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标准单元设计技术

第二章标准单元设计技术
第二章标准单元设计技术

黄越(10月31改动)

第二章标准单元技术

章节预览

本章将要了解的内容有:

?为什么在数字电路版图设计中标准化是重要的?

?在模拟电路版图设计中标准化技术的优点

?为什么要把一些单元放在一起

?只有很少的金属层布线时应该了解的注意点

?有很多的金属层布线时应该了解的注意点

?为了布线如何插入布线通道

?什么时候布局粗的电源线

?高密度区域信号的输入与输出

?如何保证单元之间有合适的距离

?如何完全通过版图设计规则的检查

?如何节约设计时间

?如何保护门电路不被损坏

标准单元技术的设计思想

为使自动版图设计工具能够布局布线,需要制定规则。比如单元设计规则、布局规则、测试规则。

稍稍想象一下塑料拼装玩具,这些规格统一的玩具块都在相同一个地方有用于连接的连接头和连接空隙。用这些塑料方块可以拼成一个大方块。所有的塑料块都可以相互拼装。

因为这些塑料块都是标准的长、宽、高,并按标准格式将塑料块拼装好。不可能将任何非标准的块与这些标准的块拼在一起。

像这些标准塑料方块一样,用自动版图设计软件依据网格线和设计规则来设计单元库。标准单元库之间同样要求能够相互集成。为实现这个设想人们利用各种标准化的技术来构造这个特殊的单元库。

标准化技术同样也适用于模拟电路版图设计,即使是不使用自动版图设计软件的情况。由于这些标准化技术在数字电路版图设计中是强制执行的,所以本章的重点及举例主要使用数字电路版图设计。

标准网格

通过将器件布局在标准网格上,标准化的版图系统可以自动布线并能够保证标准单元所有可行的布局。这些网格就像一个个标准平面正方形塑料块拼装在一起。这是我们首先讨论的问题。

讨论过网格后,再来讨论一下布局在这些网格之上的标准单元。如果我们利用网格布局并使用设计规则统一的(设计)单元,就可以使用自动工具来进行布局布线。不考虑软件的决定性的因素的情况下,我们的电路就会正确的设计出来。

基于网格的系统

典型的布线软件是基于网格的。基于网格的布线器有两个限制。固定线宽以及只能将器件对称的布在网格线上。不能在基于网格的系统中随心所欲的进行设计,必须符合网格布线规则。

决定网格大小的因素??

假设第一金属层最小线宽为1微米,换句话就是最小线间距为1微米的工艺下。每根线的宽度为1微米,两根线的间距为1微米,因此两根平行线的最小距离为3微米。

图2-1 网格大小举例,最小线宽为1微米,最小线间距为1微米。因此,两根线占了3微米的宽度,在这种工艺中,已经建立了线中心到线中心间距为2微米的网格。

在图2-1示例中,可以看到两根线的线中心距离是半根顶部金属线的线宽,加上两根线的线间距,再加上半根底部金属线的线宽,总共是2微米。两个金属线的线中心距离是2微米,所以要使用基于2微米的网格。

先确定在所使用的工艺中的最小线宽和最小线间距,才能确定将使用多大的网格。最小线宽越宽,线间距越大,所使用的网格就越大。

在本例中,使用2微米的网格可以保证在这个工艺中按工艺要求布线总是正确的。

设计尺寸决定网格的大小

在这个工艺中我们可以在第二金属层,甚至更多层金属层上布线。

首先先定义基片上布满X(水平方向)和Y(垂直方向)的网格线。基于网格的布线器只能将线布在网格线上,从一个网格交叉点到另一个网格交叉点。

图2-2 自动布线器只能在X轴和Y轴的的网格线上布线

尽管布线受到网格线的限制,但它使自动布线软件可以尽可能自动布线,基于网格的布线器布线时完全依赖这些网格。

基于网格的布线器可以在不同层使用不同大小的网格布线吗?

也许你会在不同层使用不同大小的网格,但当试图连接不同层的布线时,布置用于连接在不同层的水平和和垂直线的通孔时变得很棘手。

试着在一种网格的上面再画上稍微大一点的另一种网格,就会发现两层的网格交点几乎没有一个是重叠在一起的。所以,使用不同大小网格的布线的金属层几乎是不可能连通的。

做过试验后,我们了解了什么才是基于规则的布线器应该做的(见下一节)

基于规则的布线器

现代工艺中,同一工艺使用不同网格尺寸,因为不同层的金属线的最小宽度和最小线间距不同。若强制所有层上的网格使用同一种尺寸的话,人们将不得不使用芯片所有层上最大的需求尺寸。例如,如果在某一层可以使用1微米的间距,为何还要强制在该层使用2微米的间距呢?接下来看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基于规则的布线器是基于网格的布线器的升级版本。每一层布线是用实际的设计尺寸来替代固定尺寸。

因为简单、容易使用,绝大多数人使用基于网格的布线器。我们不必将每一层的网格尺寸整合起来。在老版本基于网格的布线器中,只需告诉网格在哪儿布线器就会把线布在网格线上,布线工作变得非常容易,布线软件也容易编写。

然而,使用基于规则的布线器可以获得更加紧凑的线路。每一金属层的线宽度和线间距可以不同,一些层上的线路可以进一步压缩,可以有更小的网格尺寸,节约版图空间。每层按方向的布线技术

计算机可以在第一金属层随意的布线。然而,如果把芯片所有的部分都布在第一金属层的话,将会画地为牢无法布通。

就像你与你的朋友在玩铅笔和纸的游戏,将对方陷入一个网状的陷阱中。在电影“TRON”中有一个关于两个摩托车手玩的游戏。两位骑手比赛开摩托车试图用车印将对方圈住。够快、够酷的电影。

假设要在同一层布成百上千的器件,如果随意布线的话,发现很快就会阻塞其它器件的布线路径。

为了能够使所有很多器件的版图能够布线布通,必须在某些地方使用第二金属层,以解决在第一层形成陷井的地方的布线问题。

人们使用两个金属层的通道“通孔”将多层板的线路连接起来。使用基于网格的系统,连接第一和第二层金属层的通孔只能在线路通过的网格线上。

使用何种工艺决定人们使用多大的网格。这里仍然使用2微米的网格来举例。像上面提及的,在第一金属层布线时只能精确地沿着网格线来布线,在第二金属层布线时同样也要使用同样的方法。

如果在两层金属层中都使用网格来布线,并对布线不加以约束,随意布线的话,第一和第二金属层很快就不能继续布线了。

图2-3 你曾经和你的朋友玩过像这样的陷阱游戏吗?即使有两层,你很容易便发现很快你就不能再布线了。

与在一层板上随意布线相比,在二层板上随意布线布通的概率会更高。因第二层板能将在无法在第一层板上布通的线继续布下去。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们也会很快陷入绝境。

人们随意布线时,为了保证能够布通常常需要越来越多的金属层。但是,实际上是没有这么多的金属层可供我们使用。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复杂问题。

如果只在第一金属层布水平线,第二金属层布垂直线,你会觉得这个想法怎么样?天才的想法!绝对天才的想法!

图2-4 这种设计技巧允许能仅仅使用两层金属使得具有复杂交叉点的线路布通,并且不会形成“陷阱”。第一金属层只布水平线,第二金属层只布垂直线。

若要改变布线方向,只需改变金属层布线即可。例如,当你要从一点到另一点布线的时候,首先在第一金属层布水平线,接着通过通孔连到第二金属层布垂直线。水平线、垂直线因在不同的板上所以不会形成交叉。使用这个技巧,仅用二个金属层,就可以布通所有的线路而不会形成“陷阱”。

你认为如果平行线垂直方向仅移动1或2个网格时是否仍采用二个金属层来布线?在图2-5中,可以看到5根平行线在相同的部位都上跳一个网格,你是否考虑不用第二金属层布这些短的垂直线?

图2-5 你是如何考虑非常短的跳线?是只需在同一金属层布线,还是布到另一层上去的?

