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及称谓
古代官职变迁称谓

古代表示官职变化的不同称谓(一)授予官职1.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2.辟:有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级推荐任以官职。
3.荐、举:由地方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4.拜:授予官职(有一定的形式)。
5.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6.除:任命,授职。
(除去旧职授予新职)7.授:授给,给予官职。
8.封:指皇帝(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9.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10.考: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11.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12.仕:做官。
13.仕宦:做官,任官职。
14.仕进:进身为官。
15 简:任命,选拔。
如①简能而用之。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16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更选将官。
《谭》(二)提升官职1.升:升官。
2.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3.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4.迁:指一般的提拔。
5.陟z hì:进用。
6.晋用:晋身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7.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的特权。
8.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三)降低官职1.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2.贬:降职,降职并流放。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4.左迁:降职贬官。
5.窜:放逐,贬官。
6.左除、左降:降职。
7.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四)罢免官职1.罢:免去,解除官职。
2.黜:废掉官职。
也做“绌”:通黜,废弃,贬退。
如屈平既绌3.免:罢免。
4.夺:削除。
5. 革:革除。
如革职查办。
6. 废:黜废,罢官。
如不胜其任者废免。
(五)表示官职的调动1.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2.徙:一般的调动官职。
3.调:变换官职。
4.转、调、徙:调动官职。
5.补:补充空缺官职。
6.改:改任官职。
7.出:京官外调。
8. 去:被调离。
如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9. 当:任,充当。
如当侍东宫。
(担任侍奉太子的职务)10. 点:指派。
如可汗大点兵。
(六)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古代职业称谓大全

古代职业称谓大全
1. 吏部尚书:负责管理吏部事务的高级官员。
2. 太守:地方行政官员,负责管理一个地区的政务。
3. 侍御史:负责监察官员行为的官员。
4. 御史台:负责接受百姓控告及监察官员的机构。
5. 兵部尚书:负责管理军队事务的高级官员。
6. 司徒:官职,负责管理国家的民政和刑罚。
7. 尚书令:高级官员,负责管理各个部门的政务。
8. 太尉:官职,负责掌管军队事务的高级将领。
9. 文官:从事文化教育、宣传等工作的官员。
10. 武官:从事军事工作的官员。
古代职业称谓不仅局限于政府官员,还包括其他各行各业。
下面是一些非政府官员的职业称谓:
1. 医者:从事医疗工作的人。
2. 农夫:负责农耕、种植、养殖等农业工作的人。
3. 工匠:擅长手工艺制造的人,如木匠、铁匠等。
4. 商人:从事商品交易的人。
5. 军人:从事军事工作的人。
6. 妓女:从事卖淫行业的女性。
7. 乞丐:没有固定职业,靠行乞维持生活的人。
这只是一部分古代职业称谓,当时社会的职业多种多样。
随着历史的进展,许多职业已经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现代社会中的各行各业。
但是,了解古代的职业称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结构和生活方式。
希望这份古代职业称谓大全对您有所帮助。
如需进一步了解,请参考相关历史资料和研究。
古代官员的等级别称

在古代,官员的等级有着严格的区分,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称谓。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官员等级及其别称:
1. 太守: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郡级干部;
2. 刺史:相当于央企行政、司法一把手;
3. 京兆尹:相当于省市自治区的党委、人大4套班子的党委书记和秘书长;
4. 太尉:相当于副军级干部;
5. 越骑校尉:相当于普通部队的副军级军;
6. 廷尉: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级干部;
7. 史部尚书:相当于央企行政、党务一把手;
8. 光禄大夫:相当于副部级干部;
9. 中书令:相当于普通部队的副军级军;
10. 尚书令:相当于央企行政、党务一把手和秘书长;
11. 车骑大将军: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级干部;
12. 行军总管:相当于正军级干部;
13. 都察院御史:相当于央企行政、党务一把手和秘书长;
14. 知府:相当于地级市的党委、人大4套班子的党委书记和秘书长;
15. 知州:相当于央企行政、党务一把手;
16. 知县:相当于普通部队的副团级军,央企行政、党务一把手;
