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超声内镜是一种结合超声和内窥镜技术的医学影像检查方法。
它利用高频声波通过消化道壁对内脏器官进行检查和成像,具有高分辨率和定位精确的优点。
超声内镜可以应用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监测,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的应用:1. 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超声内镜可以检测消化道的肿瘤、息肉等病变。
相比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超声内镜能更精确地确定病变的大小、形态和位置,对于早期消化道肿瘤的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2. 消化道炎症性疾病的评估:超声内镜可用于评估消化道炎症性疾病,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
通过超声内镜,医生可以观察到消化道粘膜的异常变化,如溃疡、狭窄等,帮助判断病变程度和病情的活动性。
3. 胆道和胰腺疾病的诊断:超声内镜可以对胆道和胰腺进行全面的评估。
它可以观察到胆囊结石、胆道狭窄等胆道疾病,以及胰腺肿瘤、胰腺炎等胰腺疾病,对于鉴别胆囊结石的性质和胰腺肿瘤的性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4. 肝脏疾病的评估:超声内镜可以帮助评估肝脏疾病,如肝脏肿瘤、肝硬化等。
它可以观察到肝脏的大小、形态和肝内结构的异常变化,对于肝脏肿瘤的数量、大小和位置进行评估,对于肝硬化的程度和肝脏的功能进行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5. 深度组织和淋巴结的评估:通过超声内镜,医生可以观察到消化道壁、深层组织和淋巴结的异常情况。
它可以帮助评估病变的浸润范围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肿瘤的分期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可以通过观察消化道的形态和病变,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评估,并对疾病的治疗和监测提供有力的支持。
随着超声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有望在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消化道早癌内镜诊断PPT.

NBI:Narrow Band Imaging
NBI=光学的图像强调功能
白色光
NBI Filter
窄波光
图像提供:国立癌中心東病院 佐野先生
图像调整回路
NBI合成颜色的方法
病例2: 67岁,胃窦片状糜烂,活检病理高分 化腺癌,拒绝手术和化疗,坚持气功和中药调 理,前2年镜下表现变化不明显,第三年病变 明显增大,呈溃疡改变。存活4年。
肠息肉自然癌变的时间10年左右
我们足够长的时间来发现早期癌
早期诊断基本条件
病人就诊时机
国人整体经济水平较低,医疗资源不平衡。
“怕看病”、“看不起病”,导致很大一部分
总体,早期诊断率很低
消化科内镜中心 特需胃镜室 国际部胃镜室 50%左右 南楼内镜诊疗科 50-72%
基本手段:常规内镜,偶尔使用染色、NBI
胃癌自然状态下演变
病例1:64岁,胃底小片状糜烂,活检高度不 典型增生伴癌变。拒绝任何治疗,坚持每年复 查,前3年局部病变变化不明显,活检均为腺 癌,第四年镜下表现溃疡,发展到进展期,存 活7年
415nm
415nm
540nm
暗蓝 + 暗绿 + 明红 = 红茶色 明蓝 + 明绿 + 暗红 = 蓝绿(靛蓝)
NBI的基本效果
3.小结:在课间活动时,同学们只有守秩序、守规则,才能愉快又安全。 三、 让学生懂得野外活动应注意的安全
普通观察 NBI 2、 教育学生生吃瓜果要注意卫生。
(4) 用好用足狂犬病疫苗。即在咬伤后的当天及第三、七、十四、三十天各肌注一针,不能半途而止,疫苗要在10度阴暗处保存。 为什么三餐要定时定量? (7) 洗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半小时左右。洗后不在澡堂内久留。 2.5.1要点 专营店里面还应摆放一些点心、糖果。营造这种环境,目的就是把客户紧张的心理缓解下来。很多汽车公司都采取这种方法,美化环 境,播放背景音乐,甚至车里边还会根据客户喜好的不同预备不同的CD音乐。例如有的客户想听听车的音响系统好不好,这个时候销 售人员要注意细节,要问客户喜欢听哪方面的音乐,客户马上就会眼睛一亮,“怎么,还有我喜欢听的。”
消化道早期癌的内镜下治疗PPT课件

流行病学-胃癌发病率
我国胃癌2008年新发病 例464439余例,年龄标 化发病率29.9/10万
韩国胃癌2008年新发病 例27098万余例,年龄 标化发病率41.4/10万
日本胃癌2008年新发病 例102040余例,年龄标 化发病率31.1/10万
流行病学-胃癌病死率
我国胃癌2008年死亡病 例352315例,年龄标化 死亡率22.3/10万
三、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 POEM )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是一种通过隧道内镜技术进行肌切 开的内镜微创新技术。主要步骤包括:食管黏膜层 切开,分离黏膜下层,建立黏膜下“隧道”,胃镜 直视下切开环形肌,金属夹关闭黏膜层切口。
