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古代官职

合集下载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一:地方官职、武官官职(一)地方官职【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

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范晔曾任宣城太守。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总督】中国明清地方军政大员。

又称总制。

正统六年(1441)正月,明廷用兵麓川(今云南陇川西南),兵部尚书王骥主其事,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

分专务和地方两种。

专务总督有总督粮储、总督河道、总督漕运等名,各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

地方总督多因戍边或镇压人民而设,以所辖地区军务为主。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布政使】官名。

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

明洪武九年(1376)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宣德以后因军事需要,专设总督、巡抚等官,都较布政使为高。

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

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均为从二品。

但江南省(后分为安徽、江苏两省)、陕西省(后分为陕西、甘肃两省)和湖广省(后分为湖南、湖北两省)设有两布政使。

两司的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藩台、臬台。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一)官职设置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以及武官选拔,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十几个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二)古代官职任免升降1.任职授官(1)任:担当,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古代官职六部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六部文化常识

六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祭祀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任免术语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高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变动用词一、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担当,担任)《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毅,蒙毅,人名)授(授官,任命)《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拜(授给官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起、拔、点”等: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古时写着“徵”,现简化成“征”)《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当初受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古时写着“荐”,现简化成“荐")《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荐嘉。

古代文化常识中央官职汇总

古代文化常识中央官职汇总

古代文化常识中央官职汇总(一)综述1.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2.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3. 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是中书省、门下省。

4. 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5.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行使行政权、军权、财权。

6. 明代内阁虽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但实际上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相当于前朝的宰相)。

7. 清代康熙设立南书房,于清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兼任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二)六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祭祀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三)寺寺即官署。

九寺即九卿之官署。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

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 1 )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 2 )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 3 )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 4 )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 5 )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 6 )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文化常识二官职

文化常识二官职

部。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 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2. 地方官职,副职称员外、官职常识(一)官职1. 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 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 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 下有九卿, 分管各方面政务, 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 ( 决策 ) 、门下 省 ( 审议 ) 、尚书省 ( 执行 )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 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 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 臣,首席称首辅 ( 即宰相 ) 。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 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 是指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 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 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 管军事; 管司法刑狱; 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设郎中左右路,路中设若 司,分管各方面的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 授予官职。

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任命,授职。

授予官职。

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起用人任以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 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 州官称刺史, 属官有长史、 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 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 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 几个道,也称监察区, 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 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 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 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二)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1. 授官①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官职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官职

官职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词因革损益,情况复杂。

我们不可能叙述历代官制的发展,只能大致谈及几个重要问题:中央官制、地方官制、文职官制。

(一)中央官制(1)政府机构部门的划分大致是从西周开始的,西周分管政务的官主要有六个,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这六个官职代表了六个部门。

(2)春秋战国时代,各国情况不同。

秦设丞相(管政事)、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合称为“三公”。

丞相官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

“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

《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宰相是辅佐封建君主管理国政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其职责是辅助帝王、总揽国政、统率群僚,被视为“百官之长”。

(3)汉朝沿袭秦制,东汉时设太尉、司徒、司空,称“三公”。

(4)隋代开始设“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叫宰相。

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六部的职掌大致如下:①吏部:掌官吏的任免、考核、调动、升降等。

②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钱粮、财政等。

③礼部:掌典礼、祭祀、科举、学校等。

④兵部:掌武官选用及全国军政。

⑤刑部:掌刑法、狱讼等。

⑥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交通等。

各部的长官称为尚书,副长官称为侍郎,如韩愈官至吏部侍郎。

部下设司,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如柳宗元被贬官永州之前即为礼部员外郎。

(二)地方官制地方官制的设置与建构,是随着地方行政区划的变更而变化的。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也叫“家”。

秦朝郡的长官称郡守;汉朝郡的长官称太守;隋唐州的长官称刺史;宋代州官为知州;清代省级行政长官叫巡抚,又叫抚军。

郡、州、府、省以下的行政单位就是县。

秦汉万户以上的县,长官称令;不及万户的县,长官称长。

汉代县令有两个助理——县丞和县尉,县丞助理县政,县尉掌管治安。

高中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汇总

高中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汇总

高中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汇总1.常见的官职爵位名【皇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

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

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太上皇】秦始皇追尊称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也尊称为"上皇"。

历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

【驸马】驸马最早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

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为"额附"。

【爵位】即爵、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代封“王”,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宋代多封“公”,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明代封“公、伯”李善长封韩国公,刘基封诚意伯;清代封“侯、伯”,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宰相】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

宰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学士】在古代学士不是指学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名。

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务,通称学士。

因所属机关不同,职权各异。

而明、清两代的殿阁学士实际上掌治着宰相的职权,这是历代地位最高的"学士"了。

【博士】博士同样是官名。

六国时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设有博士,秦、汉两代都沿袭了这一官司职。

【太医】周官中设医师,主管医务政令。

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官职

姓名: 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官职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 _______ 掌管。

官职的 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1. 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征:由 __________ 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 辟:由 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 荐、举:由 _____________ 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陈情表》)拜: ______________ 。

如:拜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蔺相如列传》)选:通过 ________ 或 _________ 选拔任以官职。

如:延佑、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 ________ ,______ 。

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授: 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元史•贾鲁传》) 赏: __________ 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 口: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2. 表罢免官职的词语罢: ________ ,____________ 。

