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2》编写说明与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教科版《物理·必修2》编写意图与教学说明

教科版《物理·必修2》编写意图与教学说明

理 1、物理 2 全部内容的总结 , 》《 》 也是高中力学 内容
的总结 , 引人 现代物 理 的初 步知 识 . 再 12 《 . 物理 2 块教 材 的特点 》模 在《 物理 2 块 教材 的编 写 中 , 》模 可从 以下 几 方 面体 现这 本教 材 的特点 .
() 1 设计 多种 探究 活动
述 , 明一个 伟大 的科 学 发现 不是 灵 机一动 的产 物 , 表 也不 是个 别科 学 家孤 立奋 斗 的结果 . ( ) 展科 学思 维能 力 4发
质运动的关系以及力 的分解 与合成 . 后者 有利 于理
解抛 体 运动 中运 动 的分 解 与 合 成 . 了各 种不 同运 学 动 形式 , 富 了对速 度的 理解 , 丰 将深 化 对机 械能 的感 悟. 最后 , 以经典 力学 的成 就 与局 限性 , 作为 高 中《 物
11 《 . 物理 2 》模块 教材 的结 构
的形成 提供 表象 , 为思维 的 展 开提 供 材 料 .物理 2 《 》 教 材 中几乎 每一 节 都 进 行 了情 景 的创 设 . 样 的设 这
计, 不仅使教材变得 图文并茂、 生动活泼 , 而且是 因
为“ 思维 与 学 习只有 在特 定 的情 景 中才有 意义 . 所有 的思维 、 习和认 知 都是 处在 特定 的 情景 脉络 中 的 , 学 不 存在 非情 景化 的学 习” . ( ) 示物 理发 展 脉络 3展
“ 释” 问题 的提 出 , 是 为 了对 学 生 的思 维 起 “ 注 , 都 点 拨”的作 用 , 对 问题 的 探 索 引 导学 生 走 向科 学 的 从 思维 方式 , 启迪 学 生 的 问题 意识 , 养学 生 的创新精 培
一 一

普通高中物理(新教材)必修第二册教材介绍

普通高中物理(新教材)必修第二册教材介绍

2017年版课程标准
2. 曲线运动与万有引力定律 4.通过史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 现 过程。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认识发现万 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认识科学定律对 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5.会计算人造地球卫星的环绕速度。 知 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3. 牛顿力学的局限性与相对论初步 1.知道牛顿力学的局限性,体会人类 对 自然界的探索是不断深入的。
根据课程标准“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匀速圆周运动 向心力大小与半径、角速度、质量的关系”的要求,把“ 向心力”放在“向心加速度”之前。
04 第六章 圆周运动:概述
物理观念
• 拓展对机械运动的认识 • 通过认识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条件,丰富对运动与力
的 关系的认识 • 形成从运动与相互作用两个角度分析分析机械运动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也是一门崇尚理性、遵循逻辑推
理的理论科学。由于物质世界纷繁复杂,有限的实验和观察难以 完全揭示其背后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因此,在依赖先进的科 学装置的同时,物理学的发展也必须借助于强有力的数学工具和
大型计算技术,以及深刻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非理性思 维成分
第2节 万有引力定律
第1节 曲线运动
重视学生体验
第1节 曲线运动
不仅关注推理的结论,更重视推理的过程
实验事实:旋转砂轮上的火星、旋转雨伞上的水 滴,都沿圆周切线飞出
归纳推理:做曲线运动物体在某点的速度方向, 在曲线该点切线方向上
以上归纳推理过程合理吗?
事实:旋转砂轮上的火星、投掷出的链球,都沿圆周切线飞出
猜想:因圆周运动速度方向与圆相切,曲线运动速度方向或跟曲线相切
• 精选素材进行STSE教育
03 第五章 抛体运动:具体说明

高中物理必修二说课稿

高中物理必修二说课稿

高中物理必修二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为高中物理必修二的内容,是基础物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必修二主要涉及力学、电学、光学和现代物理四大模块。

其中,力学是整个高中物理的核心,而本文所涉及的力学部分,更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理解物理现象、培养科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和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 内容承上启下:本文在前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后续学习电学、光学和现代物理打下坚实基础。

