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材的结构体系分析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 必修二新课改教材优化方案教师用书word 机械能守恒定律 动能和动能定理

 高中物理 必修二新课改教材优化方案教师用书word 机械能守恒定律 动能和动能定理

第3节 动能和动能定理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形成脉络1.知道动能的符号、单位和表达式,会根据动能的表达式计算物体的动能。

2.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导出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3.能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一、动能的表达式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表达式:E k =12 mv 2。

3.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制中都是焦耳。

这是因为1 kg(m/s)2=1 N ·m =1 J 。

4.动能是标量。

二、动能定理1.推导: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某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 的作用下发生了一段位移l ,速度由v 1增加到v 2。

则力F 做的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推导如下: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ma ,又由运动学公式得2al =v 22 -v 21 ,即l =v 22 -v 21 2a 。

把上面F 、l 的表达式代入W =Fl 得W ma (v 22 -v 21 )2a ,也就是W =12mv 22 -12 mv 21 。

2.内容: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3.公式:W =E k2-E k1,其中W 为合力做的功。

4.适用范围: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速度大的物体动能也大。

()(2)某物体的速度加倍,它的动能也加倍。

()(3)两质量相同的物体,动能相同,速度一定相同。

()(4)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速度改变,动能不变。

()(5)合外力做功不等于零,物体的动能一定变化。

()(6)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合外力做功一定不等于零。

()(7)物体的动能增加,合外力做正功。

()提示:(1)×(2)×(3)×(4)√(5)√(6)×(7)√2.(2021·淮南一中高二期中)在离地面高为H处竖直上抛一质量为m的物块,抛出时的速度为v0,当它落到地面时速度为v,重力加速度为g,则在此过程中物块克服空气阻力所做的功为()A.mgH+12mv2-12mv2B.12mv2-12mv2-mgHC.mgH-12mv2-12mv2D.mgH+12mv2-12mv2解析:选A。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材分析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一、新、旧教材章节结构对比原教材以“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结论为理论基础展开对动能、重力势能的探讨;新教材从追寻守恒量入手,在逐步了解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有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得出动能和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新教材增加“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但对结论不作要求。

二、对具体教材的分析1.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动能与动能定理的教学线索新教材没有采用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知识结论进行演绎的方式来讨论势能和动能,而是从重力做功的特点入手,讲授重力势能的意义及重力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再用相似的思维学习弹性势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动能表达式的探求,得出动能定理。

对功和能的关系的认识是通过个例渗透不断深入的,它比较符合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的逻辑。

2.动能表达式、动能定理知识的建立在探求动能的定量表达式时,动能表达式和动能定理是捆绑在一起讨论得出的,既不是根据动能表达式推导出动能定理,也不是根据动能定理推导出动能表达式。

而是根据功能关系的设想同时建立这两个知识,不会造成逻辑上的混乱。

3.新增加两节课文的教学目标“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和“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是新增加的两节课文,要把握这两节课的教学设计,需要分析它们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上“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不要求学生掌握探究的结论,但本课始终贯穿着“物体克服弹力所做的功等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增加量”这种认识,该认识是“重力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的延伸,也为下一个课题“外力功与物体动能关系”的学习进行了一次铺垫和渗透。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是寻求动能表达式的实验探究过程,下一节课“动能和动能定理”中的推导是寻求动能表达式的理论探究过程,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寻求到了动能的表达式,同时获得了功与物体动能变化关系的结论。

