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生态学实习报告

合集下载

2024年生态学野外实习报告

2024年生态学野外实习报告

2024年生态学野外实习报告一、引言生态学野外实习是生态学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训练内容,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培养学生的野外观察和实验能力。

2024年春季,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生态学野外实习活动,下面是我对此次实习的详细报告。

二、实习地点与时间本次生态学野外实习地点为某自然保护区,位于某省某市的山区。

实习时间为两周,具体安排如下:1. 第一周:2024年3月1日至3月7日2. 第二周:2024年3月8日至3月14日三、实习目的与任务1. 目的:通过野外实习,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学习生态学调查和实验方法,并培养野外观察和实验能力。

2. 任务:(1)调查野外实习地点的生态环境,包括动植物种类、数量分布等。

(2)利用生态学调查方法,研究某一特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进行一项生态学实验,探究某一生态过程的规律或影响因素。

四、实习方法与过程1. 野外生态学调查方法(1)样方布设:根据实习要求和野外环境特点,在实习地点选取若干样方。

(2)样方调查:进入样方后,依次记录样方内的动植物种类及数量,并进行必要的测量和观察。

(3)数据整理与分析:将野外调查数据整理成表格和图表,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

2. 生态学实验方法(1)实验设计:根据实习要求和生态目标,设计一项合理的生态学实验。

(2)实验操作: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数据分析与讨论:将实验数据整理分析,并结合实验目的进行讨论和总结。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进行了野外观察和实验技能培训,学习了一些生态学调查和实验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五、实习成果与收获通过两周的野外实习,我取得了以下成果和收获:1. 成果:(1)完成了对实习地点生态环境的调查,记录了大量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的数据。

(2)进行了一项生态学实验,探究了某一生态过程的规律或影响因素,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3)整理了大量的数据,绘制了许多图表,对实习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解释。

生态实习报告

生态实习报告

生态实习报告随着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和企业开始组织生态实习项目,让学生们走出课堂,深入自然,亲身体验和参与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还能培养其环境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一份生态实习报告的范本,旨在为未来的实习生们提供一个参考模板。

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生态实习项目。

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是调查本地生态系统的现状,参与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监测,并协助进行环保宣教活动。

实习期间,我不仅收获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对生态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实习的第一周,我们主要进行了生态理论的学习。

通过专家讲座和实地考察,我对生态系统的构成、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了全面的认识。

特别是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我了解到每一个物种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共同维系着地球的生命平衡。

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我参与了保护区内的野外调查工作。

我们小组负责记录不同区域内的植物种类和数量,同时监测鸟类的活动情况。

在实地工作中,我发现了许多之前只在书本上见过的植物和鸟类,这些直接的观察经历让我对生态保护工作充满了热情。

除了野外调查,我还参与了环保宣教活动的策划与执行。

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宣传材料,包括手册、海报和短视频,目的是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社区中举办的环保讲座和互动活动中,我积极与居民交流,分享实习中的所见所闻,鼓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环保行动。

实习的最后一周,我们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仔细研究,我们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比如某些区域的植被覆盖率有所下降,某些鸟类的数量也在减少。

这些发现为我们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也为保护区的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这次生态实习,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生态工作者的责任和挑战。

我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项科学研究,更是一种生活方式,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

生态学实习报告总结通用

生态学实习报告总结通用

实习报告总结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参加了生态学实习,通过这次实习,我对生态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践操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在此,我将对这次实习进行简要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本次生态学实习旨在让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实习要求我们遵循指导老师的安排,认真观察、分析各种生态学现象,并学会使用相关调查方法。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实习期间,我们进行了野外考察、样品采集、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等多个环节。

在野外考察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皮尺、米尺等工具测量植物胸径等数据;在样品采集过程中,我们掌握了无污染采集、保存样品的方法;在数据分析阶段,我们学会了运用生态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在报告撰写过程中,我们将实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进行总结,提高了我们的写作能力。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通过本次实习,我对生态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尤其是对植被分布、生态因子等方面的知识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同时,实习过程中的实践操作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使我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此外,实习还培养了我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然而,在实习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方面存在的不足。

