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苏教③

合集下载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第三章-概率第3章-3.3ppt课件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第三章-概率第3章-3.3ppt课件

教师通过情境创设与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明确几何概型 的应用,来突破难点.整堂课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 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积极 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高中数学必修三第三章第三节几何概型的第一 课时,是在学习了随机事件的概率及古典概型之后,引入的 另一类基本的概率模型.学好几何概型可以有利于理解概率 的概念,有利于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有利于解释生活中的 一些问题.
●重点难点 (1)重点: ①了解几何概型的概念、特点;②会用几何
概型概率公式求解随机事件的概率. (2)难点:如何判断一个试验是否为几何概型,弄清在一 个几何概型中构成事件 A 的区域和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 区域及度量. 高中新课程中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结合学生认知规 律及内容特点,建议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转盘游 戏,使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引导 学生主动概括与归纳出几何概型定义及公式, 从而突出重点.
【提示】 无限多个.
1.几何概型的定义 设 D 是一个可度量的区域(例如线段、平面图形、立体图 形等),每个基本事件可以视为从区域 D 内随机地取一点,区 域 D 内的每一点被取到的 机会都一样 ;随机事件 A 的发生 可以视为恰好取到区域 D 内的某个指定区域 d 中的点. 这时, 事件 A 发生的概率与 d 的测度(长度、 面积、 体积等) 成正比 , 与 d 的形状和位置 无关 .我们把满足这样条件的概率模型 称为几何概型.
本节课的教法是:采用引导发现和归纳概括相结合的教 学方法,通过两组试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 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本 节课遵循引导发现、循序渐进的思路,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 让学生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建构几何 概型的概念以及归纳出几何概型公式,运用实物、多媒体、 投影仪辅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高中数学 第3章 概率 3.1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教案 苏教版必修3-苏教版高一必修3数学教案

高中数学 第3章 概率 3.1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教案 苏教版必修3-苏教版高一必修3数学教案

