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圣贤智慧 让说理有风度
从圣贤处汲取教育的智慧

樊 迟 出 去 了 ,L 说 :樊 迟 , 人 也 。 ” 迟 向 他 学 习 , 孑子 “ 小 樊 说 明 孔 子 是 懂 得 种 菜 种 庄 稼 的 , 不 教 。 不 是 孔 子 轻 视 下 但 这
更 大 的理 想和追 求 . 负更 大 的历史 责任 , 不 仅仅 是养 担 而
活 自己 。他 要 让 他 的 学 生 能 够 担 当 具 体 政 府 官 职 去 管 理
国 家 . 更 要 他 们 能 够 成 为 价 值 承 担 者 。 以 其 次 目标 是 他 所 学 习 “ 士 之 学 ” 孔 子 提 倡 “ 而 优 则 仕 ” 有 机 会 就 要 出 谋 。 学 , 来 做 官 , 国 家 尽 忠 , 人 民 谋 幸 福 . 负 起 对 社 会 的 责 为 为 要 任 。最 终 培 养 目标 是 掌 握 “ 道 之 学 ” 谋 。孔 子 自 己就 是 “ 十
不懈 努 力 。
到两千 五百 年前 汲取 孔子 的智 慧 。”教 育亦 不例 外 。从
2 0 年 9 开 始 , 国 在 全 国逐 步 启 动 了 新 一 轮 基 础 教 育 04 月 我 课 程改革 ( 下称 新课 程 ) 以 。浙 江 省 ) 2 0 年 9 开 始 实 J 06 , k 月
层 劳 动人 民 , 视谋 生 之 学 , 是 他 要提 醒 樊迟 , 要有 轻 而 人
湿 的原 宪 , 为 贱 人 、 无 置 锥 之 地 的 忡 弓 ; 人 出 身 的 父 家 商
有 子 贡 : 族 出 身 的 有 鲁 国 的孟 懿 子 和 南 宫 敬 叔 , 国 的 贵 宋 司马牛 ; 有从 监狱 出来 的犯 人公 冶长 , 等 。可 见孔 子 还 等
古圣贤文化讲座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我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在这个背景下,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古圣贤文化的讲座,深感收获颇丰。
此次讲座不仅让我对古圣贤的智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一、古圣贤智慧的启迪讲座中,主讲人详细介绍了孔子、老子、庄子、孟子等古代圣贤的思想和人生哲学。
这些圣贤以其卓越的智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我对几位圣贤智慧的感悟:1. 孔子:仁爱之道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的“仁”的思想,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讲座中,我了解到孔子认为仁是一种道德境界,是一种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导我们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要学会换位思考,关爱他人,构建和谐社会。
2. 老子:道法自然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提出的“道”的思想,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本质。
在讲座中,我了解到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强调“道法自然”,即顺应自然规律,遵循自然法则。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学会顺应自然,把握规律,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 庄子:逍遥自在庄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提出的“逍遥”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
在讲座中,我了解到庄子认为,人生应追求逍遥自在,不受世俗束缚。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要学会放松心情,追求内心的宁静,享受生活的美好。
4. 孟子:性善论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提出的“性善论”,强调人性本善。
在讲座中,我了解到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引导,就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在教育孩子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善良品质,引导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古圣贤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
以圣贤为师内容

以圣贤为师内容圣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被普遍认为是人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导人们如何做人、处事以及追求真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以圣贤为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他们的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以圣贤为师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圣贤们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准则,他们追求的是真善美。