例如,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我对某些统计方法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

此外,在野外考察中,我对某些植物的识别能力不足,影响了样品采集的准确性。

因此,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弥补这些不足。

四、总结与展望总之,本次生态学实习使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素养,还锻炼了我的实践能力。

我相信,这次实习的经历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我要感谢实习过程中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同学们的相互帮助,正是你们让我在实习过程中不断成长。

生态学实习工作报告

生态学实习工作报告

生态学实习工作报告尊敬的指导教师:我是您指导下的实习生XXX,现将我的生态学实习工作报告呈上,希望能够得到指导和评价。

一、实习单位及时间我在XXX实习了一个月,时间是从XXX到XXX。

二、实习目的和任务1. 实习目的通过实习,我希望能够进一步了解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熟悉生态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方法,培养实际操作的能力,并且初步掌握一些生物学和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2. 实习任务(1) 参与生态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如种群调查、生境评估、生态位测定等。

(2)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编写实验报告。

(3) 进行文献调研,深入了解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

三、实习内容及成果1. 实习内容(1) 种群调查通过野外观察和取样,我了解了种群调查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我们选择了某个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两个物种进行调查,采用线性抽样方法,通过随机取样来估计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我学会了如何观察和记录物种的特征,以及如何进行统计分析。

(2) 生境评估我们对不同生境类型的生态系统进行了评估。

通过野外考察和使用相关仪器,我们对土壤质量、水质和气候条件等进行了测定,并且比较不同生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3) 生态位测定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我们进行了生态位测定实验。

通过在实验箱中放入不同物种的种子,我们观察了它们的生长状况,并且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了它们的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物种在资源利用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对于理解物种共存和群落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2. 实习成果(1) 实习报告我根据实习内容和数据整理了一份实习报告,详细介绍了我们的实习过程、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等。

我通过这次实习报告,不仅加深了对生态学实验的理解,还提高了科学写作和表达能力。

(2) 实习总结通过实习,我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还提高了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学会了如何与同事合作,并且认识到生态学实验的重要性和挑战。

我还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包括实验设备的使用、数据分析软件的掌握等,这对我今后的研究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帮助。

生态实习报告

生态实习报告

生态实习报告我在上个月参加了一次生态实习,这次实习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实习地点是一个位于大山深处的小村庄,那里的环境非常清新,生态先进。

整个实习分为两个部分:学习和实践。

一、学习在实习的开始阶段,我们首先进行的是生态学基础知识学习。

我们的老师讲解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组成部分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保护生态系统的问题。

这些知识的了解对我们的实践过程至关重要。

在学习生态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了解生态系统保护的基本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生态保护纲要》等。

这些法规条例规定了我们在生态保护实践中的行动准则和方向。

在实践活动的前期,我们还需要了解村庄的生态情况。

我们通过采访村庄的居民和走访村庄的各个角落,了解了当地环境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这些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后期的实践计划。

二、实践在实践环节,我们利用学习的知识和了解的情况,来保护村庄的生态环境。

我们从几个方面入手:1. 垃圾分类在村庄周边设置了垃圾桶,让村民们进行分类垃圾,有机垃圾和非有机垃圾分别放进不同的垃圾桶。

这样可以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2. 植树造林在村庄周边的空地上种植了树木,增加了氧气含量,改善了空气状况。

3. 水质治理利用生态学基础知识,设计了用水系统,将河边的水流经处理电站处理后,变得更加清洁。

我们还使用了能够生态修复的植物来修复河道,保持河道生态平衡。

通过实践,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态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了解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保护生态环境不仅仅是一件单独的事情,而是需要我们用生态思维来保护,需要我们用科学思维来规划。

总的来说,这次实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更好地了解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基础和启迪。

