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书愤原文及翻译

高二语文书愤原文及翻译

高二语文书愤原文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案大全、书信范文、述职报告、合同范本、工作总结、演讲稿、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esson plans, letter templates, job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reflection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二语文书愤原文及翻译本店铺整理的《高二语文书愤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陆游《书愤》原文、注释、译文

陆游《书愤》原文、注释、译文

陆游《书愤》原文、注释、译文
【原文】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释】
气如山:积愤如山之重。

气,悲愤,愤恨。

楼船:高大的战船。

瓜洲渡:从瓜洲渡口北上。

瓜洲,在今江苏扬州邗江南面的长江之滨,为军事重地。

铁马:披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面,也是军事重地。

这两句追述25年前两次胜仗。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 冬,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洲渡江攻建康(今南京),被宋军击退。

第二年,宋将吴璘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了大散关。

塞上长城:比喻能镇守边疆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曰:“乃坏汝万里长城!”名世:名传后世。

堪:可以。

伯仲间:兄弟之间。

引申为不相上下。

这是诗人赞颂诸葛亮。

【大意】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向北望中原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当年风雪之夜战舰在瓜洲渡口击溃金兵,第二年铁甲战马乘着秋风收复了大散关。

空有宏图大志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镜中的鬓发已白,何谈奔赴前线。

诸葛亮一篇《出师表》真是名传后世,千载以来还有谁能够跟他相比肩呢?。

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赏析

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赏析

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赏析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赏析《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原文: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注释:⑴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⑵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⑶“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⑷“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

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⑸“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

陆游人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

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

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

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书愤》是唐代文学家杜甫所作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具有激烈的社会批判色彩,以书中的人物形象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愤慨。

以下是《书愤》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原文:书愤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小儿不学诗,老夫何为学?时时刻刻抱群书,不求甚解心自宽。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译文:书愤朱雀桥边的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曾经属于王谢宴会的堂前,如今却飞入了寻常人家。

小孩不愿学习诗歌,老人们为何还要学呢?时刻抱着一堆书,不求甚解心情自然开朗。

古人的学问是经过辛勤努力得来的,年轻时的努力才能在老年取得成就。

书上学来的知识始终浅薄,只有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道理。

世人嘲笑我疯狂不理智,而我嘲笑他们看不透人心。

不见五陵豪杰的墓地,我不要鲜花美酒,只要耕种自己的田地!赏析:这首诗以朱雀桥和乌衣巷为背景,以书中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愤慨之情。

首先,诗人以朱雀桥边的野草花和乌衣巷口的夕阳为景,点明了贫瘠之地。

野草花象征着平凡人民,夕阳象征着衰落和消逝的年华。

旧时王谢堂前的燕子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这是对权贵豪门的讽刺。

诗人在这里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权贵主导的压迫。

接着,诗人指出小孩不愿学习诗歌,老人们却在学习。

小孩不愿学习诗歌,或许是因为课业繁重、社会环境等原因,而老人们却仍然坚持学习,这是因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人时刻抱着一堆书,虽然不求甚解,但这让他心情宽广。

可见,诗人通过对小孩、老人学习态度的对比,表达了对于知识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不退缩的精神。

接下来,诗人强调了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古人学问得来是经过辛勤努力的,年轻时刻苦学习,才能在老年时取得成就。

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道理。

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鉴赏

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鉴赏

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鉴赏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鉴赏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存世有九千三百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46岁入蜀以前,偏于文字形式;入蜀到64岁罢官东归,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也是诗风大变的.时期,由早年专以“藻绘”为工变为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晚年蛰居故乡山阴后,诗风趋向质朴而沉实,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鉴赏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书愤》全诗及翻译赏析

《书愤》全诗及翻译赏析

《书愤》全诗及翻译赏析作品原文书愤⑴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⑵,中原北望气如山⑶。

楼船夜雪瓜洲渡⑷,铁马秋风大散关⑸。

塞上长城空自许⑹,镜中衰鬓已先斑⑺。

出师一表真名世⑻,千载谁堪伯仲间⑼!作品注释⑴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⑵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⑶“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⑷“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

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⑸“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

陆游人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

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

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

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⑹“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⑺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⑻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⑼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赏析

