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学习笔记:化痰药之川贝母和浙贝母

合集下载

考研中医综合中药学(化痰止咳平喘药)-试卷2-1

考研中医综合中药学(化痰止咳平喘药)-试卷2-1

考研中医综合中药学(化痰止咳平喘药)-试卷2-1(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具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的药物是(分数:2.00)A.苏子B.马兜铃√C.瓜蒌D.旋覆花解析:解析:备选药物中有清肺之功的是马兜铃、瓜蒌,但瓜蒌无止咳平喘之功,而马兜铃性寒质轻,主人肺经,味苦泄降,善清肺热,降肺气,又能化痰止咳平喘。

故正确答案是B。

2.桑白皮最宜用于(分数:2.00)A.水肿兼恶寒发热,汗出B.全身水肿兼咳嗽√C.脾虚水肿见便溏D.肾虚水肿下身肿著解析:解析:桑白皮味甘寒性降,主人肺经,能泄降肺中水气饮邪,利水消肿,又可平喘止咳,故宜用于全身水肿兼喘咳者。

故答案应选B。

3.治疗痰涎壅胜、喘咳不得平卧之证的首选药物为(分数:2.00)A.葶苈子√B.苏子C.白芥子D.桑白皮解析:解析:桑白皮与葶苈子均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治疗肺热及肺中水气,痰饮咳嗽,但葶苈子力峻,重在泄肺中水气、痰涎,对邪胜喘满不得卧者尤宜,故其为首选。

4.具有敛肺定喘化痰之功的药物为(分数:2.00)A.葶苈子B.苏子C.白果√D.桑白皮解析:解析:白果性涩而收,能敛肺定喘,且兼有一定化痰之功,具有敛肺定喘化痰之功。

故答案应选C。

5.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半夏与天南星的共同点(分数:2.00)A.均能祛风解痉√B.均为天南星科植物的块茎C.均能燥湿化痰D.均能消肿止痛解析:解析:半夏、天南星药性辛温有毒,均为燥湿化痰要药,善治湿痰、寒痰。

然半夏主人脾、肺,重在治脏腑湿痰,且能止呕。

天南星则走经络,偏于祛风痰而能解痉止厥,善治风痰证,而半夏无祛风解痉之功。

故正确答案应选A。

6.被誉为“舟楫之剂”,能载药上行之品为(分数:2.00)A.柴胡B.升麻C.桔梗√D.前胡解析:解析:桔梗性散上行,能载诸药上行,《珍珠囊药性赋》云其“为诸药之舟楫”。

故正确答案应选C。

7.善治:“皮里膜外之痰”的药物为(分数:2.00)A.半夏B.天南星C.禹白附D.白芥子√解析:解析:白芥子能散肺寒,利气机,通经络,化寒痰,逐水饮。

川贝母――化痰之最

川贝母――化痰之最

川贝母――化痰之最
贝母有很多种,如川贝母、平贝母、浙贝母等,一般以川贝母为好,平贝母比较大粒。

川贝味苦,性微寒,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

它含有生物碱、皂苷等成分,具有镇咳、镇静、去痰、平喘、抗菌等作用。

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之功效,对于肺热咳嗽,肺虚久咳,大便干硬等有很好的疗效。

川贝母5克,雪梨1个,冰糖20克或适量。

洗净梨后,将梨顶部切去,挖去核,放川贝母粉入雪梨中,冰糖和适量清水入碗中,隔水蒸40―60分钟即可。

此汤可化痰止咳,润肺滋阴,久咳不好,痰多,气短等。

川贝雪梨煲猪肺,雪梨有润肺生津、清热化痰作用,猪肺有补肺作用,三者同用可以润肺补肺化痰止咳功效。

材料:川贝母12克,雪梨2个,猪肺250克。

先把梨洗净切块,猪肺切片,与川贝一起放入锅内,清水适量,大火后改慢火一两个小时后即可。

川贝具有清热作用,所以寒咳、湿痰者不要吃。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重要知识点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重要知识点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重要知识点第一部分常用单味中药一、重点药对比学习香薷麻黄微温,兼和中化湿而祛暑,习称“夏月麻黄”,善治暑天感寒饮冷、阳气被遏之头痛、形寒、发热无汗及腹痛吐泻性温,发汗力强,善治风寒表实无汗。