生态学实训总结报告

生态学实训总结报告

生态学实训总结报告本文主要介绍了生态学实训的目的、实训内容、实训结果及对实训的反思。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3篇《生态学实训总结报告》,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态学实训总结报告》篇1一、引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对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生态学知识,提高其实践能力,我们组织了一次生态学实训。

本文将对本次实训进行总结报告。

二、实训目的本次生态学实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物种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对生态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实训内容本次实训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地考察:学生前往当地的自然保护区,观察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的特点和演化过程。

2.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掌握实验操作的技能。

3. 物种多样性保护:学生学习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四、实训结果通过本次实训,学生基本掌握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操作技能,加深了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同时,学生也认识到了物种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了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五、反思本次实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实验时间较短,学生对于实验操作还不够熟练。

此外,在物种多样性保护方面,学生还需要更加深入地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

综上所述,本次生态学实训使学生基本掌握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了其实践能力。

《生态学实训总结报告》篇2尊敬的指导老师:我是生态学实训课程的参与者,我在此次课程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在此,我向您提交我的生态学实训总结报告,希望您能对我的表现给予评价和指导。

一、课程收获通过此次生态学实训课程,我对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具体来说,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1. 生态学基本理论方面在此次课程中,我学习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

生态学专业实习报告

生态学专业实习报告

生态学专业实习报告一、实习概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课题。

作为生态学专业的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生态学专业实习。

实习期间,我深入了解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参与了实际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生态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实习内容(一)理论学习在实习的开始阶段,我们首先进行了生态学基本理论的学习。

通过学习,我深入了解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群落与生态位、生态过程与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我还学习了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措施,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二)实地考察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了解了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城市等方面的实践成果。

通过实地考察,我深刻感受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生态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三)实践操作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与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如植树造林、湿地保护、垃圾分类等。

在实际操作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生态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四)学术交流实习期间,我们与当地环保部门、科研机构进行了学术交流,了解了当前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前沿问题。

通过交流,我对生态学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自己的未来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

三、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收获颇丰。

首先,我系统地学习了生态学基本理论,提高了自己的学术素养。

其次,实习锻炼了我的实践能力,使我对生态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实习期间的学术交流,使我拓宽了视野,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实习反思虽然实习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也认识到自己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不足。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学习生态学基本理论,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

同时,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态学实习报告7篇

生态学实习报告7篇

生态学实习报告7篇生态学实习报告篇1实习目的1:(1)巩固和加强生态学课程的理论知识,为林学、森保、环境、生物学专业课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2)使学生掌握生态学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方法;(3)使学生懂得并能正确地使用生态学调查一些常用的工具;(4)熟悉和掌握野外工作的一些安全操作常识,增强实习学生的野外生存能力;(5)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习目的2:1.通过实习,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与与人合作的能力。

2.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来观察和研究生态系统,达到提高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3.走出课堂,体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激发学习热情。

三.实习意义:1.通过实习,可以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生态学理论知识,实践检验理论,以达到知识的升华。

2.培养实践和动手的能力,提高我们各方面的技能,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3.通过实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体会合作达到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4.利用野外实习可以很好地让同学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自然界的奥妙。

四.实习内容以及体会:我们于20__年6月16日开始了生态学综合实习。

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是在实习实习期间我感触很多,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野外实习是个很好的机会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此次实习实习的第一个项目是在青岛崂山北九水景区进行的,我们主要的任务是认识崂山地区的植物,并了解其经济药用价值;对崂山地区的植被进行调查。

虽然我们只有一天的时间领略北九水的美丽风光,但是由于我以前去过北九水,所以这次实习也就没太注意已经看过的美丽风景。

一天的时间,我们置身于风景如画的北九水,亲身领略大自然的奇特风光,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也更加的激发了我对生态学学习热情。

