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城》刘禹锡 阅读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过石头城》《石头城》阅读附答案

《过石头城》《石头城》阅读附答案

《过石头城》《石头城》阅读附答案过石头城[唐]张祜累累墟墓葬西原,六代同归蔓草根。

唯是岁华流尽处,石头城下水千痕。

石头城[宋]刘翰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1.以下对这两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这两首诗都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张诗由面前看到的累累坟墓的景象想到六代石头城的繁荣;刘诗由面前看到的长满杂草的景象想到之前繁荣的吴官。

B.这两首诗都写到“草”:张诗中把草当做历史的见证,表现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刘诗中借杂草的蕃庑,来凸起诗人对台城吴宫当下荒凉破旧的感伤。

C.刘诗中的“绿”字承接首句中“离离”“满”,写出了杂草的蔓延和绿意,用得生动形象,并以乐景衬哀情,在诗人满眼的绿色中饱含着历史的沧桑感。

D.这两首诗尾句都是以景结情,刘诗通过“明月”“雁声”两个意象营建出幽静的氛围,赋与本来给人凄清之感的石头城以美妙的景象,让诗人聊以劝慰。

E.过两首诗体裁上都是七言绝句,题材上都是咏史怀古诗,内容上都写石头城的破败荒凉,手法上都是用典、借古讽今,情感上都表达了事过境迁的感慨。

2.这两首诗都借“水”抒怀,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内容扼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BC (A、景物都是实写。

D、“营建出幽静的氛围,赋与本来给人凄清之感的石头城以美妙的景象,让诗人聊以劝慰”说法过错。

E、“手法上都是用典、借古讽今”说法过错。

)2、不同:张诗中写出水的多和绵延,以石头城下水的无情表现诗人的感慨之多之悠久。

刘诗中写出水的冷和朦胧,通过描述石头城明月、雁声、流水的凄清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感伤之深之无奈。

相同:都衬托出石头城的破败荒凉,表现出对历史繁荣再也不的感伤。

刘禹锡《石头城》赏析

刘禹锡《石头城》赏析

刘禹锡《石头城》赏析 【原文】: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注释】: ①石头城:古城名,曾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至唐废弃。

今为南京市。

②周遭:四周,周围。

③淮水:指秦淮河。

④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 墙。

【翻译】: 译文一 群山依旧,环绕着废弃的故都,潮水如昔,拍打着寂寞的空城。

淮水东边,古老而清冷的圆月,夜半时分,窥视这昔日的皇宫。

译文二 城的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龙盘的姿态并 未改变;北面的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

那声音仿佛 在叹惜,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

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还是过去那轮月亮。

见证历史过后,在夜深人静之际,又心恋恋地爬过凹凸的城墙,小心翼翼来窥探 着什么。

【赏析】: 刘禹锡 《石头城》 是一首吟咏“石头城”的七言绝句。

“石头城”即金陵城, 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

金陵城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建都之地。

六 代豪奢,醉生梦死,追欢逐乐,诗家称之为“金粉六朝”。

但由于统治者荒淫误 国,每个朝代急剧灭亡,昔日的豪华之都,也就荒凉下来了。

刘禹锡在唐敬宗宝 历二年(826)回归洛阳时,路过金陵之地,看见昔日豪华胜地,而今已成了一座1/6空城,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怀古诗 篇。

诗人写道:“山围故国周遭在。

”这句写山。

“故国”即旧城、旧都,这里 指石头城。

“国”本来应该指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

这里指都城。

杜甫 《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其中的“国”即为此意。

“周遭”即环绕的意思。

“山围故国”即城外有山耸立江边,围绕如垣墙。

这句 是说,围绕在石头城四周的山依然如旧。

这与杜甫在《春望》中写的“国破山河 在”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中,一个“故”字,在时间的流逝中增添了空城的凄清 与荒凉。

第二句写道:“潮打空城寂寞回。

”这句写水。

刘禹锡《石头城》赏析

刘禹锡《石头城》赏析

刘禹锡《石头城》赏析【原文】: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注释】:①石头城:古城名,曾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至唐废弃。