通过学习圣贤的思想和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明确自己的价值观,知道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以及如何去追求和实现它们。
例如,孔子强调仁爱和礼仪的重要性,他的思想教导我们要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并且通过正确的行为来维系社会秩序和和谐。
这些都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需要秉持的价值观。
以圣贤为师可以帮助我们塑造正确的人生态度。
圣贤们对待人生的态度深刻而睿智,他们展示了如何面对人生的挑战和逆境。
他们的智慧教导我们要坚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例如,老子提倡无为而治,他的思想教导我们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以宽容包容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这样的人生态度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安宁。
以圣贤为师可以提升我们的智慧和思维能力。
圣贤们的智慧和思想是他们多年来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总结。
通过学习他们的思想,我们可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例如,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他的智慧教导我们要超越个人利益,关心他人的福祉和社会的和谐。
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看待问题,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以圣贤为师可以指引我们走向人生的成功和幸福。
圣贤们的思想和行为是他们成功和幸福的秘诀所在。
通过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智慧,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成功之道,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并且在自己的人生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例如,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他的智慧教导我们要发扬人的善良本性,通过不断修身养性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幸福。
以圣贤为师是非常有益的。
他们的智慧和品德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通过学习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正确的人生态度,提升智慧和思维能力,并且走向人生的成功和幸福。
圣贤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圣贤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圣贤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真的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哦!想象一下,古代的那些智者们,就像今天的网络红人,处处传播智慧。
比如孔子、老子、庄子,他们的思想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你看,孔子提倡的“仁”,就是希望我们都能对别人好点,和谐相处。
今天的社会也特别需要这种“和气生财”的理念。
再说了,老子的“无为而治”也特别有意思,他就像一个摇滚明星,教我们放松,不要太过于追求控制,随遇而安,有时反而能事半功倍。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真是个宝藏呀!复习旧知识,发现新思路,简直就是学习的秘籍。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繁杂的事情缠绕,这时候就得停下脚步,想想那些古老的智慧。
看看人家古人是怎么解决问题的,真的可以从中得到启发!这不,就是借鉴嘛,像打游戏升级一样,总能找到新技能。
圣贤文化不仅仅是历史书里的文字,哦不,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想想我们的日常对话,有多少成语和俗语都是从那些古老智慧中来的。
比如“画龙点睛”,一说这句话,大家立马就能想到那幅画和那条龙,真是让人忍不住想笑。
古人的智慧就像调味料,给我们的生活加了不少料,让我们在生活中更有趣、更有滋味。
再聊聊人际关系吧,圣贤文化在这里也是一把利器。
孔子的“有教无类”教我们每个人都有值得尊重的地方,没错,哪怕是你邻居家的小狗也可能是个宝。
试想一下,大家都能心平气和地对待身边的人,这个社会会变得多美好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一条纽带,越紧密越温暖,谁不想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环境里呢?圣贤文化还教我们如何面对困难。