爬山总是很累的,但是如果是集体爬山就会变得很有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7月目录一:引言1.1:实习目的1.2:实习指导老师1.3:实习小组成员1.4:实习时间1.5:实习地点二:实习内容2.1、土壤生态调查(蚯蚓调查)2.1.1、实习目的意义2.1.2、外业2.1.3、内业数据整理2.1.4、数据结果分析2.2、森林群落调查——样方法2.2.1、实习目的意义2.2.2、外业(分三部分)2.2.3、内业数据整理、分析(分三部分)2.3、老师带队考察各种自然现象三、实习心得体会一:引言1.1:实习目的1.通过实习,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与与人合作的能力。

2.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来观察和研究生态系统,达到提高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3. 通过实习,可以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生态学理论知识,实践检验理论,以达到知识的升华。

1.2:实习指导老师文雪峰1.3:实习小组成员赵朗李捷田瑶王瑞琪杨松花成庭1.4:实习时间2018年7月1.5:实习地点花溪水库(土壤生态调查(蚯蚓调查)、森林群落调查——样方法)阳光水乡(土壤生态调查(蚯蚓调查))十里河滩(土壤生态调查(蚯蚓调查)、森林群落调查——样方法)二、实习内容2.1、土壤生态调查(蚯蚓调查)2.1.1、实习目的意义蚯蚓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在生态系统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它能促进植物残枝落叶的降解,有机物质的分解和矿化,并具有混合土壤,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透气等功能,除此之外蚯蚓还能用作土壤污染风险评价研究及可以利用蚯蚓来处理有机垃圾——蚯蚓分解处理。

通过实地调查某一地区的蚯蚓可以间接的得出该地区土壤肥沃情况及土壤污染程度等。

此次实习我们主要是采取了三种不同土壤不同深度的蚯蚓。

以此来对这三种土壤及周边环境进行初步评价。

2.1.2、实习外业工作土壤蚯蚓调查的外业工作主要分二天完成,第一天(2018、7、7)分别去了花溪水库与阳光水乡。

第二天(2018、7、8)去了十里河滩实习点一:花溪水库(湿度70%)目的:调查石灰土中蚯蚓具体地理位置:花溪水库旁山上(地质地貌学实习观察断层处往上)周围环境:调查处周围全是各种树木,盖度达百分之80以上,山体倾斜度约为50°采样点位置分布:采样点为三个,分别按上、中、下位置分布,构成一个三角形,三个点分别相隔10以上,所有点都分布在2/3山体处(没有选取山脚是由于山脚受人为干扰严重、没有选山顶是由于地势比较陡峭危险,难以达到顶部)采样点周围的具体情况:每个采样点会尽力选地势平坦的地方,但由于山体本身不平所以采样点会略带倾斜,每个采样点处没有太多草本采样点的挖取:采样点规格为40*40*40立方厘米。

挖完后土壤回填各个采样点结果:在三个采样点中只有最下部的采样点发现蚯蚓实习点二:阳光水乡(80%)目的:调查泥炭土中蚯蚓具体地理位置:阳光水乡后面周围环境:调查点为荒地,地里长满杂草。

地势平坦采样点位置分布:采样点为三个,三个点相连成一条弧线,该弧线一面朝南校区方位一面朝十里河滩方位各个采样点结果:在三个采样点中均发现大量蚯蚓实习点三:十里河滩目的:调查潮土中蚯蚓具体地理位置:周围环境:采样点位置分布:呈条状沿河流方向各个采样点结果:在三个采样点中均发现大量蚯蚓2.1.3、实习内业工作内业工作主要有二项,即是蚯蚓的洗净称量即数据整理,将挖到的蚯蚓的带回实验室并用清水洗净(主要去除身上的泥土),洗净后放在卫生纸上吸水,待水分被吸收后用去皮容器装好放在天平上,读出蚯蚓质量。

在该过程中数出蚯蚓数目。

2.1.4、实习数据不同土壤动物群落调查原始表(蚯蚓)不同土壤类型中蚯蚓数据整理表1不同土壤类型中蚯蚓数据整理表22.1.4、实习数据分析根据以上数据绘制出各不同土壤类型中蚯蚓的数量及鲜重折线图。

三种不同土壤蚯蚓垂直分布均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蚯蚓数目及鲜重都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