今为南京市。

②周遭:四周,周围。

③淮水:指秦淮河。

④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

【翻译】:译文一群山依旧,环绕着废弃的故都,潮水如昔,拍打着寂寞的空城。

淮水东边,古老而清冷的圆月,夜半时分,窥视这昔日的皇宫。

译文二城的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北面的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

那声音仿佛在叹惜,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

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还是过去那轮月亮。

见证历史过后,在夜深人静之际,又心恋恋地爬过凹凸的城墙,小心翼翼来窥探着什么。

【赏析】:刘禹锡《石头城》是一首吟咏“石头城”的七言绝句。

“石头城”即金陵城,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

金陵城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建都之地。

六代豪奢,醉生梦死,追欢逐乐,诗家称之为“金粉六朝”。

但由于统治者荒淫误国,每个朝代急剧灭亡,昔日的豪华之都,也就荒凉下来了。

刘禹锡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回归洛阳时,路过金陵之地,看见昔日豪华胜地,而今已成了一座空城,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怀古诗篇。

诗人写道:“山围故国周遭在。

”这句写山。

“故国”即旧城、旧都,这里指石头城。

“国”本来应该指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

这里指都城。

杜甫《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其中的“国”即为此意。

“周遭”即环绕的意思。

“山围故国”即城外有山耸立江边,围绕如垣墙。

这句是说,围绕在石头城四周的山依然如旧。

这与杜甫在《春望》中写的“国破山河在”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中,一个“故”字,在时间的流逝中增添了空城的凄清与荒凉。

第二句写道:“潮打空城寂寞回。

”这句写水。

“空城”即现在已经成为荒凉的石头城。

“空”即人烟稀少,或者已经没人。

这里的“空”就有王维写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空”的意思。

刘禹锡《石头城》赏析

刘禹锡《石头城》赏析

刘禹锡《石头城》赏析【原文】: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注释】:①石头城:古城名,曾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至唐废弃。

今为。

②周遭:四周,周围。

③淮水:指秦淮河。

④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

【翻译】:译文一群山依旧,环绕着废弃的故都,潮水如昔,拍打着寂寞的空城。

淮水东边,古老而清冷的圆月,夜半时分,窥视这昔日的皇宫。

译文二城的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北面的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

那声音仿佛在叹惜,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

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还是过去那轮月亮。

见证历史过后,在夜深人静之际,又心恋恋地爬过凹凸的城墙,小心翼翼来窥探着什么。

【赏析】:刘禹锡《石头城》是一首吟咏“石头城”的七言绝句。

“石头城”即金陵城,在今清凉山。

金陵城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建都之地。

六代豪奢,醉生梦死,追欢逐乐,诗家称之为“金粉六朝”。

但由于统治者荒淫误国,每个朝代急剧灭亡,昔日的豪华之都,也就荒凉下来了。

刘禹锡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回归洛阳时,路过金陵之地,看见昔日豪华胜地,而今已成了一座空城,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怀古诗篇。

诗人写道:“山围故国周遭在。

”这句写山。

“故国”即旧城、旧都,这里指石头城。

“国”本来应该指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

这里指都城。

杜甫《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其中的“国”即为此意。

“周遭”即环绕的意思。

“山围故国”即城外有山耸立江边,围绕如垣墙。

这句是说,围绕在石头城四周的山依然如旧。

这与杜甫在《春望》中写的“国破山河在”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中,一个“故”字,在时间的流逝中增添了空城的凄清与荒凉。

前面两句写江山如旧,而今城已荒废。

视角是横向的,由周围的山到周围的水。

接着写月照空城,也就是月光下的石头城。

诗人写道:“淮水东边旧时月。

”“旧时月”即六朝时期的月。

石头城【唐】刘禹锡

石头城【唐】刘禹锡

石头城
【唐】刘禹锡
原文: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翻译:
群山围绕着故都(金陵),四面群山还在,
长江的潮水拍打着空城,带来丝丝寂寞的心情。