如果垂直跳线的长度只有1~2个网格距离,一般跳线和水平线布在一个金属层上。(如果这就是你的回答的话,那么恭喜你答对了。)

迟钝规则:对于短的跳线不要改变金属层布线层

大致说来,将垂直线转入第二金属层布线可以使第一金属层上不更多的水平线,但是

如果两个水平线之间的跳线只相距一个网格也采取这个方法,两个平行线之间也不可能布其他的平行线,所以我们用这个方法也不能获得任何好处。

不仅如此,还有可能产生不利因素。当你使用某一金属层布线时,其他的线路就不能使用该层同一位置布线。而在同一层同一位置上重复布线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当这种情况出现时,你就不得不会选择使用第二金属层布短跳线来避开重复布线的位置。两根线之间也也不允许再布其他的线了。

图2-6 第二金属层的某个区域已被占用了。

使用这个技巧,还可以获得可靠性的提高。因为连接短跳线的通孔可能会导致高阻抗。不仅如此,通孔有时在加工时会没有被完全蚀刻。因此,仅仅跳开1~2个网格的平行线不必使用第二层布线,只需在第一层布线即可。

图2-7 小跳线只需在同一层布线即可

基于网格系统的库规则

设计库单元

当使用基于网格的布线器布线时,需要制定一系列涉及布线所有情况的设计规则。一般我们就是使用这些规则来设计完整的标准单元库。每个单元、每个反相器、每个与非门…所有器件的设计都服从这些规则。

输入、输出线的调整

图2-8是一个标准的反相器的逻辑图,输入标为A,输出标为Z

图2-8 标准反相器的逻辑图要将输入线A和输出线Z用网格线完全布好。否则将丢失通过自动布线器所布的连接点。

图2-9显示了反相器在标准单元中的图形,注意输入和输出A、Z位于单元的中心。输入、输出线A和Z不能随便的布线,必须像所有走线一样布在网格上。如何将A、Z用布线连起来呢?

图2-9 是标准反相器单元的版图,当只能在网格上布线时,如何保证接线是好的呢?

将网格放在反相器的版图上,这样用网格布线就容易的多了。

图2-10网格系统覆盖在标准化的反相器的版图上面,注意输入、输出端用网格线对准。使用自动布线程序便可以完成本单元的布线。

观察反相器的布局可以发现A和Z连接十分方便,因为A和Z位于水平网格线和垂直网格线的交点上。

必须用同样的方法将标准单元中的所有构件放在网格交叉点上。所有版图上的如走线、单元和交叉点等都要遵守这些规则。例如有关布局的规则和最小间距,否则就不能保证能通过自动布线系统的DRC和LVC的验证。

不仅要求所有单元要与网格的尺寸相符合,而且要求单元内部器件也要与网格吻合的很好。这似乎是一个很一般概念,但人们会惊奇的发现单元一旦布局好后,内部构件的精确定位就变得容易的多。(先布内还是先布外?)

最近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人没有将部分单元器件精确地定位在网格的交叉点上,只是稍稍偏了一点。自动布线器在布线时,认为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布下一根线,实际上线可能与该器件连接再一起了。不过单元精确的布局,那么空的网格点离单元内部器件的距离足够远的话,就不会产生上述的错误。发生这种错误时我们不得不对内部器件重新布局。

最后的要点是将标准单元的输入和输出端不仅布在X方向的网格线上而且要布在Y方向的网格线上。使自动布线软件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能够发现它们,这种做法听起来容易,但是却要认真仔细的对待的问题。

固定的高度,不定的宽度

如果库中每个库单元的都有不同大小的电源端。每个库单元的高度都不同,那么布线工作将陷入一片混乱。使用软件也难以布通,即使这些器件是布局在网格交叉点上。注意在图2-11所示小、中、大的反相器造成电源连线曲曲折折。

图2-11 为各种高度的器件布线如单元和电源端,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

所以,要保持器件高度统一,使库单元都符合我们称作“固定高度的器件”。整个库单元都具有某一个具体的高度。

如果需要较大的逻辑库单元去驱动较大的负载,只要加大单元宽度并将大的晶体管分成许多较小的晶体管来适应内部尺寸的要求。但是,始终要保持固定的库单元高度。

通过仿真知道晶体管的大小决定最小单元的高度,以及为该库而设定的网格的尺寸。一般所选高度要比最小的高度稍稍大一点。因为我们需要比最小高度更宽的电源端。

固定高度库的一个优点是,如果库单元连续排在一起的话,电源端布线就容易的多。我们可以将单元的电源端先连在一起,在将电源接到任意电源端上。

数字电路版图,尤其是标准单元版图因为受到布局布线工具的约束,固定高度,不定宽度是唯一的设计方法。这个方法能够保证顺序布局这些单元,而且DRC检查没有错误。这是在数字电路版图设计中使用的相当普遍的设计技巧。我们看到大多数库的单元都是固定高度,不定宽度的。库中的单元早已根据网格的大小构造好了。人们只需在库中找到需要的布局即可。

数字器件库:固定高度,不定宽度

固定高度不定宽度在模拟电路版图设计中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设计技巧。有些人甚至把这一技巧应用于全定制的模拟电路设计中。例如,如果你有很多重复的设计,有许多体积相似的单元,同样可以使用这个方法对你实际的单元布局布线,这样可以使设计工作更加容易。同时可以把单元排成一行或一列。电源线的布局就变的很容易。因此可以把模拟电路版图看作数字电路版图来处理。

决定线的标准尺寸

像前面所看到的,用1网格线宽来决定两个网格线间的最小距离。布线时线是沿着网格线布的。也可以设置尺寸更大的线。在反相器的例子中,电源线使用的就是称作“3网格线宽”的线,一般电源线的宽度介于2~3个网格线的宽度之间。

如果要布一个3网格线宽的线首先在相邻3个网格线上布下3根单网格线,然后将它们之间的空隙用金属填满。

公共的N阱

假如要连续布局4个库单元,人们总是希望把它们排的越紧越好,这样在设计中可以

布局更多的晶体管。

图2-12 3网格线宽的线首先在相邻3个网格线上布下3根单网格线,然后将它们之间的空隙用金属填满。

图2-13 依次放置4个库单元,每一个都是标准库单元的库单元

一个典型CMOS工艺通常要求N阱之间的最小距离的尺寸非常大。如果我们以最小N 阱布局这些库单元,就会浪费大量的空间,幸好大多数的逻辑电路将PMOS沿着N阱与VDD 相连,所以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大的单个N阱来节约空间。

将所有晶体管放入一个大的N阱中意味着设计限制规则变为晶体管之间的最小距离,这个距离尺寸非常小,共享N阱可以把晶体管排列的更加紧密。

图2-14设计一个连续的N阱,允许使用晶体管的最小间距。而不必考虑N阱之间的最小间距。

因此设计单元时当它们被连续依次放置时,将以库单元中的部件以最小晶体管距离尺寸布局,N阱和电源端连成长条状。(见图2-15)

图2-15 如果端扩展到单元的边缘,单元的端就都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长条的端

半网格单元尺寸定位设计

正如上面我们刚刚所了解的,我们将要把相邻单元互相连接在一起。这样可以允许很方便地把和电源线与N阱条随意连接在一起,因为它们正好形成一个长条状。然而,如果试图将单元相互对接排列在一起,这样对内部器件之间的间距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将内部器件也几乎相互对接排列在一起是不行的,因为内部器件的排列必须服从最小的间距限制规则。

这里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如果能够使所有内部器件离单元边缘足够远的话,就可以随便地将单元对接排列在一起了。

这是一个非常简便、有效的解决方法。确保所有的内部走线布在网格线上。使各单元的边缘顺着网格线接连排列在一起,金属线距边缘半个网格距离。这就保证金属线之间相距最小间距。见图2-16

图2-16金属线布在网格线上,单元边缘沿着网格排列,保证了金属线不与单元相连。

单元可以依次在各个方向接连排列,所以单元的每一个边,底端、顶端、左端和右端都需要离开网格线半个网格距离,从而保证内部器件始终被放置在正确的位置上。

半个设计规则

如前所述,为了在一个芯片上放置最大数目的晶体管,人们喜欢以最小间距来对晶体管布局,如果单元边缘距网格点半个网格距离,那么为了保证相邻单元相距要求的最小距离,每个晶体管距离单元边缘半个设计尺寸。

例如,例如有源区到有源区间距的设计规则为1.4微米,如果你保证有源区边缘距离单元边缘0.7微米或半个最小距离尺寸,当这两个单元放在一起时将会满足设计所要求的1.4微米的间距。

图2-17将构件放置于距离单元边界半个设计尺寸的位置上,单元排列在一起时两个构件之间的距离就为一个设计尺寸

然而,有时当人们在布局标准单元时,单元仅比半个网格线宽一点,这就不满足半个设计尺寸的要求,内部器件会相距的距离太近,警告灯就会不停的闪烁。在这种情况下,将单元加宽至一个网格距离即可。仅仅把每条边界加宽。这样实际的器件就要比设计要求的器件稍稍大一点。

我们可以看到网格是库单元设计的依据,每个器件都必须放在网格的上。所有的单元(不)许服从半网格距离.规则,内部构件距离单元边界半个最短距离。整个库都是依据这些限制创建出来的。

当设计出单元后,可以写DRC规则来检查各类库单元的布局。通过检查最小间距来判断对某一Foundary线来说器件是否排的过紧了?检查器件距离单元边缘是否满足半个设计尺寸的要求。

关于布线通道

工艺金属层的层数决定如何设计标准单元库

如果有5~6层的金属层,人们在布线时就自由的多。在基于网格的设计方法中,人们会说:“好的,第一金属层布水平线,第二金属层布垂直线,第三层布水平线,第四层布垂

直线。”有的人决定在第一金属层布电源线,而有的人决定在第五金属层布电源线。如果有许多层可供选择的话,人们可以随意决定如何布线。

但是,如果在工艺中只有两层金属板的话,人们必须仔细考虑谨慎行事。

在设计的标准单元中,假设把电源端和地端一直布到单元的边缘。如果有许多金属层这个设计非常好,但是如果金属层有限这种设计会发生什么问题呢?