其中引起鲜重减少的直接原因是蚯蚓数的减少。

而根据查阅文献得知造成蚯蚓数目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呈现递减直至没有的原因有以下几条。

A、蚯蚓主要以各种有机质为食。

蚯蚓食性广、食量大,对落叶的机械破碎量相当可观【1】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土壤中可供蚯蚓取食的有机质会随之减少,因此蚯蚓数也相应减少。

B、蚯蚓生活时需良好的通气,以便补充氧气,排出二氧化碳【2】,随土层的深入,土壤中的氧气等减少,这也造成深层土壤中蚯蚓较少。

C、怕水浸泡, 养殖床若被水淹没后,多数蚯蚓马上逃走,逃不走的,表现身体水肿状,生活力下降【2】,在水位低的地方由于土层下水分多不适于蚯蚓生存,因此蚯蚓数就很少(如本次的泥炭土处于潮土处,40cm下便可挖出水)根据不同土壤类型中蚯蚓的分布直方图可以的出。

1、阳光水乡泥炭土蚯蚓数>十里河滩潮土蚯蚓数>花溪水库石灰土蚯蚓数。

其蚯蚓鲜重数也符合该规律。

从该图表还能得出以下结论。

2、阳光水乡泥炭土肥力及结构>十里河滩潮土肥力及结构>花溪水库石灰土肥力及结构蚯蚓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指示该土壤肥力,原因一是蚯蚓的生活环境往往是肥沃疏松的土壤,其次是蚯蚓本身对土壤有改造的能力,能使土壤肥力增加。

据有关研究表明蚯蚓活动能改变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使土壤有机质呈斑块状分布(Shuster et al. 2001),并且在增加土壤肥力方面蚯蚓还有以下能力。

①改造有机质。

蚯蚓体内富含各种酶使其具有转化改造有机质的特殊能力,并使土壤矿物发生一定程度的分解, Helling 和 Larink (1998)在室内和野外的实验表明发现蚯蚓活动能提高土壤矿化氮的浓度【3】。

②改善土壤结构。

蚯蚓繁殖能力强、繁殖周期短、消化系统发达,其翻土量不容忽视,大大促进土肥相融; 蚯蚓的活动提高了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增加了土壤碳氮在水稳定性团粒中的储存,同时蚯蚓的活动对土壤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的碳有保护作用,有利于土壤碳的长期稳定【3】,此外蚯蚓活动还能在土壤中构成大量纵横交错的孔道【4】。

③促进肥力的其他途径。

蚯蚓活动对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善、对土壤腐殖质的富集、蚯蚓与微生物协同分解有机物、促进C、N、P循环等作用都有利于土壤资源的持续利用,蚯蚓通过取食、排泄、掘土等影响土壤微生物及土壤碳、氮的矿化过程,改变土壤理化结构(如透气性、pH值等)进而影响其体内及土壤中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3】同时掘穴行为及取食偏好与土壤有机磷源的特性关系密切,蚯蚓的活动便于P向下移动,提高了P在土壤中的斑块分。

④在中耕作物农业生态系统中,蚯蚓虽然不影响无机态氮或溶解态有机氮的浓度,但能够提高深层土水和氮的沥滤,大大提高了土壤N淋出量【3】。

Zhang 等(2000)报道,在有蚯蚓作用的土壤中微生物总量减少,而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增加,真与细菌之比略高于对照土壤;而且通过蚯蚓肠道后,虽然微生物总量减少了,但有活性的微生物生物量增加了。

3、阳光水乡泥炭土污染程度>十里河滩潮土污染程度>花溪水库石灰土污染程度(也有可能只是土壤肥力的差异)国外研究表明,蚯蚓通常被视为土壤动物区系的代表类群而被用于指示、监测土壤污染,蚯蚓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及其毒理学特性使它成为土壤有害化学物质的理想指示生物。

