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京杭运河杭州段景观演变及提升方向
关于杭州主城区京杭大运河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

关于杭州主城区京杭大运河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杭州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古城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
京杭大运河作为杭州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优势,其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以下是我对于杭州主城区京杭大运河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需要重视保护和修复京杭大运河的历史遗迹。
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如运河桥梁、码头、古运河城等。
这些文化遗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
对于这些遗迹的保护和修复应该是旅游开发的首要任务之一。
要注重京杭大运河与当代城市的融合。
杭州市主城区经济发展迅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京杭大运河的保留区域也面临挤压和破坏的问题。
在旅游开发中,要注重运河与城市的融合,将运河作为城市的景观和历史文化的延续,保持城市空间的连续性和流动性。
要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京杭大运河沿线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西湖、灵隐寺、柳浪闻莺等。
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可以开发一系列与运河相关的旅游产品,如游船观光、运河漂流、沿岸步行等,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体验和服务。
第四,要加强京杭大运河的宣传和推广。
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京杭大运河,可以通过举办运河文化节、举办运河摄影展、制作运河宣传片等方式来加强宣传和推广。
可以与其他旅游景点和景区进行合作,打造京杭大运河的品牌形象,提升其在旅游市场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要注重京杭大运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开发必须要注重保护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
在开发过程中,要注重运河水域和沿岸的环保工作,加强对游客的教育宣传,引导游客文明旅游,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杭州主城区京杭大运河的旅游开发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通过重视保护和修复历史遗迹、注重运河与城市的融合、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加强宣传和推广以及注重可持续发展,可以将京杭大运河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为杭州市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积极贡献。
关于杭州主城区京杭大运河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

关于杭州主城区京杭大运河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近年来,杭州主城区京杭大运河旅游开发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运河之一,京杭大运河为杭州增添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京杭大运河资源,提升杭州旅游业的竞争力,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思考和规划。
对于京杭大运河旅游开发,我们应该注重保护与利用并重。
京杭大运河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这些宝贵的资源需要得到妥善保护,不能因为旅游开发而受损。
我们也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通过设计精心、开发创新,让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运河文化,实现文化传承和旅游经济双赢。
要提升京杭大运河旅游的品质和服务水平。
在旅游开发中,我们需要加强对京杭大运河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提升码头、游船等设施的设计和建造水平,改善沿线景点的开发和管理,完善服务设施,提升服务质量。
只有在提供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才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第三点,提升京杭大运河的文化价值。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水运通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我们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展览等活动,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运河文化、体验传统手工艺等,进一步提升运河旅游的文化价值。
