驶向拜占庭作品赏析
浅谈驶向拜占廷 作业

浅谈《驶向拜占廷》摘要: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早期受浪漫派诗风影响,作品多描写优美自然环境,同时吸收了爱尔兰民间文学的养分,形成自己的诗风;中期受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诗歌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情感。
他的诗表达了对西方传统文明的反思,对20世纪人类精神历程的忧患,以及对物质主义给人性带来危机的深刻焦虑;中晚期诗作大多离不开他那神秘主义的象征体系,而最终他的神秘主义转化为对永恒艺术的追求。
而《驶向拜占廷》这首诗是作者晚年的作品,通过各种意象的描写,表达了他对物欲和物质文明的反感,对他认为是理想的拜占廷的文明的向往。
关键字:拜占廷向往物质文明反感从诗中意象赏析《驶向拜占廷》:在《幻影》一书中写到:“如果我能有一月的时光回到古代并在我选择的地方度过的话,我会在贾斯特人关闭柏拉图学术研究院之前小住于圣城拜占廷。
”在早年的拜占廷,恐怕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情况,即宗教的,艺术的和实际的生活完全融为一体,建筑师和技工…用金和银向大众说话。
画家镶嵌工,金匠和银匠,圣书的图案花饰绘制者,大都是非个人化的,恐怕都没有个人设计的自觉意识,都融入了整个人民的想象中。
拜占廷是小亚细亚古城,罗马帝国时代重建,改称君士坦丁堡,现名伊斯坦尔,是土耳其的城市。
公元六世纪时,此城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的首都,东西方艺术、宗教汇合共荣的载体;置身于这样的载体,它所拥有的艺术与宗教象征、以及其历史的变迁深深地拨动着诗人的情感,并带给诗人以一种永恒的启迪,所以,在诗人追求永恒“世界灵魂”和不朽永生的朝觐中,拜占庭自然成为了诗人的依恋之所,作者认为拜占廷时期是古代优秀文化的代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这里得到了统一。
于是,“驶向拜占廷”,在历史的向往中融入了典雅、浪漫和异国情调。
本诗以游历拜占廷来象征一种精神的探索,诗中的意象组合,如“衣裳”指短暂的人间生活;“椎体中旋转”指历史旋转象征命运的运行;“走向死亡的世代”“老年”“废物”“破外套”等,充满了破灭、颓败情绪,表达了诗人对物质文明的厌恶与对西方世界精神与理性复归的企盼之情。
驶向拜占庭赏析

驶向拜占庭赏析驶向拜占庭赏析诗歌赏析《驶向拜占庭》是叶芝最负盛名的长诗之⼀,写于1928年,是诗集《塔堡》中的第⼀⾸诗歌,也是象征主义的代表作之⼀。
《驶向拜占庭》表现了诗⼈对灵与⾁、永恒与⽣命之间⽭盾对⽴的独特领会,表达了他在年华⽼去之后,希望通过艺术追求不朽的愿望。
全诗的抒情活动建⽴在有⽣命的⽣物和永恒的艺术与理性产品两组象征上,前者暗⽰有限的⽣命、物欲和⾃然,后者象征超⾃然的不朽、永恒,核⼼象征“拜占庭”。
诗题中的“拜占庭”,通常是指中世纪的东罗马帝国,以⾸都君⼟坦丁堡(今⼟⽿其⾸都伊斯坦布尔)为中⼼。
如同伊斯坦布尔是地理上连接东西⽅的纽带⼀样,拜占庭则在时间和⼼理层⾯上作为沟通古希腊和⽂艺复兴的桥梁⽽闻名遐迩。
正是⽽且唯有通过拜占庭,近现代西⽅⽂明才可能寻访那些远逝的依稀缥缈的古希腊梦影。
诗歌风格在Sailing to Byzantium这⾸诗⾥,叶芝⽤词更加简练,尽可能地避免使⽤形词。
句法⽅⾯也有所改变,更加接近普通语⾔。
这种⼝语化、通俗化的语⾔,风格平实却富于表现⼒,线条利落⼜富有哲理。
如:'An aged man is but a paltry thing,/A tattered coat upon a stick, unless/Souclap its hands and sing, and buder sing/ For every tatter in its mortal dress, '查译:“衰颓的⽼⼈只是个废物,是件破外⾐⽀在⼀根⽊棍上,除⾮灵魂拍⼿作歌,为了它的⽪囊的每个裂绽唱得更响亮”,这是典型的叶芝后期的现代主义风格。
这种风格使得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意象、讽刺性的基调和富于创造性的象征。