老子说过,“大器晚成”,不急不躁,慢慢来,一切都有它的时机。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常常让人焦虑,这时候想想古人的智慧,就能平静下来,找到方向。
是啊,生活中总会有风浪,但只要坚持,最终会见到彩虹的。
别忘了,圣贤文化还有一种力量,就是让我们更懂得感恩。
每当我们享受生活的美好时刻,记得想想那些曾经为我们铺路的先贤们。
他们的智慧和精神传承至今,让我们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都能找到感恩的理由。
《格言联璧》原文、译文金兰生之令狐文艳创作

《格言联璧》原文、译文令狐文艳[清] 金兰生先生编述前言《格言联璧》自咸丰元年(1851年)刊行后,即广为传诵,所谓“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贫富,家家置之于案,人人背诵习读”。
甚且将此书置于左右,朝夕参悟。
盖以金科玉律之言,作暮鼓晨钟之警,以圣贤之智慧济世利人,以先哲之格言鞭策启蒙。
其中不乏为人处事的智慧法则,治家教子的谆谆教诲,修身养性的道理箴言,字字珠玑,句句中肯,雅俗共赏,发人深省。
其说理之切、举事之赅、择辞之精、成篇之简,皆冠绝古今,堪称立身处世的金科玉律,修心养性的人生智慧,千古不移的至理名言。
作者自序余自道光丙午岁(1826年,道光二十六年),敬承先志,辑《几希录续刻》。
刻工竣后,遍阅先哲语录,遇有警世名言,辄手录之。
积久成帙,编为十类,题曰《觉觉录》。
惟卷帙繁多,工资艰巨,未能遽(立即)付梓人。
因将录内整句,先行刊布,名《格言联璧》,以公同好。
至全录之刻,姑俟异日云。
咸丰元年辛亥(1851年)仲夏山阴金缨兰生氏谨识。
格言联璧正文目录一、学问类[1----43]二、存养类[44----86]三、持躬类[87---210]四、类[211---230]五、敦品类[231---250]六、处事类[251---282]七、接物类[283---384]八、齐家类[385---416]九、从政类[417---470]十、惠吉类 [471---534]十一、悖凶类 [535---597]【功德回向】第一类【学问类】一、[原文]※★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译文]古今来世代显贵家族,无不因积德造就;天地之间第一等好人品,还是由读书培养。
二、[原文]※★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译文]刻苦读书,即使功名未就,但使人品高雅,气度不凡;道德高尚,但不希图报答,时时恬然自安,饱食酣眠。
三、[原文]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译文]帮助别人,做善事,最令我愉悦;认真读书,重修养,最为人赞许。
借圣贤的智慧看待时局的句子

借圣贤的智慧看待时局的句子1得时者昌,逆时者亡。
(列子说符)译文:顺应时变,则繁荣昌盛,违反时变,则灭亡。
顺乎历史潮流或违背历史潮流,乃是一国繁荣昌盛或衰落颓废的标志,不是个人所能阻挡的规律变化发展。
2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谋攻篇)译文:不用武力而能战胜敌人,乃是上上策。
不战而使人称臣的关键在于知敌、用敌,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便可制胜。
3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公孙丑上)译文:身处军营之中,能料度千里之外战场春秋,且策划制胜的谋略。
挂帅亲征是小谋,决胜千里则是大智。
其本领乃得至于不露声色的洞察和巧于心机的韬略。
4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孟子)译文:智慧虽重要,但仍不如把握时机。
智慧非人人皆有,但如能把握时机,则平庸之人也可有所成就,如坐失良机,智者也可能痛失前程。
5先即制人,后则为人制。
(史记项羽本纪)译文:把握时机,先发制人则成制人之人,坐失良机,则会被人所制。
先下手为强,率先行动,往往可变劣势为优势。
如一犹豫迟疑则将铸成大错。
6鹰搏狡兔须急救之,不及必反为所噬。
(资治通鉴)译文:鹰在捕捉狡兔时,须迅急,不然反会被咬伤。
由此观之,人之行事也须快捷、勇猛。
不然不但失败反受其累。
7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
(周易系辞)译文:德性高超之人只要有机会就行动,不会等待。
时机不易出现也不等人,所以要见机行事,不可瞻前顾后,坐失良机。
8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述而)译文:要多方听取、观察,依从那些好的。
所谓从善如流,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要多观察、辨析,才能识别善恶。
9善择者制人,不善择者人制之。
(荀子)译文:善于抉择的人会成为制人之人,不善抉择的人则会被人所制。
制人与被人制决定于个人的智慧、谋略而非运道、天意。
而智慧、谋略就是抉择。
抉择有方才能顺时应变,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制人之人。
10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唐杜甫)译文:要射中人,必先射中其坐骑,要消灭盗贼,必先擒获其魁首。
把握住得胜的关键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善用圣贤之言,滋润儿童心灵

善用圣贤之言,滋润儿童心灵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也是我们共同的希望。
如何引导好儿童的成长、教育好他们的心灵,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而圣贤们留下的智慧之言,正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宝贵财富。