鼓励当地居民参与以传统手工艺品、饮食文化等为载体,为运河旅游增添地道的民俗风情。
加强京杭大运河旅游的开发与周边产业的配套。
除了大运河本身,我们还可以将周边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点等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形成完整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实现旅游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可以适度发展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如餐饮、住宿、旅游纪念品等,为游客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和选择,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京杭大运河旅游开发需要综合考虑文化、历史、旅游等多方面因素,才能实现保护与利用并重、提升品质与服务、凸显文化价值、促进产业发展的目标。
希望杭州能够在京杭大运河旅游开发中取得更大的成就,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也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运河杭州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景观提升规划设计

大运河杭州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景观提升规划设计I. 前言- 大运河历史背景简介- 杭州段大运河的重要性和现状II. 文化价值分析- 杭州段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价值- 杭州段大运河的文化影响力III. 问题整理- 杭州段大运河存在的问题- 问题带来的影响IV. 发展规划设计- 杭州段大运河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 杭州段大运河发展规划的具体措施V. 景观提升实施方案- 杭州段大运河景观提升方案- 杭州段大运河景观提升实施计划VI. 结论- 杭州段大运河的未来发展前景- 杭州段大运河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建议第一章:前言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一条大型人工运河,连通了北方的黄河流域与南方的长江流域,贯穿了中国的许多省份和城市。
大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但是自唐代起,经过数百年的修建和完善,大运河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交通干线和物资流通通道之一。
直到今天,大运河至今仍是中国境内最长、最古老、最具活力的水道之一。
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段大运河将杭州与外界连接在了一起,成为了杭州城市文化和交通的重要标志。
杭州古老的运河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随着城市化进程展现了许多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杭州段大运河的文化价值,需要对其进行全面认识、分析和规划设计,为其未来的保护和发展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方案和策略。
本章将首先介绍大运河的历史背景,然后通过对杭州段大运河的简要描述,介绍其在杭州历史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最后对杭州段大运河的现状进行简要描述,为后续章节的研究奠定基础。
一、大运河的历史背景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它连接的是两条十分重要的河流:长江和黄河。
其修筑历经千百年,包括春秋、战国、汉、唐、元、明、清等时期,从而形成了一条连接南北的运河大网。
根据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于2014年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杭州段大运河的重要性和现状杭州段大运河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杭州主城区京杭大运河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

关于杭州主城区京杭大运河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杭州主城区京杭大运河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保留最完整的古代运河,一直以来被视为杭州市的重要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完善,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京杭大运河成为了热门话题。
下面我们来谈谈关于杭州主城区京杭大运河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
应充分挖掘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见证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伟大成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开发中应注重保护和传承其历史文化价值。
可以在运河两岸修建一些文化纪念馆、博物馆,展示和介绍运河的历史渊源、古代航运文化、运河沿线的历史遗迹等,让游客能够深入了解运河的历史文化内涵。
