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和礼仪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古代中国礼仪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尊重他人、尊重身份和尊重传统的行为准则。

古代礼仪涉及到宴会、婚姻、葬礼、朝拜等各个方面,下面将介绍七种常见的古代礼仪。

1.尊卑礼仪古代中国非常注重尊卑之分,人们在不同场合和不同身份下要表现出符合其身份地位的仪态。

比如,尊长者必须要行揖礼,即俯身拱手以示尊重;皇帝见到官员时,官员要跪地叩头示敬;平民见到贵族时,要行揖礼以示敬意。

这种礼仪体现了尊重他人的态度,也保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2.宴会礼仪古代宴会是沟通和交流的场合,举办宴会是一种表示尊重和友好的方式。

在宴会上,人们需要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比如宴席要按照主客地位分清座次,主人要居中高位,贵客坐次高位;进餐时要注意用餐文明,不可嘈杂和大声喧哗;别人举杯敬酒时要站起来,持杯回敬等等。

这些规范有助于维持宴会秩序,并表达了宴请者的礼貌和热情。

3.婚礼礼仪古代的婚礼是一种庄重而隆重的仪式,它代表着两个家族的联姻。

在古代婚礼中,有很多重要的礼节,包括过堂、拜堂、拜天地等。

比如,在“过堂”仪式中,新娘要穿着嫁衣,由好友或亲戚陪伴,穿过象征门第的虚幌,以示进入新家的仪式;在“拜堂”仪式中,新娘和新郎要行拜帖礼,接受父母的教诲和祝福。

这些仪式都是为了彰显婚姻的庄严和祝福。

4.朝拜礼仪朝拜是古代中国人对神灵、祖先和帝王表示敬意的一种仪式。

在古代,每年或每月定期举行朝拜仪式。

在朝拜时,百姓要整齐列队,面向神位或天空跪拜,手持祭品或写有祝福文字的牌匾。

这个仪式表达了人们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和崇拜。

5.葬礼礼仪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葬礼,认为它是对逝者的最后送别和告别。

古代葬礼有很多规范,包括穿孝服、守丧期、丧车之类的仪式。

比如,穿孝服是表示对逝者的敬重,守丧期是为了表达哀悼之情,丧车则是将逝者送至安葬地点的一种方式。

这些礼仪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逝者家属的悲痛,同时也传承了社会对逝者的敬重和思念。

6.传统节日礼仪古代中国有很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课件 (60张PPT)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课件 (60张PPT)
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贰 常见官职
常见官名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
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 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 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 “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 任吴地的巡抚。
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
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
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
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
,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
《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
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贰 常见官职
常见官名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
如《鸿门宴》:“沛
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
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文化常识之称谓z

文化常识之称谓z

武官
01
02
03
大将军
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不常 置,大将军皆为超品,卓 然尊大,冠绝百司之上。
骠骑将军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 年)始置,以霍去病为之, 金印紫绶,位同三公。
车骑将军
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 的第三号将军。
02
古代人名
本名
本名是一个人的正式名字,通常在出 生时由父母或长辈命名。在古代,本 名通常与家族、宗族或氏族有关,以 表明个人的身份和归属。
文化常识之称谓
目录
• 古代官职 • 古代人名 • 古代礼仪 • 古代称谓
01
古代官职
中央官职
丞相
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 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 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
太师
太傅
古代“三公”之一,位至“三公”即 太师、太傅、太保,多为大官的加衔 ,无实际职权。
指官职又名太宰,为辅佐国君、高级 幕僚与君主近臣的总称。一般是主教, 皇帝的老师。
们举行婚礼时必须遵循的规则。
定亲是男方家和女方家达成协议后举行的仪式,通常 会签订婚书,以示双方正式确定婚姻关系。
婚姻礼仪是古代人们举行婚礼时所遵循的一系 列礼仪规范,旨在维护婚姻的神圣和庄重。
提亲是婚姻礼仪的开端,通常由男方家向女方家 提出请求,并送上聘礼,以示求婚之意。
04
古代称谓
谦称
01
谦称
规则。
座次安排是宴饮礼仪中的重要 一环,通常主人坐在主位,宾 客按照地位和亲疏关系分别坐 在两侧,以示尊重和友好。
上菜顺序也是宴饮礼仪中的重 要一环,通常先上凉菜,再上 热菜,最后上汤和主食,以示 对客人的尊重和热情。
婚姻礼仪

古代文化常识人的称谓、官职、天文...

古代文化常识人的称谓、官职、天文...

