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中医辨证施护
中医护理:中风的辨证施护

1辨证中风的发生,主要在于患者平素阴阳失调,气血亏虚,调养失摄,忧思恼怒,饮食失节,劳累伤正,外受时邪等诱发。
发病的主要病理为阴不恋阳而致肝阳暴涨,阳化风动,气血逆乱,挟痰挟火,窜扰经脉,闭寒心窍而致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症。
临床上常将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
中经络者一般无神志改变而病轻,中脏腑常有神志不清而病重。
(1)中经络:大部分患者神志清楚,少数患者有轻度的意识障碍。
证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口角流涎,半身不遂,舌质红,苔白腻,脉弦细。
(2)中脏腑:根据正邪情况有闭证和脱证之分。
①闭证:邪闭于内,以痰浊为主,为实证。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禁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
可见气粗,鼻鼾,痰鸣。
舌苔黄腻,脉弦滑数;②脱证:气脱于外,以正气外脱为主,为虚证。
突然昏迷,面色苍白,目合口张,手撒汗多,遗尿,四肢厥冷,舌痿,脉细弱或微欲绝。
2施护(1)按急症一般常规护理。
(2)病室安静,光线柔和,避免噪声,强光刺激。
(3)绝对卧床休息。
中经络者宜去枕平卧,中脏腑者头部略高,不要随意搬动。
(4)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痰阻者,随时吸痰。
中脏腑者应避免舌下坠,舌咬伤。
(5)做好口腔、皮肤、眼睛护理。
用复方佩兰漱口液清洁口腔每日2~3次。
眼睑不能闭合者应给予凡士林纱布或生理盐水纱布敷盖,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尿管,每日清洁消毒尿道口一次,预防尿路感染。
定时翻身,按摩骨突处预防褥疮发生。
(6)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神志、瞳孔、体温、呼吸、舌苔、脉象、血压及四肢活动等病情变化,并做好详细记录。
如患者血压速升,呼吸变深,脉缓为早期脑疝的表现。
血压急剧下降,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表示病情严重。
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血压测不到,呈阴阳离决的表现。
出现上述症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7)口眼歪斜者,可针刺大迎、地仓、颊车、下关等穴。
语言障碍者应早期进行语言训练。
半身不遂应注意局部保暖,受压部位用2%红花酒精液按摩。
中风的中医护理查房

中风的中医护理查房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于脑血管破裂或者阻塞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症状性突发疾病。
中风后的护理对于患者康复至关重要,中医护理在中风的康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关于中风的中医护理的查房的相关内容。
首先,中风的中医护理查房要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病程等。
中医护士需要了解中风的种类,包括脑出血、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
其次,中医护理查房需要进行中医辨证施护。
中医辨证施护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内容,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可以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护士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了解患者的病情,进而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在中医护理查房中,还需要了解患者的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是针对患者的中医辨证施护而制定出来的,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病症,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护士需要对患者的诊断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案。
另外,中医护理查房过程中还需要了解患者的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患者的治疗效果也需要一段时间来观察。
中医护士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舌苔的变化、脉象的变化等,来判断治疗的效果。
只有了解患者的治疗效果,中医护士才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中医护理查房中还需要对患者的饮食进行评估。
中风患者在饮食方面需要遵循中医的治疗原则,包括保证营养均衡、限制高脂食物、禁止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中医护士需要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然后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
最后,在中医护理查房中还需要对患者的心理进行评估。
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中医护士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及时进行干预。
