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常用古代文化常识共90页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高中文言文是语文科目中的不可少的一部分,下面店铺整理了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供你参考。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一、常见的单音动词1.诣:到,去。
(见《桃花源记》诣太守)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见《逍遥游》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3.课:考核、督促、征收。
(见《后汉书》课家人负物百斤,环舍趋走。
)4.化:教育感化。
(见《陈情表》沐浴清化)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见明·张溥《五人墓碑记》按诛五人。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同游者。
——唐穃~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又如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明穃~宋濂《送东阳马生序》)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见《兰亭集序》趣舍万分,成语“趋之若鹜”)8.劾:检举,揭发。
(见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遣其劾帅。
)9.白:告诉,报告。
(见《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10.短:进谗言,说坏话。
(见《战国策·赵策》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11.害:嫉妒。
(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12.闻:(见《邹忌讽齐王纳谏》闻于寡人之耳者)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见《项羽本纪第七》二世使人~章邯)②谦让,辞让。
(见《论语》当仁,不让于师)15.党:偏袒,伙同,包庇。
(见《论语》群而不党。
)16.矫:假托,假传。
高中语文 最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最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称谓1.谦称与尊称在古代,自谦称谓通常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语素,例如“卑人、下愚、鄙人、贱子、小可”等。
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例如“仆、臣、不肖、不才、不佞”等,表明自己地位卑微,才疏学浅。
不仅称呼自己有谦称,称呼自己的亲属也有谦称。
例如:家”常用作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例如家父、家母、家兄。
舍”常用作称比自己年幼的亲属,例如XXX、舍妹。
先”常用作称已去世的己方长者,例如先帝、先父、先母。
亡”常用作称同辈的去世者,例如亡妻、亡弟。
尊称称谓是直接向对方表达敬意。
其方法有四种:①称人之字。
例如:“故今具道所以,XXX或XXX也。
”(XXX《答司马谏议书》)“君实”是XXX的字。
②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君”“子”“公”“先生”等。
③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④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2.年龄称谓襁褓:未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总角:幼年泛称。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半百:五十岁。
XXX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之年:八九十岁。
XXX:一百岁。
3.亲属关系称谓在中国古代的宗法社会中,家族是中心,以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等级制度。
先解释两个概念:六亲:父母妻子兄弟。
九族:有两种解释,一是纵向的,指的是高祖、XXX、祖、父、自己、子、XXX、XXX、玄孙;一是横向的,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所谓灭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
这是封建专制时代惨无人道的刑法。
再看古代的亲属称谓:父亲的父亲是祖父,父亲的母亲是祖母,祖父母的父母是曾祖父和曾祖母,XXX父母的父母是高祖父和高祖母。
高中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汇总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土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8、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
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1 )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游褒禅山记》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汉阴〃指汉水南面。
《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并称〃唐宋八大家〃。
高中生必知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高中生必知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察举汉代规定:由公卿、列侯、刺史及郡国守相等推举人才,由朝廷考核后任以官职。
始于汉文帝,至武帝时形成较完备的制度,主要有岁举和诏举。
岁举一年一次,由刺史、郡国守相察举孝廉及秀才等。
诏举则时间、对象、员额等均由诏令规定,科目有贤良方正、文学、明经等,对策合格者授以官职。
如《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征辟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
征是指皇帝下诏聘召,辟(bì)是指公卿或州郡征调某人为掾属。
东汉尤为盛行。
公卿以能招致贤才为高,俊才名士也以有所依凭为重。
皇帝或官府征辟,对被征辟的人不具有强制力,而是一种礼请,故被征辟者可以应聘,也可以托词不就。
如《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陈情表》即是以祖母无人供养辞谢晋武帝不赴诏命的。
征辟制的推行,有利于破格擢用人才,但也产生严重的弊病。
隋统一后,规定九品以上官吏皆由吏部任免,征辟制自此消失。
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
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孝为敬事父母,廉为品行正直。
实际上所举多由世家大族弄虚作假,互相吹捧,故有“举孝廉,父别居”之讥。
举孝廉者多任为郎,东汉尤为求仕进者必由之路。
汉以后隋以前,孝廉合为一称,州举秀才,郡举孝廉。
又,明、清时称举人为孝廉。
秀才本指优异之才,始见于《管子》。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时始定为选官制度中的察举科目之一。
东汉避刘秀讳,改称茂才。
南北朝时最重此科。
唐初曾与明经、进士等并设为举士科目,在各科中地位最高,旋停废。
后逐渐成为对一般读书人的泛称。
明清则称入府州县学生员为秀才。
科举隋、唐以后以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故名。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始行。
唐代设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以进士科最为人所重。
至明、清,科举制度已达鼎盛。
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只进士一科。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编1、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2、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文化常识高中语文常考

文化常识高中语文常考五礼古代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1)吉礼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色纯为“牺”,体全为“牲”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1)吉礼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色纯为“牺”,体全为“牲”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
《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
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2)嘉礼:有关个人成长和交往以及王位承袭的礼节。
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
《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高中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高中(一).先秦作家作品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现存《论语》20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
“论”,读lún,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2、墨子,名翟(dí),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著有《墨子》一书,今存53篇。
3、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13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著有《孟子》一书。
5、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现存《庄子》一书,33篇,又名《南华经》。
代表作是《逍遥游》。
6、荀子,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著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7、韩非子,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者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
现存《韩非子》55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邻》、《扁鹊见蔡桓公》。
8、吕不韦,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
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9、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河南)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和贵“虚”,即虚静、无为。
著有《列子》8篇。
10、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8、《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班固所著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史记》、《汉书》、《 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9、棺是古代盛放尸体的盒或柜,椁是 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30、“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 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 ,“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错(搞反了)
10、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 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11、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 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土中某一块地方的财政收入或 者赋税奖励给某人,不是把国土奖励给他)
12、成语“下车伊始”中的“下车”最初是 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 职的委婉说法,“致仕”也有辞官或者退休 的意思。
19、社稷:“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 神;“稷”,指土地之神。社稷后来成为国 家的象征。
错(搞反了,“稷”是农业之神,“社”是 土地之神,看偏旁部首就能推断出来)
20、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 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为“少牢”。
21、斋戒,古人祭祀或做重大事情前,为表 虔诚,往往要沐浴更衣并忌荤,不喝酒,不 吃肉。
厉兵秣马(mò):厉:同“砺”,磨;兵:兵器 ;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
白云苍狗:本意指浮云像白衣裳,顷刻 又变得像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 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 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 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 数这六种基本技能。
科别 院试
乡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