可以在京杭大运河沿线建设一些旅游景点和景区。
这些景点可以是与杭州地方特色相关的,比如龙井茶园、西湖景区等,也可以是历史文化遗迹,比如古代的码头、古运河遗址等。
通过景点的开发,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资源,也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对于京杭大运河的沿线景观和环境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改造。
可以进行景观道路的整修,修建景观带,栽植绿化植物,打造沿河的休闲步道,增加游客的观光体验。
对于运河水域的清洁和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进行河道的清淤、河岸的整治,保持运河的清澈和美丽。
可以开发一些与运河相关的旅游项目和活动。
比如可以引入一些古代水上运动项目,比如龙舟赛等,让游客能够亲身体验古代水运文化。
可以举办一些文化艺术活动,比如古典音乐会、文学沙龙等,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
京杭大运河作为杭州市的重要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应该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要在开发中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建设旅游景点和景区,对沿线景观和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和改造,开发与运河相关的旅游项目和活动,从而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希望未来能够在京杭大运河的旅游开发中有更多的精彩表现。
关于杭州主城区京杭大运河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

关于杭州主城区京杭大运河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
杭州主城区京杭大运河旅游开发在近年来逐渐引起了游客的关注,然而,如何开发和
规划这一旅游资源,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体验运河文化,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需要进行文化挖掘和保护。
京杭大运河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自古
就是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纽带。
在杭州,它不仅是一条水道,更代表着对于物资、人员及
文化的传递。
因此,在运河旅游开发中,应该充分挖掘历史和文化内涵,加强文化保护,
提高游客对于运河文化的认知度。
其次,需要进行形象塑造和管理。
运河周边的环境和市容是影响游客体验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升级环境和市容等方面的工作,塑造运河美好的形象,提高游客体验感。
同时,要对运河旅游区进行规范管理,完善游客服务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游客的旅
游体验。
第三,需要进行创新开发和推广。
运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不断进行创新。
可以从文化、美食、住宿、娱乐等方面进行开发,例如推广运河文化主题游,提供独特的运河美食
体验,开发运河文化主题酒店等,通过不断创新,让运河旅游资源更具吸引力。
最后,需要进行合理分配和规划。
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景点众多,各个景点之间的联系
十分紧密。
因此,在运河旅游开发中,要进行景点规划和合理分配,避免游客人满为患的
情况,同时也能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到运河沿线的景点,提高游客的参与度。
总之,杭州主城区京杭大运河旅游开发不仅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更需要通过精心规
划和管理,充分展现历史和文化内涵,提高运河旅游的吸引力和质量,让更多的游客了解
并体验到运河文化的魅力。
王国平:关于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的思考

王国平:关于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的思考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人类文明古国无不起源于水域的富集之地,城市文明也无不与水有着不解之缘。
由于江、河、湖、海、溪具有取水之便、通航之利,滨水地带往往成为人类最初的栖憩之地、现代城市商贸文化的密集之区。
杭州这座著名江南水城的形成与发展,就是与江、河、湖、海、溪紧密相关。
杭州的环境优势独在于“水”,杭州集江、河、湖、海、溪于一城,她面海而栖、濒江而建、傍溪而聚、因河而兴、由湖而名,是一座“五水共导”的城市。
当我们回顾杭州城市历史的时候,必然会提及京杭大运河在杭州兴起、发展和繁荣中独特的重大贡献。
一、回眸历史:重新认识京杭运河的地位与功绩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佛加大佛塔并称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
万里长城、金字塔、佛加大佛塔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而成为历史陈迹,唯独京杭大运河,却是至今还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流经浙、苏、鲁、冀、津、京六省市,沟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的人工大运河。