第3章概率本章概述一、课标要求本章通过对随机现象的研究,学习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多年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研究确定的现象,对于不确定现象的规律知之甚少.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不仅确定性现象有规律,可以预知结果,可以用数学方法去研究,而且不确定现象也有规律可循,同样也能用数学方法去研究.使学生初步形成用科学的态度、辩证的思想、用随机观念去观察、分析、研究客观世界的态度,寻求并获得认识世界的初步知识和科学态度.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频率的稳定性,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以及概率与频率的区别.2.通过实例,理解古典概型概率的计算公式,会用列举法计算随机事件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以及事件发生的概率.3.了解随机数的意义,能运用模拟方法〔包括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来模拟〕根据概率,初步体会几何概型的意义.4.通过实例,了解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5.通过阅读相关材料,了解人类认识随机现象的过程.6.使学生能初步利用概率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理性思考,学会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探索,养成透过事物表面现象把握事物本质所在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进一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7.注重表达数学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增强学生的审美观,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二、本章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人们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现象进行大量的观察,通过观察得到大量的数据,再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其内在的规律.人们发现,有些现象并不像万有引力定律那样可以得到完全确定的规律.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事件大多是随机事件,人们通过对随机事件的大量重复试验的结果进行理性的探讨,发现了随机事件也不是毫无规律可循.研究这些规律,最终导致了概率的诞生.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了概率的初步知识,本章那么是在此基础上开始系统地学习概率知识.本章又是高中阶段第一次学习这一内容,在后续的学习中还将继续学习概率的其他内容,因此,在高中阶段概率的学习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由于与概率计算密切相关的内容还没有学习,因此,在涉及有关计算的问题时采用枚举法,而在用枚举法时一定要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计算有关数据,也可以用表格或树形图来进行有关数据的计算.本章包括了随机事件的概率、古典概型、几何概型以及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等内容.概率的核心问题是要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及概率的意义,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可以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由此正确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从而加深对概率的理解;古典概型从随机事件发生频率的稳定性导入,通过对频率稳定性研究得出随机事件的发生与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从而得出概率的统计定义.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征是试验结果的有限性和每一个试验结果出现的等可能性,使学生学会把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古典概型;从古典概型到几何概型,是从有限到无限的延伸,在几何概型的教学中抓住较强直观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适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教学中要能做到:(1)注意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类似的概念不能够混淆,例如概率与频率,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2)在运用公式时注意是否符合公式运用的前提条件;(3)注意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合理运用,遵循“正难那么反〞的原那么;(4)注意学习前辈的学习和研究的思维方法,能通过对大量事件的观察抽象出事件的本质.在本章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逐步地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重要联系,逐步形成辩证的思维品质;养成准确,清晰,有条理地表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的习惯,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建议3.1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整体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概率这一章的第一节课,所以有必要在上新课之前向学生简要地介绍概率论的发展、概率趣话以及概率的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随机事件及其概率为一课时.本节课主要学习随机现象、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通过抛掷硬币试验,探究随机事件的概率,揭示概率的本质,引出随机事件概率的求法,同时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奥秘与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例说明一个随机事件的发生是存在着统计规律性的,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总是在某个常数附近摆.我们给这个常数取一个名字,叫做这个随机事件的概率.它从数量上反映了这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它是0~1之间的一个数.将这个事件记为A,用P(A)表示事件A发生的概率.对于任意一个随机事件A,P(A)必须满足如下基本要求:0≤P(A)≤1.怎样确定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呢?可以从实际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具体设计如下: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G.Mendel,1822~1884〕用豌豆进行杂交试验的结果表格,通过商讨分析得到孟德尔是用某种性状发生的频率来估计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的.然后依次展示抛掷硬币的模拟试验结果、π的前n位小数中数字6出现的频率、鞋厂某种成品鞋质量检验结果,通过商讨分析分别得出:掷硬币的模拟试验结果中,当模拟次数很大时,正面向上的频率值接近于常数0.5,并在其附近摆动;π的前n位小数中数字6出现的频率中数字6在π的各位小数数字中出现的频率值接近于常数0.1,并在其附近摆动;鞋厂某种成品鞋质量检验结果中,当抽取的样品数很多时,优等品的频率接近于常数0.95,并在其附近摆动.三维目标1.通过具体的例子了解随机现象,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了解一个随机事件的发生既有随机性,又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存在着一种客观规律性——频率的稳定性,以引出随机事件概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2.理解随机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的情况下,它的发生呈现的规律性.3.掌握概率的统计定义及概率的性质.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件加以注意、分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设计好探究性试验.指导学生做简单易行的试验,让学生无意识地发现随机事件的某一结果发生的规律性,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通过概率论的介绍,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发动学生动手试验,体验数学的奥秘与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随机现象的定义,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定义.2.概率的统计定义,概率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随机事件的定义,随机事件发生存在的统计规律性.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设计思路一:〔情境导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曾经宣布:一名优秀数学家的作用超过10个师的兵力.这句话有一个非同寻常的来历.1943年以前,在大西洋上英美运输船队常常受到德国潜艇的袭击,当时,英美两国限于实力,无力增派更多的护航舰,一时间,德军的“潜艇战〞搞得盟军焦头烂额.