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的兵力与战略

合集下载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的三国时期。

赤壁之战是由刘备与孙权联军对抗曹操的一场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水战。

以下是对赤壁之战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1.背景:赤壁之战的起因是曹操想要征服南方,统一中国。

他率军南征,但受到刘备和孙权的联军的阻挠和抵抗。

双方在长江的赤壁地区展开了一场决战。

2.赤壁地区:赤壁位于现今湖北省荆州市,位于长江上,地形险要。

曹操决定在此集结军队,并且筑造战船,准备展开进攻。

3.双方力量对比:曹操的军队号称有80万人,实际兵力可能在20万左右。

而刘备和孙权的联军只有5万人左右,兵力明显劣势。

4.张昭与诸葛亮的计策:诸葛亮向孙权建议采用火攻的计策,利用南风和干燥的天气,发动一场大火,烧毁曹军的战船。

而张昭则建议曹操尽快派兵渡江,以避免受到火攻的威胁。

5.北风阻挡:赤壁战场当地北方的山势较高,北风较为常见,曹操的军舰主要依赖风力推进。

而火攻所需的南风并不常见,这使得曹操在选择战场的时候失去了优势。

6.黄盖自投火海:孙权派遣将领黄盖投降曹操,但黄盖借机装病,带着船只献给了曹操。

曹操相信了黄盖的病情,没有细心检查其船只。

而孙权和诸葛亮安排的火攻船正隐藏在黄盖的船队中,黄盖在战斗中纵火,烧毁了曹军的船只。

7.南风火攻:在火攻之后,孙刘联军利用南风变天,再次发动火攻。

大火烧毁了曹军的大部分船只,使得曹操无法继续北上进攻,只得溃败而回。

8.结果: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失败告终。

曹操虽然未亲自参战,但损失惨重,战败后只带领着残余的部队匆忙撤退。

而刘备和孙权联军却在此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彻底阻止了曹操的南征计划。

9.影响:赤壁之战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场战役展现了刘备与孙权之间的合作和统一抗敌的决心,也表明了曹操武力手段的局限性。

赤壁之战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对勇气、智慧和谋略的象征,被后人广泛传诵和研究。

10.赤壁题材的文学作品:赤壁之战激发了许多文学作品的创作。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

以下是赤壁之战的知识点归纳整理:
1. 战争起因:赤壁之战的起因是曹操率军攻打东吴。

由于曹操的军队在渡江失败,被东吴军队打败,曹操率军撤退,随后在赤壁一带与东吴联军交战。

2. 军队兵力:曹操率领的军队约有30万人,东吴联军由孙权和刘备联合组成,兵力约有50万人。

由于曹操兵力较少,又缺乏后援,最终导致败走。

3. 战争过程:赤壁之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火攻,刘备与孙权使用火攻烧毁曹操的船只;第二阶段是陆战,由于曹操的兵力不足,无法抵挡东吴联军的攻势;第三阶段是追击,东吴联军追击曹操,最终曹操败退。

4. 战争结果: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三国时期历史的分水岭。

这次战役使曹操失去了对江南地区的控制,也为孙权和刘备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5. 战争影响:赤壁之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场战役使得三国时期的分裂形势更加明显,同时也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谋略——火攻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赤壁之战介绍

赤壁之战介绍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中国三国时期吴国与蜀汉联军对抗曹魏的著名战役,发生于公元208年。

此次战役规模浩大,陆海军协同作战,历时数月,最终以吴蜀联军胜利结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之一。

起因公元208年,曹魏大将军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欲攻伐东吴。

曹操在途中被东吴孙权的将领黄盖火攻打败,只得退兵回北,但并未放弃对东吴的进攻计划。

次年,曹操再度南下,欲攻打东吴,但此时东吴已与蜀汉结盟,共同抵御曹魏进攻。

兵力对比曹魏的兵力是三军之最,共有十三万大军,其中步兵十二万,骑兵一万,水军两千。

东吴军队的总人数约为五万人,其中步兵三万,水军两万。

蜀汉派出了五万人马,其中步兵三万,骑兵两万。

战术准备吴蜀联军的主要战术是采用火攻,这个战术需要大量的木材,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但是如果成功,曹魏的水军和步兵将受到极大的打击。

