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 最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最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称谓1.谦称与尊称在古代,自谦称谓通常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语素,例如“卑人、下愚、鄙人、贱子、小可”等。
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例如“仆、臣、不肖、不才、不佞”等,表明自己地位卑微,才疏学浅。
不仅称呼自己有谦称,称呼自己的亲属也有谦称。
例如:家”常用作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例如家父、家母、家兄。
舍”常用作称比自己年幼的亲属,例如XXX、舍妹。
先”常用作称已去世的己方长者,例如先帝、先父、先母。
亡”常用作称同辈的去世者,例如亡妻、亡弟。
尊称称谓是直接向对方表达敬意。
其方法有四种:①称人之字。
例如:“故今具道所以,XXX或XXX也。
”(XXX《答司马谏议书》)“君实”是XXX的字。
②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君”“子”“公”“先生”等。
③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④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2.年龄称谓襁褓:未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总角:幼年泛称。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半百:五十岁。
XXX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之年:八九十岁。
XXX:一百岁。
3.亲属关系称谓在中国古代的宗法社会中,家族是中心,以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等级制度。
先解释两个概念:六亲:父母妻子兄弟。
九族:有两种解释,一是纵向的,指的是高祖、XXX、祖、父、自己、子、XXX、XXX、玄孙;一是横向的,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所谓灭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
这是封建专制时代惨无人道的刑法。
再看古代的亲属称谓:父亲的父亲是祖父,父亲的母亲是祖母,祖父母的父母是曾祖父和曾祖母,XXX父母的父母是高祖父和高祖母。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称谓1.人物姓名称谓(1)直称姓名①用于自称: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指南录〉后序》)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不幸吕师孟...献谄于后。
(《〈指南录〉后序》)...构恶于前,贾余庆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柳敬亭传》)④尊者对卑者称名:求.,尔何如?(《论语》)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夫子何哂由.也?(《论语》)(2)称字、号、谥号、斋名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①称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送东阳马生序》)②称号: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③称谥号: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左忠毅公逸事》)④称斋名:蒲松龄为“聊斋...主人”。
..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3)称官爵①称官名: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
...”,称韩愈为“韩吏部②称爵名:宁南..。
(《柳敬亭传》)..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4)称籍贯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
(“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5)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6)特殊称谓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②职业+人名: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庄子·养生主》)③姓+之+人名: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烛之武退秦师》)④封地+人名:商鞅..姓卫,商为其封地。
2.谦、敬及贱称(1)谦称①王侯自称:孤.不度德量力。
(《隆中对》)②臣子自称: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③一般人自称: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某.自幼熟读兵书。
(《失街亭》)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
高中必修教材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高中必修教材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汇编[烛之武退师]1.?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
“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晋侯、伯围“侯〞“伯〞: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
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敢以烦执事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即官员;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方的敬称;⑤侍从。
本文指对办事的官吏的敬称。
[荆轲刺王]1.至易水上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省易县境,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
因燕太子丹送荆轲刺于此作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名扬天下。
后人常用“易水〞指代“荆轲〞或“易水歌〞。
2.①为变徵之声②复为大方羽声“变徵〞“羽〞:古代音乐七音中的两种声调。
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3.至陛下,武阳色变振恐陛下:陛下的“陛〞指殿前的台阶。
“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
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4.乃朝服,设九宾九宾: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鸿门宴]1.沛公欲王关中关中:所指围不一,古人习惯将函谷关以区称为关中。
2.沛公居时: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因“〞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等数种不同的山,因而所指地域不尽一样。
文中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3.妇女无所幸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
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叫巡幸。
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