秦淮河上东边升起的那轮明月啊,依然是旧时的明月,
漫漫长夜,冷冷的月光从高高低低的城垛照进城来。

注解:
1:选自《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

刘禹锡,中唐诗人。

这首诗借描写石头城的萧条景象,寄托国运衰微的感慨。

石头城,古城名。

本是古金陵城,三国时孙权重筑用此名。

曾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至唐废弃。

今为南京市。

2:石头城:在今南京市西清凉山上,三国时孙吴就石壁筑城戍守,称石头城。

后人也每以石头城指建业。

3:故国:即旧都。

石头城在六朝时代一直是国都。

4:周遭:环绕。

5:淮水:指贯穿石头城的秦淮河。

6:旧时:指汉魏六朝时。

7:女墙:指石头城上的矮城。

补充回答:
这是一首咏石头城的七言绝句。

石头城即金陵城。

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

南京的江山形胜,素有「虎踞龙盘」之称,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建都之地。

六代豪奢,醉生梦死,追欢逐乐,诗家称之为「金粉六朝」。

但由於荒淫误国,这一个一个朝代皆灭亡得极快,「悲恨相续」。

这「虎踞龙盘」的六朝豪华之都,也就荒凉下来了。

刘禹锡於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罢归洛阳,路过金陵,见昔日豪华胜地,已成了一座「空城」,感慨万分,於是写下了这首怀古诗篇。

江苏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带答案

江苏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带答案

江苏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带答案诗歌鉴赏是江苏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应试能力,为帮助考生提高古诗鉴赏能力,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江苏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带答案,供各位考生练习。

江苏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1分)再过金陵① 唐包佶石头城宋刘翰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

离离芳草满吴宫③,绿到台城④旧苑东。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

③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

④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17.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

(5分)18.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6分) 江苏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答案17.相同点: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

(2分)不同点: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1分)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

(1分)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

(1分)说明:如学生能从以下角度回答两诗不同点,给2分。

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

(2分)18.①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2分)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

(2分)(如回答作者过金陵的羁旅愁思给1分)②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

(2分)江苏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二)将进酒李贺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石头城》(刘禹锡)评析

《石头城》(刘禹锡)评析

《石头城》(刘禹锡)评析原文:《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评析:这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一首。

其前有小序:“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即金陵,今南京),尝有遗恨。

后为历阳(即和州,今安徽和县)守,跂而望之。

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尔生思,歘然有得。

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

’余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尔。

”由序可知:这首《石头城》,及《乌衣巷》、《台城》等《金陵五题》作于长庆四年(824)至宝历二年(826)刘禹锡任和州刺史期间,时禹锡并未到过金陵,是一组神思遐想、心向往之的悬拟之作。

这首诗写繁华故国的荒芜,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思想。

诗人以如椽之笔,描绘了一幅悲凉萧瑟的景象:环绕着石头城周遭的群山依然如故,可石头城却空空如也。

起句点明“故国”,见今昔之殊。

石头城本为楚威王所筑金陵邑。

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孙权重筑此城,取名石头城。

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统治者,相继建都金陵,那时的石头城,虎踞龙盘,黄旗紫气,物华天宝,纸醉金迷,何等奢侈、繁华!然而,这一切有如海市蜃楼,转瞬即逝。

自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以来,此城久已废弃,如今陪伴着石头古城的,只有周遭那沉寂的群山。

石头城,这六朝时代政治社会的神经中枢,江南上层统治者权势的象征,昔日的神韵与风采哪里去了?俱往矣!它已不再具有诱使上流社会决策人物风云际会于此的魅力。

次句续出“空城”,益增盛衰之感。

当今这一座空城,除江潮而外,很少有问津者。

六朝时,江流紧迫山麓,城负山面江,南临淮口,当交通要冲,为建康军事重镇。

那时江涛拍城,城中是以怎样的繁响应答!而如今,江潮虽然还按时来光顾这座空城,但拍打几下之后,亦觉兴味索然,无精打采地退走了。

石头城的荒芜连无情的潮水都深感寂寞了,其荒芜到了何种程度,还不十分容易体会出来么? “潮打空城寂寞回”,非仅是日复一日的潮水的寂寞,亦是作者的寂寞,读者的寂寞,历史的寂寞,而首先则是石头城本身的寂寞。

