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大全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官职大全

中国古代官职大全

中国古代官职大全中国历史悠久,立官设守,肇始于夏同朝周,至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时已初具体制,而后历朝沿袭并发展,官职有所增减,同一官衔的品级有所差异,有的官职名称也有所不同。

本文仅侧重于宋、元、明、清特别是明、清两朝的(七品以上)官衔举要简介。

为方便查检,所选介官衔均首字笔画的顺序排列。

三画【千总】明清两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

掌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学士”是唐代掌管文学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

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大学士”。

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

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

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程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工部侍部】工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四画【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中书令】唐代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与门下省的“寺中”,同称三省长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机要。

中书省决策机构,中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政务、军事。

元代废除三省,中书令是惟一的最高国务长官司。

明、清两代废除中书令的官名。

【中书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或称国相),是丞相的副职。

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

【太守】汉代掌管郡务的最高长官。

三国以及隋炀帝、玄唐玄宗时期和五代,改州刺史为郡太守。

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明、清时期专用以称“知府”,从四品官。

古代官职表大全简单

古代官职表大全简单

古代官职表大全简单1. 太守:战国时称郡守,汉改称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 太尉:汉武帝元狩四年,分天下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

军事归中央都尉管。

东汉时都尉专兵权,唯拜罢三公才得专,这样三公有兵权的局面结束了。

后来又设大将军、骠骑将军、将军、卫将军,秩禄都是二千石,下面骠骑都尉光禄大夫二千石,捕骑都尉六百石,都尉比二千石,亭长六百石。

东汉只有这四种官职。

3. 司徒:西周始置。

地官之长。

西汉哀帝时罢丞相改三公,是为司徒。

东汉时又改称司徒。

4. 司马:殷商时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

春秋、战国沿置。

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

隋唐以后为兵部的尚书。

唐高宗李治时曾改为太尉,旋又恢复为司马。

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亦以称兵部侍郎。

5. 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

6. 县令:战国时三晋和秦已称县的行政长官为令。

商鞅变法后,并小乡为县,均令治一县。

新置县令以军功叙封。

县令本直隶于郡,县令别置郡守,是开平王吴三桂的杰作。

7. 刺史: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

刺史相当于太守,或作为太守的加官,掌管州的军政大权。

后来,刺史又称部刺史、州刺史、挂印刺史、都刺史。

清废州置府,亦置通判。

民国废府置道,亦置通判。

事实上行同虚设。

8. 巡抚: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始设巡抚,为一省的行政长官,掌一省的军政和民政,与总督同级,品级为正部级。

实际略低于总督。

清沿明制,加兵部侍郎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者为总督,为兼管地方上的军事和行政的官员。