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京杭大运河完全可与万里长城相媲美,是古代中国最伟大的两大工程。
在中华大地上,如果说古长城是阳刚的一撇,那么古运河就是阴柔的一捺,共同组成了一个巨大的汉字——“人”。
杭州位于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是大运河的起迄点,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闻名于世。
流淌了一千四百多年的大运河,见证着杭州的成长与变迁,奠定了城市格局、拓展了城市地域、繁荣了城市经济、丰富了城市文化。
京杭大运河,是杭州一个响亮的城市品牌、一张珍贵的世界名片,更是一条哺育杭州成长的母亲河、维系城市兴衰的生命河。
京杭大运河不仅是“国之瑰宝”,更是杭州的“城之命脉”。
(一)大运河:杭州的生发之河。
杭州城市的形成,杭州经久不衰的声誉,就是因为杭州是京杭大运河的起迄点,是大运河与钱塘江的交汇地。
京杭运河-杭州段开发研究

扇博物馆 拱宸桥(起点) 桥西历史街区(中 医保健、餐饮民宿) 刀剪剑伞博物馆群 主题式酒店
主题俱乐部 小河直街历史街区 (老字号美食) 大关公园 远洋商务区 大兜路历史街区 (禅宗养生文化) A8艺术公社 香积寺 胜利河美食街
唐尚433 信义坊商街
富义仓遗址公园
西 湖 文 化 广 场
环 球 中 心
运河新城
杭州运河城区段
5.8km
历史段
5.6km
河宽70-100m左右 运河的历史:展示具有古运河传统风貌 的旅游文化走廊; 运河的现在:展示现代城市商贸中心、 文化中心的新姿; 运河的未来:发展休闲、娱乐、旅游与 居住,展示城市未来的建筑和风貌; 运河新城:集商业和旅游为一
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土特产仓库旧址) 中国扇博物馆(通益公纱厂旧址) 中国伞博物馆( )
大兜路历史街区
商市繁盛景象)
(重现历史上
浙窑陶艺公园(原运河船舶修理
厂,设立了浙窑美术馆、陶瓷制作坊 、瓷陶绘画中心、培训中心等)
运河西岸国际艺术区 运河国际旅游综合体( 13.4ha,南部工业遗产保 护区、中部交通枢纽区、北 部国际旅游服务中心区)
八烙印:杭州漕舫、中国结元素、书法篆刻元素、“运河印象”、“运河骄傲”、 “杭州节奏”、“禅茶——味”茶馆、运河水驿。
十产品:盛世夜景、大河遗韵(造船厂改建)、城市会所(北新关)、武林地下 商圈、禅宗之旅、U库之夜(中石化油库改造)、沿河公园 十二活宝:西湖绸伞、张小泉剪刀、王星记房、都锦生织锦、立轴剪纸、猪脚戏、 武林调、浙派古琴艺术、小热昏、江南丝竹、杭州花篮、本墩笠帽等十二位非物 质文化遗产传人。
政杭 府州 市
关于杭州主城区京杭大运河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

关于杭州主城区京杭大运河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杭州主城区京杭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自古以来,大运河就是我国南北联系的重要通道之一,承载着无数商贸、文化交流的历史。
杭州作为大运河的南端起点,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资源。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杭州,希望亲眼目睹这条历史悠久的大运河,感受它的魅力。
目前杭州主城区京杭大运河的旅游开发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景点规划不够合理、旅游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等。
对于杭州主城区京杭大运河的旅游开发,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合理规划景点,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同时采取有效的宣传推广策略,以吸引更多游客,提升旅游体验,推动大运河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1.2 问题意义杭州主城区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解决。
主要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运河遗产保护和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存在文物破坏和盗窃等现象;旅游资源利用不合理,导致部分景点资源浪费和过度开发;景点规划建设不够完善,缺乏综合考虑和规划,导致景区发展不均衡和资源浪费;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影响游客体验和满意度;宣传推广不够到位,影响了运河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通过分析和探讨这些问题,可以更好地指导和促进京杭大运河旅游开发的持续健康发展。
2. 正文2.1 历史文化价值杭州主城区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大运河的南起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自古以来,这条大运河连接了中国北方与南方,是贯通南北交通的重要水道,也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在杭州主城区,大运河的存在不仅仅是一条水道,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表现在多个方面。
大运河的修建始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承载着古代建设技术与水利工程的传统。
