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高中必修3《书愤》刘端汇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书愤》课件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书愤》课件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 “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解题
• 书:写 •愤:愤懑,悲愤
(以“愤”字贯穿全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这一联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
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 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 北方,诗人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
如山岳。这里暗含着诗人收复失地 的强烈愿望。
首联哪里能体现作者的悲愤之情呢?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 艰难坎坷,诗人因主战而受排挤迫 害。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 “愤”字。这是 为下文的“空自许”做
铺垫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这一联回顾胜战,将诗人的恢复之志
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 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 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诗人用“楼船夜 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 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 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 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当时诗 人才36岁。
• 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 人以《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 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 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把全诗推向高潮。(感情基调)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 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 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 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 有哪些不同?
秋》
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主张北伐和反 对北伐这两种声音一直都在对抗。陆游 是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的主战派,但一直 受到压制。
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 “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 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 愿;

粤教高中必修3《书愤》王柳青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教学设计

粤教高中必修3《书愤》王柳青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教学设计

书愤教案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学习“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2)理解陆游的“愤”是什么以及是如何表现的。

2、过程与方法:(1)布置预习,让学生了解陆游和他的诗作以及他所处的时代;(2)朗读诗歌,体会诗情;(3)探究问题,理解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陆游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点:1、《书愤》主旨的理解;2、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三、教学难点:1、《书愤》主旨的理解;2、不同时代其他相同命运的诗人的探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文学的经典主题之一是爱国主义,每逢国家危急存亡之秋,这类文学作品便大放异彩。

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诗人名叫陆游,他以显著的成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他的作品中,最重要最能表现其创作情怀的还要属他的爱国诗歌。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书愤》,走近陆游,感受他深切的爱国情怀。

(二)朗读诗歌 1、解题书愤:书写悲愤(愤懑)之情。

2、诗歌要多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自由朗读)3、点学生单独诵读。

(点评好或者不好在哪里,一起深入文本,体悟感情)(三)课文内容理解本诗题为《书愤》,感情基调很明显是“愤”,那么作者在这首诗歌里愤了什么?(1)简介“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知人论世:指了解一个人的作品,就要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为人,了解环境与时代。

以意逆志:指的是用自己想法去揣度别人心思,是孟子提出的一种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2)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说一说陆游为什么充满愤懑之情,现实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近陆游,借助他的平生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当局偏安一隅,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和排斥,多次被罢官。

《书愤》为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写,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

高中语文必修三《书愤》何晓军PPT课件 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公开面试试讲

高中语文必修三《书愤》何晓军PPT课件 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公开面试试讲

1、 名师PPT课件 用典(借古讽今):
作者以檀道济自喻,“空自许”,跟 “世事艰”照应,既是对自己壮志难酬的 感叹,又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 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
名师•PP2T课、件 对比手法:
昔日:中原北望气如山(浩气壮举) 今日:镜中衰鬓已先斑(年迈衰颓)
书 早岁那知世事艰, “书”早年年少气盛,有
中原北望气如山。 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 “书” 曾经两次抗金胜利之 铁马秋风大散关。 役,对比如今朝纲不振。
塞上长城空自许, “书”年事已高、报国无 镜中衰鬓已先斑。 门,壮志未酬之情。
出师一表真名世, “书”敬仰诸葛、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建功
千载谁堪伯仲间。 立业之愿。
名师PPT课件
书 愤
陆 游
名陆师P游PT课,件字 务观,号 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
诗集有
《剑南诗稿》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 史上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陆诗的突出 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少年时陆 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的志向。他 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 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 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
唐 照是绿下伤 影惊,春心
婉 来鸿曾波桥
名师PPT课件
创作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 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 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 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 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 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 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

高中语文必修三《书愤》梁品PPT课件 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公开面试试讲

高中语文必修三《书愤》梁品PPT课件 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公开面试试讲

PPT课件
陆游的诗今存9 300首。他 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 人之一。陆诗的突出特点是 “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通篇都是围绕着“志”写的。
PPT课件
写作背景
• 《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 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
•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 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 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 写于此时。
PPT课件 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
《书愤》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 时诗人61岁。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 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 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 概括。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 “气如山”一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 夜雪”“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 热的感情读出。后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 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悲愤;“出师”两句 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 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 第二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 大散关”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相关 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 而且名词叠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 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抵御敌 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且此联全用 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 壮盛的战场画卷。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 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诗人用 “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 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 一年(1161年),当时诗人才36岁。

