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城》学案
《石头城》教案

石頭城劉禹錫教學目標讀一讀,背一背;體會借景抒情的手法;體悟詩人對往昔的感慨之情和對當權的警醒之意。
教學重點體會借景抒情的手法教學難點對意象特徵的體味教學方法誦讀體悟法教學時數0.5課時教學準備多媒體資料教學過程一、導入“石頭城”知多少?(幻燈片)二、初讀感知1、聽範讀(多媒體);2、自讀,理解大意:譯文:舊都的周圍被群山環繞著,長江的潮水拍打這座寂寞的城,又歎息著退了回去。
只有那淮水東邊過去的明月,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還翻過城牆來。
三、研讀體悟1、詩中描寫了哪幾種意象?給人什麼感覺?2、“還”字好在哪里?3、詩人選擇這幾個意象的目的是什麼(主旨)?4、此詩最大的藝術手法是什麼?——明確:1、四個意象:山——寂寞;舊都——沒落;潮水——寒冷;月——淒清。
2、“還”字的妙處:“還”字,說明月還再來,可是過去的繁榮卻一去不復返了;此處作者賦予明月人的感情,饒有興趣。
天上的月兒曾照見過六朝腐朽的封建統治者在秦淮河遊樂的情形,照見過當年的豪華生活,也目睹了這些朝代的迅速滅亡。
而今夜呢?它又逐漸移到女牆這一邊來,可這已經是一座空城了。
3、主旨:背景:劉禹錫寫這首詩時,唐帝國已日趨衰敗,朝廷裏大臣相互排擠,出現了“牛李黨爭”,宦官專權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鎮割據勢力又有所抬頭。
主旨:所以,他寫這首詩,勾畫出一幅淒涼的畫面,渲染蕭條淒涼的氣氛,表達詩人對故都蕭條沒落的傷感之情,並以此諷喻現實,即借六朝的滅亡來抒發國運衰微的感歎,希望當時的統治者能以前車之覆為鑒。
(簡而言之:借六朝的覆滅諷喻現實,寓含著深刻的歷史教訓和國運衰微的感慨,希望統治者以前車之覆為鑒。
)4、由此可見,此詩最大的藝術手法是借景抒情!四、熟讀背誦1、朗讀指導:通篇都是寫景,以淒涼的基調寄寓著國運衰微的感慨。
前兩句“故國”“空城”後宜作一頓,以示六代帝王之都已成空城之意,“在”“回”二字系詩人感慨所在,宜重讀。
後兩句借月抒懷,重音須落在“舊時月”和“還過”上,要有諷喻現實的意思。
《石头城》学案

《石头城》学案刘小飞一、课前热身:1、注音:夜深还过女墙来()2、文学常识:《石头城》是创作的一首七言,借景象,寄托的感慨。
(刘禹锡绝句石头城的萧条国运衰微)3、诗文诵读①《陋室铭》(唐,刘禹锡)(初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初中)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二、整体感知:分析本诗的写作手法。
(1)句句写景,景中寓情,言外见意。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华,俱归乌有,令人于言外思之。
”(2)借月抒怀,哲理与事情融为一体。
寄寓诗人对山川萧条、人生凄凉的伤感和对历史兴亡的思考。
(3)借古讽今,诗人在貌似平实的写景中,借六朝的覆灭讽喻现实,寓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统治者以前车之覆为鉴。
(4)拟人,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形象、引人遐想。
写出江潮有意,旧月多情,无情的却是历史的沧桑和人的命运的感慨。
【小结】咏史诗:1、定义: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一般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览古”“怀古”为标题的一类诗歌。
2、特点: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和社会历史的感触,表现诗人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3、题材:常见的有勾践灭吴、项羽自刎、昭君出塞、赤壁之战、李杨(贵妃)爱情等。
诗中咏叹较多的历史地点有赤壁、金陵等,杜甫常咏赞署相诸葛亮以抒发自己忠君爱国之情。
4、常见思想感情:①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感慨岁月悠忽变幻②抨击社会现实或讽谏当朝者或讽谏世人③怀古伤今,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或壮志难酬之感5、主要手法①借古讽(伤)今(李商隐《贾生》)②今昔对比(刘禹锡的《乌衣巷》李白的《越中览古》)③以景衬情(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④用典(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⑤侧面烘托(刘禹锡的《石头城》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等6、分类:咏史诗可分为“以诗论史”、“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四种。
《越中览古》《石头城》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越中览古》《石头城》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越中览古》《石头城》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越中览古》《石头城》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形式,比较阅读的实际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也能够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以《越中览古》和《石头城》作为比较阅读的文本,探讨如何编写教学设计,有效地进行比较阅读教学。
一、教学目标在编写教学设计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以充分体现比较阅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可分为语言目标和阅读目标。
1.语言目标(1)提高学生阅读的语言水平(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2.阅读目标(1)理解文本(2)归纳总结文本主题、人物、情节等内容二、教学内容《越中览古》和《石头城》均属于文学类文本,围绕历史、爱情、友情等主题展开。
可以通过对两个文本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在开始比较阅读之前,可以通过简短的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就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2.阅读环节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让每个小组阅读一篇文章,并要求在阅读之后填写读后感及个人笔记。
3.比较环节教师要求选定一些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每个小组针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并记录下自己的分析结果。
接下来,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相同点和不同点,以此来加深对两篇文章的理解。
4.归纳总结环节在比较分析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归纳总结两篇文章的主题、人物、情节等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个故事。
并要求学生将比较分析和总结写成一个文章。
5.分享环节每组挑选一名代表,将自己的分析结果和总结发表出来,全班学生听其他小组的分析,同时也能够了解其他同学的思路和方法。
四、教学方式比较阅读教学法将学生引导到深层次的阅读思维,因此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石头城》教案(范文)