然⽽叶芝的诗歌与艾略特的现代派诗歌⼜有所不同,他的诗富有节奏感、韵律美与意象美。
在形式上,Sailing to Byzantium这⾸诗就由4个整齐的诗节构成,每个诗节包含8⾏诗,每⾏诗包含10个⾳节,⼤都是五步抑扬格,全诗有着相当整齐的韵式ababcee。
叶芝驶向拜占庭读后感

叶芝驶向拜占庭读后感这诗一开头啊,就感觉像是一个对周围现代世界有点厌倦的灵魂在嘟囔。
他说年轻的人们,“相互拥抱”,沉溺在那些自然的、充满肉欲的欢乐里,什么感官的愉悦啊,就像“鲑鱼翔于瀑布,鲭鱼群集于海河”一样,充满生机却又有点让诗人觉得“肤浅”。
当然啦,这可不是真的肤浅,只是诗人心里有个更高远的追求。
然后呢,他说自己要“驶向拜占庭”。
拜占庭啊,那可是个充满了历史和神秘色彩的地方,就像是一个古老文化的大宝藏。
在诗人眼里,那里是艺术、智慧和永恒的象征。
他就像一个在现代世界里迷了路的小孩,突然发现了一个古老而神圣的游乐场,迫不及待地想要去那里寻找点什么。
诗里提到的那些拜占庭的景象,什么“金枝上歌唱的鸟儿”之类的,感觉就像是他幻想中的理想国里的奇妙生物。
这些东西可不是现实世界里随随便便就能看到的,那是他精神世界里对美和永恒的一种具象化。
他把拜占庭描绘得那么神奇,就好像只要到了那儿,他就能摆脱这个充满了腐朽和短暂快乐的现实世界。
我感觉叶芝写这首诗,有点像我们有时候对现状不满意,就会想象一个桃花源一样的地方。
只不过他的这个地方是拜占庭,充满了艺术气息和古老智慧的光芒。
而且他在诗里也在探索关于生命和死亡、短暂和永恒的大问题。
他不想就这么随着时间的河流,被冲到生命的尽头,然后就无声无息地消失。
他想要在拜占庭找到一种方式,让自己的灵魂不朽,就像那些伟大的艺术品一样,永远被人敬仰。
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就会想,我们每个人可能心里都有个“拜占庭”吧。
也许是一个梦想,也许是一种精神追求,当我们在这个乱糟糟的现实世界里觉得疲惫不堪的时候,就会朝着那个地方起航。
不过呢,叶芝真的很厉害,他能用这么优美又神秘的诗句把这种感觉写出来,让我这个在现代社会里被各种信息和琐事搞得晕头转向的人,也能跟着他的思绪,做一次精神上的远航,去寻找那个可能永远也到达不了,但却无比美好的“拜占庭”。
Sailing to Byzantium 两个中译本对比评析

30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20期总第823期No.20,2020Total of 8230引言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著名诗人,192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早年诗歌主要受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影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但晚年的创作风格更趋于现实主义。
《驶向拜占庭》为叶芝晚年作品,创作于1926年,收录在诗集《塔楼》中。
诗歌中一位老人(诗人的代言人)在思考生与死、灵与肉、情感与理性、衰老与青春、自然与现实等问题[1]。
老人不满于现实国度,于是决定驶向圣地——拜占庭。
当今译界就《驶向拜占庭》已有众多译本,本文选取查良铮和余光中的译本,从诗歌形式和风格两个方面,对译本进行评析,以期对本诗有更好的理解。
1译本评析1.1诗歌形式叶芝是现代主义和象征主义的一位先驱者,他的诗歌多不拘于古典的格律和形式[2]。
可在《驶向拜占庭》一诗中,共包含共四个诗节,每节八行,每行大概有十个音节,大都是五步抑扬诗,全诗的韵式也很整齐,均为ababcc。
Sailing to Byzantium 两个中译本对比评析李艳宇(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80)摘要:《驶向拜占庭》(Sailing to Byzantium )是爱尔兰诗人叶芝晚期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从诗歌形式和风格方面对查良铮和余光中的两个不同译本进行对比赏析。
