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中西文学源远流长,拥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代表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西方文学则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古代叙事文学、诗歌、散文以及戏剧四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西方文学进行比较,探讨其相异与相似之处。
一、古代叙事文学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代表作品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而西方文学中的叙事文学代表作品有《奥德赛》、《罗宾汉》、《鲁滨逊漂流记》等。
双方在叙事手法上有共通之处,如采用架空背景描述人物经历;在叙事角度、人物塑造、表现手法上则有很大区别,中国古代文学注重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表达,包含更多政治和社会层面的元素;而西方文学着重于对历史、人性和人物命运的描摹。
二、诗歌中国古诗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名字家喻户晓。
西方文学中的诗歌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如莎士比亚、拜伦等。
然而,二者的诗歌体裁和写作风格有很大不同,中国古诗受到韵律和格律约束,偏向抒情体和叙事性;西方诗歌则注重韵律和节奏,偏向于象征和措辞的艺术表达。
三、散文散文是一种随笔性质的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散文代表作品有《醒世恒言》、《梦溪笔谈》等,而西方文学中的代表作品则有埃德加·爱伦·坡的《乌鸦》、海明威的《我们逝去的年华》。
两者的散文表现方式有明显差异。
中国古代散文重视“文以载道”,强调语言、文学和思想的准确表达;西方文学则侧重于文学技巧和情感表达。
同时,西方散文通常采用第一人称,反映个人情感和思考过程。
四、戏剧中国戏曲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遗产。
西方戏剧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如古希腊悲剧和喜剧、莎士比亚的作品等。
两种戏剧有很大不同,中国戏曲在表现方式和表现形式上相对固定,强调角色扮演和曲艺风格;而西方戏剧则更加注重剧本和情节创新,表现丰富多样。
总的来说,中西文学在叙事、诗歌、散文和戏剧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也正是二者文化传统、历史和社会经验的反映。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分析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分析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学体系,各自有着独特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本文将从主题、文学设备、价值观以及风格上对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它们在文化背景、哲学观念以及创作手法上的差异与互补。
一、主题中国文学注重表达和弘扬传统文化、历史意识以及中国人的情感体验。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主题大多与国家命运、伦理道德、家庭观念等紧密相关。
其中,国家命运类的作品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描述了帝国衰落与兴起的故事,强调天命与人力的辩证关系。
而家庭观念类的作品如《红高粱家族》、《家》则探讨了家庭关系的纠葛、亲情的力量。
而西方文学从古希腊时期开始便注重个人的抒情、自由等主题,如希腊史诗《奥德赛》中的英雄归来故事,探讨了追求自由和控制命运的主题。
到了现代,西方文学也逐渐关注了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冲突,如《1984》、《了不起的盖茨比》等作品。
二、文学设备中国文学倾向于用诗人的语言去象征和抒发情感,如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以及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若以情感为基点,中国文学则注重通过美感的传递来表达情感。
相比之下,西方文学更加注重于剧情和角色的刻画,以及对细节和语言的描绘。
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通过人物的对白和个人独白,展示了矛盾的内心、命运的无奈以及智慧的探讨。
同时,西方文学也借助叙述者的视角创造了许多富有感染力的故事,如狄更斯的《双城记》以及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
三、价值观中西方文学在价值观念上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文学强调家国情怀、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
中国文学中的传统美德,如孝顺、忠诚、礼义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念,并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深入的表达与传承。
相比之下,西方文学更多关注自由、平等、个人追求等价值观。
例如,《美国的全民底层》中描述了社会阶级的困境和人权的争取,表达了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同时,西方文学也注重探索个体的心理和身份,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揭示了人性的荒诞与恐怖。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异同与对比

对比:中国古 代文学的题材 选择受到传统 文化的影响, 而西方文学的 题材选择则更 加多样化和个
性化。
表现手法
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抒情,以诗、词、曲等为主要形式,注重意境和韵味。
西方文学:注重叙事,以小说、戏剧等为主要形式,注重情节和结构。
异同:两者都注重人物塑造和情节推进,但中国古代文学更注重抒情,而西方文学更注 重叙事。
人文关怀:关注人性、情感和道 德,弘扬人文精神,提升人类文 明水平
中西文学的未来合作与交流
共同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文学创作与研究 借鉴西方文学的创作技巧和理念,丰富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 探索中西文学的融合与创新,创造具有全球视野的文学作品
感谢观看
Thank you
02
西方文学概述
发展历程
古罗马文学:维吉尔、贺 拉斯等
浪漫主义时期:拜伦、雪 莱等
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 塞万提斯等
现代主义时期:詹姆斯·乔 伊斯、弗吉尼亚·伍尔夫等
古希腊文学:荷马史诗、 悲剧、喜剧等
中世纪文学:但丁、薄伽 丘等
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 卢梭等
后现代主义时期:约翰·巴 斯、托马斯·品钦等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学发展趋势