高中语文 418《诗词三首》之《书愤》课件 粤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418《诗词三首》之《书愤》课件 粤教版必修3
整理ppt
• 狂胡不是你的对手。你在茫茫夜雪里的 楼船猛然一动,就啸气成剑,就剑影刀光, 就杀声震天,就让狂胡伏尸百万,那河山就 阳光遍布,那遗民就笑语纷然。秋风里,你 铁血强劲的狂飙,就激起万里滚滚烟尘,胡 马望尘而逃。
整理ppt
• 你的对手在大宋的朝廷里,他们躲在阳光 射不去的最潮湿的角落,他们附着那个姓赵的 家伙,一遍又一遍地算计你,让你满手的力量 无法释放,让你的剑抽不出来。无路请缨,空 怀长风;欲死报国,不见战场。你只能在那个 名叫大宋而其实很软很弱的国度里,把那段长 城在内心里修筑,巍巍浩荡,坚不可摧。但岁 月的侵蚀终是抵挡不了,时光使你的貂裘暗淡 了光色,使镜中如霜的鬓发更接近秋天。
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
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
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
七律即写于此时。
整理ppt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岳还高,比三万里入海之河还长远。
整理ppt
• 少年时的梦想,壮年时的期盼,都是想 恢复中原,恢复那几万里河山。而梦想是你 的,期盼是你的,所有的正义和悲愤都是你 的,江山却是那个姓赵的,他只想求得半壁 江山的苟安。于是,你的手,你可以草就军 书和锦绣文章的手,你可以抽倚天之剑的手, 你充满正气和愿望的手,此时,攥紧的是一 把喷血的激愤和疼痛。
整理ppt
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 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 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 (1172)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 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谟阁待 制。主张坚决抗金,一直受到投 降派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 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高中语文必修三《书愤》刘俏殷PPT课件 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公开面试试讲

高中语文必修三《书愤》刘俏殷PPT课件 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公开面试试讲
无人领军,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 的悲哀。
名师PPT课件
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 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 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 陆游称道《出师表》的诗句: “《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侯
书台》 “一表何人继《出师》”——《七十二岁吟》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
相关背景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南宋当 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 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 斥,多次被罢官。这首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 年,此时陆游已62岁,在山阴闲居了5年,少 年时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 中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名师PPT课件对首联的“世事艰”与颔联的“楼船夜 雪” “铁马秋风”该如何理解?
塞上长城: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塞上 长城”是用南朝宋文帝冤杀大将檀道济,檀在 死前怒斥“乃坏汝万里长城”的典故。这里作 者用作自比。现比喻收边御敌的将领。
名师PPT课件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 伯仲间”两句诗?
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北定中 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 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 原之志。
3、岳飞: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名师PPT课件
志向: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收复中原的大计。 遭遇:陆游是 “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 “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
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 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 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 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 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 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书愤课件一等奖

书愤课件一等奖

书愤课件一等奖这是《书愤》教案全国一等奖,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书愤课件一等奖 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②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过程与方法③通过对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赏析,理解的思想和情感。

④通过诵读、讲析、问答与探究等方法,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⑤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颔联的分析,赏析诗歌意象。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情感。

教学准备本课将制作简单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亘古男儿一放翁”,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陆游的赞美。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陆游的诗歌《书愤》。

并以《书愤》为例,学习鉴赏古诗语言和意象等基本方法。

第一模块(知识梳理)一、知人论世(学生查资料,教师补充并梳理)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

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

(家庭环境的熏陶)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

(国难伴其一生)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

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

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

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粤教高中必修3《书愤》吴少娟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教学设计

