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

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1--14套)汇总集(2017-03-27 09:57:52)转载▼

分类:语文基础、语言运用、名句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一

1、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教,是指、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间的封建关系准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B.七出,是指封建社会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

盗窃。又叫“七去”、“七弃”。

C.三从四德,“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D.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之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2、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常,即“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

五伦中君臣关系居于首位。故叫“大伦”。“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五行”,也指仁、义、礼、智、信。

B.三纲,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是一套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教义。

C.太庙,是天子的祖庙。七庙,是历代诸候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为诸候的代称。

D.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指大功和小功。大功是九个月,小功是五个月。

3、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丧服,旧时居丧时穿載的服饰。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称作“五服”。习惯上以五服以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B.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一边为昭,一边为穆。后来也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

C.考妣,旧时父亲称为“考”,母亲称为“妣”。

D.亲戚,在古代,只有儿女对父亲才可以称“亲”。“戚”,表示亲戚关系时比“亲”疏远一些。使用得也少一些。汉代以后,“亲戚”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性亲戚,有时也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4、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候的君位也如此。

B.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不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所生的庶子。

C.宗子,指嫡长子。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也是一宗之主,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D.宗法,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二

1、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辅,汉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的政区,因为是管辖京都及其附近地区,故合称“三辅”。两都,指汉代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B.三都,东汉的三都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

C.北京,旧称燕京、大都、北平。武汉,又称夏口、江夏、吴郡。苏州,又称姑苏、吴郡。D.扬州,又称广陵、淮上、江都、维扬。开封,又称京口。镇江,又称东京。

2.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岱,指泰山。函,指函谷关。崤,指崤山。河,指黄河。江,指长江。

B.县,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路,是地方基层行政区域。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

C.郡,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D.八州与八荒,泛指中国。九州,在古代也指天下。将天下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九州,也泛指中国。

3.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的文集《白氏长庆集》,是用籍贯来命名的,他是长庆人。

B.王维的文集《王右丞集》,是用“官职”命名的,当时他官至尚书右丞。

C.李白的文集《李太白全集》是用他的“字”命名的,他的字为“太白”。

D.归有光的文集《震川集》是用他的“名号”命名的,他的号是“震川”。

4.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稼轩长短句》是用辛弃疾的号来命名的,他的谥号是“稼轩”。

B.《聊斋志异》是用蒲松齡的“书斋”名来来命名的,他的书斋叫“聊斋”。

C.《枊河东集》是用柳宗元的家乡的地名来命名的,他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枊河东。

D.《樊川文集》是按作者的家乡“樊川”这个地名来命名的。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三

1、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为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朝廷官员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

C.改元,新皇帝继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

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2.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B.谥号,分为三类。一是表扬性的,如”经天纬地”的人,就给谥号为“文”,“布义行刚”的人,就给谥号为“景”等。二是批判性的,比如给那些“杀戳无辜”的人,给他的谥号就用“厉”。三是表同情的。如“恭仁短折”的人,就给谥号“哀”。

C.古代对人的称谓,有谦称、敬称、平称、贱称等。如平民就自称“孤”,臣子自称自己为”臣”,女子自称“妾”、这都是谦称。

D.敬称,称君王为“陛下”;对已死的皇帝,就敬称他的庙号;称师长,敬称为“夫子”;称朋友、尊长,就称他为“公”。

3.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称谓上,如把蒲松齡称为“聊斋先生”,是用他的书斋名来称呼的。把杜甫称为“杜工部”,是用他的官职名来称呼他的。

B.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左除、左降、左迁都指降职。摄,指暂代官职。C.请老,告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视事,指任职。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D.权,暂代官职。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比喩人生活条件变好了,穿上了好衣服。

4.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中国,指中原地区。

B.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C.河北、河南,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

D.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四)

1、下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礼,指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

B.笄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的礼仪。合卺,指结婚。姬,原是古代显性。如周王族姓姬。

C.媵,指古代诸候的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青庐,用青布搭成的棚,古代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D.文定,常代称订婚。朝,周代各国的诸候,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周天子,叫“朝”。觐,古代天子朝见诸候称觐。诸候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聘,天子派卿大夫见诸候叫“聘”。诸候的国君即位,强大的诸候来贺见,也叫聘。

