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古诗二首《题西林壁》
人教版四年级古诗19首(译文)

人教版四年级古诗19首(译文)1、题西林壁宋代作者:苏轼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2、绝句唐代作者:杜甫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3、游山西村宋代作者:陆游原文: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4、塞下曲唐代作者:卢纶原文: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译文桑乾河北边一场夜战,秦地士兵一半未能归营。
早晨后方送来一位士兵的家信,告诉他寒衣已经寄来。
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作者:李白原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6、惠崇春江晚景宋代作者:苏轼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7、送元二使安西唐代作者:王维原文: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题西林壁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题西林壁原文翻译及赏析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代·苏轼《题西林壁》译文及注释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课件

颈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 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 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 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 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 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 《蝶恋花· 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 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 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 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第一、二句赞美庐山景色的雄奇壮观。 地三、四句寓理:要想对某事物有全 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 各管的立场上,来观察分析事物。
返回
横
看——成岭 看——成峰 变幻莫测
写景
侧
远近高低——不同
题西 林壁
不 识——真面目
寄意深远
明理
只 缘——此山中
赞 美 庐 山 奇 景
对偶的巧妙运用
对偶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使用字相等、 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成的一对短语后句 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语言方式。
古诗二首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题 西 林 壁
认识生字
莫 腊 浑 疑 豚
学习生字
莫 腊 浑 疑 豚
学习词语
闲人莫入
腊梅
浑浊
怀疑
豚鼠
学习词语
山岭
侧面
缘故
重叠
重量
理解字词
岭:高大山脉。
峰:高而尖的山头。 识:认识,知道。
缘:因为。
诗句意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 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 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 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 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 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 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 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 老学庵笔记》等。
《题西林壁》译文及赏析

《题西林壁》译文及赏析
《题西林壁》译文及赏析
导语:《题西林壁》是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这首诗的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学习。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精品]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9课题西林壁》课件(PPT 可编辑版)
![[精品]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9课题西林壁》课件(PPT 可编辑版)](https://img.taocdn.com/s3/m/59e8fde331126edb6e1a10b4.png)
题西林壁
教学课件
我们先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 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 庐山的诗《题西林壁》,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 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就让我们随着诗人苏 轼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宋 ;苏轼 ;三苏。 《惠崇春江晓景》。 横; 侧 ;远; 近; 高; 低。 庐山。 在正面看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岭,在侧面看 都成了一座座山峰。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 形状、姿态是不同的。
1、解释下列词
题: 书写
西林: 庐山的西林寺
只缘: 只是因为 不识: 不知道,不清楚
横看: 正面看
2、《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有三组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 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 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板书设计同
江
吟
不识庐山真面目
得出结论
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1、作者从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面所见 到的不同形态的句子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然后说出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
4、《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著名的文
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 ”。除
了《题西林壁》他还写了 《
》。这首诗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的感觉。这两
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 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 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 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 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古诗的解意

题西林壁古诗的解意《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下面是关于题西林壁古诗的解意的内容,欢迎阅读!《题西林壁》苏轼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名句赏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
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题西林壁的诗意及鉴赏

题西林壁的诗意及鉴赏题西林壁的诗意及鉴赏《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题西林壁的诗意及鉴赏。
欢迎阅读及参考!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鉴赏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
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89],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题西林壁》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题西林壁宋代:苏轼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侧面看庐山岭连绵起伏,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西林壁
读诗句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有节奏 远近高低各不同。 有重音
有感情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巍然耸立的险峰 连绵起伏的山岭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察的角度不同, 结果也不同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你还知道哪些事 情需要我们客观全面 去了解事物的?
盲人摸象
画杨桃
诗句运用:
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
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 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 者迷,旁观者清)。”(宋)朝诗人 (苏轼)在《题西岭壁》中的诗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学过的关于庐山的诗: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位于江西北部,北临长江,东临潘阳湖, 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山,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 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因此而得名。自古享 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声誉。
庐山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以 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 、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 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历 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 篇佳作。
背一背:
背古诗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
悟情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句诗启示人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 ,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的道理。
思考:要想看清
庐山的真面目应该怎么 办?
注释:
不识:看不清
只缘:只是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山:指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横看庐山成了连 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庐山成了高 耸入云的山峰。
远
各 不
近
高
同低
不识庐因为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 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我)看不清庐山的真面
目之,中只。识因(为视:知我野道身太在狭庐窄山)
缘:庐因山为
真实的全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解诗意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意思是: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
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 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 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 成一幅画。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眉山人。他在诗、词 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 做作品大都挥洒自如,明快 豪放,是“唐宋八大家”之 一 。他以诗为词,扩展了词
的领域和表现手法,对词的 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 坡全集》。
明背景 作品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 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 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 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 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小明和小冬为了一件小事吵个不 停,谁也没办法说服谁,而旁边的一 个同学过来,几下子就分清了谁是谁 非,把事情给解决了。小明感叹道: “真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 此山中 )啊!”
要想对事物有全面、正确的认 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作业
一、比一比,再组词。
缘( ) 隐( ) 绿( ) 稳( )
庐山出名的原因除了优美的风光以 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首诗。 你知道是什么诗吗?
初读古诗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诗题
题西林壁
书写 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西林寺
▪ 坐落于庐山北 麓 ,为庐山 北山第一寺。
侧( ) 峰( ) 测( ) 锋( )
二、读诗并回答
▪ 自由读后两句诗,回答问题: 1、试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2、从这两句诗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看事物要从不同角度去看, 这样才会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