关键词:《驶向拜占庭》;查良铮;余光中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20-0030-02作者简介:李艳宇(1995—),女,河北张家口人,翻译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原文查良铮译本(以下简称查译)余光中译本(以下简称余译)That is no country for old men. The young In one another's arms, birds in the trees那不是老年人的国度。
追求艺术的永恒之美——《驶向拜占庭》中鸟的意象分析

一
、
象征 爱 、 望 、 欲 生殖 力的凡 世 之鸟
且, 御前大 臣的侄 子 已送 给 她 真正 的珠 宝 。这 时 , 才 觉 他 得 他付 出 的爱是 多么令 人可 笑 , 而 去研究 他 的辩 证法 和 转 哲 学 了。故 事 中夜 莺 的歌 唱 是 “ 纯 真 的爱 情 的歌 唱 ” 对 , “ 在夜 莺 眼里 , 爱情 是胜过 一切 的 , 也是值 得永 久珍惜 的一 种 情感 ”, 夜莺 除 了最 后 的歌 声 , 的歌 唱最 终 获得 了 由 “ 她 死 来完 成 的爱 。夜 莺歌 唱 的是 纯真 的爱情 , 夜莺 之死 就 是 这 种纯 真爱 情 的象 征 。 ( 茂 生 ,0 8 他 们 都 明 白夜 莺 ”刘 20 ) 之 死意 味着他 们爱 情 的结束 。夜 莺之 歌 在 此是 爱 欲 满 足 的象征 。除此 之外 , 中国文学 中也不 乏有 情人 和 爱人 们 在
一
人 晚 年的他 生命 有如 昙 花 一 现 , 欲 得不 到 满 足 , 爱 情 爱 其 观也 陷入 悲观 的境地 。
用 鸟来 象征 爱 和 欲 望 的文 学 作 品 有 许 多 , 尔 德 的 王 《 夜莺 与蔷 薇》 故 事讲 述 的是 , , 一个 年 轻 的学 生 为 了得 到 心爱 的姑娘 的青 睐 , 必须在 冰雪 覆盖 的寒冬 送 给她 一朵 最 红 的蔷 薇 。几乎绝 望 的年 轻 人 最 终 意外 地 得 到 了他 想 要 的红蔷 薇 , 但他 并不 知 道 , 朵 红 蔷 薇正 是 夜 莺 用 自己 的 这
在本诗 第一 节 中, 叶芝 写道 “ 绝非老 年人适 宜 之 乡 。 那 彼此/ 拥抱 的青 年人那 些渐 趋灭 绝在树 林 中婉 转放 歌 的鸟 类 、/ 鱼溯洄 的瀑 布 , 鱼 麋集 的海 河 ,水 族 , 兽 , 鲑 鲭 / 走 飞 禽, 整夏赞 美/ 孕 、出生和 死亡 的一 切 。/ 都沉 湎 于那 成 全 感 性 的音乐/ 而忽 视 了不 朽 的 理 性 的 丰 碑 杰 作 。 傅 浩 , ”( 19 ) 过 “ 年 人 互 相拥 抱 ” 造 出爱 意 浓 浓 的氛 围 , 99 通 青 营 “ 鲑鱼 溯洄 ” 繁 殖 的 自然 现 象 , 鲭 鱼 麋 集 ” 是 “ 正是 生 殖 旺 盛和生命 的体 现 , 而放 声歌 吟树 林的 鸟雀也 是这 氛 围 的一 部分, 也象 它为 爱 、 生 命 和 欲望 唱 着 赞 歌 。根 据 叶芝 的 为 面具理 论 , 他认 为… 面具 ’ 出 其 内在 本质 的一 切 的感 情 是 对 立 面” 是情感 的再 创造 , 是 我们 所 希 望成 为 的意象 ” , “ , 是 反 自我 。( 何林 ,0 9) 2 0 其所 谓 的 “ 面具 ” 指 作 者 通 过 是 其 笔下 的角 色或 意象 来 达 到抒 情 或 议 论 的 目的。写 作 此 诗时, 叶芝 也 已年过半 百 , 衰弱 , 身体 回望 自己曾有 过 的不 得 回报 的爱 情 , 内心 的 凄 凉和 无 奈 油 然而 生 , 人在 此 就 诗
向死而生:叶芝在《驶向拜占庭》中的诗意凝结

向死而生:叶芝在《驶向拜占庭》中的诗意凝结王嘉琪西安外国语大学摘要:《驶向拜占庭》是叶芝晚期的代表作,诗歌围绕拜占庭这一内涵丰富的象征物探索了肉体与灵魂、自然与艺术、短暂与永恒等问题。
本文借助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哲学观,通过对潜在于《驶向拜占庭》诗歌文本中的矛盾冲突、死亡想象的解读,力图揭示其诗学思想的深奥哲学及对现代人的启示。
关键词:叶芝;海德格尔;向死而生;《驶向拜占庭》一、引言威廉·巴特勒·叶芝,爱尔兰著名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