为此,有位美国海军将领专门去请教了几位数学家,数学家们运用概率论分析舰队与敌潜艇相遇是一个随机事件,从数学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定数量的船〔为100艘〕编队规模越小,编次就越多〔为每次20艘,就要有5个编次〕,编次越多,与敌人相遇的概率就越大.美国海军接受了数学家的建议,命令舰队在指定海域集合,再集体通过危险海域,然后各自驶向预定港口.结果奇迹出现了:盟军舰队遭袭被击沉的概率由原来的25%降为1%,大大减少了损失,保证了物资的及时供应.设计思路二:〔问题导入〕观察以下现象,各有什么特点?(1)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加热到100 ℃沸腾;(2)抛一石块,下落;(3)同性电荷互相吸引;〔4〕实心铁块丢入水中,铁块上浮;〔5〕射击一次,中靶;〔6〕掷一枚硬币,反面向上.解答:〔1〕、〔2〕两种现象必然发生,〔3〕、〔4〕两种现象不可能发生,〔5〕、〔6〕两种现象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推进新课新知探究由上述事例可知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现象,这些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在一定条件下事先就能断定发生或不发生某种结果,这种现象就是确定性现象.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现象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事先不能断定出现哪种结果,这种现象就是随机现象.对于某个现象,如果能让其条件实现一次,就是进行了一次试验,试验的每一种可能的结果,都是一个事件.在上述现象中,我们如果把〔1〕、(2)的条件实现一次,那么〔1〕、(2)的现象一定会出现“沸腾〞与“下落〞,“沸腾〞与“下落〞都是一个事件.对于在一定条件下必然要发生的事件,叫做必然事件(certain event);我们如果把(3)、〔4〕的条件各实现一次,那么“吸引〞与“上浮〞也都是一个事件,但这两个事件都是不可能发生的.在一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叫做不可能事件(impossible event);当(5)、(6)的条件各实现一次,那么“中靶〞与“反面向上〞也都是一个事件,这两个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随机事件(random event).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反映的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确定性现象,而随机事件反映的是随机现象.我们一般用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随机事件,例如随机事件A、随机事件B等,另外我们常常将随机事件简称为事件.由于随机事件具有不确定性,因而从表面上看,似乎偶然性在起着支配作用,没有什么必然性.但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并深入研究后,发现随机事件虽然就每次试验结果来说具有不确定性,然而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它却呈现出一种完全确定的规律性.历史上曾有人做过抛掷硬币的大量重复试验,结果如下表: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抛掷硬币的次数很多时,出现正面的频率值是稳定的,接近于常数0.5,在它左右摆动.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在相同的条件下,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mn 总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并趋于稳定,因此,可以用这个常数来刻画随机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把这个常数称为随机事件A的概率〔probability〕,记作P(A).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0.因此0≤P(A)≤1 .对于概率的统计定义,教师应说明以下几点:〔1〕求一个事件的概率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2〕只有当频率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时,这个常数才叫做事件A的概率;〔3〕概率是频率的稳定值,而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4〕概率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应用示例思路1例1 给出以下事件:①某人练习打靶,一枪命中十环;②手机没电,接听;③抛一枚硬币,结果正面向上;④冰棒在烈日下融化;⑤一粒植物种子,播种后发芽;⑥向上抛一只不锈钢杯子,结果杯口向上.其中随机事件的个数是〔〕A.3B.4解析:判断事件是否是随机事件,可以依据随机事件的概念判断,也就是该事件在一定条件下,是否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如果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那么该事件为随机事件.由随机事件的概念可知:①③⑤⑥是随机事件.答案:B点评:判断某一事件是否是随机事件依据随机事件的概念,同样判断某一事件是否是必然事件或是不可能事件也是依据相应的概念,因此,此题中的②是不可能事件,④是必然事件.例2 指出以下事件中,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1〕假设a、b、c 都是实数,那么a(bc)=(ab)c ;〔2〕没有空气,动物也能生存下去;〔3〕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在温度90°时沸腾;〔4〕直线y=k(x+1)过定点(-1,0);〔5〕某一天内某人接听20次;〔6〕一个袋内装有形状、大小相同的一个白球和一个黑球,从中任意摸出1个球为白球.分析:根据必然事件、随机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的定义来判断.解:由必然事件的定义可知〔1〕、〔4〕是必然事件;由随机事件的定义知〔5〕、〔6〕是随机事件;由不可能事件的定义可知(2〕、〔3〕是不可能事件.点评:要判断一个事件是必然事件、随机事件还是不可能事件,应紧紧抓住这些事件的定义,从定义出发来作出判断.例3 任取一个由50名同学组成的班级〔称为一个标准班〕,至少有两位同学的生日在同一天〔记为事件T〕的概率是0.97,据此,我们知道( )A.取定一个标准班,事件T发生的可能性为97%B.取定一个标准班,事件T发生的概率大约是97%C.任意取定10 000个标准班,其中必有9 700个班有事件T发生D.随着抽取的班级数n的不断增大,事件T发生的频率逐渐接近0.97,并在它附近摆动解析:根据随机事件的概率的定义必须进行大量试验,才能得出某一随机事件的概率,因此,此题应从定义出发来研究.对于取定的一个标准班来说,T要么发生要么不发生,所以A,B都不对;对任意取定的10 000个标准班,也可能出现极端情况,如T都不发生,因此C也不对;据概率的统计定义知,选项D正确.答案:D点评:利用概率的统计定义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需要大量重复的试验.对某一个随机事件来说,在一次试验中不一定发生,但在大量重复试验下它的发生又呈现一定的规律.通过对概率的定义的感悟,感受数学学科的实验性,体会偶然与必然的辩证统一.例4 对某电视机厂生产的电视机进行抽样检测的数据如下:〔1〕计算表中优等品的各个频率;〔2〕该厂生产的电视机优等品的概率是多少?分析:利用概率的定义来求解此题.解:〔1〕各次优等品的频率为 0.8, 0.92, 0.96, 0.95, 0.956, 0.954;〔2〕优等品的概率是0.95.点评:通过此题进一步理解概率的定义,领悟概率其实是某一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例5 历史上曾有人做过抛掷硬币的大量随机试验,结果如下:〔1〕计算表中正面向上的频率;(2)试估计事件“正面向上〞的概率.分析:先运用频率计算的方法计算频率,再运用概率的定义确定事件“正面向上〞的概率.解:(1)表中频率自上而下依次为:0.518 1,0.506 9,0.501 6,0.500 5,0.499 6;〔2〕由(1)的结果发现:当抛掷的次数很多时,“正面向上〞的频率接近于常数0.5,在它附近摆动,所以抛掷一枚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约为0.5.点评:通过计算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来估计随机事件的概率是求随机事件概率常用的方法.思路2例1 指出以下事件中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1〕我国东南沿海某地明年将受到3次热带风暴的侵袭;〔2〕假设a为实数,那么|a|≥0;〔3〕某人开车经过10个交叉路口都遇到绿灯;〔4〕一个正六面体的六个面分别标有数字1、2、3、4、5、6,将该正六面体连续抛掷两次,向上的一面数字之和大于12.分析:要判断某一事件是必然事件、随机事件还是不可能事件,可以依据必然事件、随机事件以及不可能事件的定义来判断.解:由必然事件、随机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的定义可知:〔2〕是必然事件;〔1〕、〔3〕是随机事件;〔4〕是不可能事件.点评:对于某一事件是必然事件、随机事件还是不可能事件的判断依据是定义,其关键是看事件本身是如何发生的.例2 在一只口袋中装有形状与大小都相同的2只白球和3只黑球,从中任意取出3只球,试编拟一些事件,使它们分别为随机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分析:要编拟一些事件,使其为随机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就是在一定条件下,所编拟的事件必定发生那么为必然事件,必定不发生那么为不可能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那么为随机事件.解:事件A :任意取出3只球,恰有1只球是白球,那么事件A 是随机事件;事件B :任意取出3只球,至少有1只球是黑球,那么事件B 是必然事件;事件C :任意取出3只球,都是白球,那么事件C 是不可能事件.点评:此题在编拟随机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时,是开放性问题,因此根据相应的概念来编拟,答案不唯一.除了上述解答外,还可以是其他答案,例如:事件A :任意取出3只球,至少有1只球是白球,那么事件A 是随机事件;事件B :任意取出3只球,至多有2只球是白球,那么事件B 是必然事件;事件C :任意取出3只球,没有一只黑球,那么事件C 是不可能事件.