此外,麻黄又善宣肺平喘,治肺气壅遏之咳喘等。

均能发汗解表、利水退肿,治表证无汗、水肿及小便不利。

荆芥防风生用辛散,长于散风,为发表散风通用药,发汗力较强,又能透疹疗疮止痒,治麻疹不透、疮疡初起兼表及风疹瘙痒;炒炭涩敛而止血,治吐衄下血及崩漏。

防风则甘缓不峻,为治风通用药,发汗力较弱,又能胜湿止痛,治表证夹湿、风寒湿痹、头风头痛;祛风解痉,治破伤风、小儿惊风。

均性微温,均能发汗解表,且药力较麻、桂平和,既善治风寒表证,又治风热表证。

桑叶菊花桑叶性寒,作用偏于肺,疏散力较菊花强;又能润肺止咳,治肺燥咳嗽;还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吐衄咯血。

菊花性微寒,作用偏于肝,平肝明目力较桑叶为胜,兼治肝风头痛;又善清热解毒,治痈肿疮毒。

均善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肝阳眩晕、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及肝阴不足之视物昏花。

柴胡、升麻、葛根虽均为解表升阳之品,但性能主治有别。

首先,虽均能解表,但柴胡苦辛微寒,入肝、胆经,主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善疏散退热,主治少阳寒热往来及感冒高热;升麻辛微甘微寒,入肺与脾、胃经,主清散而解表,主治风热头痛而少用;葛根甘辛性凉,主入脾、胃经,善发表解肌退热,主治外感表证项背强痛。

其次,虽均能升阳,但柴胡、升麻能升清阳而举陷,多与黄芪、人参等相伍,治气虚下陷、脏器脱垂诸证;葛根则鼓舞脾胃清阳上升而止泻痢,多用治泻痢。

其三,升麻、葛根均能透疹,治麻疹不透,而柴胡不能。

其四,柴胡又善疏肝解郁,治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升麻又善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丹毒、温毒发斑及热毒疮肿;葛根又能生津止渴,治热病伤津及内热消渴。

竹叶淡竹叶竹叶卷心竹叶源于乔木或灌木状竹的叶,清心除烦力强,并能生津,热病心烦多用;又兼辛味,清中兼散,能凉散上焦风热,治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

2019年《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记忆口诀

2019年《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记忆口诀

1.四大南药:砂仁、益智仁、巴戟天、槟榔。

2.四大怀药在河南,牛山菊花遍地黄。

3.浙八味:杭菊麦冬白芍术,玄参元胡萸贝母。

4.发汗:杜玄苓断厚汗5.生物碱(1)五个类型:狼来了,邻居比俺躲的快。

(2)碱性强弱顺序——呱唧呱唧脂芳酰。

(3)常用中药:千里之外深山里有座麻黄房子,用乌藤锁住了花仙子。

(4)液体形态:抽着烟,嚼着槟榔,吃毒芹菜(作死!)(5)挥发性和升华性:抽烟吸毒、喝咖啡(麻黄碱、烟碱具挥发性,咖啡因具升华性)(6)沉淀试剂:乌龟(硅钨)很苦恼(苦味酸),需要姓雷(雷氏铵盐)的人点化(碘化)6.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弱碱提强酸,强碱提弱酸。

7.秦前肿补香豆素,五厚连细木脂素。

8.黄酮水溶性强弱顺序:花色素>二氢黄酮>异黄酮>黄酮(醇)>查耳酮(花二姨卖纯茶)9.含挥发油的常用中药:我爱薄肉片(莪术、艾叶、薄荷、肉桂)10.含三萜皂苷的常用中药:商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合伙把黄草当柴烧11.海马“马头蛇尾瓦楞身”,苦杏仁“心脏形”。