单设者为巡抚,与总督同级,品级为正部级,略低于总督。

清末又把一省内的道改为府,同时置三品级的道员为中丞(专使)。

巡抚以下设都御使衔的有:总督(管数省)、都御史(管一省)、巡抚(管一省)、中丞(管一省)。

古代官员职位表

古代官员职位表

古代官员职位表古代官位等级:1、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

武:领侍卫内大臣。

2、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

武:将军、都统、提督。

3、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

武:副都统,总兵。

4、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

武:副将。

5、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

武:参将。

6、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

武:游击。

7、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

武:都司。

8、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

武:城门领9、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守备。

10、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

武:守御所千总。

11、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各省通判、京府通判、京县知县。

武:门千总、营千总。

12、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顺天府应天府推官。

武:部千总。

13、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外府推官。

武:把总。

14、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

武:盛京游牧副尉。

15、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

武:外委千总。

16、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

武:委署骁骑尉。

17、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

武:外委把总。

18、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

古代官职表

古代官职表
六品
羽林中郎将、五官中郎将、虎贲中郎将、中都护、中领军、中护军,骑都尉、散骑常侍、军师中郎将、武锋中郎将、荡寇中郎将、立武中郎将、立节中郎将、绥南中郎将、中典军、中监军,
七品
裨将军、偏将军、军祭酒,别部司马、佐军司马、郡尉,参军、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门下督
八品
典军校尉 、越骑校尉、步兵校尉、城门校尉、屯骑校尉、虎贲校尉、射声校尉、折冲校尉,县尉、翊军校尉、鹰扬校尉、奋武校尉、骁骑校尉、平虏校尉、赞军校尉、督军校尉、军议校尉、昭信校尉、长水校尉、胡骑校尉、中垒校尉、护羌校尉,戊己校尉
五品
军师将军,冠军将军、护军将军、领军将军、绥军将军、镇军将军、抚军将军、翊军将军,昭文将军,昭武将军、昭烈将军、昭德将军、立义将军、奉义将军、扶义将军、宣义将军,横江将军,横野将军、横海将军、凌江将军、楼船将军、怀集将军、材官将军、辅义将军,辅国将军,翊武将军、镇远将军、威远将军、绥武将军、副军将军、贰师将军、轻车将军,建威将军,建信将军、建武将军、建义将军、建德将军、建忠将军、安远将军、安国将军,奋武将军,奋威将军、宣威将军、虎威将军、威烈将军、中坚将军、中卫将军、中垒将军,振军将军,振威将军、振武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扬烈将军、越骑将军、骁骑将军,讨逆将军,平狄将军、破羌将军、殄夷将军、伏波将军、抚戎将军、抚夷将军、游击将军,折冲将军,安汉将军、辅汉将军、兴业将军、宁朔将军、武卫将军、都护将军、秉忠将军,破虏将军,征虏将军、讨虏将军、平虏将军、捕虏将军、威虏将军、荡寇将军、灭寇将军,牙门将军,虎牙将军、鹰扬将军、龙骧将军、强弩将军、积射将军、厉锋将军、执慎将军
八品
县丞、太史丞、 尚书丞,中书丞、少府丞、符节丞、明堂丞、太乐丞、太祝丞、太卜丞、太仆丞、太宰丞、光禄丞、宗正丞、卫尉丞、太常丞、廷尉正、廷掾

古代官职称谓大全

古代官职称谓大全

古代官职称谓大全1. 皇帝 (huáng dì) - 古代君主的最高称号,在中国古代帝王制度中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统治力。

2. 太子(tài zǐ) - 皇帝的嫡长子,是未来的继任者。

通常会接受专门的教育和训练。

3. 大臣 (dà chén) - 皇帝的高级官员,负责辅助皇帝治理国家事务。

4. 宰相(zǎi xiàng) - 皇帝的首席大臣,负责国家政务的总管理。

5. 高官(gāo guān) - 位居高级职位的官员,负责具体部门的管理和决策。

6. 文官 (wén guān) - 负责文化、教育、文艺等领域的官员。

7. 武官(wǔ guān) - 负责军事和安全事务的官员。

8. 衙役 (yá yì) - 监管和维持官府秩序的人员。

9. 仕宦人员 (shì huàn rén yuán) - 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府任职的人员。

10. 地方官(dì fāng guān) - 负责地方行政和司法事务的官员。

11. 将军(jiāng jūn) - 统率军队并负责军事行动的高级军官。

12. 知府(zhī fǔ) - 地方官的最高职位,负责管理和统治一个地方。

13. 巡抚(xún fǔ) - 负责一定地区的行政和司法事务的高级官员。

14. 司法官(sī fǎ guān) - 负责司法系统的官员,包括审判、裁决和执行刑罚。

15. 监察官(jiān chá guān) - 负责监督官员和政府机构的行为和行政活动的官员。

16. 侍卫 (shì wèi) - 负责保护皇帝和皇室成员安全的宫廷卫士。

17. 太监(tài jiān) - 对宫廷事务负有特殊职责的官员,通常是割除生殖器官的宦官。

18. 内侍 (nèi shì) - 位于宫廷内部的官员,负责协助和服务于皇帝。

古代官职大全

古代官职大全

我们古代官职大全我们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

1、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古代常见40个官职一览

古代常见40个官职一览

古代常见40个官职一览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区司令员。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总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衔。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赞,辅助20.都事: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

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

县教育局长。

30.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

[精]古代官职大全

[精]古代官职大全

[精]古代官职大全
古代官职大全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有着悠久历史。

官制从上至下从尊贵到低微,主要分为六等,以及各层级依职位设立了编辑,每种官职皆有明确的职责与功能,从上到
下排列在六等官吏中,如:
一等官职:当朝大夫、主簿、洛书、师书、宰相、大将军、大司马、武帝之子大王、
内务御史大夫、中书舍人等;
二等官职:宗室公、治中令、卿、尹、太守、司马、司空、司徒、侍中、太傅、兵马
司令、军师大夫等;
三等官职:太师、御史大夫、提刑侯、都察院大夫、都御史、太保、行军侯、功曹大
夫等;
四等官职:大夫、秘书太君、侍从、尚书令、度支、冠军、辅臣、参臣、光禄大夫、
舍人等;
五等官职:偏将、正郎、右监、议郎、谏臣、少卿等;
六等官职:正郎、丞相郎、司空、司徒、典礼司、司脔等。