例3 用一台自动机床加工一批零件,从中抽出100个逐个进行直径检验,结果如下:从这100个螺母中,任意抽取一个,求事件A 〔6.92<d≤6.94〕,事件B 〔6.90<d≤6.96〕,事件C 〔d>6.96〕,事件D 〔d≤6.89〕的频率并求这几个事件发生的概率约为多少?分析:分别求出事件A 〔6.92<d≤6.94〕,事件B 〔6.90<d≤6.96〕,事件C 〔d>6.96〕,事件D 〔d≤6.89〕的频率,再根据这几个事件的频率得出概率.解:事件A 的频率为17+10026=0.43,概率约为0.43; 事件B 的频率为10081526171710+++++=0.93,概率约为0.93; 事件C 的频率为10022+=0.04,概率约为0.04;事件D 的频率为1001=0.01,概率约为0.01. 点评:根据概率的统计定义求随机事件的概率的常用方法是先求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再由频率得出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例4 某射手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射击,结果如下表所示:〔1〕填写表中击中靶心的频率;〔2〕这个射手射击一次,击中靶心的概率约是多少?分析:击中靶心的频率=击中靶心的次数÷射击的次数,再根据概率的统计定义可知:击中靶心的概率应为频率在某一常数P 的左右摆动,那么常数P 即为该事件的概率.解:〔1〕表中击中靶心的频率依次为0.8,0.95,0.88,0.92,0.89;〔2〕因频率在常数0.89的左右摆动,所以射手射击一次,击中靶心的概率约是0.89. 点评:在运用概率的统计定义求某一事件的概率时,应该先求频率,再根据频率来求该事件的概率.知能训练一、课本随机现象练习.解答:2.(1)随机事件;(2)不可能事件;(3)必然事件;(4)不可能事件;(5)随机事件;(6)随机事件.3.必然事件:③;不可能事件:⑤;随机事件:①②④.4.必然事件: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不可能事件:电灯在断电时发亮;随机事件:同时抛两枚硬币,正面都向上.二、课本随机事件的概率练习.解答:1.不对.2.不同意,随机事件的发生概率与该事件以前是否发生无关,故下次发生的概率仍为21. 3.不一定,第10个人治愈的概率仍为10%.点评: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以及概率的概念的理解.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1.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2.随机事件A 的概率:一般地,如果随机事件A 在n 次试验中发生了m 次,当试验的次数n 很大时,我们可以将事件A 发生的频率n m 作为事件A 发生的概率的近似值,即P(A)≈nm .3.由于随机事件A 在各次试验中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所以它在n 次试验中发生的次数〔称为频数〕m 可能等于0〔n 次试验中A 一次也不发生〕,可能等于1〔n 次试验中A 只发生一次〕,……也可能等于n 〔n 次试验中A 每次都发生〕.我们说,事件A 在n 次试验中发生的频数m 是一个随机变量,它可能取得0、1、2、…、n 这n+1个数中的任一个值.于是,随机事件A 的频率nm 也是一个随机变量,它可能取得的值介于0与1之间,即0≤P 〔A 〕≤1.特别,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即P(Ω)=1,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0,即P()=0.这里说明随机事件的频率究竟取得什么值具有随机性.然而,经验说明,当试验重复多次时随机事件的频率又具有稳定性.4.说明:①求一个事件概率的基本方法是做大量的重复试验;②当频率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时,这个常数叫做事件A 的概率;③概率是频率的稳定值,而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④概率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⑤必然事件的概率是1,不可能事件的概率是0,因此0≤P〔A 〕≤1.作业课本习题3.1 1、2.设计感想本节课是概率这一章的第一节课,所以有必要在上新课之前向学生简要地介绍概率的发展、概率趣话以及概率的应用,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随机事件及其概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学习随机现象、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通过抛掷硬币试验,探究随机事件的概率,揭示概率的本质,引出随机事件概率的求法,同时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奥秘与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部分是随机事件的概率.怎样确定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呢?设计时,从实际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境.除了已有设计之外还可以有如下设计: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G.Mendel ,1822~1884〕用豌豆进行杂交试验的结果表格,通过商讨分析得到孟德尔是用某种性状发生的频率来估计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的.然后依次展示抛掷硬币的模拟试验结果、π的前n 位小数中数字6出现的频率、鞋厂某种成品鞋质量检验结果,通过商讨分析分别得出:掷硬币的模拟试验结果中,当模拟次数很大时,正面向上的频率值接近于常数0.5,并在其附近摆动;π的前n 位小数中数字6出现的频率中数字6在π的各位小数数字中出现的频率值接近于常数0.1,并在其附近摆动;鞋厂某种成品鞋质量检验结果中,当抽取的样品数很多时,优等品的频率接近于常数0.95,并在其附近摆动.最终得出概率的统计定义.习题详解1.〔1〕随机事件 〔2〕不可能事件 〔3〕随机事件 〔4〕必然事件 〔5〕不可能事件〔6〕必然事件 〔7〕随机事件 〔8〕随机事件2.D.3.(1)〔2〕概率约为0.81.4.。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第三章-概率第3章-3.2ppt课件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第三章-概率第3章-3.2ppt课件
§3.2 古典概型
教师用书独具演示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基本事件的特点; (2)通过实例,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 (3)会用列举法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 件发生的概率.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两个试验的 观察让学生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征:试验结果的有限性和每一 个试验结果出现的等可能性,观察类比骰子试验,归纳总结 出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体现了化归的重要思想,掌握 列举法,学会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概率的计 算问题.
(2)学法分析: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 通过观察、 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归纳和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了 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 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锲而不 舍的求学精神.
●教学流程
演示结束
课 标 解 读
1.理解等可能事件的意义,能把事件分解成 等可能基本事件.(重点) 2.理解古典概型的特点、等可能事件概率的 计算方法.(重点) 3.掌握古典概型的判断方法.(重、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概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 义,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科学的态度评价身边的一些 随机现象。适当地增加学生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尽量地让 学生自己举出生活和学习中与古典概型有关的实例。使得学 生在体会概率意义的同时,感受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初 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古典概型的概念及利用古典概型求解随机事 件的概率.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试验是否是古典概型,分清在一个 古典概型中某随机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试验中基本 事件的总数.
教学时要以概率与频率的关系为知识的切入点,从学生 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引导学生结合掷骰子试 验,使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引导 学生概括出古典概型的概念及特征;从而化解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基本事件的特点;通过例题与练习让学生 掌握古典概型概率的求解方法;以强化重点.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教案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教案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知识点:
1. 了解导数的概念及求导法则;
2. 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3. 使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值和函数的增减性;
4. 运用导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知识点。