粤教高中必修3《书愤》吴少娟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教学设计

书愤教学目标:1、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2、以《书愤》为线索,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同主题的诗歌,理解南宋爱国志士的悲愤情怀;教学地位让学生由一位作家推广至整个宋朝,来体会他们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作者因何而“愤”?2、这首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同一时期多个作者的比较教具选择:幻灯片教学方法:学生探讨法教师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幻灯片,展示《示儿》)教师:这是谁的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教师:这是陆游85岁弥留之际写下的绝笔诗。

正如范仲淹所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位爱国诗人的情怀,陆游也不例外。

在陆游的诗中,几乎每一首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

今天,让我们再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他的爱国情怀吧!二、出示教学目标1、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2、以《书愤》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同主题的诗歌,理解南宋爱国志士的悲愤情怀;三、整体感知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

|3、自读,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

4、疑难解答。

5、学生范读,同学评价。

6、学生指导朗诵。

7、全体学生站起来齐读。

四、研读鉴赏1、读诗的首要任务是读懂诗的题目,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书愤:书写愤怒2、教师:作者为何而悲愤?请找出诗中相关的语句来分析。

(小组讨论五分钟)解析:①对投降派把持朝政的强烈愤慨(赏析第一联)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如此艰难。

(穿插写作背景——为什会如此艰难?见PPT)②对朝廷无能的强烈愤慨教师:宋朝一直打败仗吗?有没有值得骄傲的战役?当年瓜州渡口和大散关时,南宋将领击退金兵,取得战争胜利的场面,表明南宋人民有能力打胜仗,但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辉煌的过去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现状形成鲜明的讨论。

③壮志难酬的愤慨(赏析第二联)④报国无门,却早生华发,虚度年华的愤慨(赏析第三联)诗人空以骁勇善战的檀道济自比,虚度年华的愤慨,但空有满腔的热情,却无法施展抱负,早生华发,虚度年华的悲愤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书愤》导学案
花都区第一中学
刘端汇
【教学目标】
1、了解陆游及其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2、品味诗歌语言,感受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而又立誓报国的多重感情。

3、体会陆诗“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的特点。

【学习重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反复诵读【课时】一课时
【预习案】一、文学常识
阅读《三维设计》第81页的“知识链接·课文导读”部分,画出关键知识点,完成第82页的“基础知识·日积月累”部分的练习。

1、南宋爱国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

山阴人。

生当北宋危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2、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3、写作背景:《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探究案】
一、解题:《书愤》中“书”作何解释?“书愤”是要表达什么情感?明确:“书愤”者,书写胸中郁愤之情也。

二、翻译每一联,概括每联的内容。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翻译诗句: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我满满的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丧失地。

概括::“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翻译诗句:记得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

概括:“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名句赏析:“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明确: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两次战斗的胜利,具体记叙当年戍守御|
2
敌之事,写得英姿飒爽,气概不凡。

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表现手法:用典
翻译诗句:可惜我曾经以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

概括:“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思考:“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一联中“空”字用得最妙,请赏析。

明确:“我白白地认为自己是边防上的长城”,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

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
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产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和愤懑感。

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表现手法:用典。

翻译诗句: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收复汉室”的决心,他也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令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
概括:书”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三、探究题:晚年的诗人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是一个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满腔激愤的爱国诗人。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

艰者,难也。

“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

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

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训练案】(课后)
一、拓展练习
书愤(其二)①
陆游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②。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注】①本诗写于1197年,作者时年七十三,已退居山阴(今浙江绍兴)老家多年。

②的博:地名,在今四川省。

皋兰:县名,在今甘肃省。

| 3
1、颈联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5分)明确:塑造了一个不畏艰苦、胸怀壮志的将领形象。

(2分)诗人远离故土,戍边多年,其间从的博转战到皋兰,并不以之为苦,反而心有“壮图”,斗志昂扬。

(3分)
2、这首诗是如何通过对比来表达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6分)
明确:①前两联通过身心对比来表现诗人的奋争之情。

诗人两鬓苍苍,衰老发胖,但内心依旧赤热,迟暮之态与未老雄心形成对比,悲愤中流露出奋争的情怀。

(3分)
②后两联通过今昔对比来表现诗人的悲愤之情,诗人回想壮年豪迈的战斗经历,慨叹如今关河未安却只能袖手旁观,在今昔对比中表达出内心的悲愤。

(3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