②过程与方法上“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一个理论探究课题,它让学生经历一次对“弹簧的弹性势能跟哪些物理量有关”的科学猜想过程;让学生经历一次关于变力做功的分析过程,把“一个变化过程的极短时间可以看为不变”的思想,从速度的变化迁移到力的变化;让学生经历一次用图象来处理变化过程的累积效果问题,把根据变速运动的v-t图象求位移的方法迁移为根据变力移动的F-l图象求变力的功;让学生经历一次根据理论探究的结果来概括物理结论的过程。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曲线运动教材分析课件(共51张PPT)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曲线运动教材分析课件(共51张PPT)
26
第1节 曲线运动
曲线运动的概念;曲线运动的方向;曲线运动的条件 演示实验
27
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打磨金属
掷链球
水滴飞溅 28
曲线运动的条件
29
30
31
小船过河
A
B
v船
v合
θ
v水
A
v合 v船
v船
v合
θ
θ
v水
θ
v船 v水
1.船头指向正对岸 2.船头偏向上游且v船>v水 3.若v船<v水,
渡河时间最短 当cosθ=v水/v船 时,
正 确 认 识 圆 周 运 动 的 Δv 至 此
已经有了相当基础,这里又作 了进一步强化
把对Δv方向的分析分为五步
骤,减小台阶,降低坡度
21
1.分别作出质点在A、B两点的速度矢量(长度一样)。
2.将vA的起点移到B,并保持vA的长度和方向不变。 3. 以vA的箭头端为起点, vB的箭头端为终点作矢量Δv。 4. Δv/Δt 是质点由A到B的平均加速度,Δv 的方向就是加速度
当船头与上游成(900
tmin=d/v船
航程最短Smin=d
航程为S=d/cosθ 渡河时间为 t=d/v船sinθ
-θ),
sinθ=v船/v水时 最短航程为 smin=d/sinθ
32
拉绳问题的分解
vA ?
θ
vA=v合 cosθ
v⊥ 垂直于绳方向的转动
v合 v∥
沿绳方向的运动
注意:1) v合即为船实际运动的速度 2)沿绳的方向上各点的速度大小相等
正 确 认 识 圆 周 运 动 的 Δv 至 此
已经有了相当基础,这里又作 了进一步强化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简介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简介

把运动的描 述与运动的 成因分清楚。
匀变速直线运动——数学演绎
(位移公式)
现行教材位移公式的处理
v s tv
v v v v0 v v 2
1 2 s vv0t at 0t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科学探究
(位移公式)
思考与讨论
一次课上,老师拿来了一位往届同学所做的“探究小车的 运动规律”的测量记录(见下表),表中“速度v”一行是这位 同学用某种方法(方法不详)得到的物体在0、1、2……5几个 位置的瞬时速度。原始的纸带没有保存。以下是关于这个问题 的讨论。
●说明重力势能的大小具有相
对性,势能属于系统所共有。
特点:重力做的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是学生第一 次接触到的功能关系的例子,功能关系的知识从 此开始渗透。
弹力与重力的变 化规律不一样,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弹性势能与重力 ——科学过程、理性思维 势能的表达式很 可能也不一样。
(1)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可能与哪几个物理量有关?
——科学过程、理性思维
橡皮筋法
重力法
通过改变力获得成倍数的功
通过改变位移获得变化的功
实验: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科学过程、理性思维
位移相同力不同 ——橡皮筋法 功的测量 实验 方案 设计 水平牵引
力相同位移不同 ——重力法
斜面下滑
打点计时器 速度测量
光电门
实验: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3-5
原子物理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编写思想
一、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二、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 三、做教师的好帮手
共同必修——物理1、物理2
注重力学基础性知识的学习。注 重概念的科学性,规律的准确性,理 论的严谨性,技能的规范性。注重实 验观察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培 养。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一、引言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中的《万有引力定律》一章,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这一章,学生将了解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本说课稿将以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讲解。

二、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这一章是在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的第八章,共包含两个部分,分别是:1.引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万有引力定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引力的基本概念、引力的产生原因以及万有引力定律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引力的认知。

三、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引力的概念,并能够解释引力的基本性质。

2.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和应用方法。

3.通过解题训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和应用。

2.引力和力学平衡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在准备上课之前,我已经准备好了以下教学素材:1.教学PPT:用于系统讲解引力的概念和维度分析。

2.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感受引力的产生和作用。

3.教学录像:为了更好地展示引力定律的应用,我准备了一段相关的教学录像。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引子通过展示一些脱离地球引力的现象,如宇航员在太空中漂浮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引力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认识引力在导入之后,我将使用教学PPT向学生介绍引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通过多个实例,让学生理解引力的产生原因,并解释为什么地球上的物体会受到引力的作用。

3. 实验演示接下来,我将进行一项简单的实验演示,通过悬挂一根绳子和一个重物,让学生亲自感受引力的存在和作用。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引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4. 万有引力定律的讲解在学生对引力有一定的认识之后,我将开始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

通过教学PPT的讲解,我会向学生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和表达式,并通过具体案例讲解如何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问题求解。

高中物理 教材分析—整体说明 新人教版

高中物理 教材分析—整体说明 新人教版

高中物理教材分析——整体说明《新课程标准》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促进可持续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和社会热点问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一)结构安排93年编写了一套试验教材,这套教材在结构上的主要变化是:一、将几何光学放在高一的开始,试图解决初高中台阶过大的问题;二、将机械波、电磁波、光波等波动的内容放在一起,组成一篇,以加强学生对波动知识的整体认识。