12.当归巧记方法:主根粗短支根长,质地柔软色棕黄,断面油点显棕色,味甘带辛气浓香。

13.地黄巧记方法:形似鸡肠巴戟天,心细皮厚色紫蓝。

14.天麻巧记方法:鹦哥嘴,凹肚脐,外有环点干姜皮,春空冬实心有别,松香断面要牢记15.药用部位总结(1)块茎,即“两天三泻胡半白”。

两天(天南星、天麻),三(三棱),泻(泽泻),胡(元胡),半(半夏),白(白芨)。

(2)块根:何太草块根,二冬百地金。

何(何首乌)太(太子参)草(草乌)块根,二冬(天冬、麦冬)百(百部)地(地黄)金(郁金)。

(3)根及根茎:“宛西虎仗黄龙胆,山高草长抢仙丹”。

紫菀、茜草、虎杖、大黄、龙胆草、山豆根、藁本、甘草、徐长卿、羌活、威灵仙、丹参。

(4)根茎:姜北豆山射玉狗,黄精二连和重楼;知母附芎升土苓,莪带二术循石菖。

姜黄、北豆根、山药、射干、玉竹、狗脊,黄精、黄连、胡黄连、重楼,知母、香附、川芎、升麻、土茯苓、莪术、苍术、白术、石菖蒲。

川贝母、浙贝母功效沿革考辨

川贝母、浙贝母功效沿革考辨

川贝母、浙贝母功效沿革考辨邱玏【摘要】川贝母与浙贝母是临床常用的两味中药, 先秦时期均以“ 贝母” 之名统之, 用以疗郁疾.明末以后, 川贝母、浙贝母从“ 贝母” 之名的统称下区分出来, 其功效也开始独立划分, 并经历了从区分到明确、从深入到总结、从矫往到承袭的认识发展过程.与现代记载相较, 古代文献对川贝母的“ 解郁愁、散逆气” 之功以及浙贝母的“ 清降” 之性有更明确深入的认识, 前者多体现在解气郁、痰郁之疾, 后者多体现在宣降止咳、内开郁结、通降痹阻等.【期刊名称】《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37)006【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川贝母;浙贝母;功效;沿革;考辨【作者】邱玏【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2川贝母与浙贝母临床使用较为常见。

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梭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Y. Li)或瓦布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 var. wabuensis(S. Y. Tanget S. C. Yue)Z. D. Liu,S. Wang et S. C. Chen]的干燥鳞茎,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1]36-37。

而浙贝母则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干燥鳞茎[1]292。

聊中药:川贝母和浙贝母

聊中药:川贝母和浙贝母

聊中药:川贝母和浙贝母秋高气爽,进入了秋季,空气逐渐干燥。

中医常说,肺喜润而恶燥,秋季最易伤肺,而川贝母则是秋季清肺润燥的上佳之品。

川贝母中医贝母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本草纲目拾遗》将川贝与浙贝分开,谓川贝味甘而补肺,不若用象贝治风火痰嗽为佳,治虚寒咳嗽以川贝为宜。

《唐人记其事》:“江左尝有商人,左膊上有疮如人面,亦无他苦。

商人戏以酒滴口中,其面赤色。

以物食之,亦能食,多则膊内肉胀起。

或不食,则一臂痹焉。

有名医教其历试诸药,金石草本之类,悉无所苦,至贝母,其疮乃聚眉闭口。

商人喜,因以小苇筒毁其口中,数日成痂,遂愈,然不知何疾也。

”《药性论》:“治虚热,主难产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末,点眼去肤翳;主胸胁逆气,疗时疾黄疸,与连翘同主项下瘤瘿疾。

”《本经疏证》:“刘潜江云:贝母八月采,取其受金气之专,其味苦胜辛,微辛在苦后,是苦合于气之微寒,以归于辛,皆二阴至肺之处也,况其色白象金乎!第苦合微寒,是在地之阴也,焉能遽至于在天之阳以治肺,则当参其叶随苗出之义,而体其但有直透更无濡留矣。

但有直透能开热之结,更无濡留能达肺之郁。

”中医:川贝母与浙贝母中国传统的五谷作物之薏米中药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或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

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

主产于四川、青海、甘肃、云南、西藏。

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后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本品气微,味微苦。

以整齐,色白,粉性足者为佳。

生用。

中药浙贝母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干燥鳞茎。

主产于浙江。

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洗净。

大小分开,大者除去芯芽,习称“大贝”;小者不去芯芽,习称“珠贝”。

分别撞擦,除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擦出的浆汁,干燥;或取鳞茎,大小分开,洗净,除去芯芽,趁鲜切成厚片,洗净,干燥,习称“浙贝片” 本品气微,味微苦。

以切面白色,粉性足者为佳。

《中药学》学习笔记:化痰药之川贝母和浙贝母

《中药学》学习笔记:化痰药之川贝母和浙贝母

《中药学》学习笔记:化痰药之川贝母和浙贝母川贝母《神农本草经》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D.Don,暗紫贝母F.unibracteata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F.przewalskiiMaxim.或棱砂贝母F.delavayiFraneh.的鳞茎。

生用。

川贝母生长于温带高山、高原地带的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中。

土壤为山地棕壤、暗棕壤和高山草甸土等。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

归肺、心经。

【功效与应用】1.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用于虚劳咳嗽,肺热燥咳或痰热咳嗽。

本品性寒味微苦,能清肺泄热化痰,又味甘质润能润肺止咳,尤宜于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