《石头城》教案(范文)第一篇:《石头城》教案(范文)《石头城》教案1.整体感知刘禹锡的《石头城》通篇写景,前两句写六代帝王之都已成空城,后两句借月抒情,其中渗透了诗人对往昔繁华的追忆,也寄寓着对国运衰微感慨;2.、学法指导《石头城》寄寓国运衰微的感慨。
应把握凄凉的感情基调。
3、文题解读《石头城》:题目点明了怀古的地点石头城,即南京。
南京是六朝古都,到唐朝时已经衰败,所以诗人发出了感慨。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
政治上主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他的一些诗歌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其学习民歌写成的《竹枝词》等诗具有新鲜活泼、康开朗的显著特色,情调上独具一格。
语言简朴生动,情致缠绵,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
4、主旨:这首诗抒发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表达对唐朝统治者荒淫奢侈的沉痛讽喻。
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
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这是一首咏石头城的七言绝句。
石头城即金陵城。
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
南京的江山形胜,素有“虎踞龙盘”之称,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建都之地。
六代豪奢,醉生梦死,追欢逐乐,诗家称之为“金粉六朝”。
但由于荒淫误国,这一个一个朝代皆灭亡得极快,“悲恨相续”。
这“虎踞龙盘”的六朝豪华之都,也就荒凉下来了。
刘禹锡于唐敬宗宝历年(826)罢归洛阳,路过金陵,见昔日豪华胜地,已成了一座“空城”,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怀古诗篇。
开头两句写江山如旧,而城已荒废。
“山围故国周遭在”,首句写山。
“山围故国”,“故国”即旧城,就是石头城,城外有山耸立江边,围绕如垣墙,所以说“山围故国”。
《石头城》教案

《石头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石头城》的基本内容和主题;(2)能够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3)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和段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3)引导学生关注和珍惜家乡的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石头城》的基本内容和主题;2. 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3. 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和段落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石头城》的基本内容和主题,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
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和段落的分析和欣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石头城》的背景和作者;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4. 重点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和段落,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石头城》,巩固学习内容;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3. 选择一篇文学作品,分析其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的表达;3. 作品分析:评价学生对文学作品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的分析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有趣的文学作品和实例,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2. 引导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课文中的主题和写作手法;3. 鼓励表达: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4. 多样化活动: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5. 反馈与鼓励: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石头城》高效导学案

《石头城》高效导学案本节课题《石头城》学习目标1、学问与技能:了解刘禹锡及其生平。
2、过程与方法:分析这首诗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这首诗所抒发情感。
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分析诗歌意境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情感预习案——课前自主学习1、简介:刘禹锡(772-842),汉族。
字梦得,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
唐代文学家。
《旧唐书刘禹锡传》误作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其诗现存800余首。
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宽阔,风格上吸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实美丽的特色,清爽自然,健康活泼,布满生活情趣。
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
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2、写作背景:《石头城》写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由和洲刺史罢归洛阳,路过金陵,漫游了这座六朝古都。
诗人登临时,只见空城犹在、物是人非,六朝豪奢富强荡然无存。
时值李唐国运衰微,力图中兴,目睹金陵残缺衰败的景象,联想到唐敬宗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写下了《金陵五题》,《石头城》是其中的一首。
3、关于石头城:石头城:在南京的凉爽山西麓,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屹立,这就是依山而筑的石头城。
由于石头城的军事地位非常突出,三国时孙吴也始终将此处作为最主要的水军基地。
此后数百年间,这里成为战守的军事重镇,南北战斗,往往以夺取石头城打算胜败。
经过六朝富强,唐初高祖武德元(626年),唐定都长安,石头城废弃。
刘禹锡《石头城》优秀教案(2)

刘禹锡《石头城》优秀教案(2)苏台览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注:①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②越中:即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同是李白的怀古诗,但两首的艺术手法和抒发的思想感情都不相同。
请结合两首诗的思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对比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