从试验的结果来看,对这种结构的变化,持赞成意见和反对意见的都有,后者更多,而且比例较大。

经过对试验情况的分析认为,以往高中教材结构上的安排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反馈的意见至少说明像前面所说的结构调整,在现阶段是不可行的。

因此这次教材编写,在没有成熟经验的情况下,基本上仍保持了原来教材大的框架结构。

以往,“力”放在开始学习,学生学习受力分析较为困难。

为了降低过高的台阶,教材特意作了处理,减缓了坡度。

在第一章只讲常见的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在学生了解了三种力的简单规律、接触了一点简单的受力分析、熟悉了一些方法之后,学习第二章运动学。

学生对矢量的分析和运算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了一定的进步之后,开始学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

第四章安排较为难一些的有关静力学中的受力分析。

这样就将学生搭好刚上高一就遇到的拦路虎“受力分析”,分散在力学的各个部分,降低高一开始时的难度。

(二) 两类课程的兼顾问题按照国家教委的意见,学习两类不同课程的学生在高一使用同样的教材,高二后再分开。

这样,高一教材的编写就要同时考虑两类学生的需要,处理好两类课程的兼顾问题。

教材无论在知识的要求还是在能力的要求上都要有所区别,有所不同。

为了体现这种弹性,在教材中通过增设栏目、小字补充等手段,将教学内容分为必学和选学。

必学内容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 也是全体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要求.选学内容不作考查, 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例如,在讲到环绕速度时,用小字介绍了黑洞的问题;增加了阅读材料的数量;每章后配有A、B两组练习题。

高中物理几本书新教材

高中物理几本书新教材

高中物理几本书新教材高中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选择适合的教材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

近年来,针对高中物理教学,出现了一些新的教材,那么这些新教材到底有哪些特点,值得我们去关注和选择呢?第一本新教材《高中物理必修一》以系统性、全面性和实用性为原则,以此为基本思路。

通过教材内容安排、教学活动设计和学习策略指导,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该教材涵盖了力学、热学、光学等多个物理领域的内容,内容生动易懂,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规律,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践操作性。

通过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内容安排,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该教材结构清晰,知识点深入浅出,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

第二本新教材《高中物理必修二》则主要涉及电学、磁学和现代物理等领域的内容。

该教材在内容设置和教学策略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前瞻性,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知识。

同时,该教材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研究活动,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最后一本新教材《高中物理选修》则是为那些对物理学有更深入了解和研究需求的学生而设计的。

该教材内容较为专业和深入,涵盖了量子力学、相对论、原子核物理等高阶物理领域的知识。

教材内容难度适中,既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案例分析,又具备一定的挑战性和拓展性,适合具备一定物理基础的学生学习和掌握。

通过该教材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物理学的前沿领域和研究方向,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为学生未来的科学研究和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上便是近年来出现的几本新高中物理教材的介绍,每本教材都有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特点,值得广大学生和教师去认真选择和学习。

希望学生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不断提高自己的物理学习水平和能力。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曲线运动教材分析 (共59张PPT)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曲线运动教材分析 (共59张PPT)
• (4)两个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 动可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是匀变速曲线 运动.当两个分运动的初速度的合速度方向,与两 分运动的合加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合运动 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否则,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17
.6.运动的分解是运动合成的逆过程
分解原则:根据运动的实际效 果分解或正交分解. (建议讲 拉船模型,旋转和收绳效果)
• (2)因为线速度大小不变,故弧长与对应时间的 比值不变,在数值上反映了瞬时速度的大小.匀速 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就是它的瞬时速度.
24
• 4.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25
3.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教学建议]
1.知道什么是抛体运动及做抛体运动的条件. 2.知道什么是平抛运动及平抛运动的特点、
条件. 3.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知道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 动,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4.培养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科学思想.
13
2• .包运括动位的移合、成速与度分、解加速度的合成与分
解,它们与力的合成与分解一样都遵 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由已知的分运动 求跟它们等效的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 成,则已知合运动求跟它等效的分运 动叫做运动的分解. • 研究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目的在于把 一些复杂的运动简化为比较简单的直 线运动,这样就可应用已经掌握的有 关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确定一些复杂 的曲线运动.
11
2.(第二单元)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 (一)在直角坐标系中研究蜡块的运动
1.建立直角坐标系 2.蜡块的位置 3.蜡块的运动轨迹
12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分6个层次进行 )
• 1.合运动与分运动 • 合运动就是物体的实际运动.一个运动又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材的结构体系分析——人教版必修二在原来老教材的基础有很多新的突破,主要从课程三维目标、教材内容、编写特点及体例以及当前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四个方面介绍必修二的结构体系。