消化道早期癌的内镜下治疗
概 述
消化道恶性肿瘤
食管癌
胃癌
结直肠癌
概 述
Most frequent cancers: both sexes of the world
胃肠道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GLOBOCAN 2008
概 述
Most frequent cancers: both sexes of China
术后护理
1、心理护理 2、一般生活指导; 1)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3 ~ 7天,术中出血者需适当延长卧床天数。避 免用力过猛的动作,防止穿孔及出血。 2)对上消化道病变者,应向患者解释可能1 ~ 2天的咽痛及咽后壁异物 感,几天后可消失。加强口腔卫生。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生命体征、尿量、意识等变化,观察呕血、黑 便的次数及量、性状及伴随症状。 4、术后及时补液:抑酸药、抗生素。 5、饮食:一般禁食2 ~ 3天,如无腹痛及便血等症状,可48h后进流质饮食, 72h后进无渣饮食1周。 6、出院指导:保持大便通畅;保持心情舒畅;适当锻炼;按时作息;定期 复查,术后第6及第12个月复查内镜。
消化道肿瘤内镜下早诊早治ppt课件

EMR基本操作
1
范围标志
周边离病灶5mm
生理盐水或甘油果糖
2
局部注射
肾上腺素,
亚甲蓝或靛胭脂
3
切除
4
追加切除
或 APC
5
切除底部观察
电凝、钛铗
6
标本回收、病理
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EMR术
A
B
C
D
食管间质瘤EMR术
胃角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分次EMR术
胃窦息肉EMR术
结直肠多发息肉EMR术
A
B
C
D
直肠侧向发育肿瘤EMR术
ESD技术
1
范围标志
2
局部注射
周边离病灶5mm
甘油果糖+亚甲蓝+肾上腺素
3
粘膜切开
4 粘膜下层剥离
5
剥离后处理
6
切除标本处理
电凝、钛铗 是否将标志全切干净
针形切开刀
IT刀
曲棍刀
切开刀 种类
海博刀
弯曲形刀 TT刀
ESD专用透明帽
(DH15GR; Fujinon-Toshiba, Saitama, Japan)
在物镜与导光束或物镜与CCD间装有不同 倍数的放大镜头
一般放大倍数为100倍,最高可达170倍
放大内镜下腺管开口形状
Ⅰ
Ⅱ
ⅢL
ⅢS
Ⅳ
Ⅴ
Ⅰ型:腺管开口呈圆形(Ⅱ正型常:)星形或乳头Ⅲ状L型:大于正常的管形或 ⅢS型:小于正常的管形或Ⅳ圆型形:沟回状或分枝Ⅴ状型:不规则形或无结
大肠腺瘤
内镜诊断 (三) 超声内镜
EMR技术
方法
➢双钳道法 也称为Strip biopsy ➢吸引法 可分为EMR-C及EMR-L
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及治疗价值分析

2021年11月 第23期临床研究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及治疗价值分析王霞,刘三红佛山市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231【摘要】目的:分析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及治疗的价值。
方法:纳入研究病例数60例,纳入患者经病理检查均确诊消化道早癌。
随机分组诊断治疗n=30。
对照组常规影像检查+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消化内镜检查+消化内镜辅助手术治疗,比较两组诊断结果和治疗情况。
结果:观察组影像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消化内镜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能提高诊断准确率,有效控制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消化内镜技术;消化道早癌;诊断[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23-0058-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精神长期在紧张状态,再加上饮食不规律,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消化道早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喉、食道、肠胃等,将消化道癌初期归于消化道早癌的范畴,不及时实施治疗,随着病变进展,癌症扩展到黏膜下层,就会使治疗难度加大,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1]。
消化内镜技术在临床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诊断技术的日益完善,在临床疾病诊断准确率上也明显提高。
消化道早癌发生在消化道早期恶性肿瘤疾病,影响口腔、食管、胃肠道等组织,在发病早期,由于缺乏特异性表现,容易发生误诊或漏诊[2]。
通过消化内镜技术确诊消化道早癌,掌握患者病情进展,以此为患者制定科学治疗计划,以此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文对纳入筛查的经病理确诊消化道早癌的60例患者分组诊断治疗,通过对比结果分析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治的价值,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纳入研究病例数60例,病例搜集时间段在2016年6月~2019年6月,纳入患者经病理检查均确诊消化道早癌。
