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常见的四十个官职
古代职业称谓大全

古代职业称谓大全
1. 吏部尚书:负责管理吏部事务的高级官员。
2. 太守:地方行政官员,负责管理一个地区的政务。
3. 侍御史:负责监察官员行为的官员。
4. 御史台:负责接受百姓控告及监察官员的机构。
5. 兵部尚书:负责管理军队事务的高级官员。
6. 司徒:官职,负责管理国家的民政和刑罚。
7. 尚书令:高级官员,负责管理各个部门的政务。
8. 太尉:官职,负责掌管军队事务的高级将领。
9. 文官:从事文化教育、宣传等工作的官员。
10. 武官:从事军事工作的官员。
古代职业称谓不仅局限于政府官员,还包括其他各行各业。
下面是一些非政府官员的职业称谓:
1. 医者:从事医疗工作的人。
2. 农夫:负责农耕、种植、养殖等农业工作的人。
3. 工匠:擅长手工艺制造的人,如木匠、铁匠等。
4. 商人:从事商品交易的人。
5. 军人:从事军事工作的人。
6. 妓女:从事卖淫行业的女性。
7. 乞丐:没有固定职业,靠行乞维持生活的人。
这只是一部分古代职业称谓,当时社会的职业多种多样。
随着历史的进展,许多职业已经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现代社会中的各行各业。
但是,了解古代的职业称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结构和生活方式。
希望这份古代职业称谓大全对您有所帮助。
如需进一步了解,请参考相关历史资料和研究。
中国古代常见官职一览表

中国古代常见官职一览表尹史卿宰尉令丞卿士太史左史右史司徒司马司空司寇职方太师太傅大保少师少傅少保太宰少宰六卿封人工正相国庶长令尹柱国公主驸马三公丞相宰相御史太尉九卿太仆廷尉宗正少府将军洗马大夫博士郎中侍郎中郎议郎令史尚书六曹合阁仆射侍中内史刺史州牧别驾主薄郡守太守长史从事督邮县令县尉三老亭长列侯主事三省行台都督录事护军可汗六部三馆学士总管元帅留守判官巡检提刑提辖通判孔目押司大人内阁厂卫太监都司知府亲王总督巡抚监司州判知县提督总兵参将散官流内流外贝勒大良造左丞相右丞相大司徒大司空御史台大司马郎中令大司农大将军执金吾中郎将尚书省尚书令结事中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关内侯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秘书省枢密使员外郎著作郎国子监节度使招讨使都点检观察使按察使衍圣公大学土宣政院集贤院军机处翰林院钦天监内务府布政使未入流税务司资政院咨议局国务院枢密院三闾大夫御史大夫司隶校尉将作大匠谏议大夫光禄大夫绣衣直指监察御史同平章事参知政事翰林学土中书舍人都指挥使钦差大臣牛录额真参赞大臣总税务司海军衙门典农中郎将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古代秘书官制简介主书:占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
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
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
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
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
”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
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
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
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
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官职。
古代官职表大全简单

古代官职表大全简单1. 太守:战国时称郡守,汉改称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 太尉:汉武帝元狩四年,分天下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
军事归中央都尉管。
东汉时都尉专兵权,唯拜罢三公才得专,这样三公有兵权的局面结束了。
后来又设大将军、骠骑将军、将军、卫将军,秩禄都是二千石,下面骠骑都尉光禄大夫二千石,捕骑都尉六百石,都尉比二千石,亭长六百石。
东汉只有这四种官职。
3. 司徒:西周始置。
地官之长。
西汉哀帝时罢丞相改三公,是为司徒。
东汉时又改称司徒。
4. 司马:殷商时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
春秋、战国沿置。
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
隋唐以后为兵部的尚书。
唐高宗李治时曾改为太尉,旋又恢复为司马。
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亦以称兵部侍郎。
5. 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
6. 县令:战国时三晋和秦已称县的行政长官为令。
商鞅变法后,并小乡为县,均令治一县。
新置县令以军功叙封。
县令本直隶于郡,县令别置郡守,是开平王吴三桂的杰作。
7. 刺史: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
刺史相当于太守,或作为太守的加官,掌管州的军政大权。
后来,刺史又称部刺史、州刺史、挂印刺史、都刺史。
清废州置府,亦置通判。
民国废府置道,亦置通判。
事实上行同虚设。
8. 巡抚: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始设巡抚,为一省的行政长官,掌一省的军政和民政,与总督同级,品级为正部级。
实际略低于总督。
清沿明制,加兵部侍郎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者为总督,为兼管地方上的军事和行政的官员。
单设者为巡抚,与总督同级,品级为正部级,略低于总督。
清末又把一省内的道改为府,同时置三品级的道员为中丞(专使)。
巡抚以下设都御使衔的有:总督(管数省)、都御史(管一省)、巡抚(管一省)、中丞(管一省)。
古代官职名字