图2-18 电源端和地端一直布到单元的边缘,中间布满晶体管。

如果把单元排成一排,单元的源端和地端就相互连接形成VDD和VSS长条,一个接电源,一个接地。

使用这个技巧,如果单元仅排成一行,那么什么问题也没有。但是通常单元排列成很多行和列。行与行相互颠倒排列,使得相邻两行的地端相邻相接。通过颠倒排列形成如图2-19所示的矩阵(图中箭头指向每个单元的顶端,每行的箭头方向是颠倒的)

图2-19因为单元中间已被单元的构件填满,所以没有空间布另外的走线。如果仅有很少的金属层可供布线的话,这是个大问题。

可以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矩阵的顶端和底端是高度与原单元线端的高度同样高的线。但是中间线端的宽度是原单元线端高度的两倍。原因是两排线端连在一起,一个来自上面一行,一个来自于下面一行。

这种布局对布局电源线非常有利。只要在第一金属层行的一端将VDD与电源线连接起来即可如图2-19所示。或者使用第二金属层在每一行的端头分别将VDD和VSS连起来,如图2-20 所示。

使用第二金属层将各电源端连接起来是电源布线器可操作的方法。软件知道电源端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布的当单元布局好后,源端和地端就相互连接好了。

如前面提到的,如果有很多金属层可供布线,将源端布到单元的边缘是一个好方法,该设计很紧凑,几乎没有浪费任何空间,还可以使用第三、第四第五金属层布另外的走线。

如果仅有2~3个金属层的话,这个方法会使你在第一金属层根本没空间布其他的线。为了端与端的连接和单元之间的连接会将所有的布线空间用光。

图2-20 典型使用二层金属的电源总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对只有很少金属层的标准库单元,一种解决方法是在单元构件的上面和下面空出一些空间,电源端的外部也留出一部分空间,这些空间被称为布线通道。这个方法的构想是在标准单元中预留以后要另外布线的通道。

图2-21为以后另外布线在单元内预留通道

(见图2-21)现在把单元排成行或列时,空出的空间留给以后布线时用,相邻两行的单元不必颠倒排列了,因为单元的电源端在单元依次排列时相互分离不再接触了,单元之间有了空间后,可以不必颠倒布置VDD和VSS了。

图2-22 这种布局不需相邻两行的单元颠倒放置,并允许在底层板上布线。

布线通道的方法也使软件设计变的容易,因为软件不必再关心单元放置的方向了。

如果将两个单元如图2-23一样放在一起时可以发现两个单元在连接处有很宽的可用做另外布线的空间。

图2-23 使单元的端头不与单元边缘相连,就会在低层金属层中产生可用作布线的空间。

总结一下,某种工艺如果只有较少的金属层,需要使用第一金属层布电源线,所以将单元尺寸设计的比实际需要的稍稍大一些,预留1~2个网格距离来布从外面引入的电源线。

在单元内预留空间只能保证水平方向布线,如果需要垂直方向布线,可以使用第二金属层来布线。

布线通道可以为任意大小,所以可以将单元设置成满足设计需要的任意尺寸。

图2-24反相器的3网格布线通道

在CMOS电路中普遍使用这种方法。布局布线由自动布局器和自动布线器来完成。由此可以了解到使用自动的设计软件设计库和数字电路的版图时的限制。

通道布线器

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使用标准单元进行设计。

假设你要设计一个有多的惊人走线的版图。即使有预设的布线通道,仍无足够的空间来布线,就可以使用一种特殊的叫通道布线器的软件来解决这个问题。

通道布线器可以在两组单元之间产生通道,留出一个大的空间。通道布线器利用这个大空间为各单元布线。该通道与本书最后一章要讲述扩展单元以获得称做为“假通道”的空间相似。

基于通道的方法就是沿着设计的通道有计划地预留布线空间。当然,如果只有很少的走线,这种方法就比较浪费空间了。

如图2-25所示,通道被均匀设置,这种方法称做为固定通道布线,比较容易用软件完成布线工作。但是,比较浪费空间,因为每个通道中的走线需要的布线空间不同。

图2-25 基于通道固定通道空间的版图

新版本的软件注意线的密度以及不同区域中的线数。人们常说:“在这里我认为可以将单元排列的更紧凑一些,在那里我需要更多的空间。”通道空间的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而变化的设计方法叫不固定通道布线。

图2-26在不固定宽度的通道中,根据软件的预测来改变通道的大小。

根据需要来确定通道宽度可以设计出更密更小的芯片。但是,布局软件更复杂,并能处理更多的信息。

天线规则

尤其是在现代工艺中,有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那就是天线规则。该规则是一个设计规则检就是确保在第一金属层制造之前使任意CMOS电路的栅端被(捆绑)钳制到一个扩散区上,。

为了确保栅端被钳制住,就必须增加一个小反向偏置的保护二极管。必须在标准单元设计中使用一种方法,他可保证任何输入端都能被钳制住。通常在FET门中的输入端放置这些小的保护二级管。

一个器件的输出能够为该门提供保护,因为该门正在进行驱动,例如,一个内部大的触发器的FET栅端通常自动地被这种连接所保护。但是一个反相器的输入就得预先建立这些二极管放进单元里。

人们把这些保护二极管简称为NAC二极管,(net area check)就是网络区域检查人们必须在所有的逻辑电路中加入NAC二极管,尤其是在标准单元的输入端中。人们不能保证直接用第一金属层从扩散层来驱动,例如,对于某一个输入栅端就可能利用第二层金属来实现。所以,我们必须在标准单元中加入钳制二极管。

图2-27反相器A的输入端是悬空的,故需要加NAC二极管。但是反相器B的输入端就不必接NAC 二极管,因为受到反相器A的输出端的约束。

标准化的输入、输出单元

就象芯片中标准单元必须服从网格规则一样,芯片的输入输出驱动单元也要服从规则。下面是一个输入/输出单元的例子。在一个输入/输出单元中有许多的电源端头,最下面的两个端头提供驱动,上面两个端头提供ESD。

图2-28 I/O缓冲器在单元的顶端,如何与驱动端头连接由设计规则决定。

I/O单元有像标准单元一样的约束规则,唯一不同的是I/O单元总是放在芯片外围的一圈。同样遵守半网格距离和半个尺寸规则。

图2-29 I/O缓冲器的电源端环绕芯片一周

I/O缓冲器有许多布局规则。就像基于网格设计反相器、布线和其它单元的设计一样。规则同其它器件的设计规则十分类似,主要保证能正确布局布线以及通过设计规则的验证。在模拟电路版图设计中使用标准化

人们可以在模拟电路版图设计中使用所有数字电路版图设计中的技巧。不仅仅因为自动布线的需要,而且所有这些技巧的确是非常好的。这些技巧是计算机的设计变的更加容易,也使得人们的设计工作变的更加容易。

例如,也许在一次设计工作中你需要将一个庞大模拟电路集成在芯片上。如果决定采用标准单元设计技巧使电源总线布线更容易。你需要设计一片包含许多电路而面积很小的芯片。可能只有使用水平和垂直布线的规则才能集成到这个芯片上。

某些情况下,你也许只需选取1~2个技巧来使用。例如即使你仅仅使用将线布在网格上的技巧,即使使用一个设计技巧也可以使设计的速度大大提高。

可以选择将数字电路版图的设计规则都用于模拟电路版图设计中,或者,仅仅使用一个认为对模拟电路版图设计有用的规则。模拟电路版图设计需要大量的选择和判断。一定要把标准单元设计技巧放入你的设计方法中。

