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

合集下载

陆游《书愤》原文、注释、译文

陆游《书愤》原文、注释、译文

陆游《书愤》原文、注释、译文
【原文】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释】
气如山:积愤如山之重。

气,悲愤,愤恨。

楼船:高大的战船。

瓜洲渡:从瓜洲渡口北上。

瓜洲,在今江苏扬州邗江南面的长江之滨,为军事重地。

铁马:披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面,也是军事重地。

这两句追述25年前两次胜仗。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 冬,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洲渡江攻建康(今南京),被宋军击退。

第二年,宋将吴璘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了大散关。

塞上长城:比喻能镇守边疆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曰:“乃坏汝万里长城!”名世:名传后世。

堪:可以。

伯仲间:兄弟之间。

引申为不相上下。

这是诗人赞颂诸葛亮。

【大意】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向北望中原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当年风雪之夜战舰在瓜洲渡口击溃金兵,第二年铁甲战马乘着秋风收复了大散关。

空有宏图大志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镜中的鬓发已白,何谈奔赴前线。

诸葛亮一篇《出师表》真是名传后世,千载以来还有谁能够跟他相比肩呢?。

陆游《书愤》赏析

陆游《书愤》赏析

陆游《书愤》赏析《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通过追述早年报国壮志、抗金斗争的豪迈生活,描写了晚年罢官闲居山阴的心情;抒发了自己年华老大,夙愿落空,壮志难酬的悲愤;批判了主和派投降误国,表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主义情精神。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陆游《书愤》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愤》原文: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第一句是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大有气魄。

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

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

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

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

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

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

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如泣血。

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鉴赏

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鉴赏

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鉴赏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鉴赏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存世有九千三百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46岁入蜀以前,偏于文字形式;入蜀到64岁罢官东归,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也是诗风大变的.时期,由早年专以“藻绘”为工变为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晚年蛰居故乡山阴后,诗风趋向质朴而沉实,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鉴赏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陆游《书愤》赏析

陆游《书愤》赏析

陆游《书愤》赏析陆游《书愤》赏析《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通过追述早年报国壮志、抗金斗争的豪迈生活,描写了晚年罢官闲居山阴的心情;抒发了自己年华老大,夙愿落空,壮志难酬的悲愤;批判了主和派投降误国,表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主义情精神。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陆游《书愤》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愤》原文: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注释:【1】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2】早岁:早年,年轻时。

【3】那:即“哪”。

【4】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5】“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6】“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

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7】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8】“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

陆游入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

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

《书愤》全诗及翻译赏析

《书愤》全诗及翻译赏析

《书愤》全诗及翻译赏析作品原文书愤⑴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⑵,中原北望气如山⑶。

楼船夜雪瓜洲渡⑷,铁马秋风大散关⑸。

塞上长城空自许⑹,镜中衰鬓已先斑⑺。

出师一表真名世⑻,千载谁堪伯仲间⑼!作品注释⑴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⑵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⑶“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⑷“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

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⑸“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

陆游人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

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

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

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⑹“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⑺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⑻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⑼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书愤》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读

《书愤》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读

《书愤》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读原文:书愤陆游〔宋代〕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守城大将檀道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恢复都城已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注释: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邗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古诗词是语⽂课程⾥最重要的考试题⽬,同学们要重视起来,以下是⽆忧考整理的⾼⼆语⽂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译⽂、赏析,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如⼭。

楼船夜雪⽠洲渡,铁马秋风⼤散关。

塞上长城空⾃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 年轻时哪⾥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侵占的中原⽓概有如⾼⼭。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的战舰在雪夜⾥⼤破⾦兵于⽠州渡⼝,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败⾦兵于⼤散关。

我⽩⽩地⾃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的头发早已花⽩。

《出师表》这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赏析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阴家中,已是六⼗⼆岁的⽼⼈。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

“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年(1172)他四⼗⼋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

当时他亲临抗⾦战争的第⼀线,北望中原,收复故⼟的豪情壮志,坚定如⼭。

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

诗⼈满怀着收复故⼟的胜利希望,“⽓如⼭”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情。

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

诗⼈的愿望成了泡影。

追忆往事,怎不令⼈叹惋!另⼀次使诗⼈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年事。

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

陆游在军中时,曾有⼀次在夜间骑马过渭⽔,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的诗句。

他曾⼏次亲临⼤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

铁⾐上马蹴坚冰,有时三⽇不⽕⾷”(《江北庄取⽶到作饭⾹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活。