大运河曾是唐宋时期繁荣的商贸之地,沿岸遍布着古代商业集市和码头,见证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活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卷 第17期2015年6月浅谈京杭运河杭州段景观演变及提升方向俞颖燕杭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 浙江杭州 310016摘 要:本文通过对杭州运河开凿、改线到最终形成的历程分析,明确京杭运河是一个完整水利工程体系,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未来运河建设应紧紧围绕运河公共开放空间和运河文化这一主线,站在运河与城市空间景观交融、活动渗透、风貌协调的角度,开展运河景观提升,从而进一步延续运河历史文脉,增强运河风貌特色,彰显运河文化魅力。
关键词:京杭运河杭州段;景观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儿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大运河正式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
为推动大运河申遗的重要城市,杭州区域内共有7个遗产点段,京杭运河杭州段在首批申遗成功的遗产点段中是最为集中展现运河历史风貌的河段,属于大运河杭州段中的运河正河。
其南起与钱塘江交汇的三堡船闸,由南向北依次穿越杭州江干区,下城区、拱墅区、余杭区,直至杭州东北行政边界,河道长度54公里(包含运河中线5公里,东线49公里)运河景观作为运河有机更新历程中的外在表征,具有极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如何在发展中延续其景观特质,使其景观建设体现历史连贯性,成为后一阶段运河景观提升需要面对的问题,本文从梳理运河发展历程入手,对运河景观形成进行演变分析,找寻运河景观价值的独特性,为后续运河深化建设提供一种基于历史演变角度的景观塑造思路。
1、京杭运河杭州段的历史发展脉络1.1京杭运河杭州演变成型历程杭州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南端城市,同时也是大运河体系中另一条正河河道——浙东运河的西端城市。
运河这一黄金水道,在政治上突出以漕运为主导功能,在经济上促进了商业、贸易、运输、仓储等产业发展,在生活上成为人们日常排水、给水、日常洗用等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这个意义上来看,运河是促成杭州生发、繁荣的“母亲河”。
京杭运河杭州段位于杭州市西湖之东北,属于京杭大运河的江南段,又称江南运河(杭州段)。
如果从秦始皇时期开辟陵水道开始追溯,杭州市境的运河开凿历史已经历了两千两百余年。
在历史长河中,杭州境内的运河航道受到航运交通、水利的影响而几经变更,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杭州境内最早的运河秦代陵水道具体线路已不可考,但走向大致与今天杭州至嘉兴的上塘河一致,且一直保持到隋代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其江南运河段仍是在前代的基础上,疏浚加深而成,在杭州境内经海宁长安到余杭临平,然后走上塘河抵杭州并通过清湖河(清代名浣纱河,现已湮没填埋)联系钱塘江。
唐、五代、南北宋时期,为了避免杭州湾泥沙淤积影响运河水源,解决运河与钱塘江沟通河道的淤塞问题,实施引西湖水入运河等水利工程,先后新开了沙河(五代时称盐桥河,今中河)、茅山河(上游称龙山河)、菜市河(今东河)、并在运河入江口置龙山、浙江两闸。
同时,唐代江南运河除了上塘河主航道外,还另开了东苕溪航线,货物由东苕溪北运至湖州,经平望与京杭大运河相接;直至南宋,上塘河淤塞,而开奉口河自余杭奉口引东苕溪东南达杭州北新桥,槽舟改走今奉口河与下塘河(今西塘河)。
元末至正十九年(1359),起义军张士诚发动军民开挖从塘栖至杭州的新河,促使江南运河南端改道,并最终形成了由桐乡崇德经余杭塘栖至杭州的走向。
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开展了河道疏浚与改造,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交通部分进行航道改造时将平望至乌镇,经练市过新市穿韶村漾到塘栖的河道按四级航道改造,并标识为京杭大运河。
这段航道是所有京杭大运河走向中航程最短的,成为江南运河中线。
而在杭州市区内,八十年代开始政府实施了沟通钱塘江、打通瓶颈、全线实施的三阶段运河整治改造工程,新修了从杭州港艮山门码头至三堡的航道和300吨级三堡船闸,京杭运河杭州段从原来职能通行60吨级至100吨级船舶提高到500吨级船舶。
今天我们看到的京杭运河杭州段河道至此全部成形。
从以上杭州运河开凿、改线到最终形成的历程中可见:京杭运河是一个以正河、支河、内河、城河、引河和闸、坝等航运、水利工程共同组成的水利工程体系,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本次规划所指的京杭运河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从三堡船闸至塘栖段的京杭运河大致经历了三个关键时期逐渐稳定成为今天的线形走向:一是从北新关至艮山门一段,形成于吴越至南宋时期,为连接江南运河杭州段(今上塘河)与杭州古城的城外运河以及北护城,并通过清湖河、盐桥河、菜市河等内河与钱塘江沟通;二是元代末期新挖的从北新关向北至市界的河道;三是解放后八十年代后期建设的从艮山门至三堡船闸新线以及从平望经乌镇至塘栖的运河中线。
1.2城河空间发展脉络在京杭大运河沿线所串联的8省35市中,杭州城只是运河聚落遗产中的一个。
但运河的开凿、改线或通埠等,均对杭州城市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隋朝以前秦陵水道未对杭州城市发展产生显著影响;隋唐至元明清时期江南运河开凿杭州因“江南水运的最重要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地位而一跃成为“东南第一郡”,运河沿线区域逐渐走向繁荣兴盛;清末至近现代,随着水陆运输繁盛、近现代民族工业发展以及作为日租界的特殊历史背景,运河地区云集了茶园、服务于码头的林立店铺以及民族资本家创办的工厂、仓库等,可谓繁华一时。
解放以后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因运河航运功能的逐渐衰退,运河两岸城市逐渐走向衰落,遗留下的建筑大多改为住宅或厂房,成为个体工商业者、近代产业工人及其后裔的聚居区,并慢慢沦落为杭州的“下只角”。
