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臭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合集下载

治疗口臭的偏方 如何有效的治疗口臭

治疗口臭的偏方 如何有效的治疗口臭

治疗口臭的偏方如何有效的治疗口臭-->口臭发病原因分类口腔局部疾患是主要导致口臭的原因,但不容忽视的是,口臭也常是某些严重系统性疾病的口腔表现,有一些器质性疾患也会导致口臭症。

病理性口臭口源性口臭据统计,80%~90% 的口臭是来源于口腔。

口腔中有未治疗的龋齿、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不正常解剖结构、牙龈炎、牙周炎及口腔粘膜病等都可以引起口臭。

其中龋齿和牙周疾病又是最常见的相关疾病。

深龋窝洞内、不良修复体悬突下常残存食物残渣和菌斑,细菌经过发酵分解,产生臭味。

牙髓坏死或化脓性牙髓炎,未经治疗也可发出臭味;牙周病患者常伴有大量的牙石、菌斑,牙周袋内细菌发酵产生硫化氢、吲哚和氨类,因而产生臭味。

另外,牙周脓肿和牙周袋溢脓,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合并牙周致病菌感染,也会发出臭味。

唾液的质和量也起到重要作用。

唾液量的减少、蛋白质等有机成分的增多降低了唾液的冲刷作用和缓冲作用, 使细菌大量繁殖,分解唾液、龈沟液及食物残渣中的有机成分, 产生大量的挥发性硫化物、吲哚等物质,引起口臭。

非口源性口臭口腔邻近组织疾病如化脓性扁桃体炎、慢性上颌窦炎、萎缩性鼻炎等,可产生脓性分泌物而发出臭味;临床上常见的内科疾病如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出现酸臭味;幽门梗阻、晚期胃癌常出现臭鸭蛋性口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可呼出丙酮味气体,尿毒症患者呼出烂苹果气味。

另外白血病、维生素缺乏、重金属中毒等疾病均可引起的口臭。

生理性口臭饥饿、食用了某些药物或洋葱、大蒜等刺激性食物、抽烟、睡眠时唾液分泌量减少所致的细菌大量分解食物残渣等都可能引起短暂的口臭。

而健康人的口臭可能由于不良的口腔习惯和口腔卫生造成舌背的菌斑增多、增厚所引起。

由于舌背的表面积大,有许多乳头、沟裂和凹陷,有利于细菌、口腔粘膜脱落上皮、食物残渣等的滞留,充当“细菌储藏室”,有利于口臭的产生。

有研究表明,口臭程度、挥发性硫化物的量与舌苔厚度及面积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与舌苔厚度的关系更为密切,清除舌苔后挥发性硫化物减少。

洁口腔、祛内热 中医辨证治口臭2招

洁口腔、祛内热 中医辨证治口臭2招

口臭或昭示全身疾病
r 】 臭 其 实 是 指 呼 吸 时 出现
示 ,有 2 4 %的 3 O 岁 以上 成 年 人 自诉 有 口臭 症 状 ; f f i 在 西 方 国 家 ,甚 至超 过 5 0  ̄ / , 的欧 美 人 群 都患 有 口臭 。
的令人不愉快的气体 。其 仅 会 导致社交币 u 心理 障碍 ,同时
洁 口 腔 、荏 肉 藏
多属 胃 火 偏盛 ,湿 热 、 食滞 、
痰 浊 交 融 , 中焦 阻 塞 以致 脾 胃
运 化 受 阻 、气 机 不 畅所 致 。而
中 医辨 证 治 口臭2 招
口 中 南 大学 医 学 院 附属 湘雅 医 院 口腔 科
究 其 原 ,大 多 为饮 食 伤 胃 , 如 嗜烟 酗 消 、恣 食 滋 腻 甜 品致 消化 不 良 ,或 顽 固性 便 秘 ,造 成 肠 中积 滞壅 塞 ,也 有 可 能是 患 感 染性 疾 病 应 用 大 剂 量 抗 生
后 ,可疏其壅塞 ,消其郁滞 , 并 承 胃府下 降之 性 ,推 陈 出 新,口气即可逐渐消除。
治疗 口臭先辨证
『 1 臭 足 人 体 内部 脏 腑 阴 阳 不 衡 的 一 种 表 现 。 r 1 臭 的 中 医证 型 里 面 ,热证 占主要 位
4 6 家庭医药 2 0 1 6 . 1 2
键 。 减 少进 食 肉 类 及 热 气的 东
编辑/ 赵欣 j t y y 6 7 6 6 @1 6 3 c o m
衣 着得体 、风 度翩翩 , 可 一 张 口 说 话 就 让 人 暗 暗 蹙 眉 ,无 奈 之 下 只 得 “ 笑 而 不 语 ” …… 口 臭 ,是 生 活 中 常 见 的 健 康 困 扰 。 很 多 人 纳 闷 , 自 己 明 明 早 晚 刷 牙 、 饭 后 漱 口 ,怎 么 还 是 “ 口味 很 重 ? 口 臭 到 底 因何 而 起 ?

