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生评席庸《太极拳与科学健身》序一

合集下载

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

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

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十三势歌》探释作者魏坤梁【提示】本文共分为10篇,首次从多学科的知识角度对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十三势歌》逐字逐句加以严谨周密地探释,尤其是首次依据古代汉语的语法修辞对《十三势歌》的词句加以探析,并尽量穷尽地考究清楚每一个字词在古代的当时含义,避免了由于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由于词义与语法修辞的不同而发生的误解,从而提出了一系列现代太极拳界前所未有的、与众不同的有机整体的新的解释,力图使读者对这篇古代经典拳谱的理解尽量符合拳谱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拳术思想,从而尽量充分地从这篇古拳谱中汲取对于太极拳的继承发展所需要的经典指导作用。

【提要】《十三势歌》是一首阐述十三势长拳(古太极拳)重大法则的古歌诀,歌诀蕴含的拳术思想与王宗岳拳谱完全一致;歌诀中出现了一些王宗岳拳谱中所没有的、十分精辟的经典提法,如“动犹静”、“听自由”、“顶头悬”、“尾闾中正”等等,概括性地涉及到了太极拳的本质特性,是对太极拳学练具有重大指导作用的一篇经典作品。

【原文】B1 十三总势①莫轻视②,命意③源头④在腰隙⑤。

【字词注释】①十三总势——太极拳在古代被称为“十三势长拳”或“十三式长拳”,简称为“十三势”。

古太极拳有多种锻炼形式,如根据杨家所传,按开展与紧凑可分为大、中、小架,按姿势的高低可分为低、中、高架等,但总的说,各种拳架的基本框架相同;又因为《十三势歌》为每句七字,为凑满字数,因而在“十三势”中加上一“总”字。

②轻视——“轻”的意思是不贵重。

如《管子·乘马数》:“彼物轻则见泄。

”“轻视”是指将太极拳当作一般的武术等闲视之。

③命意——古文化所谓的“心”,包括了现代医学所说的神经中枢,被认为是人的生命最高主宰。

“意”则被认为是“心”即神经中枢的功能。

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说:“可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所以,古文化的“意”可以泛指神经中枢的所有功能,包括“显意识”就是日常思维,和不经过显意识支配的“潛意识”﹙无意识﹚等。

提高高校太极拳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提高高校太极拳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太极拳以其卓越的健身和修身功效、深厚博大的文化内涵和其广泛的适应性,符合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理念的要求,掌握太极健身方法对终身健身大有裨益。

除此之外,太极拳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传统武术的优秀代表,通过太极拳教学,使学了解,体悟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和精深,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杨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然而,由于学生缺乏对太极拳的正确的认知,加之武术运动的普及程度较低,学校缺乏武术运动的氛围,太极拳运动在高校开展的形势不容乐观。

如何改变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提高太极拳教学质量,使太极拳运动在高校得到良好的普及和发展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教学科研的热点。

笔者查阅了大量关于高校太极拳教学的科研论文。

研究者大多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出发探讨,提出了改进完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笔者以为,要提高高校太极拳教效果,首先,要解决学生对太极拳的认知问题和学与练的问题,其次,才是教法的问题。

一、建立正确认知,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内驱力。

良好的兴趣是建立在对事物正确的认知的基础之上的。

只有对事物有了真确深刻的认识之后而产生的兴趣才是真正、持久的兴趣。

因为对事物缺乏了解或者误解而产生的“兴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兴趣,充其量只能称作是“好奇”。

这种兴趣没有持久性,随着好奇感的消失,“兴趣”也随之减退甚至消失。

事实上,由于武术在大众中的普及程度较低,学生对武术缺乏真正的了解。

大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从未接受过武术教育,他们认识武术的途径是武侠影视和武侠文学,而武侠影视和武侠文学中的武术有很大的虚构和夸张成份,不是真实的武术。

在武侠影视和武侠文学的渲染下,武术神秘而神奇,武术的技击功能被无限神奇化,太极拳更是高深莫测,飘逸灵动、奇异无比。

因此,在太极拳教学中,除却技术教学之外,要进行太极拳理论和文化教育,通过讲座的形式,讲授太极拳的起源、流派及发展知识,使学生认识太极拳的拳理、特点、功能及其文化内涵和价值。

太极拳健身哲学的现代科学阐释-文档资料

太极拳健身哲学的现代科学阐释-文档资料

太极拳健身哲学的现代科学阐释“太极” 一词,源出《周易系词》:“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含有至高、之极、绝对、唯一之意。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其“一”即太极。