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断与治疗

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断与治疗消化内镜的发展消化内镜从硬质内镜到纤维内镜最后发展到电子内镜。
目前电子内镜新技术层出不穷。
超声内镜系统。
1980年美国首次报道应用超声与普通内镜相结合的检查方法在动物实验中取得成功,开创了超声内镜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此后超声内镜器械不断发展和完善。
目前,超声内镜检查以及镜下介入治疗是消化内镜领域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胶囊内镜。
最早由以色列开发研制,形如胶囊,属一次性用品,含有闪光装置和摄像传感器。
吞服后通过整个消化道,所拍摄的图像经腹部的遥控接收器存于电脑加以分析。
胶囊内镜则随粪便排出。
胶囊内镜对小肠检查价值较大,患者痛苦少,由中国学者发明的磁控胶囊内镜,可以实现全消化道的观察、诊断。
放大内镜。
1990年代,日本Olypus公司和Fujinon公司先后开发出放大内镜。
其工作原理是在内镜头端接近目镜的地方安装可以移动的凸镜,能将局部病变黏膜放大10~100倍,可观察到胃小凹和结肠黏膜腺管开口的形态特征。
放大内镜结合色素内镜技术,更有助于提高小癌灶、微小癌灶及异型增生的检出率。
其他还有例如小肠内镜、磁控胶囊内镜、放大内镜等;不管是哪一种内镜,其主要的诊断价值在于:提高消化道早癌诊断率:放大内镜、色素内镜、共聚焦内镜等。
消化道肿瘤及早癌临床定义是指浸润深度不超过黏膜或局限于黏膜层的消化道肿瘤,包括大肠癌,胃癌,食道癌,早期的这些肿瘤。
对于不同的消化道早癌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比如早期的食道癌的话,我们可以直接在内镜下进行一个微创的切除,在内镜下把黏膜切除,从而避免切伤患者的食道,创伤比较小,也可以重建上消化道,这是早癌的处理方法。
上消化道内镜的检查:术前准备很重要,术前常用药有:祛粘剂:得佑(链霉蛋白酶颗粒),比较贵。
一般用2支糜蛋白酶加5ml西甲硅油加1克碳酸氢钠配成50ml,检查前15-30分钟口服加在床上不停地变换体位,比德佑便宜,效果很好。
也可以用来检查中冲洗。
局麻除泡剂:达克罗宁。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内镜治疗的优缺点
优点
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能够 保留正常组织,提高患者生存质 量。
缺点
操作难度较大,需要经验丰富的 医生进行操作,同时可能存在复 发和转移的风险。
04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与治 疗的展望
内镜技术的未来发展
高清内镜技术
未来内镜将更加高清,能 够更准确地发现微小病变,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与治疗ppt课 件
目 录
• 早期胃癌概述 •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 • 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 •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与治疗的展望
01 早期胃癌概述
早期胃癌的定义
早期胃癌是指癌组织局限于胃黏 膜层及黏膜下层,不论其范围大
小和有否淋巴结转移的胃癌。
早期胃癌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 状,当临床症状明显时,病变已
放大内镜
利用高倍放大功能,观察胃黏 膜的微细结构,有助于发现早 期病变。
共聚焦显微内镜
能够观察胃黏膜的超微结构, 为早期胃癌的诊断提供有力支
持。
内镜诊断的准确性
01
02
03
04
内镜诊断对于早期胃癌的诊断 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发现
较小的肿瘤和癌前病变。
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等高级技 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的
准确性。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 结合内镜取样能够提高确诊率
。
定期复查和经验丰富的医生能 够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降
低漏诊和误诊的风险。
03 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
内镜治疗的原理
01
02
03微Βιβλιοθήκη 性内镜治疗通过自然腔道进 入胃部,无需开腹手术, 创伤小,恢复快。
精确性
内镜治疗能够精确识别癌 变部位,避免对正常组织 的损伤。
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EUS)被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可以在病变部位进行高清晰度成像,以及进行精确活检和有效治疗。