二、导数的概念和求导法则(15分钟)
1. 简要介绍导数的概念和意义。

2. 讲解导数的定义及求导法则。

3. 通过例题演练,帮助学生掌握求导的方法。

三、导数的几何意义(10分钟)
1. 讲解导数在几何上的意义,如切线斜率、切线方程等。

2. 通过几何图形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四、导数在函数中的应用(15分钟)
1. 讲解导数在函数中的应用,如函数的极值、函数的增减性等。

2. 通过例题演练,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值和函数的增减性。

五、实际问题解决(10分钟)
1. 带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最优化问题、曲线的切线方程等。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的理解。

2. 布置相关练习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导数的概念及应用,通过理论讲解、例题演练和实际问题解决,帮助学生掌握了导数的相关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导数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要及时进行课堂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第3章概率3.3几何概型(2)教案苏教版必修3

高中数学第3章概率3.3几何概型(2)教案苏教版必修3

3.3 几何概型第2课时导入新课设计思路一:〔问题导入〕以下图是卧室与书房地砖示意图,图中每一块地砖除颜色外完全一样,小猫分别在卧室与书房中自由地走来走去.在哪个房间里,小猫停留在黑砖上概率大?卧室〔书房〕设计思路二:〔情境导入〕在概率论开展早期,人们就已经注意到只考虑那种仅有有限个等可能结果随机试验是不够,还必须考虑有无限多个试验结果情况.例如一个人到单位时间可能是8:00 至9:00之间任何一个时刻;往一个方格中投一个石子,石子可能落在方格中任何一点……这些试验可能出现结果都是无限多个.推进新课新知探究对于导入思路一:由于地砖除颜色外完全一样,小猫自由地走来走去,因此,小猫可能会停留在任何一块地砖上,而且在任何一块地砖上停留可能性一样,对于这样一个随机事件概率,有如下结论:对于一个随机试验,如果我们将每个根本领件理解为从某特定几何区域内随机地抽取一点,而该区域内每一点被取到时机都一样,这样就可以把随机事件与几何区域联系在一起.如果每个事件发生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那么称这样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简称几何概型.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一样也是一种等可能事件概率模型,它特点是:〔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结果,也就是根本领件有无限多个. 〔2〕根本领件出现可能性相等.实际上几何概型是将古典概型中有限性推广到无限性,而保存等可能性,这就是几何概型.几何概型概率计算方法如下:一般地,在几何区域D 中随机地取一点,记事件“该点落在其内部一个区域d 内〞为事件A ,那么事件A 发生概率为P(A)= .这里要求D 测度不为0,其中“测度〞意义依D 确定,当D 分别是线段、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时,相应“测度〞分别是长度、面积与体积等.对于导入思路二:〔1〕几何概率模型:如果每个事件发生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那么称这样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2〕几何概型概率公式:P 〔A 〕=)()(面积或体积的区域长度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面积或体积的区域长度构成事件A . 〔3〕几何概型特点: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结果〔根本领件〕有无限多个.2°每个根本领件出现可能性相等.应用例如思路1例1 取一个边长为2a 正方形及其内切圆〔如下图〕,随机向正方形内丢一粒豆子,求豆子落入圆内概率.分析:由于是随机丢豆子,故可以认为豆子落入正方形内任意一点都是时机均等,这符合几何概型条件,可以看成几何概型.于是利用几何概型求概率公式,豆子落入圆中概率应该等于圆面积与正方形面积比.解:记“豆子落入圆内〞为事件A ,那么 P(A)=4422ππ==a a 正方形面积圆的面积. 答:豆子落入圆内概率为4π.点评:在解题时,首先要区分是古典概型还是几何概型,这两种随机事件概率类型虽然每一个事件发生都是等可能,但是几何概型是有无数个根本领件情形,古典概型是有有限个根本领件情形.此外,本例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过程如下:〔1〕在Excel 软件中,选定A1,键入“=〔rand 〔〕-0.5〕*2”. 〔2〕选定A1,按“ctrl+C〞.选定A2~A1 000,B1~B1 000,按“ctrl+V〞.此时,A1~A1 000,B1~B1 000均为[-1,1]区间上均匀随机数.〔3〕选定D1,键入“=power 〔A1,2〕+ power 〔B1,2〕〞;再选定D1,按“ctrl+C〞;选定D2~D1 000,按“ctrl+V〞,那么D列表示A2+B2.〔4〕选定F1,键入“=IF〔D1>1,1,0〕〞;再选定F1,按“ctrl+C〞;选定F2~F1 000,按“ctrl+V〞,那么如果D列中A2+B2>1,F列中值为1,否那么F列中值为0.〔5〕选定H1,键入“FREQUENCY〔F1:F10,0.5〕〞,表示F1~F10中小于或等于0.5个数,即前10次试验中落到圆内豆子数;类似,选定H2,键入“FREQUENCY〔F1:F20,0.5〕〞,表示前20次试验中落到圆内豆子数;选定H3,键入“FREQUENCY 〔F1:F50,0.5〕〞,表示前50次试验中落到圆内豆子数;选定H4,键入“FREQUENCY〔F1:F100,0.5〕〞,表示前100次试验中落到圆内豆子数;选定H5,键入“FREQUENCY〔F1:F500,0.5〕〞,表示前500次试验中落到圆内豆子数;选定H6,键入“FREQUENCY〔F1:F1 000,0.5〕〞,表示前1 000次试验中落到圆内豆子数.〔6〕选定I1,键入“H1*4/10〞,表示根据前10次试验得到圆周率π估计值;选定I2,键入“H2*4/10〞,那么I2为根据前20次试验得到圆周率π估计值;类似操作,可得I3为根据前50次试验得到圆周率π估计值,I4为根据前100次试验得到圆周率π估计值,I5为根据前500次试验得到圆周率π估计值,I6为根据前1 000次试验得到圆周率π估计值.如图:例2 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在斜边AB上任取一点M,求AM小于AC概率.分析:在线段AB上取一点C′,使得线段AC′长度等于线段AC长度.那么原问题就转化为求AM小于AC′概率.所以,当点M 位于以下图中线段AC′上时,AM<AC,故线段AC′即为区域d.区域d测度就是线段AC′长度,区域D测度就是线段AB长度.解:在AB上截取AC′=AC.于是P(AM<AC)=P(AM<AC′)=.2.答:AM小于AC′概率为2变式训练:假设将例2改为:如以下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中,过直角顶点C在∠ACB内部任作一条射线CM,与线段AB交于点M,求AM小于AC概率.解:此时,应该看作射线CM落在∠ACB内部是等可能.公式中区域D是∠ACB〔内部〕,而区域d求法应该与原题是一样,即在线段AB上取一点C′,使得线段AC′长度等于线段AC长度〔如图〕,那么区域d就是∠ACC′〔内部〕.从而区域d测度就是∠ACC′度数,区域D测度就是∠ACB度数.∠ACC′==67.5°,所以所求事件概率为.点评:由此可见,背景相似问题,当等可能角度不同时,其概率是不一样.此题可参考习题3.3第6题.例3 (会面问题)甲、乙二人约定在12 点到下午5 点之间在某地会面,先到者等一个小时后即离去.设二人在这段时间内各时刻到达是等可能,且二人互不影响.求二人能会面概率.分析:两人相约时间都是5小时,设X ,Y 分别表示甲、乙二人到达时刻,因此,0≤X≤5,0≤Y≤5,这样两人到达时刻就构成一个正方形,而两人能会面必须满足|X -Y|≤1,而这个不等式所表示是一个带状,位于正方形内图形,由于两人到达时刻是随机,而且,在每一个时刻到达可能性是一样,因此,符合几何概型所具有特点,可以运用几何概型概率计算方法来计算.解:记A={二人能会面}.以 X ,Y 分别表示甲、乙二人到达时刻,于是0≤X≤5,0≤Y≤5,即点M 落在图中阴影局部.所有点构成一个正方形,即有无穷多个结果.由于每人在任一时刻到达都是等可能,所以落在正方形内各点是等可能,符合几何概型条件.二人会面条件是:|X -Y|≤1,故正方形面积为5×5=25,阴影局部面积为5-2×21×42259. 点评: 建立适当数学模型,是解决几何概型问题关键.对于“碰面问题〞可以模仿此题建立数学模型.例4 如图,随机投掷一个飞镖扎在靶子上,假设飞镖既不扎在黑色靶心,也不扎在两个区域之间,更不会脱靶,求飞镖扎在以下区域概率:(1)编号为25区域;(2)编号在6到9之间区域;(3)编号为奇数区域.〔每一个小区域面积一样〕分析:由于飞镖是随机投掷到靶子上,并且落在靶子每一个位置可能性一样,因此,符合几何概型特点.解: 假设靶子每一个区域面积为1个单位,那么靶子所在圆面积为28个单位.〔1〕记事件A 为“飞镖扎在编号为25区域〞,那么P(A)= 281. 〔2〕记事件B 为“飞镖扎在编号为6到9之间区域〞,那么P(B)= .〔3〕记事件C 为“飞镖扎在编号为奇数区域〞,那么P(C)=.答:〔1〕飞镖扎在编号为25区域概率为281;(2)飞镖扎在编号在6到9之间区域概率为71;(3)飞镖扎在编号为奇数区域概率为21. 