古代官职名字
在古代中国,官职的设立及其名称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官职名称及其简要描述:
1.三公:这是古代最尊贵的官职,包括太师、太傅、太保,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2.丞相:是百官之首,负责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朝政。
秦汉时期设有丞相一职,魏晋南北朝时期改称为大丞相。
3.御史大夫:是秦代设立的官职,负责监察百官,掌管律令、图籍。
4.太尉:是秦代设立的官职,是全国最高军事统帅。
5.九卿:包括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分别负责不同的事务,如礼仪、皇宫安全、马匹管理、法律审判等。
6.刺史:原为巡行郡县的监察官,后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长官。
7.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一郡的政务。
8.县令/县长:是县级行政长官,负责一县的政务。
9.中书令:是帮助皇帝起草诏令的官员,后来权力逐渐增大,成为实际的宰相。
10.尚书令:原为少府的属官,后来负责处理朝政事务,权力很大。
以上只是古代官职的一部分,实际上古代官职种类繁多,且随着朝代的更迭和历史的变迁,官职的名称和职责都有所变化。
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如下:
1.秦时的官职:丞相、御史大夫、卫尉、中尉、廷尉、博士、奉常、郎中令、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郡守、郡丞、郡尉、监御使、县令(万户以上)、县长(万户以下)、县丞、县尉。
2.汉朝官职: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执金吾。
3.三国时期:魏: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
蜀:丞相、尚书令等。
吴:太尉、大司马等。
4.隋唐官职:太师、太傅、太保文散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武散官。
5.宋元明清官职:枢密使、节度使文散官,同平章事武散官。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建议查阅历史资料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古代朝廷官员职位表

古代朝廷官员职位表古代朝廷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官员体系,各种不同职位的官员在朝廷中负责不同的政务和事务。
下面是古代朝廷中常见的官员职位表:1. 太师:古代帝王的顾问,负责向皇帝提供意见和建议。
2. 太傅:负责教导皇帝和皇子读书学习,是皇帝的师傅。
3. 太保: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担任皇帝的侍卫官。
4. 太尉:掌管军事,负责统帅军队,是最高军事将领。
5. 太仆:掌管皇宫内的车马,负责皇帝的交通工具。
6. 太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官方礼仪。
7. 太医:负责皇帝和皇室成员的医疗保健。
8. 尚书:是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负责处理文书和政务。
9. 尚书令:尚书的负责人,通常是权力最高的官员之一。
10. 大理寺:负责审理重要的刑事和民事案件。
11. 中书省:是皇帝的机要机构,负责起草和审阅政令。
12. 司礼监:负责管理皇宫礼仪和监督宗室贵族的行为。
13. 鸿胪寺:负责处理外交事务和对外交往。
14. 光禄寺:负责皇帝的膳食和宴会。
15. 宗正寺:负责皇帝的族谱和宗庙祭祀。
16. 大宗正寺:宗正寺的负责人,通常由贵族出任。
17. 内史:负责管理皇帝的文书档案。
18. 大司马:掌管皇帝的卫队和护卫。
19. 门下省:负责处理政府吏部的任命和官员的晋升。
20. 少府:负责管理皇帝的财政和财产。
古代朝廷的官员体系非常庞大,除了上述列举的常见官员职位外,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官职。
以下是一些进一步扩展的古代朝廷官员职位:21. 侍中:负责侍奉皇帝左右,是皇帝的亲信侍从。
22. 中书令:掌管中书省,是中书省的负责人,负责起草诏令和政令。
23. 大司徒:负责监督土地和农业事务,管理水利工程。
24. 大司空:掌管城市建设和工程事务。
25. 大司农:负责农业和农民事务,管理农田、农业税收等。
26. 尚宝:负责管理皇家的宝物和财富。
27. 尚方宝剑监:负责管理皇家的武器和兵器。
28. 大鸿胪:是鸿胪寺的负责人,负责处理外交礼仪和来自外国的使节。
中国古代官职知识大全

