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准确理解并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o分析词中的意象和典故,理解词人通过梦境和现实对比所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诵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词的内容,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o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课堂互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词人辛弃疾的壮志未酬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
o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文人墨客的壮志豪情和忧国忧民之情,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理解并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准确背诵全词。
o分析词中的意象和典故,把握词人的情感表达。
2.难点:o深入理解词人辛弃疾的壮志未酬和爱国情怀,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深度。
o学习并尝试运用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理解梦境与现实对比的深意。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背景介绍:讲述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特别是他作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的壮志未酬,激发学生对词人的敬佩之情。
2.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简要介绍这首词是辛弃疾为好友陈亮所作,表达了他对北伐抗金的渴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二)初读词文,整体感知(15分钟)1.朗读词文:教师先范读词文,注意节奏和停顿,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学生自由朗读词文,注意纠正发音和断句,初步感受词中的情感。
2.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理解词文大意。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重点讲解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等。
3.概括词意: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大意,教师总结归纳,梳理词的结构和内容,特别指出词中梦境与现实的对比。
(三)精读词文,深入分析(25分钟)1.分析意象和典故:o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意象,如“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等,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2、引导学生品味词中的语言,感受其豪放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3、指导学生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2)掌握词中的重要词句,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等。
2、教学难点(1)感受词中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无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词的含义。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词句含义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激昂的古战场音乐,营造氛围。
(2)提问学生:“当你们听到这样的音乐,会想到什么样的场景?”引导学生想象古代战争的画面。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与战争和壮志有关的词——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辛弃疾的生平经历,重点突出他的爱国情怀和军事才能,以及他在南宋时期的政治遭遇。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即辛弃疾与陈同甫志同道合,都渴望收复失地,但壮志难酬,辛弃疾通过这首词来表达对陈同甫的鼓励和自己的悲愤之情。
3、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语调、重音和停顿。
(3)学生再次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4、词句解读(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提问:“作者为什么在醉酒时还要挑灯看剑?”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心中对杀敌报国的渴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学习目标1.了解词人辛弃疾及其词风、代表作,背诵全词。
2.从语言的角度赏析品味本词。
3.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豪放派的艺术风格。
背景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豪放派词人。
生于金国,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途多舛,壮志难酬。
辛弃疾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与李清照(1084-1155)并称“济南二安”。
著有《稼轩长短句》,《南渡录》二卷,《窃愤录》一卷等。
这首词写于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
他不得已赋闲家居。
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
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这首词就是写给陈亮的。
"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渔家傲》,并称其为开豪放词之先声。
这节课我们再来了解一位词人,他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辛弃疾,面对国家的衰亡,他又发出了怎样的声音呢?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学习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初步感知首先请大家对照课文注释,将生字的读音标注出来,并自由朗读,思考这首词讲了一些什么内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
表达了词人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
深入研读自由朗读词的上片,思考上片勾勒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身在信州,心在沙场,壮志难酬,心怀希望的词人形象。
自由朗读词的下片,思考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下篇描写了激烈的斗争画面,表达了词人决意纵横沙场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最后一句将本词雄壮的风格一转为悲壮,纵然心在沙场终究只是幻想,表达了词人理想破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拓展延伸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理解诗歌的背景、意象和表达技巧;(3)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领悟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情、壮志和理想的执着追求;(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2)诗歌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3)诗歌寓意和作者情感的领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象征意义和寓意的解读;(2)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3)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辛弃疾及其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让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2)分享各组对诗歌寓意和作者情感的理解;(3)进行课堂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如比喻、象征等;(2)解读诗歌的寓意和作者情感,如对友情、壮志的追求等;(3)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5. 课堂小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成果;(2)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 推荐阅读其他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下节课分享阅读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及意义。
2.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 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4.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 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深层意义的解读。
3.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包括诗歌原文、注释、翻译和解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 诗歌全文和相关背景资料的打印版,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 诗歌朗读:让学生跟读,纠正发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字词、意象、主题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诗歌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作者的情感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义。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互动交流,拓展思维。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选择一个角度进行简要的赏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讨论。