文学交流与融合: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交流, 促进文学的多元化和创新。
数字化与网络化:文学创作和传播方式将更加数字化和网络化,读 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更方便地阅读和分享文学作品。
文学教育与普及:全球范围内的文学教育将更加普及,有助于提高人 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 以儒家思想为主, 强调道德伦理和 社会责任
西方文学:以基 督教思想为主, 强调个人自由和 个性解放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与对照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与对照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国和西方都有着辉煌的文学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而西方文学则以其独特的理性和情感表达方式而享有盛誉。
本文将比较和对照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一些关键方面,以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魅力。
一、受众与文学理念首先,中国古代文学和西方文学在受众群体上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古代文学常以精致的诗词和雅俗共赏的戏曲形式为重要表达方式,旨在触动广大读者和听众的情感共鸣。
相比之下,西方文学更加注重对当代社会和个体的批判性思考,呈现出更为广泛而多样化的题材和形式。
其次,中国古代文学追求的核心理念是崇高与境界的达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智慧。
而西方文学则更加注重个体情感和心灵的表达,强调自由意志和多样性,对人类生活中的挣扎和矛盾进行探索和揭示。
二、文学题材与创作手法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丰富多样的题材和创作手法。
从《诗经》到唐宋诗词、元曲,中国文学涵盖了宗教、历史、哲学、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这些作品不仅以文艺形式表达了个体情感和心境,也展示了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
在创作手法上,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象丰富、修辞精湛和笔墨独特。
相反,西方文学更加注重现实生活的描写和个人体验的表达。
从莎士比亚的戏剧到现代小说和诗歌,西方文学通过细致入微的人物塑造和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来吸引读者。
同时,西方文学也尝试了各种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如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将文学创作推向了不同的极限。
三、价值观与人物形象中国古代文学和西方文学在价值观和人物形象上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中国古代文学强调道德意识和传统美德的追求,尊崇圣人和贤人的榜样形象。
比如《论语》中的孔子被视为至圣先师,他的思想和行为成为后来文人士大夫学习的对象。
而西方文学则更加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主观性,英雄人物常以他们的英勇、无畏和创造力而受人尊敬,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雪莱的弗兰肯斯坦。
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的比较研究

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的比较研究近年来,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相互之间的影响和对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虽然文化背景和语言差异很大,但是这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之间仍有一些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可以为我们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
一、文化背景的不同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的产生背景和社会环境是不同的,因此各自的文学形式也具有巨大的差异。
大多数西方文学作品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而中国文学则是在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中诞生的。
因此,这两种文学形式在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方面存在不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字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二、语言和风格的不同由于两种文学形式有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所以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的语言和风格也有所不同。
通常情况下,西方文学作品的语言简练,内容刻画深入,对现代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较高。
相比之下,中国文学常以哲学性和修辞性的语言表达,注重历史和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习俗的描绘,富有深度和艺术气息。
三、叙事结构的不同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在叙事结构和技巧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西方文学常常运用线性结构的叙事方式,在剧情发展中发挥出重大的作用。
反之,中国文学则常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包括多元化的视角和镜头语言等多种表现手法。
这也许正是由于文化差异和历史积累所导致的。
四、主题的不同西方文学作品多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为主题,探索了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社会问题。
而中国文学则关注家族、家庭和个体身份的问题。
这正是文化差异和社会背景差异的表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文化的交流发展,这种不同也逐渐消失。
总而言之,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虽然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是在文化和社会的相互影响中不断变化。
这两种文学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提醒我们,文化交流和互相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异同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异同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是两个具有各自独特风格和特点的文化体系。