一、课程三维目标课程三维目标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其所要达到的目标分别如下:1、知识与技能: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过程与方法: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

二、教材内容2.1章节安排2.1.1新教材内容整个人教版必修二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大章,分别是第五章曲线运动、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以及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附教材目录图片)。

每章所包括的内容分别是:第五章曲线运动1.曲线运动2.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3.抛体运动的规律4.实验:研究平抛运动5.圆周运动6.向心加速度7.向心力8.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1.行星的运动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3.万有引力定律4.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5.宇宙航行6.经典力学的局限性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1.追寻守恒量2.功3.功率4.重力势能5.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7.动能和动能定理8.机械能守恒定律9.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10.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2.1.2新旧教材对比对比新旧教材的每一章的安排,发现其有明显的不同,如下图所示:《必修1》研究了质点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和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来看,中间插入能量再回到曲线运动,显得比较生硬,而且学生在《必修1》中刚刚学习了力的分解与合成,这方面的基础有利于理解平抛运动中的问题,又与曲线运动相关。

对各种不同运动中速度的理解,又将丰富和深化对机械能的理解。

所以新教材先安排曲线运动,学完了运动,再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最后综合力与运动,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

如此安排更符合知识内在的逻辑性,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1.2.1小节顺序变化1、原第三节《平抛物体的运动》改成了《探究平抛物体运动的规律》和《抛体运动的规律》二节;2、原第四节《匀速圆周运动》改成第五节的《圆周运动》;3、原第五节《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改成了第6节的《向心加速度》和第7节的《向心力》;4、原第6节《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和第7节的《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改成了第8节的《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2.1.2.2教材变化的意图分析1、“探究平抛物体运动的规律”是探究性的学生实验,从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变而来,所以看起来增加了一节内容,其实总课时数是没增加的,新教材这样处理,教学理念变化很大,实验功能和教学线索截然不同。

“抛体运动的规律”的处理,第一,较注重体现抛体运动的普遍规律,而不仅仅是具体的平抛运动的解题方法。

第二,较注重跟数学学科的横向联系,把数学中的学习内容及其术语跟物理学融合起来。

第三,拓展到斜抛运动,但应用的要求不高。

2、第一,明确引入了平均和瞬时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概念,用到了极限的思想,明显提高了数学上的要求,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也不象以住那样仅限于匀速圆周运动。

第二“转速”也是归类于研究一般的圆周运动的概念,只有“周期”这概念才在匀速圆周运动中提出的,比较严谨,规范。

3、第一,构建向心加速度合理的知识结构,充分体现“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这一本质含义。

第二,努力突破用极限思想推导向心加速度的困难;教材采用了“抓住要害,放慢过程,降低级阶,化解难点”的策略。

第三,加强了向心力概念的教学,用牛顿第二定律引出向心力的概念就顺理成章了。

4、第一,以前二课时,时间很浪费,目前增加了“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才一课时;第二,原来的题目有问题,拱桥问题是非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现在写成“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更合理;第三,章节在此有所压缩,保证总章节变化不大。

2.1.2.3新、旧教材内容比较(一)追寻守恒量1、能量的概念是在人类追寻“运动中的守恒量是什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能量概念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这是一个守恒量。

守恒关系是自然界中十分重要的关系,从中学开始加强学生对守恒关系的认识是有益的。

因为它“是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根据这种认识,本书把守恒思想的提出放到了具体的概念之前,即从追寻守恒时出发引入能量概念,并把这种物理思想渗透在能量学习的全过程中,这既是学科教学的需要,跟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也是吻合的。

引入本节内容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树立能源观点,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也为了使整章知识的结构更顺畅。

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中,如果能帮助学生学会通过一般的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的方法,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形式中,达到开阔思路、锤炼能力的目的就可以了。