以上,就是古代官职大全,可以看出古代官职分等级有着很高的复杂程度,而每个官
职也有每自己明确的职能。

古代官职大全既可以为当代科学史学研究者提供支持,也可以
引导现代人学习古代文化,进行深入合理的思维,获取有益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古代官职大全我们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

1、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

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

代理官职。

秘书级。

28、教授。

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

县掌教学。

县教育局长。

30、训导。

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

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大使。

掌县税务事务。

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

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

市政府副处级干部。

33、总镇。

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

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34、参将。

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

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35、游击。

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

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36、都司。

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

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37、州同。

州之佐官。

相当于副市长。

38、巡检。

掌地方治安之官。

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39、侍郎。

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

中央警卫局官员(有朋友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40、典籍官。

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

图书馆馆长。

古代部分朝代官职参考1、远古尧时期司空: 掌管水利、建筑的官员。

后稷: 掌管农业的官员。

工师: 掌管制造的官员。

虞: 掌管山泽的官员。

典乐: 掌管教育、音乐的官员。

2、秦郎中令: 掌管宫殿门户(秦)。

督道仓吏: 管理官仓内粮食的官员(秦)。

御史大夫: 制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员(秦)。

3、汉、三国时期太史令: 职掌文史、星历的官员。

大农丞: 管领盐铁事务的官员。

中郎将: 统领皇帝侍从的官员。

典属国: 掌管少数民族各部的事务的官员。

大长秋: 皇后的近侍,用来宣达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宫中事务的官员。

武骑常侍: 皇帝的侍从。

都尉: 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军事,官阶略低于太守,秩比二千石。

骑郎将: 统帅骑兵的将官,秩比千石。

骁骑都尉: 禁卫军将官。

未央卫尉: 未央宫禁卫军长官。

长乐卫尉: 长乐宫禁卫军长官。

前、后、左、右将军: 职位仅次于上卿。

轻车将军: 汉时杂号将军之一。

骠骑将军: 官位仅低于大将军。

长史: 大将军的秘书。

建章监: 监督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

骑都尉羽林军长官,秩比二千石。

待中郎: 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员,汉制,侍中是在原官职上特加的荣衔。

国相: 相当于太守。

常侍: 皇帝的侍从近臣,东汉光武帝后都用宦官充任。

典军校尉: 武官,统领皇帝宿卫兵的长官,汉灵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设置了西园八校尉,典军校尉是其中之一。