吴军在战前准备了大量的箭矢、石块等攻击武器,以及铁链、火药、硫磺等材料,为火攻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曹魏则采用三路攻击的战术,分别由徐晃,曹休和张辽率领。

曹魏的水军和步兵数量占绝对优势,因此他们的计划是先用水军阻止吴军的火攻,然后再由步兵攻击吴军。

曹魏的水军使用了铁链和竹筏作为防护,以避免吴军的火攻。

战役过程赤壁之战历时数月,经过了多次激战。

首先,吴军举起旗帜,以表示开始火攻。

曹魏水军接近吴军并尝试阻止火攻,但是由于吴军使用了大量的火药和硫磺,曹魏的水军在火焰中燃烧,导致大量损失。

接着,吴军的船只开始向曹魏的水军前进,然后释放了大量的箭矢和石块,使曹魏的水军更加混乱。

接着,吴军派出精锐水军,进攻曹魏的水军,曹魏水军损失惨重。

随后,吴军陆军由陆逊和周瑜率领,向曹魏的步兵发起了攻击,曹魏步兵也损失惨重。

此时,南风大作,吴军放出船上的小船,用铁链相连,借助风力,以火攻为主,向曹军船队驶去,曹军船队被烧毁殆尽。

最终,在吴军火攻和陆海军协同作战的配合下,曹魏大军惨败,曹操被迫撤退。

吴蜀联军战胜曹魏,使得曹魏失去了南方的机会,为三国历史进入另一个发展阶段打下了基础。

三国之战赤壁之战的战术和策略

三国之战赤壁之战的战术和策略

三国之战赤壁之战的战术和策略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备受瞩目的时期,而赤壁之战则是三国时期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

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是曹操率领的北方联军与刘备与孙权联军之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

在赤壁之战之前,曹操统治北方,势力逐渐壮大。

他决定南征,先击败刘备之后再与孙权决战,一举统一南北。

刘备与孙权意识到曹操的野心,为了捍卫各自的利益,两人决定联手对抗曹操,共同抵御北方联军的进攻。

对此,刘备和孙权出奇制胜,采用了一系列精密的战术和策略。

首先,联军选择在赤壁一带布阵,充分利用地理优势。

赤壁位于长江南岸,水面宽阔,有着复杂的水流和水势。

联军适时放开长江堤防,使洪水泛滥,形成了一片天然的水阵,阻碍了曹军的行动。

其次,刘备和孙权派出火攻队利用东风释放大量箭矢,并且在水上船只上搭建了木制结构,上面绑着稻草和油布炮弹。

待东风起,火攻队点燃炮弹,随着风势将火焰吹向曹军船只。

由于曹军水战能力不强,且船只严重受损,火势迅速蔓延,导致曹军疲于奔命,无法有效作战。

此外,刘备与孙权鼓励士兵的团结与战斗力。

刘备以身作则,亲自率先冲锋,士兵们看到刘备的英勇表现,士气大振,奋勇杀敌。

孙权则选派杰出的将领周瑜指挥联军,他以才智和军事天赋赢得了众人的信任和尊敬。

周瑜在战前和战争中的决策都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赤壁之战的战术和策略充分展示了刘备和孙权的智勇双全。

联军利用地理环境、采取火攻和团结士兵等手段,有效地削弱了曹军的战斗力,最终使得曹操被迫败退。

赤壁之战的胜利对于刘备和孙权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它不仅打破了曹操统一南北的野心,也使得刘备和孙权得以保住自己的势力范围,为后来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场战役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战役之一,被后世各个领域广泛研究和借鉴。

综上所述,赤壁之战的成功之处在于联军充分利用地理优势、采取火攻等策略,并且在指挥层面上选拔出优秀的将领。

这些战术和策略的运用为刘备和孙权赢得了战役的胜利,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与军事战略分析

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与军事战略分析

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与军事战略分析赤壁之战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战役之一,也是三国时期黄、蜀、吴三国之间最具影响力的一场战争。

当时,曹魏和东吴之间的矛盾已然升级为了一场全面的战争,而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也将决定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历史背景赤壁之战的背景要追溯到211年,当时曹魏的野心家曹操占据了汉朝的统治地位,建立了曹魏政权。