中医如何根据症状辨证施治口腔黏膜疾病

中医如何根据症状辨证施治口腔黏膜疾病

中医如何根据症状辨证施治口腔黏膜疾病口腔黏膜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病症,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

中医在治疗口腔黏膜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强调根据症状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中医认为,口腔黏膜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部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症状包括口腔溃疡、口腔扁平苔藓、口腔白斑、唇炎等。

下面我们就分别来看看中医如何对这些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中医将其分为多种类型,如心火上炎型、胃火炽盛型、肝郁气滞型、阴虚火旺型等。

心火上炎型口腔溃疡,患者多伴有心烦、失眠、舌尖红等症状。

治疗上应以清心泻火为主,常用导赤散加减。

其中生地、木通、竹叶等药材可清心火、利小便,使心火从小便而出。

胃火炽盛型口腔溃疡,常表现为口臭、口渴、大便干结等。

治疗则需清胃泻火,玉女煎是常用方剂。

方中石膏、知母清胃热,熟地、麦冬滋肾阴,牛膝导热下行。

肝郁气滞型口腔溃疡,患者往往情绪不佳,胸胁胀满。

此时应以疏肝理气为治法,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枳壳、香附等药物能疏解肝气,调理气机。

阴虚火旺型口腔溃疡,多伴有口干咽燥、手脚心热等症状。

治疗宜滋阴降火,常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知母、黄柏可清虚热,熟地、山茱萸滋补肾阴。

口腔扁平苔藓在中医看来,多与肝郁化火、湿热内蕴、阴虚血燥等有关。

肝郁化火型患者,常情绪急躁,口腔黏膜出现网状、树枝状斑纹,伴有口苦咽干。

治疗应以清肝泻火为主,丹栀逍遥散加减常能取得较好效果。

湿热内蕴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常有口中黏腻、舌苔黄腻等表现。

清热利湿是主要治法,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阴虚血燥型,则以口腔黏膜干燥、脱屑为主,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治疗需滋阴润燥、养血活血,常用一贯煎合四物汤加减。

口腔白斑在中医辨证中,主要有脾肾阳虚型、气血瘀滞型等。

脾肾阳虚型口腔白斑,患者常面色苍白、畏寒肢冷。

治疗以温补脾肾为主,可选用附子理中丸合右归丸加减。

气血瘀滞型口腔白斑,黏膜白斑色暗,局部刺痛。

口中五味中医辨证治

口中五味中医辨证治

口中五味中医辨证治疗一、口苦、多为肝胆有热所致。

口感苦者常兼有头痛、眩晕,苔薄黄、脉象弦数等症候,治宜清泻肝胆郁热、方药选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15克,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栀子各10克,生地、黄芩各12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二、口甜、又称“口甘”,多为脾胃功效变态所致。

临床上,分为脾胃热蒸口甜跟脾胃气虚口甜。

前者多因过食辛辣美味之品,繁殖内热或外感邪热蕴积于脾胃所致。

表现为口甜而渴、喜饮水、多食易饥,或唇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苔燥,脉数有力等、治宜清脾泻火、方药选用泻黄散:藿香15克,栀子、石膏各10克,甘草8克,防风2克;或清胃散:黄连、当归、升麻各10克,生地、丹皮各12克。