近幸那么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4.毋诸侯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高中必须掌握的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必须掌握的古代文化常识
一、中国古代重要经典
(1)《诗经》:又称“尚书”,是中国最古代的著作。
它以诗歌的
形式记录了中国古代的文学和民族精神。
(2)《易经》:中国古代重要的一部哲学博大精深的经典,被誉为“万物之源”,易经的论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教、政治和社会生活作出
了重要的贡献。
(3)《孟子》:孟子记载了孔子在儒家思想发展初期形成的思想体
系及相应实践活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贡献了重要的一份力量。
(4)《庄子》: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其所倡导的“以智慧应对
社会变化”的思想和“儒家六艺”的内容影响了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5)《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是中国古代历史学的重
要参考资料,其中收录了中国古代历史记载,反映了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
发展及变化。
二、中国古代文学
(1)古诗词: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诗经》、
《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等等。
(2)古代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
(3)古典戏剧:有《红楼梦》、《聊斋志异》、《西厢记》等。
(4)传统文艺:有中国传统的舞蹈、书法、国画、歌舞、评书等艺
术形式,将古代文化的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
高中语文古代文学常识

高中语文古代文学常识高中语文古代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分“风、雅、颂”三部分。
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2、《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其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载孔子及部分弟-子言行的书。
3、《五经》是儒家经典《诗》、《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其中《礼》为礼仪论著选集,《春秋》相传为孔子编定,有“微言大义”之说。
原有“六经”一说,其中《乐》经已失传。
4、《诸于集成》一书辑录先秦到南北朝儒、墨阴阳、道、法、名、纵横杂、农、小说家等各学派的代表作品二十八种。
5、《楚辞》是战国末期屈原、宋玉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的艺术形式创作出来的新体诗,宋代黄伯恩说“屈原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
6、《春秋》相传为孔子所编撰,后由鲁国史官左丘明为之作传,全名叫《左氏春秋传》,简称《左传》,它记录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27年(即公元前772年—前468年)的历史大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7、《国语》是一部依照国别记叙各国史实的国别体史书。
西汉刘向编定的《战国策》是另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史书,共十二国策33篇。
8、《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干多年的历史,体例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个部分,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9、《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上比《史记》少了“世家”,共四个部分组成。
《汉书》和《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四史”。
10、根据著作名称列出两篇课文:《左传》:《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子鱼论战》。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唐睢不辱使命》、《画蛇添足》。
《史记》:《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垓下之围》。
《诗经》:《伐檀》、《硕鼠》、《关睢》、《蒹葭》。
《楚辞》:《国殇》、《离骚》。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1(一)文史典籍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4.四库:经、史、子、集。
5.《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6.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二)朝代传说1.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2.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3.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古代地理1.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2.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3.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4.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5.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6.四海:指天下、全国。
7.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8.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9.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10.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11.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12.南京:古代别称有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四)年龄称谓1.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儿童。
2.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少年。
3.豆蔻:指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女子。
4.束发:男子十五岁。
5.弱冠:男子二十岁,表示已成年。
6.而立:男子三十岁。
(立:“立身”之志)7.不惑:男子四十岁。
8.知命:男子五十岁。
(知命,即知“天命”)9.花甲:指六十岁。
10.古稀:指七十岁。
11.耄耋:指八,九十岁。
12.期颐:指一百岁。
(五)古代节日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2.人日:正月初七,传说此日女娲开始造人。
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5.寒食:清明前一日,禁火三日(介子推)。