他的权力日益壮大,而他对东吴和蜀汉的攻击也越来越频繁。

为了保护自己的地盘,东吴和蜀汉联盟起来,组成了夫妇同床的联盟。

这个联盟自成立以来就受到了曹操的攻击,然而,联盟的两个成员都非常有才干,充满了智慧和军事魅力。

卢植的思想和策略才能为其带来了北方的稳定,而他的奋斗使得荆州不再像以前那样动荡。

孙策的行动力和出色的组织能力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军事统帅,建立了许多东吴的土地。

从208年开始,孙权接替了他已逝的父亲孙策成为了东吴国王。

他认为,顺应天命才能做一位真正成功的君主,他开始发动反抗曹操的运动。

然而,曹操也不甘示弱,反过来攻击了东吴和蜀汉。

这个时候,蜀汉的刘备向孙权求援,收到积极的响应,建立了蜀汉和东吴的联盟。

孙权积极组织援助,使得刘备得以迅速建立自己的实力。

而孙权也在东吴大力扩张,以此对抗曹魏的军事压力。

军事战略分析赤壁之战是东吴和蜀汉联军在211年至213年之间与曹魏军队之间进行的一场重大战争。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黄、蜀、吴三国之间最具影响力的一场战争。

在战争中,东吴和蜀汉联军以小胜大,建立了他们的影响力。

赤壁之战的军事战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联军地形优势明显。

联军在赤壁的缺口处设立陷阱,让曹魏的水军陷入困境。

联军的士兵精细地利用了地形,削弱了曹魏军队的攻击力。

赤壁由于其地域特殊,天然形成了一些障碍物,如山脉、河流等。

这些障碍物使得曹魏军队进入此地后几乎无法摆脱联军的侵扰,联军利用这个地形优势取得了胜利。

第二,联军组织能力杰出。

孙权和其他联军统帅高度重视士兵的训练和装备,他们在组织上做得非常出色。

赤壁之战的兵力对比与真相

赤壁之战的兵力对比与真相

顾雍这种本土派,一方面在东吴政权前期不受重用,因此也免除了案牍劳形,另一方面也不与北人接触,所以传染瘟疫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因此,这就可以解释吕蒙之死。吕蒙之死有这几种诠释,一是关羽索命,这绝对不合逻辑,二是诸如新三国电视剧,说是违背军令被孙权毒死。这更不合逻辑。一来关羽被俘之后见到过孙权,不降,然后被杀,二来孙权不可能不清楚杀关羽夺荆州对刘备忍耐极限的挑战,他也做好了准备暗中联合曹操准备对抗刘备。那么,此时不可能杀掉一个自己提拔的,统帅、武力、谋略都相对不错的将领。虽然陆逊、朱桓、吕岱、贺齐等人也都不错,但毕竟经验不足,也没有吕蒙全面。因此,吕蒙的死既不是报应,也不是政治斗争,那么,其死因就很可能是宿疾,加上任务完成之后意志力的松懈,或者庆功宴上的酗酒过度。
掉头打西川,而不会沿江而下揍孙权。孙权这时犯了重要的决策错误,卷入了战争,虽然最终拿下了长江全线,但也造成了全线防守的困境,为司马炎灭吴提供了很好的战略条件。
2、赤壁之战的火很可能就是曹操自己放的。如果曹操的兵力无法获得压制性又是,那么曹操就不可能摆出决战的阵势,火烧战船在刘备传和周瑜传都提到过,但战船相连只有周瑜传提及。周瑜传里先说打了一仗,曹操败了,然后遇到瘟疫就退守连船,周瑜让黄盖诈降少了战船。但曹操传的注释和孙权传都说是曹操自己放的火,以防止敌人追击。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火到底是谁放的。如果二者兵力相差无几,那么北军不习水战就以犯了兵家大忌,因此,如果战船相连是真的话,那么就只可能是一个防守的态势:扩展防御区域,保住陆上的主力阵营。如果战船只是一个防守的缓冲地带,而非主力阵营,周瑜怎么会费劲心机的烧掉这些船?那么,只存在一种解释的可能:周瑜确实烧掉了曹操的几只战船,这不需要诈降,也不需要铁索连环,放几只沾着鱼油的火箭就足以搞定,以东吴水军的技术,完全可以用侵扰、游击的方式来实现。当曹操发现这样僵持的成本太大,又遇到了瘟疫导致消耗过多,于是就准备撤军。主动撤军在三国时代都是有危险的,曹操也吃过张绣的亏,所以干脆就把缓冲地带烧掉,让你过不来,这样可以由更多时间退守江陵和襄阳。因此,赤壁之战决定性的因素是瘟疫而不是火。