标准单元设计技巧结束语

本章阐述的内容涉及到近两年高等院校专业版图设计软件,当这些软件面市后,紧接着着手单元库的开发。人们就是依据本章阐述的规则设计出标准单元。如果设计人员明白自己要做什么,用的是什么工具,并且如何使用单元。那么很容易就会明白要做什么,辅助工具能提供什么给我们,为什么。

所有关于建立单元的规则的构思都是为了使自动布线软件更容易编写。不仅如此,而且还是建立标准单元的唯一方法。它虽然不是建立单元的最好方式,但由于人类能力的关系在手工设计这些单元时容易陷入混乱。所以用自动布线软件时人们必须知道如何并且何时使用这些规则。

例如,如果你了解自己使用的是基于网格的布线器,就会明白为什么必须把输入输出端必须布在网格上。设计中如果你把它们放偏了一点。监视系统立即严肃指出“必须精确的放在网格上。”

理解这些规则并明白我们正在做什么会使你工作起来更加容易一些,不仅设计时遇到的困难少了,而且你会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做出更好的决定。

固定高度、基于网格的单元结构是甚至可以用于全定制、手工布线设计中的技巧。固定高度、不定宽度、第一金属层步水平线、第二金属层布垂直线、将源端接到单元的边界、距单元边界半个设计尺寸等等。大多数公司都以某种方式使用这些通用的技巧。

不仅在数字电路版图设计中使用这些技巧,而且在模拟电路版图设计中同样可以使用。在所有的版图设计中都是有用的。

本章所学内容

?在模拟电路版图设计中进行标准化设计的优点

?为什么在数字电路要强制标准化

?标准布线网格

?重复设计的优点

?水平和垂直布线技术

?生成一个大N井

?基于网格的布线器与基于规则的布线器的比较

?布线通道

?固定高度、不定宽度库

?半个设计尺寸规则

?通道布线

?扩散规则

?NAC二极管net area check

2004年10月31日修改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规范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规范 年级专业:2012级园林(景观设计) 学号:201206194028 姓名:唐明明

第一节技术标准 一、《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正文共列出151条基本术语,分为五部分:总则、城市和城市化、城市规划概述、城市规划编制(分十七项内容:发展战略、城市人口、城市用地、城市总体布局、居住区规划、城市道路交通、城市给水工程、城市排水工程、城市电力工程、城市通信工程、城市供热工程、城市燃气工程、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地区保护、城市防灾、竖向规划和工程管线综合)和城市规划管理。 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建设部组织编制并于1990年7月颁布《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为国家标准,自1991年3月1日起施行。 1、城市用地分类 城市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其中大类共分为: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特殊用地(D)及水域和其他用地(E)10大类。在大类下,又根据土地的不同使用用途和使用功能条件划分了46个中类、73个小类,并在大类下,根据阿拉伯数字代码,以表明其中类、小类的具体类别。城市用地分类代号用于城市规划的图纸和文件。 2、城市用地计算原则 在计算城市现状和规划的用地时,应统一以城市总体规划用地的范围为界进行汇总统计。城市用地按平面投影面积计算,其计量单位应为万平方米(公顷),总体规划用地应采用1/10000或1/5000比例尺的图纸,分区规划应采用1/5000或1/2000比例尺的图纸进行分类计算,现状和规划的用地计算应采用同一比例尺的图纸。 3、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规划建设用地的标准的内容: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和规划建设用地结构三部分。城市建设用地除水域和其他用地(E)类外应包括九大类用地。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为I~Ⅳ四级(用地指标数为60.1~120.0m2/人),现有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确定,应根据其现状人均建设用地

粤教版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教学工作计划

粤教版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依然担任高二年级六个班的通用技术教学工作,从学生上学期学习情况来看,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1.由于通用技术这门学科不参加高考,很多学生在思想上、态度上放松,根本不重视该学科的学习,从而导致学生掌握得不是很扎实。 2.学生以前没有接触到通用技术方面的知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灵活运用知识的技能相对薄弱。 3.运用能力不够强,本学期的内容较上学期的难度有所增加,希望学生能够好好地学习,能够熟练地应用。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开设的课程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2”,使用的是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技术与设计2”模块是在“技术与设计1”的基础上设置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专题性技术与设计的教学内容,是“技术与设计1”所学知识的应用和深化。本模块由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四个主题组成,侧重于技术设计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以及生活中具体技术问题的解决。这些对于高中生的生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 1、理解结构、流程、系统和控制的基本概念,掌握结构设计、流程设计和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初步掌握简单控制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2、能使用常用的规范的技术语言表达设计方案; 3、能结合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形成设计方案并初步实施; 4、学会从技术、环境、经济、文化等角度综合评价技术设计方案和实施的结果,增强革新意识。 四、实施措施 1、在开学初将各班学生分为6人的技术小组,便于开展技术活动,完成学分认定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2、紧扣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避免教学过于专业化,防止陷入某项技能、技艺的教学。 3、教学中要体现新理念,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还要注重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应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在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和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 4、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技术试验,领悟技术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并能将它们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进行灵活运用,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筑设计技术浅谈

建筑设计技术浅谈 建筑设计技术浅谈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当前建筑设计技术的发展现状,探讨建筑设计技术及方法。 【关键词】建筑设计技术;原则;结构法 中图分类号: TU2文章标识码:A 建筑设计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涵盖了人文科学和美学。它是科学与艺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互结合的多科学创造性劳动。建筑设计的创新就是指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利用人类以有的相关科技成果进行创新构思,设计出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及实用性的一种实践活动。 1、建筑设计的意义 任何设计都应具有严谨性,需要相应的理论和方法来引导,建筑设计也离不开这个前提,现有的设计技术大多是从前人那里继承和发展的,设计人员在构思之前应充分考察当地的社会环境、美学、人文、政治经济等因素,以建筑设计的原理和技术为基础,确保建筑不仅能够满足当前使用的要求,还要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会科学地运用各种社会资源,减少建筑能耗,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2、建筑设计的原则 2.1具有节能意识 当前社会提倡节约型社会,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运用低能耗资源是实现节能设计的关键,设计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环境,减少建筑能耗的同时还要考虑保护环境,避免浪费资源。 2.2尽可能的为客户创造价值 现在的地产价值非常高,在一些黄金地段,简直是寸土寸金,如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更多的使用面积,将会带来良好的效益。例如,建筑物最底层的小型通风井道,可采用风管上翻,垂直接入到上一层

的楼板预留洞口中,这样底层的井道可以不用砌筑,整个空间显得相对开阔、美观,不但增加了使用面积,也为客户创造了经济价值。 2.3注意细部构造的处理 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的学科,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与结构、暖通、水、电等专业有密切的联系,由于建筑专业在设计中起主导作用,这就要求建筑师在许多细部构造中进行仔细推敲,吸收前人的先进经验。例如,在敞开楼梯间、封闭楼梯间的设计中,应在楼梯间外墙顶部设一个自然通风百叶窗,因为楼梯间是人员必须使用的逃生场所,但由于管理不够完善、防火门关闭不严实等原因,在发生火灾时,烟气会逐渐蔓延到楼梯间内,在烟囱效应的作用下,烟气会在楼梯间顶部积聚,当烟气达到一定的高度时,会使逃生人员产生恐慌,以至不敢从顶楼疏散,就算冒险从顶楼逃生,也极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在这种情况下,为加快烟气飘散,应在顶部设置一个0.8平方米左右的自然通风百叶窗,这样会使烟气较快排出。 2.4避免出现设计的质量隐患 建筑设计人员应经常参观各种工程,观察建筑物投入使用后出现的质量隐患,积累经验,避免在今后的设计中出现类似的问题。例如,在住宅的卫生间设计中,应设计侧排地漏。住宅的卫生间设计一般均做降板处理,在施工时先做好防水层,在安装管道和卫生间洁具后回填轻质混凝土,为防止渗漏,一般在混凝土面层上再做一遍防水层,最后贴地砖。但很多房屋使用几年后,会发现卫生间内有异味,这是因为随着防水层的老化,污水慢慢渗入降板后的底坑内,无法及时排出,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异味,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采用侧排地漏的设计后,污水能及时排出,能有效的改善生活质量。 3、建筑设计的要点 3.1考虑建筑的气候条件 低碳建筑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很多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往往没有考虑到当地气候环境,而是采用通用的标准进行设计,这种做法虽然确保了建筑居住的舒适性,但是建筑能耗过大,只有充分考虑建筑的地区气候特点,才能设计出更完美的作品。 3.2注重健康理念

