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书愤》赏析

合集下载

鉴赏陆游诗歌《书愤》,

鉴赏陆游诗歌《书愤》,

鉴赏陆游诗歌《书愤》,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
陆游的这首诗除了巧用典故,还巧作对比,一处是理想与现实作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自己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愿望无法实现;二处是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三处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

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陆游。

这些诗句皆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陆游诗《书愤》赏析(附书法图片)

陆游诗《书愤》赏析(附书法图片)

陆游诗《书愤》赏析(附书法图⽚)书愤《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全诗感情沉郁,⽓韵浑厚,显然得⼒于杜甫。

中两联属对⼯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们⼴泛传诵。

这样的诗句出⾃他亲⾝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法⽐拟的。

原⽂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如⼭。

楼船夜雪⽠洲渡,铁马秋风⼤散关。

塞上长城空⾃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更多陆游诗词书法字帖点评宋孝宗淳熙⼗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有⼆,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诗⼈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河破碎,中原未收⽽“报国欲死⽆战场”,感于世事多艰,⼩⼈误国⽽“书⽣⽆地效孤忠”,于是,诗⼈郁愤之情便喷薄⽽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匣中宝剑夜有声。

”当英雄⽆⽤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的记忆⾥去的。

想当年,诗⼈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豪⽓,有如⼭涌,何等⽓魄!诗⼈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私,倾⼒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作梗、破坏以⾄于屡遭罢黜?诗⼈开篇⼀⾃问,问出多少郁愤?“楼船”⼆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兵进犯事,也概括诗⼈过去游踪所⾄。

宋⾼宗绍兴三⼗⼀年(1161)⼗⼀⽉,⾦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洲⼀带拒守,后⾦兵溃退。

上句指此。

宋孝宗乾道⼋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与⾦兵在⼤散关发⽣遭遇战。

下句指此。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杀贼,⽆⼒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

“良时恐作他年恨,⼤散关头⼜⼀秋。

”想今⽇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之⼼何啻于泣⾎?从诗艺⾓度看,这两句诗也⾜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典明志。

书愤赏析手法及感情

书愤赏析手法及感情

书愤赏析手法及感情《书愤》是陆游的作品,其原文要求会背并掌握主旨感情,今天本店铺就带领大家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以及表达手法。

以便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此首古诗。

书愤赏析手法及感情《书愤》原文:书愤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一一八六年)春季。

那时,陆游被免官回家乡山阴已有六年,他六十二岁。

“书愤”的意思,就是用诗歌写出自己愤恨的心情。

写此诗时,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南宋王朝偏安江南,对金称臣纳贡, 无所作为。

对此,诗人看在眼里,恨在心头,用这首诗把它反映出来。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诗的开头,追述诗人自己年轻时的豪情壮志。

意思是说:我在年轻的时候,不知道社会上的事情是多么的复杂和困难,只知道北伐抗金,收复中原,为祖国效力,豪气壮如山。

陆游早年,曾经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大志愿,爱国心切。

他力主抗战,但却遭到南宋王朝中投降派的反对和阻挠,使他不能如愿。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了“世事艰”,这“艰”就是昏庸的皇帝和奸臣误国。

到老来才悟出其中的道理,自然使人产生无限感慨。

诗中,用“北望中原”表示统一祖国,用“气如山”形容豪情壮志,既概括而又形象,给人的印象很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三、四两句,追述过去两次抗金的战例,渲染自己立志抗金“气如山”的英雄气概。

“楼船”指一次水战: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一一六一年)冬季,金朝君主完颜亮率军南侵,曾一度占据了瓜洲,但宋将虞允文的部队造战船抵抗,击溃金兵,使其不得渡江南下,完颜亮被部下杀死。

“铁马”指同年秋季,金兵占领大散关,被宋将吴磷的部队击退,这是一次陆战。

这两句诗,全用名词排列组合,通过对楼船夜雪、铁马秋风的形象描写,表现出威武雄壮的军容,气势磅礴,激动人心。

《书愤》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读

《书愤》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读

《书愤》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读原文:书愤陆游〔宋代〕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守城大将檀道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恢复都城已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注释: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邗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诗歌鉴赏】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赏析陆游《书愤》原文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注释、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2、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3、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4、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5、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6、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7、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陆游《书愤》翻译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陆游《书愤》赏析《书愤》是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

陆游的《书愤》赏析

陆游的《书愤》赏析
以上这篇书愤 陆游 就为您介绍到这里, 希望它对您有帮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 不妨分享给 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
尽在:诗句
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可通过扫描本站微 信二维码或者添加: 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 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
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 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千古记载传颂桃园结义,一奶 同胞为之羞愧不如!
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 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 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 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 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 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 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 这自然是无奈之 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 追慕先闲的 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良时恐作他年恨, 大散关头又一秋。 ”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 诗人之 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 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与“夜 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陆游以此自许,可 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 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

