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调动!

合集下载

古代官职调动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调动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调动文化常识在古代中国,官职调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对于古代官职调动的了解不仅能够展现出古代政府的运作方式,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结构。

下面是一些与古代官职调动相关的常识内容:1. 官职调动的目的:官职调动是指将官员从一个职位调到另一个职位,旨在提高官员的能力和效率,并且让不同的官员有机会获得新的挑战和发展。

古代官员调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政府的运作和发展,提高官员的素质,确保政府的稳定和有效性。

2. 官职调动的原则:古代官职调动常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包括功绩原则、才能原则、资望原则、年龄原则和地域平衡原则。

功绩原则指的是官员的调动与其在前职位上的表现和成就有关,优秀的官员有可能被提拔或调任高级职位。

才能原则则要求官员在调动后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职责。

资望原则则强调官员的学历、资历和经验,以确保他们有能力胜任新的职位。

年龄原则则考虑到官员的年龄和生理状态,避免年纪过大或者体力不支的官员担任需要大量体力劳动的职位。

地域平衡原则强调了各个地区官职的平衡发展,以避免某些地区得到过多的重点关注,也有利于减轻政府的压力,防止中央集权的过于严重。

3. 官职调动的程序:在古代,官职调动通常由上级政府颁布,经过公示和考核程序后确定。

一般来说,官员会接到调令后,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新的工作地点。

调动时,通常会有一定的庆贺仪式,以示对官员的赏识和激励。

调动过程中,相关部门和机构会向新的工作单位提供官员的个人资料和工作经验,以便顺利过渡和交接。

4. 官职调动的影响:官职调动对古代政府以及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官职调动可以避免官员滞留在同一职位上久而无功,防止官员权力过大或者形成腐败现象,有利于政府的机构改革和政策落实。

官职调动还有助于官员之间的学习交流和合作,提高整个政府机构的效力和执行力。

此外,官职调动也能够提高人才的流通性和流动性,激发人们的进取心和上进心。

5. 官职调动的变革与现代意义: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古代的官职调动制度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灵活的职场流动和人才竞争机制。

古代官员变动

古代官员变动

语文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相关知识点1、迁:调职、调动,一般指升官;左迁则为降职调动。

2、谪zhé:降职并远调。

3、拜:授给官职。

4、授:授予官职。

5、擢zhuó:选拔,提拔。

6、除:免去旧职而任新职。

7、罢:罢免、停职。

8、免:免除官职。

9、黜chù:废黜,贬退,也用于剥夺王位或太子的继承权。

1、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垂髫tiáo:三四岁——八九岁。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

)弱冠:20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天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耄耋mào dié:80岁、90岁。

期颐:100岁。

敬称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2、对将军:麾下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

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

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高考文言常识之文化:官职变动词语

高考文言常识之文化:官职变动词语

【常见官职变动词语】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①《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②《宋史·辛弃疾传》: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3、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

①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4.荐: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①《宋史·侯可传》: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②《汉书·平帝纪》: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5.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①《左传·宣三十年》: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②《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6.授:授予官职。

如①《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②《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

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

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如①《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

②《战国策》:起樗(chu1)里子于国。

9.复:恢复原职务。

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后汉书·张衡传》10.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征召,特指君招臣。

如①《后汉书·王涣列传》:岁余,征拜侍御史。

②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③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

11.仕:做官。

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

12.仕宦:做官,任官职。

如《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13.仕进:进身为官。

如《晋书·许迈传》: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变动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变动
答案:A
练习巩固
3、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动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黜:
辞去官职,卸职。 B、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迁:升迁。 C、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徙:废免,
革职免官。 D、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张衡传》)—去:改
任官职。
答案:B
【答案】D 。解析:将“明清”改为“宋”。
15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 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 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 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 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 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C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明清改州为府。 D“道”“路”也分别是隋唐和明清的行政区名。
官职变动-兼、代
①兼:兼任。 ②摄:暂代官职。 ③守:暂时署理职务。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 的职务。 ④领:兼任。 ⑤行:代理官职 ⑥署:代理,暂任 ⑦权:暂代官职。 ⑧判:高位兼低职。
官职变动-辞官
①悬车:辞官居家。 ②解官:辞去官职。 ③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④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⑤乞身:古代认为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请求退职为 “乞身”。 ⑥请老:告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 ⑦移病:上书称病,为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
①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②贬:降职。 ③放:驱逐,流放。 ④左除、左降、左转、左授、左宦、左迁:降职。 ⑤出、出宰:离开京城外调。 ⑥罢:解除,免去官职。 ⑦免:免职。 ⑧废:废黜,放逐。 ⑨黜:贬退。

古代官职调动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调动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调动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调动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体制和官僚体系,还体现了古代官员的晋升和降职机制。