水煎服,逐日1剂,日服2次。

后者多由年迈或久病伤及脾胃,导致气阴两伤,虚热内生,脾受津灼所致。

表现为口甜而干、气短体倦、不思饮食、脘腹作胀、大便时干时软、治宜益气健脾,与胃养阴。

方药选用益胃汤与四正人汤加减:沙参15克,麦冬、玉竹、白术、茯苓各10克,生地、藿香各12克,砂仁、炙甘草各8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三、口咸、多为肾虚所致、如伴有腰膝酸软、头昏耳鸣、五心烦热、盗汗遗精、苔少、脉细数等症状,属肾阴亏损,虚火上炎,即“肾阴虚口咸”、治宜补益肾阴,滋阴降火、方药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黄柏、山药、丹皮、茯苓各10克,熟地15克,山茱萸、泽泻、附子12克,肉桂8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四、口酸。

口中自觉有酸味,但并无酸水吐出。

多为肝胆之热乘脾所致、口感酸者常伴有胸闷胁痛、恶心、食后腹胀、舌苔薄黄、脉弦等症状、治宜泻肝与胃。

方药选用左金丸与六君子汤加减:黄连、吴茱萸、茯苓、白术各10克,人参、甘草各8克,陈皮15克。

日服2次,每日1剂,水煎服。

五、口臭。

口中出气臭秽,自觉或为别人所闻。

一般有三种情况:1?胃火上蒸:舌红或口舌腐烂生疮,或牙龈肿痛,口吻热臭,并兼有口渴喜冷饮,尿黄便干,苔黄等症状。

口中有异味 中医巧辨治

口中有异味 中医巧辨治

口中有异味中医巧辨治口中有异味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这种情况。

口腔异味不仅会给人带来精神和情感上的困扰,更会影响人际交往和社交活动。

中医认为口腔异味是身体内部某种不良状况的外在表现,因此在治疗口腔异味时,中医会从全面的角度出发,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对症下药,找出病因,以达到治理口腔异味的目的。

下面将从中医的角度出发,为大家介绍口中有异味的常见病因及中医的治疗方法。

一、病因辨析:中医对口中异味的病因分析1. 脾胃虚弱: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胃主纳运。

脾胃虚弱会导致食物无法消化吸收,从而形成一定的湿热之气,湿热之气会从口腔排出,引起口臭。

2. 肝郁气滞: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情绪不畅会导致肝郁气滞。

肝气郁结会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从而导致口味不佳,并伴有口腔异味。

3. 肠胃湿热:饮食不节、不良生活习惯等导致的湿热困扰肠胃,湿热之气从肠胃上升,最后经过口腔排出,引起口臭。

4. 龋齿口腔溃疡:口腔溃疡、蛀牙等口腔疾病,会使口腔内的湿热之气聚结,导致口腔异味。

5. 营养不良:长期的营养不良会导致脾胃功能减退,从而引起口腔异味。

二、中医治疗口中异味的方法1. 药膳调理:口臭的治疗首先要从饮食入手。

中医建议选用一些清热解毒、健脾化湿的食材,如苦瓜、山药、藕、苦面等,制作药膳食用。

这些食材具有清热利湿、健脾胃的功能,可以帮助清除口腔内的湿热之气,缓解口腔异味。

3. 中医穴位按摩:中医认为,穴位按摩可以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帮助缓解口腔异味。

口臭患者可按摩迎香穴、承浆穴、内关穴等穴位,每天坚持按摩几分钟,可以有效改善口腔异味。

4. 药浴熏洗:口腔异味患者可选择一些具有清热解毒、去湿祛腥的中药,如黄连、苍术、防风等,用温水熏洗口腔,每天坚持使用,可以有效改善口腔异味。

5. 中医精油熏蒸:口臭患者可选用一些中草药提取的精油,如茶树精油、薄荷精油、丁香精油等,使用精油熏蒸口腔,每天坚持使用,可以有效净化口腔,改善口腔异味。

口中有异味 中医巧辨治

口中有异味 中医巧辨治

口中有异味中医巧辨治
口中有异味是人们常见的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口腔中有异味、口味不佳、舌苔厚重、口干口渴、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医认为口臭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困蓄、肝郁不舒、
气滞血瘀等原因引起的,因此治疗口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病情特点来进行辨证论治。

