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一览

合集下载

古代官职表大全简单

古代官职表大全简单

古代官职表大全简单1. 太守:战国时称郡守,汉改称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 太尉:汉武帝元狩四年,分天下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

军事归中央都尉管。

东汉时都尉专兵权,唯拜罢三公才得专,这样三公有兵权的局面结束了。

后来又设大将军、骠骑将军、将军、卫将军,秩禄都是二千石,下面骠骑都尉光禄大夫二千石,捕骑都尉六百石,都尉比二千石,亭长六百石。

东汉只有这四种官职。

3. 司徒:西周始置。

地官之长。

西汉哀帝时罢丞相改三公,是为司徒。

东汉时又改称司徒。

4. 司马:殷商时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

春秋、战国沿置。

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

隋唐以后为兵部的尚书。

唐高宗李治时曾改为太尉,旋又恢复为司马。

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亦以称兵部侍郎。

5. 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

6. 县令:战国时三晋和秦已称县的行政长官为令。

商鞅变法后,并小乡为县,均令治一县。

新置县令以军功叙封。

县令本直隶于郡,县令别置郡守,是开平王吴三桂的杰作。

7. 刺史: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

刺史相当于太守,或作为太守的加官,掌管州的军政大权。

后来,刺史又称部刺史、州刺史、挂印刺史、都刺史。

清废州置府,亦置通判。

民国废府置道,亦置通判。

事实上行同虚设。

8. 巡抚: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始设巡抚,为一省的行政长官,掌一省的军政和民政,与总督同级,品级为正部级。

实际略低于总督。

清沿明制,加兵部侍郎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者为总督,为兼管地方上的军事和行政的官员。

单设者为巡抚,与总督同级,品级为正部级,略低于总督。

清末又把一省内的道改为府,同时置三品级的道员为中丞(专使)。

巡抚以下设都御使衔的有:总督(管数省)、都御史(管一省)、巡抚(管一省)、中丞(管一省)。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如下:
1.秦时的官职:丞相、御史大夫、卫尉、中尉、廷尉、博士、奉常、郎中令、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郡守、郡丞、郡尉、监御使、县令(万户以上)、县长(万户以下)、县丞、县尉。

2.汉朝官职: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执金吾。

3.三国时期:魏: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

蜀:丞相、尚书令等。

吴:太尉、大司马等。

4.隋唐官职:太师、太傅、太保文散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武散官。

5.宋元明清官职:枢密使、节度使文散官,同平章事武散官。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建议查阅历史资料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古代官员职位表

古代官员职位表

古代官员职位表古代官位等级:1、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

武:领侍卫内大臣。

2、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

武:将军、都统、提督。

3、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

武:副都统,总兵。

4、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

武:副将。

5、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

武:参将。

6、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

武:游击。

7、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

武:都司。

8、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

武:城门领9、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守备。

10、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

武:守御所千总。

11、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各省通判、京府通判、京县知县。

武:门千总、营千总。

12、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顺天府应天府推官。

武:部千总。

13、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外府推官。

武:把总。

14、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

武:盛京游牧副尉。

15、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

武:外委千总。

16、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

武:委署骁骑尉。

17、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

武:外委把总。

18、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

历代官职表

历代官职表

历代官职表【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

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

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

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

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古代官职大全

古代官职大全

我们古代官职大全我们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

1、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古代常见40个官职一览

古代常见40个官职一览

古代常见40个官职一览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区司令员。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总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衔。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赞,辅助20.都事: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

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

县教育局长。

30.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官职大全(收藏)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官职大全(收藏)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官职大全(收藏)
官职,指在国家机构中所担任的某种职位。

像我们知道的太守、主簿、御史、尚书、侍郎等,都属于中国古代官职。

不同朝代,官职名称不同,内容也不一样,所行使的权力范围也不一样。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官至自远古尧时期就出现司空、后稷、工师等,秦时出现了郎中令、御史大夫等;到了汉朝及三国时期,官职逐渐多起来,出现了执掌文史、星历的太史令,统领皇帝侍从的中郎将等官职。

还有宋代的兵曹、武经郎等;明朝的尚书、侍郎等。

那么,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有哪些官职呢?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了古代官职大全,一起来看看吧!
当然,以上并非全部官职,某些官职目前尚有争议,对于一些官职,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如何看待中国古代官职?。

中国古代官职一览表详解

中国古代官职一览表详解

中国古代官职一览表详解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国古代官职一览表,一起来了解吧。

中国古代官职一览表【爵】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指南录 ) 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

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

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

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官职一览尹史卿宰尉令丞卿士太史左史右史司徒司马司空司寇职方太师太傅大保少师少傅少保太宰少宰六卿封人工正相国庶长令尹柱国公主驸马三公丞相宰相御史太尉九卿太仆廷尉宗正少府将军冼马大夫博士郎中侍郎中郎议郎令史尚书六曹合阁仆射侍中内史刺史州牧别驾主薄郡守太守长史从事督邮县令县尉三老亭长列侯主事三省行台都督录事护军可汗六部三馆学士总管元帅留守判官巡检提刑提辖通判孔目押司大人内阁厂卫太监都司知府亲王总督巡抚监司州判知县提督总兵参将散官流内流外贝勒大良造左丞相右丞相大司徒大司空御史台大司马郎中令大司农大将军执金吾中郎将尚书省尚书令结事中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关内侯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秘书省枢密使员外郎著作郎国子监节度使招讨使都点检观察使按察使衍圣公大学士宣政院集贤院军机处翰林院钦天监内务府布政使未入流税务司资政院咨议局国务院枢密院三闾大夫御史大夫司隶校尉将作大匠谏议大夫光禄大夫绣衣直指监察御史同平章事参知政事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都指挥使钦差大臣牛录额真参赞大臣总税务司海军衙门典农中郎将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今昔对比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太尉秦至宋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部长。