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赏析

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赏析

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赏析《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原文: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注释:⑴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⑵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⑶“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⑷“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

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⑸“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

陆游人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

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

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

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⑹“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教案骆驼坳中学徐金奎【学习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学习重点】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间】一课时【学习预设】一、知人论世1.(知人)[投]作者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示儿)[投]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2.(论世)[投](结合书下注释1)谈谈此作是诗人在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所作?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

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3.[投] 看题目,何意?书:写愤:悲愤、抑郁[投] “书愤”者,抒发胸中抑郁、悲愤之情也。

报国无门,功业无成。

对比4.陆游的抑郁、悲愤从何来? 诗中的哪写地方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①带着问题,结合书下注释初读作品。

②齐读课文: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抑郁,悲愤(题目)③想像作者的人生境遇,带着作者想要抒发的悲愤之情再读课文。

此时你的心中有了作者的形象了吗?④跟读:现在就来共同探讨一下,诗中的哪些地方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

二、解读文辞,揣摩情意给同学们补冲几个注释,有助于大家理解诗歌。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诗歌的倒装性)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

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①这里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欲图收复失地。

②这里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吗?“愤”字。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

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楼船夜雪”“铁马秋风”概括了两次什么样的战斗?胜利的战斗。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但现在收复中原的时机却不在了。

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时诗人才36岁。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

上句指此。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

下句指此。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皇帝要杀他,他说:“(你)自毁汝(你的)万里长城。

”陆游引用此典的用意是什么?陆游以此自许。

可以看出他——可见其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

这在表现手法上叫——用典明志。

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空自许”,“鬓先斑”,两相比照,何等悲怆?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为什么以此自勉?什么意思?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所以这句在表现手法上叫——用典明志。

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

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三、研究讨论,比较分析:扫平了文字障碍,我们就通过比较的方法【投】进一步深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

从以下【板】几个方面找出两首诗的异同?1、社会背景:离乱时代2、作者经历:晚年之作胸怀大志不得重用——(创作时间、生活境遇)3、主要意象:诸葛亮:杜甫——忠心、功绩(慨叹)陆游——矢志不渝(羡慕)——(同样以诸葛亮为主要意象,作者描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4、个人情感(壮志难酬):杜甫——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陆游——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陆游以诸葛自况,渴望建功立业)补注:作此诗时,陆游已是61岁的老人。

此时他已罢官6年,只挂着一个空职蛰居故乡。

直到作此诗,才因任权知军州事(暂时主持地方军队和民政事物)而被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总结:表达技巧:杜甫——情景交融陆游——用典明志作品风格:杜甫——沉郁(深沉蕴藉)陆游——(悲愤)悲壮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四、课外拓展阅读1.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你还能列举陆游其它的此类诗句并作简要分析吗?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2.赏析: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上片前两句是当年作者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心情与生活的概述。

他胸怀报国鸿图,匹马单枪驰骋于万里疆场,确实想创立一番不朽的业绩。

“觅封侯”不能单单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禄,因为在写法上作者在这里暗用了《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

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

陆游这样写,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曾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

可是,陆游的愿望并未变成现实,后两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睡梦里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作者雄心未已,睁眼看看眼前,“关河”毋庸说已经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却早就被尘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抒发自己念念不忘国事,却又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郁闷心情。

“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

结尾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刻。

“谁料”二字感叹自己被迫退隐,流露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情绪。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年迈苍苍的陆游血与泪的凝聚,它很容易让读者想起放翁那首常常使人热泪盈眶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这是因为,两者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是一致的。

情感真挚,丝毫不见半点虚假造作;语言通俗,明白如话;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

所有这些,使陆游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

五、课堂总结: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

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

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附板书: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社会背景:离乱时代作者经历:晚年之作、胸怀大志、不得重用主要意象:诸葛亮:杜——忠心、功绩(慨叹)陆——矢志不渝(羡慕)个人情感:(壮志难酬)杜——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陆——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表达技巧:杜——情景交融陆——用典明志作品风格:杜——沉郁陆——悲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