1923年,因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他一生作品丰厚,兼收并蓄浪漫主义、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精华。
叶芝数年以来的精神苦旅被评传作家理查德·艾尔曼高度概括为“驶向拜占庭”这一诗题,他还指出此类诗歌的诗意远远超越“拜占庭之行”:这些诗歌的背后,是以“诗人的整个生命作为支撑的”。
(1979:254)《驶向拜占庭》一诗共4个诗节,32行,围绕拜占庭这一中心象征物展开。
“拜占庭”是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也是今天的伊斯坦布尔。
这个称谓本身虚实相映,带着一定的文化和精神属性。
此诗作于1927年,叶芝已经62岁,不曾到访拜占庭。
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拜占庭象征着艺术的不朽,是他心中的精神家园,也是知识的圣殿。
二、向死而生:虔诚的呼吸,世俗的生活(一)“拜占庭”式理想归宿叶芝在BBC广播节目中,就创作《驶向拜占庭》的缘由做过说明:他打算写写自己的灵魂,因为向灵魂发问是一位老者的本分,他把自己的想法写进《驶向拜占庭》。
拜占庭曾经是欧洲文明的中心,也是西方哲思经久不衰的源泉,他把朝向这座城市的旅程看成是追寻精神生活的象征(Norman,1984:213)。
叶芝偏爱贵族文化引领下的物质与精神、文化与政教、个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状态,因而鄙夷声色犬马的世俗生活。
所以,“驶向拜占庭”就是要摆脱七情六欲的困扰和物质的束缚,进入不朽的精神和艺术世界。
解读叶芝《驶向拜占庭》中的象征主义

解读叶芝《驶向拜占庭》中的象征主义斯化琳(青岛工学院山东·青岛266300)摘要叶芝作为著名爱尔兰诗人,生活于19和20世纪之交,亲身感受到世界格局重大转变的同时,也经历了世界文坛从瑰丽的浪漫主义到理智的现实主义的转变。
《驶向拜占庭》是叶芝晚年富有象征主义特色的杰作之一,在其中,诗人运用了精妙绝伦又富含深意的象征意象,表达了对艺术永存与生命永恒的深切期盼,从而表达渴望实现了艺术与生命的高度统一,使这首诗歌具有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和人文气息,同时也成就了叶芝在世界文坛成为现代浪漫主义抒情诗人的卓越地位。
本文从叶芝《驶向拜占庭》中的象征主义意象入手,解读其中意象所带来的真情实感,从而去探究诗人通过塑造这些象征意象所表达的深层意义。
关键词叶芝象征主义《驶向拜占庭》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0引言19世纪与20世纪相交之际,象征主义逐渐从法国慢慢拓展到了欧美等其他国家,象征主义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传承和延续,并在后人的努力下,得到创新与进步。
叶芝便是象征主义迅速壮大的先驱作家之一,他认为象征的意象是表达诗人情感的直接体现,诗人通过在诗歌中使用象征主义的意象,生动而神秘的表达诗歌中隐晦的感情,以形化情,传达真情实意,因而也可以说象征主义是“衡量诗歌高低优劣的重要审美尺度”。
早期的叶芝,偏爱用浪漫瑰丽的意象(玫瑰、天鹅等):“某些道德家或童话诗人/把孤独的灵魂比作天鹅/我对此感到满意……”。
(《一九一九年》),亦或用神话传说来丰富深化诗歌,使其诗歌富有神秘主义气息:“谁会想到美丽如梦境,瞬息即过?/可叹那些朱唇,自绝于人/叹世间再无奇缘可待/特洛伊消逝在葬礼的火焰中/乌丝纳的儿子也已身亡”(《尘世的玫瑰》)。
1926年,叶芝发表了晚期诗集《塔楼》,这本诗集的第一首诗《驶向拜占庭》便是诗人运用象征主义表达的最高境界,在叶芝晚期的作品中,诗人把追求永恒艺术和实现不朽精神寄托于“拜占庭”,赋予“拜占庭”以理想与信念的光芒,从而表达诗人自身对于不懈追求永恒、追求诗歌中的“拜占庭”——理想乌托邦的真切情感。
解读叶芝《驶向拜占庭》中的象征主义

解读叶芝《驶向拜占庭》中的象征主义作者:斯化琳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第29期摘要叶芝作为著名爱尔兰诗人,生活于19和20世纪之交,亲身感受到世界格局重大转变的同时,也经历了世界文坛从瑰丽的浪漫主义到理智的现实主义的转变。