用于肺虚劳嗽,阴虚久咳有痰者,常配沙参、麦冬等以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治肺热肺燥咳嗽,常配知母以清肺润燥化痰止咳,如二母丸。

治痰热较甚,可与蛇胆汁配伍,如成药蛇胆川贝末。

2.清热散结,用于瘰疬疮肿及乳痈、肺痈。

本品能清热解郁,化痰散结。

治痰火郁结之瘰疬,配玄参、牡蛎等以化痰软坚,如消瘰丸;治热毒壅结之疮痈、肺痈,常配蒲公英,鱼腥草等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处方用名】川贝母、川贝、京川贝(均为川贝母)、象贝母、浙贝(均为象贝母)贝母与半夏,都能止咳化痰。

但贝母苦寒清热,功专治肺,适用于热痰、燥痰;半夏辛温散寒,治在肺脾,适用于寒痰、湿痰。

故一润一燥,各有所长。

【方剂举例】二母散《和剂局方》:贝母、知母。

治阴虚发热咳嗽。

小儿咳嗽喘闷:贝母(去心麸炒)半两甘草(炙)一分.上二味捣罗为散.如二三岁儿每一钱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入牛黄末少许食后温分二服更量儿大小加减.(贝母散.1~3方出自《圣济总录》)治伤风暴得咳嗽:贝母(去心)三分,款冬花、麻黄(去根节)、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各一两,甘草(炙锉)三分。

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圣济总录》贝母汤)【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末服,l~2g。

中药学学习要点

中药学学习要点

中药学学习要点要点: 1.各地的代表道地药材。

2.幼果、花蕾入药的药材。

3.炮制的目的 ( 要求能举例说明 ) ;炒和炙、水飞的含义。

4.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主要性能的含义、确定依据;五味代表的药物作用( 要求与具体药物相联系 ),影响升降浮沉和毒性的因素。

5.配伍关系;6. 用药禁忌、十八反与十九畏的内容;7.汤剂的特殊煎法如(先煎、后下、包煎等);解表药要点:1.解表药的功效、主治病证、性能特点、使用注意方面的共性;2.麻黄、桂枝、羌活、桑叶、菊花、薄荷、紫苏叶、荆芥、生姜、白芷、防风、柴胡、葛根、升麻、藁本、牛蒡子、蝉蜕的功效、应用。

清热药要点:1. 清热药的分类及五类清热药的功效、主治病证、性能特点、使用注意;2.石膏、知母、栀子、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鱼腥草、蒲公英、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青蒿、夏枯草、芦根、龙胆、地骨皮的性能、功效、应用。

泻下药要点:1.泻下药的分类及各类泻下药在功效、主治、性能特点与使用注意方面的共性;2.大黄、芒硝的性能、功效、应用。

番泻叶、火麻仁、牵牛子的功效;甘遂、京大戟、芫花的用法和使用注意。

祛风湿药要点:1. 祛风湿药的分类及各类祛风湿药在功效、主治、性能特点与使用注意方面的共性;2.独活、木瓜的性能、功效、应用。

威灵仙、五加皮、防己、秦艽、桑寄生的功效。

化湿药要点:1.化湿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性能特点和使用注意;2.广藿香、苍术、厚朴、豆蔻、佩兰、砂仁的功效和应用。

利湿药要点:1.利湿药功效、主治病证、性能特点与使用注意;2.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茵陈蒿的性能、功效、应用。

猪苓、滑石、川木通、金钱草的功效。

温里药要点:1.温里药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2.附子、干姜、肉桂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用法和特殊使用注意。

行气药要点:1.行气药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2.陈皮、枳实、木香、香附、薤白的性能、功效、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学习笔记:化痰药之川贝母和浙贝母
川贝母
《神农本草经》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D .Don,暗紫贝母F.unibracteataHsiao et K.C.Hsia ,甘肃贝母F.przewalskiiMaxim .或棱砂贝母F.delavayiFraneh .的鳞茎。

生用。

川贝母生长于温带高山、高原地带的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中。

土壤为山地棕壤、暗棕壤和高山草甸土等。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

归肺、心经。

【功效与应用】
1.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用于虚劳咳嗽,肺热燥咳或痰热咳嗽。

本品性寒味微苦,能清肺泄热化痰,又味甘质润能润肺止咳,尤宜于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

用于肺虚劳嗽,阴虚久咳有痰者,常配沙参、麦冬等以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治肺热肺燥咳嗽,常配知母以清肺润燥化痰止咳,如二母丸。