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知识点梳理

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I》复习提纲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的关系 技术是人类满足自身的需求、愿望,更好的适应大自然,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⑴、人类需要着衣遮身避寒---------纺织、印染、缝制技术。 ⑵、人类学要进食补充能量---------食品烹饪加工、农作物栽培、家禽饲养技术。 ⑶、人类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建筑技术。 ⑷、人类需要抵御野兽攻击和伤害-----武器制造技术。 ⑸、人类需要出行--------车、船制造技术。 ⑹、人类需要交往、保持联系------通讯技术。 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技术的作用: 保护人:提供抵抗不良环境,防止被侵害的手段和工具。 解放人:解放或延长身体器官,拓展活动空间,提高劳动效率,增强各方面的能力。 发展人:技术促进人的精神和智力的发展,使得人的创新精神和批判能力得以提高,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2、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技术丰富社会文化内容。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具体为: ⑴、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对社会生产具有直接的经济意义。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如福特T型车的生产流水线。 ⑵、随着技术的发展,劳动力结构也发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第二产业从业者数量减少,第三产业从业者数量大幅度增加。如因为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劳作方式的变革使农业从业人口减少。 ⑶、技术不仅为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衣、食、住、行、交往、娱乐、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⑷、技术进步不仅带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活动的变化,而且渗透到军事、政治、文化各领域。 3、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⑴、利用技术,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如:都江堰、荷兰的风车。 ⑵、人类利用技术和改造自然要有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⑶、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绿色”技术:主要包括绿色产品的生产技术以及清洁工艺等。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目的性 技术总是从一定的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方案,从而满足人们的某方面的需求。如:助听器的发明。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技术活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 2、技术的创新性 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常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技术发明则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技术创新是一个艰难的历程。 3、技术的综合性 ⑴、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技术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性是技术的内在特性。一般地,每一项技术都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

技术要求规范及标准

电杆技术规格书 1、本工程采用φ190-15-I、φ190-15-J型电杆。 2、使用环境 海拔高度:≤1000 m 最低温度:-47°C 短时最高温度:+55°C 24小时最高平均温度:35°C 物资应允许在较高或较低温度和较高湿度的恶劣环境条件下工作。 安装地点:昌赣客专江西段 地震烈度:8 度 3.技术要求、规范及标准 3.1、水泥电杆 3.1.1总则 3.1.1.1为贯彻GB4623《环形预应力混凝土电杆》和GB396《环形钢筋混凝土电杆》标准,加强企业的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保证产品质量,提高行业的生产管理水平,特制定本规程。 3.1.1.2本规程适用于按GB4623《环形预应力混凝土电杆》和GB396《环形钢筋混凝土电杆》标准生产的环形预应力混凝土电杆和环形钢筋混凝土电杆。 3.1.1.3凡本工艺技术规程中未作规定的部分,按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3.1.1.4凡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通过试验和鉴定后方可使用。如新技术的应用和本规程不相适应时,可另制订专项规程。 3.1.1.5生产企业应严格执行本技术规程,并结合生产实际,制订相应的操作规程。 3.1.2技术要求

3.1.2.1原材料 3.1.2.1水泥 3.1.2.1.1水泥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快硬硅酸盐水泥,也可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其性能应分别符合: GB175《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GB199《快硬硅酸盐水泥》; GB1344《矿渣硅酸盐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748《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的规定。 电杆生产用水泥强度等级: 预应力混凝土电杆用水泥强度等级不宜低于42.5; 钢筋混凝土电杆用水泥强度等级不宜低于32.5。 3.1.2.1.2不同品种、不同强度等级的水泥应按进厂顺序分别存放。堆垛高度不宜超过12包,库内应有防潮措施。 3.1.2.1.3水泥存放不得超过三个月,过期或对质量有怀疑时,需按规定重新检验后使用。 3.1.2.1.4使用袋装水泥时,不同厂商、不同标号的水泥不得混用,水泥中不应有夹杂物和结块。 3.1.2.1.5使用散装水泥时,不同厂商、不同品种、不同强度等级的水泥不得混放在同一罐内,水泥中不应有杂物和结块。 3.1.2.2细骨料 应采用质地坚硬的中粗砂,其细度模数宜为2.3-3.2、含泥量不得大于2%,其它各项指标须符合GB/T14684《建筑用砂》的有关规定。 3.1.2.3粗骨料 应采用卵石或碎石,含泥量小于1%、石子最大粒径不大于1/2壁厚或钢筋最小间距的3/4,其它各项要求须符合GB/T14685《建筑用卵石、碎石》的有关

万科建筑设计技术标准 完整版

万科建筑设计技术标准完整版 2017-07-06地产人自学平台 建筑设计技术标准 第一章住宅技术要求 第一节住宅外立面设计要点 1、采用三段式建筑形式,根据建筑高度的不同,选择合式的比例关系。 2、立面在外装贴面材料变化处、门窗周围、阳台、露台、檐口等处做出细部线脚过渡。 3、窗框考虑香槟色,窗框分格不要太细碎。要求厂家根据建筑门窗表及门窗图集,根据施工工艺及验收规范再出一遍门窗图集,并要求原设计单位复核。 4、底层勒脚处不露墙根,绿化紧贴建筑,建筑四周仅留出单元出入口。 5、地方规范要必加外遮阳的项目:应对措施:01窗扇尽量布置在外墙内侧,建议加窗套;02在窗外采用织物下拉窗帘式外遮阳,尺寸小不影响外立面造型,便于拆卸更换;03造价便宜。 6、雨水管高端项目可以通过虹吸排水或内排水解决,中端项目尽量布置在隐蔽处,如外墙凹进部位或阴角处。雨水管应避免过多弯头,当遇到建筑腰线或其它突出墙面装饰物时,雨水管宜直通。 7、阳台落水管要求:布置在阳台内侧:01无外装饰柱时:一般布置在外墙侧一边;阴角阳台布置在阴角处;02有装饰柱时:装饰柱外缘高层采用混凝土L型构造柱,上下钢筋拉结;多层采用砖砌构造柱,上下钢筋拉结;落水管布置在L型构造柱阴角部位。L型构造柱内侧宜采用轻质砌块,将落水管隐藏。 8、空调位与空调冷凝水管要求:01.空调位尽量考虑结合阳台,露台布置;02.空调位尽量考虑做到外墙凹进部位或阴角处;03.空调位位于凸窗下,隔板不应采用实体墙面以避免安装不便及影响散热; 04.空调位位于平窗下,铁艺隔板两侧应大于窗套边200MM,冷凝立管应布置在窗套与外墙阴角处;05.精装修房建议空调冷凝水由室内机冷凝水口沿墙地暗埋PVC管引至就近的卫生间或阳台地漏。 9、雨水管,阳台水落管,空调冷凝水管宜与墙体颜色相同,建议物资统一向生产厂家订制,但应禁止在白色PVC管材上喷涂颜料,不耐久。 10、外墙基座规则石材贴面的勾缝宽度建议为12-15MM。 11、双联窗设计要求:01客厅与主卧室部位不出现双联窗;02双联窗尽量布置在次要房间;03南立面双联窗的数量不超过20%;04双联窗尽量出现在顶部1-2层即可。 第二节公共部分设计要点 一.首层门厅与门廊空间 1.除类似海南地区项目外,其余地区北向电梯厅不考虑敞开式。 2.单元入口前宜做门廊或采用玻璃雨蓬,雨蓬必须有坡度并有组织排水,靠墙一侧设300 MM混凝土翻边。入口应设入户对讲机等设施,并应进行无障碍设计。 3.单元门不应采用无框玻璃门,开启扇应设电磁门锁、闭门器及门碰。门窗应有详细设计,型材安全性、玻璃安全性应经过专业计算,并满足建筑设计的要求。 4.住宅入口大堂面积,多层宜为8~12㎡、中高层(18层以下)宜为15~25 ㎡,高层(18层以上)宜位25-30㎡,大堂面积不包括电梯厅面积。

技术标准及建设规模

第3章技术标准及建设规模 3.1 编制依据、规范 编制依据: 1、《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意见》(交公路发【2015】73号); 2、《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的意见》(皖政【2015】133号); 3、《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的意见》(合政【2016】62号)。 相关规范: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 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 6、《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 7、《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 B04-2010);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3.2 合肥市农村公路建设总体目标、任务及农村公路道路技术标准 3.2.1、合肥市农村公路建设总体目标 在省级农村道路畅通工程的基础上,提升农村公路等级和通畅水平,到2018年底,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12500公里,三级及以上公路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20%以上,具备条件的较大自然村通等级公路;县道基本达到二级及以上公路标准,相邻乡镇之间主干道路达到三级及以上公路标准,行政村和较大自然村等级公路通达率100%、道路硬化率100%,形成覆盖县、乡、村的三级农村公路网络体系,整体服务水平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型城镇化要求。优先实施省级农村道路畅通工程,