点评:仔细研读题目,从题目提供信息进展分析,寻找适当解题方法,是解决此题要害所在.思路2例1 在1 L 高产小麦种子中混入了一粒带麦锈病种子,从中随机取出10 mL ,含有麦诱病种子概率是多少分析:病种子在这1 L 种子中分布可以看作是随机,取得10 mL 种子可视为区域d ,所有种子可视为区域D.解:取出10 mL 麦种,其中“含有病种子〞这一事件记为A ,那么 P(A)=1001100010==所有种子的体积取出种子的体积. 答:含有麦诱病种子概率为1001. 点评:由于病种子是随机地处在容器中,它可以位于容器任何一个位置,而且在每一个位置可能性一样,符合几何概型特点,所以运用几何概型概率计算方法来解决此题.例2 假设你家订了一份报纸,送报人可能在早上6:30~7:30之间把报纸送到你家,你父亲离开家去工作时间在早上7:00~8:00之间,问你父亲在离开家前能得到报纸(称为事件A)概率是多少?分析:由于两人到达与离开时刻是随机,而且,在每一个时刻到达或离开可能性是一样,因此,符合几何概型所具有特点,可以运用几何概型概率计算方法来计算.解:如图,以横坐标x表示报纸送到时间,纵坐标y表示父亲离家时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假设随机试验落在方形区域内任何一点是等可能,所以符合几何概型条件.根据题意,只要点落到阴影局部,就表示父亲在离开家前能得到报纸,即事件A发生,所以P(A)==87.5%.点评:建立适当数学模型,该模型符合几何概型特点,这是解答此题关键所在.另外我们还可以运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来模拟该试验.设X是0到1之间均匀随机数,Y也是0到1之间均匀随机数.如果Y+7>X+6.5,即Y>X-0.5,那么父亲在离开家前能得到报纸.计算机模拟方法:〔1〕选定A1,键入函数“=rand〔〕〞;〔2〕选定A1,按“ctrl+C〞,选定A2~A50,B1~B50,按“ctrl+V〞.此时,A1~A50,B1~B50均为[0,1]区间上均匀随机数.用A列数加7表示父亲离开家时间,B列数加6.5表示送报人送到报纸时间.如果A+7>B+6.5,即A-B>-0.5,那么表示父亲在离开家前能得到报纸.〔3〕选定D1,键入“=A1-B1”;再选定D1,按“ctrl+C〞,选定D2D50,按“ctrl+V〞.〔4〕选定E1,键入函数“=FREQUENCY〔D1:D50,-0.5〕〞,E1表示统计D列中小于或等于-0.5数个数,即父亲在离开家前不能得到报纸频数.〔5〕选定F1,键入“=〔50-E1〕/50.F1表示统计50次试验中,父亲在离开家前能得到报纸频率.下面是我们在计算机上做50次试验,得到结果是P(A)=0.88,如图:例3 假设一个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都是0到1之间随机数,试求斜边长小于34事件概率.分析:由于直角边长是0到1之间随机数,因此设两直角边长分别为x,y,而x,y满足0≤x≤1,0≤y≤1,斜边长=,x,y可以落在0≤x≤1,0≤y≤1所表示图形任何一个位置,而且在每个位置可能性一样,满足几何概型特点.解:设两直角边长分别为x,y,那么0≤x≤1,0≤y≤1,斜边长=,如右图,样本空间为边长是1正方形区域,而满足条件事件所在区域面积为.因此,所求事件概率为P=.点评:根据条件,构造满足题目条件数学模型,再运用几何概型概率计算方法来计算某个事件发生概率,是一种常用求解概率问题方法.例4 甲、乙两人相约于中午12点到13点之间在某一个地方碰面,并约定先到者等候20分钟后可以离开,试设计模拟方法估计两人能碰面概率.分析:当两人到达碰面地点时间相差在20分钟之内时,两人能碰面.我们可以用两个转盘来模拟两人到达碰面地点时间.解: 运用转盘模拟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做两个带指针〔分针〕转盘,标上刻度在0到60来表示时间,如右图;〔2〕每个转盘各转m 次,并记录转动得到结果,以第一个转盘结果x 表示甲到达碰面地点时间,以第二个转盘结果y 表示乙到达碰面地点时间;〔3〕统计两人能碰面〔满足|x -y|<20〕次数n ;〔4〕计算m n 值,即为两人能碰面概率近似值〔理论值为95〕. 点评:实施模拟方法除了转盘模拟方法外,还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即计算机来模拟,具体操作如下:〔1〕新建一个电子表格文件,在A1位置输入:=RAND( )60,产生一个0到60随机数x ;〔2〕将A1位置处表达式复制到B1处,这样又产生一个0到60随机数y ;〔3〕在C1位置处输入:=IF 〔A1-B1<=-20,0,IF 〔A1-B1<20,1,0〕,判断两人能否碰面〔即是否满足|x -y|<20〕,如果是,就返回数值1,否那么返回数值0;〔4〕将第一行三个表达式复制100行,产生100组这样数据,也就是模拟了100次这样试验,并统计每次结果;〔5〕在C101处输入:=SUM(C1:C100)/100统计这100次重复试验中正好两人能碰面频率,即事件“两人能碰面〞发生概率近似值.知能训练课本本节练习4、5.解答:4.设A={射线OA落在∠xOT内}.因为射线OA落在∠xOT内是随机,也就是射线OA可以落在∠xOT内任意一个位置,这符合几何概型条件,区域d测度是60,区域D测度是360,根据几何概型概率计算公式,得P(A)=.5.运用计算机模拟结果大约为2.7左右.点评:根据实际问题背景,判断是否符合几何概型特点,如是那么选择符合题意“测度〞,运用求几何概型概率方法来解决问题,此外我们还可以设计符合问题模拟方法来模拟得到问题近似解.课堂小结在这节课上我们主要是运用几何概型求解一些问题概率,以及运用模拟方法求某一个事件概率近似值.结合上节课内容可以知道,几何概型概率问题仍然是随机事件概率,与古典概型区别是古典概型所含根本领件个数是有限个,而几何概型所包含根本领件个数是无限.对于几何概型我们着重研究如下几种类型:〔1〕与长度有关几何概型;〔2〕与面积有关几何概型;〔3〕与体积有关几何概型;(4)与角度有关几何概型.其中我们对与面积有关几何概型与与体积有关几何概型要求重点掌握.作业课本习题3.3 4、5、6.设计感想几何概型是区别于古典概型又一随机事件概率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根据问题背景,判断该事件是属于古典概型还是几何概型,这两者区别在于构成该事件根本领件个数是有限个还是无限个.在使用几何概型概率计算公式时,一定要注意其适用条件:每个事件发生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长度成比例.随机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我们可以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来产生均匀随机数,从而来模拟随机试验,其具体方法是:建立一个概率模型,它与某些我们感兴趣量〔如概率值、常数〕有关,然后设计适当试验,并通过这个试验结果来确定这些量.这种方法也是我们研究问题常用方法.习题详解1.记A={灯与两端距离都大于2 m}.因为把一盏灯挂在绳子上位置是随机,也就是说灯挂在绳子上位置可以是绳子上任意一点,这符合几何概型条件,根据P=,得P(A)= .答:灯与两端距离都大于2 m概率为13.2.记A={所投点落入小正方形内}.由于是随机投点,故可以认为所投点落入大正方形内任意一点都是时机均等,这符合几何概型条件,可以看成几何概型.于是利用几何概型求概率公式,所投点落入小正方形内概率应该等于小正方形内面积与大正方形面积比,即 P(A)=943222==大正方形面积小正方形面积. 答:所投点落入小正方形内概率为94.3.记A={所投点落在梯形内部}.由于是随机投点,故可以认为所投点落入矩形内任意一点都是时机均等,这符合几何概型条件,可以看成几何概型.于是利用几何概型求概率公式,所投点落入梯形内部概率应该等于梯形面积与矩形面积比,即 P(A)=125)2131(21=⨯⨯+⨯=b a b a a 矩形面积梯形面积. 答:所投点落在梯形内部概率为125. 4.设A={该点落在正方形内}.因为该点落在正方形内是随机,也就是该点可以落在正方形内任意一个位置,这符合几何概型条件,根据几何概型求概率计算公式,得P(A)=. 答:乘客到达站台立即乘上车概率为π21. 5.分析:直接求“硬币落下后与格线有公共点〞概率比拟困难,可以考虑先求“硬币落下后与格线无公共点〞概率,再求“硬币落下后与格线有公共点概率〞.解:因为直径等于2 cm 硬币投掷到正方形网格上是随机,也就是硬币可以落在正方形网格上任意一个位置,这符合几何概型条件.要求“硬币落下后与格线无公共点〞概率,根据几何概型求概率计算公式:P(A)=,因为每个小正方形边长都等于6 cm ,硬币直径为2 cm ,设有n 个小正方形,那么区域d 测度为n·π·12,区域D 测度n·62,故“硬币落下后与格线无公共点〞概率为,而事件“硬币落下后与格线有公共点〞是“硬币落下后与格线无公共点〞对立面,所以事件“硬币落下后与格线有公共点〞概率为1-36π.答:硬币落下后与格线有公共点概率为1-36π.6.贝特朗算出了三种不同答案,三种解法似乎又都有道理.人们把这种悖论称为概率悖论,或贝特朗奇怪论.贝特朗解法如下:解法一:任取一弦AB ,过点A 作圆内接等边三角形〔如图1〕.因为三角形内角A 所对弧,占整个圆周31.显然,只有点B 落在这段弧上时,AB 弦长度才能超过正三角形边长a ,故所求概率是31.解法二:任取一弦AB ,作垂直于AB 直径PQ.过点P 作圆内接等边三角形,交直径于N ,并取OP 中点M 〔如图2〕.容易证明QN=NO=OM=MP.我们知道,弦长与弦心距有关.一切与PQ 垂直弦,如果通过MN 线段,其弦心距均小于QN ,那么该弦长度就大于等边三角形边长,故所求概率是21.解法三:任取一弦AB.作圆内接等边三角形内切圆〔如图3〕,这个圆是大圆同心圆,而且它半径是大圆21,它面积是大圆4141. 图1 图2 图3细细推敲一下,三种解法前提条件各不一样:第一种假设了弦端点在四周上均匀分布;第二种假设弦中点在直径上均匀分布;第三种假设弦中点在小圆内均匀分布.由于前提条件不同,就导致三种不同答案.这是因为在那时候概率论一些根本概念〔如事件、概率及可能性等〕还没有明确定义,作为一个数学分支来说,它还缺乏严格理论根底,这样,对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看法,以致产生一些奇谈怪论.。