善用圣贤之言,可以滋润儿童的心灵,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得到正确的引导与启发。
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句话是孔子对教育的一种理想状态的描述。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敏而好学是一种宝贵的品质。
儿童天性好奇,他们渴望知识,渴望了解这个世界。
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儿童善用圣贤之言,让他们明白知识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并且可以告诉他们,没有什么问题是不值得提出的,耻于问是耻于学习自己的知识的。
只有敢于问问题,敢于探索,才能不断地积累知识,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
孟子曰:“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处处都能坦诚待人,尽心尽力,才能展现出自己的真正风采。
在儿童教育中,也要不断地告诉孩子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只有在心灵深处保持诚实,才能做到心如止水,不虚伪不浮夸,在和他人交往中和谐共处。
孙子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了解自己,了解别人,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儿童的教育中,要告诉他们要懂得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相处。
只有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也要尊重别人的长处,与人为善。
这样,孩子才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老子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张扬自己,而善于行动,而空谈者往往是缺乏真正智慧的。
在儿童的教育中,我们要引导他们懂得谦逊,懂得用行动证明自己。
只有不断努力、实际行动,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而空谈者,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孤独。
伊士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待他人,对他人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在儿童的教育中,要不断提醒他们要尊重他人,善良待人。
只有心存善意,善待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真心喜欢和信任。
而自私自利的做法,只会让一个人越来越孤独。
善用圣贤之言,滋润儿童心灵

善用圣贤之言,滋润儿童心灵孩子们是社会的花朵,他们需要良好的心灵滋养,才能成长为强大而有价值的人。
而圣贤之言可以为孩子们提供深刻的精神滋养,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加健康、自信和智慧。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善用圣贤之言,滋润儿童心灵。
第一,阅读圣贤经典,激发孩子智慧和品格经典是人类智慧和精神的结晶,具有无穷的温润力量。
我们可以向孩子们介绍一些精神课程,让他们接触到一些圣贤之言,并尝试阅读一些著名的经典。
经典有助于孩子们发展智慧和品格,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
例如,可以把孔子《论语》中的“不学礼,无以立”、“听讲吾于今日矣,德行并述之矣”等名言告诉孩子们,让他们从中获得智慧。
同时引导孩子们思考“仁、义、礼、智、信”等五常的概念,了解其含义和实践方法,从而培养其品德和判断力。
还可以选读一些寓言故事,如《阿Q正传》、《格林童话》等,这些故事通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孩子们可以从中学到如何正确地面对生活。
第二,引导孩子关注亲情和友情,牢记人伦关系人伦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等都是生活中最为亲密且最为常见的关系。
我们可以在与孩子谈话、日常生活等方面,随时引导孩子关注和尊重人伦关系,同时也在离不开人伦关系的日常活动中告诉他们如何在这些关系中表现自己和承担责任。
例如,当与孩子交流时,可以引入孟子“三纲五常”,告诉孩子要尊敬长辈、珍惜亲情,同时在朋友之间互相尊重、关心对方,建立良好的友谊。
学习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和承担责任,能够让孩子更全面地理解人伦关系所包含的义务和责任,从而在之后的生活中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第三,鼓励孩子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头,能够自然地和自然相处能够让孩子们更加平和与开放。
我们可以向孩子们介绍一些自然的常识和观察方法,让他们更好地感受自然,并懂得保护环境和生态。
例如,带上孩子们去自然界中探索、观察和发现自然界的奥秘、美妙。
可告诉孩子与古人类似地受自然的熏陶、学会保护自然、珍惜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圣贤智慧让说理有风度作者:梁容来源:《广西教育·B版》2016年第08期【摘要】通过高中语文课本中经典的文段,借助古人智慧去打开议论文写作的通道,尝试从课本中找到可感、可仿、可作、可写、可借鉴的经典片段,来探究议论文写作素材积累和说理技巧的运用,使学生说理能够做到“清、透、深、趣”,在说理中有“风度”。
