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含答案)

合集下载

经典国学常识200题含答案及解析

经典国学常识200题含答案及解析

经典国学常识200题(含答案及详细解析)有些知识点需要适当解读,才能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打印出来阅读更加方便。

绝大多数的补充资料来源于网络。

由于本人学识浅陋,所注释内容难免有错,愿与方家交流。

精选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A)A、月亮B、姻缘【解析】本诗句出自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

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2、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C)A、新婚B、搬家C、妻子生了个男孩D、考试通过精选【解析】在古代,把生了男孩子称作“弄璋之喜”,生了女孩子称作“弄瓦之喜”。

“弄璋”、“弄瓦”典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璋乃玉器,而且是上好的玉器,瓦是陶器,指纺车上的零件。

“寝床弄璋”、“寝地弄瓦”,有人认为是祝福男贵女贤,生男给他玩一块好玉,以示将来作君子;生女给她玩纺线用的陶锤,以示将来温顺无邪,善于料理内务。

也有人认为古人透露出了典型的重男轻女思想,生男放在床上弄璋,而生女则放在地上弄瓦。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C)A、苏州B、房屋C、酒D、庄稼【解析】屠苏,是酒名。

古代中国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

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此诗为王安石初次拜相、始行新政时所作,是一首“主旋律”作品。

常识积累 历史文化知识100题及答案解析

常识积累  历史文化知识100题及答案解析

1.下列哪个成语和“道听途说”词意更接近?A.空穴来风B.三人成虎答案:(B)道听途说意思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

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空穴来风意思是有孔洞便会进风,后用来比喻自身存在弱点,流言蜚语等得以乘隙而入,也比喻传言有根据。

由于广泛的误用,现在多用来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

三人成虎: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A.月亮B.姻缘答案:(A)婵娟的意思常用者有三,1、形容姿态曼妙优雅;2、美女、美人;3、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

这里的婵娟是第三种。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A.苏州B.房屋C.酒D.庄稼答案:(C)屠苏,酒名。

古代中国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

4.'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A.左手在外B.右手在外答案:(A)因为古人认为杀人时拿刀都是用右手,右手在前杀气太重。

所以右手握拳,用代表友好的左手在外,把右手包住。

5.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A.忠耿正直B.刚愎自用答案:(A)红色的脸谱表示忠勇侠义,如关羽、姜维;黑色的脸谱表刚烈正直、勇猛鲁莽,如包拯、李逵等;黄色的脸谱表凶狠残暴,如宇文成都、典韦;蓝绿色的脸谱表粗豪暴躁,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表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

6.《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A.浑水摸鱼B.反戈一击C.笑里藏刀D.反客为主答案:(B)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敌战计: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混战计: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并战计: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败战计: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

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14.(2017·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 )15.(2016·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 )16.(2016·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80题(附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80题(附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80题第Ⅰ组1.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来称呼人。

2.“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父、等;称自己的母亲时,谦词有家母、等。

3.古代男子年20行“”,女子年15行“”,以示成年,这时才能取“”。

4.“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是一幅写给岁老人的寿联。

5.古代兄弟之间用“”表示排行。

“”表示最大,“”表示最小。

6.我国古代对人的称谓有一些特殊的标志,如“从”表示关系,“先”表示。

7.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三种:、、。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

8.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十五叫“”,月末一天叫“”。

9.古人说“点卯”的“卯”相当于现在上午时到时。

10.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

11.1998年是农历戊寅年,按传统说法是属虎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00年是农历年,是属人的本命年。

12.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更。

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时,也就是现在的时到时。

13.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指的是、、、、五种物质。

14.中国隋唐以后的官职实行“三省六部制”,“六部”是指:部、部、部、部、部、部,各部的长官均为。

“六部”中主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的是。

15.古代授官叫、,降官贬官叫、。

16.汉代郡的长官称,隋唐州的长官称,宋代州的长官称,明代府的长官称。

17.古代中国曾分置九州,居于九州之首的是州,“”是今河北省的简称。

18.按东、西、南、北、中的顺序,写出“五岳”的名称:、、、、。

19.“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一句中的“白下”指的是:。

20.河南省的洛阳位于洛河之,湖北省的汉阳位于汉水之,陕西省的华阴位于之北。

21.成语“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

22.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炼石补天、衔石填海的神话人物依次是:、、。

23.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为最尊,其次是,再次是,最下位是。

传统文化常识100题附答案

传统文化常识100题附答案

传统文化常识100题附答案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2.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