提前实现省定目标任务。 3.2.2、合肥市农村公路建设具体任务 1.实施县级公路畅通工程。 通过对现有公路进行升级改造或路面改善,到2017年6月底,全市每个乡镇具备不少于1条路况良好、安全设施齐全、连接国省干线或县城的二级及以上公路;到2018年底,县级公路基本达到二级及以上公路标准。道路两侧建设不少于3米宽绿化走廊。可结合城镇规划同步实施公交站亭、路灯照明、道路绿化等工程。 2.实施乡级公路畅通工程。 通过对现有公路进行改造,到2017年底,全市每个乡镇具备不少于1条路况良好、安全设施齐全、与相邻乡镇连通的三级及以上公路;到2018年底,相邻乡镇之间的主要道路达到三级及以上公路标准。道路两侧建设不少于3米宽绿化走廊。对通向风景区、旅游区、环巢湖大道及环湖十二镇主要道路,可实施“白改黑”工程。 3.实施村级道路畅通工程。 (1)实施老村级道路拓宽改造工程。对全市村村通水泥(沥青)路进行全面摸排调查论证,确需拓宽的,在原有路面宽度基础上加宽1.5米以上,已具备双向通行条件的道路,不再实施拓宽改造;到2018年底,完成改造任务。 (2)实施撤并建制村道路硬化工程。对交通运输部认定的撤并建制村道路实施路面硬化工程,路基宽度不低于6米,路面宽度不低于5米,到2018年底完成。 (3)实施较大自然村道路硬化工程。对全市11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施较大自然村道路硬化工程,到2016年底,40户以上的自然村硬化1条到既有农村公路的连通道路;到2018年底,全市有一定人口规模的自然村,硬化1条到既有农村公路的连通道路。路基宽度不低于5米,路面宽度不低于4米;有条件的道路,路面宽度可按5米实施。 4.同步实施农村道路危桥加固改造、生命安全防护、公交站点、绿化等配套工程。道路两侧不少于2米宽绿化走廊。对临水临崖等受自然条件限制,路面宽度低于4米的路段,需设置错车道,错车道间距原则上不大于500米,长度不小于20米,宽

苏教版通用技术教科书《技术与设计1》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第二节

【教学设计】 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是苏教版通用技术教科书《技术与设计1》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第二节的内容。 从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分析,它是接着“技术与设2019年高考政治复课研讨报告会课件计的关系”展开讨论的,讲的是在设计中,需要把握好人与机的关系,阐述了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般规律和原则,继而引入人体工程学这一个概念。它属于理解、运用、识记的内容,作为基础知识掌握的,因而这一节内容是为后面的学习进行铺垫和打基石的,是要学生了解设计中的人机关系,让学生树立技术设计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二、设计思想 根据学生实际,我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从平时生活中的实例与教材相结合入手,形象,生动,直观的将人与机的关系诠释清楚;通过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多积极主动地思考怎么样的人机关系是我们要实现的目标,从而让学生自主的掌握“以人为本”的人机关系是什么样的,有怎么样的好处,如何实现。这样既丰富了课堂的气氛,营造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为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原有的知识架构 学生刚刚开始学习通用技术,对于通用技术的不是很了解,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刚刚初步了解了技术的价值、性质、未来的革新以及技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对于通用技术的态度和情感尚未完全建立。所以我在加强对已掌握的初步掌握的知识进行复习,同时还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2、本节课的内容设置 对于本节内容学生对人机关系这一概念是陌生的,但是平时使用各种各样的产品,对接触使用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还是比较深刻和广泛的。因此,我设计通过简单而熟悉的事例来分析,让学生

桥梁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

桥梁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 ? B.A.E.L 91 modifiées 99 ? B.P.E.L 91 ?CPC Fascicule no61,Titre II ?Fascicule 62 Guide SETRA: ?Pont àpoutres préfabriquées ?Ponts-cadres et portiques 设计中的限制性条件 ?桥梁类别:一级桥梁 ?气象区划:B 类地区(温和或干燥地区) ?环境湿度:ρh = 55% ?设计荷载:道路荷载 A 和 B 系列,人行道的民事荷载 1.5 kN/m2,军用荷载Mc120、Me80 及特殊荷载D240。

主要材料 1 ) 、混凝土 ?伸缩缝:C40/50 钢纤维混凝土;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T 形梁:C35/45 混凝土; ?现浇混凝土桥面板:C35/45 混凝土; ?护栏底座混凝土:C30/37; ?搭板:C30/37 混凝土; 2) 、钢材 钢材的变形弹性模量采用Es = 2.0×10 5 MPa,钢材容重为γ=7850kg/m 3 ; 光圆钢筋应符合NF A35-015 标准,采用Fe E235,弹性极限强度fe=235 MPa; 螺纹钢筋应符合NF A35-016 标准,采用Fe E500-3,弹性极限强度fe=500 MPa; 焊接钢筋网应符合NF A35-016 和NF A35 -019 标准,采用Fe E500-2,弹性极限强度fe=500 MPa; ?其它板材、型钢的技术参数应符合合同规定的相应规范和标准。 3) 、预应力钢绞线

按照法国标准XP A35-045 和62 分册 2.1 章节(第二部分),采用高强低松弛的钢绞线。 参数见表1 表 1 预应力参数表 序号符号数值单位 标定直径Φ15.2 (Φ0.6″) mm 标定断面Ap 139 mm2 标定质量γ 1.10 Kg/m 钢绞线破裂荷载fprg 1860 MPa 0.1%形变荷载fpeg 1644 MPa 断裂荷载Fr ≥259 kN 屈服荷载Fp ≥230 kN 弹性变形模量Ep 195 GPa 1000 小时松弛损失值ρ1000 ≤2.5 % 预应力系统

《技术与设计2》单元检测一

《技术与设计2》单元检测一 班级:姓名: 第一章结构与设计 1、分别在一根竹杆和一根同样尺寸的脆性塑料杆上不断加挂相同质量的重物,竹杆比脆性塑料杆能挂更多重物而不会断裂,说明了()影响结构的强度。 A、材料 B、结构的形状 C、构件横截面形状 D、构件的连接方式 2、走钢丝的人手上拿着一条长棒的目的是() A、美观 B、重心低 C、保护 D、支撑 3、下列物体的结构类型、判断哪个不属于壳体结构() A、摩托车头盔 B、圆形陶瓷饰品 C、贝类 D、金字塔 4、常用的A形梯不直接采用铝合金片,而用长方形截面的铝合金构件,这说明了()影响着结构强度? A、材料 B、构件的形状 C、重心的高低 D、连接方式 5、钢筋混凝土比无钢筋的水泥梁的()强度更强。 A、抗弯 B、抗压 C、抗拉 D、抗剪 6、为了方便城镇人使用水资源,设计出了水管输送方式,设计的水管结构类型是() A、框架 B、壳体 C、实体 D、以上都不是 7、可以用受力结构的稳定性来解释的事实是() A、拔河的绳子断裂 B、广告牌被台风吹倒 C、鸡蛋在某种承受很大的外力 D、耳机与电脑主机的插口接触不良,听不到音乐 8、我们所用的板凳属于()结构。 A、实心结构 B、框架结构 C、空心结构 D、壳体结构 9、我国塔式建筑的结构一般都是由上到下越来越大,这主要是考虑它的()。 A.稳定性 B.强度 C.美观性 D.经济性 10、分析下列物体的结构类型,属于实体结构是()。 A.羽毛球 B.乒乓球 C.铅球 D.篮球 第二章流程与设计测试题 1、下列图表中,不是流程图的是()。 A.列车运行时刻表 B.学校课程表 C.产品加工工序表 D.零件的三视图 2、下面关于流程中环节和时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何流程环节的时序都是可以调整的 B.任何流程环节的时序都不能调整 C.有的流程时序可调整,有的流程时序不可调整 D.环节多的流程时序才能调整 3、人们邮寄包裹的流程一般是:取包裹单——购买标准包装箱——包装密封——填写包裹单——交寄手续——收回执单。我们看到,它的全部过程,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小的过程,每个小过程都有明确的任务。我们把这些小过程称为:() A、步骤 B、时序 C、环节 D、顺序 4、下面关于流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生产活动中,针对各种不同的生产过程和工艺要求,往往会有相应的流程 B、流程由几个或多个环节组成