B.相互来往朝聘,也有一定名称。此国往彼国的聘叫“如”。由本国到别国去,叫如,由别国到本国来叫朝聘。

C.免胄:胄,就是盔。按古代的礼法,诸候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D.祖,古代饯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祖先,引申为在半路上设宴送别。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表示虔诚。

B、衅钟、衅鼓,用牲血涂器祭祀。古时新钟铸成,必杀牲口取血涂在自己身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衅钟。

C、社稷,古代帝王、诸候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D、古代祭祀把宰的牛、羊、猪等牲畜叫作“牺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叫“牲”。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作一头。

B、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

C、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喩帝王的死。

D、薨,春秋战国诸候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5、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院试,是各省学政来主考的。参加考试的叫童生(儒生)。考上了叫生员(秀才)。三年之内举行两次。考中第一名叫“案首”。

B、乡试(秋闱),是由中央政府派官员主考的。参加考试的是生员及监生。考中的叫举人。考中第一名的叫“解员”。

C、会试(春闱),是由钦差大臣来主考的。参加考试的是举人。考中的叫贡士。考上第一名叫榜眼。

D、殿试,是由皇帝来主考的。参加考试的是进士。考中第一名的叫状元。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五)

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拜礼中,礼节最重的

稽首。

B、揖,古代作揖与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

万福,旧时男人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后来用“万福”作为行礼的代称。

C、执手,表示亲昵的行礼的方式,和现在的握手相似。

郊迎,到郊外等候迎接,以表敬重。

D、寿,以酒或物向别人祝福。

趋,臣见君时的礼节。小步快走,表示代恭敬。

2、下面的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宾,也称“九仪”。在古代外交上一种一般性的礼仪,由九名傧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

B、百姓,奴隶社会支贵族的总称。贵族有姓,平民无姓,这种状况在春秋战国时代仍然存在。到了汉代,百姓也才有了姓。百姓,才随之指称一般平民了。

C、布衣,即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

D、臣,最初指男性奴仆,跟女性的“妾”相对。后来成为君主时代宫吏和百姓的统称。

3、A、黎民,即“平民”之意。也称“錅庶”“黎元”等。

B、士,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卿大夫下面是士,这种“士”通常担任卿大夫统治区域(即家)的家臣。

C、黔首,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贱称。黔,黑色。犹如黑头。

D、庶人,也叫“庶民”。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其身份与奴隶一样。

4、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这里用的是“干支纪年法”。

B、“宣德年间,宫中尚促织之戏。”这里用的是“帝王年号纪年法”。

C、“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这里用的是“王宫年次纪年法”。

D、“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是“帝王年号纪年法”。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六)

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纪月常用序数。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个月,并以此来纪月。如:四月初五日辰刻。

B、时节纪月法。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如,“孟春、仲春,季春。”如:“孟冬、仲冬、季冬。”

C、地支纪月法。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如“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即指农历的十一月。

D、纪日法:有干支纪日法,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还有序数纪日法。如“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还有特定称谓纪日法。如,“初八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

2、下面的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

B、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元日:农历正月初一日。

C、社日:农历中农家春日欢庆播种的日子,在春分前后。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日。

D、三元: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合称为“三元”。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朝:农历二月十二。相传为百花的生日。寒食:农历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又谓之“寒令”的代称。

B、端午: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日。初七、下九:农历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叫“七夕”。传说每年此夜牛郞织女在天河鹊桥相会。“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日。二十九日为“上九”,初九日为“中九”。

C、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是赏月佳节。重阳:农历九月九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

D、腊日:农历十二月十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风俗。冬至:冬至节,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叫作“冬至一日阳生”。

4、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作昃(指太阳偏西)。

B、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作初,第二个小时叫作正。例如子时两个小时,就叫子初、子正。

C、髡:又称髡首,剃掉犯人头发的刑罚。

D、黥:是古代的的一种刑罚,即墨,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刺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处罚的标记,用来惩治犯有重罪的人。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七)

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劓:古代五刑之之一。是一种割鼻子的刑罚。笞:笞刑,也是古代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

B、杖刑:是一种用大荆条或大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罚。刖:刖刑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是一种砍掉脚的刑罚。

C、膑:膑刑是古代一种打断胳膊骨的酷刑。宫刑;是一种破坏人的生殖机能的一种酷刑。

D、大辟:大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种砍头的刑罚。炮烙:相传是商代纣王所用的一种酷刑。用炭烧铜柱,使之热,令有罪的人爬行其上。

