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两首_题西林壁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课文讲解一、【多音字组词】重:chóng(重复、重新)只:zhǐ(只有、只好)zhòng(重量、重担)zhī(船只、一只鸡)二、词语解释:【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缘】因为。
【莫】不要。
【识】认识,了解。
三、释句导读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这是作者由看到的景象产生的联想,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诗句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它启迪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合理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的意思是,来时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道道水,还以为前面没有了路,可是走着走着,前面又出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村庄,于是悟到一条人生哲理: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突然出现坦途。
这句诗在写景中寓有一定的人生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现在常用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四、课文解读(一)、《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路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睱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荫天蔽日,从近处看则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空间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Hale Waihona Puke 题西林壁解诗意【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意思是: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
精品
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 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 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 成一幅画。
注释:
不识:看不清
只缘:只是因为
被称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精品
明背景 作品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 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 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 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 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精品
题西林壁
读诗句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有节奏 远近高低各不同。 有重音
有感情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精品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山:指庐山
精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精品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精品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精品
山 岭
精品
山 峰
精品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精品
横看庐山成了连 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庐山成了高 耸精入品 云的山峰。
远 同各 近 不
高
低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庐山的样精品子都不同。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 ; ; ; ; ……
精品
不识庐山真面目, 因为
(精选)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课件 新人教版

55.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就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就笑出成长的性格! 2.如果你不努力,一年后的你还是原来的你,只是老了一岁。 22.想成功就要和成功者的思想、脚步和时间重叠。 9.无人理睬时,坚定执着。万人羡慕时,心如止水。 19.我来到,我看到,我征服!---罗马的凯撒 7.人生就像一场戏,演好自己的角色才是戏成功的关键。 23.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如此,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13.生活会辜负努力的人,但不会一直辜负努力的人。 29.成功在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累积。 43.天赐我一双翅膀,就应该展翅翱翔,满天乌云又能怎样,穿越过就是阳光。 47.学习不一定成功,不学习一定不能成功。 40.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92.只有你学会把自己已有的成绩都归零,才能腾出空间去接纳更多的新东西,如此才能使自己不断的超越自己。 27.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事理的人硬想使世界适应自己。 62.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 22.只要你还活着,你就没有理由逃避问题,你也有机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8.世上许多事情是我们难以预料的,总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 21.我不能说只要坚持就能怎样,但是只要放弃就什么都没有了。 13.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 12.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只是后者再向前了几步。 53.人的一生也不可能顺顺利利,总会遇到一些风风雨雨。要经历风雨,就必须把自己磨练成一个对待困难不折不挠的强者,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没有人会甘于做弱者,让生命流失在无 声的岁月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我能画一画
岭:高大连绵的山脉。 峰:高而尖的山头。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0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PPT、优质教学课件

5从这个成语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6回顾我们本组单元所学的课文,想一想:还有什么也关系 到长久之计 ,也需要长远规划?
第五组 教材分析(闫军华整理打印) 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中只有一 篇是鲁 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 这样就使得鲁迅这 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 。《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 文,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 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周晔的《我 的伯父鲁迅先 生》通过自己的真情回忆,展现了鲁迅的音容笑貌,读 来 使人历历在目。阿累的《一面》,文中的对话和外貌描写 十分传神, 字里行间倾注着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三篇 文章之后,教材安排了 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四篇课 文都是引导学生潜心研读、感受人 物形象的极好范本。“ 口语交际·习作”中的口语交际,让学生交流 “留在心里 的印象”,习作让学生根据两则材料选择一个完成,一是 写自己的小伙伴,一是续编发生在自己和小伙伴之间的一 个故事。 “回顾·拓展五”中的“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学 生心目中的鲁迅形 象;二是交流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 法。“日积月累”安排读背鲁 迅先生的名言警句。“趣味 语文”则讲述了鲁迅少年时的一个有趣的 故事。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 料,如, 鲁迅写的《故乡》、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 事情》、周海婴写的《父 亲的写作》、萧红写的《回忆鲁 迅先生》,都可以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 读读,让鲁迅这一 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教学难点: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课前了解旧社会封建家庭的生活方式,了解文中提到 的动物 ;多媒体图片;网络教室。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两首古诗学生在三年级时曾经积累过,学习起来不会很困难。但诗句的后两句有着一定的哲理性,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
学
习
目
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3、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察效果
不同。
4、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四年级上册语文 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案教材分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能够使用多角度观察的方法观察事物。
4.积累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1.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2.理解个别词语以及诗句的意思,明白古诗所含哲理。
3.积累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1.明白古诗所含的哲理并能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2.学习使用多角度观察的方法观察事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赏图片,入新课1.播放庐山的图片,请同学们用积累到的词语,形容观察到的景色。
【随机让学生把自己的答案写到黑板上的相应位置】2.提问:那么,谁能够用最简短的话语,概括地表述出你们看到的景色,以及看景的感受呢?【生尝试着表述】3.过渡:其实,在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并用《题西林壁》这首诗,总结了他观赏那儿瑰丽风景的所观所感。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宋苏轼