2. 诗歌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的诗歌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发音准确性、节奏和情感表达。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作业的要求的理解和完成程度,包括诗歌背诵和赏析。
七、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表达技巧创作自己的诗歌。
2. 安排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表演,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
3.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主题的研究,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背景。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有效性,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或补充教学材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2)学会在生活中关爱他人,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典故的理解。
2. 诗歌中复杂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辛弃疾和陈同甫两位词人的友谊,引发学生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诗歌解析: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如历史典故、复杂情感等。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理解诗歌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7.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学习心得。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与其他辛弃疾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其风格特点。
2.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陈同甫的其他作品,以及代其他词人的作品,拓宽视野。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请根据诗歌内容,填空完成下列句子。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篇1 【设计思想】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未展其用,将一腔忠愤寄之于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他的一首传世名篇。
何谓“壮词”?教材中注释为“雄壮的词”。
的确,宝剑、军营、军乐、阅兵、战马、弓弦,是多么雄壮的画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何等豪壮的情感!但词人所抒发的情感果真是雄壮的吗?不!前九句词人驰骋想象,犹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翱翔天际,结句却陡然跌落尘埃,回到冷酷的现实,只能叹一声——“可怜白发生”,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感!一个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蹉跎一生,报国无门,只能“醉里挑灯看剑”,这是怎样的人生悲剧!读这首词若仅读出“雄壮”是远远不够的,“壮”中含“悲”,以“壮”写“悲”才是这首词的精髓。
而要真正读懂辛弃疾,就要了解他的生平,因此需要补充一些辛弃疾的生平史料,以帮助学生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抓住关键词,充分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知人论世,涵泳品味【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流程】一、“壮举”导入辛弃疾是什么人?(学生可能会答:南宋词人)引导:他还是位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英雄。
补充材料: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
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理解诗词的字词含义,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理解诗词中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字词的古今异义。
(2)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背景、字词含义和修辞手法。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3. 欣赏法:朗读、背诵,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全文。
2. 参考资料:有关诗词背景的资料、诗词翻译。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诗词,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简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学习:(1)讲解诗词的字词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2)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2)探讨诗词中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 朗读与背诵:(1)组织学生朗读诗词,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鼓励学生背诵诗词,提高记忆力。
6. 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深入理解诗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描绘词中的画面体会辛弃疾对陈亮的鼓励之情。
2、通过朗读、研讨,运用“咬文嚼字”法领悟作者的悲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描绘词中的画面体会辛弃疾对陈亮的鼓励之情。
2、教学难点:运用“咬文嚼字”法领悟作者的悲壮。
三、学生分析
学习者为全日制的普通八年级学生。
他们对辛弃疾了解不多,曾经也只学过一首辛弃疾的农村词代表作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但是学习者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并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较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
四、教学内容分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下第三单元的第12课《词四首》中的第三首。
作者辛弃疾继苏轼之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领袖。
他早年有过金戈铁马的战斗生涯,北伐中原,收复故土,一直是他的梦想。
该词就是写给他志同道合的好友陈亮的,情辞慷慨,格调高昂,是他豪放词的经典代表作品。
该词也是对自己不能实现“了却君王天下事”的理想喟叹不已,表现他一贯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设计理念及策略
据调查,绝大部分八年级学生对辛弃疾了解不多,因此,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并分享到班级空间,实现资源共享。
由于辛弃疾的词作运用典故较多,因此我给学生布置课前的预习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试译全词,关注重点字的字音、划分朗读节奏,并在作业与动态评价工具上完成预习作业,在班级空间交流讨论。
教师根据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确定教学内容。
课中,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重点采用讨论法和合作探究法教学。
利用“出题”、“抢答”、“倒计时”、“附件”等课堂互动工具,促进学生思维的交流和碰撞。
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
感受词人抗敌报国的爱国心,并体会词人对友人的鼓励之情,从而让学生学习词人“通过描绘画面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另外,诗词教学离不开一个“读”字,因而教学中引领学生在反复的吟咏中体会“壮”词的内涵,通过“咬文嚼字”理解“可怜白发生”这个句子的复杂情感,明确这是一首情调悲壮的词作。
六、教学媒体分析
本节课学生使用平板电脑上课,教学系统使用智慧课堂平台和互动课堂。
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有网络教室、互联网、教师制作的微课、教师提供的网络练习、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智慧课堂作业平台、PowerPoint 课件。
课前教师使用作业平台完成作业并及时提交,教师通过作业批改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反馈并参考得分分析数据,针对学生学习后暴露的主要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备课和资源的整合,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七、教学过程
(一)微课导入,激发兴趣
在上课之前,老师请来了一个小姑娘,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播放微课
(二)初读感知,预习检测
1、(观看微课后)教师:辛弃疾的书信到了,现在它就在你们每个人的手中,请大家放声自由地读一读吧。
2、教师利用平板推送题目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并比对答题的数据统计进行讲解。
3、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三)描绘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由“同学们,你们觉得辛弃疾写这封信到底想对陈亮说什么?”引入小组活动:请同学们根据诗词内容,展开想象,描绘画面,并体会辛弃疾对陈亮的鼓励之情)。
提示:①可用以下句式回答:“读了词中的 ……,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辛弃疾在对陈亮说……
②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梳理集体观点,推举发言代表。
可以组内成员相互补充,也可以小组之间相互补充。
(在小组代表分享时,教师可请小组的同学读一读,注重品读结合。
)
教师小结:辛弃疾把他的情感融入画面之中,通过描绘画面传达了对陈亮的鼓励之情,这种通过描绘画面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2、齐读,感受这对莫逆之交的友情。
3、教师范读。
(四)咬文嚼字,感悟悲壮
1、教师读后提问:同学们,其实老师在读这首词的时候心中总有一团疑云,这封信明明是辛弃疾传达对陈亮的鼓励之情的,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和前面的画风有些不一样,是哪一句啊?