他认为宇宙是个太极,人体也是个太极,万物各自为一个太极。

而阴阳,则是太极这个整体中所包涵的两大要素,所以说太极是阴阳的合胞体。

一切事物的稳态都是阴阳协调、中和,既对立又统一,是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医学整体观的体现。

由于时代需要,太极拳实为技击而建,同时结合了导引、吐纳和经络学说,采取了螺旋缠丝式的弧形运动,就更扩大了运动效果, 加大了爆发力。

这种结合,目的虽为技击,但它本身就包涵了疗病健身的因素。

太极拳柔和缓慢,重意念,使神气内敛;动形体, 以行气血;调气机,以养周身,这也与古代养生观一脉相承。

太极拳与易筋经、五禽戏同属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方法范畴一“动以养生” “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太极拳以儒道哲学思想为基础,以“炼形”为手段,不同于西方体育对肌肉壮硕、骨骼强健的追求,而是以脏腑气血的健旺达到筋骨的强健。

一切事物总是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关注的重点从太极拳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转向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及其“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强体防病功效。

本研究即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太极拳的健身哲学进行全新的阐释。

1 松静自如,负荷适度――促进神经调节和免疫功能的发展1.1 太极拳的松静调节可增强免疫机能太极拳是一种顺其人体的自然状态,顺其自然规律,而引发其自然之力的一项体育运动。

它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整体修炼过程,去调整和强化人体本能,开拓人体潜能,而使人的身心两个方面都达到高层次的平衡和自由。

因此,太极拳的整个运动过程中,必然是在大脑(司令部)的统一指挥下,使全身肌肉、韧带、骨骼以及各个脏器,都能顺从意念的需要,达到既协调又有序,既迅速又灵活,既松柔又有弹力地“屈伸开合任自由”的一种理想境界。

即通过太极拳的锻炼,使整个人体在意念引导下,做到一声令下,百体皆依”,随心所欲地发放人体能量,使大脑信号与肢体动作同步化。

中国武术太极拳名著序跋鉴赏

中国武术太极拳名著序跋鉴赏

中国武术太极拳名著序跋鉴赏太极拳为武术拳种之一,是华夏民族值得骄傲的宝贵文化遗产,陈氏太极拳作为东方武术文化的一块瑰宝,它不但荟萃了中华传统武术和中国古老哲学、医学、兵法、美学、运动学的精髓,而且融技击、强体、医身、益智、养生健身、陶冶情操于一体,通过练拳者长期习技、研理,潜移默化,达到美与善的高度统一,外在与内涵的高度统一。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中国武术太极拳名著序跋鉴赏。

中国武术太极拳名著序跋鉴赏一、金一明《武当拳术秘诀》序跋鉴鉴赏1、郭序呜呼!运筹帷幄,固能决胜疆场,锻炼身腰,亦足振兴国脉。

班超投笔,未必无练习工夫;祖逖着鞭,亦必赖精神振作。

楚霸王拔山举鼎,虽云天武神威;达摩祖精劲神功,要亦凝神炼气。

此吾友一明金子武当拳术一书之所由作也。

一明金子,吾扬望族,邗水世家。

毛锥简札,果然戎马书生;裙屐翩翩,不愧英雄儿女。

花拳绣腿,早授业于名师;巧打神拿,亦遍访诸好友。

长拳短肘,要皆信手拈来;运气提工,无不随心所欲。

是以造诣功深,得秘诀于少林;精华萃集,复阐扬夫武当。

本三丰之要诀,为内家之正宗。

虎蹲猿跃,鹘落鹰扬,点法贵乎探爪,步法重在贴樁。

既有赶打等打之分,复有生门死门之别。

内家之字诀,等于西洋之拼音;武当之秘传,宛似中文之勾划。

其中奥妙,无不讲求。

苟非一明先生之研究有年,何以发其精而撮其要,即其浅而言其深哉?而况党国多艰,列强环伺,若不于拳术功夫加意探索,欲吾种族之强盛难矣。

是书告成,梓而出之,盖亦强吾种族之工具也,是为序。

民国十七年冬月中旬江都郭庆谨序2、自跋先进尝云:“学打三年,不如真传一话;练拳千着,不及明眼一言。

”良以习技不难,难在得真传与秘窍耳。

昔者,武侠犯禁,千金易得,一诀难求;今也,国术重光,应供所长,以公同好。

著者不敏,于拳术未窥奥蕴,于武当未进堂阶,仅就目见耳闻,历年心得,掇拾成篇,贡诸当世。

自知一得之愚,不免为方家窃笑,第就派立言,顾名思义,或细流土壤,聊为习技者之一助云。

太极拳论(全文365字,堪称经典)

太极拳论(全文365字,堪称经典)

太极拳论(全文365字,堪称经典)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府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是为论。