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舟(屈原)。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高中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高中(一).先秦作家作品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现存《论语》20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
“论”,读lún,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2、墨子,名翟(dí),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著有《墨子》一书,今存53篇。
3、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13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著有《孟子》一书。
5、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现存《庄子》一书,33篇,又名《南华经》。
代表作是《逍遥游》。
6、荀子,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著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7、韩非子,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者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
现存《韩非子》55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邻》、《扁鹊见蔡桓公》。
8、吕不韦,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
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9、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河南)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和贵“虚”,即虚静、无为。
著有《列子》8篇。
10、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高中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中课本中的古代⽂化常识课⽂中的⽂化常识《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传》是我国第⼀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1.《左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男五等爵位。
3.⼦:古代对男⼦的尊称。
4.执事:办事的官吏,也⽤于对对⽅的敬称。
5.⼤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夫、⼠三级,⼤夫⼜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卿:古代对⼈的敬称。
2.竖⼦:对⼈的蔑称。
3.古代⾳乐分宫、商、⾓、徵、⽻、变宫、变徵七⾳。
变徵是徵的变调,⾳调悲凉;⽻,声调激愤。
4.中庶⼦: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
5.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称医⽣。
6.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种轻慢傲视对⽅的姿态。
《鸿门宴》1.关中:函⾕关以西,今陕西⼀带。
2.⼭东:崤⼭以东,即函⾕关以东的地区。
3.季⽗:叔⽗。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4.河:黄河5.亚⽗:对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亲。
6.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
7.窃:私下,常⽤作表⽰个⼈意见的谦词。
《孔雀东南飞》1.结发:古代成婚之⼣,男作⼥右共髻束发。
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2.罗敷:古代美⼥的通称。
3.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恭敬的习惯⽤语。
4.床:古代的坐具。
5.新妇:古代年轻妇⼥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称。
6.初阳岁:冬⾄以后,⽴春以前。
7.下九:古代农历每⽉⼗九为下九,是妇⼥欢聚的⽇⼦。
⼆⼗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
8.六合:出⽣年、⽉、⽇的⼲⽀。
⼜指东、西、南、北、天、地。
9.青庐:⽤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婚礼的地⽅。
盛⾏于东汉到唐。
《兰亭集序》1.禊事:古代的⼀种风俗,三⽉三⼈们到⽔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2.契:⽤⽊或⽵刻成,分成两半,合在⼀起可为凭验。
《⾚壁赋》1.既望:过了望⽇(阴历每⽉⼗五为望),阴历⼗六。
2.美⼈:古⼈常⽤来作为圣主贤⾂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游褒禅⼭记》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必修一★【晋侯、秦伯】(公侯伯子男)★【子】对人的称呼:男~。
妻~。
士~(读书人)。
舟~(船夫)。
才~。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
先秦诸~。
古代人名中的表字:如杜甫字~美,苏轼字~瞻。
★【荆卿】1. 古代高级官名:三公九卿。
卿相。
2. 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3. 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
4. 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5. 古代夫妻互称:卿卿。
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间非常亲昵)。
★【竖子】.小子,对人的蔑称。
★【为变徵之声】古时的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
★【郎中】宫廷侍卫。
★【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左司马】官名,掌管军事。
★【诹生】浅薄愚陋的人;小人。
古代骂人之词。
后亦小生,多作自称的谦词。
★【臣战河南】黄河以南。
★【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必修二★姓氏——我国上古时期,姓和氏有别: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可知母,只能用姓区别不同的部族;进入阶级社会后,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后来,随着分封制的覆灭,周天子也丧失了权威性,姓氏逐渐合一。
★年节风俗——【春节】古人称元日、新春、新正等。
【元宵】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寒食】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是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为纪念恩人介子推而设,规定当天严禁烟火,只吃寒食。
【清明】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农历五月初五,相传为了纪念屈原。
殉国)【乞巧】相传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了天庭,只许他们每年在农历七月初七晚见上一面。
在当天晚,妇女们趁着牛郎织女团圆之际,摆设香案,向织女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中秋】又称团圆节。
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习俗。
