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品级
以明清时期为例,一品到九品与现代官职对比列表

以明清时期为例,一品到九品与现代官职对比列表
1、一品(正一品、从一品)有荣誉衔,往往授予是退休的德高望重的元老以及现任的内阁大学士,如果是现在那就是正国级领导,至少是政治局委员。
2、二品(正二品、从二品)是内阁及各部尚书,以及加衔的各省巡抚。
所以二品应该对应今天省部长、中央委员级别。
3、三品四品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副部长,重点城市市长级别。
四品以上均是高级官员。
4、五品六品相当于现在的普通地市级官员、厅局级官员。
5、七品是标准的县处级官员。
中央各部门的主事和省政府的基层官员都是这个级别。
这些都是中级官员。
6、八品九品就相当于副县处级,县里面重点单位一把手。
古代就是县丞,典吏,主薄等等,属于基层官员。
7、再往下,就是普通吏员,包括现在的一般科长,都是比较底层的一些职位了。
中国古代官职大全

中国古代官职大全中国历史悠久,立官设守,肇始于夏同朝周,至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时已初具体制,而后历朝沿袭并发展,官职有所增减,同一官衔的品级有所差异,有的官职名称也有所不同。
本文仅侧重于宋、元、明、清特别是明、清两朝的(七品以上)官衔举要简介。
为方便查检,所选介官衔均首字笔画的顺序排列。
三画【千总】明清两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
掌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学士”是唐代掌管文学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
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大学士”。
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
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
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程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工部侍部】工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四画【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中书令】唐代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与门下省的“寺中”,同称三省长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机要。
中书省决策机构,中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政务、军事。
元代废除三省,中书令是惟一的最高国务长官司。
明、清两代废除中书令的官名。
【中书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或称国相),是丞相的副职。
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
【太守】汉代掌管郡务的最高长官。
三国以及隋炀帝、玄唐玄宗时期和五代,改州刺史为郡太守。
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明、清时期专用以称“知府”,从四品官。
中国古代官员品级

中国古代官员品级中国古代官员品级是古代中国官僚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官员的等级和地位,并决定了他们在政府中的职责和权力范围。
官员品级的划分是根据官员的职位和功绩来确定的,不同的品级有着不同的待遇和权力。
一、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官员品级的最早形式,它最早出现在唐代。
根据这个制度,官员被分为九个品级,从高到低分别是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和正五品。
品级越高,官员的地位和权力越大。
二、九卿制九卿制是中国古代官员品级的另一种形式,它出现在唐代末年。
根据这个制度,官员被分为九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尚书令、尚书、左仆射、右仆射、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和工部尚书。
九卿是朝廷的最高行政官员,他们负责管理国家的各个部门,具有很高的权力和地位。
三、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官员品级的一种演化形式,它最早出现在宋代。
根据这个制度,官员被分为三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掌管国家的政务,门下省是负责监察官员和处理诏令的机构,尚书省是各个部门的管理机构。
在六部中,分别是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户部。
吏部负责人事管理,礼部负责礼仪和外交事务,兵部负责军事事务,刑部负责司法事务,工部负责工程和工艺事务,户部负责财政事务。
这六个部门负责国家的各个方面,官员在其中任职,根据职位和功绩被分为正司郎中、郎中、官员等不同的品级。
四、九品官人制九品官人制是中国古代官员品级的一种改革形式,它出现在明代。
根据这个制度,官员被分为九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公、侯、伯、子、男、丞、卿、令和史。
这个制度取消了原有的官职名称,以九个等级来代替,官员的晋升和待遇都与品级相关。
五、九品芝麻官制九品芝麻官制是中国古代官员品级的一种变体,它出现在清代。
根据这个制度,官员被分为九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清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和九品。
古代官品衔分级

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这里把各品穿戴.
的顶戴,蟒袍,补服列表如下:
. .顶戴.蟒袍.补服.
一品.珊瑚.九蟒五爪.(麒麟).仙鹤.
二品.起花珊瑚.九蟒五爪.(狮子).锦鸡.
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九蟒五爪.(豹子).孔雀.
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八蟒五爪.(虎).雪雁.
正四品:
文职京官:
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
顺天xx丞、xxxx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
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
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文职外官:
同知、土同知、xx州知州
武职京官:
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
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
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
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
xx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
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
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
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
百长、土舍、土目
清代补服、补子——顶子是区别清朝官员品级的重要标识,分朝冠用及吉服冠用两种。朝冠顶子共有三层: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如下:
1.秦时的官职:丞相、御史大夫、卫尉、中尉、廷尉、博士、奉常、郎中令、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郡守、郡丞、郡尉、监御使、县令(万户以上)、县长(万户以下)、县丞、县尉。
2.汉朝官职: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执金吾。
3.三国时期:魏: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
蜀:丞相、尚书令等。
吴:太尉、大司马等。
4.隋唐官职:太师、太傅、太保文散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武散官。
5.宋元明清官职:枢密使、节度使文散官,同平章事武散官。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建议查阅历史资料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古代女官职位和品级