可以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综上所述,中风的中医护理查房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中医护士通过查房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辨证施护、中医诊断、治疗效果评估、饮食评估和心理评估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常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常规中风病又名卒中,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洁等诱因,以致阴阳失调,气血错乱,临床表现为猝然昏迷、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亦有未见昏迷,仅见半身不遂者。
一、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了解患者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情况。
(3)评估患者心理-社会状况。
(4)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5)中医证型①风痰瘀阻证。
证候:口眼歪斜,舌强语睿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
舌暗紫,苔滑腻。
②气虚血瘀证。
证候: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
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
③肝肾亏虚证。
证候: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
舌红脉细,或舌淡红。
二、护理要点(1)按针灸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患者肢体正常功能位,防止关节强直,预防垂足、内翻、肩关节半脱位等合并症Q(3)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①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意识及四肢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等基础护理。
②患者出现头痛、颈项强直、呕吐时,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③注意患者安全,防呛咳窒息、跌倒坠床、压疮及烫伤、走失等意外。
④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4)给药护理:使用血管扩张剂时,注意血压变化,严格控制滴速;使用抗凝纤溶药物时,注意有无出血倾向,严格掌握剂量。
(5)饮食护理①患者宜进营养均衡软食,以植物蛋白为主,限制动物脂肪摄入,忌肥甘厚味之品。
②患者应多饮水,多食纤维丰富的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③患者意识障碍、吞咽困难、有吸入性肺炎风险时,可采用鼻饲饮食。
(6)情志护理:①语言疏导法。
运用语言,鼓励患者间多沟通、多交流。
鼓励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家庭温暖是调节患者情志的重要方法Q②移情易志法。
通过娱乐、音乐等手段,或设法培养患者某种兴趣、爱好,以分散患者注意力,调节其心境情志。
③五行相胜法。
在情志调护中,护士要善于运用《内经》情志治疗中的五行制约法则: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中西医结合对中风病人的辨证施护

中西医结合对中风病人的辨证施护中风的辨证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为肝肾阴亏,不能制约肝阳,肝阳暴亢,或肝经实热,火生风动上扰神明所致。
临床上表现为突然晕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头晕头痛,烦躁不安,面红耳赤,口干,尿黄便干,舌质红,脉弦数有力。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本证系肝阳化风,风痰瘀血,痹阻经络所致,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面强言蹇或不语,遍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气虚血瘀证:由心脾气虚,痰湿内生,气虚血滞,痰湿瘀血,痹阻经络所致。
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遍身麻木,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由于阳明腑实,浊气熏蒸上犯轻窍及痰火内扰痹阻脉络所致。
临床表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或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病侧脉弦滑而大。
阴虚风动证:由于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神疲乏力,虚烦不宁,肢体麻木,语言謇涩,颈项强直,手足蠕动或震颤,口眼歪斜,偏瘫,口干,小便短赤,大便干,舌质红,苔薄,脉弦细或细数。
在中风病中,高血压脑出血,大面积脑梗塞,表现为昏迷偏瘫,甚至发生脑疝,多见于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和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减退,心排血量降低,脑供血差,动脉硬化及过度劳累,先天不足,所致的偏瘫眩晕,多见于风痰瘀血,气虚血瘀阳虚风动等症。
中风病的施护认真观察病情的变化,是判断病情顺逆的重要环节。
如患者神志的清醒与昏迷,由昏迷转清醒者为顺,反之为逆;手足转温与逆冷,由逆冷转温者为顺,反之为逆。
其他方面如抽搐发作次数的多少,每次的表现形式以及时间长短,戴阳、呕血、便血等症状表现。
脉证的相应与否,对辨别顺逆很重要。
如《景岳全书·脉神章》说:“凡暴病脉来浮洪数实者为顺,久病脉来微缓软弱者为顺。
中风中医护理方案

中风中医护理方案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本方案适用于中风病(脑梗死)发病2周至6个月处于恢复期患者的护理。