《驶向拜占庭》是叶芝晚年富有象征主义特色的杰作之一,在其中,诗人运用了精妙绝伦又富含深意的象征意象,表达了对艺术永存与生命永恒的深切期盼,从而表达渴望实现了艺术与生命的高度统一,使这首诗歌具有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和人文气息,同时也成就了叶芝在世界文坛成为现代浪漫主义抒情诗人的卓越地位。
本文从叶芝《驶向拜占庭》中的象征主义意象入手,解读其中意象所带来的真情实感,从而去探究诗人通过塑造这些象征意象所表达的深层意义。
关键词叶芝象征主义《驶向拜占庭》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0引言19世纪与20世纪相交之际,象征主义逐渐从法国慢慢拓展到了欧美等其他国家,象征主义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传承和延续,并在后人的努力下,得到创新与进步。
叶芝便是象征主义迅速壮大的先驱作家之一,他认为象征的意象是表达诗人情感的直接体现,诗人通过在诗歌中使用象征主义的意象,生动而神秘的表达诗歌中隐晦的感情,以形化情,传达真情实意,因而也可以说象征主义是“衡量诗歌高低优劣的重要审美尺度”。
早期的叶芝,偏爱用浪漫瑰丽的意象(玫瑰、天鹅等):“某些道德家或童话诗人/把孤独的灵魂比作天鹅/我对此感到满意……”。
(《一九一九年》),亦或用神话传说来丰富深化诗歌,使其诗歌富有神秘主义气息:“谁会想到美丽如梦境,瞬息即过?/可叹那些朱唇,自绝于人/叹世间再无奇缘可待/特洛伊消逝在葬礼的火焰中/乌丝纳的儿子也已身亡”(《尘世的玫瑰》)。
1926年,叶芝发表了晚期诗集《塔楼》,这本诗集的第一首诗《驶向拜占庭》便是诗人运用象征主义表达的最高境界,在叶芝晚期的作品中,诗人把追求永恒艺术和实现不朽精神寄托于“拜占庭”,赋予“拜占庭”以理想与信念的光芒,从而表达诗人自身对于不懈追求永恒、追求诗歌中的“拜占庭”——理想乌托邦的真切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ailing to Byzantium作品赏析
摘要:本文从Sailing to Byzantium的主题与风格出发,对两位翻译家查良铮和顾子欣的两种不同译本进行了评析,并作出相应的解释。
关键词:翻译批评;查良铮;顾子欣
1.诗作背景
Sailing to Byzantium是著名爱尔兰诗人叶芝晚年的一首诗作。
威廉·帕特勒·叶芝(W. B. Yeats), 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早年诗作受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影响很大。
他的诗歌探讨爱情、灵魂注死、艺术等主题,富于现代性又不过于晦涩。
在Sailing to Byzantium这首诗里,一位老人在思考生与死、灵与肉、情感与理性、衰老与青春、艺术与现实等问题,并且获得了深刻感悟。
诗中的老人告诉读者,老年人由于衰老被剥夺了感官的欢乐,他们就像竿子上的破烂衣衫,只剩了一个空壳。
现实世界的欢乐与享受完全属于青年。
然而青年们由于年轻同样丧失了一些权利,他们沉迷于感官物欲,品味不到灵魂世界的自由澄静。
在思考灵与肉的问题时,老人意识到是衰老把他从狂热的物欲中拯救出来,使他升华到灵的境界。
灵魂超脱了物欲,老人为此感到欣喜。
在拜占庭的雕塑与壁画里,老人发现了永恒不灭的灵魂与艺术的魅力,它不被肉体所缚,不随岁月消陨。
诗的最后,老人祈求死亡的来临,祈求今生摆脱肉体的束缚,祈求来世将不再具有方死方生方生方死的形体,而是像拜占庭的艺术品一样拥有艺术世界的恒久生命。
2. 翻译评析
2.1 诗歌风格的传译
叶芝早年的诗歌风格绮丽,晚年的诗歌刚劲洗练,例如在Sailing to Byzantium这首诗里,叶芝用词更加简练,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形容词。
句法方面也有所改变,更加接近普通语言。
这种口语化、通俗化的语言,风格平实却富于表现力,线条利落又富有哲理。
譬如:"An aged man is but a paltry thing,/A tattered coat upon a stick, unless/Souclap its hands and sing, and buder sing/ For every tatter in its mortal dress, "查译:“衰颓的老人只是个废物,是件破外衣支在一根木棍上,除非灵魂拍手作歌,为了它的皮囊的每个裂绽唱得更响亮”,这是典型的叶芝后期的现代主义风格。