Bengtsson进行研究得出蚯蚓的密度和数量与污染源的距离成比例,离制造厂越近,污染越严重,蚯蚓的数量及种类越少。

国内唐浩【4】等人也做过相应研究.因此可以在大致得出各地方环境的优异。

2.1、森林群落调查——样方法2.2.1、实习目的意义实习是掌握生态学课程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行可以增加我们对森林群落的感性认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训练并掌握野外调查和研究的方法。

实习用样方法来对样地分别进行了乔木调查、灌木调查、草本调查,目的是学会野外实际调查操作以及最后了解样地的植被物种构成,并利用实验数据对调查地进行了物种多样性分析。

2.1.2、外业(乔木调查)地点:花溪水库旁山上以及十里及十里河滩山上,海拔1140米。

调查方法:样方调查Array样方设置原则:(1) 群落内部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生境相对均匀;(2)群落面积足够,使样方四周能够有10–20 m以上的缓冲区;(3)除依赖于特定生境的群落外,一般选择平(台)地或缓坡上相对均一的坡面,避免坡顶、沟谷或复杂地形样方规格及排列:样方大小为8m*8m的正方形。

重复四次,四个样方成“田”字排列调查指标:树名、围径、树高、生活型、盖度。

注:在样方中同一树种只要高度未达到三米以上即视为灌木(树高为判定是否是乔木的依据)2.2.3、乔木内业数据整理、分析(具体数据附件可查)经统计和整理得出以下表(花溪水库样地)。

*为物种数目。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的最低值是0,最高值是。

前一种情况出全部个体均属于一个种的时候,后一种情况在每个个体分别属于不同种的时候在花溪水库样地中,女贞为建群种、楸树和栎为优势种。

三种乔木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胸径都是占有优势的。

通过了解三种树的生活习性可知它们对于土壤酸碱性要求不高,都喜湿与喜光。

反观样地的自然环境因子均能满足其生长要求,这也为三种树木的生活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们知道生存于大自然里的植物会受到环境里的所有因素的影响,而且它们互相影响、互相制约[6]。

而建群种是女贞不是其他树种也是自然综合因素的作用。

三种树生活的环境相同,决定他们优势度的不同即表现在对环境适应的能力上。

女贞相较于优势种所具有的特点是它成为建群种的关键。

1、耐水湿:样地靠近水库,空气湿度大。

2、深根性树种,须根发达,生长快,萌芽力强:样地土层浅薄,女贞根须发达更加适于在岩层中扎根存活。

且繁殖力强使其能在短时间内繁殖大量个体,抢占更过资源。

结论:在十里样地中,马尾松为建群种、鼠刺为优势种。

通过树木生长情况可以看出马尾松的定居时间更长。

土壤为酸性为马尾松的生长创造了条件,在不断的演替过程中马尾松在该地区已经完全占据了优势位置,马尾松高大粗壮,在空间上占据了优势。

鼠刺为优势种,充分利用了松林下的空间跟光照。

对比二处不同样地的调查情况可以得出一下异同。

10米左右)力强,鼠刺不能长到跟马尾松一样大所以形成分层。

乔木呈直立生长状态。

有大量幼年期乔木(高度未达到马尾松呈直立生长,第二层乔木整体呈倾斜状生长(树身沿下坡方向延展)地球上的所有的生命能量都来源于光照,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生物为能最大限度的吸收与利用阳光(属于竞争的的表现)后者倾斜生长为使树木冠幅增大,使接收稀疏光影的面积增大。

整体较均出现二极化分布。

前者林中胸径小高度低的原因有2.1.2、外业(灌木调查)地点:花溪水库旁山上以及十里及十里河滩山上,海拔1140米,乔木林中。

调查方法:样方调查 调查指标:树名、冠径注:在样方中同一树种只要高度未达到三米以上即视为灌木(树高为判定是否是灌木的依据)2.2.3、灌木内业数据整理、分析(具体数据附件可查)表1(花溪水库)表1(十里河滩)2.1.2、外业(草本调查)地点:花溪水库旁山上以及十里及十里河滩山上,海拔1140米,乔木林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