它们各自形成于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之下,因此在文学主题、表现手法、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叙事结构、意象运用、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对比,以揭示中西文学的异同之处。
一、叙事结构在叙事结构上,中国古代文学倾向于采用线性叙事方式,通过一个或多个主线将故事串联起来。
例如《红楼梦》便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主线,通过各自的兴衰展示出一个大家族的兴衰过程。
而西方文学则更加注重于情节的曲折、跳跃和剧情冲突,常常采用包含闪回和倒叙等非线性叙事手法,如《红与黑》。
这种不同的叙事结构体现了两种文学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二、意象运用在意象运用上,中国古代文学注重于通过丰富多样的自然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例如春花、秋月、江河等,这些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象征意义。
而西方文学则更加注重于人性的描绘和心理状态的刻画,常常通过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来传递情感和思想,例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班内特。
这种意象运用的差异体现了对于自然与人性的不同关注和理解。
三、价值观念在价值观念方面,中国古代文学强调儒家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强调社会和谐、家庭责任、道德修养等。
例如《孔乙己》中通过贫民孔乙己的形象揭示了尊严和平等的社会缺失。
而西方文学则更加注重于个人的价值追求和自由意志,强调个人主义和人权意识的觉醒,如《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叛逆和追求真实的心路历程。
这种价值观念的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对于人的定位和价值体系的不同理解。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在叙事结构、意象运用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古代文学注重线性叙事、自然意象和传统价值观念,强调社会和谐和道德教化;而西方文学则注重非线性叙事、人性描绘和个人追求,强调自由意志和个人主义。
这些异同不仅展示了不同文化的文学风格和艺术追求,也为我们加深对两种文化的理解和交流提供了参考。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是两个不同的文学体系,它们在文学内容、风格和价值观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来展示这两种文学的独特之处。
一、文学内容对比中国文学的内容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和文化,强调情感表达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诗经》等,描绘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感纠葛。
这些作品多以警示人们对社会道德伦理的关注作为核心。
相比之下,西方文学注重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和探索,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奥斯卡·王尔德的小说等,强调个人意识和心理描写。
西方文学更加关注人的内心体验和人性的复杂性。
二、文学风格对比中国文学注重意境的营造和修辞的运用,借助于象征、比喻和隐喻等修辞手法,使读者能够在深层次上体会作品的美感。
诗歌创作方面,中国文学以古体诗和近体诗最为突出,注重字词的音韵和韵律。
而西方文学的风格则更加直接和现实,注重故事情节的展开和角色形象的刻画。
西方文学的魅力在于其直接的表达方式和强烈的冲突冲突。
三、价值观对比中国文学强调个人对社会和集体的责任和担当,倡导和谐、优雅、中庸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西方文学更加关注个人的追求和自由,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主性。
西方文学充斥着对权力和自由的追求,如美国的"美国梦"。
这种价值观在西方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综上所述,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在内容、风格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文学强调情感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而西方文学注重个人意识和心理描写,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追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视野。
通过对比和交流,我们可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自己的文学认知,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西方经典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异同比较

西方经典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异同比较文学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西方经典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是两个独特的文学传统,它们在风格、主题和艺术手法上有着明显的异同之处。
首先,西方经典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在风格上存在一些差异。
西方经典文学注重个体的表达和情感的描绘,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
这部作品通过复杂的情节和深刻的对话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思想的深度。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文学更注重整体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如李白的诗歌作品《静夜思》。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意象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思念远方的情感,给人以深深的共鸣。
其次,西方经典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在主题上也有所不同。
西方经典文学经常涉及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类的存在意义,如但丁的史诗作品《神曲》。