以下是中医治疗口臭的一些常用方法。

一、清热利湿
1、清热利湿药物:
常用的强心散、龙胆泻肝丸、柴胡清肝丸、清火丸等药物,可以清热解毒、利湿排毒、缓解口臭。

2、中药泡脚:
用荷叶、山药、金银花等药物泡脚,通过足底穴位的刺激,可以排出体内湿热,有助
于改善口臭症状。

3、清热利湿饮食:
少食辛辣食物,多食清淡易消化的食品,如蔬菜水果、粗粮、瘦肉等,有利于清热利湿。

二、调理脾胃
1、脾胃和苦甘食物:
常用山药、白果、大枣、扁豆等食物,可以调理脾胃、健脾和胃、促进消化,缓解口臭。

2、脾胃调理药物:
常用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八珍汤等药物,可以调理脾胃、补益气血、改善口臭。

三、疏肝健脾
1、疏肝解郁药物:
常用柴胡、茯苓、木香等药物,可以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缓解口臭。

3、疏肝健脾饮食:
忌酒、忌烟,少食刺激性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柠檬、橙子、番茄等,有利于疏肝健脾。

四、行气活血
1、行气活血药物:
常用川芎、红花、桃仁、益母草等药物,可以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口臭。

2、行气活血药饮食:
忌食生冷、寒凉性食物,多食暖热性食物,如姜、葱、桂圆、乌鸡等,有利于行气活血。

中医如何利用中药外敷治疗口腔恶臭

中医如何利用中药外敷治疗口腔恶臭

中医如何利用中药外敷治疗口腔恶臭口腔恶臭,也被称为口臭,是一种令人感到尴尬和不适的问题。

它不仅会影响个人的社交生活,还可能是身体内部健康状况的一个警示信号。

在中医理论中,口臭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胃火炽盛、脾胃湿热、食积不化、肝郁气滞等。

中药外敷作为中医治疗方法的一种,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有效地缓解口腔恶臭的症状。

中医认为,口臭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胃火炽盛者,多因过食辛辣、油腻之品,导致胃火内生,上蒸于口,从而出现口臭、口渴、牙龈肿痛等症状;脾胃湿热者,常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致使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浊气上泛,表现为口臭、口苦、脘腹胀满、大便黏腻等;食积不化者,多因暴饮暴食或脾胃虚弱,食物停滞于胃中,发酵腐臭,上逆于口,可见口臭、嗳气酸腐、腹胀等;肝郁气滞者,由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引发口臭,伴有胸胁胀痛、心烦易怒等。

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采用中药外敷的方法进行治疗。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药外敷治疗口腔恶臭的方法:1、黄连吴茱萸敷脐法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吴茱萸能温中散寒、疏肝下气。

将黄连和吴茱萸按照一定比例研成细末,用醋调成糊状,敷于肚脐处。

肚脐,在中医称为神阙穴,是人体经络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

通过外敷药物于此处,可以调节脏腑功能,清泻胃火,从而改善口臭症状。

2、佩兰薄荷敷足法佩兰芳香化湿、醒脾开胃;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将佩兰和薄荷打成粉末,用纱布包好,睡前敷于足底涌泉穴。

涌泉穴是人体的重要穴位,具有滋阴降火、引火归元的作用。

这种外敷方法能够促进体内湿热的排出,缓解脾胃湿热引起的口臭。

3、山楂神曲敷中脘法山楂消食化积、活血化瘀;神曲健脾和胃、消食调中。

将山楂和神曲研末,用温水调成糊状,敷于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 4 寸,是胃之募穴。