这种风格使得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意象、讽刺性的基调和富于创造性的象征。
然而叶芝的诗歌与艾略特的现代派诗歌又有所不同,他的诗富有节奏感、韵律美与意象美。
在形式上,Sailing to Byzantium这首诗就由4个整齐的诗节构成,每个诗节包含8行诗,每行诗包含10个音节,大都是五步抑扬格,全诗有着相当整齐的韵式ababcee。
诗人翻译家查良铮和顾子欣曾先后将Sailing to Byzantium这首诗翻译成汉语。
他们都注意到了原诗的形式美而试图在译诗中加以表达,原诗各行大多数是五步抑扬格,每行包含10个音节;查译和顾译都有相当规律的韵脚,以顿代音步,大部分诗行包含五顿。
顾译浓妆,查译淡抹,然而叶芝晚年的现代主义诗歌己经铅华褪尽,所以尽管查译某些措词有滞涩欧化之嫌。
就总体风格而言,查译的朴素比顾译的文雅更接近原诗。
2.2 诗歌主题的传译
拜占庭象征着永恒,是超脱生死的乐园,这一点两位译者己达成共识。
然而,读者通过对两首译
诗的比较,仍然可以发现他们对原诗的理解有些出入,故而对原诗的部分诗行有着不同的翻译。
例如诗歌一开始,叙事人对青春与生命的繁盛进行了描述,指出”That is no country for old men”意指”the ordinary sensuous world",即凡俗感性的世界。
查译为:‘哪不是老年人的国度’,顾译是:‘这不是老人所呆的地方’。
查译诗的叙事人正在‘驶向拜占庭’的途中,他反思身后的凡俗世界,展望理想中的拜占庭;而顾译诗的叙事人正要离开,准备‘驶往拜占庭’。
两译本分歧最大的莫过于下面两行诗了:"Nor is there singing school but studying /Monuments of its own magnificence;”查译是:‘可是没有教唱的学校,而只有研究纪念物上记载的它的辉煌,’顾译为:‘若非将自己的杰作细细研读,徽唱学校又岂能使乐曲流传。
’另一译文为袁可嘉所译:‘世界上没什么音乐院校不颂吟启己的辉煌的里程碑作品’。
这句诗的翻译牵涉到对诗歌主题的正确理解。
3. 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翻译动机与效果上来说,顾子欣在翻译这首现代派诗歌时,他的语言也优美典雅,但是他没能区分现代派与浪漫派诗歌的不同风格,没能理解叶芝文字的刚性美与诗歌的主题,而作了过多的干预和创造。
另一方面,查良铮是现代派诗人,具有现代派诗歌语言的敏感。
他的诗往往带有玄学和神秘色彩,是感情煎熬着思想的产物。
晚年窘困刻到之际,他译了叶芝的这首诗。
而晚年享誉国际的叶芝同样忧郁。
完成诗作时他已年逾花甲,婚姻很不幸福,年迈的诗人祈求从尘世的草场上升腾起来。
可以说在诗歌写作技巧、人生际遇方面查良铮与原诗作者叶芝具有某种契合之处,故而查译本更接近原作的神韵。
第二,现代派诗歌语言风格的传译,虽然有华丽与朴素之分,但似乎应以后者为主流,方法上也应多用直译。
由于英美现代派诗歌晦涩难懂,不少译者在读不懂原诗的前提下往往不敢直译或只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来改译,结果译出的诗歌与浪漫派诗歌并无二致,现代派的特色损失殆尽。
第三,查良铮与顾子欣由于种种原因对同一首诗有着不同的理解,这种理解上的差异使得他们笔下产生了不同的译文。
作为诗人、翻译家,顾子欣对保持译诗的诗性美有着执着的追求,遗憾的是他的译诗与原诗的风格仍然有着一定的差距,在主题掌握上与原诗也有些许违背。
虽然查良铮的译诗远非完美,他对本诗的语言与思想却有着比较透彻的理解,故而他的译文在主题与风格上与原作都比较贴近。
参考文献:
[1]顾子欣编译.英诗300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2]查良铮译.英国现代诗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3]凋压良.英国现代诗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