2、下面的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镬:汤镬也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是把人投到滚烫的水中煮死。菹醢:一种酷刑,把犯人剁成肉泥。

B、车裂:也是一种酷刑,即将人的四脚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同时分驰,撕裂肢体。也称“辕裂”,俗称:“五马分尸”。

C、凌迟:是古代最残酷的一种刑罚。俗称“剐刑”。腰斩:也是古代一种酷刑,即将罪人从腰部斩断。

D、弃市:在古代把犯人绑着扔到街头的一种刑罚。枭首:将斩下的头悬于高处示众。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冕:是大礼帽,是天子、诸候、卿大夫在祭祀时所戴。冕上有长方板的叫延。前后有数串小圆玉叫旒。天子有十二旒。

B、冠:以手执幂戴人头上为冠。冠,与后世的帽子不一样。它并不能像帽子一样把头顶全都罩住,而是用一个冠圈套在发髻上,上面有冠梁,自前至后,覆在头顶上。作用主要是捆住头发,也起装饰的作用。古时只有统治阶级、王公贵人才能冠(戴帽),奴仆只能用巾(黑纱)包头。

C、襦:是一种短袄。上衣和下裳:原始人本是攻蓬头跣脚,不冠不履,以兽皮树叶为衣遮体,后来才分为上衣和下裳。

D、袍:本是一种简单便服。五冕、九衮:是王公贵人穿的服装。

4、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裘:有毛皮的大衣。布衣:这是寒士庶人穿的衣服,由麻、葛织成。

B、褐:粗毛紡织的灰的粗布。缊袍:一种很华丽高档的袍子。

C、屦:鞋子。汉以后又叫履。

D、我国封建时代,皇帝以下的文武百官共分九个等级,称为九品。以清代为例,文官的服饰:一品为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等。武官服饰: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狮子,三品为豹等。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八)

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腹下可烧火。鼎还用于祭祀,作为王权的象征。人们以“问鼎”比喩图谋王位或颠覆某国的政权。

B、镬:也是煮肉的炊具,大于鼎,古时常在镬中把肉煮熟,后再移到鼎就食。

C、鬲:古代炊具,主要用于煮粥。形制与鼎相近。

D、箸:筷子。豆:原是用来盛饭的,后来逐渐变为盛肉酱、肉羹。箪:是铁或铜做的盛饭用的器具。

2、下面的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尊:是盛洒用的器具。又作“樽”,敞口收颈,腹大底小。

B、壶:是盛酒浆的器具。

C、觞、觥、角、卮、杯:这些都是盛酒的器具。

D、五音: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从宫到羽,按照音的高低排列起来,形成一个五声音阶,即:商、宫、角、徵、羽。依次为1、2、3、4、5、6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律:古书常把五音或五声和六律并举。律,本指用来定音的竹管,后来成为我国古代音乐方面的专六名称。即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B、八音: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具体指水、气、铜、土、金、丝、木、匏八类。

C、雅乐:指古代帝王郊祭、朝贺等大典上所用的音乐。

D、俗乐:泛指古代各种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是“雅乐”的对称。

4、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首:相传是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也有人说是由黄帝所作。

B、六幺:唐时有名的琵琶曲名。

C、霓裳:即《采莲曲》。汉代著名乐曲名,相传为汉武帝所制。。

D、桑林:传说中商汤时代的舞乐名。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九)

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春白雪》,《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认为是高级音乐。所以后来用“阳春白雪”比喩高深不通俗的文艺术作品。

B、《下里巴人》,《下里》《巴人》皆为古代楚国的歌曲名,且为通俗歌曲。所以后来用“下里巴人”比喩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C、《高山流水》,是古典名曲之一。关于这支曲子,还有一段关于琴师钟子期与樵夫俞伯牙的“知音”之交的动人故事。

D、《广陵散》,是古曲名曲之一。“散”即操、引、曲的意思。这支曲子传说原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的民间乐曲。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

2、下面的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沙落雁》,是一首著名的琴曲。音调哀怨,悲怆,旋律低沉,忧伤。

B、《梅花三弄》,是一支借物咏怀的曲子,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情操的人,由于曲子在不同的徵位上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

C、传,传述之意,主要用于经书,阐明经义。例如《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

D、注,本义是是用水灌注。水道阻塞,用水灌注才能流通。经申为对古籍中难懂的字、句加以解释、疏通。如《水经注》《礼记注》。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面埋伏》,是一首传统的琵琶曲。曲中描述了两军决斗,声动天地的场面,音色凄壮、慷慨、悲壮、起伏、回旋,将战斗的声音演绎得十分真切生动。

