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及答案
80道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

1. 中国的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____。
答案:印刷术2. 孔子的故乡位于今天的哪个省?答案:山东省3.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答案:曹雪芹4. 京剧中的“生”通常指的是什么角色?答案:男性角色5. 长城的总长度大约是多少公里?答案:约2万公里6. 中国的国花是什么?答案:牡丹7. “三皇五帝”中的“三皇”是指哪三位帝王?答案:伏羲、神农、黄帝8.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答案:隋朝9.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谁?答案:武则天10. 中国传统节日中,重阳节是哪一天?答案:农历九月初九11. 中国的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其编撰者是谁?答案:许慎12. 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主人公是谁?答案:孙悟空13. 中国最大的岛屿是哪个?答案:台湾岛14. 中国的传统医学称为____。
答案:中医或中医药15. 中国的第一位皇帝是?答案:秦始皇(嬴政)16. 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在第一个的是?答案:鼠17. 中国的首都是哪座城市?答案:北京18. 中国的国粹之一是?答案:京剧19. 中国最长的河流是什么?答案:长江20. 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答案:儒家学派21. 中国的春节又被称为什么?答案:农历新年或新年22. 中国的国石是什么?答案:翡翠(或和田玉,根据不同标准)23. 中国传统音乐中有五声音阶,分别是宫、商、角、____和羽。
答案:徵24.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指哪三个国家之间的对峙?答案:魏、蜀、吴25. 中国的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主要著作是什么?答案:《道德经》26. 中国的国歌是什么?答案:《义勇军进行曲》27. 中国的传统婚礼中,新娘通常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答案:红色28. 中国的传统戏剧形式除了京剧外,还有哪些?请列举两种。
答案:越剧、黄梅戏、豫剧等(任选两种)29. 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主要用于纪念什么?答案:纪念先人或扫墓30. 中国的国树是什么?答案:银杏树(或柏树,根据不同标准)31. 中国的四大名绣指的是哪四种刺绣?答案:苏绣、湘绣、粤绣、蜀绣32.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分别是谁?答案: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33. 中国的国鸟是什么?答案:丹顶鹤(或朱鹮,根据不同标准)34. 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四合院是哪种类型的住宅?答案:北方传统的民居类型35.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哪位古代诗人?答案:屈原36. 中国的传统乐器二胡有几根弦?答案:两根弦37. 中国的国酒是什么?答案:茅台酒38. 中国的传统书法有几种主要书体?请列举三种。
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14.(2017·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 )15.(2016·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 )16.(2016·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100题(附参考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100题(附参考答案)一、古代文化常识练习100题1-25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
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
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
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80题(附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80题第Ⅰ组1.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来称呼人。
2.“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父、等;称自己的母亲时,谦词有家母、等。
3.古代男子年20行“”,女子年15行“”,以示成年,这时才能取“”。
4.“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是一幅写给岁老人的寿联。
5.古代兄弟之间用“”表示排行。
“”表示最大,“”表示最小。
6.我国古代对人的称谓有一些特殊的标志,如“从”表示关系,“先”表示。
7.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三种:、、。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
8.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十五叫“”,月末一天叫“”。
9.古人说“点卯”的“卯”相当于现在上午时到时。
10.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
11.1998年是农历戊寅年,按传统说法是属虎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00年是农历年,是属人的本命年。
12.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更。
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时,也就是现在的时到时。
13.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指的是、、、、五种物质。
14.中国隋唐以后的官职实行“三省六部制”,“六部”是指:部、部、部、部、部、部,各部的长官均为。
“六部”中主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的是。
15.古代授官叫、,降官贬官叫、。
16.汉代郡的长官称,隋唐州的长官称,宋代州的长官称,明代府的长官称。
17.古代中国曾分置九州,居于九州之首的是州,“”是今河北省的简称。
18.按东、西、南、北、中的顺序,写出“五岳”的名称:、、、、。
19.“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一句中的“白下”指的是:。
20.河南省的洛阳位于洛河之,湖北省的汉阳位于汉水之,陕西省的华阴位于之北。
21.成语“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
22.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炼石补天、衔石填海的神话人物依次是:、、。