建筑设计服务标准

WORD格式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文件 中设协字 [2016] 89 号 关于建筑设计服务成本要素信息统计分析情况的通报 各地方、各部门勘察设计同业协会,解放军工程建设协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各 分支机构,各会员单位: 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维护建筑设计市场公平有序的竞争 环境,确保建筑工程的设计质量,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分会组织开展了建 筑设计服务成本要素信息统计分析工作,对全国百余家建筑设计单位2013 年至2015 年三个年度建筑设计服务成本要素信息进行了调查、统计、测算和分析。 本次设计服务成本调查工作,对全国各地区不同类型的建筑设计单位进行了抽样 调查,主要收集了建筑设计服务范围和内容、服务收入、成本构成、直接人工成 本及其占总成本的权重比例、服务项目人力资源要素配置、对应建筑工程建安费 的设计基本服务成本(含税金)等大量生产要素数据信息,采集的数据在建筑设 计行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建筑设计分会组织行业专家对采集的大量数据信息进行了汇总、分析与归纳,并组织了多轮次的研讨和论证,形成了建筑设计服务两类成本要素信息,一类是建 筑设计服务不同等级工程技术人员的直接人工成本信息,另一类是对应不同额度 建安费的设计基本服务成本(含税金)的信息。现将建筑设计服务两类成本要素 信息予以通报,供建筑设计市场各相关方参考。

WORD格式 由于建筑设计市场不断发展变化,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将持续开展建筑设计服务成 本要素的调查、统计与分析工作,并不定期进行相关信息通报,以反映建筑设计市场的成本现状,为维护建筑设计市场秩序,反对不正当竞争,保证工程设计质量提供信息支持。 附件: 表一建筑设计服务直接人工成本与人工日法综合成本系数信息表 表二建安费与设计基本服务成本对应信息表 表三建筑设计其他服务成本附加系数信息表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 2016 年12 月26 日附表一建筑设计服务直接人工成本与人工日法综合成本系数信息表 直接人工成本 技术人员等级 (元 / 人工 日) 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建筑)师2679 高级工程(建筑)师2083 工程(建筑)师1765 初级技术人员1176 注: 1.“直接人工成本”是指建筑设计服务过程中人员的工资、津贴、社会保险和人工日法综合成本 2.75 2.45 2.15 2.00 福利等支出。

技术与设计1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第二章步入设计殿堂 一、设计: 1、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2、设计的一般过程:①发现与明确问题②制定设计方案③制作原型或模型④优化设计方案⑤编写产品的使用说明书 二、设计的特点: (1)设计的源泉是人类的需要 (2)设计的本质是创新 (3)设计的领域很广泛 (4)设计工作需考虑多方面的问题 (5)设计需要发挥团队精神 三、影响外观设计的因素:造型、色彩、美感、人机工程学 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 ①高效人机协调,提供人的工作效率。例:“科学管理之父”泰勒“铁锹作业试验”。 ②健康长期使用,产品对人的健康不造成不良影响。例:高跟靴、设计不合理的椅子 ③舒适产品使用中,人体能处于自然状体,感觉舒适。例:培土小工具手把处理 ④安全产品对人的身体不构成生理上的伤害。如:安全帽、安全 带、课桌角等 四、设计与技术的关系 ①设计是技术发展的基础 ②技术的发展为设计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③技术的更新对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设计要遵循自然规律,利用一定的科学理论或原理,如飞机、汽车外型的流线型,可减少阻力。

2、实用性原则:“为我所用,服务于人,方便实用”。如电视遥控器的发明。 3、创新性原则:“改进变化,精益求精,耳目一新”。可从产品的原理、结构、技术、材料、工艺等方面考虑改进实现创新。 4、安全性原则:安全性是产品设计最起码的需求,如小孩玩具的棱角不能太锋利。 5、经济原则:“物美价廉”,以最低的费用(成本)取得最佳的效果。 6、美观性原则:“喜欢舒服,爱不释手”,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们从产品的外观和造型上得到美的体验、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可通过对产品造型、大小比例、使用材料、色彩搭配、装饰图案等设计组合来表达。 7、可持续发展原则:技术产品要考虑生态、环境、资源的长效性和可持续性,实用的同时要节能环保。 8、技术规范性原则:产品或设计要有统一的标准,达到互通互配的目的。如各种插头插座的匹配。 各种原则之间的关系:各种原则并不是各自独立的,它们之间往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建筑施工安全技术规范

建筑施工安全技术规范 1总则 1.0.1 为了统一我国建筑施工各种安全标准、规范、规程的技术规定,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房屋建筑的施工。 1.0.3 建筑施工安全与卫生分为安全管理、安全技术、现场环境与卫生三方面内容,本规范仅对第二方面内容作出统一规定。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应另执行其它标准及统一规定。 1.0.4 企业各级管理人员都必须熟悉相关安全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的要求,并严格执行,不得违章指挥;工人必须熟悉相关安全技术规定及其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不得违章作业。 1.0.5 企业应建立安全技术管理制度,制定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审定、监督实施程序,对施工方案及需设计计算部分应建立审核制度,和安全技术资料归档制度。 1.0.6 企业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当根据建筑工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对专业性较强的施工项目如:爆破、起重吊装、深基础、高支模作业和高层脚手架(包括整体提升架)、垂直运输设备(塔吊、升降机等)的拆、装、建筑物(或构筑物)拆除以及结构复杂、危险性大的施工项目,应当编制专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有图纸、计算书和单项安全技术措施,并应加强监理监督。 1.0.7 企业应实行逐级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开工前,技术负责人应将工程概况、施工方法、安全技术措施等向全体职工进行详细交底;施工队长、工长应按工程进度向有关班组进行作业的安全交底;班组长每天应向班组进行施工要求和作业环境的安全交底。 1.0.8 企业应该建立验收确认制度,对脚手架、高支模、施工用电、垂直运输设备(塔吊、升降机等)、起重机、施工机械及各种安全防护设施,在施工现场安装后,应按规定进行检查验收。对外购的设备、设施、产品,在正式使用前,应按相关标准进行验收确认。 1.0.9 企业应对参加施工的职工,根据不同工种和劳动条件发给符合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教育正确使用。

桥梁技术标准与设计规范方案

桥梁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 ?B.A.E.L 91 modifiées 99 ?B.P.E.L 91 ?CPC Fascicule no61,Titre II ?Fascicule 62 Guide SETRA: ?Pont àpoutres préfabriquées ?Ponts-cadres et portiques 设计中的限制性条件 ?桥梁类别:一级桥梁 ?气象区划:B 类地区(温和或干燥地区) ?环境湿度:ρh = 55% ?设计荷载:道路荷载A 和B 系列,人行道的民事荷载1.5 kN/m2,军用荷载Mc120、Me80 及特殊荷载D240。 主要材料 1 ) 、混凝土 ?伸缩缝:C40/50 钢纤维混凝土;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T 形梁:C35/45 混凝土; ?现浇混凝土桥面板:C35/45 混凝土; ?护栏底座混凝土:C30/37;

?搭板:C30/37 混凝土; 2) 、钢材 钢材的变形弹性模量采用Es = 2.0×10 5 MPa,钢材容重为γ=7850kg/m 3 ; 光圆钢筋应符合NF A35-015 标准,采用Fe E235,弹性极限强度fe=235 MPa; 螺纹钢筋应符合NF A35-016 标准,采用Fe E500-3,弹性极限强度fe=500 MPa; 焊接钢筋网应符合NF A35-016 和NF A35 -019 标准,采用Fe E500-2,弹性极限强度fe =500 MPa; ?其它板材、型钢的技术参数应符合合同规定的相应规范和标准。 3) 、预应力钢绞线 按照法国标准XP A35-045 和62 分册2.1 章节(第二部分),采用高强低松弛的钢绞线。 参数见表1 表1 预应力参数表 序号符号数值单位 标定直径Φ15.2 (Φ0.6″) mm 标定断面Ap 139 mm2 标定质量γ 1.10 Kg/m 钢绞线破裂荷载fprg 1860 MPa 0.1%形变荷载fpeg 1644 MPa 断裂荷载Fr ≥259 kN 屈服荷载Fp ≥230 kN 弹性变形模量Ep 195 GPa

设计技术标

. 目录 一、设计质量保证措施 0 1项目概况 0 2设计质量保证措施 0 二、设计投资控制措施 (1) 三、服务保证措施 (3) 1施工图设计阶段 (3) 2施工阶段 (4) 四、设计进度安排 (5) 五、安全保证措施 (6) 六、拟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情况 (7) 七、对方案设计内容的优化建议 (8) 精选

