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ture Earth未来地球科学计划与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4-07-10

修回日期:2014-11-16

作者简介:辛源(1983-),男,河南南阳人,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未来地球”科学计划与可持续发展

源1,王守荣

2

(1.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81;2.中国气象局,北京100081)

摘要:“未来地球”

(Future Earth )是最新推出的为期10年的全球环境变化大型国际科学计划。本文介绍了“未来地球”提出的背景,阐述和解读了“未来地球”的战略框架、研究主题以及能力建设的重点内容。在分析“未来地球”

科学计划的特色和世界影响的基础上,结合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五位一体”总体部署的精神,

以及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生态环境现状和地球科学进展,从科学支撑、学科融合、顶层设计、基础能力建设、国际合作五个方面分析了“未来地球”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和地球系统科学集成的影响和启示。关键词:未来地球;科学计划;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15)01-0020-08

Future Earth Research Programm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XIN Yuan 1,WANG Shou-rong 2

(1.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100081,China ;

2.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China )

Abstract :Future Earth is a 10-year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ogramme in terms of global environment change.The article presents the background ,the strategical framework ,the initial research themes and the cross-cutting capabilities of Future Earth.And then ,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fluence of Future Earth ,the article argues the progress of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 ,which are combined with the overall deployment of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and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Furthermore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influence and enlightenment about 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from scientific support ,

discipline integration ,top design ,capacity building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Key words :Future Earth ;research programm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未来地球”(Future Earth )科学计划由国际科学理事会和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发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署等组织共同资助和推动,于201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

(“Rio +20”)上正式启动。该计划旨在打破学科壁垒,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系与融合,为全球、区域和各国应对全球环境变化提供必要

的科学知识、技术方法和手段,支撑全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密切关注和积极参与“未来地球”科学计划,对于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工作和参与国际可持续发展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一、“未来地球”科学计划的背景

地球系统是涉及物理、化学、生物、人类社会等多个线性与非线性互相叠加的过程,这使全球

环境问题变得非常复杂,兼具滞后性、不确定性、物理不可逆性以及社会公平性等特点[1]。很多观测数据显示,工业化进程以来地球生态环境变化显著。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2]的结果,2011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分别为391ppm、1803ppb和324ppb,至少已上升到过去80万年以来的最高水平;1880-2012年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85ħ,20世纪中叶以来,高温热浪、强降水等极端事件的强度和频率发生明显变化;1901-2010年期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0.19m。但是,人们在推动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上却进展甚微。联合国先后推出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1972)、《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1992)、《21世纪议程》(1992)、“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2000)等作为全球行动章程[3-4],但是实施过程却并不顺利[5],一旦涉及到各国具体利益交锋,相关推进工作就变得困难重重。据201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全球环境展望第五次评估结果显示,关于生态环境领域可持续的90个指标中只有3个有明显改进[6]。显然,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科技等因素会影响到可持续发展进程,“未来地球”科学计划就是诞生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

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未来地球”科学计划之前,国际社会已先后启动了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和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等四大科学计划(表1)。2001年,在四大科学计划基础上进一步成立了地球科学联盟(ESSP),重点开展地球系统集成研究,探索地球系统变化的方式和趋势,评估环境变化对全球和区域可持续性的影响。2006年,地球科学联盟(ESSP)在北京召开了全球环境变化第二次开放科学大会。这些科学计划一方面取得了许多有世界影响的成果和科学贡献,但同时也存在缺陷,可主要归纳为四点[7]:一是集成性不强,各学科联系不够紧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脱节;二是应用性不够突出,科学研究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社会各界和用户充分参与研究计划的制订和成果推广应用机制不健全;三是决策支撑性不够到位,科学家与决策者之间沟通融合不够,科学计划与管理决策相脱节;四是可持续发展导向性不够清晰,可持续发展自身的指标体系不完善,科学计划围绕和服务可持续发展效果不明显,全球生态环境的形势依然严峻。

表1全球变化研究领域四大科学计划概况

计划名称发起组织发起时间研究重点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世界气象组织(WMO)、国际科学联盟理事

会(ICSU)、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下属的政府间海洋委员会(IOC)

1980

旨在协调和寻求对整个气候系统的科学了解,特别

是研究在什么程度上可以预测气候和人类在多大程

度上能够影响气候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1986

研究地球系统相互作用的科学过程,理解支持生命

的独特环境及其内在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的影

响方式

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科学

联盟理事会(ICSU)、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

(SCOPE)

1991

联合生物学、生态学和社会科学,推动生物多样性科

学的集成化发展,为更好地认识生物多样性及其制

订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政策提供建议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国际社会科学联盟理事会(ISSC)、国际科

学联盟理事会(ICSU)

1996

侧重研究全球变化中人文因素的影响,研究全球环

境变化的制度因素、人类安全、可持续生产与消费、

全球碳循环等问题

鉴于此,国际社会决定发起新的科学计划。2010年,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和国际社会科学联盟理事会(ISSC)在评估地球科学联盟(ESSP)进展的基础上,依据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提出了未来地球系统科学的整体战略[8]。在2012年联合国“Rio+20”峰会上,上述倡议得到原则认可,并载入了峰会宣言[9]和联合国秘书长全球可持续性高级别工作组报告。至此,“未来地球”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