古代文化常识(人的称谓、官职、天文历法、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具、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目录辞书)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中国历史上,礼仪文化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礼仪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更是人们相处和交流的基本准则。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常识,包括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封建礼教的重要性以及古代宴会和婚嫁仪式中的礼仪等方面。

一、社会等级制度在古代中国,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尊卑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其家族背景和职业地位,人们被分为不同的等级。

这种社会等级制度被称为“阶级”或“等级制度”。

在古代中国,官员们被认为是最高等级的人群。

他们按照官阶高低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尊卑有序。

皇帝位居最高阶级,其下依次是太子、王爵、公爵、侯爵等。

类似地,同样是官员身份,高位者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特权。

同时,传统社会还尊重社会地位和资历长者。

年龄越长,地位越尊崇。

人们习惯对长辈行礼,例如行鞠躬礼或者双手奉上尊敬的礼物表示敬意。

二、封建礼教的重要性在中国古代,封建礼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它强调维护尊严和秩序,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在封建礼教中,家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要遵守特定的礼仪,例如尊敬父母、尊重长辈、尊重丈夫等等。

同时,妇女在封建社会中扮演被动的角色,需要符合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

封建礼教的另一个方面是师徒关系。

师傅和弟子之间有很严格的规定,师尊是弟子的榜样和指导者,而弟子则要终身效忠师傅,并尊崇其为父。

三、古代宴会的礼仪古代中国的宴会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它不仅是人们交流感情的场所,也是展示社会地位和富有的象征。

古代宴会有着许多规定和仪式,如宾客入席要按照地位由上到下的次序排列,主人要起立行礼向客人致意,宾客进场要行揖等。

在古代宴会中,饮酒礼仪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主人首先向客人敬酒,表示欢迎和尊敬。

而客人则需要接受主人的酒,并举杯回敬。

四、古代婚嫁仪式的礼仪古代中国的婚嫁仪式是一种庄重而复杂的礼仪活动。

它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庭的结合。

(完整版)文化常识二(官职)

(完整版)文化常识二(官职)

(一)官职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医生,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医生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辈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 (决策 )、门下省 (审议 )、尚书省 (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

明朝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 (即宰相 )。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核查、起落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创建、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手下官员有主事等。

其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拟定历法等工作。

2.地方官职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顾问、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其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密查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朝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二)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1.授官① 征:由皇帝招聘社会有名人士充任官职。

②辟:由中央官署招聘,尔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③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介绍道德正直的人,任以官职。

④ 拜:授予官职。

⑤ 选:经过介绍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⑥ 除:任命,授职。

⑦ 授:授予官职。

⑧ 赏:指皇帝专门赐给官衔或爵位。

⑨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⑩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① 罢:免去、清除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 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 执”。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 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 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 被尊称为“枢密”。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 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 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 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 官位高于总督。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户部管土地户 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掌典礼、科举、学校等事。
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 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 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 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汉代的太史令,明代 的翰林院国史编修。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两个小时。 子时是23 ~1点,以此类推。
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古人把为观测日、月、五 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称为二十八宿,用来说 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古代占星家为了用 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 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大小便称更衣、出恭、解手等。 室内座次,一般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普通的车座 分左中右,一般以左为尊,中为御者的位置,右为陪 乘的位置。兵车有所不同,主帅居中执掌旗鼓,御者 在左,右有一人保护主帅。
普通兵车御者在中,左右各一甲士,左边甲士持弓, 右边甲士持矛。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 居住之地称为闾左,贬官称为左迁。
7、表辞去官职 ⑴致仕:退休。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后汉书》) ⑵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如: 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后汉书·张衡传》) ⑶悬车:辞官居家。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 车告老。(《陈太丘碑文序》) ⑷乞身、请老:请求退休。如:祁奚请老,晋侯问嗣 焉。(《左传·襄公三年》) ⑸移病:要求退隐的委婉说法。如:弘乃移病免归。 (《汉书·公孙弘传》)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一:地方官职、武官官职(一)地方官职【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

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范晔曾任宣城太守。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总督】中国明清地方军政大员。

又称总制。

正统六年(1441)正月,明廷用兵麓川(今云南陇川西南),兵部尚书王骥主其事,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

分专务和地方两种。

专务总督有总督粮储、总督河道、总督漕运等名,各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

地方总督多因戍边或镇压人民而设,以所辖地区军务为主。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布政使】官名。

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

明洪武九年(1376)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宣德以后因军事需要,专设总督、巡抚等官,都较布政使为高。