一、设计质量保证措施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胶州市开发区交大附中工程设计 1.2项目位置:胶州市产业新区 1.3项目规模:总用地面积45000㎡ 2设计质量保证措施: 若我公司有幸中标,将严格按照公司的项目管理规定和质量控制程序进行。 2.1根据本项目的类别及复杂程度,我公司将安排有丰富学校设计经验的专业设计人员组建成本工程项目设计团队,明确由公司副总建筑师为项目负责人。根据甲方要求,本项目专业设计人员设置如下:国内知名建筑专家2人,方案设计建筑设计骨干3人,规划设计骨干3人,其他建筑专业6人(能计算详图等工作);结构设计6人,分配同上;水、暖、电专业各4人。同时明确定期项目例会的时间及参加人员,确保各专业在设计过程中能及时发现设计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及时沟通,做好各专业的衔接工作,避免各专业“碰撞、打架”问题的发生。所有工作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各专业紧密配合,协同工作,严格按照ISO9001质量控制标准进行,按照工期保质保量地完成设计任务。 2.2利用我公司与业主的地利优势组织与建设单位的沟通,了解业主的要求、项目的特点及设计要点、项目的目标等;申请项目专用电子邮箱以用于项目组和甲方的沟通,沟通可根据项目的设计进展情况不定期进行。 2.3为严格控制造价,我公司结构及设备专业均会提出几种不同的专业设计方案,我们将邀请业主,组织公司外的专家和本公司的各专业设计骨干共同研讨,对方案进一步优化,并对设计进行经济分析及指标评价,反复优化,力争使各专业最终实施设计达到最优,在最短时间内提供出方案并同时提供设计概算。

通用技术第二章步入设计殿堂练习题

通用技术第二章步入设计殿堂练习题 一、选择题 1、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激光唱片被设计出来。它采用激光束照射唱片上的音槽,不会发出摩擦声,播放的乐曲优美纯净、自然动听。并且采用激光技术后,唱片的信息量也大大增加。这说明:() A、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B、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主要影响 C、设计具有丰富的内涵 D、技术进步制约设计的发展 2、帆船是借助风帆推动船只在规定距离内竞速的一项水上运动。1900年第2届奥运会开始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当时帆船船体大面重,随着工业的发展,造船技术与材料不断革新,玻璃钢造船技术的问世,船体也越做越轻。现代奥运会帆船比赛多数为小型级别。这个案例说明了() A、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B、技术的发展和设计无关 C、技术的发展对设计不产生影响 D、技术的发展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3、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位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大家可能还不了解,他在那时就已经想到了飞行器的设计并画出了效果图,可是当时的技术水平落后、科学理论落后,他的飞行的梦想没有能够实现。这说明:()。 A、设计是技术的发展的基础 B、技术是设计的平台,要依赖于已有的技术基 础 C、设计的发展超前于技术的发展 D、没有设计技术的创新就不能实现 4、塑料产品的使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研制出了像废纸一样可回收利用的新型塑料,这种新型塑料的诞生,为塑料产品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材料。根据这个案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技术与设计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B、技术的发展与设计没有关系 C、设计其实是不需要技术参与的 D、有了好的设计就必然产生好的技术 5、1884年英国的沃特曼设计了一种用毛细管供给墨水的钢笔。此笔的端部可以卸下用一个小的滴管即可将墨水注入毛细管,这样,钢笔就可以自由吸水了。钢笔的设计是对鹅毛吸水技术的改进,而小圆珠代替笔尖的设计则使圆珠笔技术得以诞生。这个案例说明了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是() A、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B、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C、设计的丰富内涵 D、设计制约技术的发展 6、学生在上机操作时,构成主要的人机关系是() A学生与电脑B学生与教室C学生与教师D学生与课本 7、易拉罐上方便拉环的设计是针对产品设计中的哪个方面( ) A.形态新颖 B. 人机关系 C. 环境因素 D. 牢固可靠 8、秦汉时期的弩操作非常复杂,需要多个人合作操作,诸葛弩改进了设计,使之操作很简单,这种设计考虑了()A、人机关系因素B、环境因素C、构件牢固D、形态新颖 9、教室中安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主要要实现的目标是:()A健康目标B高效目标C舒适目标D安全目标 10、骑摩托车戴的头盔,主要体现了人机关系中的()特点。 A、安全 B、高效 C、健康 D、舒适 11、我们经常看到建筑工人在建筑物外墙操作前要围上尼龙网(布),这体现了人机关系的什么目标()

技术标准和要求

技术标准和要求 一、基本情况 1、货物:客梯 4台。 2、服务:电梯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培训、质保期服务、与货物有关的运输和保险及其它附随服务。 电梯技术参数 二、技术要求 1、技术要求 (1)本技术规格及要求提供的是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对技术细节做出规定,投标人应保证提供符合本技术规格及要求和有关工业标准的优质产品,投标人所投电梯系统要求

必须符合下列技术要求,否则视为偏离,不能中标。 (2)本技术规格及要求所使用的标准和规范如与最新的标准发生矛盾时,按最新标准执行。 2、标准和规范 要求执行以下但不限于以下所列规范、标准、文件的最新版本: GB7588-2003 《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GB/T10058-1997 《电梯技术条件》 GB/T10059-1997 《电梯试验方法》 GB10060-93 《电梯安装验收规范》 GB50182-93 《电梯装置安装工程电梯电气装置施工验收规范》 GB7025-1997 《电梯主要参数及轿厢、井道、机房的型式与尺寸》 GB8903-1998 《电梯用钢丝绳》 GB50310-2002 《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EN-81 《欧洲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3、电梯主要部件要求 电梯主要部件必须满足国家标准。 4、电梯系统要求 要求提供质量上乘,采用最新可靠微处理机技术,使电梯具有高效运行效率和舒适平稳的驱动性能,具有节能和便于维修保养得故障诊断等系统。 4.1规格型号:投标人在投标文件中提供电梯的型号规格。 4.2供电电源:交流380伏、三相、50赫兹;照明220伏。 4.3 噪音水平:满足国标要求。 4.4控制柜系统:(本品牌原厂生产,提供型式试验报告复印件并加盖制造商公章)采 用交流变频变压(VVVF)调速32位电脑模块电梯系统。 4.5曳引机:(本品牌原厂生产,提供型式试验报告复印件并加盖制造商公章)要求提 供高效节能和具有良好动力特性的永磁同步曳引机。 4.6电梯机房:要求按相关规范标准布置。 4.7轿厢:在所提供井道尺寸基础上,要求提供最大尺寸标准轿厢,轿体要求制作精良,连接紧固,抗变形能力强,符合相关安全标准,轿厢内饰精致典雅,照明和换气设备良好耐用,给人舒适的感觉,轿厢高度为2400MM。 4.8轿厢内控制操纵盘:要求设有内层数显示器、对讲机、警铃和内呼叫按钮等,提供给乘客方便的操作和显示电梯的主要运行状态。

智能化设计技术规范

设计技术规范分类: 国家标准(GB) 机械行业标准(JB) 电子行业标准(SJ) 化工行业标准(HG) 国家专业标准(ZB) 轻工行业标准(QB) 铁路运输行业标准(TB)船舶行业标准(CB) 国家计量标准(JJ) 商检行业标准(SN) 农业行业标准(NY) 通信行业标准(YD) 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交通行业标准(JT) 石油化工行业标准(SH)冶金行业标准(YB) 纺织行业标准(FZ) 有色金属行业标准(YS)煤炭行业标准(MT) 电力行业标准(DL) 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建筑材料行业标准(JC) 医药行业标准(YY) 林业行业标准(LY) 建筑工业行业标准(JG)城镇建设行业标准(CJ) 烟草行业标准(YC) 水产行业标准(SC) 商业行业标准(SB) 汽车行业标准(QC) 教育行业标准(JY) 水利行业标准(SL) 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 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 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标准(GY)卫生行业标准(WS) 民用航空行业标准(MH) 地方标准(DB) 劳动和劳动安全行业标准(LD)粮食行业标准(LS) 邮政行业标准(YZ) 海洋行业标准(HY) 航天工业行业标准(QJ) 测绘行业标准(CH) 稀土行业标准(XB) 新闻出版行业标准(CY) 包装行业标准(BB) 气象行业标准(QX) 档案行业标准(DA) 安全行业标准(AQ)

物资行业标准(WB) 金融行业标准(JR) 航空工业行业标准(HB)外经贸行业标准(WM)文化行业标准(WH) 民政行业标准(MZ) 旅游行业标准(LB) 土地管理行业标准(TD)体育行业标准(TY) 其他行业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