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美国对外战略调整

战后美国对外战略调整
战后美国对外战略调整

论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

内容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传统资本主义列强遭到严重削弱,日本战败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苏联也遭到巨大破坏。美国本土远离战场,没有遭受战争的破坏,并且借着两次世界大战使国力得到极大增长,实力远在西方列强之上,美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价值观念来推行对外政策,主宰世界的野心便极大地膨胀起来,开始全面推行妄图称霸世界的霸权主义政策。

全球战略是指大国调动和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 参与国际斗争, 维护和增强本国利益, 实现国家根本政治目的的方略。美国作为二战后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极度膨胀的世界性大国, 为了追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着美国的价值观来构建未来世界的战略目标, 它一直在根据国际关系的变化和自身实力的消长, 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全球战略。

一、全球扩张时期的“遏制”战略和“和平”战略

从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称霸于整个世界,其全球战略具有鲜明的扩张性、进攻性、侵略性。

杜鲁门政府(1945——1953)上台以后,面对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的局面,很快修改了罗斯福设想的大国合作政策,制定了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其基本内容

是:

(1)以原子弹和美元为坚强后盾,同苏联实行全面对抗,对东欧进行颠覆,在中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进而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

(2)建立资本主义阵营,实行“马歇尔计划”、“占领地区救济资金”和“经济复兴资金”,在经济上扶植西欧、日本;通过分裂德国,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建立“北约”和缔结《日美安全条约》,形成西方军事联盟。

(3)在亚非拉广大地区,通过签订《西半球防务条约》和建立“美洲国家组织”来巩固它在“后院”的统治,通过所谓“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支持亲美独裁政权,推行新殖民主义。整个冷战时期,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政策基本没有离开“遏制”苏联这一基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在朝鲜战场失败后,力图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提出了“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在军事上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进行核讹诈和战争威胁;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对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大肆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加紧向印度支那、中东和拉美地区渗透。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肯尼迪政府确立了“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把对抗与缓和两手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对苏联、东欧进行经济、文化渗透,

同苏联一起攻击中国。在军事上,美国以“灵活反应战略”取代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对亚非拉国家,一方面通过带有附加条件的援助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又对古巴大搞武装颠覆活动,在巴拿马、多米尼加进行军事干涉,在越南发动了特种战争,约翰逊政府把“特种战争”发展为“局部战争”。

二、全球战略调整时期的尼克松主义

70年代,世界上多种力量迅速发展,美国经过长期海外扩张,尤其陷入越南战争泥潭不得自拔,经济实力大为衰减,霸权主义严重动摇。美国政府不得不对全球战略作出重大调整,具体表现为尼克松主义的出台。

尼克松主义是1970年2月尼克松在国会提出长篇咨文中,提出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作为美国全球外交三原则,从而形成所谓的“尼克松主义”。具体内容是:

(1)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与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以此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

(2)承认美苏战略核武器达到一定平衡的现实,以谈判牵制苏联,保持苏美之间的均势;

(3)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实施对华关系正常化,利用中国制约苏联;(4)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在亚洲实行亚洲人打亚洲人的“新亚洲政策”,在中东和波斯湾地区增强军事存在,阻止苏联的渗透和扩张。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了继续保住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政策。其实质

是通过上述措施,改变美国的不利处境,在绝对霸权失灵的情况下,采用“君势”政策来维护美国的利益。

三、对苏“转守为攻”时期的“以实力求和平”的战略和“超越遏制”战略

里根政府(1981——1989)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决心打破均势,以增强实力为核心,企图压倒苏联。1985年提出了“总统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其要点是:凭借美国空间技术优势,建立一个从地面大空间的多层次的太空综合性防御体系,用于有效拦截敌方发射的核导弹,赢得给予回击的时间。这标志着美国同苏联的核军备竞赛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实质是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1986年提出了所谓的“里根主义”,其核心是综合运用军事、外交、经济和宣传等手段,把苏联在第三世界战略地区取得的政治、军事进展“推回去”。另外借重中国,牵制苏联。

布什政府(1989——1992)针对苏联、东欧改革和两极格局瓦解的形势,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全球战略,主要内容包括:(1)“超越遏制”战略,即:在不放弃遏制苏联的同时,抓住苏联、东欧改革时机,采取多种手段,尤其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促使这些国家演变,并进一步融入西方政治、经济体系,。“超越遏制”战略同“遏制”战略相比,目标更高,空间更广,手段更多。(2)“新大西洋主义”。即:在北约、欧共体、欧安会等现有体制基础上,对这些组织分别赋予新的内容和新的职能,建立适应欧洲新形势的挣扎军事结构,以保证东欧转轨顺利发展,并确保美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和利益不受影响。

四、面向新世纪的“参与和扩展”战略

1992年克林顿当选总统,1993年1月18日,正式提出美国外交“将建立在三个支柱的基础上”,即:把经济安全作为美国冷战后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改编美国武装力量,用以对付美国安全和国家和平受到的新威胁;以民主原则和民主制度为根基。1993年9月27日,克林顿在联合国大会的演说中,首次向全世界公布了“扩展战略”。1994年美国政府又正式提出了“国家参与和扩展安全战略”。

“参与和扩展战略”的实质是在国家事物里谋求和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确立并发挥美国在世界的“领导作用”,实现所谓美国治下的和平,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贸易和文化等个领域保持美国的优势,确保二十一世纪仍然是“美国的世纪”。主要做法是:(1)构建“美国主导下的大国合作”的世界秩序;

(2)调整地区战略部署,甚至不惜使用武力来维护美国的战略利益;(3)把“经济安全”提到全球战略高度,加强经济外交,积极开拓海外新兴市场;推动全球经济自由化;

(4)突出美国外交中的“软因素”。在政治上,以扩大西方民主作为战略出发点,巩固西方在原苏联、东欧和亚非拉地区取得的“民主”成果,并进一步扩大西方民主的影响,在文化上,要求各国更多地开放文化市场,以便宣扬美国的价值观。

2000年小布什上台后,起用新保守派及其代表人物,让其在政府中担任关键职位,并积极采纳他们的政策主张。美国外交政策被新保守主义者“劫持”。新保守派的基本思想是:现在的国际法、联合国侵