2、教师推送讨论题:如何理解“可怜白发生”?
(学生结合自己课前的资料搜集和老师推送到“附件”里的助读材料,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咬文嚼字”,并将观点通过平板在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
教师小结:同学们,品读诗词,老师认为最可贵的是要敢于“咬文嚼字”。
刚才大家通过咬文嚼字,体会到了词人复杂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爱国英雄的形象?
用题目中的“壮”字组一个词语。
(“悲壮”)
3、师生齐读。
(五)推荐阅读,布置作业
1、推荐课外阅读:走进宋词品人生系列—《辛弃疾—刀锋上的渴望》
《把栏杆拍遍》—梁衡
2、布置作业:请同学们代陈亮写一封信回复辛弃疾,谈谈读过本首
词的感受。
板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描绘画面抒鼓励
咬文嚼字悟悲壮
附: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助读资料
材料一:辛弃疾(1140--1207),南宋文武双全的词人。
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北宋灭亡。
北宋皇室在江南建立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宋。
金兵占领了如今的河南、陕西等地,所到之处,生灵涂炭。
辛弃疾从小就在沦陷区长大,他21岁组织义军抗金,起义不幸失败后,挥师南下,回归南宋。
南下近30年的词人梦寐以求的就是有朝一日自己能够率领南宋的军队挥师北上,北定中原,抗金复国。
辛弃疾在回归南宋后,并未受到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真正的重用。
他虽历任湖北、江西、浙东等地安抚使,但是每任时间都不长,使他无法在职场上有大的作为,朝廷也没有再让他到抗金前线。
他曾写下著名的《美芹十论》及《九议》等奏章,向朝廷全面陈述自己抗金复国的大策,但都未被采用。
他被政敌以“敛财”等罪名多次诬陷,终在1181年(42岁)被弹劾落职。
42岁到68岁,他主要在江西上饶一带的农村度过。
他一生经历南宋4位皇帝,20多位宰相,可惜他们中竟无一人在北伐上有所作为。
辛弃疾是一位少年英雄,青年时期,他就积极投身抗金军事斗争。
他年轻时做过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是追杀僧人义端。
义端和他是朋友,都在义军首领耿京部下。
但他窃走耿京大印投靠金人,于是辛弃疾连夜追杀,取回义端脑袋和大印。
这一年,他21岁。
二是活捉叛徒张安国。
张安国杀死义军领袖耿京,投奔金人。
辛弃疾率五十名骑兵,突袭拥兵五万的金军大营,把正在喝庆功酒的张安国活捉,之后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给南宋朝廷处置。
他那惊人的勇气和非凡的胆识震惊了朝野。
这一年,他23岁。
材料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1205年。
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比,说明自己老当益壮,壮志犹存,报国之心仍在。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大约写于1188年。
材料三:陈同甫,名陈亮,南宋爱国词人,史书记载:“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 公元1188年,辛弃疾力主抗金,却遭到朝廷当权者的排挤,被罢官闲居江西上饶,因辛陈二人志趣相投,才气相若,陈亮专门前去拜访。
两人在鹅湖相会,纵论抗金大事,一时被传为佳话。
这首词就作于两人分别之后,好友陈亮因为一件事获罪了,其实这种打击就是对主战派的压制,这让辛弃疾心里非常难受。
他们两个志同道合,都是爱国的好男儿,都希望收复中原,可是却总是遭受朝廷一些主和派的打击。
这一回又是遭受奸人陷害所以在牢里关了一百多天,陈亮不知何时才能见到天日。
陈亮的斗志在时间中被打磨,慢慢的也开始灰心丧气起来,正在他不再充满期待的时候,辛弃疾的书信到了,信里就是这首词。
材料四:
题临安邸 宋代: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游人”:特指那些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他们是主和派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