苏教版高中高二数学必修3《统计》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高中高二数学必修3《统计》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高中高二数学必修3《统计》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思考,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以下知识:1.了解概率统计是什么,以及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掌握二项分布的概念、性质和应用,能够利用二项分布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3.掌握泊松分布的基本知识和特点,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分布模型;4.能够利用中心极限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和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教学内容1. 概率统计(1)概念概率统计是概率论和统计学的组合,它主要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和规律的应用问题。

(2)应用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概率统计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

例如:天气预报、金融风险分析、质量控制、医学诊断等等。

2. 二项分布(1)概念二项分布是把n个相同的独立的伯努利试验重复进行,且每次试验只有两个结果时的概率分布。

(2)性质二项分布具有以下性质:•试验次数n确定时,二项分布仅由成功概率p确定;•二项分布是离散分布,其取值只能是非负整数;•二项分布是对称的当且仅当p=0.5.(3)应用二项分布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球类比赛的胜负、某种产品的合格率、股票价格上涨或下跌的概率等。

3. 泊松分布(1)概念泊松分布是一种离散分布,它适用于表示单位时间或空间内某事件发生次数的概率分布。

(2)特点泊松分布的特点:•事件出现次数的概率与时间长度成正比,与时间长度无关;•事件的发生是独立的,且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次数是有限的;•很多的小概率事件会造成一个大概率事件。

(3)应用泊松分布广泛应用于解决人群中非病因的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某机器失效的次数、电话交换机接到电话的数量等问题。

4. 中心极限定理(1)概念中心极限定理是数理统计学的基本定理,它表明在适当的条件下,大量独立随机变量之和的分布趋近于正态分布。

(2)应用中心极限定理常被应用于测量样本的均值和方差,通过对均值和方差的估计抽取出随机变量,从而推断总体的均值和方差。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老师通过讲授理论知识,观看视频,模拟实验等多种形式将重点难点知识点讲透彻,深入学生的思想中。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第一章-算法初步1.2.1ppt课件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第一章-算法初步1.2.1ppt课件

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 2,3,4.利用海伦公式设 计一个算法,求出该三角形的面积,并画出流程图.(海伦公 式: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 a,b,c,则三角形的面积 S a+b+c = pp-ap-bp-c,其中 p= 2 )
【解】
先将三角形的各边长赋值,求出三角形周长的
一半,然后利用公式求解. 算法如下: S1 a←2,b←3,c←4;
组成的,其中图框
表示各种操作的类型, 图框中的 文字 和 符号 表示操作的内 容, 流程线 表示操作的先后次序.
2.常见的图框、流程线及功能
图形符号
功能 表示算法的 开始或 结束 ,一般画 起止框 成 圆角矩形 输入、输出 输入、 表示 操作,一般画成 平行四边形 输出框 或 计算 ,一般画成 矩形 处理框 表示 赋值 根据条件决定执行两条路径中 判断框 某一条 菱形 ,一般画成 表示 执行步骤 流程线 箭头线 表示 的
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问题 入手,通过分析问题、交流方案、解决问题、运用问题的探 索过程,让学生全程参与到问题的探索中而突破难点. 通过学生对常见的图框及功能的理解和认识,结合典型 例题及变式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顺序结构的流程图的设计 而强化了重点.
●教学流程
演示结束
§1.2 流程图 1.2.1 顺序结构
教师用书独具演示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顺序结构的特点,设计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会用算法分析问题;能够使用顺序结 构编写简单的程序解决具体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用结构化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的便捷性;明确结构化在程序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激励尝试 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和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各种图框的功能,会用算法图框表示顺序结构. 难点:对顺序结构的概念的理解;利用图框表示流程线 顺序结构.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茎叶图》教案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茎叶图》教案