因此,本节课采用结合实验进行讨论教学的方法比较合适,但要课前要进行精心的准备。

(二)功1、这节内容光从知识的角度来看跟旧教材相比没什么变化,只是跟生产和生活的联系结合得紧密一些而已,生活化的插图使课程生活化的味道更浓了。

2、变力做功删去了旧教材作为阅读材料的“变力的功”。

但作为能力培养的途径,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通道,或给学生留一个思维的窗口,以达到开阔学生视野的目的。

3、功和功率的内容学生比较熟悉,要尽可能“旧课新上”,适当地赋以这块内容以研究性的味道。

4、不要刻意进行做功问题的习题训练,功的概念、功的计算问题要通过后续内容的学习中逐步加深,是一个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功率1、新教材提出了额定功率的概念。

2、与生活中的汽车换档等问题挂钩,生活化的程度提高了,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新教材删去了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的问题,这是由于这种情景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千万不要再去补充这样的习题,以免人为地加重学生的负担。

4、教学中,要结合实际问题解决,理解公式P=FV的物理意义。

例如,可以通过引入汽车通过换低档获得较大的牵引力,换高档获得较大的速度;测量人在某种运动或劳动中的功率等实例的分析,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重力势能1、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贯穿于教材编排的整个主线中,但这种思路到这节内容时才正式登台亮相。

2、重力的功比旧教材介绍得具体多了,重力势能的引入铺垫得足够到位了。

到这时,重力势能也已呼之欲出了。

3、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渗透在其中,也是通过语言表达的形式以“心照不宣”的途径作为一条暗线出现的。

在初中《科学》教科书中,十分突出功和能的关系,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物理教科书中没有明确给出“功是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而是在探究重力做功、探究弹簧的拉力做功和探究与物体的速度变化关系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和提升这一思想的。

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功能关系这条主线,突出功与能量变化的因果关系和数量关系。

采用这种方法来处理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从知识的生成方面来看,也是比较和谐的。

(五)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1、科学探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行为,变求知为已知。

其中是否采用实验的方式,不是问题的本质特征。

教材中,关于弹性势能表达式的探究过程中,尽管没有采用实验的方法,教材中探究性思路的设计却体现得很好。

2、弹性势能在新教材中单立一节后,更强化了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的思想。

使学生明确这既是一种教学思路,更是一种考虑问题的途径,也是一种科学思想之路,因而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研究方法是非常有益的。

3、在教学中要展示清楚建立弹性势能概念的思路。

(六)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1、增加这么一节教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贯彻新课程重在体验与感受的教育理念。

2、进一步强化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的教学思想。

3、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4、本节与“动能和动能定理”一起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课题,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会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5、这节内容,教材的处理中,只是为下一节“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理论推导奠定一个认识基础,并没有直接给出动能定理。

但是,没有动能定理,又不能完整叙述功与速度、功与速度的变化、功与速度二次方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把握。

(七)动能和动能定理1、尽管动能和动能定理这节内容新、旧教材相比变化甚少,但将排序调整后,从科学素养教育的角度来看意义却完全不同了。

新教材中,它是作为“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的又一个实例的形式出现的,使学生又经历了一次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不断地探究经历中,获得发情感的体验和知识的丰富。

而旧教材中,动能定理却更多的是以作为统帅后续内容的面貌出现的,其探究性功能是被大大地削弱了。

2、动能和动能定理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了一个例题,但例题所反映的物理情景不够宽广,还须补充用动能定理来处理变力做功和物体在曲线运动中的做功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八)机械能守恒定律1、新、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了许多进行知识铺垫的生活中的实例,生活化气息大大提高了,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要积极地利用好这些素材,也可以考虑选择一些视频材料,引入一些实验,帮助学生通过形象思维的方式更好地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2、在得出机械守恒定律时,新、旧教材相比,新教材中没有涉及到EP和EK的具体表达式,因而更具普遍意义,更具一般性,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更有好处。

(九)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1、新教材中把旧教材中的学生实验移到教学内容中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具体授课时,要尽可能增强实验中的探究性。

最好先通过问题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在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选择、实验的操作步骤、数据处理和减少实验误差等方面形成一定的印象后,再放手让学生实验,以达到有效探究的目的。

2、在这节内容的处理中,与旧教材相比,在实验方法上作了改进。

首先,实验要求用天平测出重物的质量,以便计算重物的动能和势能改变量的数值。

其次,在测量点的选择上,并不要求起始点的速度为零。

因此,在选择纸带时,第一、二点间的距离是否接近2mm、第一个点是否清晰也就无关紧要了。

3、在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方法测瞬时速度时,要让学生弄清楚其中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