《书愤》课文赏析

《书愤》课文赏析

《书愤》课文赏析原文呈现早岁①那②知世事艰,中原北望③气如山④。

【1】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中的地区,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楼船夜雪瓜洲渡⑤,铁马秋风大散关⑥。

【2】曾乘着高大的战船在夜里冒雪大破金兵于瓜洲渡口,也曾骑着配有铁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塞上长城⑦空自许⑧,镜中衰鬓⑨已先斑。

【3】我白白地自许为守边御敌的将领,镜子里面自己衰老的鬓发已经早早地花白了。

出师一表⑩真名世⑪,千载谁堪伯仲间⑫!【4】《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名显于世,千百年来,谁能与诸葛亮不相上下!名师圈点:①早岁:早年。

②那:同“哪”。

③中原北望:指北望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中的地区。

④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⑤楼船夜雪瓜洲渡:指陆游40岁任镇江通判时的事。

当时,右丞相张浚督视江淮兵马,过镇江,颇赏识陆游。

张浚积极督练军马,防敌备战,但朝廷偏向议和,张浚处境艰难,最后被罢相。

楼船,有楼的高大战船。

瓜洲渡,长江渡口,在江苏扬州,与镇江隔江相对。

⑥铁马秋风大散关:指陆游48岁时在陕南汉中的经历。

当时,诗人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活跃在大散关前线,并曾经与金兵交战。

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即散关,在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

⑦塞上长城:化用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的事迹。

檀道济率兵伐北魏,屡次建功,后遭猜忌被杀。

他被拘捕前曾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⑧空自许:白白地自许。

⑨衰鬓:苍老的鬓发。

⑩出师一表:指诸葛亮在蜀汉建兴五年(227)三月出兵伐魏前所作的《出师表》。

⑪名世:名显于世。

⑫伯仲间:指不相上下。

名师赏评:【1】首联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做铺垫。

“气如山”描摹出诗人年轻时立志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2】[对比]领联描写了诗人早年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雄壮场面。

这两句诗全部由名词组成,“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如两幅开阔、壮烈的战场画卷。

《书愤》诗词赏析

《书愤》诗词赏析

《书愤》诗词赏析《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追述自己亲历的战斗和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和悲愤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主要从情感表达、意象运用、意境创造、对比手法、语言表达、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等方面展开。

1.情感表达《书愤》这首诗的情感表达十分丰富。

诗人通过对战斗场面的描绘和自然景色的刻画,抒发了自己的壮志豪情和悲愤之情。

整首诗情感饱满,语言质朴自然,读来让人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情感波动。

2.意象运用《书愤》这首诗的意象运用十分精妙。

诗人运用了“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冰河”等意象,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

这些意象不仅具有象征意义,也凸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3.意境创造《书愤》这首诗的意境创造十分出色。

诗人通过描绘战斗场面和自然景色,创造出一个雄浑壮阔的意境。

在这个意境中,诗人抒发了自己的壮志豪情和悲愤之情,使得整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4.对比手法《书愤》这首诗的对比手法运用十分巧妙。

诗人通过对比自己的战斗经历和自然景色,凸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悲愤之情。

同时,诗人也将现实与理想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5.语言表达《书愤》这首诗的语言表达十分简练有力。

诗人运用了古朴典雅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整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简洁明快,读来铿锵有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6.思想内涵《书愤》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十分深刻。

诗人通过对自己的战斗经历和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同时,诗人也传递出对正义事业的坚定信仰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展现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

7.艺术特色《书愤》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十分鲜明。

诗人通过运用丰富的意象、创造独特的意境、运用巧妙的对比手法等艺术手段,使得整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诗人也以其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这首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游的《书愤》是一首充满悲愤之情的诗作,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早年报国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诗中描绘了自己年轻时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句,展现了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然而,随着时光流逝,壮志未酬,诗人揽镜自照已是衰鬓先斑,不由感慨万千。通过“塞上长城空自许”等句,抒发了对自己未能如愿守卫国家的遗憾。同时,以诸葛亮自比,表达了对国家忠诚不渝的情感。整首诗中,句句充满愤慨,字字流露悲愤,展现了陆游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个人遭遇的无奈。此外,该诗的创作背景也值得一提,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居家乡山阴时创作了此诗,时年六十一岁,这无疑是时不待我的年龄,更深了诗中的悲愤情感。通过对《书愤》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陆游的爱国情怀和诗歌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