3.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的《》。

4.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是()的《》。

5.“天下第一行书”指()的《》。

6.“天下第一关”指()。

7.“两司马”指汉辞赋家()和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

8.“二陆”指西晋文学家()和陆云。

9.书法史上的“二王”指东晋时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父子。

10.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指唐代诗人()和()。

11.“二程”指北宋时期哲学家、教育家程颢和()兄弟。

12.“乐府双璧”指《木兰诗》和《》。

13.“二拍”指明末()编著的话本集及拟话本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4.“二乔”指()时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

15.“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子()、曹植。

16.“三苏”指北宋文学家()与子苏轼、苏辙。

17.“三袁”指明代后期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宗道、()、袁中道三兄弟。

18.“三玄”指《》、《老子》、《庄子》三书的统称。

19.“春秋三传”简称“三传”,指解释《春秋》的《》、《公羊传》、《穀梁传》。

20.“三吏三别”指唐朝杜甫创作的组诗,包括《新安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六篇。

21.“三言”指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话本集及拟话本集《喻世明言》、《》、《醒世恒言》。

22.《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的“三英”指刘备、()、张飞。

23.“三皇”通常指伏羲、()、神农。

24.“三教”指儒教、()、佛教。

25.“三纲”指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26.“三才”指天、地、()。

27.“三牲”指用于祭祀的牛、羊、()。

28.“三省”指中书省、()、尚书省。

29.“连中三元”中的“三元”指封建科举考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解元、()、状元。

30.殿试三鼎甲:指状元、榜眼、()。

31.“岁寒三友”指松、竹、()。

32.“江南三大名楼”指湖北武汉的()、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70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70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70题及答案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讳”:隐讳,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讳名,是古人对身份显赫的人或自己的尊长不能直称其名,避称其名。

B.“《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后来有补充注释《春秋》的书,称为春秋三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C.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一甲若干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字”,旧指男子冠礼女子及笄时取与本名意义无关的别名,自称称名,称人用字。

B.“天宝末”,指用天宝年号纪年的最后一年,天宝是区别于开元的唐玄宗晚期年号。

C.“牢醴”,指祭祀用的牲品和甜酒,牢又分为太牢与少牢两种,牛羊猪各一叫太牢。

D.“赠司空”,指死后被追封为司空,古代朝廷对功臣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B.“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

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

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

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D.“匈奴”: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

《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居于南夷,随畜牧而转移。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起家:起之于家而任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100题(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100题(含答案)

2017年高考全国卷改革指导古代文化常识100题(含答案)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xié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答案:B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

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有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是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子”是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诸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集”是收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分为楚辞、别集、诗文评、诗词五类.答案: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姓公输,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1.下列对古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

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写国史的材料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D.“词课”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深渊、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B.“庶”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如“庶子”“庶母”“庶弟”等C.“大理”古代掌刑法的官。

隋置大理寺卿、少卿、北齐置大理寺,历代相沿。

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制事”“制政”“修政”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劝进”指旧时部署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政权。

B.“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

C.“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

D.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日有黑子”被视为朝廷有关的证据4.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A.武帝是皇帝的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指代辅佐国君的贤才。

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奏章的那个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最高行政长官。

D.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景平、元嘉、贞观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入对,指古代臣子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在官员任职、国家有重大事件、皇帝有疑难问题等时候,臣子可能会被要求入对。

B.男、伯、都是中国古代的爵位;爵位是对宗室及功臣的封赐,据记载,周代有公、候、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的爵位制度则因朝代而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专项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一)1、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_ _、_ _、_ _ 来称呼人。

A.郡望、爵名、号B.郡望、爵名、谥号C.官职、爵名、号D.官职、谥号、号2.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

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式为: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B.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C.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D.地名、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3.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A.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伉俪”喻夫妇。

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

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为“卿”“爱卿”。

C.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如已死的皇帝为先帝,已死的父亲为先考,已死的母亲为先妣,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D.“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堂、令尊等;称自己的父亲时,谦词有家慈、家君、家尊等。

4.下列称谓中,全属谦称的一项是()A.孤足下不才 B.愚仆小子C.妾寡人臣 D.孤不谷竖子5.下列关于称谓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而称宫殿台阶下,表示敬畏。

B.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

C.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D.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

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而称其字、号。

B古人有一些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

加“太”表示长一辈,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加“从”表示叔伯关系。

C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加以褒贬善恶的一种称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

D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到了清代,才规定一帝一元,比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

7. 下列文化常识中说法不确切的一项是:A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总角”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都是指幼年儿童。

B “束发”、“及笄”分别表示男女15岁,而“结发加冠”则表示男子已经20岁了。

C古人称六十岁为“花甲”“耳顺”,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一百岁为“期颐”。

D古代作品可以地名、书斋名、谥号、名号、字号、官职年号来命名。

如《临川先生文集》《欧阳文忠公文集》《杜工部集》就是分别以地名、谥号、官职来命名的。

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 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C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明清改州为府。