此方法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消除食积,减轻因食积不化导致的口臭。

4、青皮郁金敷胁肋法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

口臭辨证论治新说

口臭辨证论治新说
34食 滞 胃肠 .
气 机下 行 具有 重要 的辅助 作用 . 没有 肝 之疏 泄 脾 胃升 降就 会 失 其 常度 , 气 上泛 就有 了产生 的基 础 , 浊 因此 , 口臭 的治疗 关
芍、 当归 。 以旋覆 代 赭 汤重 镇下 气 、 降逆化 浊 , 白芍 、 当归 养肝
血 、 肝气 , 附 、 平 香 青皮 疏 肝 理气 , 炒槟 榔 下气 消食 , 奏 疏肝 共 理气 , 降逆 下 气之 效 。
32肝 胃 蕴 热 -
浊 气 上 泛 概念 , 旨在 执 简御 繁 , 降 浊探 讨 口臭 的 中医辨 证 从
气 犯 胃 .
美 人 群 口臭发 生 率为 5 %田 0 。现代 医学治 疗 口臭 的方 法包 括
治 疗 口腔 局 部 的牙周 炎 、 齿 以及 治疗 可 能产 生 口臭 的全 身 龋
口臭 或伴有 嗳气吞 酸 胃脘 胀 满或 疼 痛 , 肋胀 满 , 两 纳呆 ;
论 治 方法 。 1病 因 病 机
口气 酸 臭 伴 面 红 目赤 ,大 便 时 溏 时结 ,烦 躁 易 怒 , 舌
诚 如 《 病 源候 论 卷 之三 十 ・ 诸 口臭 候 》 云 : E臭 , 脏 所 “ l 五 六 腑 不调 , 气上 胸 隔” 口臭 的病机 关 键 在于从 E腔 到肛 门 的 。 l 腔 道 系统 的浊 气 上泛 。 体 新 陈代谢 的过程会 产 生 各种 代谢 人
蕴 热 , 榔 、 丑 、 明 子 下 气 降 浊 共 奏 清 肝 胃蕴 热 、 浊 槟 二 决 降 下气之效。
33 胃 热 炽 盛 _
产 生 了 口臭 。浊气 的产生 在 于人 体排 泄 能力 下 降 。 泄 能力 排 下 降 的一 个重 要 指征 就是 口臭 。 人 体 气 机 升 降关 系 到 诸 多 脏腑 ,而 气 之 下行 主要 关 乎 肺、 肝胆 、 胃 、 脾 大肠 。 中脾 胃是气 机 升 降的枢 纽 , 的受 纳 其 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臭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1.肺胃郁热:
外邪凝滞,肺胃郁热上攻,而致口臭,鼻干燥,咽红肿疼痛,涕黄,苔少,舌红,脉细数。

治则:清热泻火
方药---芦荟汤加减:芦荟10克,甘草5克,麦冬10克,桑枝10克,赤芍10克,桔梗6克,薄荷5克,荆芥10克,黑山桅10克,辛夷10克。

2.胃火灼盛:
症见口臭、口干,牙龈红肿,消谷善饥,舌红苔黄少津,脉滑数。

治则:消热泻火
方药---清胃散加减:黄莲6克,生地20克,丹皮、霍香10克、苏梗10克,犀角20克(先煎)。

3.肠腑实热:
症见便秘口臭,小便短赤,心烦,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治则:滋阴清热通便
方药---小承气汤加味:生大黄15克,白芍10克,枳实10克,厚朴10克,霍香10克,生地20克,槟榔10克。

4.肾阴不足:
口臭、形体消瘦、腰膝酸软、口燥咽干。

治则:养阴滋肾
方药---左归饮加减:熟地10克,山药20克,杞子10克,山芋10克,丹皮10克,麦冬10克,龟板10克烊冲,杜仲10克。

5.综合:
肝胆胃情绪方剂,清利肝胆湿热、泻胃火、调情绪,8天彻底治愈顽固性口苦、口臭、尿黄(小便赤黄)、胁痛。

【偏方防治】
口臭为临床常见疾病。

患引病者,不仅令人厌恶,而且患者也常为交际、洽谈而苦恼。

为帮助患者消除口臭,特将口臭的种种表现及治法,浅述如下。

胃火口臭:多由火热之邪犯胃所致。

其证除口臭外,每兼面赤身热,口渴饮冷,或口舌生疮,或牙龈肿痛,流脓出血等。

应清泻胃火。

宜用清胃散(黄连、升麻、生地、丹皮、石膏、当归)治之。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

食积口臭:多由过饱伤胃、缩食停滞胃中引起。

其证口出酸腐臭味,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嗳气口臭等。

应消食导滞,保和丸或枳实导滞丸,均可随症选用。

热痰口臭:多由热痰犯肺或热痰郁久化脓化腐引起。

其证
除口臭外,每兼咳吐痰浊或脓血,胸痛短气等。

应清肺涤痰。

未化脓化腐者,宜用小陷胸汤(半夏、黄连、瓜蒌)治之;化脓化腐者,宜用千金苇茎汤(桃仁、苇茎、冬瓜子、苡仁)加味治之。

虚热口臭:多由阴虚生内热所致。

口臭而兼见鼻干,干咳,大便干结,为肺阴虚弱之候。

当清润肺脏,宜用清燥救肺汤(石膏、桑叶、杏仁、枇杷叶、人参、麦冬、阿胶、胡麻仁、甘草)化裁治之;口臭而兼见心烦不安,失眠多梦,肌肉跳动,爪甲不华,为肝之阴血亏损。

