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京杭运河杭州段景观演变及提升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卷 第17期

2015年6月浅谈京杭运河杭州段景观演变及提升方向

俞颖燕

杭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 浙江杭州 310016

摘 要:本文通过对杭州运河开凿、改线到最终形成的历程分析,明确京杭运河是一个完整水利工程体系,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未来运河建设应紧紧围绕运河公共开放空间和运河文化这一主线,站在运河与城市空间景观交融、活动渗透、风貌协调的角度,开展运河景观提升,从而进一步延续运河历史文脉,增强运河风貌特色,彰显运河文化魅力。

关键词:京杭运河杭州段;景观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儿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大运河正式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为推动大运河申遗的重要城市,杭州区域内共有7个遗产点段,京杭运河杭州段在首批申遗成功的遗产点段中是最为集中展现运河历史风貌的河段,属于大运河杭州段中的运河正河。其南起与钱塘江交汇的三堡船闸,由南向北依次穿越杭州江干区,下城区、拱墅区、余杭区,直至杭州东北行政边界,河道长度54公里(包含运河中线5公里,东线49公里)

运河景观作为运河有机更新历程中的外在表征,具有极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如何在发展中延续其景观特质,使其景观建设体现历史连贯性,成为后一阶段运河景观提升需要面对的问题,本文从梳理运河发展历程入手,对运河景观形成进行演变分析,找寻运河景观价值的独特性,为后续运河深化建设提供一种基于历史演变角度的景观塑造思路。

1、京杭运河杭州段的历史发展脉络

1.1京杭运河杭州演变成型历程

杭州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南端城市,同时也是大运河体系中另一条正河河道——浙东运河的西端城市。运河这一黄金水道,在政治上突出以漕运为主导功能,在经济上促进了商业、贸易、运输、仓储等产业发展,在生活上成为人们日常排水、给水、日常洗用等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来看,运河是促成杭州生发、繁荣的“母亲河”。

京杭运河杭州段位于杭州市西湖之东北,属于京杭大运河的江南段,又称江南运河(杭州段)。如果从秦始皇时期开辟陵水道开始追溯,杭州市境的运河开凿历史已经历了两千两百余年。在历史长河中,杭州境内的运河航道受到航运交通、水利的影响而几经变更,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杭州境内最早的运河秦代陵水道具体线路已不可考,但走向大致与今天杭州至嘉兴的上塘河一致,且一直保持到隋代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其江南运河段仍是在前代的基础上,疏浚加深而成,在杭州境内经海宁长安到余杭临平,然后走上塘河抵杭州并通过清湖河(清代名浣纱河,现已湮没填埋)联系钱塘江。唐、五代、南北宋时期,为了避免杭州湾泥沙淤积影响运河水源,解决运河与钱塘江沟通河道的淤塞问题,实施引西湖水入运河等水利工程,先后新开了沙河(五代时称盐桥河,今中河)、茅山河(上游称龙山河)、菜市河(今东河)、并在运河入江口置龙山、浙江两闸。同时,唐代江南运河除了上塘河主航道外,还另开了东苕溪航线,货物由东苕溪北运至湖州,经平望与京杭大运河相接;直至南宋,上塘河淤塞,而开奉口河自余杭奉口引东苕溪东南达杭州北新桥,槽舟改走今奉口河与下塘河(今西塘河)。元末至正十九年(1359),起义军张士诚发动军民开挖从塘栖至杭州的新河,促使江南运河南端改道,并最终形成了由桐乡崇德经余杭塘栖至杭州的走向。

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开展了河道疏浚与改造,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交通部分进行航道改造时将平望至乌镇,经练市过新市穿韶村漾到塘栖的河道按四级航道改造,并标识为京杭大运河。这段航道是所有京杭大运河走向中航程最短的,成为江南运河中线。而在杭州市区内,八十年代开始政府实施了沟通钱塘江、打通瓶颈、全线实施的三阶段运河整治改造工程,新修了从杭州港艮山门码头至三堡的航道和300吨级三堡船闸,京杭运河杭州段从原来职能通行60吨级至100吨级船舶提高到500吨级船舶。今天我们看到的京杭运河杭州段河道至此全部成形。