犯美国利益,美国应推行“全球单边主义”或“民族单边主义”,不应过多顾及盟友的意见和利益。为了使世界变得对西方民主更安全,美国必须努力使整个世界民主化。2000年9月,“新美国世纪计划”(PNAC)这个新保守主义智囊机构推出《重建美国的防务》文件,提出11点纲领性建议,其主要思想是:即将来临的新世纪的挑战是要维护和加强“美国强权下的世界和平”、“美国在21世纪的单极地位”,“防止一个强大对手的崛起,根据美国的原则和利益塑造国际安全秩序”;美国应全面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组建太空部队,夺取太空主导权;增加军费,积极研制高科技武器,维持美国在常规武器方面绝对优势,在全球建立前沿基地;决不允许伊拉克、伊朗“流氓国家”敲诈美国,威胁美国本土安全,称朝鲜、叙利亚和伊朗是危险政权;要使中国“更迭政权”,“现在是增加美国在东南亚驻军的时候了”。这些纲领性建议即构成了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的基础和指导思想。

2004年布什竞选连任美国第55届总统,共和党控制了白宫、国会两院、28个州政府和州议会的多数席位。这种优势地位,将对美国未来的内政和外交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大选期间美国共和党竞选纲领所宣示的外交政策和所发表的对外政策言论来看,执政的共和党基本肯定了布什在过去四年所执行的外交政策。这些政策的特点是新保守派思想成为美国外交的指导思想,挑战了传统外交理论,独创新的外交理念,单边主义突出,双重标准明显,重视军事实力,推广美式民主等。

美国外交政策的走向涉及一些其他重大问题。美国称它要领导世

界,它的一举一动会对世界造成影响:如在国际事务中是推行单边或是多边;在解决国际争端中是用武力或是和平方式;在反恐和人权上是坚持一个标准或是双重标准;对联合国的权威是维护还是蔑视;对现存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是遵守或是破坏;在国际关系中是平等相待或是搞强权政治。这些都是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了解美国的全球战略演变,关系到美国本身的利益和发展,更关乎全人类的利益、前途与命运。

【参考文献】:

[1]楚树龙, 耿秦.世界、美国和中国———新世纪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理论探索.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陈东晓:《布什政府亚太政策的调整》,《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9期

[3]赵怀普:“战后美国对欧洲一体化政策论析”,《美国研究》,1999年第2期

[4]王彦峰.世界动荡之源.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

对美国军事战略的几点思考 罗金凡

对美国军事战略的几点思考罗金凡 发表时间:2016-11-25T16:58:30.800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33期作者:罗金凡[导读] 摘要:为适应发展变化的国际形势,近几年来,美国积极调整军事战略,战略重心东移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推出第三次“抵销”战略寻求军队建设非对称优势、调整军种发展思路建设“多能”型军队等。当然变中也有不变的东西,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中,都有其继承性的根源。 江苏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第二师 摘要:为适应发展变化的国际形势,近几年来,美国积极调整军事战略,战略重心东移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推出第三次“抵销”战略寻求军队建设非对称优势、调整军种发展思路建设“多能”型军队等。当然变中也有不变的东西,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中,都有其继承性的根源。因此,深入地探究其发展变化的主导因素和趋势,是研究美国军事战略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美国;军事战略;思考 纵观美国军事战略发展演变,可以清楚地看出美国军事战略目标变化的轨迹:争取独立-巩固政权-大陆扩张-与苏争霸-独霸世界。在美国短短的200多年历史上,所奉行的军事战备大都具有侵略扩张的性质,尽管美国军事战略屡经修改,但其争霸世界的战略意图却代代相传,始终如一。当然变中也有不变的东西,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中,都有其继承性的根源。因此,深入地探究其发展变化的主导因素和趋势,是研究美国军事战略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战略意图始终如一,坚持进攻性军事战略 美国军事战略的根本企图就是要维护美国的利益,而“美国的利益是全球性的”,“美国要在当今世界发挥领导作用”,要“防止与美国为敌的新兴霸权主义国家的出现,防止重要地区落入与美国为敌的国家控制之下”。任何国家只要发展了、壮大了,只要让美国感到危及到它的地位,美国就认为这是一种不稳定局面,就是对其利益的侵犯。美军不仅要“为保护美国利益而战”,而且要“为国际社会的意志和良知而战”。所有这些都表明了美国新军事战略的霸权主义本质。不论如何变化,美国军事战略的“进攻”性质仍然没有变化,始终是一种“攻势”战略。 二、讲求实力政策,建设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讲求实力,重视军队建设是美国军事战略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美国政府推行实力外交和政治外交的基础。因此,美国历届政府的国防政策,都要保持巨额军费以维护美国的实力地位和推行全球战略。美国认为,政治与经济力量无论如何强大,也无法在国际冲突中立即使用,而必须依赖一支机动能力强的军事力量。从美军建设的实际情况看,其建军思想尽管受各个时期军事战略变化的影响较大,但总的方向一直十分明确,就是以强大的国民经济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不断研制新式武器装备,完善军队的体制编制,建设一支技术先进、装备优良、搭配合理的武装力量,以夺取并保持军事上的优势地位。 三、战争以预测为基础,制定相适应的战备方针 纵观战后美国各时期的军事战略,都要围绕未来战争的可能样式、爆发的地点、持续的时间、作战的对象等基本问题作出回答,即美军所谓的作战设想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在战争预测的基础上,找出对策,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战备方针及军事部署。战后美军对未来战争样式的分析,基本上围绕核战争、常规战争进行的。50年代之前,美军占有核优势,故偏重准备打世界核大战;70年代前后,美苏战略核力量现出大体均势,美国被迫而逐渐侧重准备打常规战争,特别是局部战争;近年来更注重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但不管各个时期战略方针的重点放在哪里,准备打赢一切类型与规模的战争,乃是美军的根本立足点。军事战略虽经过多次调整,但以争霸世界为目标、以欧洲为重点、同时重视亚太、稳定中东、兼顾非洲和拉美的全球性战略从没变。 四、战略的变化是继承中求发展,变中求利 深入研究美国战略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其中既有许多基本不变的观点,又有不少随机应变的内容。概括地说,这些变与不变的观点是战略理论制定的诸多因素所决定的。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外政策的调整,或者领导人更迭的时候,其军事战略便会随之出现变动。世界政治、军事格局,特别是大国之间的战略关系,也是美国制定军事战略的重要依据。军事技术的发展和新式武器的出现也直接影响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大规模报复战略”就是利用它当时垄断了核武器的有利地位提出的。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还与主要对手军事战略的调整有关。此外,从美国民族性格的特点上看,喜欢在变中求利,但往往缺乏耐心,碰到一点困难或挫折,就要改变战略和战术。 参考文献: [1]刘怡昕、解文欣外国军事战备研究.海潮出版社,2013 [2]李江胜美国对华军事战略,时事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罗金凡江苏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第二师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不变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上述两大目标的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美国自身实力消长,美国反共和争霸世界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 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年)的“遏制”战略 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 遏制战略的主要内容有:①推行杜鲁门主义,对苏联实行冷战。②实行“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日本推行扶植、援助和控制政策。③推行第四点计划,疯狂镇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推行新殖民主义。帮助蒋介石在中国打内战,发动侵朝战争,企图在亚洲建立美国控制的反共堡垒,以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发展。 ④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外交上不予承认的政策,妄图扼杀新生政权。⑤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把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力量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这个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是欧洲,主要对手是苏联,主要目标是在亚、非、拉扩张和控制西欧、日本。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的“解放”战略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朝鲜战争后,艾森豪威尔政府调整了美国全球战略:①提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战略,其核心是力图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纳入到西方“自由世界”中。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②在亚非拉地区,加紧扩张。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年)的“和平战略” “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实行“灵活反应战略”和针对苏联和中国的“两个半战争”。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年)的“尼克松主义” 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60年代末、70年代初,尼克松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最初是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谈话时提出的。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