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风痰瘀阻证: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
(二)气虚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
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
(三)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半身不遂1.观察四肢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2.根据疾病不同阶段,指导协助患者良肢位摆放、肌肉收缩及关节运动,减少或减轻肌肉挛缩及关节畸形。
3.尽早指导患者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包括翻身、床上移动、床边坐起、桥式运动等。
如患者不能作主动活动,则应尽早进行各关节被动活动训练。
4.做好各项基础护理,满足患者生活所需。
5.遵医嘱选用以下中医护理特色技术1~2项:(1)舒筋活络浴袋洗浴:先熏蒸,待温度适宜时,将患肢浸入药液中洗浴;或将毛巾浸入药液中同煮15分钟,煮沸后调至保温状态,用长镊子将毛巾捞起,拧至不滴药液为宜,待温度适宜后,再敷于患肢。
(2)中频、低频治疗仪:遵医嘱选取上肢肩井、曲池、合谷、外关等穴,下肢委中、昆仑、悬钟、阳陵泉等穴,进行经络穴位电刺激,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
适用于肢体萎软乏力、麻木,严禁直接刺激痉挛肌肉。
(3)拔罐疗法:遵医嘱选穴每日1次,留罐5~10分钟。
适用于肢体萎缩、关节疼痛。
(4)艾灸治疗:遵医嘱取穴。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和痰火闭窍者不宜。
(5)穴位拍打:遵医嘱用穴位拍打棒循患肢手阳明大肠经(上肢段)、足阳明胃经(下肢段)轻轻拍打,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有下肢静脉血栓者禁用,防止栓子脱落,造成其他组织器官血管栓塞。
(6)中药热熨:遵医嘱取穴。
中风病中医辨证护理常规

中风中医辨证护理常规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壅塞,瘀血内阻。
常见的病因有忧思愤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
中风有和中脏腑之分。
一、护理常规【临床表现】一、中经络:平素眩晕、头痛,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手足拘挛,苔薄白,脉弦滑。
二、中脏腑:突然昏迷,昏迷不醒,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舌红,苔黄,脉滑数。
【临证护理】一、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二、元气衰败者,突然出现昏仆、昏迷不醒、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等救治。
3、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虚者加艾灸,必要时遵医嘱行留置导尿。
便秘者,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内服。
4、半身不遂的病人,应避免患肢受压变形,应维持肢体的功能位置。
五、中风患者语言不利,行动不方便,生活不能自理,护士要给予开导,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饮食护理】一、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二、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以维持营养。
【用药护理】一、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二、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转变。
3、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刻,神志清醒后当即报告医师。
4、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转变,避免头晕,注意安全。
【情志护理】一、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
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二、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眷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踊跃医治。
【并发症护理】一、肺部感染脑部病报可能致使肺和呼吸道血管功能紊乱,肺淤血;较长时刻不翻身,会致使肺部份泌物坠积;和呕吐物误吸入气管等,都会促使发生。
应增强护理,如每3-4小时轻轻变更病人的体位并轻拍背部,使肺部份泌物不至于长期积贮,并使它容易排出。
喂食时要特别小心,尽可能避免发生。
二、褥疮由于瘫痪肢体活动受限,骨头隆起部位容易受压,局部皮肤血液循环与营养障碍,故容易发生褥疮,好发部位在腰背部、能尾部、股骨大转子、、足跟处。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五.中风中风又名卒中,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与脑,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不利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病轻者无昏仆;中风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两类;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多见;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出现中风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病因机制本病多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逸适