B、《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后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乐曲旋律明亮华丽、旋律单一回环往复。音色绚烂、跳动、激荡。气势豪迈奔放。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C、笺,指对前人的解说加以订正、引申、补充或发挥。例如《诗经》有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

D、疏正义,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注释名称。这种注释不仅解正义,还对前人的注释作注释。

4、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诠,解释词义、字。如杨树达的《词诠》是解释文言文的。

B、义疏,是古书的注释体制之一,内容为疏通原文和旧注的文意,阐述原书思想,或广罗材料,对旧注进行考核、补充辩证。如南朝梁黄侃的《论语义疏》。

C、义训,是指不通过对语音和字形的分析而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是古训的基本方法。有的用词义解释,如“逆,迎也。”有的用反义语加否定词来释词。如“旱,不雨也。有时还有下定义来释词。等等。

D、“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表、为、就”,这些词表示跟科举考试有关。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十)

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授、拜、除、封”,表示任命。

B、“擢、拔、陟、升、迁”,表示提升。

C、“调、徙、转、改、出、出官、忤、逆、族”,表示调动。

D、“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表降职的。

2、下面的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夺、黜、罢、免、去、废、蠲”,是表示罢免。

B、“复、还”,是表示恢复。

C、“辞、告退、退、归故里”,是表示辞去。

D、“知、典、主、逸、驭、驾”,是表示主管的。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俸、禄、秩、饷”,是跟俸禄有关的。

B、“知、典、主”,是表示主管的。

C、“治、乱、兴、盛、衰”,是表示社会壮态。

D、“蛮、夷、戎、狄、粟、黍、菽”,是表示少数民族的。

4、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贵、贱、卑、官、绅、豪”,是表示人物地位的。

B、“埂、耿、(仁)厚、(仁)矜、耿介、聪、慧、慧、敏、木讷、佞、危坐、(俨然)、谄谗、谲”等,是表示人物个性的。

C、“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馁、馑”,是表示人物品行的

D、“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是表示跟科举考试有关的。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十一)

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谮、诬”,是表示受到诬陷。

B、“敬、重、尊、恭、结、履、印、绶”,是表示敬重的。

C、“多、嘉、称、誉、与、许、叹”,是表示赞扬的。

D、“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是表示内心嫉恨的。

2、下面的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责、咎、诛、让、谴、尤、折”,是表示责备的。

B、“容、贷、恕、宽、践祚、膳”,是表示宽容的。

C、“乐、欣、悦、欢”,是表示喜乐的。

D、“恼、愤、忿恚、切厉、责、罹、戾、诟、谩”,是表示哀怒的。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是表示刑罚。

B、“庠、序、太学、博士、太傅”,是表示跟学校有关的。

C、“囹圄、狱、第、馆、邸、庑”,表示监狱。

D、“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是表示布匹的。

4、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案、几、床、榻、阙、畿、京”,是表示桌床的。

B、“步、趋、走、遁、亡、逃、徙、匿”,是表示走的。

C、“牾、忤、逆、倍(背)”,是表示违背的。

D、“曰、云、谓、诏、诰、敕、白、陈、对、语、谕、喩、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是表示说话的。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十二)

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诣、幸、往、经”,是表示到往某地。

B、“去、迁、徙”,是表示离开某地。

C、“造、过、访、谒、顾”,是表示拜访的。

D、“辞、别、谢、籴、粜”,是表示告别的。

2、下面的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间、密、赡、饶”,是表示暗中。

B、“纨绔、布衣、结、履、印、绶、冠、冕、巾、弁、弱冠、笄礼、免冠、带”,是表示

的穿戴的。

C、“宇、舍、馆、宅、第、邸、庑、屋”,是表示房舍的。

D、“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是表示跟水利有关的。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荒、歉收”,是跟粮食有关的。

B、“丰、饶、赡、足、给”,是表示粮食丰收的。

C、“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是表示食物的。

D、“饱、饥、饿、馁、馑,课、先”,是表示饱饥的。

4、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斛、觞、樽”,是表示容器的。

B、“秩”,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

C、“逸”,是马脱了缰绳。

D、“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十三)

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回答或对话。

B、如:到、往

C、檄:官司、案件、监牢。

D、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2、下面的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掾:强夺、掠取、威逼、威胁。