美国全球军事基地分布地图

美国全球军事基地分布地图 二战后,美国的军事存在几乎遍及全球,它在世界各地建立的事基地曾达5000多个(其中近半数在海外)。冷战结束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以及驻在国人民的反对,美军事基地的数量大大减少。目前美海外军事基地374个,分布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驻军30多万人;本土基地871个,其中海军基地242个,空军基地384个。 美军目前控制的海上咽喉包括:阿拉斯加湾、朝鲜海峡、印尼望加锡海峡、巽他海峡、马六甲海峡、红海南端曼德海峡、北端苏伊士运河、地中海与大西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古巴以北的佛罗里达海峡、从非洲南端到北美的航道、格陵兰——冰岛——英国航道。 美国在全球的军事基地可分为3个区域:即欧洲、中东和北非区;亚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区;南北美洲区。美国长期部署在全球基地的军队超过23万,其中主要集中在德国(7.5万)、日本(4.5万)和韩国(3.75万)。另外还有部署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14.5万人。

一、欧洲、中东和北非地区 欧洲、中东和北非地区历来是美国军事战略的重点,也是美驻军人数较多、军事设施最集中的地区,该区基地数量占美军海外基地总数的53%,并呈两线配置:中欧基地群、南欧基地群以及中东、西亚、北非基地群构成第一线的前沿基地;英国、冰岛和伊比利亚半岛的西欧基地群构成第二线的中间基地。一共驻有约11.7万美军。在驻欧美军的总数中有75603人驻在德国。驻在德国基地的第一步兵师正在伊拉克服役。美国还在德国驻有第一装甲师,并设有拉姆施泰因空军基地————美国空军在欧洲的总部和重要的后勤中心。美国的作战飞机从德国的施庞达勒姆空军基地起飞。 美国在意大利驻有1.33万部队。美海军第六舰队总部设在那不勒斯附近。阿维亚诺空军基地是美国空军的作战基地,第173空降旅驻在维琴察。大约有1.2万美军驻在英国,其中大部分是空军人员。美国第三航空队的总部设在英国的米尔登霍尔。在西班牙驻有约2000名美军。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海岸的罗塔建有一个海军站。驻在土耳其基地的美军约有1800人,大多数是驻在因吉尔利克空军基地的空军人员。另有1500名美军驻在冰岛,那里建有F—15战机的基地。 1、中欧基地群:该区为欧洲心脏地带,冷战期间是对抗苏联的前沿。冷战结束后,中欧地区美军的主要任务是对地区冲突做出快速反应,同时也有防范俄罗斯的战略意图。该区美军事基地分布于德国、比利时与荷兰三国。 陆军基地:德国斯图加特(欧洲美军总部驻地)、海德堡(美国驻欧洲陆军司令部)、维尔茨堡(美陆军第1机械化步兵师驻地)、巴特克罗伊茨纳赫(美陆军第1装甲师驻地)。 空军基地:德国拉姆施泰因(美国驻欧洲空军司令部驻地)、施潘达勒姆、森巴赫、莱茵—美茵等;荷兰苏斯特堡;比利时希埃夫雷斯。 2、南欧基地群:该区把黑海出口,可控制东地中海,为欧洲南翼屏障。美军基地分布于意大利和希腊。陆军基地:意大利的维琴察(美陆军南欧特遣部队司令部驻地)、里窝那(陆军后勤供应港)。 海军基地:意大利那不勒斯(美驻欧洲海军司令部驻地)、加埃塔(美第6舰队司令部驻地)、马达莱纳(核潜艇支援基地)、锡戈内拉(反潜作战及后勤支援基地);希腊的苏扎湾。

冷战时期的美国军事战略

冷战时期的美国军事战略 大纲 一、战略的不同层次及不同内容 二、冷战时期美国军事战略的演变 1.杜鲁门政府时期的“遏制战略” 2.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的“大规模报复战略” 3.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时期的“灵活反应战略” 4.尼克松、福特、卡特政府时期的“现实威慑战略” 5.里根政府时期的“新灵活反应战略” 三、冷战时期美国主要的军事行动与战争危机 1.朝鲜战争 2.越南战争 3.古巴导弹危机 4.营救伊朗人质事件 5.空袭利比亚 6.入侵巴拿马 7.海湾战争 知识点汇总 概念 C01:国家安全战略,指在平时和战时维护、建设、发展、使用和显示国家政治、经济、心理和军事手段,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推进国家的战略利益和战略目标的科学和艺术 C02:国防战略主要是军事力量的建设 C03:军事战略,指运用一国武装力量,通过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来达到国家目标的艺术与科学 原理和观点 K01:冷战时期,美国根据国家安全战略和所面临的安全环境,约八年调整一次军事战略,在大约四十年期间,美国共五次制定和调整军事战略,两次从事

