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官职对照

合集下载

古代官职和现代对照表

古代官职和现代对照表

古代官职和现代对照表在古代,官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身份象征,它不仅代表着一个人的地位和权力,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而在现代,虽然官职的地位已经不如古代那么重要,但它仍然是一种职业身份的象征。

下面我们将古代官职和现代职业进行对照,以期更好地了解官职的演变和发展。

一、政治官职古代政治官职主要包括皇帝、太子、皇后、皇太后、宰相、大臣、侍郎、中书令、尚书等。

这些官职都是非常高级的政治职位,代表着最高的权力和地位。

而在现代,政治官职则包括总统、国务卿、部长、议员、市长等。

这些官职虽然也代表着政治权力,但相对于古代政治官职来说,地位和权力已经大大降低。

二、军事官职古代军事官职主要包括将军、都督、千总、百官等。

这些官职都是军队中的高级职位,代表着最高的军事权力和地位。

而在现代,军事官职则包括将军、上校、中校、下士等。

这些官职虽然也代表着军事权力,但相对于古代军事官职来说,地位和权力也已经大大降低。

三、文化官职古代文化官职主要包括文学、历史、经学、诗词等。

这些官职都是文化领域中的高级职位,代表着最高的文化权力和地位。

而在现代,文化官职则包括教授、作家、艺术家、记者等。

这些官职虽然也代表着文化权力,但相对于古代文化官职来说,地位和权力也已经大大降低。

四、经济官职古代经济官职主要包括财政、商业、税务等。

这些官职都是经济领域中的高级职位,代表着最高的经济权力和地位。

而在现代,经济官职则包括企业家、银行家、经济学家、会计师等。

这些官职虽然也代表着经济权力,但相对于古代经济官职来说,地位和权力也已经大大降低。

总的来说,古代官职和现代职业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地位和权力上却有很大的差别。

古代官职代表着最高的权力和地位,而现代职业则更多地代表着职业身份和社会地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官职的地位和权力也在不断变化,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了解,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古今军队官职对照表

中国古今军队官职对照表

中国古今军队官职对照表
中国古代军队官职与现代军队官职并不完全一致,但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军队官职与现代军队官职的对照表:
古代军队官职:
1. 大将军——现代对应将军
2. 司马——现代对应军区司令员
3. 将军——现代对应师长或旅长
4. 校尉——现代对应团长
5. 百夫长——现代对应营长
6. 伍长——现代对应连长
7. 卒——现代对应士兵
现代军队官职:
1. 中将——对应古代将军
2. 少将——对应古代将军
3. 上校——对应古代将军或校尉
4. 中校——对应古代将军或校尉
5. 上尉——对应古代将军或校尉
6. 中尉——对应古代将军或校尉
7. 下尉——对应古代将军或校尉
8. 上士——对应古代百夫长
9. 中士——对应古代百夫长
10. 下士——对应古代百夫长
11. 列兵——对应古代卒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对照表,具体对照可能因不同时期和国家而有所差异。

古代官职一到九品对照表

古代官职一到九品对照表

古代官职一到九品对照表1、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从一品: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将军、都统、提督。

2、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各省总督、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副都统、总兵;从二品: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散秩大臣、副将。

3、正三品: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4、正四品: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5、正五品: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古代的官职和现代的官职对应表

古代的官职和现代的官职对应表

古代的官职和现代的官职对应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官职是一种重要的职位。

从古代到现代,官员的职位以及官员们拥有的权力和义务都有很大的变化。

以下是古代的官职和现代的官职的对应表:古代官职:现代官职:相国:总理太尉:总理大夫:总理助理假使:国务院院长太仆:副总理骠骑将军:军队司令司马:国防部长司空:民政部长司徒:司法部长司礼:国家教育部长中书令:印刷及出版局局长大司徒:统计部长少府:税务总局局长武帝:元首太守:省长都尉:知县县令:县长军师:军队副司令管军:师长以上就是古代的官职和现代的官职的对应表,可以看到,从古代到现代,官职的权力和意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古代的官职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完善政治封建社会文化体制而设置的,旨在实现诸侯之间的统一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秩序安顿,所以君主享有最高权力而官员只能配合执行。

相对而言,现代官职则被划分为各种不同的行政级别,由政府机构领导实施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管理活动,官员们应当担负着保障公民权利、构筑社会福祉等重任。

古代,官吏的权力主要是由君主授予他们的,他们被要求严格遵守封建法律,不得超越自己的职权;而现代官员则要求以法治原则和法律规定为准则行使公权,执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任务,责无旁贷。