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赏析

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赏析《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原文: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注释:⑴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⑵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⑶“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⑷“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

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⑸“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

陆游人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

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

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

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⑹“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

书愤原文及翻译

书愤原文及翻译

书愤原文及翻译
书愤原文及翻译
《书愤》是陆游创作的五首七言律诗,其中第一首是作者的经典作品之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书愤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书愤原文及翻译
书愤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陆游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全文翻译: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书愤对照翻译: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下列有关课内诗歌内容的表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鲍照《拟行路难》(其四),采用了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诗人借此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B.《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与称颂之情,所不同的是前者是抒情诗,重在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后者是咏史怀古诗,重在肯定诸葛亮积极进取的北伐精神.C《夜归鹿门歌》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前者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我”却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后者侧重写“我”夜归之后的隐居生活,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者的形象.D《阁夜》一诗被誉为杜甫律诗中的典范性作品,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答案:B(《蜀相》是咏史怀古诗,《书愤》是抒情诗,两者颠倒)•8.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世事艰”即世事的艰难,暗指宋朝内部投降派对抗金事业的阻挠。

•B.“中原北望”即“北望中原”之意,诗中因为平仄、韵律、情感表达等需要,往往采用倒置语序,本句即为一例。

•C.“塞上长城”指能守边的将领,语出《南史·檀道济传》。

•D.“伯仲”即兄弟,这句的意思是说,千年以来谁也不能跟我们陆氏兄弟相比。

•解析D项,千年以来,有谁可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呢?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答案 D•9.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诗写于作者61岁时,大意是追述诗人早年的抱负,并抒发壮志未酬而产生的失落之感,感情低沉哀怨。

•B.诗分两层,前四句写“早岁”,后四句写现在,前后对比,感情强烈。

•C.颔联两句追述了宋军两次胜利的战斗,也是诗人收复中原之志的具体化,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领土,并收复失地。

•D.本诗颈联和尾联各用一个典故,贴切而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展了诗歌的意境,表现了陆游诗善于用典的特点。

•解析A项,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答案 A•10.对下面诗句中“空”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空”字让景物具有了浓情,在景语之中蕴含了令人寻味的“情语”:尽管鸟鸣草绿春色,但却无人欣赏。

•B.“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空”字写尽了古代繁荣和今之萧条之对比,在写景的同时写出了“城”之变迁,也就写出了感叹之情。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空”字写出了年华已逝报国无时,一切成空,又衬托出下句衰鬓已斑的无奈之情,一个“空”,沉痛之极。

•D.“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字写出了山的空旷、静谧、寂寞、冷清,渲染了悲怆凄凉的意境。

•解析D.恬淡、清新的意境。

•答案 D•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解析D项,“断”是停的意思。

•答案 D•1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解析C.无反衬手法。

“铁骑无声”写军队阵容的整肃。

•答案 C•13.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答案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2、对这首诗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书愤”的“书”作动词,书写。

标题意为书写一腔悲愤。

•B.“早岁”即“早年”,指诗人的青壮年时期。

•C.这是一首七律,三、四句和五、六句对仗工整。

•D.“谁堪伯仲间”是说谁能写出像《出师表》那样的名篇呢?答案:D•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前句是对现在的慨叹,后句是早岁的豪情,构成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B.第二联回忆两次不寻常的战争经历,是对“气如山”的具体描写。

•C.第三联诗意悲凉,一个“空自许”的“空”字,包含多少人生的悔恨与沮丧。

•D.全诗由慷慨到苍凉,沉郁顿挫,声情激越,愤慨之情充溢其间。

•答案:C•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中原北望气如山气:气概,气势•B.塞上长城空自许许:答应•C.出师一表真名世名:闻名•D.千载谁堪伯仲间堪:能够•答案B解析许:称许,称赞。

•2.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答案C解析例句与A、B、D三项纯用名词性意象连缀。

7、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世事艰”即世事的艰难,暗指宋朝内部投降派对抗金事业的阻挠。

B.“中原北望”即“北望中原”之意,诗中因为平仄、韵律、情感表达等需要,往往采用倒置语序,本句即为一例。

C.“塞上长城”指能守边的将领,语出《南史·檀道济传》。

D.“伯仲”即兄弟,这句的意思是说,千年以来谁也不能跟我们陆氏兄弟相比。

8.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写于作者61岁时,大意是追述诗人早年的抱负,并抒发壮志未酬而产生的失落之感,感情低沉哀怨。