B、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

C、僭: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

D、孤:幼年失去父亲。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阪:因……犯罪、因为

B、容:宽容、或许、许可。

C、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

D、狱:官司、案件、监牢。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告诉

B、与:赞扬

C、多:赞扬

D、遽:捉拿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十四)

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尤:财用、因为

B、树:种植

C、给:食用

D、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追究、考察、调查

B、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

C、典: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

D、美好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美好

B、差:中央行政机要机构

C、执:捉拿

D、延:延请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雅:平时

B、谢:指责使对方屈服。

C、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D、省:减免

古代文化常识试题修订稿

古代文化常识试题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古代文化常识试题精选 (一)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

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18.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和今天的山东省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19.“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 20.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三)天文与历法 21.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22.十二天干排第一的是甲,十地支排第一的是子。() 23.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时,其中子时是指23点至1点,辰时是指7点至9点,午时是指11点至13点。() 24.古人拿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寅为虎,午为马,戌为狗。() 25.十二生肖排第一的是鼠,排最后的是狗。()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00题(含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过关试题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B 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A 考查古文化常识,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A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转载]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1。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C(“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C “察茂才”“举孝廉”, 是自下而上.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A 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 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备考与素养古代文化常识 一科举教育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 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 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科举制名称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1 300多年。如《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院试】

古代文化常识大赛试题

高三年级古代文化常识大赛 1、下列词语不表示谦称的是:( ) A、某 B、执事 C、不佞 D、朕 2、“永乐大典”是 ( ) A、乐曲名称 B、祭祀名称 C、官职名称 D、类书名称 3、“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 ) A、窗户 B、卧具 C、井上的围栏 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 ) A、中秋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七夕节 5、“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 ) A、丈夫把头发束起来 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 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 6、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 ) A、文章 B、画作 C、乐曲 7、度量衡是我国古代使用的计量单位,其中“衡”是指的哪个方面的标准?() A、长度 B 、面积 C、体积 D、重量 8、中国历史上被誉为“药王“的是:() A、扁鹊 B、华佗 C、孙思邈 D、李时珍 9、我国古代的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雅称,请问我们常说的“润笔”指的是什么?() A、文章书画稿费 B 、替人研磨墨汁 C、为人作序 10、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弱胜强”这和下面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不谋而合?() A、老子 B、孟子 C、荀子 D、孔子

11、“洛阳纸贵”比喻作品风行一时,广为流传,这个成语与以下哪部著作有关?() A、左思的《三都赋》 B、司马相如的《长六赋》 C 、班固的《两都赋》 D 、张衡的《二京赋》 12、《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家喻户晓的文学家,“雪芹”是他的:() A、名 B 、字 C、号 13、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写道:“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其中“司马青衫”指的是:() A、司马相如 B、崔莺莺 C、白居易 D、杜甫 14、我国古代对于年龄有很多独特的称呼,其中满一百岁被称为:() A、期颐 B、耄耋 C、百年 15、“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几点?() A、21点至23点 B、23点至凌晨1点 C、凌晨1点至3点 16、草书、行书、楷书、隶书四种字体当中哪一种是其余三种的起源?() A、草书 B、行书 C、楷书 D、隶书 17、我国很早就有了穿木屐的相关史书记载,下面的鞋就是东晋时谢灵运发生的“谢公屐”,它当时的用途是:() A、舞鞋 B、上朝穿的朝鞋 C、登山鞋 18、古代有很多姓氏都来源于官职,司马的职能是什么?() A、农耕 B、军政 C、养马 D、水利。 19、“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 ) A、左手在外 B、右手在外 20、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 ( ) 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 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真题锦集及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真题锦集及答案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B.“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词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C.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 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无论男女,都在二十岁时取字,字和名在意义上有联系。 B.名、字与号: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C. 谥,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修谥号“文忠”,陶渊明被私谥“靖节征士”。 D. 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愚,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以为……”,就是“我认为”的意思。 B. 鄙,见识肤浅,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才疏学浅”。 C. 卑,出身低下,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身份低微。如“卑职知罪” D.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己高。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孤家(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不善)。 B.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词有微臣、老臣、下官、末官、末将、小吏、哀家、足下等。 C.古代读书人自谦小生、晚生、晚学、晚辈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 D.古代读书人常称自己为不才、不佞、不肖,也表示自谦,说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B.“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C.古代女子对别人说话时,往往自称妾、臣妾、贱妾、奴婢、拙荆等。 D.中国人含蓄内敛,出家之人亦不例外。老和尚自称“老衲”,尼姑自称“贫尼”,道士自称“贫道”。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民或官吏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殿下等。 B.麾下,这是一个书面语词汇,原意为将帅的部下之意,或者是对将帅本人的敬称。 C. 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唐朝以后,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D.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皇太后。一般人称自己的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是皇帝死后,朝廷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汉高祖、唐太宗、元世祖等。 B.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就是李世民的年号。“洪武”就是朱元璋的年号。 C.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皇帝在位活着时不可以改元。 D.“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 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高中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大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大汇总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优美的汉字》(了解一下即可)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