2.2.3 茎叶图教学目标(1)掌握茎叶图的意义及画法,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用茎叶图用数据统计; (2)通过实例体会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茎叶图的各自特征,从而恰当地选择上述方法分析样本的分布,准确地做出总体估计. 教学重点茎叶图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难点茎叶图用数据统计.教学过程 一、复习练习:为了了解高一学生的体能情况,某校抽取部分学生进行一分钟跳绳次数次测试,将所得数据整理后,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图中从左到右各小长方形面积之比为2:4:17:15:9:3,第二小组频数为12.(1) 第二小组的频率是多少?样本容量是多少? (2) 若次数在110以上(含110次)为达标,试估计该学校全体高一学生的达标率是多少? (3) 在这次测试中,学生跳绳次数的中位数落在哪个小组内?请说明理由。

分析: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相应各组的频率,小长方形的高与频数成正比,各组频数之和等于样本容量,频率之和等于1。

解:(1)由于频率分布直方图以面积的形式反映了数据落在各小组内的频率大小,因此第二小组的频率为:40.0824171593=+++++又因为频率=第二小组频数样本容量所以 121500.08===第二小组频数样本容量第二小组频率(2)由图可估计该学校高一学生的达标率约为171593100%88%24171593+++⨯=+++++(3)由已知可得各小组的频数依次为6,12,51,45,27,9,所以前三组的频数之和为69,前四组的频数之和为114,所以跳绳次数的中位数落在第四小组. 二、问题情境1.情境:某篮球运动员在某赛季各场比赛的得分情况如下: 12,15,24,25,31,31,36,36,37,39,44,49,50.2.问题:如何有条理地列出这些数据,分析该运动员的整体水平及发挥的稳定程度? 三、建构数学 1.茎叶图的概念:一般地:当数据是一位和两位有效数字时,用中间的数字表示十位数,即第一个有效数字,两边的数字表示个位数,即第二个有效数字,它的中间部分像植物的茎,两边部分像植物茎上长出来的叶子,因此通常把这样的图叫做茎叶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苏教数学③ 2.4线性回归方程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系属于线性负相关的是() A.父母的身高与子女身高的关系 B.身高与手长 C.吸烟与健康的关系 D.数学成绩与物理成绩的关系 答案:C
2.由一组数据1122()()()n n x y x y x y L ,,,,,,得到的回归直线方程$
y bx a =+,那
么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直线$
y bx a =+必经过点()x y , B.直线$y bx a =+至少经过点1122()()()n n x y x y x y L ,,,,,,中的一个点
C.直线$y bx a =+a 的斜率为12
2
1
n
i
i
i n
i
i x y
nx y x
nx
==--∑∑
D.直线$y bx a =+和各点
1122()()()
n n x y x y x y L ,,,,,,的总离差平方和
2
1
[()]n
i
i i y
bx a =-+∑是该坐标平面上所有直线与这些点的离差平方和中最
小的直线 答案:B
3.实验测得四组()x y ,的值为(12)(23)(34)(45),,,,,,,,则y 与x 之间的回归直线方程为()
A.$
1y x =+ B.$2y x =+ C.$
21y x =+ D.$1y x =- 答案:A
4.为了考查两个变量x 和y 之间的线性关系,甲、乙两位同学各自独立作了10次和15次试验,并且利用线性回归方法,求得回归直线分别为l1,l2,已知两人所得的试验数据中,变量x 和y 的数据的
平均值都相等,且分别是s t ,,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直线1l 和2l 一定有公共点()s t , B.直线1l 和2l 相交,但交点不一定是()s t , C.必有直线12l l ∥ D.1l 和2l 必定重合 答案:A
二、填空题 5.有下列关系:
(1)人的年龄与他(她)拥有的财富之间的关系 (2)曲线上的点与该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 (3)苹果的产量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4)森林中的同一种树木,其断面直径与高度之间的关系 (5)学生与他(她)的学号之间的关系 其中,具有相关关系的是 .
答案:(1)(3)(4)
6.对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进行的方法叫做回归分析.用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分别表示具有 的两个变量,将数据表中的各
对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得到的表示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的一组数据的图形,叫做.
答案:统计分析;相关关系;散点图
7.将一组数据同时减去3.1,得到一组新数据,若原数据的平均数、方差分别为2
x s
,,则新数据的平均数是,方差是,标准差是.
答案: 3.1
x-;2s;s
8.已知回归直线方程为$ 4.4838.19
=+,则可估计x与y增长速度之比
y x
约为.
答案:5
22
三、解答题
9.某商店统计了近6个月某商品的进价x与售价y(单位:元)的对应数据如下:
求y 对x 的回归直线方程.
解:3528912 6.56
x +++++==∵,4639121486
y +++++==,
6
21
327i
i x
==∑,6
1
396i i i x y ==∑,
6
16
2
21
6 1.1436i i
i i
i x y
xy b x
x
==-=
≈-∑∑∴,0.571a y bx =-=,
∴回归直线方程为$
1.1430.571y x =+.
10.已知10只狗的血球体积及红血球的测量值如下:
5
.90
9
.49
6
.20
6.
55
7
.72
x(血球体积,ml),y(红血球数,百万)
(1)画出上表的散点图;
(2)求出y对x的回归直线方程并且画出图形.
解:(1)见下图
(2)1(45424648423558403950)44.5
10
x=+++++++++=,
1
(6.53 6.309.257.50 6.99 5.909.49 6.20 6.557.72)7.243
10
y=+++++++++=
10
2
1
20183
i
i
x
=
=
∑,10
1
3283.9
i i
i
x y
=
=
∑,
设回归直线方程为$y bx a
=+,
则12
21
0.1597n
i i
i n
i
i x y
nx y b x
nx
==-=≈-∑∑,0.1364a y bx =-=.
图形如下: 11.某医院用光电比色计检验尿汞时,得尿汞含量(毫克/升)与消光系数如下表:
尿汞含量x :2 4 6 8 10 消光系数:y 64 134 205285360 (1)画出散点图;
(2)如果y 与x 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求回归直线方程; (3)估计尿汞含量为9毫克/升时的消光系数. 解: (1)
(2)由散点图可知y与x线性相关,设回归直线方程为$y bx a
=+.列表:
2
777456209.6
37.1522056b -⨯⨯=
=-⨯∴,
209.637.15613.3a =-⨯=-∴.
∴回归直线方程为$
37.1513.3y x =-. (3)当9x =时,$
37.15913.3321.05y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