23.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为最尊,其次是,再次是,最下位是。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70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70题及答案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讳”:隐讳,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讳名,是古人对身份显赫的人或自己的尊长不能直称其名,避称其名。
B.“《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后来有补充注释《春秋》的书,称为春秋三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C.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一甲若干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字”,旧指男子冠礼女子及笄时取与本名意义无关的别名,自称称名,称人用字。
B.“天宝末”,指用天宝年号纪年的最后一年,天宝是区别于开元的唐玄宗晚期年号。
C.“牢醴”,指祭祀用的牲品和甜酒,牢又分为太牢与少牢两种,牛羊猪各一叫太牢。
D.“赠司空”,指死后被追封为司空,古代朝廷对功臣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B.“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
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
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
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D.“匈奴”: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
《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居于南夷,随畜牧而转移。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起家:起之于家而任官职。
选择性必修上中课内文化常识及答案

教材文化常识汇总训练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许多教学理论。
C.《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如果说《论语》有什么思想能够统率全书的话,那就是“仁”。
D.南宋时,朱熹把《诗经》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称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取材依据。
2.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后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的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孔子弟子端木赐,字子贡。
B.《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合称“五经”。
C.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
前者与“大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
D.士,在春秋时期,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
也泛指读书人。
本文中就是后一种用法。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对死去的人的尊称,《礼记》中记载:“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她,曰嫔。
”故称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已故的母亲为“先妣”。
B.古人对年龄的称呼,很多与头发有关,如垂髫,总角、束发,及笄等,其中“总角”指少年时代,“束发”为男孩成童之年。
C.古代计时的方式有很多,汉代采用十二时辰制,每个时辰等于2小时。
其中“夜半”指子时,相当于现在的23点至凌晨1点,“黄昏”指17点至19点。
D.“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全备;“少牢”指祭祀用的羊、猪,没有牛。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答案1、《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辑录,下列对其写作特色描写不正确的是根据题意选出最符合的一项是(B)。
A、从文本形式上看,是“重在记言”的语录体。
B、从语言风格上看,与《尚书》相同,都比较“佶屈聱牙”。
(正确答案)C、多处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D、语言口语化,亲切自然富有感情,表现人物性格。
2、迄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中国古代青铜器是根据题意选出最符合的一项是(D)。
A、龙虎尊B、马踏飞燕C、四羊方尊D、司母戊鼎(正确答案)3、下列采用干支纪年法可表示为“辛亥年”的是根据题意选出最符合的一项是(D)。
A、2011年B、2014年C、2010年D、1911年(正确答案)4、下列诗句中表示“元宵节”的是根据题意选出最符合的一项是(A)。
A、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正确答案)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5、谥号通常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表扬,批评和同情。
下面属于“同情”类别谥号的是根据题意选出最符合的一项是(D)。
A、周穆王B、晋灵公C、隋炀帝D、汉哀帝(正确答案)6、下面各组词语中,拼写无误的是根据题意选出最符合的一项是(A)。
A、义愤填膺莫衷一是锲而不舍(正确答案)B、相形见拙俗不可耐不言而谕C、叹为观止断章取意嗟来之食D、强聒不舍心无旁鹜惨绝人寰7、下列对杜甫《赠卫八处士》中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理解正确的是根据题意选出最符合的一项是(A)。
A、主要运用了叙事的写作手法。
(正确答案)B、用“参”“商”二宿比喻朋友间不得相见。
C、表现了乱离时代的“沧海桑田”和“别易会难”之感。
D、以“人生不相见”开篇奠定了一种苍凉的感情基调。
8、通过学习本书,你认为下列哪一项不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根据题意选出最符合的一项是(B)。
A、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
100道中华文化常识题及答案

100道中华文化常识题及答案1.《红楼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其别名是《石头记》。
2.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长江。
3.“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句诗是XXX写的。
4.“滥竽充数”出自《庄子》。
5.中国历史上被誉为“药王”的是XXX。
6.XXX发明的地动仪上有22条龙。
7.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8.木版年画发源于四大名镇中的佛山镇。
9.“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XXX”,这里的“XXX”指的是酒。
