09:30-11:30 倪四道 研究员 黄清华 教授 高 锐 研究员 胡圣标 研究员 王宝善 研究员 张培震 院士 刘 洪 研究员倪四道,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IUGG/SEDI 2008年会秘书长,IUGG/IASPEI 三维模型工作组委员(2012-)。
任地球物理学报编委。
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PNAS、EPSL、GRL、JGR等期刊上发表SCI文章70余篇。
黄清华,北京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入选者,现为国际学术组织IUGG-EMSEV执委,教育部地球物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地球电磁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地球物理学报》副主编。
曾获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傅承义青年科技奖等奖励。
在地球电磁学与地震物理学的国际前沿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多次在AGU、EGU、AOGS等国际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并参与专题召集工作,已发表SCI论文45篇,SCI引用666次。
高锐,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从事地球物理和深部构造与地球动力学研究,主持完成国家与部门重点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主编及合作出版著作13部,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获首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获2010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科技成果奖。
《中国地质》、《地质通报》、《物探与化探》编委;《地球学报》常务编委。
胡圣标,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地质所构造地质与地热学博士学位。
曾获1993、1995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一等奖,1996年中国地质学会青年科技奖金锤奖;2006 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6年:国家教委自然科学一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地热流、岩石圈热结构、油气盆地热史恢复及烃源岩热演化、造山带冷却抬升速率及低温年代学。
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多篇,并担任国际热流委员会委员。
王宝善,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实验地球物理研究室主任,中国地震局地震观测与地球物理成像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03 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专业博士学位。
2013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负责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面上项目、地震行业专项重大项目子课题等多项科研课题。
先后获“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中央国家机关青年五四奖章”等奖励。
主要从事人工震源探测和4 维地震学研究。
张培震,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973项目“活动地块边界带动力过程与强震预测”首席科学家。
1987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获博士学位。
曾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被引用1000多次, 2001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Nature和Science 上各发表论文一篇。
主要从事地震地质、地震危险性评价、新构造运动、现今地壳运动、青藏高原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刘洪,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
1997年3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科技部“十五”规划预研油气资源组专家。
现任地球物理学报编委、地球物理学进展副主编、石油物探编委、地质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曾获得过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年科技奖、胜利油田地学开拓者基金会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油储地球物理奉献者、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贡献团队奖等荣誉。
长期从事油储地球物理研究。
教1-208教1-207教1-207
教1-207
教1-207
教1-207
教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