度、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触发;年老气血本虚,或劳倦过度,使气血再衰,气虚则血行不畅,脑脉瘀阻,阴血虚则阴不制阳,风阳动越,夹气血痰火上冲于脑,蒙蔽清窍而发病;五志过极,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迫血上涌于脑而发病;过食肥甘醇酒,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化热,引动肝风,挟痰上扰,可致病发;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气血痹阻,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或痰湿素盛,外风引动痰浊,闭阻经络,而致本病;本病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其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本病的病性属于本虚标实,上盛下虚;标实为风、火、痰、气、瘀,本虚为气血阴阳不足,以阴虚、气虚较多见,而以肝肾阴虚为根本,两者可互为因果;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虚实夹杂,或以本虚为主;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1. 辨中经络与中脏腑中经络病情较轻,一般无神志昏蒙症状;中脏腑常有神志昏蒙表现,病情重;病程中,中脏腑和中经络可相互转化,病由中脏腑转向中经络,病势为顺,预后多好;若病由中经络转向中脏腑,则病情加重,预后不良;2. 辨中脏腑之闭证与脱证闭证乃邪毕于内,属实证,症见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若兼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脉弦而数,则为阳闭证;若兼见面白唇黯然,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沉滑缓,则为阴闭证;脱证乃阳气外脱,症见目合口张,肢体瘫软,手撒肢厥,气息微弱,面色苍白,瞳神散大,而便自遗,脉微欲绝等,属中风危候,病性以虚为主,病势危急,预后凶险;二辨证分型1.中经络1风痰入络证候表现: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斜,口角流涎,舌强言謇jian,甚则半身不遂,或手足拘挛,关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数;护治法则:祛风化痰通络;治疗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减2风阳上扰证候表现: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至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护治法则: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治疗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3阴虚风动证候表现:平素头晕耳鸣,腰酸,心烦失眠,突然发生口眼斜,言语不利,手指蠕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护治法则:滋阴潜阳,息风通络;治疗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4气虚血瘀证候表现: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强语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黯淡,苔薄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护治法则:益气活血;治疗代表方:补阳还五汤2.中脏腑1闭证1痰热腑实证候表现: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便秘,突然发生口眼斜,舌强不语,半身不遂,肢体强急,神识欠清或昏糊,痰多而黏,舌质黯红,苔黄腻,脉弦滑;护治法则:通腑泻热,息风化痰;治疗代表方:桃仁承气汤加减2痰火瘀闭证候表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数;护治法则:息风清火,豁痰开窍;治疗代表方:羚角钩藤汤加减3痰浊瘀闭证候表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白唇黯,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护治法则:化痰息风,宣郁开窍;治疗代表方:涤痰汤加减2脱证阴竭阳亡证候表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多汗肤凉,二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护治法则:回阳救阴,益气固脱;治疗代表方: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3.恢复期1风痰瘀阻证候表现:口眼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质紫黯,苔滑腻,脉弦滑;护治法则:搜风化痰,行瘀通络;治疗代表方:解语丹加减2气虚络瘀证候表现: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护治法则:益气养血,化瘀通络;治疗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3肝肾亏虚证候表现: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护治法则:滋养肝肾;治疗代表方: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中风康复的中医护理方案

中风康复的中医护理方案一、中风康复中医护理方案的目标1. 促进中风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2. 减轻中风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