比如总理有责任领导政府的工作,国务院院长则要执行总理的政令,司法部长则要保护公民的权利,教育部长则要提供优质的教育等等。

所有的这些官职都赋予官员们特定的权力,使他们有能力更有效地为社会服务。

因此,从古代到现代,官职的意义和权力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不仅让官员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而且它也改变了官员们的社会地位,使公众实现了更多的权利和义务。

由此可见,古代与现代官职的对应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的发展变迁,以及官员们在历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古今官品对照

古今官品对照

古今官品对照一、古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

(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

(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

(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

(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

(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

(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

(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

(武)城门领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

(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各省通判、京府通判、京县知县。

(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顺天府应天府推官。

(武)部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外府推官、(武)把总。

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

(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

(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

(武)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

古今官员职位等级对照

古今官员职位等级对照

古今官员职位等级对照年间之后,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

清雍正年间之后,军机大臣事实上的宰相,而内阁大学士是名义上的宰相。

【通判】北宋初年设通判之时,职权几乎与知州相同,名为佐官,实际上是与知州共同负责,甚至还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

到了南宋,知州职位较轻,通判职位就更轻了。

明代知府以下设通判,事实上为六品官,实际上与同知没有区别。

副市长【通奉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二品散民。

【通议大夫】唐、宋两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正三品。

【资政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资善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资德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谏议大夫】唐代谏官,分为左右谏议大夫,宋代以后废除这个官名。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之下有御史中丞官职,掌管中央档案馆及图书馆,处理直达皇帝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查权的各部刺史。

东汉以后不设御史大夫,而以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

唐枕头两代观察使大多具有御史中丞的职务,一般为正四品官。

明代以后不再有御史中丞的名称。

清代因巡抚兼右副都御史,因此称巡抚为中丞。

监察部部长【副将】明、清两代副总兵改称为副将,仅次于总兵一级,为从二品武官。

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鸿胪寺省卿】“胪”是传的意思,“鸿胪”是大声传颂的意思。

唐代鸿胪寺卿既管朝廷的待客,又管司仪。

明清两代专管朝廷的朝会仪节,正四品。

中央电视台台长副部级【御史大夫】“御史”即君主左右的文书官。

唐代“御史大夫”即御史之长,四品官。

宋代多缺而不补,元代则虚存其名,明、清两代废去这个名称。

【都指挥使】明代各地设卫所,都指挥司是它的常设统帅机构,都指挥使是都指挥司的长官,与布政使、按察使分管地主的军政、民政和刑狱,正二品武官。

南京军区司令员【都指挥佥事】都指挥使下属的武官,正三品。

南京军区参谋长【辅国大将军】唐、宋两代正二品武官,明、清两代在镇国将军之下设辅国将军。

【游击】为总兵总理军营事务,称为镇标中军游击。

明代参将之下有游击将军;清代次于参将一级,为从三品武官。

中国古今常见官职对比

中国古今常见官职对比

中国古今常见官职对比1、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

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历代沿袭不变。

南北朝时,新增州渐多。

郡之辖境缩小,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

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明清则专称知府。

2、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刺史,又称刺使,职官。

“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

“史”为“御史”之意。

秦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监郡御史)。

汉初复置。

3、京兆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京兆尹,是中国汉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主管今西安及其附近地区,地位相当于如今首都的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是中国古代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但因太尉权势过重,故终秦一朝未任命太尉。

秦汉分别以丞相和太尉为最高行政长官及最高军事长官,品秩并为一万石,金印紫绶。

太尉是中央最高军事长官,天下武官之首,统帅天下兵马大权,历朝均为正一品。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汉武帝置。

八校尉之一,掌越骑,秩比二千石。

所属有丞及司马,领兵七百人。

晋灼谓取其材力超越。

东汉光武帝时改青巾(左、右)校尉为越骑校尉,属北军中候,校尉秩为比二千石。

魏、晋、南朝及北朝魏、齐都有,属领军将军,北齐时属左、右卫府。

隋初不置,炀帝又在每鹰扬府置越骑校尉二人,掌骑士,秩正六品。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西汉时也称大理。

战国时期秦国始置,秦朝、西汉沿置。

官职古今对照一览表

官职古今对照一览表

官职古今对照一览表现代官职从股级、科级、处级、厅级、部级到国家领导人只有6个大等级12个小等级,而古代的等级从品级建立时就有9品18级(9品30阶)。

做级别对比时,只好以几个区域品级对齐了。

如巡抚对应省级、知府对应厅级、知县对应处级。

我国古代表示官阶尊卑的标准单位曾经有两个。

秦汉时期的标准单位是“石”,包括“二千石”、”于石”、“四百石”等若干等级,数字大的,官阶级别也高。

阶唐以后,官阶单位改成了”品气有“一品”“二品”、直至“九品“若干级别,以数字少的为等.。

由“石”到“品”的转化,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完成的。

我国品早的俸禄,是按时支给实物(米或谷)。

官高者米多,位卑者米少,每年各支给禄米若干。

于是,一些度拭单位,便借用为当时的俸禄级别单位。

秦始呈队政灭亡六国后,统一了度童衡,官吏俸禄级别也统一用“石“做标准,汉承秦制,也是沿用秦的制度。

司马迁的《史记》中西汉时期的“石”的最早记载是在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新的官阶单位”品”产生后,“石”的表示官阶桴卑的职能便消失了,仅作为俸禄多霖的单位而存在着。