本文将就超声内镜在
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一、消化道肿瘤
超声内镜可以在消化道肿瘤的诊断和分型中起到重要作用。
它可以在肿瘤的早期发现
和诊断,并评估其大小、深度和局部扩散程度。
此外,EUS还可以引导活检以确定肿瘤的
类型和分级。
超声内镜的超声导向切除技术(EUS-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EUS-FNA)在消化道肿瘤的诊断中也是非常有用的。
通过EUS-FNA,医生可以获取到组织样本,用于肿瘤类型和分级的确定,以及预测肿瘤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二、胆道疾病
三、胃肠道息肉
超声内镜对于在胃肠道发现的息肉也有很大的帮助。
它可以识别小的和不显著的息肉,并确定其大小、位置、形态和性质。
通过超声内镜的高分辨率成像,医生可以评估息肉的
各个部位,以更好地规划内镜切除手术。
超声内镜可以在预测局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风险
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对适当的治疗方案进行评估和指导。
四、胃肠道道腔内壁病变
EUS还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胃肠道道腔内壁病变,如胃下垂、腔内黏膜病变等。
通过EUS,医生可以正确评估病灶的大小和性质,并准确确定病灶的深度。
这可以帮助医生确
定治疗方案,如内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重塑术、超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镜下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目的:探讨内镜在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及治疗的临床价值,为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10例疑似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行内镜检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将两组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
确诊患者在内镜下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记录。
结果:32例患者经病理检查为阳性,内镜检查30例阳性病例,2例漏诊,诊断符合率为93.75%;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23例阳性病例,9例漏诊,诊断符合率为71.875%;两种检验方式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53.8±5.4)分;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85.1±6.5)分;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
32例患者经内镜治疗均取得较好的疗效,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其中CR 10例,PR 12例,SD 5例,PD 5例,总有效率为68.75%。
结论:内镜在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运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诊断符合率高,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消化道肿瘤分为腺癌和鳞癌,其中鳞癌较为常见,生存率较低。
相关调查显示,消化道肿瘤患病率仅次于肺癌,位列癌症第2位[1]。
及早发现、确诊及治疗是提高消化道肿瘤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欧美国家在消化道诊断、治疗等方面的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由于仪器设备、重视程度不够及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在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近年来,随着仪器设备及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新型内镜及附属器具层出不穷,内镜主要用于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及治疗工作中。