17. 通判:相当于普通部队的副团级军;
18. 兵马指挥:相当于普通部队的连长一级军;
19. 推官:相当于普通部队的副连长级军;
20. 都事:相当于普通部队的排长。
以上为古代部分官职的大致情况,如果想要获取更加详细的信息,建议查阅古籍资料。
古代官员职位等级表

古代官员职位等级表古代社会,官员职位等级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官员的职位等级不仅代表了个人的权力和地位,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系。
以下是古代官员职位等级表的详细介绍。
一、皇帝皇帝是古代中国最高的官员,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皇帝的职位等级不同于其他官员,常称为陛下、圣上等尊称。
二、丞相丞相是皇帝的首席辅助官员,负责政务的处理和决策,是朝廷中最高的文官职位。
丞相在古代官员职位等级表中位居首位,代表着最高的权威和地位。
三、大司徒、大司空、大司农、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大司农、大司马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卿职,分别负责吏治、工程、农业和军事。
他们在古代官员职位等级表中位列次席,具有重要的职责和地位。
四、卿卿是古代中国的高级官员,分为内外卿。
内卿负责朝廷政务,外卿负责地方政务。
卿的职位等级较高,代表着高级官员的身份和权力。
五、郡守、县令郡守和县令是古代中国地方官员的代表,负责地方治理和司法审判。
他们在古代官员职位等级表中位列较低,但也是地方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中大夫、中郎将、中都官中大夫、中郎将、中都官是古代中国的中级官员,负责辅助高级官员处理政务。
他们在古代官员职位等级表中属于中级职位,具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
七、尉、令、史尉、令、史是古代中国的基层官员,负责地方治安和行政办公。
他们在古代官员职位等级表中属于低级职位,但在地方政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八、卫、都尉、县尉卫、都尉、县尉是古代中国的守卫和治安官员,负责维护社会治安和执行法律。
他们在古代官员职位等级表中属于最低级职位,但是对于基层治安的维护至关重要。
以上是古代官员职位等级表的详细介绍。
官员的职位等级代表了权力的高低和地位的尊卑,同时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系。
了解古代官员职位等级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和行政机构,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制度和文化。
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

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官职变化:(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征、辟、召(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示推荐的:举、荐、进、表、称(4)表调动的:调、徙、转(5)表降职的:左迁、谪、贬、放(6)表罢免的:夺、黜、罢、免(7)表示代理的:领、权、摄、假、署(8)特殊名词:洗沐、归沐(指休假)、乞骸骨(指退休)、致仕(指退休)、下车(刚到任)、视事(开始任职)辟:征招授官。
例: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拜:授予官职、任命。
例: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荐:推荐、荐举。
指下级向上级推荐官员。
例:永建中,公卿多荐琼者。
——《后汉书.黄穷传》举:举荐,(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职。
例: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张衡传》除:拜官授职。
例: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擢:提升。
例: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谭嗣同》简:选取。
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出师表》进:推荐、荐举。
例:于是忌进孙子于陛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领:担任,特指兼任。
例:顷之,又领益州牧。
——《诸葛亮传》摄:兼理,代理。
例:羊舌摄司马。
——《左传》又如:摄政王假:暂时兼任,代理某职。
同“摄”。
例: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本纪》权:暂代官职。
例:以京官权知,三年以易。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署:代理,也称“署理”。
例:署南平教谕。
——《海瑞传》放:委任、委派。
例: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谭嗣同》出:调出京外做官。
例:予出官二年。
————《琵琶行》转:迁徙,指官职的调动。
例: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张衡传》徙:表示一般的官职调动。
例: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张衡传》迁:一般指升职,但也可指降职,如“左迁”。
例:倾襄王怒而迁屈原。
——《史记屈原列传》罢:免去官职。
例:徐阶罢相里居。
——《海瑞传》黜:罢免官职。
例: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史记屈原列传》谪:贬官或被贬。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古代官职◆■___●古代官职分为两类:一类是___设立的官职,一类是地方政府设立的官职。