D“道”“路”也分别是隋唐和明清的行政区名。

9. 下对列表示古代官职变动的词语解说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辟”“拜”“除”“起”“夺”都是表示“授予官职”。

B“迁”有三种情况:一般情况下,“右迁”、“迁除”表示升职;“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

涉及“左”字的如“左除”“左转”“左授”“左宦”“左迁”均表示降职。

C “领”“判”表示兼职,“摄”“守”“行”“署”“权”“表示代理官职。

“视事”任职。

“下车”,官吏到任。

“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入仕做官。

D“悬车”“致仕”“乞骸骨”“乞身”“请老”表示辞去官职。

“移病”,上书称病,请求退隐。

10. 下列对古代官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表示征召、举荐官职的词语有:举、辟、征、荐等。

B古代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有:拜、选、除、授、赏、封等。

C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语有:免、罢、夺、黜、擢等。

D古代表示提升官职的词语有:升、拔、迁、陟、加等。

11.下列对古代官职中表示官职调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转”是指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徙”是指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B“出”指从地方调出,来到京城为官。

“入”是指从京城调入地方为官。

C“调”指调动、调迁;“迁”指调动改派。

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

D“调”指变换官职,“转”指调动官职,“补”指补充空缺官职。

12.下列对古代官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辞”:告别。

B《后汉书》中“奉身于朝数十载,今已耄耋,请致政”。

“致政”:致仕,官员交还官职退休。

C范晔《后汉书.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视事:隐居退休,乞骸骨:年老请求辞职退休。

D《后汉书.刘宠传》中“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

下车:官吏初到任。

13. 下列有关古代科举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

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在国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B明清科举制度发展已极其完备,它分四级科考,即乡试、会试、院试、殿试。

C明清四级科考考中者从低到高依次称为秀才(生员)、举人(第一名解元)、贡士(第一名会元)、进士(第一名状元)。

而“进士”又分三甲: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D古代学校又称“庠”“序”“太学”,明清最高学府是国子监(jiàn),入监读书的人叫监生,国子监掌管人员监祭酒、司业,教学人员称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

14.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征辟制是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拨官吏制度。

B察举制又称举荐制。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容臣秀才”中的“察”、“举”指的就是察举制。

C科举制,是隋唐以后选拨人才的社科考试制度。

明清时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D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其中殿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二、三名分别称为状元、会元、解元。

15.关于古代学校与教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中“庠”、“序”是古代地方学校的叫法。

B “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中“太学”是古代全国的最高学府。

C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博士。

D国子监掌管人员成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有教授、直进、助教等。

16.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

如:《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以下对“阳”的方位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山之南、水之北B 山之南、水之南C 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1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中的“路”宋元时期是带有指行政区域和军区的性质。

B《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和《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中“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这里“山东”之“山”指华山。

C“江河”在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过秦论》中“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的“河”就专指黄河。

D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襟三江而带五湖”。

其中“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旧说古时长江流过彭蠡(今鄱阳湖),分成三道入海,故称“三江”。

文言文专项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二)1.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A.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称为“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为“亲”。

“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

B.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C.依宗法,继承大宗的是嫡长子,嫡长子也称为宗子。

宗子也是一宗之祖,故又叫“宗主”。

D.宗法是旧时以社会为中心,以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2.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A.庶子是封建宗法社会中小妾生的儿子。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B.众子是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

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所生的庶子。

C.汉代以后,“亲”表外亲,“戚”表内亲。

“亲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

D.旧时父亲死后称为“考”,母亲死后称为“妣”。

3.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A.六亲泛指亲属。

昭穆是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

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右,为昭。

B.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丧服分为五等,称作“五服”。

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C.《陈情表》里“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是古代的一种丧服,即“期服”的简称。

D.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

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4.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A.五常“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B.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最先由汉代董仲舒提出,后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加以系统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套封建教义。

C.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列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

一般来说,“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D.兄弟姊妹中年龄最大的称为“伯”,有时也称为“孟”,但二者有区别。

嫡长子称为“孟”,庶出长子称为“伯”。

5.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A.衅钟、衅鼓,是用牲血涂器祭祀。

古时新钟铸成,必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为衅钟。

B.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谷神叫“社”,土神叫“稷”。

后来就以“社稷”指称国家。

C.古代祭祀时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

祭祀用的牲畜体全叫“牲”,毛色纯一的叫“牺”。

D.古代给尸体穿衣下棺,叫“入殓”。

6.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A.坟墓是埋葬死人的地方。

古时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

B.古时用“崩”来比喻帝王的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