【关键词】挖掘课本写作素材圣贤智慧说理风度【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155-02高中课本选录的文言文,大多布局合理,结构严谨,构思巧妙,是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的理想范本。
灵活运用教材是实现语文学习活学活用、知识迁移的手段。
古人云“立言先立人”,“言为心声”。
这就告诉我们,学生要想在作文中得高分,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素养和思维品质,因为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让人思想丰富、思维活跃、充满智慧和展现风度。
而议论文写作要重视“讲理”,强化“辩证”,已成为广大师生的共识。
但凡考场作文大多出现语言华丽但思想苍白,段落齐整但缺乏逻辑的现象。
面对如何“说理、辨证、分析”的问题,许多学生仍束手无策。
黄厚江老师说,文言文不仅仅是文言,还是文章、文学和文化。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要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应从最熟悉的课本中挖掘写作素材,汲取文言文中圣贤的智慧,吸取先贤成果,学以致用、古为今用,让说理变得有风度。
说理的风度恰恰是提高学生说理能力和说理智慧的重要抓手。
笔者将通过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文段,借助古人智慧打开议论文写作的通道,尝试从课本中找到可感、可仿、可作、可写、可借鉴的经典文本片段,来探究议论文写作素材积累和说理技巧的运用,使学生在说解上能够做到“清、透、深、趣”,在说理中有“风度”。
风度最早是用来形容文采出众的,后来延伸到了礼数。
文中所指的说理风度既是说理的技巧,又是会说理、能说理、善说理的必要能力,它体现一个人的风度,言如其人,因理见人。
说理的风度在写作、辩论赛和日常公共说理中都相当重要,善于说理应该是一种向善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一、说得“清”,动之以情说理需严谨,在辩论和阐释道理时能做到朴素、自然的同时,还要兼顾文采。
但有文采一定要有利于把道理说明白、说清楚,更能让读者感到轻松自然,这是一种说理的风度,更是一种说理的智慧。
让我们来看看课本《触龙说赵太后》的一个文段: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在这段文字当中,触龙用朴素自然的话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说服了盛气的太后,成为千古传颂的经典和我们学习说理议论的范例。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观点很鲜明,很形象。
先说家中理,再说国家命运。
说理严谨自然,句句在理,环环相扣,很有感染力,很有风度。
从触龙的说理中既可以看到臣子之忠,也可看到长者之风。
这一文段启发我们,说理讲究言之有理,也讲究言之有度,言之有情。
学生优秀文段展示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心中一片淡然与恬静,何曾留恋于那世俗污浊的官场呢?(反问有力度)我自向往着小桥流水人家,我要亲自播种于南山之下,哪怕草盛而豆苗稀,我并无怨言,当夕阳西下,众鸟归巢时,我心中的那片净土依旧。
(运用第一人称,情感自然真切)(高一(11)班杨莉)二、说得“透”,晓之以理说理就是用合适的、经得起理性检验的论证支持自己的主张和看法,要“言之有据有理,方以理服人”。
说理还要观点鲜明,事实清楚,道理清晰,不能拖沓繁琐。
让我们来看看《烛之武退秦师》的一个文段:(烛之武)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这段文字的观点是“存郑则利秦,亡郑秦无利”。
烛之武摆出了两种事实,一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另一是假设的事实“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虽是假设论证,但道理却很清楚。
假设性的事实也很中肯,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则很沉痛。
烛之武所举的事实很巧妙,都很有说服力。
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他临危不惧、不卑不亢、难能可贵的风度。
事实说理一定要事中寓理,让人回味思考,明辨是非,具体实在而不失风度。
平时写作,我们都强调用事实说话,有理不在声高,摆出事实,事实中蕴含着道理,让人一看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学生优秀文段展示2为自行以正心。
(观点鲜明)看啊,贝多芬反省战争之残酷,世俗之污浊,才得以开辟音乐的圣殿,谱写不朽的篇章;陶渊明反省官场的黑暗,才成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
(简明列举事实)自省使自己永葆本身,使自己追求善美,使自己向往高尚,坚守自己的那片净土。
(运用排比深化主题)(高一(11)班李焕帅)三、说得“深”,循循善诱说理是一种言语的对话和思想的交流,应基于平等的平台之上和相互理解尊重的道德底线之上。
只有观点有了碰撞、交融,才会有可能达成共识,才能成为让人信服、成为信赖的观点。
《孟子》中的经典篇目就非常擅长综合运用各种技法进行论证,步步为营,层层推进。
在《舜发于畎亩之中》中运用了“列举事实——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的论证构架,充分显示出层层深入论证的辩论风度。