3. 提高中风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二、中风康复中医护理方案的原则1. 整体观念:中医护理应注重中风患者的整体状况,强调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平衡。
2. 辨证施护:根据中风患者的病情、体质、病程等不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3. 预防为主:中风康复过程中,应注重预防疾病复发,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4. 家庭与社会支持: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作用,为中风患者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三、中风康复中医护理方案的内容1. 生活护理:(1)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光线充足。
(2)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训练,如穿衣、进食、洗漱等。
(3)保持床单位整洁,定时翻身,预防压疮。
(4)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 病情观察:(1)观察患者意识、面色、气息、舌象、脉象等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
(3)观察患者肢体活动度、肌力、肌张力等,评估康复效果。
3. 中医特色护理:(1)中药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合理调配中药,指导患者按时服用。
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
(2)针灸护理:针灸治疗期间,观察患者针刺反应,如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等。
协助医生进行针灸操作,保证针灸安全。
(3)拔罐护理:拔罐治疗时,观察患者皮肤变化,如充血、瘀血等。
拔罐后及时处理皮肤异常情况。
(4)中医食疗: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制定合适的食疗方案,促进康复。
4. 心理护理:(1)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关心、关爱和支持。
(2)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倾听患者需求,解答患者疑问。
(3)开展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5. 健康教育:(1)普及中风预防知识,提高患者及家属的防病意识。
(2)讲解中风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 患 者 要进 行 耐 心 的解 释 和 说服 ,增强 患者 对 于 治 疗 的信
心 ,减少 对患 者 的烦 扰 ;对 于半 身不 遂 的患 者 ,特 别要 注 意 患
肢 的护 理 ,保 持肢 体 的功 能位 置 ,防 止 患肢 的受 压 变形 ;患者 病 情稳 定后 可 协助 患 者适 当 活动 ,进 行 肢 体 按 摩 。加 快患 者
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O.o5)。
2.3 两 组 护 理 满 意 度 比较
观 察 组 患者 家属 对 于护 理 的满 意 度 为 95.0% ,明显 高于 对 照 组 的 82.5% (火 0.05)。见 表 2。
合 口张 、鼻 鼾 息微 、手 撒尿 遗 、汗 出肢 冷 、肢体 软瘫 、舌 痿 、脉 微 欲绝 。对于 闭证 患者 .应 该 时刻 保 持 病 室 的安 静 通 风 ,嘱
表 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JJ
咐患 者 尽量 少 活 动 ,防止 脑 出血 的再 次 发生 ;可 以让 患 者 的
头偏 向一 侧有 利 于 呼 吸通 畅 ,呼 吸困 难 的患 者给 予 氧 气 吸 人 ,并 保 持 鼻 导 管 通 畅 ;做 好 口腔 护 理 ,每 日用 盐 水 清洗 口
注 :与 对 照组 比较 , P<O.05
腔 2~3次 ;保 持 患 者 的二 便 通 畅 ,对 于 便 秘患 者 可 采 取 中药 灌 肠 法 ;双 眼 闭 合不 全 者 可用 氯 霉 素 眼药 水 。对 于脱 证 的护 理 ,给 予 患 者 平 卧位 ,鼻 饲 流 食 ,给 予 氧 气 吸 入 ;二 便 自溢 患 者 ,要 经 常 对 患 者 进 行 擦 洗 和 换 衣 。保 持 被 单 和褥 单 的 清 洁 ,预 防 褥 疮 的发 生 ;密 切监 视患 者病 情 变 化 ,如 出现 血 压 下 降 、呼 吸 急 促 、脉 细 微 等 危 象 ,应 该 立 即 通 知 医 生 进 行 抢 救 。 1.3 疗 效 标 准
clusion: G iv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dialectical nursing to patients with stroke can signif icantly im prove the patients care skill,enhance and increas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linical treatment to their satisfaction in nursing,it is worthy to use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the application.
显效 :临 床症 状 消 失 ,语 言 清 晰 ,生 活 自理 ,并 能 参 加 一 般 室外 活 动 。有 效 :神志 由昏迷转 为 清醒 .舌 僵 不语转 为语 言 謇 涩 、瘫痪 有 所改 善 ,生 活部 分 自理 。无 效 :各 种症 状 无改善 , 症情 恶化 或 死亡 。 1.4统 计 学 方 法
f文 章 编号 】1673—7210(2011)09(b)一111一O2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dialectical nursing of stroke
ⅣG Hua TCM Hospital of Hechuan District of Chongqing City,Chongqing 401520,China
