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官职制度(最新)
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分类讲解专题04---官职及其变动

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分类讲解专题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分类讲解专题专题4官职及其变动1.下列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A.“征”是指由中央官署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守”是指暂时署理职名,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的职务。
C.“致仕”是指交还官职,即退休,一般致仕年龄为六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加”是指加封,是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2.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有司:专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B.齐衰:一种丧服,古时父母去世后,子女要身着丧服,表示孝敬和哀悼。
C.太傅:东宫官职,负责教育太子,一般作为实权性的官衔赐给重臣肱骨。
D.郎中:官职名。
始于战国,掌管门户、车骑等事;内充侍卫,外从作战。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与“察茂才”“举孝廉”不同。
B.“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C.“六部”中的礼部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吏部则主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科举取士。
D.“除”“拜”均表示授予官职,“拔”“擢”均表示提拔,“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权”“署”则表示暂代官职。
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导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5.下列各项的古代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可以称为“有司”。
B.拜:文中指授予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与官职变动专题习题(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官职同步练习姓名:班级:【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掌管。
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征:由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 辟:由,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连辟公府不就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 荐、举:由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陈情表》) 拜:。
如:。
如:拜相如为上大夫拜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选:通过或选拔任以官职。
如:选拔任以官职。
如:延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
如:。
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授:、。
如:。
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元史·贾鲁传》) 赏: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特赏侍郎。
《谭嗣同》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罢:,。
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黜:。
如:。
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 免:。
如:。
如:免官削爵。
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 夺:。
如:。
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升:。
如:。
如:升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 擢:在提拔。
如:提拔。
如:擢为后将军擢为后将军。
(《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的人。
如:的人。
如:山涛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
(《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
如:。
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高考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文化常识题职官沿革宗法礼俗素材

高考文言文解题技巧文化常识题:职官沿革·宗法礼俗(一)职官沿革一.官职设置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十几个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二.官名释义1.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2.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3.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4.太傅:参见“太师”条。
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
5.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高三二轮】高考古文化常识类类清(二)(学生版)

高考古文化常识类类清(二)(学生版)一、官职典制(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禅让”是古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
()2.“兄终弟及”指兄长死了,弟弟接替,是古代长期沿用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
()3.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4.“封建”,即“封邦建国”,是古代对诸侯、大夫、士逐级分封的制度。
中国几千年一直沿用这种制度,直到清王朝覆灭。
()5.我国古代用以封赐大臣的爵位共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一直沿用到清代。
()6.“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7.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8.荫补,是指在封建制度下,因祖辈、父辈的地位或功绩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又称“丁艰”。
一般子遭母丧称丁内艰,子遭父丧称丁外艰。
()10.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到达退休年龄、未到退休年龄但有病或有其他原因的,均可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二)皇室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1.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
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12.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13.皇帝的生父称太上皇,简称上皇。
无论是生是死,都用此称。
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亦自称太上皇。
()14.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借指太子本人。
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练官职变化及典章制度类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官职变化及典章制度类1.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荫:封建时代由于先辈有功而给予子孙免罪的权利。
“封妻荫子”的“荫”就是这意思。
B.宰相:文中是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也可以泛指高级执政者。
C.右:古代很多官职有左右之分,左右的地位不同时期多有变化。
右有“上”之意,如“位在廉颇之右”。
D.告身:古代委任官职的凭信。
类似后代的委任状。
“以文书治天下”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要特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爵位。
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
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
只有加实封的人才能够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D.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
3.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文中指宫殿的台阶。
B.郎中,当时有两个意思,第一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也是对医生的称呼,文中指前者。
C.殿下,是中国古代对皇后、皇太子、诸王的敬称,也指现代社会用于对君主制国家王储、亲王、公主等的敬称。
D.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
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迁:升职。
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B.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C.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制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
D.黜:废掉官职。
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5.下列文化常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2022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练习及答案(中)

