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民间艺术
闽南七夕节的民间活动

闽南七夕节的民间活动七夕节,也称为“牛郎织女节”或“乞巧节”,是中国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
在中国,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都会庆祝这个节日。
在中国南方的闽南地区,七夕节也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闽南七夕节的民间活动吧。
一、纸鹤传情在闽南地区,人们会在七夕节当天做出许多精美的纸鹤,然后将纸鹤放进纸笼中,在水泉边或河流中漂流,借助水流传递祝福。
闽南人喜欢用纸鹤来表达爱情和心愿。
此举源于闽南的传统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的美好祝愿,也增加了浪漫色彩。
二、台湾烟火大会除了纸鹤,台湾烟火大会也是闽南七夕节不可缺少的民俗活动。
在台湾,每年的七夕节都有各种大型烟火表演,星光闪烁的夜空被炸出了美轮美奂的花火图案。
这些烟花表演的背后,是闽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对七夕节这一美好传统的珍视。
三、赏花灯花灯在闽南七夕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活动。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黄昏的时候,闽南人会点亮花灯,花灯里面放置着插着各种礼品的红包、花糕、糖果、花篮等等,富含美意,也是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花灯的种类也很多,有葫芦灯、纸糊灯、竹编灯、花卉灯、龙头灯等多种款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葫芦灯了。
四、水果售卖闽南人在七夕节这一天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习俗,就是在街头巷尾铺设书桌上售卖各种水果。
这些水果不仅新鲜可口,而且还富有别样的文化内涵。
人们会根据不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而挑选不同的水果摆放。
比如龙眼代表着“明眸皓齿”,柚子代表着“平步青云”,西瓜代表着“鲤跃龙门”。
五、歌舞表演在闽南的七夕节里,舞龙舞狮、花灯、歌舞表演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都会进行。
闽南的歌舞表演又称闽南戏,是闽南地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地方戏剧形式,讲究吉祥、美好的主题。
在闽南七夕节这一天,人们会纷纷参加这些歌舞表演活动,共同庆祝这个美好的节日。
闽南七夕节的民间活动丰富多彩,不仅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更寓意深刻、极具美感。
这些习俗和传统在闽南地区代代相传,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中不断汲取新的活力。
闽南童谣介绍

闽南童谣介绍
闽南童谣是福建省南部地区,特别是泉州、厦门、漳州等地的民间儿童歌谣。
这些歌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反映儿童生活乐趣的歌谣,也有寓教于乐的道德教育歌谣,还有描绘自然风光和表达对家乡热爱的歌谣。
闽南童谣的语言生动活泼,旋律优美动听,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它们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富有节奏感的韵律,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
这些歌谣不仅富有娱乐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精神食粮。
闽南童谣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们是研究福建南部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同时,闽南童谣也是闽南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传承了闽南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的闽南童谣正在逐渐被遗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加大对闽南童谣的研究和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闽南童谣的魅力。
总的来说,闽南童谣是福建南部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闽南的元宵节风俗作文