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对最高法院院长。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组织部部长。

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尚书令参议大政,综观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于总理。

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相当于元帅军衔。

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的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知府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知州同“知府”。

知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通判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市长。

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主薄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相当于省教育厅厅长。

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

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

中央警卫局官员(一说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官制简介主书:战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

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

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

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

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

”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

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

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

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

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官职。

这种官职不是专职,而是加职。

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处理皇帝的文书。

译官令九译令:汉代设置的翻译官,负责翻译异国来信之语言。

相当于当代的外文秘书。

符宝郎:东汉时掌管天子印玺及符节的官。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的下属官员,负责中央馆、图书馆,处理直达君主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察权的各部刺史等。

汉以后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与司隶校尉国为最有权威的督察官。

从事:汉代刺史的佐吏,如别驾、治中、主簿等都为从事。

当时各郡国也有从事。

书佐:汉代主管文书的小吏。

像功曹书佐、典郡书佐等,负责起草和缮写文书。

尚书: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

汉代在宫廷中主管文书的官称为尚书。

二千石曹尚书:汉代郡国守相的官傣为二千石,古习惯上称地方行政长官为二千石。

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郡国守相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二千石曹尚书。

三公曹尚书: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三公职掌的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三公尚书。

尚书令:尚书的主管为尚书令。

隋、唐时逐渐形成以尚书为尚书省长官的制度,这样尚书令就不是主管文书的官,而是中央行政监督各部门的最高首长。

丞相:秦、汉时期定的制度。

以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重政务长官,与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

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

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

明初亦说左右丞相,不久即废,此后不再有丞相之名。

中书令:汉武帝时以宦官充任,职掌传宣诏令。

曹丕即位后设中书监及中书令,监令同等,其权任相当于宰相,习惯上监在令前。

隋、唐以后,中书监废止,只存中书令。

中书监:魏时曹丕即位后所设,与中书令同等权位。

中书省:魏晋以后,尚书令之权被中书监、中书令所代,开始以中书省为中央总机构。

至梁、陈时,中书省内部事务官中有中书舍人五人,领主事十人,书吏二百人。

中书舍人:唐、宋时中书舍人是相当尊贵的官职。

明代设中书科中书舍人,仅掌书写诰敕等事,官阶从七品。

开始名为中书省直省舍人,后固中书省废而改称中书科中书舍人。

中书舍人不为人重视,仅作为外观装点而已。

其中有以工书得名实际担任缮写者,清仍其制,一般称中书科中书,是无是轻者之官。

秘书令:汉末曹操为魏王,初置秘书令,掌机要文书。

曹丕即位后,改为中书监和中书令。

登仕郎:文散官名。

唐始置,为文官第二十七阶,正九品下。

宋正九品。

徽宗崇宁二年(1103)用以代知录事参军、知县令,政和六年(1116)改为修职郎,为文官第三十六阶。

金正九品上。

元升为正八品,掌管宗卷、钱榖的属吏。

《元史·百官志一》:“照磨一员正八品,掌磨勘左右钱榖出纳缮料例,凡数计文牍簿籍之事。

”明正九品初授将仕郞,升授登仕郞。

清正九品概授登仕郞。

等级与管理权限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丞相(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太尉、司徒、司空。

(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郡王、国公。

(武)将军、都统、提督骠骑大将军嗣王。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开国郡公。

(武)辅国大将军、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各省布政使、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府牧、大都督、大都护、光禄大夫。

(武)镇军大将军、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侍中、中书令、、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太子宾客、太常卿、宗正卿、太子詹事、上都护金紫光禄大夫。

(武)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左右英武六军大将军、左右千牛卫大将军、左右散骑常侍、内侍监、中都督、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监、诸卫羽林,。

(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太子左庶子、太子少詹事。

(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

(武)城门领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

(武)守御所千总、骑都尉。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

(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

(武)部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县长、各府学教授。

(武)把总。

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

(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

(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

(武)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

(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

(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唐朝官职唐朝建立后,合并州郡县,设立郡和县。

但是唐朝将天下划分为23个道,分兵驻守。

贞观十三年全国有358州,1551县。

玄宗天宝元年,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

后复称州。

上州刺史从三品,其下佐官有别驾1人,从四品下,长史1人,从五品上,司马1人,从五品下,录事参军事1人,从七品上,录事2人,从九品下,此外还有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等七曹参军各1人,皆从七品下。

又有市令、丞、文学、医学博土等;中、下州刺史皆正四品下,其下佐官仿上州,但不全置。

别驾(中州不置)、长史、司马称为“上佐”,唐制规定,凡刺史缺员或为亲王兼领时,上佐可代行州事。

诸曹参军分掌各州府的军政、财政、刑法、农田以及户粮诸事务,称为“判司”。

未设司马之州,录事参军为刺史之佐,处于综领督察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