2. 知识体系完善: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力学中的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基本力,以及物体的运动规律,使学生对力学知识体系有更全面的了解。

3. 方法论培养: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1. 力的基本概念: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 物体的运动规律: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匀加速运动等。

3. 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三定律。

4. 动能、势能、机械能及其转化。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学基本概念,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匀加速运动等。

(3)掌握牛顿三定律,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4)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及其转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2)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社会责任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力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2)物体的运动规律。

(3)力与运动的关系。

(4)能量及其转化。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运用牛顿三定律。

(2)解决实际问题时,对运动规律的灵活运用。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和练习。

必修2教材编写思路及实验教学意见

必修2教材编写思路及实验教学意见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②教材及必修模块物理实验分析第一部分:必修2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1. 新、旧教材章节结构比照·新教材从追寻守恒量入手,在逐步了解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有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得出动能和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新教材增加“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但对结论不作要求。

2. 对具体教材的分析〔1〕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动能与动能定理的教学线索新教材没有采用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知识结论进行演绎的方式来讨论势能和动能,而是从重力做功的特点入手,讲授重力势能的意义及重力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再用相似的思维学习弹性势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动能表达式的探求,得出动能定理。

对功和能的关系的认识是通过个例渗透不断深入的,它比较符合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的逻辑。

〔2〕动能表达式、动能定理知识的建立在探求动能的定量表达式时,动能表达式和动能定理是捆绑在一起讨论得出的,既不是根据动能表达式推导出动能定理,也不是根据动能定理推导出动能表达式。

而是根据功能关系的设想同时建立这两个知识,不会造成逻辑上的混乱。

〔3〕新增加两节课文的教学目标“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和“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是新增加的两节课文,要把握这两节课的教学设计,需要分析它们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上“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不要求学生掌握探究的结论,但本课始终贯穿着“物体克服弹力所做的功等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增加量”这种认识,该认识是“重力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的延伸,也为下一个课题“外力功与物体动能关系”的学习进行了一次铺垫和渗透。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是寻求动能表达式的实验探究过程,下一节课“动能和动能定理”中的推导是寻求动能表达式的理论探究过程,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寻求到了动能的表达式,同时获得了功与物体动能变化关系的结论。

②过程与方法上“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一个理论探究课题,它让学生经历一次对“弹簧的弹性势能跟哪些物理量有关”的科学猜想过程;让学生经历一次关于变力做功的分析过程,把“一个变化过程的极短时间可以看为不变”的思想,从速度的变化迁移到力的变化;让学生经历一次用图象来处理变化过程的累积效果问题,把根据变速运动的v-t图象求位移的方法迁移为根据变力移动的F-l图象求变力的功;让学生经历一次根据理论探究的结果来概括物理结论的过程。

高中物理教案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教案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教案教材分析
一、教材概述
本节课将使用教材《高中物理第二册》,该教材是按照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编写,内容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模块,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教材之一。

本节课将着重讲解光学部分中的光的全反射现象。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光的全反射的定义、原理和条件。

2.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掌握光的全反射的应用。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光学知识的兴趣,激发思维,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光的全反射的定义、原理和条件。

2. 教学难点:光的全反射的应用案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
1.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光的全反射现象,引起学生兴趣。

2. 讲授法:教师简要介绍光的全反射的定义、原理和条件。

3. 实验法: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光的全反射现象。

4.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光的全反射的应用案例,激发思维。

五、教学内容安排
1. 光的全反射的定义和原理讲解。

2. 实验演示光的全反射现象。

3. 光的全反射的条件。

4. 光的全反射的应用案例分析。

5. 总结讨论。

六、教学评估
1. 教师自评: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和反馈意见,评估教学效果。

2. 学生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实验结果,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

3. 教学反馈: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做出改进。

七、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高中物理第二册》
2. 实验装置和道具
3. 讲义、课件
4. 实验记录表
以上为教案教材分析范本,供参考。

2024年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全册教学课件

2024年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全册教学课件

2024年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全册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掌握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运动规律,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及其原因。

2.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运用定律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3. 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理解天体运动的规律,掌握航天基本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曲线运动的运动规律、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教学重点: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小车、滑轮、砝码等)。