历史上的著名战役与战略

历史上的著名战役与战略

历史上的著名战役与战略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一环。

作为主权国家的代表,国家之间的冲突常常在战争的形式下得到解决。

而在这些战争中,有一些著名的战役和战略,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汉末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

发生在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是由吴国和蜀汉联合抗击曹魏的一场大规模战役。

赤壁之战的胜利,彻底阻止了曹魏南下的步伐,终结了三国时期的乱局。

在战略方面,吴国和蜀汉采用了相当巧妙的方法。

他们先用火攻,令曹魏军队狼狈而退。

接着,吴国军队乘势袭击,彻底瓦解了敌人的阵势。

赤壁之战的胜利,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成为了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被后世奉为佳话。

二、拿破仑时期的滑铁卢战役滑铁卢战役是欧洲历史上的一场著名战役。

发生于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是拿破仑军事生涯中最后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

这场战役由斯私比(Wellington)率军与拿破仑的法军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在滑铁卢战役中,双方采取了相当巧妙和精密的战略。

法国军队在初战中占据了上风,但后来由于威灵顿的反击和暴雨泥泞的道路,法军无法前进,最终被击败。

滑铁卢战役的意义不仅在于这场历史性战役,也象征了拿破仑时期的一段历史,预示着欧洲的政治进程和文化变迁。

三、二战期间的诺曼底登陆二战期间的诺曼底登陆是二战中最重要的一场战役,标志着盟军战胜德国的希望。

登陆行动由美国、英国加拿大三国发起,旨在争取对港口和沿海地区的控制,以便将军队尽可能快速地运送到欧洲大陆。

在战术上,盟军采取了伞兵、坦克等各种先进的办法。

他们在凌晨6点宣布了突袭,一时间苟延残喘的德国军队无从应对,最终登陆行动获得了胜利。

诺曼底登陆不仅是战争史上的一次价值深远的战争,也是二战后欧洲一段历史变迁的象征。

战争和战役的产生多半涉及各种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

战略上的成就也依赖于诸多复杂的因素,然而,这些战争和战役又确实塑造了人类历史的方向和周期,因此我们很难忽略这些事件所带来的影响。

赤壁之战真相揭秘:曹操的军队有多少?

赤壁之战真相揭秘:曹操的军队有多少?

[键入文字]
赤壁之战真相揭秘:曹操的军队有多少?
最近,看了赫赫有名的吴导导演的《赤壁之战》。

场面倒是很热闹,但是故事情节胡编乱造,让人笑破肚皮。

历史书上,对这次战役记载甚少,迷雾重重。

有很多历史学家,花费了几多年的心血,研究出的结论,或者不能令人信服,或者过于简单。

看了易中天的品三国。

他对赤壁之战,“不是怎样”讲的多,“应是怎样”讲的比较少,看完之后,往往仍是雾里看花。

本人非历史专业的。

现加以推论,试图找出历史真相。

曹操的兵力
这儿有三个问题。

绝大多数的所谓专家们,没有分开。

一、曹操控制区的总兵力。

包括几部分:
①屯田兵。

流民屯田。

民兵,预备役,后备军。

譬如,当时曹操安置安抚了众多的黄巾起义民众屯田,选其精装者充任预备役。

②地方驻军。

曹操占领的地域广阔的北方,许许多多的城镇和关隘,需要驻军把守。

因为很多地方评定不久,存在大量动乱因素。

③北方的边防军。

譬如,在北方防备匈奴的军队,在西北防备西凉的军队,等等。

④南方,用于进攻刘备和孙权的部队。

总兵力是多少呢?假设是80 万。

其中,曹军70 多万,荆州军7 万。

这是曹操自称的,很多专家也相信了。

——我认为,这个数字是错误的!
当时,曹操北方占领区,人口估计为360 万。

(后来,魏国、吴国、蜀国建国,进行人口统计。

魏国人口443 万人,常备甲兵20 多万;吴国人口230 万人,常备甲兵20 多万、蜀国人口94 万人,常备甲兵10 多万)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赤壁之战赤壁之战的兵力与战略
三国赤壁之战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人们开始玩一款叫做“三国杀”的游戏,不久之后,一系列类似的游戏就接种而来。