10.“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右手在外。
11.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黑色一般表示神怪形象。
12.耀州窑不属于宋代五大名窑。
13.“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刀工的。
14.《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包括305首完整的诗。
15.《孙子兵法》的作者是XXX。
16.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其中“做”指的是面部表情。
17.成语“机不可失”出自XXX之笔,其下句是“时不再来”。
18.XXX词中的“绿肥红瘦”描写的是晚春的景色。
1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七夕节。
20.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2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XXX的诗句。
22.我国有“三山五岳”之称,其中五岳不包括嵩山。
23.下面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的字是戌。
24.“揭竿为旗,XXX为兵”形容的是XXX起义。
25.被后世称为“XXX”的是XXX。
26.“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说的是历史上的XXX。
27.下面成语与XXX有关的是指鹿为马。
28.陕西省一块著名的“无字碑”,它与XXX有关。
29.西湖白堤的得名与XXX有关。
30.被称为“千古词帝”的是XXX。
31.“一琴一鹤”所形容的是淡泊名利的品质。
32.在古代,人们尊称对方的妻子为令正。
33.XXX不是唐代著名书法家。
XXX一百单八将中有三位女性。
35.XXX以“羽扇纶巾”形容的是XX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复习备考古代文化常识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宦官。
D.“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
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之声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
B.在我国古代,“关中”多指函谷关以西,“山东”多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而“河北、河南”多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江表”是指长江以北地区,“江左”是指江东,“淮左”是指宋时的淮南东路。
C.“尊”“卮”均是酒器,“斗卮”是大酒杯,“觚”也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爵”是古代饮酒器的总称,“觥筹交错”的“觥”则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而“不胜杯杓”的“杓”则是一种饮水的器具。
D.“玦”是环形、有缺口的佩玉;“鼎”“镬”均是古代的刑具;“甑”是蒸饭的用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俎”是砧板;“槌床便大怒”中的“床”是古代的坐具。
3.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是宗庙祭祀乐歌,“颂”是宫廷乐歌。
B.“总角之宴”中的“总角”是指少年时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是指老人和儿童,“纵豆蔻词工”中“豆蔻”亦指“豆蔻年华”,是指女孩子十三四岁;“等终军之弱冠”中的“弱冠”表示男子20岁成年;“及笄”是指女孩子15岁成年;“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中的“束发”是指男孩子15岁左右。
C.《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
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离骚》是《楚辞》的体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D.“朕”本是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先大母婢也”中的“先”是对死去的人的尊称;“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从弟”是指一直跟随他的弟弟;“籍独不愧于心乎”中的“籍”是项羽自称;“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中的“令”是对人的美称,如“令尊”“令堂”等;“尽西风,季鹰归未”中的“季鹰”是晋人张瀚的字,古人称字是尊称。
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中的“结发”是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黄泉”是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中指阴间,“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的“碧落”是指道家所说的天界。
B.“伏惟”是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中的“趋庭”是指快步走过庭院,表示对长辈的恭敬。
C.“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是指农历七月七日,即七夕,也称乞巧节,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下九”是指农历每月十九,在汉代,这一天是妇女欢聚的日子;“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中的“淳熙”“丙申”都是年号,“至日”是指冬至日。
D.“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黄昏”是指十二时辰中的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人定”是指十二时辰的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鸡鸣外欲曙”中的“鸡鸣”是指十二时辰的丑时,相当于现在的1时至3时。
5.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青子矜”中的“子”是对对方的尊称,“矜”是古代的衣领,“青矜”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B.“祭酒”是古代的官职,指首席、主管,陶渊明就曾做过江州祭酒;王右军是指王羲之,因为他曾做过右军将军;“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中的“丞”是古代的佐官名,一般为主官的副职,“主簿”是古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司马”是州刺史的副职,唐时实为有职无权的闲职了,白居易就曾被贬为江州司马。
C.“山阴”是现在的浙江绍兴,“夏口”是现在的湖北武昌,“锦城”即锦官城,是指现在四川的成都,“夔州”是现在的重庆奉节,“钱塘”“临安”都是现在的浙江杭州,“建康”“金陵”“石头城”都是现在江苏的南京。
D.“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中,“禊”是古代的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
