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梳理之官职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课件 (60张PPT)

贰 常见官职
常见官名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
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 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 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 “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 任吴地的巡抚。
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
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
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
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
,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
《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
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贰 常见官职
常见官名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
如《鸿门宴》:“沛
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
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名称

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名称古代中国官职繁多,各具特色。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古代官职名称及其职责。
1. 皇帝皇帝是古代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无上的权力和威严。
其职责包括统治国家、颁布法令、处理政务、任命官员等。
皇帝是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代表着国家的权威和尊严。
2. 太子太子是皇帝的嫡长子,是未来的继任者。
太子的教育和培养十分重要,他需要学习礼仪、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知识。
太子也会参与一些国家事务,并替皇帝处理一些次要的政务。
3. 太监太监是古代宫廷中的特殊人员,负责管理后宫和皇宫的日常事务。
他们被阉割后失去生育能力,以确保后宫的纯洁和安全。
太监的职责包括照料后宫妃嫔、管理皇宫财物、执行皇帝的命令等。
4. 宰相宰相是皇帝的首席辅助官员,担任国家的总理。
宰相负责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处理重要的政务问题、监督各地方行政等。
宰相是皇帝最重要的助手,对国家政策有深刻的影响力。
5. 大将军大将军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军事指挥官。
他负责指挥军队作战、保卫国家的安全、镇压叛乱等。
大将军在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卓越的领导能力。
6. 尚书尚书是古代中国官员的一种职称,负责处理文书、记录政务、管理文件等。
尚书分为左、右两部,分别负责国家的内政和外交事务。
尚书是皇帝的重要助手,直接参与国家决策和政府管理。
7. 中书令中书令是古代中国官职中的高级官员,负责管理中书省的工作。
中书省是皇帝的机要机构,承担着处理皇帝的文书、文件、奏折等事务。
中书令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政治智慧。
8. 太傅太傅是古代中国的官职之一,是皇帝的师傅和教育者。
太傅负责教导皇帝修身养性、学习礼仪、政治理论和军事战略等。
太傅在皇帝的教育和思想影响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9. 太保太保是古代中国的官职之一,是皇帝的保护者和监察官。
太保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监督朝廷的行为,防止有人对皇帝进行暗杀或谋反。
太保需要有高度的警觉性和决断力。
10. 侍中侍中是古代中国官职中的高级官员,负责侍奉皇帝、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科举(精华)

古代文化常识四:科举、官职1、科举汉代:征辟(bì)和荐举制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叫“孝廉。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魏晋: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
东汉220年,曹丕用吏部尚书陈群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
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有名望,善识别人才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
曹芳时,司马懿当国,于各州加置大中正,遂有大、小中正之别。
但是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隋朝时这种制度被废止。
隋唐以后:科举制。
考试内容:八股文(时文、制艺)。
同年;考试后,同榜录取的叫“同年”。
明清时代科举情况:院试(童试)乡试(秋闱)会试(春殿试(廷试)闱)时间每年一次三年一次,常在秋季八月三年一次,乡试后第二年春三月三年一次,会试后。
初为五月,后定在四月二十一日地点府、州或县省城礼部初:天安门后:保和殿应考者儒生、童生秀才、监生举人贡士主考者省提督、学政、知县皇帝派主考礼部主持皇帝主持考试内容除经、史、时务外,主考八股文和试帖诗同左同左策问录取后获称号、等级、授官生员(或称庠生,俗称秀才),考中秀才后才叫“进学”,进学前统称童生。
举人(前五名称经魁,第一名称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举人可任知县、教职、学官。
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统称进士。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前三名叫状元、榜眼、探花。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状元:又称殿元、鼎元。
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一:地方官职、武官官职(一)地方官职【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
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范晔曾任宣城太守。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总督】中国明清地方军政大员。
又称总制。
正统六年(1441)正月,明廷用兵麓川(今云南陇川西南),兵部尚书王骥主其事,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
分专务和地方两种。
专务总督有总督粮储、总督河道、总督漕运等名,各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
地方总督多因戍边或镇压人民而设,以所辖地区军务为主。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布政使】官名。
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
明洪武九年(1376)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宣德以后因军事需要,专设总督、巡抚等官,都较布政使为高。
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
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均为从二品。
但江南省(后分为安徽、江苏两省)、陕西省(后分为陕西、甘肃两省)和湖广省(后分为湖南、湖北两省)设有两布政使。
两司的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藩台、臬台。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一)官职设置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以及武官选拔,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十几个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二)古代官职任免升降1.任职授官(1)任:担当,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官职

官职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词因革损益,情况复杂。
我们不可能叙述历代官制的发展,只能大致谈及几个重要问题:中央官制、地方官制、文职官制。
(一)中央官制(1)政府机构部门的划分大致是从西周开始的,西周分管政务的官主要有六个,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这六个官职代表了六个部门。
(2)春秋战国时代,各国情况不同。
秦设丞相(管政事)、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合称为“三公”。
丞相官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
“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
《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宰相是辅佐封建君主管理国政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其职责是辅助帝王、总揽国政、统率群僚,被视为“百官之长”。
(3)汉朝沿袭秦制,东汉时设太尉、司徒、司空,称“三公”。
(4)隋代开始设“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叫宰相。
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六部的职掌大致如下:①吏部:掌官吏的任免、考核、调动、升降等。
②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钱粮、财政等。
③礼部:掌典礼、祭祀、科举、学校等。
④兵部:掌武官选用及全国军政。
⑤刑部:掌刑法、狱讼等。
⑥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交通等。
各部的长官称为尚书,副长官称为侍郎,如韩愈官至吏部侍郎。
部下设司,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如柳宗元被贬官永州之前即为礼部员外郎。
(二)地方官制地方官制的设置与建构,是随着地方行政区划的变更而变化的。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也叫“家”。
秦朝郡的长官称郡守;汉朝郡的长官称太守;隋唐州的长官称刺史;宋代州官为知州;清代省级行政长官叫巡抚,又叫抚军。
郡、州、府、省以下的行政单位就是县。
秦汉万户以上的县,长官称令;不及万户的县,长官称长。
汉代县令有两个助理——县丞和县尉,县丞助理县政,县尉掌管治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 古代官职官制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古代官职官制大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古代官职官制篇一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四古代职官整理