”品”表示官阶的等卑,“石”表示俸禄的厚薄在三百年的历史中,这两种单位同时使用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经济品为凋敝的时期。

自东汉末年以来,封建庄园军事坞堡比林立,商品流通盘减,布帛粟米代替现钱成了交换的媒介.这样的礼会经济条件,给俸禄制度带来很大的影响。

l、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0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慈。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擂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如《调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竞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看中国古代官职大小,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官?!!我们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

1、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

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

代理官职。

秘书级。

28、教授。

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

县掌教学。

县教育局长。

30、训导。

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

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大使。

掌县税务事务。

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

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

市政府副处级干部。

33、总镇。

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

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34、参将。

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

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35、游击。

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

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36、都司。

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

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37、州同。

州之佐官。

相当于副市长。

38、巡检。

掌地方治安之官。

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39、侍郎。

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

中央警卫局官员(有朋友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40、典籍官。

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

图书馆馆长。

古代部分朝代官职参考1、远古尧时期2、司空掌管水利、建筑的官员后稷掌管农业的官员工师掌管制造的官员虞掌管山泽的官员典乐掌管教育、音乐的官员2、秦郎中令掌管宫殿门户(秦)督道仓吏管理官仓内粮食的官员(秦)御史大夫制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员(秦)3、汉、三国时期太史令职掌文史、星历的官员大农丞管领盐铁事务的官员中郎将统领皇帝侍从的官员典属国掌管少数民族各部的事务的官员大长秋皇后的近侍,用来宣达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宫中事务的官员武骑常侍皇帝的侍从都尉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军事,官阶略低于太守,秩比二千石骑郎将统帅骑兵的将官,秩比千石骁骑都尉禁卫军将官未央卫尉未央宫禁卫军长官长乐卫尉长乐宫禁卫军长官前、后、左、右将军职位仅次于上卿轻车将军汉时杂号将军之一骠骑将军官位仅低于大将军长史大将军的秘书建章监监督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骑都尉羽林军长官,秩比二千石待中郎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员,汉制,侍中是在原官职上特加的荣衔国相相当于太守常侍皇帝的侍从近臣,东汉光武帝后都用宦官充任典军校尉武官,统领皇帝宿卫兵的长官,汉灵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设置了西园八校尉,。

典军校尉是其中之一御使中丞汉代掌管宫廷藏书之处的官员兰台令史在藏书之处典校图籍,管理劾奏等文书档案太守专门治理一个郡,掌握生杀大权4、唐观察使管理一道或几个州的地方行政、监察长官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中央禁卫军之神策军的最高将领礼部侍郎掌贡举、礼仪的行政长官京兆尹长安地区最高行政长官防御使负责一州或数州军事的地方长官招讨草贼使专为农民起义或讨伐逆叛而设置的军事长官监军判官监军使下的副职行营都统为和讨伐而设置的出征兵统帅侍御史负责纠察的官员右卫将军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左神武大将军中央禁卫军之军事长官校书郎太子东宫所属学馆中校勘典籍的官员尚书右仆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长官率府率太子东宫侍卫长官金吾大将军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尚书左右仆射全面负责行政事务的长官刺史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折冲都尉一府之军事长官。

统兵两千、一千、八百不等校尉一团之军事长官。

有兵三百队正一队之军事长官。

有兵五十车驾检校官负责皇帝车驾并开路后保驾安全的安员转运租庸盐铁使设置造船厂,保证漕运水上工具(唐,下同)光禄卿主管膳食事务的长官将作大匠负责营造建筑事务的长官兵部尚书主管全国军事政务长官司农卿主管农业事务的最高长官鸿胪卿负责接待来宾事务的长官虞部郎中负责山林绿化的官员民部尚书主管财政的最高政务长官吏部尚书主管人事的最高政务长官尚辇奉御专管御用车辆的长官中郎将正四品郎将从五品,地方府兵将领子将从五品下中书令即内史,最高辅政官右拾遗咨询建议官员宗正卿主管皇族事务的官员右补阙咨询建议官员前锋游弈使前哨巡逻官左散骑常侍议政官之一5、宋通直郎随奉太子的侍从官承信郎武职官最后一阶,宋武职共有52阶。