八十年代以后进入城河空间发展的新阶段,改变了以往由运河经济主导城市功能的状况,而是随着杭州城市发展悄悄改变着运河沿岸区域的发展命运,包括河道建设、疏浚及航运水利工程设施建设,运河两岸地区开展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以及两岸生态绿化景观改善等,使运河从原来作为物资集散地、工业仓库码头等具有航运时代特征的功能逐步转变为市民休闲、旅游、文化、博览的重要公共开放空间地区。
2. 运河两岸城市景观发展现状2.1发展现状京杭运河杭州段自北向南串联余杭塘栖、拱墅、下城和江干四个城区,并经过三堡船闸汇入钱塘江。
沿线既有郊野风光,也有现代化的城市区段和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人文景观,并有工业、仓储、堆场等交杂其间。
其中余杭区段以湿地、圩田等原始自然的环境风貌和塘栖古镇聚落构成了开敞自然的郊野景观;拱墅区段以拱宸桥、小河直街、大兜路三处历史街区和工业遗产、历史遗迹构成了运河历史文化展示的核心,并与周边以住宅为主的现代建筑相交融;下城区段运河穿越了杭州城市中心武林广场,展示了现代开放的城市形象;江干区段运河流经杭州最重要的两个未来开发重点区域城东新城和钱江新城,展现了不同建设阶段下尚且凌乱的景观。
2.2运河综合保护工程自1982年杭州市决定着手“运河污染综合整治研究”, 并于1983年开始建设运河与钱塘江沟通工程,至今已有21年时间。
其间大致经历了基础起源、筹备启动、快速推进和成熟提升四个建设阶段。
本世纪初杭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运河综合整治的决议》,随后成立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指挥部(现更名为“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开展《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战略规划》,并从2006年起每年实施运河综保工程(三堡船闸至塘栖段),最终奠定了运河两岸城市景观的新面貌:运河沿线的拱宸第5卷 第17期2015年6月桥、小河直街、大兜路和塘栖水南水北历史街区得到有效保护与再利用;大河造船厂、公益纱厂、国家厂丝仓库等工业遗产再利用改造完成;香积寺、富义仓、拱宸桥等历史遗迹得到再现;刀剪剑扇博物馆、工艺美术博物馆、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使杭州地方文化特色得到充分展示;运河天地、胜利河等休闲娱乐功能的注入让运河重焕生机;从武林门到塘栖的水上巴士、水上旅游专线的开通,运河两岸花草如荫掩映下连续的慢行、步行道,又为运河增添了一份时尚的动感……。
在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战略规划的指导下,在杭州“五水共导”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目标引领下,运河生态环境逐年改善,水质由原来的劣V类提升到由南向北Ⅲ- V类,运河景区被列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并正为创建5A级景区目标奋进。
2.3运河两岸城市景观控制自本世纪初配合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实施而开展的各类规划,是目前指导运河及其两岸景观的建设导则。
尽管各类规划没有针对城市景观控制的专项研究,但基本秉承了历史文化和工业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并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在运河两岸控制了30米以上的连续绿化空间。
汇总前期规划对运河及其两岸景观控制要求,大致体现了横向分段,纵向分级,控制视廊,量化控高,风貌引导等几个方面。
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所编规划繁杂且控制要求不统一,景观控制体系和控制方法粗放,缺少系统性与可操作性,大部分景观控制规划内容在实施中失效、失控。
正因为此,希望通过开展本规划,建立系统性、可操作的景观控制体系,为未来运河两岸新的城市建设和现有街区或建筑的更新改造提供风貌控制指引。
3、未来发展诉求及景观发展研判3.1发展诉求杭州作为运河体系上南部关键节点城市,在运河这张重要城市文化品牌上保持持续关注。
在申遗成功后,杭州市快速推进运河遗产保护,确定遗产区的界桩,成立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并着手《中国大运河(杭州段)遗产保护条例》拟定。
运河两岸城市景观作为运河遗产保护重要组成,也成为政府管理部门着重关心的内容,其应对的现实诉求主要源于两个层面:(1)、源于对运河遗产保护的国际规则要求世界历史景观保护宣言(维也纳宣言)中就诸如大运河类别的历史景观提出明确的要求,并指出“城市的历史景观的保护河保存既包括保护区内的单独古迹,也包括建筑全及其与历史地貌地形之间在实体、功能、视觉、材料和联想等方面的重要关联和整体效果”,也明确城市历史景观方法的目的在于“维持人类环境的质量,在承认其动态性质的同时提高城市空间的生产效用和可持续利用,以及促进社会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
核心在于”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今世后代的需要与历史遗产之间可持续的平衡关系”。
(2)源于解决开发与保护现实矛盾需求运河沿线地区特别是遗产段与遗产点周边地区,城市开发建设的动力极为强劲,其开发建设行为对遗产景观的侵害程度缺乏合理的评判标准,一定程度上导致现实发展中对遗产点景观的破坏,另一方面,由于标准不清晰不科学,程序不健全使得合理的发展动力收到制约。
如现阶段运河有形的遗产载体得到保护,但在缺少文化遗存、工业集聚的郊野段就面临着景观保护与运河沿线地区合理发展难协调的问题。
以运河沿线一个街坊深度来核算,运河沿线涉及城市用地约90平方米公里,如果采用一刀切管理方式,沿线用地管制带来的开发折损将会高达千万级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