看着在三国赤壁之战里杀红眼的那些游戏迷们,大家对三国了解多少,对赤壁之战了解多少?
我一直很佩服曹操,他不只是一位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文学家。

虽然有很多人对曹操有着负面的看法,说他忘恩负义,但有谁能说任何的成功是轻而易举得来的?曹操在我心中一直是英雄的存在,胸怀大志,气魄恢弘,虽然最后在赤壁之战战败,死的惨烈,也战得英勇。

有人说,曹操是三国真正第一人,我完全赞同。

可以说曹操率军一统北方,这是他人格的魅力,杰出的军事技能和当时大势所趋所决定的,这不是偶然,如果当时没有出现曹操,而是另外一个拥有如此军事技能,和这种独有的人格魅力的人,相信也能统领追随者一统北方。

有人说,一千年才会出一个改变历史的杰出人才,我觉得曹操就是等了一千年等来的那一个。

曹操可谓是军事家中以少胜多中典型的一个,然而在赤壁之战中被周瑜一个草船借箭惨败却也是历史中一个金典的例子。

曹操官渡之战大胜后为了江陵的军事物资不落入刘备之手而进占江陵,在乌林与刘备隔江对峙。

而曹操带领的都是北方的旱鸭子,不会水,所以为了士兵们在船上好操练,曹操就命令士兵用铁链把船连在一起。

而与刘备组成盟军抵抗曹操的周瑜就将计就计用草船诈降,在离曹军二里处借东风向曹军冲去,而曹操的战船确是连在一起的,无法马上分开,所以有了历史上的火烧赤壁,曹军大败。

赤壁之战时间
三国演义里面最受欢迎的就是赤壁之战,这也是最经典的一个故事,关于赤壁之战的故事很多人都存在很多的疑问,对于,赤壁之战的时间一直广受争议,《三国志,曹操传》记载:”十二月……公自江陵征备……”。

众所周知,十二月份是我们的冬天,冬天一般刮得是北风,而草船借箭借的可是东风,冬天刮东风那就是一件稀奇事了,所以人们争议的并不是不无道理。

历史是无法还原的,对于那些未知的迷,我们也只好通过各种史料记载来考证,推断。

曹操铁索连舟,不会无原无故,他十月占据江陵,然后隔江与周瑜对峙,连舟操练大军。

在《三国志,蒋济传》中又说道,建安十三年的时候,孙权带领大军攻打合肥,可以见得,十三年合肥之战就结束了,而上面说的十二月份的赤壁之战,曹操是没有时间跑到合肥去展开合肥之战的。

所以说,还原历史,史料也是存在很多漏洞的。

后来又有人发现,东汉的建安十三年是闰年,那么所有的推理也有了依据,闰年多出了比平常年足够的时间让一切事情变得顺理成章。

时至今日,我们的研究人员翻阅无数资料也是无法确认赤壁之战具体的时间,但可以肯定的是,十一月,孙权,刘备合力与曹操在赤壁交战,十二月,曹操铁锁连舟,周瑜草船借箭,大败曹军于赤壁。

赤壁之战在哪
赤壁之战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但真正了解的人很少,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赤壁之战这个典故。

赤壁之战时历史上有名的战役,在这场战争中,也是决定三国格局的一次关键战役,也是这场战役让曹操退守北方,几年以来都没有较强的实力威胁到吴和蜀。

那么,现在很都人都在考证,当年的赤壁之战在哪里发生的呢?这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谜团。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当年的赤壁之战到底发生在什么地方。

多年来人们都在考证赤壁之战的发生地点是在哪儿,根据记载三国的史料三国志的介绍,也为前人的猜测做了一个记载。

有的人说在嶂山以南的地方,在汉阳赤壁的说法更是在南北朝的时期很流行,现在认为在黄州赤鼻矶的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但是后面也被各种说法所打破。

古往今来,种种说法也是层出不穷的,但是都没有得到世人的一致认可,也让人们对于赤壁之战的真正之地感到更加的好奇,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去研究这一个领域,但是直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具体的说法,也让这个谜团迟迟没有打开。