2022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练习及答案(中)(五)官职任免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47.“征、辟、任、除、拜、授、迁”都是指任用官员,用法相同。
(×)点拨“征”是皇帝特聘;“辟”是官府或高官聘用;“任”又称“保”,指高官保任其子弟为官,也指委任官职;“除”有“除旧官,任新官”之意,就是改任;“拜”“授”是正常授官,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迁”一般专指官阶提升。
48.“转、徙、出、入”这几个词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
(×)点拨这几个词都指官员调动,其中“转”“徙”泛指调动,“出”专指调离京师,有时有贬官之意,“入”专指调入京师。
49.古代任官,还有摄官、兼官、加官的制度。
“摄”是代行职守;“兼”指兼职,以低职兼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或“平”。
(×)点拨汉代以低职兼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而到了唐宋,以低职兼高职为“守”,以高职兼低职为“行”。
加官,升官,于原有官职外,兼领其他官职。
50.“罢、免、解、黜、夺、放、贬、谪、左迁”都是指官员的降级免职,其中“罢、免、解、黜、夺”指解除职务,“贬、谪、左迁”指降级。
(√)点拨左迁,降级使用,贬官。
古代,右表示高贵的位置,左表示较低的位置,故“左迁”为贬官降职;“迁谪”侧重于“谪”,即降官远调。
“罢、免、解、黜、夺”指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
“贬、谪”指因过失而降级。
“放”有流放、放逐义,从色彩上讲,是贬职。
褫夺chǐ duó:剥夺衣冠,革除功名。
5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任用,回到原职。
(×)点拨“起复”是指古时遭父母丧的官员守制尚未满期而应召任职,或是降职、革职及致仕之后被重新任用;“夺情”是指官员服丧期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而任职,或指朝廷要员经皇帝特准,不必去职在家守制,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高考语文中的官职制度

文化常识题不会的点进来高考语文中的官职制度1.选官制度察举征辟制科举制知识点:(1)汉代选拔官吏制度有察举、征辟两种形式,后者是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2)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察举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举荐。
(3)察举制又称举荐制,主要是察举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洁正直的意思。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和举指的就是察举制。
(4)隋唐以后选拔人才的分科考试制度称为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起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明清时达到兴盛,直至1905年才被废除。
(5)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在明清时规定的文章格式为八股文,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都有严格限定。
文章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内容也不得超出这个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不能自由发挥。
(6)古代为了取得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必须要通过童试,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童试通过之后取得生员资格,称为秀才(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茂才)。
考试第一名叫案首。
(7)乡试在明清两代时,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因多在秋季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会发布正、副榜揭晓名次,称为桂榜。
乡试选中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参加的是乡试。
(8)明清两代每三年春季时,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称为会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故又称礼闱。
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者为贡土,第一名叫会元。
考后揭晓名次的布告,称为杏榜。
(9)最高级别的考试称为殿试,只考策问。
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考核,以定甲第。
古代文化常识190题(学生版)

古代文化常识190题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14.(2017·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15.(2016·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16.(2016·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官职制度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
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拓展]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20·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20·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拓展] “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拓展] “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
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
[拓展] “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10.(2020·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
[拓展] “起复”是指起用了丁忧未满之人,或是降职、革职之后重被任用;“夺情”是指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
明清两代,官员守孝期满而起用叫“起复”;而丁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务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则称“夺情”。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拓展]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先秦,并进一步完备。
汉代丞相以下皆须致仕,称“归老”“乞骸骨”。
自魏晋以后,历代相沿。
14.(2020·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
15.(2020·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
[拓展]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
16.(2020·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
17(2014·全国大纲卷)“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
18.视事,指官员就职办公处理事务。
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崔子称疾不视事”。
古代表示官员就职的词语还有“下车”。
(√)
19.(2020·全国卷Ⅱ)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
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
2020高考语文文学常识:两汉文学
2020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先秦文学
2020高考语文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