力量均势,最终以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 K02:冷战时期,美国主要的军事行动与战争危机包括:1950年至1953年的朝鲜战争、1961年至1973年的越南战争、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1980年营救在伊朗的人质、1986年空袭利比亚、1989年至1990年入侵巴拿马以及1991年的海湾战争 正文 一、战略的不同层次及不同内容 战略有三个层次。最高层次的战略是国家安全战略,谋求不战而胜。国家安全战略的定义是,在平时和战时维护、建设、发展、使用和显示国家政治、经济、心理和军事手段,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推进国家的战略利益和战略目标,这样一种科学和艺术称为国家安全战略;其次是国防战略,谋求先胜而后战,主要是军事力量的建设;军事战略是第三层次,谋求战胜对手,通过军事力量来达到某一目标。美国官方给军事战略所下的定义是:“运用一国武装力量,通过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来达到国家目标的艺术与科学。” 军事战略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运用并受制于国防战略所能提供的资源。上述三个层次不能错乱颠倒,以军事战略凌驾于其他战略之上必然导致穷兵黩武而失败(如德国、日本),以国防战略作为最高层次也会造成军备竞赛而把国家拖垮(如前苏联)。使用军事力量的得失,不仅要以胜负来衡量,主要是看其是否增进了而不是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即战后的状况要比战前更为有利。错误的军事战略和武力的错误运用,即便暂时获得了军事胜利,结果反而适得其反。 美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游离于欧亚大陆这一世界政治经济重心之外,美国最大的安全忧虑,是欧亚大陆被反美的军事集团所控制。冷战时期,因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基本控制了欧亚大陆核心地带,使美国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冷战时期美国军事战略的制定与调整,均以对抗苏联为其核心内容。 二、冷战时期美国军事战略的演变 冷战时期的美国军事战略,根据国家安全战略和所面临的安全环境,大约八年调整一次。在大约四十年期间,美国共五次制定和调整军事战略,两次从事大

如何认识美国的全球战略

如何认识美国的全球战略 全球战略是美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提出的战略,并且其始终是贯穿美国对外政策的中心。全球战略是指大国调动和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参与国际斗争,维护和增强本国利益,实现国家根本政治目的的方略。在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全球性超级大国才有资格、有可能形成全球战略。深入透彻地研究美国的全球战略,从我国的根本利益出发,抓住有利机遇,利用和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着重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更好地维护我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富强。 一、二战后美国战略部署的演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之所以提出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是因为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发展很快,又垄断着原子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整个全球参战国家关系和美国国际战略上的一个转折点。在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这两大目标的主要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由于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波诡云谲,和美国自身实力的变化,美国的全球战略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 第一阶段是美国战后第一次战略扩张期,是从战后初期到六十年代末,美国奉行的是对外扩张战略,这一时期对外战略带有明显的扩张、进攻和侵略的霸权色彩。1947年3月12日提出的杜鲁门主义就是其突出表现。这一时期的全球战略要求推行实力政策,主张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一场全球战争。 第二阶段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国际战略的收缩期。这一时期,美国政府被迫对全球战略作出重大调整,大肆推行缓和战略。尼克松政府确定了全球战略计划的4项原则:①遇到战略核战争依靠美国的核力量。②遇到战区核战争由美国承担主要责任,英国等承担部分责任。③战区常规战的任务由美国和盟国部队分担。④对次战区或地区性战争,由当事国和盟国承担主要责任,美国提供一定援助。

对美国军事战略的几点思考

对美国军事战略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6-11-02T16:03:27.527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32期作者:罗金凡[导读] 摘要:为适应发展变化的国际形势,近几年来,美国积极调整军事战略,战略重心东移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推出第三次“抵销”战略寻求军队建设非对称优势、调整军种发展思路建设“多能”型军队等。当然变中也有不变的东西,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中,都有其继承性的根源。因此,深入地探究其发展变化的主导因素和趋势,是研究美国军事战略的一项重要课题。 江苏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第二师 摘要:为适应发展变化的国际形势,近几年来,美国积极调整军事战略,战略重心东移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推出第三次“抵销”战略寻求军队建设非对称优势、调整军种发展思路建设“多能”型军队等。当然变中也有不变的东西,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中,都有其继承性的根源。因此,深入地探究其发展变化的主导因素和趋势,是研究美国军事战略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美国;军事战略;思考 纵观美国军事战略发展演变,可以清楚地看出美国军事战略目标变化的轨迹:争取独立-巩固政权-大陆扩张-与苏争霸-独霸世界。在美国短短的200多年历史上,所奉行的军事战备大都具有侵略扩张的性质,尽管美国军事战略屡经修改,但其争霸世界的战略意图却代代相传,始终如一。当然变中也有不变的东西,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中,都有其继承性的根源。因此,深入地探究其发展变化的主导因素和趋势,是研究美国军事战略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战略意图始终如一,坚持进攻性军事战略 美国军事战略的根本企图就是要维护美国的利益,而“美国的利益是全球性的”,“美国要在当今世界发挥领导作用”,要“防止与美国为敌的新兴霸权主义国家的出现,防止重要地区落入与美国为敌的国家控制之下”。任何国家只要发展了、壮大了,只要让美国感到危及到它的地位,美国就认为这是一种不稳定局面,就是对其利益的侵犯。美军不仅要“为保护美国利益而战”,而且要“为国际社会的意志和良知而战”。所有这些都表明了美国新军事战略的霸权主义本质。不论如何变化,美国军事战略的“进攻”性质仍然没有变化,始终是一种“攻势”战略。 二、讲求实力政策,建设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讲求实力,重视军队建设是美国军事战略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美国政府推行实力外交和政治外交的基础。因此,美国历届政府的国防政策,都要保持巨额军费以维护美国的实力地位和推行全球战略。美国认为,政治与经济力量无论如何强大,也无法在国际冲突中立即使用,而必须依赖一支机动能力强的军事力量。从美军建设的实际情况看,其建军思想尽管受各个时期军事战略变化的影响较大,但总的方向一直十分明确,就是以强大的国民经济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不断研制新式武器装备,完善军队的体制编制,建设一支技术先进、装备优良、搭配合理的武装力量,以夺取并保持军事上的优势地位。 三、战争以预测为基础,制定相适应的战备方针 纵观战后美国各时期的军事战略,都要围绕未来战争的可能样式、爆发的地点、持续的时间、作战的对象等基本问题作出回答,即美军所谓的作战设想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在战争预测的基础上,找出对策,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战备方针及军事部署。战后美军对未来战争样式的分析,基本上围绕核战争、常规战争进行的。50年代之前,美军占有核优势,故偏重准备打世界核大战;70年代前后,美苏战略核力量现出大体均势,美国被迫而逐渐侧重准备打常规战争,特别是局部战争;近年来更注重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但不管各个时期战略方针的重点放在哪里,准备打赢一切类型与规模的战争,乃是美军的根本立足点。军事战略虽经过多次调整,但以争霸世界为目标、以欧洲为重点、同时重视亚太、稳定中东、兼顾非洲和拉美的全球性战略从没变。 四、战略的变化是继承中求发展,变中求利 深入研究美国战略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其中既有许多基本不变的观点,又有不少随机应变的内容。概括地说,这些变与不变的观点是战略理论制定的诸多因素所决定的。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外政策的调整,或者领导人更迭的时候,其军事战略便会随之出现变动。世界政治、军事格局,特别是大国之间的战略关系,也是美国制定军事战略的重要依据。军事技术的发展和新式武器的出现也直接影响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大规模报复战略”就是利用它当时垄断了核武器的有利地位提出的。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还与主要对手军事战略的调整有关。此外,从美国民族性格的特点上看,喜欢在变中求利,但往往缺乏耐心,碰到一点困难或挫折,就要改变战略和战术。 参考文献: [1].刘怡昕、解文欣外国军事战备研究.海潮出版社,2013 [2].李江胜美国对华军事战略,时事出版社,2013