___设立的官职一般都是由皇帝任命,地方政府设立的官职则由地方官员任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官职:1.___设立的官职:1)太师、太傅、太保:皆为皇帝的师傅,负责皇帝的教育和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2)丞相:宰相,掌握___的大权,负责制定政策和处理重要事务。
3)中书令、侍中、中书监:皆为皇帝的机要秘书,负责处理文书和宣传政策。
4)尚书:负责___的日常事务,如文书、档案、财政等。
5)六部官员: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部,负责管理各自的领域。
6)御史大夫:___的官员,发现并纠正他们的错误。
7)将军、都督、节度使:负责统帅军队,保卫国家安全。
2.地方政府设立的官职:1)州、郡、县官:分别负责管理州、郡、县的政务和治安。
2)刺史、太守、知府:分别为州、郡、县的最高官员,负责治理和发展地方经济。
3)县令、县丞、县尉:分别为县的官员,负责管理县的日常事务。
4)巡抚、提督、总督:负责管理一定范围内的多个地区的政务和治安。
5)知州、知县、知府:负责管理地方行政和司法,同时也是地方的最高领导者。
以上仅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官职,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官职,如监察御史、都督府等。
这些官职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古代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表示尊敬的态度,用于称呼他人。
敝】谦称对方地位高于自己,如敝邑、敝国、敝人等。
卑】谦称对方地位低于自己,如卑职、卑职之见等。
蒙】谦称对方给予自己恩惠,___、___等。
4.尊称1)用于称呼尊长、上级或地位高于自己的人。
如尊称父母为父亲、母亲、父母亲、家长等;尊称长辈为叔父、伯父、姑妈、舅妈等;尊称上级为领导、长官、大人等。
2)用于称呼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的人或事物。
如尊称文化名人为先生、大师、泰斗等;尊称历史人物为圣人、贤人、英雄等;尊称宗教神明为佛祖、菩萨、天尊等。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如下:
1.秦时的官职:丞相、御史大夫、卫尉、中尉、廷尉、博士、奉常、郎中令、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郡守、郡丞、郡尉、监御使、县令(万户以上)、县长(万户以下)、县丞、县尉。
2.汉朝官职: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执金吾。
3.三国时期:魏: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
蜀:丞相、尚书令等。
吴:太尉、大司马等。
4.隋唐官职:太师、太傅、太保文散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武散官。
5.宋元明清官职:枢密使、节度使文散官,同平章事武散官。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建议查阅历史资料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中国古代职官称谓

中国古代职官称谓【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
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
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
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
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判:由朝廷直接派遣,有权和知州(知府)共 同处理事务。 参军:丞相的军事参谋。
主簿:掌出纳官物、销注簿籍等事的县级官员, 官阶次于县丞。
县尉:掌管训练兵丁、查缉走私等治安事务的县 级官员。
都监:掌管州府军队的屯戍、训练、差使等事务 的官员。 胥吏:办理文书的小吏。
枢密使:掌全国军机、边备、征战等事的最高军 事长官。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例 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 鼠》)
汝:汝是大家子 尔:尔等 若:若属皆且为所虏
尊称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 2、古人多用“子、足下、君、公、大王、殿 下陛下(对君王)”尊称别人,相当于“您”。
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孟 子·滕文公下》)
谪:贬官或被贬。如 “予以愚触罪,谪 潇水上。” ——柳宗元《愚溪诗序》
古代重要官职介绍:
丞相:也称宰相,是管理国事的最高官职。 太史令: 职掌文史、星历的官员。 御史大夫:制定法律、政令的官员。 典属国:掌管少数民族各部的事务的官员。 都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军事的官员。 长史:文官名,大将军的秘书。 左徒: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的官员。 典军校尉:武官名,统领皇帝卫兵的长官。 刺史、州牧、太守、知府:都是州郡的最高行 政长官。
转:迁徙,指官职的调动。例:顺帝初,再
转复为太史令。——《张衡传》
徙:表示一般的官职调动。例:衡不慕当 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迁:一般指升职,但也可指降职,如“左 迁”。例:倾襄王怒而迁屈原。——《史记屈 原列传》
罢:免去官职。例:徐阶罢相里居。—— 《海瑞传》
黜:罢免官职。例:屈原既黜,其后秦欲 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史记屈 原列传》
古文中的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 、予、其、朕”等六个。其中,常用的是“我 、吾、余、予”四个.