女口: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黜: ___________ 。

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免: ____ 。

如: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夺: __________ 。

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3. 表提升官职的词语升: _________ 。

^口: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擢:在____________ 提拔。

如:擢为后将军。

(《汉书•赵充国传》)拔:提升 ____________ 的人。

女口: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

(《与韩荆州书》)迁:一般指 ________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化常识之古代职官国家机关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

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①“三省”a.中书省中书省,古代官署名。

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隋代改为“内史省”。

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

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

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

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

负责起草诏令。

b.门下省“门下省”为官署名称。

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

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

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

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c.尚书省官僚机构。

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

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

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

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

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为名。

负责执行诏令。

②“六部”三省的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令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宰相。

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其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为户)、都官(后改为刑)和工六部,与诸寺、台分别处理各类事务。

每部设尚书为最高长官,总管本部政务。

a.吏部中国古代官署。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

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

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

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

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

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b.户部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

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

南北朝北周始设。

隋唐为六部之一。

历代相沿。

长官为礼部尚书。

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d.兵部官署名。

隋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源于三国魏五兵制。

曹魏始置五兵(中、外、骑、别、都)尚书,另有有关军事的驾部、车部、库部等曹。

各曹设郎。

隋始合为兵部,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

迄至清末,历代沿袭,职权则不尽相同。

宋、辽、金、元兵部不辖兵政。

明代兵部尚书号为“本兵”,权最重,凡武卫官军选授简练,均为其掌。

清光绪三十二(1906),废兵部,改设陆军部。

e.刑部中国古代官署。

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初沿北齐置都官,主官为尚书;次官,炀帝定为侍郎。

后代均以刑部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

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

f.工部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

工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冬官,汉成帝置尚书五人,其三曰民曹。

后汉以民曹兼主缮修、功作、盐池、园苑之事。

西晋以后置田曹掌屯田,又有起部掌工程,水部掌航政及水利。

后周依《周官》,置冬官府,长官为大司空。

隋代开皇二年始设立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

三公九卿制①“三公”a.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曹,下辖九卿。

b.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c.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

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驻在皇宫;侍御史,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②九卿九卿是指古时中央政府的多个高级官员,指官位很高的人。

秦汉时期的卿,不一定是九个人,九卿言其官职完备。

a.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b.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c.卫尉,掌管宫门警卫;d.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e.廷尉,掌管司法审判;f.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g.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h.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i.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古代官职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

这些官职在文学著作中有的有注解,有的则没有。

那么,这些文武官称到底是多大的官,他们与现在的哪些官职基本一致,不妨根据有关材料和自己掌握的情况,列举一下最常看到的40个,便于理解和对照。

文官政务①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②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③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④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⑤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⑥通判。

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⑦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⑧州同。

州之佐官。

相当于副市长。

⑨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⑩县丞。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11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12行人。

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13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14都事。

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15主薄。

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魏、晋以前主薄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减少。

○16检校。

代理官职。

秘书级。

○17侍郎。

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

中央警卫局官员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

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

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

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战国始有,秦汉治置。

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

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18典籍官。

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

图书馆馆长。

○19税课大使。

掌县税务事务。

相当于税务局长。

○20从事。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谏官①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②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③拾遗。

唐代谏官名。

武则天垂拱元年(685)置,置左右拾遗分属门下、中书两省,职掌与左右补阙相同,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位从八品上,稍低于补阙。

分左右,左拾遗属门下省,右拾遗属中书省。

北宋改为左右正言。

后随设随罢。

南宋一度沿设,旋罢。

明初又设左右正言,不久即罢。

建文帝设拾遗,成祖即位后罢。

唐代诗人陈子昂、杜甫均曾担任拾遗,后人因称为陈拾遗、杜拾遗。

④司谏、正言。

秦汉时有谏官之设,但是没有专门的谏官机构。

汉代置光禄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中散大夫、议郎等官职,都属光禄勋,掌议论,侍从皇帝,顾问应付。

东汉侍中、中常侍成为正式官称,属少府。

隋朝改侍中为纳言,武则天时增置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

宋改补阙为司谏,改拾遗为正言,并置谏院,作左右谏议大夫为长官,司谏、正言为其所属。

辽以后,谏官名存实亡,或名实俱亡。

人事监察①史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②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③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

又称抚台。

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

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

④御史大夫:官名。

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西汉沿置,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秩中二千石。

职务类似后来的尚书令,此为汉初之情况。

通常谓御史职掌监察,然主管非御史大夫,而是其下的御史中丞。

成帝绥和元年(前8),仿古制设三公,改大夫为大司空。

东汉又改为司空。

大司空(司空)不在御史台。

“侍御史之率”的名义改属中丞。

晋以后多不置御史大夫。

唐复置,专掌监察执法。

宋不除大夫,以中丞为台长。

明洪武中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官遂废。

⑤监御史:官名。

秦以御史监郡,称监御史。

御史为监察之官,约自秦始。

《汉书·百官公卿表》:“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

”司法⑥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⑦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⑧吏目。

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

市政府副处级干部。

⑨巡检。

掌地方治安之官。

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⑩大理寺少卿。

官职名。

大理寺,官署名。

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庭,掌刑狱案件审理。

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教育①教授。

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