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

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均为从二品。

但江南省(后分为安徽、江苏两省)、陕西省(后分为陕西、甘肃两省)和湖广省(后分为湖南、湖北两省)设有两布政使。

两司的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藩台、臬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祭祀与斋戒
祭祀活动主要是祭祖先、 祭神祗。古代,从天子到庶民 都祭祖先。 天子、诸侯祭祖先在宗庙。 古代天子、诸侯都建立宗庙以 供祭祀并求取庇佑。 宗庙是 国家的象征。如果宗庙被毁, 则表明国家灭亡。
祭拜祖先祭品名目 繁多,可以是肉食,可 以是金玉珠帛。(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必以 信)
我国上古时代是多神崇拜。 神有水神、河神、山神等。山神 庙、河神庙等都是专供祭祀用的。 祭祀路神叫“祖”,亲朋好 友为行人祭祀路神,保佑行人路 途平安;一般是在郊外道上设帐, 备酒食,祭者行礼后奉酒祷祝, 然后洒酒于地。(至易水上,既 祖,取道。)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户部尚书: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相当于财政部长。 礼部尚书:主管礼仪、祭祀、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相当于中央 宣传部部长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长。 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事。相当于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院 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等。职位相当 于农业部、水利部、建设部等各部部长。
五服
为死人守孝服丧叫“服”。 服丧期间在墓旁搭小屋居住,看守坟墓叫“庐墓” 或“庐冢”。(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服丧的规格、时间等是按照亲疏远近来制定的, 有斩衰cuī(服期三年)、齐衰cuī(服期一年)、大 功(九个月)、小功(五个月)、缌sī 麻(三个月) 五等。此之谓“五服”。(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 应门五尺之僮。)
【司马】 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 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 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座中 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 【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市长。 【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刺史】州郡最高军政长官。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 军区司令员。(后刺使荣举臣秀才。)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 官,地位略次于总督。 【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相 当于现在的市长。(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略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传承 传统 传神 传播
胡文波
古代官职
课本官猜猜看:
1、《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2、《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3、《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4、《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5、《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 了一场官司。” 6、《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7、《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 节之 臣。” 8、《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9、《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太尉】 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 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 定为最高一级武官。(高俅) 【都尉】 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 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 宰相。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唐后侍郎为各部尚书的副职。 【长史】秦时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后成为将军的幕 僚之长。 【参军】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 官员, 如杜甫曾任华州司功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参军。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 事务。 【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押司】宋官署名吏(低级公职人员)员职称。经办案牍等事。
古代礼俗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 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 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 而著称于世。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 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 丰富。
辈在宗庙举行占卜,以测婚事吉凶。八字通过后,托媒人送点薄礼,也叫“过
文定”—订婚)、纳征(若得吉兆,便将结果告诉女方,“征”即“成”的 意思;婚事就这样确定下来了。正式送上聘礼,就是“过大礼”—送聘礼)、
请期(男方在结婚前派人到女方商定吉日—通告结婚佳期)、亲迎 (是到了结婚那天,新郎到新娘家亲自迎接,岳父岳母将女儿交给女婿,上
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妾与妻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妻生子为嫡出,妾生子为庶出,嫡出庶出在家庭地位、 财产、权利的继承方面是不平等的。
说一说:与婚姻有关的成语 结成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因称两姓
联姻为 “秦晋之好”。 琴瑟之好:指夫妻相亲相爱、感情和谐。
举案齐眉: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十分恩爱。
【丞相】 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 理全国政务的人。简称“相”。相当于现在国务院总 理。自从战国时期设立丞相,一直到明太祖废除丞相 制度,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六百年之久。
【尚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唐后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 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相当于现在各国家部委的部长。
【大将军】 先秦、西汉时是 将军的最高称号。如 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 军,汉武帝以卫青为 大将军。魏晋以后渐 成虚衔而无实职。明 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 大将军官职,战后即 废除。
【御史】
原来是负责记录的史 官、秘书官。秦以后置 御史大夫,主管弹劾、 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 愈曾任监察御史。(乌台
诗案---何正臣)
车后,新郎执辔(pei),车轮转动三周后,将辔交给御者,自己先行到家门, 等新娘到来后,亲迎至家中,举行家宴——迎娶)。
两仪指两个很重要的仪式:共牢而食、合卺(jǐn) 而饮。
《项脊轩志》中“吾 妻来归”“吾妻归宁”
女子出嫁叫归。 女子出嫁后回娘家叫“归宁”。 女子改嫁叫“再嫁”。
女子出嫁后娘家不往回接是不能回娘家的,一旦不经 迎接而自己回去就说明出了事。(汝今何罪过,不迎而 自归)
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 不喝酒,不吃荤,表示诚心致敬,称 为“斋戒”。(送璧时斋戒。大王亦 宜斋戒。赵王乃斋戒五日) “荤”在现代意义主要指鱼肉类食 品。古代则不然,斋戒中的不吃荤, 并非吃素食、忌肉食。 古代的“荤”,指葱蒜姜等有刺激 气味的菜,不吃它们,目的在于防止 在祭祀或会客时口里发出难闻的气味, 造成对神灵、祖先或宾客的不尊敬。
婚姻
结婚,今义是男女正式结 合为夫妻。 古文中,则常常是结成亲
家的意思。(沛公奉卮酒为寿,
约为婚姻) 男女结为夫妻又叫结发。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对象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 “冠礼” (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
女子十五岁行“笄 礼”
过程
古代婚姻有“六礼”“两仪”之说,包括了议婚 到完婚的整个过程。 六礼包括纳采(古时相中哪个女孩,请媒人做媒,现代叫“提亲”)、 问名(男方托媒人探问女方之闺名和生辰八字。)、纳吉(之后男方长
相敬如宾:形容夫妻相互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
伉俪情深:形容夫妻之间的感情深厚。
丧葬
葬礼分为五个阶段:复、殓、殡、 葬、服。 人死后,活人为死者招魂,叫 “复”。 为死者穿裹衣衾并把尸体放入棺材 叫“殓”。 盛着尸体的棺材叫“柩”,棺材的 套棺叫“椁”[guǒ]。 停棺待葬叫“殡”。 棺椁埋入地下叫“葬”。
作业
泱泱中华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与时俱进的同时我们是 否还需要坚守一些东西?通过一些明星的中式婚礼,想一 想,我们该如何去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