八、归纳总结一、咏史诗的概念(咏怀古人、古事、古迹)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二、思想内容1、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或抨击社会现实,如: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2、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
三、主要写作手法: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四、艺术特色:借古讽今、吊古伤今、今昔对比、用典、寓情于景五、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步骤和方法。
1、要弄清史实。
咏史怀古诗的题材决定了诗词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因此鉴赏的第一步,就要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像赤壁、金陵、汴河等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
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当然,诗词的注解,有时也能很好地帮我们完成这第一步。
2、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法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时触发感慨的媒介。
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
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
(完整版)石头城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石头城》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赏识诗歌,领会作者借景抒怀的手法;2.体悟诗人对往昔的感触之情和对当权的警觉之意;3.识记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技巧。
【教课要点】领会借景抒怀的手法【教课难点】感觉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教课用时】0.5 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1.发问: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一些古都吗?要点词:九大古都: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最早、历时最久的城市。
先后有13 个王朝在这里建都,位居中国古代众多古都之首。
西安与罗马、雅典、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 。
南京:历史上曾被叫做建康、建业、金陵。
历史上有六个王朝在此建都,故南京又叫“六朝古都”。
北京:古称燕京,幽州。
五朝古都。
洛阳:武则天。
开封:又叫东京。
北宋赵匡胤。
杭州:南宋。
安阳:上古三皇五帝时代,颛顼、帝喾两位帝王在安阳境内建都。
殷商期间为商都殷墟。
郑州:据史籍记录,中华民族鼻祖黄帝为“有熊氏”生于轩辕之丘,部分学者以为轩辕之丘指此刻郑州境内。
夏朝曾建都于阳城,也在郑州境内。
大同:金沙岸(今属朔州界)是杨家将血浴疆场的故址。
商丘:商代开国之都。
2.导入:今日我们我就来学习一首与南京这一个“六朝古都”有关的诗歌。
二、朗诵: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三、有关知识介绍:【石头城】石头城,就是此刻的南京城,又叫“金陵城” 。
它依山傍水,枕长江,后傍钟岭,壮丽陡峭地点重要。
相传诸葛亮观看了这里的地势以后,评论它“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战国时,楚国人称南京为“金陵”这是南京为金陵的最早得名;三国时,东吴孙权定都南京,在南京西郊石头山上修筑城郭、宫殿,并更名为“石头城”;东晋时,石头城续为国都;六朝时,宋、齐、梁、陈亦接踵在此定都,金陵故又有“六朝古都”之称;经六朝繁华,唐初高祖武德元年( 626),唐定都长安,石头城荒弃。
因为建都于这里的朝代,花天酒地,追欢逐乐,存在的时间极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头城》学案刘小飞一、课前热身:1、注音:夜深还过女墙来()2、文学常识:《石头城》是创作的一首七言,借景象,寄托的感慨。
(刘禹锡绝句石头城的萧条国运衰微)3、诗文诵读①《陋室铭》(唐,刘禹锡)(初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初中)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二、整体感知:分析本诗的写作手法。
(1)句句写景,景中寓情,言外见意。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华,俱归乌有,令人于言外思之。
”(2)借月抒怀,哲理与事情融为一体。
寄寓诗人对山川萧条、人生凄凉的伤感和对历史兴亡的思考。
(3)借古讽今,诗人在貌似平实的写景中,借六朝的覆灭讽喻现实,寓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统治者以前车之覆为鉴。
(4)拟人,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形象、引人遐想。
写出江潮有意,旧月多情,无情的却是历史的沧桑和人的命运的感慨。
【小结】咏史诗:1、定义: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一般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览古”“怀古”为标题的一类诗歌。
2、特点: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和社会历史的感触,表现诗人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3、题材:常见的有勾践灭吴、项羽自刎、昭君出塞、赤壁之战、李杨(贵妃)爱情等。
诗中咏叹较多的历史地点有赤壁、金陵等,杜甫常咏赞署相诸葛亮以抒发自己忠君爱国之情。
4、常见思想感情:①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感慨岁月悠忽变幻②抨击社会现实或讽谏当朝者或讽谏世人③怀古伤今,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或壮志难酬之感5、主要手法①借古讽(伤)今(李商隐《贾生》)②今昔对比(刘禹锡的《乌衣巷》李白的《越中览古》)③以景衬情(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④用典(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⑤侧面烘托(刘禹锡的《石头城》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等6、分类:咏史诗可分为“以诗论史”、“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四种。
“以诗论史”:就是在概括史实基础上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褒贬评论。
如杜牧和王安石同题诗《题吴江亭》。
“怀古伤今”:指登临游览历史遗迹时触发出盛衰无偿、物是人非的感慨,此类诗多写于社会动乱、民族危亡之时,长于情景交融。
例如《石头城》。
“借古讽今”:是指对社会政治有所不满,借剖析史实抨击封建统治者,此类诗长于精辟议论,如杜牧《过华清宫》。
“借古抒怀”:指借叙写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抒发愤懑,感慨自身的不幸遭遇,如李商隐的《贾生》。