念奴娇·登石头城①古诗词鉴赏答案

念奴娇·登石头城①古诗词鉴赏答案

念奴娇·登石头城①古诗词鉴赏答案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8-9题。

念奴娇·登石头城①古诗词鉴赏答案萨都剌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

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

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

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

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

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注释】①石头城:即金陵城,在今南京清凉山。

昔为六朝都城。

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8.本词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创设意境,请结合上片作简要赏析。

(5分)9.作者在此首词中抒发了哪些感慨,请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

(6分)答案8.上片:实写了石头城天地无物、惟有青山如壁的空旷寂寥之景;(2分)虚写了昔日战争连年的激烈残酷、豪杰消逝的苍凉悲壮之景。

(2分)虚实结合使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

(1分)9.①对世事(历史)变迁/昔盛今衰的悲哀。

(1分)曾经的繁华六朝,现已成空荡的江山;曾经的行宫内院,早已是芳草萋萋。

世事(历史)沧桑/盛衰无常,让人倍加感伤。

(1分)②对自然永恒、物是人非/人生短暂的无奈。

(1分)曾经的江山明月离宫依旧存在,而曾经的豪杰宫人却已随时光流逝而“消磨”,一片空冷孤寂,让人顿觉自然永恒、人生短暂。

(1分)③对战争残酷的心痛。

(1分)战火纷飞,摧毁了往日的繁华,只剩下生灵涂炭,白骨遍野,让人心痛。

(1分)④对青春易逝的感伤。

(1分)多少美丽如花的歌舞粉黛,对镜施粉理鬓,却又青丝变白发,消磨了青春美丽,这应该是诗人对自已也是对世人青春易逝的感伤。

(1分)(情感概括及简要分析各1分;答出任何三点即可给满分。

)【诗歌翻译及赏析】萨都剌(1272-1355?),字天锡,号直斋,蒙古族人,元代诗人。

官至燕南河北道州政廉访使经历,晚年居浙东。

他的诗词作品清新绮丽,自成一家。

所著有《雁门集》。

萨都剌的词作虽然不多,但颇有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阅读训练】:
1.有人说后两句有两个字用的最好,请简要分析。

(3分)
2.结合具体诗句,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与思想感情:
3.对这首诗的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
A.首句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昔日围绕石头城的青山依旧,但当年繁华的六朝故都,如今已是空城。

B.潮水也通人性,它们拍打着空寂的城墙似乎感受到石壁的冰凉,便带着寂寞悄悄退去。

C.最后两句,写旧时的明月,它曾经见证过昔日秦淮河的繁华,而今又从秦淮河边升起,夜深了还深情爬过城墙来,只可惜,物是人非,今非昔比。

D.全诗写山、水、月,着重于景物描写,传达了石头城今日的萧条冷落。

4.赏析诗中“在”“回”两字在表达上的巧妙之处。

(4分)
5.简析本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4分)
参考答案
1.旧、还。

(1分);“旧”有“原来的”之意,用“旧”来形容月(月本无新旧之分),便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过去繁华岁月,“旧时月”是它的见证。

然而繁华易逝,而今月下则祗剩一片凄凉。

(1分)末句的“还”字,意味着月虽还来,然而许多东西已一去不返了。

(1分)
2.情景交融。

(1分)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

(1分)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著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

3.D(景物描写“皆著我之色彩”,诗人处处写景,但无处不包含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并非着重传达石头城今日的萧条冷落。


4.①“在”说明山的状态,即围绕在石头城四周的山依然如旧,故国却已随历史雨打风吹去。

②“回”字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潮的状态,即潮水依旧拍打着“空城”,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那声音仿佛在叹息着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

③诗人通过对物是人非的叙述、江水寂寞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石头城的荒芜,而且增加了伤感的情调。

5.本诗通篇写景,寓情于景,诗人以凄凉的基调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其它合理答案,请酌情给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