当代美国的经济政治及全球战略

第五章当代美国的经济政治及全球战略 1、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是全球性的。 2、对于中国来说,中美关系是重中之重。 第一节当代美国经济 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与巩固 美国为什么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历史短,没有封建的包袱,因此思想不受束缚,创新能力强。 200多年的历史中就发生过两场战争,不打内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能源多,地大物博。 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战争中获利最大的国家。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的经济霸主,为美国称霸世界提供了实力基础。 冷战时期美国始终保持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但其经济发展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战后初期是美国经济的调整发展阶段 20世纪50~60年代是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时期 第三次技术革命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局面。经济危机、美元危机、能源危机 8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增长。 里根经济学 ●紧缩性货币政策 ●削减福利开支 ●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对企业大幅减税 老布什时期,美国经济开始疲软,美国经济面临着迫在眉睫的调整与改革。

二、美国经济的调整与改革 克林顿时期 第四次科技革命即信息革命。 克林顿政府采取的措施: 1.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和干预。 2.压缩政府津贴,削弱国防开支,增加税收 3.加速发展信息产业 4.积极拓展对外贸易 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周期。 一高三低:低赤字、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和高增长率 小布什时期 美国经济出现了衰退迹象 小布什采取的措施: 对内经济政策:通过减税和降息,力图扩大就业和投资,推动经济恢复和增长。 对外经济政策:美国政府放弃了强势美元政策,连续贬值,促进了出口,缩小了贸易逆差。 三、美国经济的深层次矛盾 第一,美国经济始终在周期性经济危机中循环往复。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 2000年美国信息产业和股市两个泡沫相继破灭 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 第二,财政和金融政策摇摆不定。 扩张性财政政策:即以财政赤字加大投入,创造就业机会,拉动消费上升,刺激经济增长。金融政策:通过提高或降低利率,控制或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 美国经济四大难以根除的经济疾患。 一是财政赤字居高不下。 二是国债连年攀升。 三是个人储蓄增长有限。 四是贸易逆差。 第三,贫富两极分化难以消除,社会问题愈益严重。 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2007年3月爆发的次贷危机,是上述美国经济深层次矛盾的集中爆发。 次贷危机是房地产泡沫破灭而导致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美国财政金融政策、经济结构和社会贫富悬殊等深层次矛盾,表明美国的经济调整与改革只能部分地改进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却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

美国军事战略的新变化

美国军事战略的新变化 今年上半年,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对外公布了新的国家军事战略报告。美国战略体系分为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战略和军事战略三个层次。美军认为,军事战略是运用武装力量,通过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实现国家各项目标的艺术和科学。军事战略报告是指导美军建设和战略力量部署的指针性文件,通常情况下该报告两年修订并发布一次,这次发布距上次的时间却达七年之久,可见美国对新战略报告的出台非常慎重。与上次相比,新的军事战略报告明确了美军未来的使命和任务,在战略环境、战略重点、战略合作、战争设想、军队建设等方面也都发生了新变化。 一、美国的战略视野:关注公地 美国新的军事战略报告在对未来的战略环境和所受到的威胁等方面都有新的认识。报告指出,美国面临的威胁是多方面的,其战略视野应当更加开阔,打击恐怖主义仍然是美国当前的重要任务,但视野将不再局限于反恐怖主义领域,而应面对世界出现的各种挑战,特别是一些新出现的领域。新军事战略报告多次强调太空、海洋、网络空间等“全球公地”问题,指出,在未来的一个时期,所有国家的安全和繁荣都依赖于海洋、太空和网络。美国的长远战略利益是“确保全球公共区域……海上、空中及太空共有区域……以及全球关联区域内的进入和自由调动”。同时,报告明确表示,为了应对任何国家破坏和使用全球公共区域的权利或威胁美国盟国安全的行为,美国将显示决心并投入人力物力。这充分说明,“全球公地”正成为美国维持其既有优势、谋求未来霸权的新领域。美国战略视野拓展到“全球公地”,主要原因是一些地区大国崛起、拥有核武器国家的增加、全球经济格局变化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激烈争夺。依据美国的观点,将来亚太地区会出现两大力量中心,美军在全球公地的自由行动越来越受到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的挑战,美国在这些公地内的战略利益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美国提出,今后军队的新使命和新任务,一是要确保美军在全球公地自由地进入和调动,这是美国国家安全的核心要素,也是美军的永久性使命;二是要继续保持核威慑和常规力量的绝对优势,要具有击败侵略的战略能力,大力发展太空、网络空间等领域的威慑手段,以适应在这些领域出现的挑战和威胁。 二、美国的战略重点:指向亚太 在军事战略中,战略矛头的指向非常关键。美国在很长一个时期内的战略重点是欧洲,上世纪90年代初,以苏联为首的华约解体之后,美国对战略关注的重点进行了重新评估和定位。经过多年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要更加关注亚太地区形势的变化及走向,主动适时地把战略重心转移到新的地区。 新的军事战略报告明确指出,美军既要保持全球属性,同时又要关注重点地区。从报告的内容可以看出,亚太地区将成为美国今后的重中之重。美国战略重点的转移,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亚太地区一些国家快速发展,美国认为在这一地区将会出现挑战自己的国家。按美国的推断,再过25至30年,一些国家的综合国力将会超过美国。这必将对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战略利益构成威胁和产生不利影响,对此美国不得不给予高度重视。二是亚太地区存在很多不安定因素,一些国家发展核武器,可能引发核扩散,这必将使亚太地区的形势越发不安全和复杂。三是周边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都在加快军队现代化的进程,报告明确指出,一些国家正在发展反介入和区域封锁能力,以制约美国进行国际行动的自由。报告特别强调,美国对一些国家的军力扩张的范围及战略意图不够清楚,