古代女官职位和品级正一品:宫令女官(管理后宫琐事,为皇太后或皇后身边,代掌凤印。
)正二品:尚宫,尚仪,尚服,尚寝,尚食,尚功(六尚主管)从二品:御侍(皇帝身边女官)正三品:令人(皇贵妃,贵妃身边女官)从三品:惠人(皇妃,侧妃,庶妃身边女官)正四品:宜人(夫人,贵嫔身边女官)从四品:良人(昭仪,淑仪,嫔身边女官)正五品:司侍(随六尚的24司)从五品:令侍(皇贵妃,贵妃身边女史)正六品:惠侍(皇妃,侧妃,庶妃身边女史)从六品:宜侍(夫人,贵嫔身边女史)正七品:良侍(昭仪,淑仪,嫔身边女史)【6尚】尚宫:奉皇太后命掌引导皇后。
尚仪:掌礼仪起居尚服:掌供服用采章之数。
尚食:掌膳羞品齐之数。
尚寝:掌天子燕寝及嫔妃进御之次序。
尚功:掌督妃嫔宫人女红之程课。
【24司】司记(2人):掌执文书司言(2人):掌宣传启奏司薄(2人):掌宫人名籍登录及赐廪司闱(2人):掌宫闱管钥司籍(2人):掌经籍图书、笔札几案之事司乐(4人):掌率乐人演习乐阵,悬拊击退进之事司宾(2人):掌朝见、宴会及赐廪之事司赞(2人):掌朝见、宴会、导引赞相之事司宝(2人):掌服契图籍司衣(4人):掌衣服首饰之事司饰(2人):掌巾栉、膏沐、器玩之事司仗(2人):掌羽舆仪卫之事司膳(2人):掌割烹煎和之事司酝(2人):掌酒酝酏饮事司药(2人):掌医方药物、典药司饎(2人):掌给宫人廪饎薪炭之事司设(2人):掌床帷茵席,洒扫张设之事司舆(2人):掌舆辇、伞扇,羽仪之事司苑(2人):掌囿园种植花果蔬菜之事司灯(2人):掌灯烛、膏火之事司制(2人):掌衣服裁制缝纫之事司珍(2人):掌金玉宝货之事司彩(2人):掌缯绵丝絮之事司计(2人):掌度支衣服、饮食、柴炭。
中国古代官职等级

中国古代官职等级1、品:品是用以表示官员级别高低的标志,起源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官僚选择制度。
当时将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9等,以备选用,称“九品”,后来将在职官员的尊卑也分9个等级,亦称九品。
北魏时期又进行了更细致的区分,把每品分为正与从,第四品以下的正与从又各分上与下,把最初的9个等级发展成30个等级。
其排列顺序为: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上、正四品下、从四品上、从四品下……正九品上、正九品下、从九品上、从九品下。
这种等级区分,隋唐以后各代仍被沿用,直至清末始废,只是各代略有差异。
唐、宋时期的武职,从第三品起分上、下级,形成武职32个等级。
隋代和清代只保留九品之中分正与从的办法,正与从不再分上下,且文职与武职相同,形成整齐划一的从正一品到从九品的18个品级。
金代较为特殊,把第三品到第五品的正与从各分为上、中、下三级,形成42个品级。
元、明两代与金代基本相似。
官员的品级与实任官职一般都相互对应。
以清代为例,内阁大学士为正一品,六部尚书或总督为从一品,各省巡抚为正二品,布政使为从二品,知府为从四品,直隶州知州为正五品,知县为正七品,县丞为正八品,主簿为正九品,典史为从九品。
在封建社会里,只有九品之内的官员才称“官”,也称“流内”,九品以外的办事人员称“吏”,也称“流外”或“未入流”。
品级较高而任实职较低的官员称“行某某官”,品级较低而任实职较高的官员称“守某某官”。
2、阶阶是一种无实职实责,专门用作标明官员品级高低的荣誉称号。
在我国古代职官制度中,每一个品级都有一个相应的称号相匹配,统称“品阶”。
例如清文阶官正一品称光禄大夫,从一品称荣禄大夫,正二品称资政大夫,从二品称通奉大夫等。
品阶之名称始于唐代,后各代沿用,至清末始废,只是各代的名称略有差异。
古人对品阶称号十分重视,在泰山现存的碑文中,其名款之前常常冠以“某某大夫”、“某某郎”等品阶称号,以示荣耀。
3、勋勋亦属于无实职的荣誉虚衔,始于唐代。
古代等级一览表