学具:物理课本、笔记本、文具、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运动员百米冲刺、行星运动等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及其原因。

2. 例题讲解:针对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教学内容,精选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验演示:进行直线运动、力的作用等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物理现象。

5. 知识拓展:介绍物理学家、航天发展史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高中物理必修二全册教学课件2. 目录:第一章至第六章3. 各章节核心知识点、公式、定律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直线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公式推导。

(2)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题。

(3)曲线运动的运动规律分析。

(4)万有引力定律的计算题。

2. 答案:详细解答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物理书籍、网站、科普视频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

同时,组织物理竞赛、科普讲座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实验演示的安排与操作4.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条理性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解答的详细性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直线运动是基础,曲线运动是深入,需要重点讲解曲线运动的条件、特点以及运动规律,如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切向加速度等。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5篇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5篇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5篇教案能够呈现出老师在备课中的思维过程,并且显示出老师对课标、教材、同学的理解和把握的水平以及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组织教学活动的力量。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模板5篇,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篇1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理解平抛运动是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运动,其水平方向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为自由落体运动.2.了解斜抛运动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迁移应用.过程与方法会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答相关问题,以数学中的抛物线方程及图象为工具建立物理模型,理解抛体运动的规律及处理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进展,培育空间想象力量和数学计算力量以及学问方法的应用力量.2.领会抛体运动的对称与和谐,培育对科学的奇怪心和求知欲.教学重难点1.知道什么是抛体运动,什么是平抛运动.知道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2.用运动的分解、合成结合牛顿运动定律讨论抛体运动的特点,知道平抛运动可分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3.能应用平抛运动的规律沟通争论并解决实际问题.在得出平抛运动规律的基础上进而分析斜抛运动.把握讨论抛体运动的一般方法.教学过程一、抛体运动探究沟通:体育运动中投掷的链球、铅球、铁饼、标枪等(如图所示),都可以看做是抛体运动吗?都可以看成是平抛运动吗?1.基本学问(1)定义以肯定的速度将物体抛出,物体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2)平抛运动初速度沿水平方向的抛体运动.(3)平抛运动的特点①初速度沿水平方向.②只受重力作用.2.思索推断(1)水平抛出的物体所做的运动就是平抛运动.(×)(2)平抛运动中要考虑空气阻力的作用.(×)(3)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与重力垂直.(√)二、平抛运动的速度1.基本学问将物体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由于物体只受重力作用,t时刻的速度为:(1)水平方向:=v0.(2)竖直方向:vy=gt.(4)速度变化特点:由于平抛运动的物体只受重力作用,所以其加速度恒为g,因此在平抛运动中速度的变化量Δv=gΔt,由于g是常量,所以任意两个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方向竖直向下,即任意两个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相同,如图所示.2.思索推断(1)平抛运动的物体初速度越大,下落得越快.(×)(2)做平抛运动的物体下落时,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越来越大.(√)(3)假如下落时间较长,平抛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方向变为竖直方向.(×)3.探究沟通平抛运动中,竖直方向的分速度vy=gt,除该公式外,还有求vy的公式吗?【提示】由于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所以例:关于平抛物体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做平抛运动的物体,速度和加速度都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B.做平抛运动的物体仅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加速度保持不变C.平抛物体的运动是匀变速运动D.平抛物体的运动是变加速运动【答案】BC三、平抛运动的位移1.基本学问将物体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经时间t物体的位移为:2.思索推断(1)平抛运动合位移的方向与合速度的方向全都.(×)(2)平抛运动合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路程.(×)(3)平抛运动中,初速度越大,落地时间越长.(×)3.探究沟通飞机向某灾区投放救灾物资,要使物资精确落到指定地点,是飞到目标正上方投放,还是提前投放?【提示】物资离开飞机前具有与飞机相同的水平方向的速度,当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它们仍旧要保持原有的水平向前的运动速度,另外,物资又受到重力作用,于是物资一方面在水平方向向前运动,另一方面对下加速运动,因此,只有提前投放,才能使物资精确落到指定地方.4.小结:平抛运动的特点1.速度特点:平抛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断变化,故它是变速运动.2.轨迹特点:平抛运动的运动轨迹是曲线,故它是曲线运动.3.加速度特点:平抛运动的加速度为自由落体加速度,恒定不变,故它是匀变速运动.综上所述,平抛运动的性质为匀变速曲线运动.例:关于平抛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B.平抛运动是变加速运动C.任意两段时间内加速度相同D.任意两段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相同【答案】ACD四、平抛运动的讨论方法和规律【问题导思】1.如何讨论平抛运动比较简洁?2.平抛运动的合速度、合位移怎么求出?3.试推导平抛运动的轨迹方程.1.平抛运动的讨论方法(1)由于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速度、位移的方向时刻发生变化,无法直接应用运动学公式,因此讨论平抛运动问题时采纳运动分解的方法.(2)平抛运动一般分解为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和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2.平抛运动的规律(1)分运动五、平抛运动的几个重要推论【问题导思】1.平抛运动的飞行时间与初速度有关吗?2.平抛运动的落地速度打算于哪些因素?3.平抛运动的速度偏向角与位移偏向角间的关系如何?1.平抛运动的时间A.tan φ=sin θB.tan φ=cos θC.tan φ=tan θD.tan φ=2tan θ【答案】 D六、平抛运动的临界问题例:如图所示,女排竞赛时,排球场总长为18 m,设球网高度为2 m,运动员站在网前3 m处正对球网跳起将球水平击出.若击球的高度为2.5 m,为使球既不触网又不越界,求球的速度范围.2.思索推断(1)斜抛运动和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做的都是自由落体运动.(×)(2)斜抛运动和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做的都是匀速直线运动.(√)(3)斜抛运动和平抛运动的加速度相同.(√)3.探究沟通对斜上抛运动,有一个最高点,该点的速度是零吗?为什么【提示】在斜上抛运动的最高点,竖直分速度为零.水平分速度等于v0cos θ.故该点的速度v=v0cosθ.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篇2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道平抛运动的定义及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2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2