当补益肝之阴血。

用酸枣仁汤(酸枣仁、茯神、知母、川芎、甘草)合四物汤(熟地、当归、川芎、白芍)加减治之,其效颇佳。

口臭而兼见腰腿酸软,多梦遗精,口干咽燥,夜间尤甚,为肾阴虚损,相火妄动之证。

用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久服必验。

口臭是口臭杆菌引发的一种常见病,人体口腔内产生的溶菌酶决定是否有口臭的存在,换了假牙的人尤其容易产生口臭,口臭杆菌主要是在齿缝中繁殖,靠分解口腔内的细菌生活。

一般没有药物治疗,唯一可以控制它的是你的口腔内的溶菌酶,但是,某些厌氧菌抑制药有一定疗效,比如内服甲硝唑可以控制几天,在这几天,可以完全没有口臭。

还有一些食物可以抑制它,比如甘蔗,吃了它后也可短期消除口臭。

如果用机械的方法,比如用水龙头对着口腔慢慢地冲洗并加用牙刷不断地刷,也可以在短期内没有口臭。

口臭以早上起床时最为明显,白天较为弱。

提高胃肠道中双歧杆菌,可以治疗口臭。

大豆低聚糖、异麦芽低聚糖、低聚果糖等双歧杆菌因子,对于治疗口臭效果很好。

【中医外治法】
1、黄连胶囊:将黄连2粒,去掉胶囊衣,研为细末,清水调为糊状,分成两份,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日1换,连续3-5天。

可清热解毒,适用于口臭、口苦。

2、黄芩片:黄芩片3粒,研为细末,清水调为糊状,分成两份,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日1换,连续3-5天。

可清热解毒,适用于口臭、口苦。

3、金匮肾气丸:取本品1丸,研细,用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分成两份,置于伤湿止痛膏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日1换,连续3-5天。

可温肾益气,适用于口咸、口淡。

4、伤湿止痛膏: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用清水适量调匀,外敷肚脐或双足心涌泉穴,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5-7天。

g
中医辨证施治口臭
中医认为,口臭的发生多与内脏有火相关,如胃火、肺火、肝火和脾火等密
切相关,治疗以清火为主。

最好在中医师指导下施治:肝火旺盛病人可见急躁
易怒,口苦,目赤,舌边红等症状。

可用少量白菊花、夏枯草、白芍煲水,酌加
养阴之物如石斛,日常当茶饮。

如嫌味
中医认为,口臭的发生多与内脏有火相关,如胃火、肺火、肝火和脾火等密切相关,治疗以清火为主。

最好在中医师指导下施治:
肝火旺盛病人可见急躁易怒,口苦,目赤,舌边红等症状。

可用少量白菊花、夏枯草、白芍煲水,酌加养阴之物如石斛,日常当茶饮。

如嫌味苦,可调适量蜂蜜糖,减轻苦味。

成药可选择丹栀逍遥丸或者龙胆泻肝丸口服。

脾胃火盛病人可见有口腔溃疡、多食易饥,舌红等症状。

可用川连、麦冬、防风、石膏等合煎,每曰饮用,清胃泻火。

成药可选择黄连清胃丸或牛黄清胃丸口服。

肺火偏盛病人可有咳嗽少痰,胸闷、舌红等表现。

桑叶、桑白皮、沙参、黄芩等适量煎汤或泡茶饮用。

成药可选择羚羊清肺丸口服。

心火偏盛心烦、舌尖红,口舌生疮、尿黄等症状。

灯芯花、莲子芯、连翘等少量煎汤或泡茶饮用。

成药可选择牛黄清心丸口服。

阴虚火旺病人有心烦口干、手脚心发热、腰酸软无力,舌暗红少苔等症状。

玄参、生地、麦冬、黄柏等少量煎汤或泡茶饮用。

成药可选用知柏地黄丸口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