军事战略

笔者对美国现任国防部长莱昂·帕内塔(Leon Panetta)(1938年6月28日出生)颇感兴趣。要知道,这是美国历史上最高龄的国防部长,今年已经74岁了。此人年逾古稀仍然出任国防部长,自然有其过人之处。笔者查阅此人简历之后,感到震惊。原来此人竟然是一个优秀的财政专家。帕内塔,父母是来自意大利的移民,毕业于加州圣克拉拉大学。1960年代帕内塔曾经在美国陆军服役,官至中尉。原属共和党,1971年转入民主党。1977年至1993年任国会议员,而且在财政拨款方面,颇有经验,一度是国会众议院财政委员会的主席,而且在克林顿任总统期间,担任过白宫的财政办公室主任。看过此人的简历,结合那份《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优先任务》,笔者似乎感觉到了一些东西。美国的军事战略即将开启深刻的变革。 笔者有一点儿佩服奥巴马了。在人事问题上,奥巴马确实很有水平。美国军事战略调整终于徐徐拉开了大幕。而操刀新军事战略的人,是一个老谋深算的财政专家。由此,我们也大体可以理解,美国新军事战略的本质特征了。美国人开始面对残酷的现实了。莱昂·帕内塔(Leon Panetta)将开始美军的一场历史性的革命。 笔者将这场新军事革命用两个词来概括:使命和效率。 莱昂·帕内塔(Leon Panetta)的出现,意味着四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美军的使命将发生转变(可参阅《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优先任务》)。美军的使命是确保本土安全,而不再是提供全球安全保障。就是说,美国人决定,美军不再继续做世界警察了。其相对应的潜台词,则是狼烟四起。 第二、美军的结构将发生转变(可参阅美国2010年版《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和《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美军将以网络中心战模式代替军事占领和军事部署,美军将极大地压缩常规军事力量的规模,美军将极大的加强系统作战能力。美军在压缩军费的同时,综合军力将反而获得提高。 第三、美军的战略布局将发生转变。美军将改变平面型的军事力量部署。美军将放弃大部分军事占领地区;美军将收缩大部分海外军事基地。简单地说,美军将简化在陆上、海上、空中的军事力量,而强化在太空、网络、电磁等领域的军事力量。特别是强化立体化的综合打击能力。 第四、美军的行动方式将发生转变。美军将逐渐放弃直接介入的军事行动方式,美军将主要使用间接介入的非常规打击模式。利比亚模式,是一种尝试。未来,对伊朗的打击,极有可能也会采取类似模式。 由于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全球的政治经济形势将会随之发生剧烈变化。 一直以来,笔者对冷战结束后的美国陈旧军事战略感到费解。美国近二十年来的军事战略是美国建国以来最愚蠢的军事战略。其最糟糕之处在于,美军没有因应冷战结束的变化,迅速调整美军自身的使命,以及与使命相匹配的资源配置。近二十年来,美军严重消耗了美国的综合国力,美国为过去二十年错误的军事战略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奥巴马总统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他义无反顾地开始了军事战略改革。奥巴马将这个沉重的使命交给了莱昂·帕内塔(Leon Panetta)。 美国新军事战略,一言以蔽之,就是美军开始实施战略收缩。事实上,国家的财政战略永远是一个国家的第一军事战略。美国人是清醒的,美国不能迅速压缩军费的无限膨胀,美国财政即将走向破产的边缘,美国将重蹈大英帝国灭亡的覆辙。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先生曾经说过,大英帝国正是被丘吉尔先生的无敌舰队摧毁的。美国人不想被自己过于夸张的军费支出拖垮,他们就必须改革了。需要提醒的是,中国人正在进行盲目的军费扩张,我们是否注意到类似的问题呢?中国同样存在两个关键问题:第一,我们军费的合理水平到底应该是多少?第二、我们军费的最高效能应该如何发挥?换句话说。我国也需要思考新军事战略了! 美军将放弃对所有非美国国家核心利益目标的军事保护。简言之,美军将只保护其本国的核心国家利益相关联的重要目标。这就意味着,美国将放弃对主要军事对手的全面军事围堵,转而实施对美国核心利益的重点军事保护。请注意,这与我国军事专家的判断大相径庭。笔者无法理解,我国军事专家是如何定义美国军事围堵的?如果判断完全错误,他们愿意承担历史责任吗?美军的使命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美军的现实压力将极大地减轻了。美军的任务也由面控制,转变为线控制。放弃了面控制,则美军将不再依赖强大的陆军实施军事占领,美国陆军将会大规模缩减。随着,空海一体化作战理念的提出,以空海军为