【案例】曲线运动
3.理论探究:从割线 到切线的变化过程的 分析。 4.实验探究:曲线运 动的条件。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 教材旁批的提示问题 做出猜想,再进行实 验。

【案例】曲线运动

结论得出后, 就两个实例进 行交流和讨论。
【案例】平抛运动的实验探究

前面已经介绍了平抛运动探 究的整体思路,这里再介绍 一下其中的实验探究部分。 1.准备:通过观察讨论提出 猜想; 2.观察平抛竖落的实验:在 同一高度,不同的路径,但 同时落地;改变平抛速度, 仍然同时落地;改变高度, 仍同时落地。
案例评析




案例的设计贯穿科学探究和认知建构的思想, 力求突出本质特征,而不在意探究的形式,也 没有千篇一律的程序。 关注外在活动(观察实验)与内在活动(思考 与理论分析)的结合,以交流和讨论为结合点。 重视实验,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各类、各 层次实验结合。 关注过程设计的结构性思考。
【案例】探究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必修1中运动类型局限于直线运动,研究 的思路是先研究运动学问题再研究动力 学问题。 但不意味对其他类型的运动都要按常规 思路(例如对振动问题的思路就与其相 反),必修1所学知识已经为下面思路的 变化提供了准备,创造了可能性。
看一看“平抛运动”的研究思 路



观察思考:猜想平抛运动的特点。 实验探究:验证猜想。 理论探究:为什么可以做这样的分解? 建立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方程。 可以看出,在对平抛运动规律研究 时,介入了动力学规律的思考和应用。
对匀速圆周运动结构设计的思考


如果先建立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学生缺 少实践经验的感受,也很难用实验的方 法来研究。 对于向心加速度的理论探究,回避不了 矢量方向变化中的极限问题,从而加大 了学习的抽象程度和理解难度,这对大 多数学生,不是一个好的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2》编写说明与教材分析本文试就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2》的编写修订作简要说明,并逐节对教材进行分析,希望对实际教学有所帮助。

一、整体结构《课程标准》指出:在必修2模块中,“学生将通过机械能、曲线运动的规律和万有引力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体会高中物理课的特点和学习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为后续模块的选择做准备。