【Key words】Strok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ialectical nursing
中风是 以突然 昏仆 、不 省人 事 伴 半身 不 遂 、口眼 喁斜 、舌 强语 謇 或不 经 昏仆 而仅 以歪 僻不 遂 为 主症 的常 见 急性 病 症 , 属现 代 医学 的脑溢 血 、蛛 网膜 下腔 出 血 、脑 梗 死 、脑 血 栓 形 成 以及 脑血 管痉挛 及其 后遗 症等 脑 血管意 外范 畴 。中医认 为 , 中风 属 于本 虚标 实 之证 ,中医 临床 上将 中风 分 为 中经 络 和 中 脏腑 两类 。中经络 者 ,病 位 较 浅 ,病 情 较轻 ,一般 无 意识 改 变 , 仅表 现 为 口眼 歪斜 ,语 言 不 利 ,半 身 不 遂 ,多见 于脑 栓 塞 ;中 脏腑 者 ,病 位 较 深 ,病 情 较 重 ,主 要 表 现 为 意识 不 清 ,喁 僻 不 遂 ,多 见于 脑 出血 ,其病 死 率 、致 残 率均 较 高嘲。 目前 ,西 医 只 针 对 中风 患 者 的 症 状 进 行 相 应 护 理 。我 院 近 年 来 对 中 风 患 者 进 行 辨 证施 护 .在 稳 定 患 者 病情 ,提高 患者 生 活质 量 和 临 床 疗 效 方面 取 得 了 良好 的效果 ,现 报 道如 下 : 1资 料 与 方 法 1.1一 般 资 料
的满 意度 ,并 进 行 统计 分 析 。结 果 :出 院时 ,观 察组 的 ADL评分 明显 高于 对 照组 (P<0.05):观察 组 出 院时 的显 效率 和
总 有 效 率 均 明 显 高 于 对 照 组 ( 0.05);观 察 组 患 者 家 属 对 于 护 理 的 满 意 度 明 显 高 于 对 照 组 (P<0.05)。 结 论 :对 中 风
【Abstract】Objective: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lectical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M ethods:80 patients with stroke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 1 to February 2009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 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each group had 40 cases.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common nursing of stroke,the ob— 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lectica l nursing based on the common nursing.The activities of
注 :与 护 理 前 比较 , P<O.05:与 对 照 组 比较 ,▲P<n05
的恢 复 ;对于 语 言不 利 的 患 者 ,护 理 人 员要 鼓 励 家 属 对 于之 交 谈 ,必要 时 可配 合针 灸治 疗 。 1.2.2.2中脏 腑 的护 理 中脏 腑 可 分 为闭 证 和脱 证 。闭 证表 现 为 突 然 昏仆 、不 省 人 事 、牙 关 紧 闭 、口噤 不开 、两 手 握 固 、大 小 便 闭 、肢 体 强痉 ;脱 证 主要 表 现 为突 然 昏仆 、不 省 人 事 、目
患 者进 行 中医 辨证 施 护 能够 显 著 提 高 患者 的 自理 能力 ,增 强 临床 治 疗 效 果 。增 加 患 者 家属 对 于护 理 的 满 意度 .值 得
在 临 床 护 理 中 推 广 应 用 。
【关键 词】中风 ;中医 ;辨证 施 护
【中图分 类号 】R473.74
【文 献标 识 码】A
2011年 9月 第 8卷 第 26期
· 现 代 护 理 ·
中风 的 中医辨证施护
汤 华 重 庆 市 合 川 区 中 医 院 ,重 庆 401520
【摘 要]目的 :探 讨 中 医辨 证 施 护对 中风 患者 的作 用 。 方法 :将 我 院 2009年 1月~2011年 2月 收治 的 80例 中风 患者
ADL scores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hen patients left hospital (P<0.05),the effectu— al rate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more obvious than the in that control group(P<0.05),the saris— faction on the nursing of patients families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fp<O.05).Con-
随 机 分 为 对 照 组 与 观 察 组 ,每 组 40例 。对 照 组 给 予 中 风 的 一 般 护 理 措 施 ,观 察 组 在 一 般 护 者 在 出 院时 和 出 院后 进 行 生 活 自理 能 力 量 表 (ADL)评 分 ,评 价 两组 的护 理 效 果 ,调查 患 者 家 属 对 于护 理
选 择 我 院 2009年 1月 ~2011年 2月 收 治 的 中 风 患 者
[作者 简 介】汤 华 (1970一),女 ,重 庆 合 川 人 ,主 管 护 师 。
80例 ,所 有 患 者 的诊 断 均参 照 《中风 病 诊 断 与 疗 效 评定 标 准 》,辨 证 分 型参 照《中风病 辨 证 诊 断标 准 》。其 中 ,男 54例 , 女 26例 ;年 龄 50~75岁 ,平 均 (65.8±5.2)岁 ;病 程 2~10个 月 , 平 均 (6.2±1.5)个 月 ;住 院 时 间 20~40 d,平 均 (30.1±5.4)d;中 经 络 36例 ,中 脏腑 4J4例 。将 所 有 患者 随机 分 为对 照组与 观 察组 ,每组 40例。在对 照组 中 ,男 28例 ,女 12例 ,年 龄 (66.2± 5.6)岁 ,病程 (6.3±1.0)个 月 ,住 院时 间 (31.6±5.5)d;在 观 察 组 中 ,男 26例 ,女 14例 ,年 龄 (64.0±5.9)岁 ,病 程 (6.1±1.2)个 月 ,住 院 时 间 (30.0+5.1)d。 两 组 患 者 的 性 别 、年 龄 、病 程 以 及 中 医 分 型 比较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P>0.05),具 有 可 比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