《太极拳论》解本文为顾留馨之文,刊于《体育科技》 ( 4 )1980年。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于1980年7 月出版。

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的山西人 ( 故称山右 ) 。

1792年他在河南洛阳教书,1795年在河南开封教书。

他的武术著作有《太极拳论》一篇,解释长拳和十三势内容的残稿一篇,修订了《打手歌》一篇和《阴符枪谱》,共四种。

《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势"以八卦、五行立说; 《阴符枪谱》以阴符立说。

阴指暗,符指合,故阴符意为"静处为阴动则符 ",正如阴符枪法的原则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

王宗岳少年时读过经史,也读过《内经》、《道德经》及兵法等书,兼通击刺之术 ( 击剑、刺枪 ) ,枪法最精。

《太极拳论》实际上是概括性很强的总结推手经验的论文,它所依据的理论是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阴阳学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以此作为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就使太极拳在广泛流传中不致练成刚拳、硬拳,也不致练成柔拳、软拳,而是大家公认的有柔有刚、刚柔相济。

科学健身

科学健身

(7) 其他
结论与建议





(1)学生对于保健太极拳的认识和理论知识普遍比较浅薄,而且兴趣不是 很高,没有一个正确的学习动机,没有认识到这门课的真正价值。 (2)建议学生们在学习保健太极拳之前必须树立正确的动机,这是学好保 健太极拳的一个先决条件。 (3)建议学校在开此课前先对学生灌输一些关于保健太极拳课的历史背景, 价值意义和理论基础,让学生们有目的的去进行学习,适当的增加理论和实 践课时数,多注意一些教学方法,最好能将课堂放置户外,尝试将早操与保 健太极拳课结合起来,这些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练习兴趣与练习效果 ,也 有利于这门课在全院中的开展。 (4) 建议保健太极拳课将室内与室外相结合,最好利用地理条件,将课堂 与大自然接近,为练习保健太极拳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这样也可以提高学 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5) 保健太极拳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我院中开展有其一定的必 然性,这门课的开展不但能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更能提 高学生的文化内涵。
第一、良好的生活方式与身心调 适,改善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质量。

太极拳的锻炼,从生理、心理、 社会三大健康要素看是符合科学概 念的。21世纪人类面临最大挑战是 人口老龄化。心、脑血管疾病、癌 症、糖尿病、老年痴呆、骨质疏松 症成为人生晚年的凶神。
据资料:我国高血压患者达 1.2亿,每年新增人数超过300 万人;我国现有600万中风患 者,其中75%丧失劳动能力, 25%重度致残,冠心病患者1, 000万人,心肌梗塞患者达200 万人。我国痴呆老年人600万 以上;我国老年骨质发生率 24.4%。
试论太极拳的呼吸方式

论文发表在《中华武术》2006年第二期 摘 要 : 太极拳运动中的呼吸方式与动作的 配合,对于提高太极拳演练水平和技击技巧 以及健身效果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太 极拳运动深入发展的课题。本文运用综合论 述法对太极拳运动中的几种呼吸方式进行阐 述与分析,着重论述了不同的呼吸方式在太 极拳运动中的运用,以及在练习太极拳时常 见的几种影响呼吸的问题。

和氏太极拳理论大全

和氏太极拳理论大全

和氏太极拳理论大全太极拳经典论著大全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不能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

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张三丰太极之先,本为无极。

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

二气分,天地判,始成太极。

二气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

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

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育万物。

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

迨入后天,即成太极。

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

人之作用,有动必有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

人之生机,全恃神气。

气清上浮,无异上天。

神凝内敛,无异下地。

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

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

若不明此,非吾徒也。

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

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气既交,而太极之象成。

内敛其神,外聚其气。

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

意者,神之使也。

神气既媾,而太极之位定。

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谓为七二之数。

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棚、捋、挤、按、采、捩、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

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

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

故习此拳,亦须如此。

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

气不外聚,神必乱之。

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

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

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废矣。

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

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粘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太极拳论张三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力,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毋使有凸凹处,毋使有断续处。

印证太极拳非凡科学健身效果

印证太极拳非凡科学健身效果

印证太极拳非凡科学健身效果2016年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高峰论坛入选论文杜聿鸿当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已经人所共知。