采用内镜技术取标本检测分子技术的不断进步,有力推动了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为探究内镜下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本院对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10例疑似消化道肿瘤患者给予内镜诊断及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10例疑似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均出现不明原因的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腹部不适、间断或经常性腹泻、大便颜色改变、便血,部分患者伴有疲惫、乏力、气短等症状。
排除精神障碍、沟通障碍患者。
其中男59例,女51例;年龄分布为22~76岁,平均(43.9±1.6)岁。
对患者先后行内镜检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最后行病理检查确诊。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为批准,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1.2.1 诊断方法患者于同1天行内镜检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采用消化道内镜对患者黏膜层、黏膜下层、黏膜肌层、浆膜层及固有肌层等进行扫描,发现可以病变处,在扫描过程中需保证筛查无盲点、检查视野清晰可辨等。
发现可疑病变后利用色素内镜对肿瘤大小、形状及范围进行定量检查,同时对检查结果进行进一步确认。
利用放大内镜将消化道黏膜放大,对表面微小及浅表处的早期肿瘤进行观察,主要观察小凹排列是否整齐、黏膜表面结构是否规整及血管网的形态特增等,以区别良性及恶性肿瘤,利用超声内镜对肿瘤恶性程度进行预测及分期。
采用五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进行诊断,甲胎蛋白的测定采用ELISA定量法,AFP参考标准液为1、5、50、100 μg/L,试剂盒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三叶科技公司提供,运用酶标仪进行比色。
癌胚抗原采用ELISA定量法进行测定,参考标准液为0、5、10、40 μg/L等,试剂盒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三叶科技公司提供。
血清铁蛋白的测定采用ILISA定量法,参考标准液为0、10、50、400 μg/L 等,试剂盒为美国Burlingame公司提供的原装试剂盒,被测血清20 μL,加入SF板条,每孔加入约100 μL酶结合物,摇晃均匀后放置于室温中,1 h后加入TMB显色。
采用二步定性法对消化道癌抗原进行测定,酶联免疫测定试剂盒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三叶科技公司提供。
唾液酸的测定采用SA快速比色法,试剂盒由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提供,标准液及被测血清各0.1 mL,加入4 mL测定也,维度为100 ℃,放置20 min后,冷却30 min,离心去上清进行比色,并计算血清SA含量[2]。
1.2.2 治疗方法术前采用超声内镜对患者病变大小、浸润深度进行准确估计,注意是否存在多发性癌灶。
对病变表面无明显溃疡的早期黏膜层癌性下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以达到完全切除。
肿瘤细胞局限与腺体基底膜或黏膜固有层可患者行内镜下病变部位黏膜切除术。
对病变范围较大、耐受度较差的患者行内镜下多次分割局部切除法,在2周内完成整个治疗,避免手术部位瘢痕形成影响再次切除,将切除的黏膜送至实验室进行病理检查。
1.3 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内镜判断标准:内镜下可见胃、食管、结肠黏膜糜烂、溃疡、粗糙不平、局部黏膜颜色改变、有凹陷性或隆起性病灶,色素内镜检查出现染色。
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查阳性标准:甲胎蛋白>30 μg/L;癌胚抗原液>15 μg/L;血清铁蛋白男性>220 μg/L;女性>138 μg/L;唾液酸>600 μg/L。
对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采用生活质量评分(QOL)进行评估,分数越高则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疗效判定标准:CR:肿瘤完全消失,持续时间为4周以上;PR:肿瘤面积缩小一半以上,长径缩小30%以上,持续时间为4周以上;SD:肿瘤面积及长径缩小不明显;PD肿瘤面积及长径增大,出现新病灶。
总有效=CR+PR。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种诊断方法符合率比较32例患者经病理检查为阳性,内镜检查30例阳性病例,2例漏诊,诊断符合率为93.75%;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23例阳性病例,9例漏诊,诊断符合率为71.875%,两种检验方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字2=5.3791,P=0.0204)。
2.2 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53.8±5.4)分;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85.1±6.5)分;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527,P=0.0000)。