闽南的元宵节风俗作文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元夕,是农历正月十五的传统节日,放在了整个春节期间的尾声,是中国春节的最后一个热闹的节日。
闽南地区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区域,自然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元宵节风俗,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闽南的元宵节风俗。
一、元宵灯会元宵节最有特色的当然是元宵灯会了。
在闽南,元宵节期间的灯会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元宵灯会在闽南的各个地方都有举办,但以福州市的灯会最有名。
福州的元宵灯会始于宋朝,当时的灯会规模就非常宏大,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观赏。
元宵节期间,福州的街头巷尾都会挂起灯笼,各种各样的造型和颜色,绚丽多彩的让人眼花缭乱,仿佛置身于一个仙境之中。
灯会当中最有名的要数“鸟笼灯”了,它是福州元宵节的独特灯饰,人们用竹子编织一个巨大的鸟笼,再在鸟笼内放上米粉灯,煞是好看。
此外,福州的元宵节还有猜灯谜的活动,每个灯笼都会挂上一个灯谜,能够猜对的人就能得到奖品,非常有趣。
二、元宵之夜吃汤圆元宵节不仅仅是一个欣赏灯会的节日,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那就是吃汤圆。
在闽南,元宵节当晚的晚餐必定是汤圆,人们将汤圆煮熟后端上桌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这一美味的传统食品。
汤圆有两种不同的做法,一种是甜汤圆,用糯米粉捏制而成,馅料多样化,有豆沙、芝麻、花生等多种口味;另一种是咸汤圆,与甜汤圆的做法类似,但是馅料是咸的,例如韭菜、猪肉、葱花等。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个传统习俗,有一种象征着天地之间和谐统一的含义。
三、祭拜灶神元宵节还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祭拜灶神。
在闽南,尊奉灶神是一个很重要的传统,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三的夜晚,家家户户都要在厨房的灶头旁边设置祭拜台,摆上供品,给灶神上香、烧纸钱,然后全家人跪拜灶神,祈求灶神保佑家人平安幸福、事业顺利。
在祭拜过后,家人会用红纸将灶神围起来,再拜别灶神,表示愿望已经告知了灶神,然后家人会共同品尝剩下的供品,并且互相祝福。
四、元宵雕塑除了欣赏灯会,闽南地区的元宵节还有一项独特的民间艺术活动,那就是元宵雕塑。
厦门民间艺术

厦门民间艺术福建厦门歌仔戏又名乡剧, 是闽南地方代表性剧种。
1662年大批闽南人随同民族英雄郑成功移居台湾,带去了“龙溪锦歌”、“安溪采茶”和“同安车鼓”等民间音乐艺术,出现了“歌仔馆”。
明末清初,受梨园戏、高甲戏和京剧等剧种影响,逐渐形成独特的表演艺术“歌仔戏”,先在台湾流行,1928年后传回闽南,经民间艺人的改革创新,再取名“乡剧”。
这种戏曲唱词通俗朴实,唱腔活泼动听,深受群众喜爱。
厦门歌仔戏剧团的名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曾由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影片发行东南亚,其它剧目如《火烧楼》、《五女拜寿》、《杀猪状元》、《哑女告状》、《白蛇传》、《真假太子》等也已制成电视戏曲片.南音又称南音、南乐、南管、弦管,是闽南最流行的一种地方曲艺。
据考证,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隋唐就有了。
史料记载,公元1713年,清朝康熙皇帝庆祝60寿辰,全国弦歌妙手聚集京都献艺,南曲也进京演奏,受到赏识,被授予“御前清听”的乡匾和彩伞、宫灯,并赐给了演奏二胡的艺人以脚踏金狮的龙遇。
这种古老乐曲用琵琶、洞萧、二胡、三弦等乐器吹奏,乐曲优美抒情,富于地方特色。
其著名代表作有《梅花操》、《八骏马》、《三更人》、《感谢公主》等,均灌成唱片,发行于海内外。
木偶戏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中国乡土艺术的瑰宝。
中国的木偶戏汉朝时期就在民间出现,到了唐宋时代,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表演形式。
如今,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尤其是逢年过节时,木偶戏仍然是主要的观赏娱乐项目之一。
布袋木偶戏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中国古老珍稀的优秀艺术,南宋时兴盛于漳州,明末即流传到广东、台湾布袋木偶戏和东南亚一些地区。
清中叶以来漳州各地大量出现专业布袋戏班社,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其中主要有“福春”、“福兴”、“牡丹亭”'三派,各有特色。
近二百年来,至今已传承八代。
现代木偶戏的品种主要有提线木偶戏、杖头木偶戏和布袋木偶戏三种。
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厦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龙船文化:龙船是厦门传统的民间船只,具有悠久的历
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龙船文化包括龙船制作、龙船比赛、龙船节等活动,是厦门市民重要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
2. 南音文化:南音是厦门地区传统的音乐表演形式,具有
独特的音调和演唱方式。
南音文化包括南音曲目的传承和
演唱技艺的传统传承,以及南音表演的舞台艺术等方面。
3. 闽南木雕:闽南木雕是厦门地区传统的工艺品制作技艺,以其精湛的雕刻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闽南木雕
包括木雕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以及木雕作品的展示和推广
等方面。
4. 厦门戏曲:厦门戏曲是厦门地区传统的戏曲表演形式,
包括闽南梨园戏和闽南本地戏等。
厦门戏曲包括戏曲剧目
的传承和演出,以及戏曲表演技艺的传统传承等方面。
5. 厦门海洋文化:厦门地处海滨,海洋文化在这里有着重
要的地位。
厦门海洋文化包括渔民文化、海洋生态文化、
海洋历史文化等方面,涵盖了渔民生活方式、海洋资源保
护和海洋历史遗迹等内容。
以上是厦门市的一些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项目
在保护和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厦门市民和游客
了解和体验厦门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简述闽南民俗的基本特征。