”为此,教科版《必修2》将该模块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五章来展开:第一章“抛体运动”;第二章“匀速圆周运动”;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第四章“机械能和能源”;第五章“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作出上述安排,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1.将“抛体运动”、“圆周运动”与“万有引力”前移,有利于体现教材的逻辑联系。

对照《课程标准》必修2的内容安排:一、“机械能和能源”;二、“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三、“经典力学的成功与局限性”(含“万有引力”)。

教科版《必修2》是将“抛体运动”、“圆周运动”与“万有引力”放在了“机械能和能源”之前。

《必修1》模块主要是两块内容: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研究的内容主要是质点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力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和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来看,中间插入能量再回到曲线运动,显得比较生硬,而且学生在《必修1》中刚刚学习了力的分解与合成,这方面的基础有利于理解抛体运动中的运动合成与分解。

而万有引力定律也涉及了力与运动的问题,又与曲线运动相关。

学完了运动,对各种不同运动中速度的理解,又将丰富和深化对机械能的理解。

2.将“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后移,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总结拓展。

对照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含“经典力学的局限性”);第七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教科版《必修2》是将“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单独列为一章,而且放在了教材的最后。

最后以“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作为高中物理必修1和必修2模块全部内容的一个总结,也是对力学内容学习的一个总结,可以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经典力学。

“了解相对论”与“初识量子论”两节选学内容的安排,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教材特色教科版《必修2》教材的编写,力争体现以下特色:1.重视情景创设物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学会从物理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以及学好物理的愿望。

为使学生较容易地进入状态,也便于教师解决备课时经常遇到的如何引入新课的问题,全书安排了大量的情景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类:(1)以图片创设情境例如:“曲线运动”图1-1-2形形色色的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图2-1-1圆周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图2-1-5闹钟与手表之争;“势能”图4-3-1吊起的重物具有重力势能、图4-3-2高处的石头具有重力势能、图4-3-3被拦在高处的水具有重力势能;“动能动能定理”图4-4-1与动能有关的现象;“机械能守恒定律”图4-5-2研究动能和势能的转化等。

(2)以问题创设情景例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对渡河问题的思考;“平抛运动”对滑翔机投送礼物的讨论;“功”对几种不同的做功过程及能量变化的思考;“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对运动员投掷标枪过程中做功及能量转化的讨论等。

(3)以活动创设情境例如:“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感受向心力等。

(4)以导言创设情境例如:“圆周运动与人类文明”的导言;“天体运动”的导言;“万有引力定律”的导言;“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的导言;“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的导言;“功率”的导言;“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的导言等。

2.突出科学探究“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这是《课程标准》规定的一项课程总目标。

教科版《必修2》教材突出科学研究,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技能的同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为使学生能经历探究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文中设置了“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栏目。

(1)实验探究《课程标准》所说的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要素.这类探究活动以科学实验为主要形式,我们称之为“实验探究”。

教材设置的“实验探究”有:研究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研究曲线运动的条件、比较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研究斜抛运动、探究向心力的大小F与质量m、角速度ω和半径r之间的关系、研究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教材还设置了如下“学生实验”:研究平抛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另外,教材设置的“活动”栏目中,也有不少实验探究内容。

如:运动的合成实验、感受向心力、研究合外力做功和动能变化的关系等。

(2)理论探究除实验探究外,也有不少探究活动则是属于纯理论性的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思考与讨论、推理与论证、检验与评估、应用与实践、交流与合作”七个要素,我们称之为“理论探究”。

教材设置的“理论探究”有: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平抛运动的分解、抛体运动中物体的机械能转化。

另外,教材设置的“活动”、“讨论交流”、“观察与思考”栏目中,也有不少理论探究的内容。

如:如何估测地球平均密度的活动、研究重力做功与路径是否有关的交流讨论、对小船渡河同时参与了两个运动的观察与思考等。

3.注重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能尝试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这些,都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具体目标。

教科版《必修2》无论在教学内容、习题选编与课外拓展中,都对生活、生产及科研方面的实际问题给予了较多的关注。

(1)教学内容教科版《必修2》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紧密联系实际问题,作为引入课题的情景、研究问题的载体和物理知识的应用。