【重阳】《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
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除夕】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
农历十二月多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大年三十。
★【总角之宴】总角,指少年时代。
★【回朕车以复路兮】朕,第一人称代词(秦始皇起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初七及下九】初七即乞巧节。
★【主簿通语言】主簿:太守的属官。
★【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年、月、日的干支都要适合(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要掌握天色纪时与地支纪时法)黄昏对应戌时(即19点到21点),人定对应亥时(即21点到23点)。
★【岁在癸丑】古人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组成六十多,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至和】宋仁宗的年号。
必修三★古代对人的称谓——(1)敬称:可以称对方的字、号、谥号、斋号、籍贯、官名、官地。
另外,对不同的人则有不同的敬称:①称皇帝为圣上、陛下;②对皇太子、亲王称殿下;③称将军为麾下;④对“三公”等称阁下;⑤称对方的亲属,用“令”“尊”“贤”等;(2)贱称:如“竖子”“诹生”“小子”。
(3)谦称:①用“愚”“鄙”“敝”“窃”“仆”表示自谦;用“家”称家人,用“舍”称单幼亲属(舍侄);②君王、皇帝称呼自己常用“寡人”“孤”等;③古代官吏的自谦:下官、末官、小吏;④一组年龄的称谓: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豆蔻(女子13岁)、束发(男子十五)、弱冠(男子二十岁)、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八九十岁)、期颐(一百岁)。
★【司马】州刺史的副职。
★【河东】河东代指山西。
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
★【河内】黄河以北。
★【崤函】古代地名,崤山与函谷关的合称。
相当今河南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
★【合从连横】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与秦国对抗的政策。
南北为纵。
★【黔首】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
★【六艺经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唐.韩愈《师说》“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此处是指六经。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传”指传记,解释六经的著作。
注意:“六艺”有时是指礼、乐、射、御、书、术等六种技艺。
(通五经惯六艺)传,是解释经书的书。
必修四★【寡人】这个称号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
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
各代体制习惯虽各有不同,一般被封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
★【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
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
★【臣所以去亲戚】臣:秦汉前表谦卑的自称。
★【兄弟并为郎】郎:官名,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
★【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
意为广大之貌。
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北海】贝加尔湖。
★【爵通侯】通侯:爵位名,秦代置爵位二十级,最高一级叫彻侯。
汉继承秦制,因汉武帝名彻,避讳改为通侯。
★【以始元六年】始元:汉昭帝的年号。
★【游于三辅】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原为官名,汉代也做政区名)、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
这三地在西安附近。
★【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五经】指《诗》《书》《礼》《易经》《春秋》五部经书。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连辟公府】辟:指君主招来,授予官职。
公府:三公的公署。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举孝廉】孝廉:汉代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任官,被举者叫“孝廉”。
★【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下车】官吏初到任。
★【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请求辞职。
必修五★【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洪州属于二十八宿中的翼、轸二星对应着的地面区域。
★【纪年纪时】古代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与帝王纪年(用帝王年号纪年)两种(“赵惠文王十六年”,使用的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南北朝后,干支纪时与五更报夜成为主要方法。
还要掌握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现代纪时的关系(如“黄昏”属于“戌时”,对应于19点到21点)。
还有一些特殊称谓:如把每个季节的三个月分别叫做“孟”“仲”“季”;再如“朔”(农历每月初一)“胐[fěi ]”(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姓名字号】名是出生后一般由父亲命名。
字是20岁举行加冠礼后才起的,是对名的解释补充。
名和字之间有相同、相反等关系(如白居易,字乐天)。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
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
帝王将相死后还有谥号,谥号是根据生前品德行来定的,有专门的《谥法》为依据。
外号,又叫绰号,多是人物特征的名号。
★【礼仪制度】《周礼》把礼仪分五类:即吉礼(有关祭祀的)、凶礼(有关丧葬的)、军礼(有关军事活动的)、宾礼(含朝、聘、会、盟等国事活动)和嘉礼(有关个人成长、交往与王位承袭)。
如《鸿门宴》中的座次:以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向北,最卑的是坐东向西。
★【太常卿】掌管国家祭祀礼乐医药的官。
★【襟三江而带五湖】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
★【十旬休假】当时官员十天休息一天,叫“旬休”。
★【太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刺史】州的最高长官。
★【孝廉】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近年高考文化常识:2015年: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
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也可指赴京都。
解析: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泛泛地只说是长子继承制,不准确。
2016年: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解析:A 明朝礼部掌管礼仪、祭祀、宴飨、贡举,掌管土地、户籍的是户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