B.诗分两层,前四句写“早岁”,后四句写现在,前后对比,感情强烈。

C.颔联两句追述了宋军两次胜利的战斗,也是诗人收复中原之志的具体化,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领土,并收复失地。

D.本诗颈联和尾联各用一个典故,贴切而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展了诗歌的意境,表现了陆游诗善于用典的特点。

9、对这首诗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书愤”的“书”作动词,书写。

标题意为书写一腔悲愤。

B.“早岁”即“早年”,指诗人的青壮年时期。

C.这是一首七律,三、四句和五、六句对仗工整。

D.“谁堪伯仲间”是说谁能写出像《出师表》那样的名篇呢?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前句是对现在的慨叹,后句是早岁的豪情,构成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B.第二联回忆两次不寻常的战争经历,是对“气如山”的具体描写。

C.第三联诗意悲凉,一个“空自许”的“空”字,包含多少人生的悔恨与沮丧。

D.全诗由慷慨到苍凉,沉郁顿挫,声情激越,愤慨之情充溢其间。

1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世事艰”即世事的艰难,暗指宋朝内部投降派对抗金事业的阻挠。

B.“中原北望”即“北望中原”之意,诗中因为平仄、韵律、情感表达等需要,往往采用倒置语序,本句即为一例。

C.“塞上长城”指能守边的将领,语出《南史·檀道济传》。

D.“伯仲”即兄弟,这句的意思是说,千年以来谁也不能跟我们陆氏兄弟相比。

12.对下面诗句中“空”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空”字让景物具有了浓情,在景语之中蕴含了令人寻味的“情语”:尽管鸟鸣草绿春色,但却无人欣赏。

B.“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空”字写尽了古代繁荣和今之萧条之对比,在写景的同时写出了“城”之变迁,也就写出了感叹之情。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空”字写出了年华已逝报国无时,一切成空,又衬托出下句衰鬓已斑的无奈之情,一个“空”,沉痛之极。

D.“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字写出了山的空旷、静谧、寂寞、冷清,渲染了悲怆凄凉的意境。

13、《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有作者因难以实现理想抱负的感慨,比较阅读,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A.蜀相前四句写景,由远而近,不写建筑而着眼草木,透落出诗人面对青草啼莺时感受到的寂寞和苍凉,从而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蜀相》中的诸葛亮不仅是作者的游祠时的瞻拜对象,更是他心仪已久的名臣楷模,遥想诸葛亮的伟业和早逝,同所有英难一样,杜甫早已涕泪似横。

C.《书愤》的题义是书写愤懑,诗中虽无“愤”字却以愤贯穿始终,从早年的壮志难酬到暮年的报国无门,都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冲突在诗人心中造成的创痛。

D.与杜甫诗借景仰诸葛亮之情不同,陆游在《书愤》中以诸葛亮自况,意在借《出师表》之名发出师之呐喊,要求朝廷尽快整军北伐。

14对《书愤》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中“书”是书写的意思,“书愤”即是抒发内心的郁愤之情。

B.“中原北望气如山”意谓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C.“塞上长城”比喻能捍卫国家安全的人物。

“空自许”即诗人不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物。

D.“出师”指诸葛亮的《出师表》,“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指可以相比。

15、对《书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四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已的感情。

B.第二联追述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辛酸。

C.“千载谁堪伯仲间”,既赞扬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

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诗风相近。

16、对诗句意思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原北望气如山”——诗人在中原向北眺望,只见南宋江山烽烟四起、疮痍满目。

想到君王昏庸苟且偷安,许多将帅主降求和,不禁怒气中生,郁积如高山而难排。

B.“铁马秋风大散关”——“铁马”即“金戈铁马”,比喻军队精锐、战斗力强。

这句意思是,南宋军队强大原有获胜希望,但由于将帅无能,导致在关塞彻底溃散。

C.“塞上长城空自许”——诗人觉得自己忠心耿耿,有率军收复失地的才能,犹如国家的塞上长城,但由于奸人谗害,自己只能空自夸许却无建功立业的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