美国军事战略的8次调整

美国军事战略的8次调整(2008-12-12 02:23:48) 二战后,美国以超级大国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随着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急剧扩张,美国追求世界霸权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为此,美国历届政府不断修订其军事战略,迄今为止,已经历了8次大的调整。 遏制战略 二战结束到1952年,杜鲁门政府推行“遏制战略”。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包围、遏制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夺取中间地带,把镇压各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准备新的世界大战结合起来。这一战略的作战设想主要是把核垄断作为讹诈的手段,奉行陆海空三军均衡发展的方针,准备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式的全面战争。 大规模报复战略 1953~1960年,艾森豪威尔政府推行大规模报复战略。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依靠美国的核优势玩弄战争边缘政策,企图以核战争威胁苏联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这一战略的设想是要么不打,要么就打全面核大战。为此,美国改变过去三军均衡发展的方针,突出发展空军,特别是战略空军和核武器。 灵活反应战略 1961~1968年,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推行灵活反应战略。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以不同的方式应付不同的威胁,准备打各种战争,特别是“有限战争”或“特种战争”,妄图以此来镇压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与苏联争夺势力范围。这一战略把战争样式分为核大战、有限战争和特种战争3种,主张建立一支“多样化”的军事力量,以便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以适合于情况的武器和部队作出反应”。1965年,约翰逊政府又进而采纳军事理论家康恩提出的“逐步升级”战略理论。其主要内容是把战争从危机到全面核大战之间划为7个阶段、44个阶梯和6道门槛。其实质在于逐步提高战争等级,不断增加压力,以达到不战而胜或以较小代价取得较大胜利的目的。这一理论被视为灵活反应战略的具体化。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美军的战备指标是要求具有打“两个半战争”的能力,即在欧洲和亚洲各打一场大仗的同时,在其他地区再打一场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小仗。 现实威慑战略 1969~1980年,尼克松、福特、卡特政府奉行的是现实威慑战略。该战略的实质是在美国日趋衰落的情况下,承认美苏之间的均势并与苏联展开争夺。其主要内容是在战略做一些必要的收缩,调整军事部署,重点加强欧洲地区的力量,力图扭转被动局面。该战略把战争样式分为战略核战争、战区核战争、战区常规战争和小于战区规模的局部战争。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美军具体的战备指标降为“一个半”,即重点准备在欧洲与苏军及华约军队打一场大仗,同时准备在其他地区特别是在中东地区打一场小仗。在力量使用上,主张以核力量为盾,以常规部队为剑,主要由盟军打头阵,必要时出动美海、空军支援。 新灵活反应战略

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

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大中东”战略遇到了大麻烦,显而易见的颓势并不因为击毙拉登,就可以得到逆转。重要原因是美国的军事实力,不足以同时摆平象阿富汗、伊拉克这样的弱小国家,尤其是摆平不了政权更迭后的乱局,却由于自身消耗巨大而陷入经济危机,美国政府在技术上早已破产,高达14.3万亿美元的国债则是明证。地缘、能源、金融等要素控制方面,美国无力维系单极独霸格局,面临全面性、体制性的崩溃风险。即使在北非、西亚策动“阿拉伯革命”,也不能按其预定路线发展演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将早就发现了的拉登击毙,展示其所谓“无所不能”,意图挽回局面,对于短线提振美元有一定作用,只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怎么可能因击毙快要被人忘却的拉登扭转?感觉美国的战术性动作可圈可点,结果输在了战略上。前苏联的破产和解体,同样输在战略上,他不该在美(北约)、苏、中大三角关系之中,把当时的中国逼到美国那里去,两面夹击之下前苏联败局已定。这些东西早前都提到过的。如今美国想独霸大中东,进而控制和奴役全球,则是把中俄欧逼到了一起,美国就算再强大,以一敌三,放到战略上应该说是明显的错误。面对中俄欧的“合纵”之策,美国在认识到问题之后,开始以“连横”之策瓦解中俄欧“统一战线”。平心而论,中俄欧相互之间也有摇摆乃至出卖、出手,但迄今为止大的方向没有偏离,这是美国左冲右突难以如愿的根源。美国本土全面爆发金融危机之际,俄国串联中国抛售美国国债,欧洲特别是法国跳出来跟美国抢班夺权,

中国以“救美国就是救中国”为由,并不支持俄国和欧洲的行动,招致俄、欧对中国的不满。俄国受美国的气很久了,俄格战争更对美国来气,中国对美国其实没有那么敌对,因为中国尚离不开美国的市场,这是由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点所决定;欧洲想跟美国抢班夺权,却没有给中国包括人民币留出位置,中国需要时间打造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甘为欧洲做嫁衣。这种局面使美国看到机会,遂提出中美G2的说辞,中国开始时反应不及时,后来看出其中的门道,才明确拒绝美国,没有落入美国精心设置的陷阱,否则中俄欧“统一战线”也就瓦解了,严重后果难以预料。美国对中国威逼利诱,威逼的一面主要借助两个国家,即日本和印度,其中,借助日本在东线骚扰,借助印度欲在南亚破局,是为“声东击西”,营造中国两面受敌、不能相顾的表象,但都被中国化解。大国游戏层面,美国在南亚方向针对中国搞事,拉拢的当然是俄、欧。“美俄关系重启”后,俄国给美国(北约)阿富汗驻军提供补给“北方走廊”,以替代巴基斯坦“南线通道”,这样美国就可以抛弃并牺牲巴基斯坦。对此,欧洲方面处于观望者角色,原因是欧洲自身深陷金融、债务危机,需要外储庞大的中国为其输血,况且欧元受到美国算计,不敢贸然与中国为敌,否则欧元是极其危险的。关键取决于印度是否愿替美国出头挑战中国与巴基斯坦,中国对印度既拉拢又威慑,印度多次蠢蠢欲动,终未铤而走险。美国为拉拢俄、欧进行的交易失去价值,美国翻脸不想认账,与俄、欧矛盾再次占据上风。在伊核问题上,中俄

(战略管理)浅析美军军事战略改变

浅析美军军事战略改变 【摘要】:美国新军事战略指出,美国放弃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思想,军事部署重返亚太,以此来遏制中国。中国应当深 入分析美军调整的内因,从容冷静面对,继续寻求和平 发展战略,不谋求军事对抗,使美军围堵战略不攻自破。【关键词】:美军军事战略调整亚太地区中国美国总统奥巴马1月5日公布美国新的国防与军事战略,宣布将美国军事重心转向亚太地区。美国的这一军事战略调整,是在奥巴马政府“重返亚洲”战略的大背景下,在政治、经济方面已经实质性展开后,在军事战略方面的具体举措。美国在报告中明确指出,放弃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战略思想,美国要重返亚太,做到在打赢一场战争的同时,遏制另外一场战争。在美军新战略报告中,中国一词三次被提及,遏制中国的思路非常明确。为了应对美国的军事战略,必然要深入分析其军事战略改变的各个方面。 一、美军军事战略改变的原因 美国新的国防与军事战略,这是美国多年以来,军事战略的一个重大调整。究其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军事战略要满足经济政策。 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面,美国一直是在全球同时打赢两场战争,而且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特别是在“9·11”事件之后,