治痰热较甚,可与蛇胆汁配伍,如成药蛇胆川贝末。

2.清热散结,用于瘰疬疮肿及乳痈、肺痈。

本品能清热解郁,化痰散结。

治痰火郁结之瘰疬,配玄参、牡蛎等以化痰软坚,如消瘰丸;治热毒壅结之疮痈、肺痈,常配蒲公英,鱼腥草等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处方用名】川贝母、川贝、京川贝(均为川贝母)、象贝母、
浙贝(均为象贝母)
贝母与半夏,都能止咳化痰。

但贝母苦寒清热,功专治肺,适用于热痰、燥痰;半夏辛温散寒,治在肺脾,适用于寒痰、湿痰。

故一润一燥,各有所长。

【方剂举例】二母散《和剂局方》:贝母、知母。

治阴虚发热咳嗽。

小儿咳嗽喘闷:贝母(去心麸炒)半两甘草(炙)一分.上二味捣罗为散.如二三岁儿每一钱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入牛黄末少许食后温分二服更量儿大小加减.(贝母散.1〜3方出自《圣济总录》)
治伤风暴得咳嗽:贝母(去心)三分,款冬花、麻黄(去根节)、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各一两,甘草(炙锉)三分。

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圣济总录》贝母汤)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末服,I〜2g。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润,善化热痰燥痰,如属寒痰湿痰则不宜用。

不宜与乌头配伍。

【现代研究】本品含多种生物碱,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此外,还有降压,兴奋离体子宫及抗菌作用。

浙贝母
《本草正》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贝母FritiIIaria thunbergiiMiq .的鳞茎。

切厚片或打成碎块用。

别名象贝母
【性味归经】苦,寒。

归肺、心经。

《本草正义》:象贝母蓄寒泄降,而能散结。

《本经》主伤寒烦热、淋
沥邪气;《别录》止烦、热、渴、出汗,皆泄降除热也。

疝瘕以热结而言,泄热散结,故能治之。

喉痹,热之结于上者也。

乳难之乳,即孳乳之乳,指产难也、贝母滑降,且能散结,故催生而治产难。

甄权《药性论》谓贝母作末酒服,治产难及胞衣不出;近人保生无忧散一方,为催生保产灵药,内有贝母,程钟龄释之谓贝母滑润,久皆本此。

而注《本经》者仅以为下乳汁,恐非真目。

主金疮者,苫降清热之功也,不仅可以内服,亦可外作渗药。

居人以象贝通治阳证痈疡,消肿退热,殊有捷效,亦本于此。

主风痉者,苦寒清热,泄降定风之功也。

《别录》疗腹中结实、心下满,皆指邪热窒塞之证,苦泄散结,皆能主之。

恶风寒者,风寒外袭于皮毛,内合于肺,象贝清泄肺气而辛能疏散,其效可知。

目眩为肝阳上乘,项直为风邪外感,舌降泄风,辛泄疏散,治之宜也。

咳嗽上气,又痰热之侵肺,苦泄清金而又降逆之功用也。

象贝母,味苦而性寒,然含有辛散之气。

故能除热,能泄降,又能散绪。

今人乃以通治风热、温热、时气热邪,则寒能胜热,辛能散邪也。

主郁气痰核等证,虽辛散苦泄,开结散郁也,催生下乳,又其泄降之余义。

至于治疸、治疡、清喉咽,主吐衄、疗痰嗽、通二便,种种功力,无非清热泄降四中,足以赅之,要之皆象贝之功用,而市肆通行之川贝,淡泊异常,断不足以语此。

【功效与应用】1.清热化痰,用于风热、燥热、痰热咳嗽。

本品功似川贝母而偏苦泄。

治风热咳嗽,常配桑叶,前胡等,治痰热郁肺之咳嗽,常配瓜蒌、知母等。

2.清热散结,用于瘰疬,瘿瘤,痈疡疮毒,肺痈等。

本品苦寒,清泄热毒,开郁散结,治瘰疬,配玄参、牡蛎等,如消瘰丸。

治瘿瘤,配海藻、昆
布。

治疮痈,配连翘、蒲公英等。

治肺痈,配鱼腥草、芦根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治感冒咳嗽:浙贝母、知母、桑叶、杏仁各三钱,紫苏二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治痈毒肿痛:浙贝母、连翘各三钱,金银花六钱,蒲公英八钱,水煎服。

【使用注意】不宜与乌头配伍。

【现代研究】本品所含生物碱有明显镇咳作用。

此外还有镇静、
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