文中孟子首先列举了六个事例,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对“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进行层层剖析,进一步论证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观点,从而得出“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的结论。
接着孟子又由个人到国家,认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可见,事中蕴理、因事见理、事明理清应是议论文写作应有的姿态,也是说理的境界。
学生优秀文段展示3细节决定成败,而性格决定命运。
(观点鲜明)项羽若无刚愎自用、妄自尊大的性格,怎落得“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乌江自刎的下场?但是反过来呢?刘邦若没有能屈能伸、知人善用的性格,怎能赢得楚汉之争的胜利?(假设论证、连续发问,自然连贯)纵观历史,性格是命运的决定因素。
(紧扣主题)(高一(11)班黄春倩)四、说得“趣”,生动巧妙说理要么严谨,要么活泼,要么幽默风趣,体现个性,但无论何种风格都应有自主的思考,真诚的思辨和光明磊落的风度。
说理要让人明白,让人接受,引起兴趣、共鸣,尽管是忠言也要顺耳。
《孟子》中最能体现思辨的智慧,让人感受理性的说理。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运用了比喻和对比论证,如以“五十步笑百步”的形象说理来劝谏梁惠王不能“以小惠来治标”,而应“以养民之王道来治本”。
在选修课《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用大量的比喻论证将刻板枯燥变为形象生动有趣的说理,如用“七八月间的旱苗对大雨的渴望”来比喻老百姓对贤能君王的期盼和仰慕;将嗜好武力的暴君比作“为渊驱鱼的水獭”。
比喻和寓言是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表达手段,用寓言故事进行类比说理在《孟子》中也是很常见的,很值得我们去挖掘和探究。
孟子讲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不是讥讽逃兵,而是说明梁惠王的政治跟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
孟子讲偷鸡者的故事,是为说明宋国大夫和国君知错不改的可笑行为。
孟子讲齐人坟场乞讨的故事,不是为了讥讽齐人,而是为了抨击不择手段、追逐富贵和利达之人。
用寓言来说理,比直接说理更显得美妙和生动。
可见,议论文中运用鲜明生动的比喻论证和寓言故事,不但能使简单枯燥的说理变得灵活多样,更能增强一个人思辨的涵养和说理的风度。
说理的关键在于要说得清,说得透,说的深,说得有趣,说得有风度,令人信服。
学生优秀文段展示4净心为心净。
(观点简洁鲜明)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追求心净。
王羲之有“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的自醒;司马迁受腐刑而作《史记》,只因心中那清纯炽热的净心;契诃夫看尽世俗的虚伪,却用了一个套子表达内心的清静。
(列举事例,得出分论点1)生存或者死亡,这是一个问题,更是一种态度。
(过渡自然)司马迁受腐刑而不死,这是对生的坦然。
王羲之“固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虚诞”这是豁达。
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这是豪情,陶渊明归隐而求生之惬意。
感曰:生死由心。
(高一(11)班陈斌)高中生议论文写作问题主要在于思维简单,论证缺乏层次、逻辑,说理不足。
面对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现状,特级教师俞发亮曾发出这样的呼吁“呼唤理性思维,培养批判精神”。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可见,语文课本是丰富的资源海洋,是积累材料的宝库,是传授章法技巧的典例,是认识生活的副本,是激发写作的灵感,更是学习语言的终南捷径。
既然教材是个例子,那么教师就应在进行课本阅读教学的同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高效、深度地阅读,吸收思想养料;挖掘课本写作素材,探讨写作的章法技巧,习得写作技法。
坚信,充分挖掘课本资源,坚持读写结合,坚持积累与训练结合,课本资源的挖掘一定能够成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提升写作素养的有效平台。
要提升学生浅层的写作能力,作文指导课的要义应在“指导”有方上,教师应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课本出发,选取他们感兴趣的又有典范意义的材料,点拨引路,借圣贤智慧,让说理有风度,让学生乐于接受,积极主动投入到写作的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1]任志鸿.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高一上)2版[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2[2]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3]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责编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