从以上杭州运河开凿、改线到最终形成的历程中可见:京杭运河是一个以正河、支河、内河、城河、引河和闸、坝等航运、水利工程共同组成的水利工程体系,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本次规划所指的京杭运河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从三堡船闸至塘栖段的京杭运河大致经历了三个关键时期逐渐稳定成为今天的线形走向:一是从北新关至艮山门一段,形成于吴越至南宋时期,为连接江南运河杭州段(今上塘河)与杭州古城的城外运河以及北护城,并通过清湖河、盐桥河、菜市河等内河与钱塘江沟通;二是元代末期新挖的从北新关向北至市界的河道;三是解放后八十年代后期建设的从艮山门至三堡船闸新线以及从平望经乌镇至塘栖的运河中线。

1.2城河空间发展脉络

在京杭大运河沿线所串联的8省35市中,杭州城只是运河聚落遗产中的一个。但运河的开凿、改线或通埠等,均对杭州城市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隋朝以前秦陵水道未对杭州城市发展产生显著影响;隋唐至元明清时期江南运河开凿杭州因“江南水运的最重要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地位而一跃成为“东南第一郡”,运河沿线区域逐渐走向繁荣兴盛;清末至近现代,随着水陆运输繁盛、近现代民族工业发展以及作为日租界的特殊历史背景,运河地区云集了茶园、服务于码头的林立店铺以及民族资本家创办的工厂、仓库等,可谓繁华一时。解放以后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因运河航运功能的逐渐衰退,运河两岸城市逐渐走向衰落,遗留下的建筑大多改为住宅或厂房,成为个体工商业者、近代产业工人及其后裔的聚居区,并慢慢沦落为杭州的“下只角”。八十年代以后进入城河空间发展的新阶段,改变了以往由运河经济主导城市功能的状况,而是随着杭州城市发展悄悄改变着运河沿岸区域的发展命运,包括河道建设、疏浚及航运水利工程设施建设,运河两岸地区开展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以及两岸生态绿化景观改善等,使运河从原来作为物资集散地、工业仓库码头等具有航运时代特征的功能逐步转变为市民休闲、旅游、文化、博览的重要公共开放空间地区。

2. 运河两岸城市景观发展现状

2.1发展现状

京杭运河杭州段自北向南串联余杭塘栖、拱墅、下城和江干四个城区,并经过三堡船闸汇入钱塘江。沿线既有郊野风光,也有现代化的城市区段和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人文景观,并有工业、仓储、堆场等交杂其间。其中余杭区段以湿地、圩田等原始自然的环境风貌和塘栖古镇聚落构成了开敞自然的郊野景观;拱墅区段以拱宸桥、小河直街、大兜路三处历史街区和工业遗产、历史遗迹构成了运河历史文化展示的核心,并与周边以住宅为主的现代建筑相交融;下城区段运河穿越了杭州城市中心武林广场,展示了现代开放的城市形象;江干区段运河流经杭州最重要的两个未来开发重点区域城东新城和钱江新城,展现了不同建设阶段下尚且凌乱的景观。

2.2运河综合保护工程

自1982年杭州市决定着手“运河污染综合整治研究”, 并于1983年开始建设运河与钱塘江沟通工程,至今已有21年时间。其间大致经历了基础起源、筹备启动、快速推进和成熟提升四个建设阶段。本世纪初杭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运河综合整治的决议》,随后成立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指挥部(现更名为“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开展《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战略规划》,并从2006年起每年实施运河综保工程(三堡船闸至塘栖段),最终奠定了运河两岸城市景观的新面貌:运河沿线的拱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