“禊事”是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山上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6.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浮图(或浮屠)”是指和尚,“单于”是匈奴的最高首领,“阏氏”是匈奴单于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独有女弟二人”中的“女弟”是指妻子的弟弟;“行李之往来”中的“行李”是指出使的人;“府君得闻之”中的“府君”是汉代对太守的称呼;“周郎赤壁”“刘郎才气”中的“郎”都是古代对年轻男子的美称。
B.“华山之阳”是指华山的南面,“汉阳”是指汉水之北,“衡阳”是指衡山之南,“江阴”是指长江之南,“洛阳”是指洛水之北。
C.“庐陵萧君圭君玉”中的“庐陵”是籍贯,“萧”是姓,“君圭”是名,“君玉”是字;“余弟安国平父”中的“安国”是名,“平父”是字。
D.“临川王某记”中的“王某”是指作者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7.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敕造”意为奉皇帝之命建造。
“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命令的专称。
B.“万几宸翰之宝”中的“宸翰”是指皇帝的笔迹。
“宸”即北宸,就是北极星,代指皇帝;“翰”是指墨迹、书法。
C.“堂前黼黻焕烟霞”中的“黼黻”是古代官僚贵族礼服上绣的花纹;“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中的“漏”是古代计时器;“瑞脑销金兽”中的“瑞脑”是一种香料,“金兽”是一种兽形的铜香炉。
D.“四书”,宋代理学家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等六部儒家经典;“前四史”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康熙字典》是清代康熙年间由张玉书、陈廷敬等奉皇帝命令编纂的一部大型工具书。
8.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闻子规啼夜月”中的“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
“双双金鹧鸪”“只今唯有鹧鸪飞”中的“鹧鸪”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因其叫声嘶哑,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所以鹧鸪就成了哀怨的象征。
B.“徘徊于斗牛之间”“扪参历井仰胁息”“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中的“斗”“牛”“参”“井”“翼轸”均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星宿名。
此外,我国古代占星家还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相对应,称作分野,如参星对应蜀,井星对应秦。
C.“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中的“宵柝”是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筹”是更筹,是敲击报时用的竹签,另外,“筹”也是古代计数和占卜用的工具。
D.“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都是学校,其中,商代叫庠,周代叫序;“观太学”中的“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9.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赵胜,赵国的平原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B.“黎民不饥不寒”“穷年忧黎元”“氓之蚩蚩”“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中的“黎民”“黎元”“氓”“氓隶”“布衣”都是指平民百姓。
C.成语“端木遗风”中的端木是指孔子的学生端木赐,字子贡,善经商,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同样善经商的还有春秋时越国的范蠡,他自称陶朱公,因善经商而成巨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中的“句读”是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文房四宝”是指笔、墨、纸、砚;“花中四君子”一般指梅、兰、竹、菊。
10.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此外,它还可以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B.“当垆卖酒”说的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哭倒长城”是指孟姜女,“莼鲈之思”是指西晋张瀚(字季鹰),“塞上长城”说的是李广,“隔江犹唱后庭花”指的是陈后主。
C.“鳏寡孤独”分别是指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
D.“上卿”是战国时最高的官阶,周朝除天子外,官制大体上分为卿士、诸侯、卿大夫;“稍迁至栘中厩监”中是“监”是指管事的官员。
1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拜”是授予名位或官职,“辟”是帝王征召并授予官职,“再迁”是两次升迁,“再转”是两次调动官职;而“权”“署”“摄”“行”“领”都有代理官职的意思;“下车”是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休回家,“丁忧”是指官员居丧守制。
B.“秦王坐章台见相如”中的“章台”是秦宫名;而“楼高不见章台路”中的“章台”则是指西汉长安街名,因是当时妓院集中之处,后人常以章台代指娱乐场所;“奉宣室以何年”中的“宣室”是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汉文帝曾在此召见贾谊。
C.“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中的“寿”是指奉酒祝人长寿;“设九宾于廷”中的“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指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会盟而谋弱秦”中的“会盟”是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
D.“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臣请就汤镬”“其极刑”“其绞缢”“惟大辟无可要”中的“炮烙”“汤镬”“极刑(凌迟)”“绞缢”“大辟”均是古代的刑罚;“刺配到这里”中的“刺配”是在脸上刺字、发往远地充军的一种刑罚。
1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国策》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B.“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中的“节”是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
C.“公车特征拜郎中”中的“公车”是汉代官署名;“大理寺”是古代掌刑狱案件审理官署;“礼部”是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的官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