简述闽南民俗的基本特征。
普渡、嫁妆、尾牙、车鼓弄、博饼(跋饼)、舞龙等。
1、普渡:普渡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至农历七月三十期间,每个村落都有特定的属于自己的“普渡”日。
镇上村民过这个节日比较热闹,不亚于过春节。
一般人家都要事先备好鸡鸭鱼肉等各种吃喝,摆上供桌,举行祭祖仪式,过后再宴请亲朋好友,吃喝一番。
2、嫁妆:闽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妆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与神明的供品,这些嫁妆都有其特殊的寓意。
在吃的嫁妆礼品中,礼数最重当数“轿前猪脚”,要前后两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显示礼品份量。
3、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在闽南及台湾盛行。
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闽南,台湾商人祭拜神明的日子,称为“做牙”。
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4、车鼓弄:又称弄车鼓、车鼓阵,是中国闽南特别是同安地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传统民俗娱乐形式。
它是一种说唱、表演合一的传统歌舞艺术,它以动作朴实简单、易学易演,诙谐幽默的风格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
从前乡村迎神赛会,农闲节目的庆祝活动以及新婚闹洞房等喜庆日子,都很盛行。
几乎每个村落的老人都会说车鼓弄,三步进,三步退,弄过来又扭过去。
5、博饼(跋饼):是起源于厦门的中秋传统活动随之传播至闽南地区,始于清初,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闽南人对历史的一种传承。
相传,中秋博饼,是郑成功屯兵鼓浪屿时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励鼓舞士气而发明的。
于是,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如今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
6、舞龙:俗称玩龙灯,是一种中国民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
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
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传统的一种民俗文化。
福建省春节期间的民间舞蹈表演

福建省春节期间的民间舞蹈表演福建省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而春节期间的民间舞蹈表演更是福建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活动之一。
这些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形式,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
下文将重点介绍福建省春节期间的民间舞蹈表演。
一、福建栽茧舞福建栽茧舞源于福建东北部的宁德地区,是一种以蚕茧为表演道具的传统舞蹈形式。
在春节期间,各种婚庆、寿宴或庙会等场合上,舞者们会身穿以蚕茧制作的华美衣装,手持彩绸和扎根等道具,以欢快、轻盈的舞姿展示着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
福建栽茧舞不仅仅是一种舞蹈表演,更是表达了福建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祝愿。
二、福州花鼓戏福州花鼓戏是福建省春节期间最具特色的民间舞蹈表演之一。
这种舞蹈形式结合了福建传统音乐、戏曲和舞蹈的元素,通过鼓乐和舞蹈来表演传统故事或神话传说。
舞者们身着传统戏装,手持花鼓,配合鲜明的舞步和音乐节奏,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福州花鼓戏的舞蹈动作精准、节奏感强烈,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享受,成为福建省春节期间不可错过的节目。
三、闽南踩高跷福建闽南地区流传着一种独特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即闽南踩高跷。
踩高跷是一种集舞蹈、杂技、戏曲等元素于一体的体育艺术表演形式,表演者利用特制的高跷,在舞台上展示各种技巧和动作。
在春节期间,闽南踩高跷的表演尤为精彩,舞台上的表演者们高高跷起,以独特的姿势和动作,向观众展示着他们的身手和技艺。
这种形式独特的舞蹈表演给观众带来了无限的惊喜和快乐。
四、闽北探秘舞闽北探秘舞是福建省春节期间的另一种特色民间舞蹈表演形式。
这种舞蹈形式源于福建闽北地区的农耕文化,以活泼欢快的舞姿和舞曲,展示着农耕生活和福建乡土文化的魅力。
在闽北地区,人们会在春节期间举行探秘舞比赛和表演活动,舞蹈队伍们穿着传统服饰,手持锄耙、犁和绳索等农耕工具,用鲜明的动作和节奏感,向观众展示着福建乡土文化的深厚底蕴。
综上所述,福建省春节期间的民间舞蹈表演丰富多样,展现了福建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闽南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主题区域活动的方法