古诗两首之一: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望庐山瀑布
李白
庐山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学习古诗的步骤:
一、解诗题、知作者 二、抓字眼、明大意 三、多诵读、悟诗情
要想对某个事物 有全面的、符合实际 的认识,就必须站在 客观的立场上。 正如俗语所说的: “当局者迷,旁观 者清”
象棋
刘老师
孤相单士护王宫, 炮马车卒狭路逢。 不识棋局真面目, 只缘身在棋局中。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多诵读、悟诗情
题西林壁
[宋 ]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诗人已经从横侧 远近高低去看庐山 了,为什么诗人会 说“不识庐山真面 目呢”?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明 理
近景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高 景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低 景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庐山之景
庐山,山岭连绵起 伏 、从侧面看庐山,山峰高耸入 云,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 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解诗题、知作者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 寺墙壁上的 诗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 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 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谪。
5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观书有感

朱熹(1130—1200年) 字元晦,一字仲 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 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 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 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 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 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 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问渠那得清如许
“渠”的右上部分是“巨”不是“臣”。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天光:天空的光景。 [宋]朱熹
如许:如此, 那得:怎么 为:因为。 半亩方塘一鉴开, 会。 这样。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 天光云影共徘徊。 感”,为什么诗中却没 问渠那得清如许? 有一个“书”字,而是 为有源头活水来。 全写的池塘和水?
庐 山
庐山
题西林壁(bì) [宋]苏轼。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bì) [宋]苏轼 为什么庐山在苏轼 的眼中,会有这么多 横看成岭侧成峰, 变化呢?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什么说身 处山中就看不 清庐山的全貌 呢?
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 说说“不识庐山真 横看成岭侧成峰, 面目,只缘身在此 姿百态不相同。为什么不能认 远近高低各不同。 山中”这句话的引 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只因 不识庐山真面目, 申意义。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自己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之中
题西林壁(bì) 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 [宋]苏轼 结合生活实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横 看 侧看
横看:蜿蜒山岭 侧看:险峻山峰
远
近
高
低
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 你们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 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 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那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它告 诉我们什么?是那么雄奇壮观、 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 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都是不一 样的。横着看,是蜿蜒的山岭; 侧着看,是险峻的山峰;从远处 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 看到的山的形状、姿态都是不一 样的。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诗大意: 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 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之所 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 处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中。
作者的解释: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 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 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 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告诉我们的道理: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 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现学现用 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 著 名 诗 人 苏 轼 的 名 句 : “______________ ______” ,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 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写出自己的 个性。 通过今天的“说说我的小伙伴”活动, 我才了解到,我不但有那么多的优点,也有 那么多的缺点。过去,我却从来没这么了解 自己。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临西县星光小学 四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苏轼: 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北宋 著名文学家、书 画家,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其 弟苏辙被合称为 “三苏”。
书写, 题写
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 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请找出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 横 侧 远 近 高 低 你们知道“岭”与“峰”的区别吗?
山 岭
山 峰
试着说一说,不同的角度看见不同的风景。
我站在( 看见(
), )。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为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 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 感受。
思考: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 山,为什么还说“不识庐山真 面目”呢? 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 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