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答案详解)

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答案详解) 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宦官。 D.“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 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之声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 B.在我国古代,“关中”多指函谷关以西,“山东”多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而“河北、河南”多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江表”是指长江以北地区,“江左”是指江东,“淮左”是指宋时的淮南东路。 C.“尊”“卮”均是酒器,“斗卮”是大酒杯,“觚”也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爵”是古代饮酒器的总称,“觥筹交错”的“觥”则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而“不胜杯杓”的“杓”则是一种饮水的器具。 D.“玦”是环形、有缺口的佩玉;“鼎”“镬”均是古代的刑具;“甑”是蒸饭的用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俎”是砧板;“槌床便大怒”中的“床”是古代的坐具。 3.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是宗庙祭祀乐歌,“颂”是宫廷乐歌。 B.“总角之宴”中的“总角”是指少年时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是指老人和儿童,“纵豆蔻词工”中“豆蔻”亦指“豆蔻年华”,是指女孩子十三四岁;“等终军之弱冠”中的“弱冠”表示男子20岁成年;“及笄”是指女孩子15岁成年;“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中的“束发”是指男孩子15岁左右。 C.《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离骚》是《楚辞》的体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D.“朕”本是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先大母婢也”中的“先”是对死去的人的尊称;“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从弟”是指一直跟随他的弟弟;“籍独不愧于心乎”中的“籍”是项羽自称;“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中的“令”是对人的美称,如“令尊”“令堂”等;“尽西风,季鹰归未”中的“季鹰”是晋人张瀚的字,古人称字是尊称。 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中的“结发”是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黄泉”是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中指阴间,“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的“碧落”是指道家所说的天界。 B.“伏惟”是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中的“趋庭”是指快步走过庭院,表示对长辈的恭敬。 C.“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是指农历七月七日,即七夕,也称乞巧节,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教师用卷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D) A. 李白的作品集《李太白全集》是以作者的谥号命名的。(字号) B. 北宋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纪传体通史。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取材广泛,文风严谨清晰。(编年体) C. 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诗、书、礼、乐、易、春秋) D. “二十四史”是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2. 假如小明和小强从小一块长大,感情十分要好,可以说亲如兄弟。长大后小明发达了,小强十 分贫穷,但两人友谊并未因此改变,那么两人之间的友谊不可以称为(D) A车笠交(不分贵贱贫富)B ?莫逆之交(非常要好、情投意合) C.金兰之交(同心合意、生死与共)D ?竹马之交 3.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B) A. 《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编年体(纪传体)通史,被称为“正史”,康熙年间编定。 B.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 ,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 C. 《资治通鉴》,南宋司马光撰,全书共二百五十四卷,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纪传体(编年体)史书。 D. 《太平广记》,著名类书,由南宋李昉独自编辑(等14人奉宋太宗之命),因成书时代天下太平,故名。 4. 下列哪个选项是欧阳修的谥号(D) A. 欧阳永叔B ?少陵野老C ?醉翁D ?欧阳文忠公 5. 以下诗文集不是以作者字、号命名的是(D) A. 《文山(文天祥的道号)先生全集》 B .《稼轩长短句》 C .《王子安(王勃的字)集》 D. 《范文正公(范仲淹的谥号)集》 6. 我们常说的“秦晋之好”指的是(B) A. 兄弟父母之间亲情深厚 B .指两姓联姻 C.朋友之间关系交好 D .国家与国家和睦相处 7. “三省六部”中的“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这“三省”分别管的是(A) A. 决策权、审议权、执行权 B .审议权、执行权、审议权 C.执行权、审议权、决策权 D .执行权、决策权、审议权 8.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那么农历十月被称为 (C) A. 建子月B .建酉月C .建亥月D .建丑月【农历十一月为建子月】 9. 下列节气顺序排列正确的是(C) ①芒种②惊蛰③小满④谷雨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C .②④③① D .④③②①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 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10. 下列作品属于《礼记》中的是(A)