在古代,官职调动通常是由皇帝或上级官员进行决定和安排的,具有一定的规则和程序。

首先,古代官职调动是按照官员的资历、能力和表现来进行的。

官员通过科举考试、任官经历、实绩表现等方式来积累政绩和声望,从而获得晋升的机会。

官员的晋升和降职通常是根据他们的表现和能力而定,而非凭借贵族背景或权力关系。

这种选拔机制体现了古代官职调动的公正性和效率性。

其次,古代官职调动还受到官员的地位和职务性质的影响。

在古代,官员的地位分为文官和武官,文官主要从事政治和行政工作,武官则负责军事和安全事务。

官员的职务性质决定了他们的晋升和调动的方向和范围,文官通常可以在官职之间相互调动,而武官的调动则受到更多的限制和规定。

古代官职调动还受到官员的等级和官阶的制约。

官员的官阶和等级是根据官员的职务和资历来确定的,官员的官阶越高,其权力和地位也越大。

官员的官阶和等级决定了他们的晋升和降职的可能性和幅度,高级官员的调动通常需要更高的层级和程序来决定和执行。

总的来说,古代官职调动是一个复杂而又严谨的制度,它不仅影响着官员的职业生涯和前途,也反映了古代政治和社会的运行规律和制度安排。

官员的晋升和调动不仅受到个人的努力和表现的影响,还受到政府的政策和体制的制约,这种相互作用和制约体现了古代官职调动的独特文化和制度价值。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表官职变动的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表官职变动的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表官职变动的词1.表示授予官职的词察:考察推荐。

例: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李密《陈情表》)举:推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也指提拔任用。

例: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诸葛亮《出师表》)征:征召,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例: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后汉书张衡列传》)辟(b):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例:连辟公府不就。

(范晔《张衡传》)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例:(荀)彧荐嘉。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拜:用一定礼节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拔:多指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诸葛亮《出师表》)除:任命,授职,多指免除旧官职,授予新官职。

例:除臣洗马。

(李密《陈情表》)赠: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勋位。

例:可赠给事中振恤遗孤,以慰存亡。

(颜延之《阳给事诔》)授:授予官职。

例:若夫谲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荀子儒效》)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任为官。

例:周广顺三年举进士,解褐磁州军事判官。

(《宋史雷德骧传》)初立:一般指刚被立为国君。

例:且鞮候单于初立。

(班固《苏武传》)嗣位:继承君位。

嗣的本义是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例:今楚王病久不愈,一旦宫车晏驾,少主嗣位,而君辅之。

(《东周列国志》)荫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例:籍父亲荫庇,为朝廷命官。

紫绶垂腰,幨帷出守。

(明许自昌《水浒记遣讯》)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

例: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

(《汉书苏武传》)起:起用并任以官职。

例: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

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战国策秦策二》)起复:官吏守孝未满或降职后重新起用。

官职调动的文学常识

官职调动的文学常识
2、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例: 《后汉书•张 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 迁为太史令。”
3、出(指出京受任)例: 《张衡传》:“永和初, 出为河间相”(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4、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例:诸葛亮 《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 异同。”
3、拜:授予官职。
例:乃拜恂河西太守,行大将军事。(《后汉书•邓冠 传》)
4、除:拜授官职。
例:除臣洗马。(李密《陈情表》 )
5、授:授予官职,从授予印物而来 。
例:遣使者持黄金印即军中拜授。( 《汉书•翟方进 传》 )
另外一些表示任命、赐予官职的词 汇如:
封、赠、赐、赏、
举、荐、起等。
有关兼职的常见词语
五、免职、辞职
1、罢:免职。 2、黜:废除,免职。例:王黜狄后。(《国语》) 3、免:免职。 例(吕諲)知门下省事,七月,丁母忧免。(《金史• 列传第六十二》) 4、革、褫(chǐ):革除,指撤职查办。 例: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张勃因推荐陈汤而被 革除爵位)(谢庄《上搜才表》) 5、废:废除。 例:炎惧,乃废中宗为卢陵王。(《旧唐书•卷八十七 列传第三十七》) 6、乞骸骨:年老请求辞职退休。 例: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范晔《后汉 书•张衡传》)
1、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宋书•范晔 传》:“(范晔)服终,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 领新蔡太守。”(服终,为父亲服丧结束)
2、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左传•昭 公十三年》:“羊舌鮒摄司马。”(羊舌鮒,人 名。)
3、权(临时代职)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 书》:“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权知,代理 主管)
4、假(暂时代理)《汉书•苏武传》:“武与 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一):古代官职调动任免常见术语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一):古代官职调动任免常见术语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一):古代官职调动任免常见术语一、表“授官、做官”辟、除、察、荐、举、授、起、复、征、拜、赠等【辟bì】征召来授予官职。