古代等级一览表__后宫等级尊一品:太后超尊一品:孝渝皇尊正皇后超一品:孝羽西宫皇后孝清东宫皇后正一品:孝暮侧皇后从一品:萧穆皇贵妃萧蝶皇贵妃萧梦皇贵妃萧恋皇贵妃正二品:三大皇妃:尊皇妃圣皇妃御皇妃【一名】侧二品:圣贵妃御贵妃尊贵妃【一名】偏二品:皇妃【限两名】庶二品:X贵妃【3名】正三品:尊夫人【4名】侧三品:宁元夫人安泰夫人【各一名】偏三品:XX夫人【各一名】庶三品:X夫人【五名】正四品:德妃贤妃芸妃舒妃惠妃庄妃丽妃容妃珍妃淑妃【按排序分高低】【成为正妃】【各一名】侧四品:婉侧妃清侧妃琳侧妃荣侧妃景侧妃昭侧妃盈侧妃语侧妃湘侧妃蓉侧妃嘉侧妃宁侧妃雪侧妃涵侧妃莉侧妃柔侧妃华侧妃兰侧妃【成为侧妃】【各一人】偏四品:X妃【5名】【成为偏妃】庶四品:贵仪贵媛贵容贵华【贵仪一人,其余各两人】【加封号】正五品:昭仪昭媛昭容昭华【昭仪一人,其余各两人】【加封号】侧五品:淑仪淑媛淑容淑华【淑仪一人,其余各两人】【加封号】偏五品:修仪修媛修容修华【修仪一人,其余各两人】【加封号】庶五品:顺仪顺媛顺容顺华【顺仪一人,其余各两人】【加封号】正六品:婉仪婉媛婉容婉华【婉仪一人,其余各两人】【加封号】侧六品:充仪充媛充容充华【充仪一人,其余各两人】【加封号】偏六品:月仪月媛月容月华【月仪一人,其余各两人】【加封号】庶六品:羽仪羽媛羽容羽华【羽仪一人,其余各两人】【加封号】正七品:丽仪丽媛丽容丽华【丽仪一人,其余各两人】【加封号】侧七品:温仪温媛温容温华【温仪一人,其余各两人】【加封号】偏七品:舒仪舒媛舒容舒华【舒仪一人,其余各两人】【加封号】庶七品:敬仪敬媛敬容敬华【敬仪一人,其余各两人】【加封号】正八品:惠仪慧媛慧容慧华【慧仪一人,其余各两人】【加封号】侧八品:冰仪冰媛冰容冰华【各两名】【加封号】偏八品:茗婉茗嫱茗仪茗柔【各两名】【加封号】庶八品:芬仪芳仪德仪【各2名】【加封号】正九品:薇仪薇媛薇容薇华【各两名】【加封号】侧九品:弘仪弘媛弘容弘华【各两名】【加封号】偏九品:肃仪肃媛肃容肃华【各两名】【加封号】庶九品:敬婉淑婉德婉睦婉【各两名】【加封号】正十品:佳仪佳媛佳容佳华【各两名】【加封号】侧十品:贵嫔贵婕贵姬帝姬【各两名】【加封号】偏十品:芯仪芯媛芯容芯华【各三名】【加封号】庶十品:慎仪曜仪祥仪瑞仪【各三名】【加封号】正十一品:婕妤婕华【各三名】【加封号】侧十一品:顺常顺成顺姬顺婕【各三名】【加封号】偏十一品:雪瑶亦瑶宛瑶羽瑶【各三名】【加封号】庶十一品:安嫔兰嫔月嫔端嫔正十二品:雪姬夜姬皓姬绣姬侧十二品:姬嫔【加两字封号】偏十二品:容华宝林贵人小仪小媛【加封号】庶十二品:常在才人佳人美人淑人丽人【加封号】正十三品:答应侧十三品:娘子偏十三品:舞涓舞絮【加封号】庶十三品:承微承娴【加封号】正十四品:良媛良娣良仪【加封号】侧十四品:选侍【加封号】偏十四品:承娥婧娥庶十四品:采女正十五品:表衣充衣更衣小主暂无品级:秀女、侍女、宫女__世家千金、少爷等级世家千金:正一品:雪靳小姐正二品:墨冉小姐正三品:磬碧小姐从三品:桐韵小姐正四品:珊岚小姐从四品:霜溪小姐正五品:锦珀小姐正六品:凤芷小姐正七品:夙小姐无品:小姐世家少爷正一品:钟御少爷正二品:明德少爷正三品:宏俊少爷从三品:家祺少爷正四品:惊云少爷从四品:风泽少爷正五品:鸿定少爷正六品:文瑾少爷正七品:御少爷无品:少爷 __公主等级:正超尊极品:灵郡公主(可随意升降所有嫔妃及所有公主)侧超尊极品:灵玉公主蔗超尊极品:灵圣公主正超尊超品:蕊柳公主正超尊超品:蕊御公主正超尊超品:蕊皇公主超品:圣尊颜公主、言沫御公主尊皇品:尊皇圣公主、雪希圣公主正皇品:尊御圣公主、御灵桦公主从御品:掌权御公主、掌玲圣公主正皇品:掌权尊公主从御品:掌权皇公主正皇品:圣尊御公主从御品:兴国皇公主正皇品:和政皇公主从御品:晓洛皇公主正皇品:掌权蕊公主从御品:掌权沫公主正皇品:圣尊颜公主从御品:兴国皇公主正皇品:和政皇公主从御品:晓洛皇公主正皇品:至尊皇公主从御品:守落皇公主=====================超御品:掌权公主一尊品——昭晗公主一御品——蓝绮公主二尊品——紫馨公主二御品——镇国公主三尊品——辅国公主三御品——护国公主四尊品——固纶公主四御品——和硕公主五尊品——纹伊公主五御品——晴曦公主六尊品——瑞阳公主六御品——祺瑞公主七尊品——香韵公主七御品——凌霜公主八尊品——冰恋公主八御品——冰若公主九尊品——滢晴公主九御品——凝月公主十尊品——银冰公主十御品——御公主无品——XX【姓名】公主__皇子等级:懿正一品:至尊皇太子懿从一品:帝尊皇皇子懿正二品:镇国尊皇子懿从二品:御国尊皇子懿正三品:监国尊皇子懿从三品:兴国尊皇子懿正四品:辅国尊皇子懿从四品:监政尊皇子懿正五品:参政御皇子懿从五品:皇辅国皇子懿正六品:皇固伦皇子懿从六品:皇仁嘉皇子懿正七品:皇和孝皇子正一品:圣胤皇子从一品:圣辰皇子庶一品:圣郧皇子正二品:尊殷皇子从二品:尊霁皇子庶二品:尊肜皇子正三品:漠邵皇子从三品:旭姬皇子庶三品:浣景皇子正四品:憬瑗皇子从四品:弦鞠皇子庶四品:落瞑皇子正五品:鄍秋皇子从五品:寰怜皇子庶五品:浣夜皇子9楼文官官职正一品: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文职外官:无从一品: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文职外官:无正二品: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文职外官:各省总督从二品: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正三品: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从三品: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正四品: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从四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正五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从五