御使中丞: 汉代掌管宫廷藏书之处的官员。

兰台令史: 在藏书之处典校图籍,管理劾奏等文书档案。

太守: 专门治理一个郡,掌握生杀大权。

4、唐观察使: 管理一道或几个州的地方行政、监察长官。

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 中央禁卫军之神策军的最高将领。

礼部侍郎: 掌贡举、礼仪的行政长官。

京兆尹: 长安地区最高行政长官。

防御使: 负责一州或数州军事的地方长官。

招讨草贼使: 专为农民起义或讨伐逆叛而设置的军事长官。

监军判官: 监军使下的副职。

行营都统: 为和讨伐而设置的出征兵统帅。

侍御史: 负责纠察的官员。

右卫将军: 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

左神武大将军: 中央禁卫军之军事长官。

校书郎: 太子东宫所属学馆中校勘典籍的官员。

尚书右仆射: 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长官。

率府率: 太子东宫侍卫长官。

金吾大将军: 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

尚书左右仆射: 全面负责行政事务的长官。

刺史: 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折冲都尉: 一府之军事长官。

统兵两千、一千、八百不等。

校尉: 一团之军事长官。

有兵三百。

队正: 一队之军事长官。

有兵五十。

车驾检校官: 负责皇帝车驾并开路后保驾安全的安员。

转运租庸盐铁使: 设置造船厂,保证漕运水上工具(唐,下同)。

光禄卿: 主管膳食事务的长官。

将作大匠: 负责营造建筑事务的长官。

兵部尚书: 主管全国军事政务长官。

司农卿: 主管农业事务的最高长官。

鸿胪卿: 负责接待来宾事务的长官。

虞部郎中: 负责山林绿化的官员。

民部尚书: 主管财政的最高政务长官。

吏部尚书: 主管人事的最高政务长官。

尚辇奉御: 专管御用车辆的长官。

中郎将: 正四品。

郎将: 从五品,地方府兵将领。

子将: 从五品下。

中书令: 即内史,最高辅政官。

右拾遗: 咨询建议官员。

宗正卿: 主管皇族事务的官员。

右补阙: 咨询建议官员。

前锋游弈使: 前哨巡逻官。

左散骑常侍: 议政官之一。

5、宋通直郎: 随奉太子的侍从官。

承信郎: 武职官最后一阶,宋武职共有52阶。

成忠郎: 武职官第48阶,充左班殿前侍卫官。

秉义郎: 武职官第45阶。

武翼郎: 武职官第41阶。

宣抚使:负责督察军事的重任,职位高于安抚使。

节级: 弓手班头,统制弓手,听命于县尉。

巡检: 掌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事务,属于较高一级官职。

通判: 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权和知州(知府)共同处理事务,并监督行动。

士曹参军: 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殴等诉讼案。

司录参军: 书写六曹公文的专职官员。

局务官: 掌监造盐、铁等业的官员。

主簿: 掌出纳官物、销注簿籍等事的县级官员,官阶次于县丞。

县尉: 掌管训练兵丁、防奸禁暴、查缉走私等治安事务的县级官员。

兵曹: 六曹之一,置参军一人掌兵事、缉捕等事。

兵马都监: 马步军统制官。

都监: 有两种,一种是路分都监,掌本路禁军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

另一种是州府都监,掌本城军队的屯戍、训练、器甲、差使等事。

监当官: 州府所设掌管征收茶、盐、酒税事务的官员。

典级: 掌礼仪制度的官员。

胥吏: 办理文书的小吏。

都统制: 属于御营使,为监护诸军将领协同作战的军事长官。

同都统制: 官职相当于副都统制。

御营使: 统管全国军事。

保义郎: 右班殿前侍卫官。

团练使: 州府一级的常设武官,从五品。

钤辖: 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统制官。

有路分钤辖、州钤辖。

武经郎: 又称西京左藏库副使,即西京(洛阳)供备库副职武官朝奉郎: 又称左、右司谏,即谏议官,位次于谏议大夫下。

宣谕使、抚谕使: 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处理冤狱,措置营田的监时性官员,即所谓“钦差大臣”。

忠训郎: 又叫“左侍禁”即内宫侍卫官。

镇抚使: 由中央委派负责一个地区或几个州府军事防务的临时设官。

负责辖区军事防务兼理民政、财政等事务。

宜文字: 简称“机宜”如同秘书或机要秘书。

龙图阁学士: 皇帝侍从的荣衔,掌管御书、御制文集、典籍、属籍、世谱等事。

提举: 原意管理,主管专门事务,提举宫观,为安置罢退的大臣而设,光领俸禄不管事。

枢密使: 掌全国军机、边备、征战等事的最高军事长官。

大理评事签书判官: 掌管刑狱的京官。

参政知事: 宰相的辅助,通称“使相”。

起居舍人: 又称右使,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皇帝的言行。

中书舍人: 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诏书。

翰林学士: 皇帝最亲近的顾门兼秘书,权力极大,有“内相”之称,往往是“将相之储”。

6、明尚书: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中各部正官。

侍郎: 六部中各部的副官。

布政使: 一省之民事财务总管。

按察使: 一省之司法掌握者。

都指挥使: 一省之兵权掌握者。

殿阁大学士: 皇帝的顾问人员。

以后逐渐权重,成为实际的宰相。

总督: 始于明代,凡用兵时派部院大臣总督军务,无定员,也无一定辖区,视军情所至,随时设置。

7、清****以下以a表示文京内官,b表示文京外官,c表示武京内官,d表示武京外官****①、品级(级别)1、正一品 a: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相当于政治局CW)b:无; c: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d:无。

2、从一品 a: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各部院尚书(部长)、都察院左右都御使(最高检查院长)、协办大学士(政治局W员)。

b:加衔总督;c:九门提督(卫戍司令)、内大臣。

d:将军、都统、提督。

3、正二品 a: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内务府总管、銮仪使、大理院正卿。

b:各省总督、漕运总督、河运总督。

c:八旗护军统领、(左、右)翼前锋统领。

d:副都统、总兵。

4、从二品 a:内阁学士、散秩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各部院左右侍郎。

b: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c:无 d:副将。

5、正三品 a: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上驷院卿、大理院少卿、太常寺卿。

b: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步军翼尉、各省提学使。

c: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武备院卿、参领。

d: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6、从三品 a:太仆寺卿、光禄寺卿。

b: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参政道。

c: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侍卫。

d:游击、下五旗参领、协领、指挥同知、宣慰使、土游击。

7、正四品 a:通政使司副使、鸿胪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给事中。

b: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盐法道、副使道。

d: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土都司、兵备道、代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