成忠郎武职官第48阶,充左班殿前侍卫官。

秉义郎武职官第45阶武翼郎武职官第41阶宣抚使负责督察军事的重任,职位高于安抚使。

节级弓手班头,统制弓手,听命于县尉。

巡检掌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事务,属于较高一级官职。

通判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权和知州(知府)共同处理事务,并监督行动。

士曹参军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殴等诉讼案。

司录参军书写六曹公文的专职官员。

局务官掌监造盐、铁等业的官员。

主簿掌出纳官物、销注簿籍等事的县级官员,官阶次于县丞。

县尉掌管训练兵丁、防奸禁暴、查缉走私等治安事务的县级官员。

兵曹六曹之一,置参军一人掌兵事、缉捕等事。

兵马都监马步军统制官。

都监有两种,一种是路分都监,掌本路禁军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

另一种是州府都监,掌本城军队的屯戍、训练、器甲、差使等事。

监当官州府所设掌管征收茶、盐、酒税事务的官员。

典级掌礼仪制度的官员。

胥吏办理文书的小吏。

都统制属于御营使,为监护诸军将领协同作战的军事长官。

同都统制官职相当于副都统制。

御营使统管全国军事。

保义郎右班殿前侍卫官。

团练使州府一级的常设武官,从五品。

钤辖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统制官。

有路分钤辖、州钤辖。

武经郎又称西京左藏库副使,即西京(洛阳)供备库副职武官朝奉郎又称左、右司谏,即谏议官,位次于谏议大夫下。

宣谕使、抚谕使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处理冤狱,措置营田的监时性官员,即所谓“钦差大臣”。

忠训郎又叫“左侍禁”即内宫侍卫官。

镇抚使由中央委派负责一个地区或几个州府军事防务的临时设官。

负责辖区军事防务兼理民政、财政等事务。

宜文字简称“机宜”如同秘书或机要秘书。

龙图阁学士皇帝侍从的荣衔,掌管御书、御制文集、典籍、属籍、世谱等事。

提举原意管理,主管专门事务,提举宫观,为安置罢退的大臣而设,光领俸禄不管事。

枢密使掌全国军机、边备、征战等事的最高军事长官。

大理评事签书判官掌管刑狱的京官。

参政知事宰相的辅助,通称“使相”。

起居舍人又称右使,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皇帝的言行。

中书舍人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诏书。

翰林学士皇帝最亲近的顾门兼秘书,权力极大,有“内相”之称,往往是“将相之储”。

6、明尚书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中各部正官。

侍郎六部中各部的副官。

布政使一省之民事财务总管。

按察使一省之司法掌握者。

都指挥使一省之兵权掌握者。

殿阁大学士皇帝的顾问人员。

以后逐渐权重,成为实际的宰相。

总督始于明代,凡用兵时派部院大臣总督军务,无定员,也无一定辖区,视军情所至,随时设置。

7、清①、品级(级别)1、正一品 1)文京内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相当于政治局CW)文京外官:无 2)武京内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京外官:无2、从一品 1)文京内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各部院尚书(部长)、都察院左右都御使(最高检查院长)、协办大学士(政治局W员)。

文京外官:加衔总督 2)武京内官:九门提督(卫戍司令)、内大臣。

武京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以下以a表示文京内官,b表示文京外官,c表示武京内官,d表示武京外官****3、正二品 a: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内务府总管、銮仪使、大理院正卿。

b:各省总督、漕运总督、河运总督。

c:八旗护军统领、(左、右)翼前锋统领。

d:副都统、总兵。

4、从二品 a:内阁学士、散秩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各部院左右侍郎。

b: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c:无 d:副将。

5、正三品 a: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上驷院卿、大理院少卿、太常寺卿。

b: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步军翼尉、各省提学使。

c: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武备院卿、参领。

d: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6、从三品 a:太仆寺卿、光禄寺卿。

b: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参政道。

c: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侍卫。

d:游击、下五旗参领、协领、指挥同知、宣慰使、土游击。

7、正四品 a:通政使司副使、鸿胪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给事中。

b: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盐法道、副使道。

d: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土都司、兵备道、代本。

8、从四品 a: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光禄寺少卿、国子监祭酒。

b:知府、土知府、都转盐运使司运同、参议道。

c:城门领、包衣护军副参领、包衣骁骑副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

d: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9、正五品 a:各部院郎中、太医院院使、左右庶子、佥事道、钦天监监正。

b:直隶州知州、同知、土同知、顺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监掣同知。

c:步军副尉、步军校。

d: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抚使司同知、千户、宣慰使司佥事。

10、从五品 a:鸿胪寺少卿、各部院部外郎、翰林院侍讲、翰林院侍读、詹事府洗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