中国古代官职知识大全古代职官知识1、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最尊贵者谓上卿。
2、尚书:最初管文书奏章,唐吏、户、礼、兵、刑、工六总的正职称尚未书。
副职称侍郎。
3、学士:掌管典礼,编纂诸事的官。
唐以后自然数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
4、御史:本为史官。
秦以后设御史大夫,仅次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
5、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
宋时由大臣任,权力相当于宰相。
6、左徒:战车时楚国史官,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娄。
职责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7、太尉:元以前官职名称,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
8、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9、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有声望有地位的知识分子。
10、太史:西周、春秋时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
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掌管典籍、祭祀。
11、长史:秦时丞相属官,相当于丞相的秘书。
西汉后成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12、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这,相当于丞相。
13、尹: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略高于右尹。
14、经略使:唐宋时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
15、: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
16、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17、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18、巡抚:明初指京城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咯次于总督,别称“抚院”“院台”“抚军”。
19、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
20、里正:古代乡官,即一里之长。
21、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22、从事:中央事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幕僚。
22、迁:升职、降职、平级转调。
23、去:辞职、调离、免职。
古代官职称谓大全

古代官职称谓大全1. 皇帝 (huáng dì) - 古代君主的最高称号,在中国古代帝王制度中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统治力。
2. 太子(tài zǐ) - 皇帝的嫡长子,是未来的继任者。
通常会接受专门的教育和训练。
3. 大臣 (dà chén) - 皇帝的高级官员,负责辅助皇帝治理国家事务。
4. 宰相(zǎi xiàng) - 皇帝的首席大臣,负责国家政务的总管理。
5. 高官(gāo guān) - 位居高级职位的官员,负责具体部门的管理和决策。
6. 文官 (wén guān) - 负责文化、教育、文艺等领域的官员。
7. 武官(wǔ guān) - 负责军事和安全事务的官员。
8. 衙役 (yá yì) - 监管和维持官府秩序的人员。
9. 仕宦人员 (shì huàn rén yuán) - 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府任职的人员。
10. 地方官(dì fāng guān) - 负责地方行政和司法事务的官员。
11. 将军(jiāng jūn) - 统率军队并负责军事行动的高级军官。
12. 知府(zhī fǔ) - 地方官的最高职位,负责管理和统治一个地方。
13. 巡抚(xún fǔ) - 负责一定地区的行政和司法事务的高级官员。
14. 司法官(sī fǎ guān) - 负责司法系统的官员,包括审判、裁决和执行刑罚。
15. 监察官(jiān chá guān) - 负责监督官员和政府机构的行为和行政活动的官员。
16. 侍卫 (shì wèi) - 负责保护皇帝和皇室成员安全的宫廷卫士。
17. 太监(tài jiān) - 对宫廷事务负有特殊职责的官员,通常是割除生殖器官的宦官。
18. 内侍 (nèi shì) - 位于宫廷内部的官员,负责协助和服务于皇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最常见的四十个官职
人们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
这些官职在文学著作中有的有注解,有的则没有。
哪么,这些文武官称到底是多大的官,他们与现在的哪些官职基本一致,不妨根据有关材料和自己掌握的情况,列举一下最常看到的40个,便于理解和对照。
非专业研究,难免有误。
1、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
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
代理官职。
秘书级。
28、教授。
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
县掌教学。
县教育局长。
30、训导。
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
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大使。
掌县税务事务。
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
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
市政府副处级干部。
33、总镇。
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
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34、参将。
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
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35、游击。
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
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36、都司。
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
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37、州同。
州之佐官。
相当于副市长。
38、巡检。
掌地方治安之官。
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39、侍郎。
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
中央警卫局官员,(有朋友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40、典籍官。
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
图书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