①引入课题的情景。

例如:以形形色色的曲线运动实例引入“曲线运动”;以常见的圆周运动实例引入“圆周运动”;以“闹钟与手表之争”这一实际问题引入角速度概念;以“惊涛拍岸”、“龙卷风”等自然现象引入动能概念等。

②研究问题的载体。

例如:以“小船渡河”实例研究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以“运动员沿斜坡滑雪”实例研究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及合力的功;以“汽车过拱形桥”、“旋转秋千”、“火车转弯”等实例为载体分析圆周运动;以“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例”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等。

③物理知识的应用。

例如:以“神舟”五号飞船的绕地运动为背景,求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以“预言彗星回归”、“预言未知星体”、“计算天体质量”等实例讲述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应用动能定理计算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最小间距;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讨论轻轨站台设置坡度的原因等。

(2)习题选编在课后练习与章末习题的编制中,我们尽量摆脱传统的“抽象思辨”式的习题编制方式,尽可能多地选择有真实物理现象和实际科技背景,与现实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相联系的问题,也注意到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①联系生活实际。

例如:第4页第3题画出伞边雨滴撒开后的俯视轨迹;第7页第2题对三峡库区船只航行的讨论;第12页第2题涉及汽车飞跃黄河问题;第18页第2题和第5题分别以飞机投放救援物资和汽车特技表演为素材;第23页第4题涉及自行车中的圆周运动;第29页第1题涉及旋转餐厅中顾客对向心力的感受;第40页第2题涉及200m赛跑和“魔盘”游戏;第67页第4题对弹簧门弹簧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变化的讨论;第80页第5题要求撰写停电对生活影响的短文;第82页第5题、第9题分别涉及“蹦极”和跳高运动等。

②联系生产实际。

例如:第35页第4题涉及工厂中行车的运行;第63页第1题、第82页第8题则均以起重机起吊货物为背景等。

③联系科研实际。

例如:第48页第2题涉及大、小麦哲伦云间引力的计算;第51页中的4道题分别涉及地球、太阳、海王星和月球质量的计算;第54页第1题涉及太空实验室,第4、5、6题均涉及人造地球卫星;第56页第7题关于“人造环月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新闻真实性的论证;第71页第1题涉及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 号等。

(3)课外拓展教科版《必修2》的课外拓展内容大多安排在“发展空间”栏目,有课外阅览、问题讨论、物理在线、实验室等子栏目,其间设置了不少实际问题。

①课外阅览。

例如:第4页“香蕉球”成因探秘;第48页卡文迪许测定引力常量的实验;第54页地球同步卫星;第80页永动机不可能实现等。

②问题讨论。

例如:第12页探究排球运动中沿水平方向近网扣球的最大速度等。

③物理在线。

例如:第16页查阅武器发射方式;第35页查阅公路、铁路弯道路面设计资料;第55页查阅世界与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历史和前景等。

④实验室。

例如:第24页观察解释自行车轮高速旋转时的现象;第35页感受“水流星”;第51页估测太阳的密度;第64页估测“引体向上”的平均功率;第67页估测人在水平路面上行走时克服重力做功的功率;第71页估测手上抛石块所做的功;第75页粗测压笔的小帽时其内部弹簧弹性势能的增加量等。

4.渗透人文精神《课程标准》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的三维目标。

教科版《必修2》在凸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例如:第9页介绍了早在300多年前伽利略就曾研究过平抛运动;第42页介绍了哥白尼的“日心说”;第43页介绍了第谷与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观察和研究;第44页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万有引力定律”一节介绍了牛顿等科学家对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所作的贡献,介绍了卡文迪许对引力常量的测定;“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一节介绍了历史上对哈雷彗星回归的预言,以及天王星、海王星的发现;第52页提到早在1895年,俄国宇航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在一篇名为《天地幻想和全球引力效应》的论文中,率先提出了制造人造地球卫星的设想等。

这对于学生确立科学的唯物史观,学习科学家百折不挠的探究精神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都将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2)关注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例如,我们在第二章“匀速圆周运动”中专门安排了一节选学内容“圆周运动与人类文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