2018届高三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一)

2018届高三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能力提升一) 沂水一中高三语文组魏继国编制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附答案)

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

高三古代文化常识检测练习(三)(四)

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杨广为隋炀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其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这两类地位显贵者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地方检查公务,“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则指官员到任到职。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古代文化常识竞赛题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克赛题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竞赛试题 命题人:长兴岛高级中学魏曼丽 2016.01.20 1、下面不是以职业来称呼其名的是() A、庖丁 B、师襄C孙膑D弈秋 2、“期颐”是古代表年龄称谓的词,它指多少岁?() A、五十岁 B、七十岁C 八九十岁D百岁 3、不同的朋友关系,称谓就有不同,其中“竹马之交”指() A、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 B、患难时结交的朋友 C、从小一起长大的异性朋友D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4、下面不是指百姓的称谓有() A、布衣 B、朱门 C、氓D黔首 5、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哥哥姐姐称为“家兄、家姐”, 那么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该怎么称呼()

A、家弟、家妹 B、舍弟、舍妹 C、息弟、息妹D 高弟、高妹 6.《论语?为政》孔子说“而立”之年指的是多少岁() A、20 B 、30 C 、40 D 、50 7.()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 A大将军B军机大臣C上大夫D参知政事 8.()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A丞相B学士C尚书D上卿 9.以下哪一个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 A告老B乞骸骨C左除D致仕 10.哪一个表示官职提升() A起B擢C补D夺 11.哪一个不表示“兼任”() A兼B摄C署D辟 12?《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拜”

什么意思?() A授予官职B升职C降职D平职调动 13.科举制在中国影响深远,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那么殿试录取者称为()。 A、“大元” B、“解元” C、“进士” D、“榜眼” 14.科举考试中把考生的姓名糊没称“弥封”,它初始于:() A隋炀帝B武则天C唐太宗D唐玄宗 15.科举中,会出现一人兼解元、会元、状元的“连中三兀”,哪场考试不是科举考试() A乡试B会试C殿试D朝试 16.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科举制度始创于 何时?:() A隋朝B宋朝C唐

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及答案

高三复习备考古代文化常识 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 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 《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 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宦官。 D.“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丈夫的爱 称。 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之声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 B.在我国古代,“关中”多指函谷关以西,“山东”多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而“河 北、河南”多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江表”是指长江以北地区,“江左”是指江东,“淮左” 是指宋时的淮南东路。 C.“尊”“卮”均是酒器,“斗卮”是大酒杯,“觚”也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爵”是古代饮酒器 的总称,“觥筹交错”的“觥”则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而“不胜杯杓”的“杓”则是一种饮水的器具。 D.“玦”是环形、有缺口的佩玉;“鼎”“镬”均是古代的刑具;“甑”是蒸饭的用具,“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中的“俎”是砧板;“槌床便大怒”中的“床”是古代的坐具。 3.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共收录从西 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 是宗庙祭祀乐歌,“颂”是宫廷乐歌。 B.“总角之宴”中的“总角”是指少年时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是指老人和 儿童,“纵豆蔻词工”中“豆蔻”亦指“豆蔻年华”,是指女孩子十三四岁;“等终军之弱冠”中的“弱冠”表示男子20岁成年;“及笄”是指女孩子15岁成年;“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中的“束发”是指男孩子15岁左右。 C.《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楚国地 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离骚》是《楚辞》的体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D.“朕”本是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先大母婢也”中的“先”是对死去 的人的尊称;“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从弟”是指一直跟随他的弟弟;“籍独不愧于心乎” 中的“籍”是项羽自称;“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中的“令”是对人的美称,如“令尊”“令堂”等;“尽西风,季鹰归未”中的“季鹰”是晋人张瀚的字,古人称字是尊称。 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中的“结发”是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黄泉”是指人死

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带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题(带答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C.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D.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A(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C(礼部最高长官为礼部尚书)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D《论语》不是六经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C.黜:指罢免官职,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还有:夺、除、免、去、废等。 D.“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其它意为“死”的词还有:崩、薨等。 C(“除”指任命、授予官职。)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 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D.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D 应为“五人为伍”。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 “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