我们看到美国发动了两场战争,一场是在伊拉克,另外是在阿富汗。“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战略思维,使得美国在过去的十年反恐战争里,产生了高额的财政赤字。两场战争确实是大大消耗了美国的国力,无论是在人力、财力上,这两场战争都为美国的经济带来了非常大的一个负面的影响,甚至它成为美国到目前为止经济衰退,持续不能够复苏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加上2008年席卷全球的次贷经济危机,更加让美国的经济雪上加霜。为此,美国不得不考虑削减财政赤字,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减少国防费用开支。所以,美国新的军事战略明确指出,五角大楼必须在今后10年实现大约4870亿美元的指出削减。如果国会无法就其他减赤计划达成共识,五角大楼还可能被迫再削减5000亿美元的支出。与此同时,新战略呼吁在2015、2016年裁剪2.7万名步兵和2万名海军陆战队员。以此来减少国防费用的开支,满足国内的经济政策和形势。 2、军事战略要符合外交战略。 在2009年奥巴马上台之后,美国的外交策略有比较大的调整,在过去美国认为自己是老大,独自就能够解决所有的事情,但是奥巴马上台之后,他有一个新的说法,就是美国不能够解决所有的国际问题,而解决国际问题也离不开美国。美国更多的是希望国际社会所有的成员,都承担更多的责任,一些新兴的大国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因此这种责任论也是美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而这种外交政策上的变化当然也需要军事上、军事政策的一

美国霸权战略

美国霸权战略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 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美]亨利·基辛格 一、美国霸权战略的思想和政策渊源 (一)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Isolationism)是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辞》中提出的外交原则,即美国在对外关系中应避免卷入欧洲的政治和军事冲突;不承担国际社会的政治、军事义务;不与外国、特别是不与欧洲大国结盟。孤立主义是美国传统外交的基础,对保护美国的国家利益有一定积极作用。 (二)门罗主义 1823年,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称“门罗主义”(Monroe Doctrine)。门罗声称,欧洲列强不应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国与墨西哥等美洲国家之主权相关事务。而对于欧洲各国之间的争端,或各国与其美洲殖民地之间的战事,美国保持中立。“门罗主义”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 (三)威尔逊主义 威尔逊主义(Wilsonianism)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前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重建世界和平秩序的构想,其中心思想是,国际政治集体安全体系比古典均势体系更有利于世界避免战争,维护持久和平。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四点:第一、人性可以改造。第二、战争可以避免。第三、利益可以调和。第四、建立国际组织,保卫世界和平。“威尔逊主义”反映了美国这样的战略意图: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民族自决,裁减军备为幌子,换取世界舆论的支持,削弱英法等竞争对手;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在政治上干预与控制战后世界局势,参与瓜分世界的殖民地。因此,“威尔逊主义”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标志着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开端。 二、美国霸权战略概念 美国霸权战略就是美国运用和创设各种权力优势,在全球范围内防止和打击竞争对手,维持并增进自己在安全、价值观和财富等方面最高水平的国家利益。该战略有三个特点: 一是战略工具的多样性,既包括军事、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等方面,又包括经济和技术等方面;二是战略对象的普遍性,不是针对一个国家,而是涉及各个国家和地区;三是战略目标的全面性,不仅仅关注领土和政权安全

美国军事战略战术中继卫星MILSTAR

美国军事战略战术中继卫星MILSTAR 1.概述 军事星(MILSTAR)是美国军事战略战术中继卫星系统的简称,是一种极高频对地静止轨道军用卫星通信系统。它具有抗核加固能力和自主控制能力,MILSTAR系统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了EHF频段、快跳频等新技术的卫星系统。MILSTAR最初是为了美国在核冲突中,在受敌攻击状态下,给美军应急信息而设计的。MILSTAR系统可以为部队提供方便的呼叫方式,尤其可以为大量战术用户提供实时、保密、抗干扰的通信服务,通信波束全球覆盖。其抗干扰能力强、安全性和生存能力强,能够满足战略和战术通信的需要。 MILSTAR军事卫星系统包括6颗“军事星”卫星,是世界上首颗采用数字处理和调频技术的卫星,抗摧毁和生存能力强。前2颗为第一代“军事星”,后4颗为第二代“军事星”。 MILSTAR I-1和-2属于MILSTAR-I系列卫星,分别位于120。W和4。E的相对静止轨道上。卫星重约4.67吨,太阳帆板输出功率为8kW,设计寿命为7年,但现在已经超期服役。星体采用了先进的抗核加固技术,携带一个超低速率的通信载荷LDR、一个星间通信载荷。LDR用于战略战术部队的增强型生存性和最低限度通讯,可发送和接受速率为75-2400bit/s的声码和数据信息(无图像)。该卫星主要保障战略司令部在紧张状态时能够下达指令,核力量是该系统的最优先的用户,其次则是陆、海、空军的非核战部队。两星配对工作,提供对美太平洋至大西洋部队的保密通信覆盖。 MILSTAR-II系列卫星以战术通信为主。第一代MILSTAR卫星的投入应用激发了美军发展第二代MILSTAR的积极性,三颗MILSTAR-II卫星形成覆盖全球的抗干扰卫星通信网。与MILSTAR-I不同。MILSTAR-II卫星在轨寿命达10年以上,它同时配置了LDR和MDR (中速率通信载荷)有效载荷,具有增强型的战术通信能力,包括为移动部队提供高数据速率和对敌方干扰中心实施自适应天线调零。 MILSTAR系统工作频段按上行链路、下行链路、星间链路、通信和跟踪以及遥测和跟踪划分如下: 上行链路:极高频(EHF)为43.5-45.5GHz; 特高频(UHF)为292.825-311.175MHz,316.587-317.318MHz。 下行链路:超高频(SHF)为20.2-21.2GHz; 特高频(UHF)为243.588-269.975MHz。 星间链路:双向60GHz,且与LDR/MDR负载兼容; 上行链路采用频分多址(FDMA)和全频带跳频; 下行链路采用时分多址(TDMA)和快速跳频。 通信和跟踪链路:1811.768MHZ;1815.722MHz。 遥测和跟踪链路:2262.5MHz;2267.5MHz。 2. MILSTAR-III(AEHF) 为降低成本,美军已经制定了容量更大,性能更好的MILSTAR-III卫星:“先进EHF”(AEHF)计划,即对极高频技术进行改进,作为美国军事星(MILSTAR-I,II)卫星通信系统的后继,先进极高频(Advaced Extremely High Frequency)卫星系统将比前两代军事星提供更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