•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
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 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 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 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 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 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 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 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 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 撰,史官,故称太史。
宋:二府三司
明
清
清代康熙设立南书房,于清内阁和议政王 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雍正帝设立 军机处,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 京堂兼任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2、地方官职
秦汉 隋唐 宋 明清
主要行政区
郡 州 州 府
郡守 刺史(长史、司马)
主要行政区 汉—州(监察区)——刺史 隋唐—道(监察区)——黜陟使
“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 预新政。”
•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 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
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 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 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 长官。
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
当于现在的组织部
六部制从隋唐
开始实行,一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直延续到清末。 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
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主——后 、王 后羿射日 卜、巫(祭祀的神职人员)史(记录王事活动) 管理政务的官员以尹、冢宰为尊,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第二阶段(西周)
•中央官职地位最高“公”:
三公的副职
•次公一级的是“卿”:
、
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
•周王室分封同姓和异姓贵族到各地,成为大
√ 4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
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5.“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
而辞官侍奉。( √ )
6.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
√ 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拓展]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
B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
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谦称。
B.“拜指”升迁指,授左 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 “迁”“迁指谪贬”官 “转”“徙”“改”“移”“补”等,
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
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 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 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 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 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 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 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长史 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
侍郎 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 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地方官职
大政区称郡、州(宋代)或称省(清代), 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军机大 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 臣 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参知政 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 事 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 王安石都曾任此职。
御史 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 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学士 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 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大将军 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太师 指两种官职,①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② 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
尚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唐起是六部各部长官尚书、 副长官为侍郎。
• 1、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 助手。
•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事务,掌握军权,战时听从皇帝的命令,可 凭皇帝的符节调动军队。
•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监察,其地位 相当于副丞相,地位低于丞相和太尉,丞相 和太尉品秩为一万石,御史大夫品秩为二千 石。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 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弹
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 长
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 局长
口 诀
视事:任职。 下车:官吏初到任。 解褐:脱去粗布衣服, 喻入任为官。
1.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
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
√ 部、刑部、工部。各部“侍长礼郎部各官”一称,人在,尚明下书代设有四。尚司六书,一分部人别,为制左:从、仪右制隋唐
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年皇号帝公,的,故称后呼“世,下即如以永车年乐”号皇作帝指为、官吏初到
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乾老隆皇请帝求、康退熙皇职帝,等 “致政”、
“致仕”则指辞官或退休。
D. “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
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只使用一个年号。
郡之下是县,长官称县令或知县。 县以下的行政机构是乡,乡以下为亭(亭 长),亭以下为里(里正)
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市长
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 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 副市长)
D 7.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
”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
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一多说个则皇心十帝几曲所个用之。年如意号唐少高,则宗一如有个1《4, 出师表》
《陈情表》。
C 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3分)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
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
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
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嫡可长子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继封承制建王朝奉行长
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战国:实行中央集权体制,以国君为首,下 设相、将分掌文武。相是百官之长,一般由 文官担任,将是最高军事长官,职位次于相。
•各国在地方大多确立了郡、县两级制。郡行 政长官称为守,县行政长官称令。
第四阶段(秦至清末)
1.秦汉三公九卿制 2.魏晋南北朝中央官制 3.隋唐五代三省六部制 4.宋朝二府制 5.元朝的中央官制 6.明朝的内阁制 7.清朝的中央官制
六部制从隋唐
户 礼部部::管管典土礼地、户科口举、、赋学税校财等政等)开 直始延实续行到,清一末。
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
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 外郎、主事等官职。
宰相 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 天的"总理"或"首相"
•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 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 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 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君主 专制的调整和补充。
三省六部
中书省:决策 三省 门下省:审议
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辖六部
六部
吏部:
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
当于现在的组织部
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朱然
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D.《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
“前四史”,其中《史记》分为“本纪”“世家”“
列传”“表”“书”五部分。
D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
”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小诸侯,以拱卫王权。被分封的诸侯爵位有 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诸侯也把奴 隶和土地赐给卿、大夫、士他们父子相传, 世代相袭,这就是“世卿世禄”的官职制度。
•周的地方政权组织实行国野制。
第三阶段(春秋战国)
•春秋:诸侯各自为政,周天子已无权册封各
国职官。各国最高统治者国君之下设有总领 百官,主持朝政的官,各国的名称不一,泛 称“执政”。
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清吏司末,。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 2.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举事考务,试;事主掌;客管祠清祭吏文清司官吏,司掌任,宾免掌礼吉及、礼接考、待凶外核礼宾、升 降、调动等,长官为吏事部务尚;精书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 )
3.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
× 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中央派到地 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秦汉三公九卿制
•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 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 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 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 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致仕”指官 员辞职回家
D 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
,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
经”为名。
B.“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
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
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
10.“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
√ 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
11.视事,指官员就职办公处理事务。如《左传•
√ 襄公二十五年》中“崔子称疾不视事”。古代表
示官员就职的词语还有“下车”。( )
12.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
√ 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
枢密使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 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 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太尉 元代以前的官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
太史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 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