赤壁之战已经发生在距今两千多年前了,人们对于他的发生地的探索却一直没有准确的说法,也希望以后这个谜团被打破,让我们重温当年的战场之貌。

通过本文的详细介绍,你现在是不是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了呢?
赤壁之战兵力
每每提起赤壁之战,总会让人想到它是一场少数战胜多数的战役。

但是据史书记载,孙权的总兵力约在7-8万,但是部队分散不利于调动,于是孙权派了3万人给周瑜,用于和曹军直接作战。

而刘备的军队以自己的一万加上刘表长子刘琦的一万,合计约为两万。

所以,总的来说刘备与孙权的兵力总的为5万左右。

对于曹操的士兵数量,历史上有一些不同的说法。

其实,曹操当时的总兵人数约为23万人之多,据曹操自己说是80万左右,然而80万是个非常虚的数字,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说80万首先是想在心理上压制住孙权,让其不敢进行抵抗而投降。

其次,曹操在北方有300万的人口,然而这个数字是曹操总共拥有的人口数,除去老弱病残的人,生产的人力以及各地的当差人员等,曹操最多只有35万能带到荆州。

同时,根据史料上的记载,周瑜把曹操的兵力汇报给孙权时,称兵力才有15~16万人左右,而刘表的儿子刘琮带着约7万人投降了曹操,所以当时曹操的军队约为23万人。

当然也有人对周瑜汇报的数据有所怀疑,但作为一个军队里的重要将领,对打探到的情报要有一定的把握,不可能为了为军中战士壮胆而虚报数字。

所以,总的来说,两方的兵力悬殊并不像5:80那样夸张,也就差不多是在5:23之间。

大家现在是不是已经了解了呢?
赤壁之战攻略
赤壁之战相信没有人不知道,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的经典桥段,那赤壁之战的攻略你知道吗?表激动,这里的赤壁之战攻略不是游戏的攻略,是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的攻略。

所谓攻略就是指在这场战役中用到的战术谋略,是对整场战役的整体规划,是战役的指导方向,也是致胜的关键。

所以,这里的攻略,首先,是了解自己,了解敌人,因为诸葛亮在其中利用话语来激自己的盟军,也利用敌方主事之人多疑的性格,这些都是要基于对自己及敌人的了解程度才可
以做到的。

然后,要善于用脑,发现别人的优点,也要注意别人的缺点,而且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想问题。

在此次战役中,将船尾和船头连接起来对于曹军来说,他们是非常聪明的,解决了战士们晕船的问题,而对于孙刘两人来说,这就是他们的死穴,为他们的成功亮出了道路。

如果孙刘联盟队没有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只想到曹军的聪明,那么,他们就不会认识到这一点。

最后,是要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

对于孙刘来说,曹军水性差,不擅长水战,这大大降低了曹军的战斗力,这便是人和;而当时曹军从北方来到南方,而南方的水资源比北方的丰富,这就提供了地利;当时诸葛亮夜观天象,知道会刮东风,于是借助东南风,加大了曹军的火势,这便是天时。

赤壁之战歇后语
很多历史故事都很经典,赤壁之战就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

一说到赤壁之战里的歇后语,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这句歇后语说的是对于同一件事,双方都是自愿的。

在赤壁之战中,为了让曹操以为孙权要投降,周瑜与黄盖合伙演了一出苦肉计,假装言语不合、意见不投。

就是为了演给诈降阵营的张允等人看的,而恰好这些假的情报被误送到曹操手中,也是致使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之一。

再有就是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在这句歇后语中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要想成功做好这么一件有风险的事,是需要很大把握的,而诸葛亮知己更知彼,他深知曹操生性多疑,在大雾天不会贸然出击,必定会以远距离试探,正好射箭就是这个试探的方法。

同时他要能观天象,知道天气的变化。

最重要的是他有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他想到的不是自己去造箭,而是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去达到自己的目标。

这些种种串起来,才是真正的高人,可以为了一个目标,综合利用身边的优势,十拿九稳地完成一件事情。

其实在赤壁之战里还有一些歇后语,像曹操南下——操之过急;诸葛亮周瑜定计——不谋而合;诸葛亮周瑜用计——英雄所见略同;诸葛亮借东风——装神弄鬼等等,其实每一句歇后语都有一个待人挖掘的故事。

你现在是不是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了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