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正六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从六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正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从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文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正八品: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从八品: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正九品: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从九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未入流: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武官官职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官职对比
首先要提请注意,古今官职对比只是近似等于,一般而言,古代的官职要比同等级的
现在的官职权力更广,更大。
毕竟古代的官员人数很少呀,明朝的官吏总数只有2万多人。
一个县的官员只有县令1人,县丞1人,主簿1人和典史1人,总共4个吃皇粮的。
而现
在呢?县长,副县长,各局局长,法院正负院长,检察院正负院长等等,而且每一个“长”之上还有一个“党委书记”,再加上乡长,镇长,党委书记,林林总总,怎么也有个100
人以上吧,整整多了25倍!我国现有2000多个县,这样算起来,光到县这一级别就至少
要有当官的20万以上。
人一多,分的权力自然就少了。
当然我不是说人多就是坏事,只是想说明古代同等职位的官员的权力更大。
闲言少叙,下面介绍一下古代(清代)各种官职相当于现在的职务:
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
在省一级,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巡抚统摄一省事务。
这两个官职现在没有相应的
地方官。
现在的省长在清代应叫布政史,与它平齐的是按察史,相当于现在省检察院院长。
另外古代对教育很重视,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学督)与省军区司令员(提督)都是和巡
抚一样级别的官员,只是提督只管军队,学督(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
不能与总督、巡抚相比的。
在品级上,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
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又称三公)【荣誉虚职,相当于人大委员长、政协主
席之类】;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务局、安
全局长】
武职外官:无
(注1:顺治初年定侍卫处,领侍卫内大臣6人,即上三旗每旗2人。
内大臣6人,散
秩大臣无定员)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又称三孤);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又称
太子三师)【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副职主席】
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
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
臣
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又称太子三少)【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
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
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
郎中【各部司长】、太医院院使【301医院院长】
文职外官:同知【市委第一副书记】、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
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
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
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
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
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首都县副县长】、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
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
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
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