吾:吾与汝毕力平险 余:余闻而愈悲 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予:予观夫巴陵胜状
谦称
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 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
主要有以下三种:
假:暂时兼任,代理某职。同“摄”。例: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项羽本纪》 权:暂代官职。例:以京官权知,三年以易。—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署:代理,也称“署理”。例:署南平教
谕。——《海瑞传》 放:委任、委派。例: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谭嗣同》
出:调出京外做官。例:予出官二年。—— ——《琵琶行》
谢谢!
—《陈情表》
擢:提升。例: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 京。——《谭嗣同》
简:选取。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出师表》
进:推荐、荐举。例:于是忌进孙子于陛 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领:担任,特指兼任。例:顷之,又领益州 牧。——《诸葛亮传》
摄:兼理,代理。例:羊舌摄司马。—— 《左传》 又如:摄政王
辟:征招授官。例:连辟公府不就。—《张 衡传》
拜:授予官职、任命。例: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荐:推荐、荐举。指下级向上级推荐官员。 例:永建中,公卿多荐琼者。——《后汉 书.黄穷传》
举:举荐,(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 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职。例:永元中,举孝 廉不行。《张衡传》
除:拜官授职。例: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
注意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 安陵君其许寡人 “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
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 如: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第二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 、子、而、乃、若”等七个。其中以“女、汝 、尔、若”四个为常见。
1、自称其名。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 ,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自称低贱的身份。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 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
是谦称。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猥、在下”等代 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古代官职及称谓
官职变化: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征、辟、召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示推荐的:举、荐、进、表、称 (4)表调动的:调、徙、转 (5)表降职的:左迁、谪、贬、放 (6)表罢免的:夺、黜、罢、免 (7)表示代理的:领、权、摄、假、署
(8)特殊名词:洗沐、归沐(指休假)、乞骸 骨(指退休)、 致仕(指退休)、 下车(刚到 任)、 视事(开始任职)
侍郎、郎中:为宫廷侍卫,分掌各司事务。
中书舍人:掌管起草朝庭诏书的官员。 礼部侍郎:掌贡举、礼仪的行政长官。 尚书:主管文书的官员。 司狱:提拿控管狱囚的职官。
典史: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 县丞:为县令的辅佐官,地位仅次于县令。 翰林学士、翰林院编修:主要是掌管典礼、诰敕 起草、史书纂修等官员。 员外郎:一般为闲职,配于朝廷或地方辅助部门。 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 等事务。
②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③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白居易 《与元微之书》》
第三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彼、之、 其、厥、他、渠”等六个。其中以“彼、之 、其”三个为常见。
彼: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之:公与之乘 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他”在上古汉语中不是第三人称代词, 只表“其他”、“别的”之类的意思,是指 示代词。
祭酒: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内阁大学士:主管内阁事务的官员。 中书令:即内史,最高辅政官。 司马: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为掌管军政、 军赋的副官。 里正、里胥:古代乡官,管理乡里事务。 右拾遗:为朝廷咨询建议官员。 散骑、常侍:都是朝廷议政官。 掾(yuàn )丞、掾吏:(官名,属官通称。 有司: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 有司。 三司 :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 即太尉(大司马)、司徒、司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