2.3 治疗效果比较32例患者经内镜治疗均取得较好的疗效,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其中CR 10例占31.25%,PR 12例占37.50%,SD 5例占15.625%,PD 5例占15.625%,总有效率为68.75%。
3 讨论近年来,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寻找灵敏性及特异性较高的诊断方法是防治肿瘤的重要因素,可在极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生存率。
肿瘤标志物检查是临床诊断肿瘤的常用方式,随着对受体、抑癌基因、癌基因等表达产物的研究不断深入,肿瘤标志物的应用进入了新时期。
相关研究表明,在实际运用中,少数肿瘤具有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的标志物,一些肿瘤标志物虽然较多,但是特异性不佳,良性疾病也呈现出阳性反应;一些肿瘤标志物虽然特异性较好,但是灵敏性不佳,需在晚期才出现阳性反应;部分肿瘤标志物检测所需仪器价格过高,检测成本较高,不适合医院临床诊断工作的开展[3-5]。
早期消化道肿瘤特征不明显,镜下表现隐匿,诊断非常困难。
新型内镜的开发及应用有效提高了早期肿瘤诊断及治疗的可能性。
在本组研究中,诊断使用了普通内镜、色素内镜、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超声内镜[6-8]。
普通内镜在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中主要起筛选的作用,采用普通内镜可较快完成消化道检查,快速明确正常与异常,及早发现肿瘤的可疑病变。
在检查过程中需遵循内镜操作的规范,帮助患者做好检查的提前准备工作。
色素内镜在消化道肿瘤诊断中具有定性作用,同时可对肿瘤的边缘、大小、形状及范围进行定量。
色素内镜的染料种类较多,但是并非任何染料或色素都可用于内镜检查。
符合条件的色素及染料需对身体无毒副作用;可与消化道黏膜的颜色形成对比,清楚显示细微变化;溶液的稀释、配制及保存较方便。
目前食管黏膜染色主要采用卢戈氏碘及甲酚紫,胃肠道黏膜染色主要采用甲酚紫、靛胭脂及美蓝。
放大内镜可将消化道黏膜放大,对于表现微小的浅表早期肿瘤诊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利用放大内镜可对消化道病变部位进行仔细观察,与色素内镜及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有利于观察消化道黏膜表面结构,从而鉴别良性及恶性,对恶性肿瘤的程度及分期进行预测。
在超声内镜下,消化道黏膜可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黏膜肌层、固有黏膜及浆膜层,还可进一步进行细分[9-10]。
分层的目的在于对普通内镜发现的病变部位进行精确判定,还可利用它对脏器及腹腔其他部位的淋巴结进行检查,判断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11-13]。
临床上多采用环形扫面内镜及内镜下微型超声探头对肿瘤浸润程度进行判断。
此外,彩色多普勒超声内镜可对消化道管壁和周围组织的血流速度、方向及量进行准确判断,三维超声可对纵轴、横轴三维图像进行同时显示,从而达到二元平面的重建[14-16]。
本组研究中,对于消化道肿瘤的诊断,先采用常规内镜进行仔细筛查,借助色素内镜、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对肿瘤的质与量进行全面诊断,并进一步评判内镜治疗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本组研究中,采用五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综合阳性率为71.875%,与内镜诊断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内镜下诊断消化道肿瘤准确率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内镜治疗主要包括内镜高频电流治疗、内镜微波凝固治疗及内镜激光治疗。
高频电流治疗是采用500 kHz左右的高频电流使局部组织蛋白质干燥、变性、凝固坏死,当温度在0.1 s迅速升高至100 ℃时,可产生气化放电从而将肿瘤及坏死组织切除,电流通过组织时产生的温度变化与组织断面的面积呈反比,与通过组织的通电时间、电流量呈正比。
内镜微波凝固治疗是以人体组织作为热源,将电磁波频率介入激光与高频电之间的微波作用于病变组织,在小范围内产生高温达到凝固治疗的目的。
凝固过程较安全,且可对肿瘤进行直接破坏,有利于肿瘤的治疗。
内镜激光治疗利用激光照射机体表面的振东将光能转化为热能,使细胞及组织温度升高,根据温度升高程度使照射组织水分蒸发,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本组研究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内镜治疗方式进行手术,对病变表面无明显溃疡的早期黏膜层癌性下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以达到完全切除。
肿瘤细胞局限与腺体基底膜或黏膜固有层可患者行内镜下病变部位黏膜切除术。
对病变范围较大、耐受度较差的患者行内镜下多次分割局部切除法,在2周内完成整个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