7、鉴赏方法:①要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②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③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三、延伸拓展:1、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6分)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
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⑦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
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之感。
(2分) 燕子兴亡(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4分)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②吴词用典,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
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拟人)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赏析】刘禹锡《乌衣巷》曾博得白居易的“掉头苦吟,叹赏良久”,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
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
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
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
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
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
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
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
“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
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
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
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
“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
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
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
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灸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
“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
“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飞燕形象的设计,好象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
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
其将逝,剪爪识之。
其后果至焉。
”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
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
《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
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
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赏析】吴激,这个大才子是一个地道的标题党。
良辰美景,却是耐何天、伤怀日。
此词中,满是别愁离恨,字字带血。
全词如下:史料记载,吴激(1090——1142),南宋未年人士,字彦高,号东山,建州人,今福建省建瓯县。
父吴栻官至宰相。
著名画家米芾的女婿。
奉命出使金国,因其才华出众,被留滞,官至金国翰林待制。
因其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身世,写下这首流传广泛的《人月圆》。
这首词,现在看来可以说是更像一首广泛流传的一支流行歌词,典故熟谂,朗朗上口,无生疏之感。
词中南朝那些伤心事儿、候门的荒烟蔓草,流落天涯的哀伤,感时事之纷乱、处境之否泰,无一字不表其情也苦、其境也哀。
这首词的起源于一个故事,吴激被留金国后,在金国张侍御一次宴会上,见一侍酒歌伎神情黯然,一问之下,得知是宋朝流亡的宫姬。
他国遇故人,在这个场景下,是多么凄怆。
于是应景而作此词。
全词主要引用下几个典故。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典出唐代诗人杜牧就此事有言“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句诗的出处是陈后主和他的《玉树后庭花》一诗。
陈后主是一个出色的文人,却是一个亡国的昏君。
整日家沉迷于脂粉堆中,作词谱曲浪掷光阴,全不过问国事,宠爱贵妃张丽华,修建临春、结绮、望仙三阁,谱《玉树后庭花》一首,“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时人认为“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为不祥之音,一语为谶,长江天险没有挽救陈后主的命运,不久,花落人亡两不知。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由唐代刘禹锡的诗《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化来。
王谢,指王导和谢安。
王导,东晋望族,官至宰辅,为三朝元老;谢安,东晋重臣。
王谢家族声势显赫其声望延续三百余年,史上不多见,堪为权势富贵的代表。
如今光阴变迁,事事人非,往昔时堂前欢歌笑语的燕子也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
全句慨叹浮华富贵,都是一场黄粱美梦,抚古思今,盛极必衰,耐人品味。
唐.沉既济《枕中记》有言:“卢生欠伸而寤,见方偃于邸中,顾吕翁在旁,主人蒸黄梁尚未熟,触类如故……人生之适,亦如是耳!”,为黄梁梦出处。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世人少解。
在下认为出自唐白居易《长恨歌》,中有“雪肤花貌参差是”。
而词中之典皆为唐句。
《长恨歌》描写的是一个尽人皆知的悲剧,亦有亡国之音。
安史之乱中,浓情蜜意,良辰美景,过眼云烟一般,如雪肌肤,倾城之貌都化为马嵬坡下的尘土而已。
一闪念间,这前尘旧梦清晰如昨。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语出白居易《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之句。
唐诗人乐天先生做此诗时,正值被贬江州司马之时,偶遇落魄京城歌女,同病相怜,最为伤怀。
而吴激巧遇宋朝宫姬,两人都为沦落天涯之人,都在承受流离失所之痛、身世零落之苦,“同是天涯”一语,怜君更怜己!全词风韵舒婉,借古人之典故,浇心中忧国思家之块磊,慨命运之多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拿来主义”,引喻中的佳作,字字见典,不生僻诲涩,切中其旨,同中有异,浑成天然,会学不如会用的,可借鉴。
【赏析】鉴赏:[一]春社:在立春后、清明前,相传燕子这时从南方飞来。
秋社:一般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相传燕子在这个时候回南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