【除】:本义是宫殿的台阶。

后成为拜受官职术语(“凡言除者,除故官就新官也”)。

【拜】:授予官职。

拜相如为上大夫。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复】:复职,用法同“还”。

【赠】:用于追封已故者。

二、表“调动、补任”迁、改、调、徙、转、出、补、荫补等【“迁”字大家族:】1.表示升职:右迁、迁除、迁进2.表示降职:左迁、迁谪、迁削3.表示平调:迁调、转迁4.多次调动:累迁(一般指一步步升官)【出】京官外任。

如:出知严州。

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12全国1卷)三、表“升官、加封”晋、进、加、超迁、擢、超擢、陟、升、拔、提【超迁、超擢】越级升迁、破格提拔。

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19全国1卷)【陟】晋升、提拔。

如:陟罚(提拔与惩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四、表“贬官、免官”左除、左降、左转、贬、放、谪、黜、绌、免、夺、褫等【放】免去。

如“放官”。

注:有时“放”亦可理解为京官调任外地。

【绌】通“黜”。

废除;贬退。

如: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褫chǐ】革除。

如“褫夺”“褫官”。

五、表“兼任、暂代”兼、领、摄、权、行,假,署等【领】以本官兼较低职。

如: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

——《后汉书•刘焉列传》【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

如:周公摄政,践祚而治。

——《礼记•文王世子》1、走上阼阶主位。

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

阼阶上为主位。

2、指即位,登基。

【权】临时代职。

如:兼权殿中侍御史。

(《宋史•李纲列传上》)【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

如:安国行丞相事。

(《汉书•韩安国传》)【署】暂任、代理官职。

如:成祖继位,命署礼部事。

(《明史•宋礼传》)六、官吏考核术语【铨】衡量官吏的资历和劳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调动中高考必考的文言文解释,
表授予官职
1、征:
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
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
2、"
2、辟:
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
3、荐、举:
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举其偏,不为党。

《左传"襄公三年》
4、拜:
授予官职。

如: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

《张衡传》5、"选:
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6、除:
任命,授职。

如:
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陈情表》
7、授:
授给、给予官职。

《元史·贾鲁传》:
“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8、"赏:
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
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
9、封:
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鸿门宴》
10、"起:
起用人任以官职。

如:
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

《元史·贾鲁传》11、"察:
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如:
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三国志·吴主传》12、"仕:
做官。

如:
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

仕宦:
做官,任官职。

如: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孔雀东南飞》。

仕进:
进身为官。

如:
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晋书·许迈传》
13、"知:
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宋史·侯可传》
表罢免官职
1、罢:
免去,解除官职。

如:
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2、绌、黜:
废掉官职。

如:
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
2、免:
罢免。

如:
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
3、
4、"夺:
削除。

如: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
表提升官职
升官。

如:
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
2、擢:
在原官上提拔。

如:
擢为后将军。

《汉书"赵充国传》
3、拔:
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
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4、迁:
一般指提升。

如: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谊传》
5、"陟:
进用。

如: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
6、晋、进:
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如:
成语“加官进爵”
7、加:
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

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宋史·辛弃疾传》
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表降低官职1、谪:
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如: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2、贬:
①降职。

如:
贬连州刺史。

《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

如:
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

《新唐书·柳宗元传》3、放:
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如: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卜居》
4、"左迁:
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如: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
5、"窜:
放逐,贬官。

如:
暂为衔使,遂窜南夷。

(韩俞《进学解》)
6、"左除、左降、左转:
降职。

如:
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7、出宰:
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如:
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

(《后汉书·明帝纪》)
表调动官职
1、迁:
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汉书·王尊传》:
“迁东郡太守。


2、"徙:
一般的调动官职。

如:
徙王信为楚王。

《淮阴侯列传》
3、调:
变换官职。

如:
调为陇西都尉。

《汉书"袁盎传》
4、转、调、徙:
调动官职。

《张衡传》:
“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5、补:
补充空缺官职。

如:
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汉书·王尊传》
6、"改:
改任官职。

如:
改刑部详覆官。

《宋史·王济传》
7、出:
京官外调。

如:
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

《张衡传》
表兼代官职
1、兼:
兼任。

如:
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2、领:
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如:
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晋书·袁乔传》3、行:
代理官职。

如:
太祖行奋武将军。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4、"署:
代理、暂任。

如:
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

《汉书·王尊传》
5、"权:
暂代官职。

如: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刘公嘉话》
6、判:
高位兼低职。

如:
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宋史"韩琦传》7、假:
临时的,代理的。

如:
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

(《史记·项羽本记》)
8、"摄:
暂代官职。

如:
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

(《新唐书·杜如晦传》)
9、"守:
代理官职。

如:
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

(《三国志·王修传》)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