这部作品通过描述主人公在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旅程,探讨了人类的罪恶、救赎和灵魂的永恒命运。
而中国古代文学则更注重社会和人际关系的描写,如《红楼梦》。
这部作品通过展现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悲剧。
此外,西方经典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在艺术手法上也有一些差异。
西方经典文学注重故事的情节和角色的塑造,如弗洛伊德的小说《失乐园》。
这部小说通过描写亚当和夏娃的堕落和原罪,探讨了人类的欲望和罪恶。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文学更注重意象的运用和语言的美感,如苏轼的散文《赤壁赋》。
这篇散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多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综上所述,西方经典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在风格、主题和艺术手法上存在一些差异。
西方经典文学注重个体的表达和情感的描绘,强调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类的存在意义;而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整体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更注重社会和人际关系的描写。
此外,西方经典文学注重故事的情节和角色的塑造,而中国古代文学更注重意象的运用和语言的美感。
两种文学传统各有特色,都对人类思想和情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化特征一、儒道兼善的文化性格中国古代文学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交叉补充,形成相反相成的文化品格。
一)儒家的影响1、儒家重人伦,轻鬼神,宗教意识淡薄,(子不语怪力乱神)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和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中国文学同样是关注现实、非宗教神学的。
作家们关注的是人世间的现实而非天国或地狱。
比如杜甫“诗史”。
即使像屈原、李白、苏轼这样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属都是现实人生。
志怪小说中的大部分作品也是现实世界的曲折反映。
如《聊斋》《西游记》。
2、儒家文学以诗教理论为核心,是中国文学带有强烈的道德伦理观念,注重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可以触发人们的感情意志,可以考察社会政治和人心的得失,可以团结人,可以抒发怨愤不平。
“文以载道”1)创作上政治、社会主题占据主导地位。
作家的政治热情、忧患意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非常突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位卑未敢忘忧国)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忠君爱国、惩恶扬善成为最普遍的文学题材。
3)把道德评价作为评价作家和作品的首要标准。
“文如其人”对关心国家兴亡、反映民生疾苦的现实题材作品评价较高,对脱离现实、吟风弄月、单纯追求形式美和娱乐性的作品往往给与批评。
4)这一观念强调文学与社会人生的密切联系,对于调节人伦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有一定作用;但是过于强调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使得文学容易成为政治的附庸。
束缚了作家的主体意识和创作个性,限制了文学的自由发展。
二)道家的影响1、道家以人伦为累,主张超脱世俗,回归自然,追求超越外界的束缚和个体的绝对自由。
2、推动作家形成愤世嫉俗的性格和旷达超脱的情怀。
,出现了一批纵横恣肆、飘逸神奇的作家作品,促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道家的观念“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揭示了文学中“虚与实,有和无”的辩证法。
形成了以虚写实,以静写动、以乐写悲,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色,留给读者艺术想象的空间。
追求意在言外、弦外之音,道法自然,追求自然美,反对人为雕饰,崇尚纯真质朴,自然天成。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二、真挚浓郁的抒情色彩1、“诗言志,歌永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都重视言志抒情。
如《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史记》《聊斋志异》,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都是抒情高手。
2、大多数作品以感情表达为中心,对于外界景象给予不同程度的虚化或省略。
即使有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其目的也在于抒情。
所谓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3、文学体裁上,诗歌发展更早也更充分,尤以抒情诗蔚为大观,而叙事诗不够成熟《孔雀东南飞》是最长的叙事诗,而欧洲却有《荷马史诗》散文成就最突出的也是抒情散文和小品;叙事性的小说和戏曲,发展都比较晚,叙事中也充满了抒情,戏曲曲词更可和诗词媲美。
《长亭送别》王实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枫林醉?总是离人泪。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急。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送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三、蕴藉写意的艺术风格1、含蓄蕴藉,传神写意中国文学往往不直白,而以隐晦曲折的笔法进行写意的表现,让读者自己去想象、体会作品的旨趣和意境“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重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中国文学追求神似,视传神为最高的艺术境界。
不追求如实地再现客观对象的方方面面,而是要抓住对象的特征,寻找其与创作者的契合点,以抒发作者的主观意兴,虽不形似,却能传神。
这在诗歌中最为明显。
小说、戏曲也有此特点。
如“温酒斩华雄”3、描写客观事物时,重在写意,如山水田园诗、边塞游历、凭吊古迹,也并不热衷于客观描写,而以象征、暗示、隐喻、抒情等手法,虚化外界景象,而寄托其心境和志趣。
叙事性的戏曲写意性也很强,不求布景、道具、叙事的逼真,也不受时空的限制,而用象征性的景物器具、人物脸谱、服饰动作,运用写意手法,制造弹性时空,重在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即“意”。
四、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1、收儒家中庸影响,讲求中和之美,主张文学要有节制的宣泄情感,而不能表达得过分强烈。
很少过于激荡的情感描写,而是含蓄委婉、温柔敦厚。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仪”《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2、很少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多把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描写成亲和关系,很少表现人的自由意志与命运的抗争,往往有个大团圆的结局。