那么,太极拳的“非凡科学健身效果”,用什么来检验呢?毫无疑问,最有说服力的当属自身体验、亲身实践了。

作为健身项目,太极拳好吗?和其它体育项目比较有什么不同?实事求是地说,没有长期坚持打好拳的人,并不一定能够回答正确;或者可以说,多数人把太极拳仅仅混同于一般性体育锻炼而可能说“好”,他们认为选择太极拳,无非是爱好不同、选项不同而已;岂不知,这对太极拳来说真是太冤了!近年来,本人在陕西宝鸡和咸阳的大众拳场,在焦作和天津的国家赛场,调查询问了众多拳友,只要是“长期坚持打好拳的人”,别的不说,无一不说自己“不感冒”,个个都是印证有非同一般性体育锻炼的非凡科学健身效果的实例!这个运动项目“好”字的含金量,在这些武术人身上,大不一样!为什么有的拳友有象“神经病”一样的“痴迷”太极拳,道理就在这里。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少人愿意走路跑步、跳舞打球,而不愿意打太极拳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根本不知道”或者“压根儿不相信”这个“大不一样”;加上他们不习惯太极拳的“慢”,认为太不好学,就选了一个既好学、又方便的运动项目。

可以说,我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从不知到知、受益醒悟过来的人”了。

太极拳,是科学健身的武术运动方式之一,可使人体身心放松、调和气血、畅通经络,增强免疫力效果极其明显,促进健康,延年益寿;这类太极拳的宣传材料,甚至有关的科学“传神”,我早有耳闻,但总觉得云里雾里的,半信半疑;直到自己亲身加入练拳队伍,才有了切身体悟,心中豁然开朗。

我的“体悟”是:只要用心,按前辈的要求,认认真真地,扎扎实实地,坚持长期不间断地练了,其它一般性体育锻炼没有的科学健身效果“神气”,自然而然地就有了。

时至今日,我打拳整整5年,已经深深地尝到了甜头, 4年没吃1片感冒药;这一非凡效果,对我这个已经是古稀之年的人来说,真可谓人生健康路上的奇迹!这种“奇迹”,不就是实实在在的“太极拳科学健身神气”的反映吗?军人出身的我,虽“甘油三脂”较高,没大毛病;但是,前些年老感冒,把我整的实在够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

在汲取诸家武艺之长兼而习之的基础上,备受道家以柔克刚、以弱制强、后发制人的思想影响,在兵技上防反技术日趋成熟,更得六合枪法“圈枪”启示,一个特点鲜明的、崭新的拳法一太极拳应运而生了。

数百年来,这种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立身中正、以裆代手、以气运身、状若行云流水的“圈拳”,经不断地实践总结,流分异派,法本一传,并依其显著的健身、养生效果和独特的技击特点,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事,且早已走出国门。

广泛的适应性更使它成为一项全人类的运动项目。

而太极拳所贯穿的哲学思想和陶冶情趣的内涵,又远远超越其体育运动的范畴,人们已开始将其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去审视和研究。

在学术界,有的学者将其称为太极拳文化或太极武术文化。

在太极拳的普及方面,群练群演的场面十分壮观恢弘,甚至出现了“西安城运千人练,天安门广场万人演”的场景,气势震撼人心,足令国人引以自豪。

著名太极拳家杨荣籍先生,系吾武道益友,君子之交也。

回忆古城西安四十余载,每当工作之余,严冬之夜,聚而谈经论道,切磋武艺。

或对比西棍,抱棍过着,虽变化多端,不过劈打提击;或搭手推荡,引进落空,力由脊发,跌若掷丸;或间有一得则喜不自胜,谈笑风生不知日暮。

荣籍先生缘遇明师,其始从著名八级拳家原中央国术馆副馆长张襄武,得北镇昆吾剑法真传;继从山西宏洞通背名家孙兰亭,得王天鹏天旗棍法及短箱鞭诀;复从八极拳名家郑悟清口传心授,得赵堡太极拳法。

可谓易贯博通,析微洞奥之士也。

然能得荣籍先生武艺心法正传者,唯其弟子席庸也,席君幼从高台教化,尊师重道且敏而好学,精研拳理,学识开阔。

交往甚多,博学之士,悟觉之深,多有卓见,学有渊源,广有阐发,诚武林之俊彦,太极拳之希望也。

席君业歧黄而又勤于笔耕,其著作《太极拳与科学健身》行将付梓。

该书从体育、武学、医学、养生等众多学科,以开阔的视野论述和解读太极拳与健身的科学观点,特别是对太极拳内功与道家内丹的研究,撩开了太极拳健身、养生之神秘面纱,揭露其实质,这更是值得大加赞许的勇敢探索之举。

《太极拳与科学健身》的发行,必将加深人们对太极拳运动的认识和理解,必将有益于学术的争鸣和太极拳的发展。

席庸君嘱吾为序,吾不善文,然以自首斯业光大有责,以故友临未切切相托之情,义不容辞。

是贺之并序。

中国武术学会委员
西安市武协副主席
西安体院副教授
杨宝生 2004夏立于西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