即使现实是悲剧的,也要在非现实的境界中得到满足和补偿。
《窦娥冤》《梁祝》削弱了故事的悲剧色彩,掩盖了现实矛盾,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但也体现了中国人平和、宽容的文化性格和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真情天长地久的信念。
西方文学的发展和特征一、古希腊、罗马文学1、文学丰富多彩、品种齐全,主要代表是神话、荷马史诗和戏剧。
1)古希腊、罗马神话是全人类唯一系统的神话,想象力丰富,形象鲜明,神谱清晰,故事性和哲理性很强,是西方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
罗马神话中的诸神与希腊诸神基本上是重复的,只是这些神话人物有自己的罗马名字宙斯(朱庇特):奥林匹斯山众神之王赫拉:司女人、婚姻和生育阿波罗:太阳神,宙斯之子,阿佛洛狄忒(维纳斯):爱情女神,美神雅典娜:智慧女神,司艺术、发明和武艺丘比特:小爱神,儿童形象,肩有双翅,空中飞翔;手执弓箭,中金箭者,获得爱情;中银箭者,失去爱情。
普罗米修斯:盗火者,为人类幸福而受苦受难的英雄的代称2)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创作方法和文字技巧相当成熟《伊利亚特》由约1.5万行诗句组成,包括24篇,描写希腊人同小亚细亚的特洛伊人战争第十年的故事。
《奥德赛》由约1.2万行诗句组成,包括24篇,描写远征特洛伊的将领奥德修斯在回国的路上历经艰险,在海上十年漂泊的奇遇。
3)古希腊戏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的活动,是多种艺术相结合的形式,悲剧、喜剧影响深远。
2、古希腊、罗马文学表现了人们对宇宙、自然和人生的理解和思考,带有明显的命运观色彩。
描写了人们对现世价值的追寻、人与命运的矛盾和抗争,展现了人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其基本精神是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这也成为欧洲文学与文化的基本内核。
三大悲剧诗人:主要不是写悲,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戏剧艺术的荷马”《俄狄浦斯王》“俄底浦斯情结”(“恋母情结”)欧里庇得斯—“心理戏剧的鼻祖”二、中世纪欧洲文学1、是欧洲多种文明与文化交融的产物。
主要包括教会文学、英雄史诗和骑士文学。
2、文学在思想上的特点1)强烈的宗教色彩:教会文学长期占统治地位2)文学中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比较突出。
法国《罗兰之歌》3)世俗文学得到发展,出现了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但丁《神曲》是中世纪文学的终结,尤是文艺复兴文学的兴起。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学1、文艺复兴运动中最有影响的是人文主义文学2、主要文学成就在意大利、英国、法国和西班牙但丁《神曲》、薄迦丘《十日谈》、法国拉伯雷《巨人传》、西班牙塞万提寺《堂吉诃德》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王子复仇记)、《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四、17、18世纪的欧洲文学1、主要潮流是古典主义文学和启蒙文学2、17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主张向古希腊、罗马作家学习创作经验,寻找创作素材,政治上维护王权,强调个人服从国家。
创作的基本主题是跟个人感情和理性的冲突,艺术形式上有严格规定,剧本创作需遵守三一律(一个情节主题,一个故事地点,一天时间之内,高度集中、浓缩)。
主要成就是法国的悲剧和喜剧。
莫里哀〈守财奴〉(阿巴公)、〈伪君子〉(答尔丢夫)3、18世纪兴起的启蒙文学,以理性崇拜为思想基础。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强烈的战斗性和批判性,常借用古典主义文学的形式,注入新的思想内容,拓展了文学表现的领域,但也有忽视文学审美功能的倾向。
卢梭《新爱洛伊斯》席勒《阴谋与爱情》歌德《浮士德》五、19世纪的欧美文学1、19世纪前期主流是浪漫主义文学1)兴起于德国,流行于欧美2)思想上高举个性解放大旗,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
以人道主义为武器,以高昂的革命热情或怀旧的态度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3)艺术上偏重表现主观理想,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环境奇异,人物性格超凡、孤独、叛逆,主观抒情色彩强烈。
寄情山水,讴歌自然,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和对自由的向往。
4)主要成就是诗歌。
英国拜伦、雪莱,美国惠特曼其次是戏剧和小说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2、19世纪中后期盛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真实而广泛的反映社会生活,深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具有进步意义。
2)作家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期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认识价值较高。
重视表现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注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力图达到细节的真实,人物塑造大大超过以前的文学。
3)长篇小说成就最大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系列,共96 部,包括《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狄更斯《艰难时世》《双城记》果戈理《钦差大臣》(喜剧)《死魂灵》托尔斯泰《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易卜生(挪威)《娜拉》(玩偶之家)杰克伦敦六、20世纪的欧美文学1、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都不再一统文坛,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流派活跃在文坛。
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总结:中西方传统文学的几个不同点:1、思想主题不同:人际关系(社会)、天人关系(自然)与人神冲突(宗教、神话)2、人物形象不同:多样人性与道德楷模,独异的个体与类型化群像3、表达方式不同:长于叙事(再现、模仿)与重在抒情(表现、写意)4、审美标准不同:悲剧精神(痛苦、抗争)与中和之美(温柔敦厚)资料《余光中谈中西文学之比较》西方文学的最高境界,往往是宗教或神话的,其主题,往往是人与神的冲突。
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往往是人与自然的默契(陶潜),但更常见的是人间的主题。
西方文化的三大因素--希腊神话,基督教义,近代科学--之中,前二者决定了欧洲的古典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