闽南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主题区域活动的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艺术素养。
而在闽南地区,闽南民间艺术因其独特的韵味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而备受关注。
将闽南民间艺术与幼儿园主题区域活动相结合,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地方文化的魅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介绍几种将闽南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主题区域活动的具体方法。
一、闽南剪纸在主题区域活动中的应用1. 剪纸墙贴:在主题区域的墙壁上贴上精美的闽南剪纸作品,可以增加区域的艺术氛围。
可以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剪纸图案,例如:闽南戏曲人物、传统建筑物等。
孩子们可以参与其中,一起剪纸,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 剪纸装饰物:将闽南剪纸艺术应用到区域活动的装饰中,如门窗、地板、桌椅等。
这样不仅能为区域增加美观和独特性,还可以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感受,了解和学习闽南剪纸的技巧和风格。
二、闽南面塑在主题区域活动中的应用1. 面塑人物:在主题区域设置一个面塑工作站,供孩子们动手体验。
可以准备一些面塑原料,如棉花、颜料、刷子等。
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制作具有闽南特色的面塑人物。
这样既能培养孩子们的艺术创造力,又能让他们感受到闽南面塑的魅力。
2. 面塑展览:在主题区域设置一个专门展览闽南面塑作品的区域。
可以请来专业的面塑师傅,为孩子们现场示范面塑的技巧,并展示他们的作品。
这样可以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闽南面塑的艺术魅力,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三、闽南民俗游戏在主题区域活动中的应用1. 铜钱抓鱼:在主题区域设置一个仿制的渔池,放入一些用纸张制作的铜钱。
孩子们可以用小渔网来抓这些铜钱,增加乐趣的同时,还可以让他们了解闽南民俗游戏的魅力。
2. 踩高跷:准备一些适合幼儿高度的高跷,并在主题区域开展踩高跷比赛。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孩子们的体力,培养他们的协调能力和平衡感,并让他们了解和感受到闽南民俗游戏的乐趣。
综上所述,将闽南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主题区域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课余生活,还可以促进他们对地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导老师:杨永顾 课题组长:陈凌菲
组员:杨劲怀.苏培进.杨华锋.吴思怡. 吴莉莉.柯婉君.王雅蓉.林伟攀
Nothing is difficult, If you set your mind In it~
调查闽南民间艺术种 类及情况:杨劲怀.林伟 樊.柯婉君 调查政府出台的有关于 保护闽南民间艺术的措 施:苏培进.杨华峰
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几
千年的传承记载了民间
文化的魄力诗篇,然而在当今时代,一些 一 流传的民间艺术却濒临失传,我们想通过此 次研究来呼吁人们关注民间文化,拯救闽南 民间艺术
•back
• • •
•
•
术了地的艺老间便此力吁社
解处调术人艺于问度关会
,闽查了会术我题加注及
甚南 解中的们得大闽政
至, 较的思向到 南府
网址:
/esite/zgmjysw
/newfo lkart/index.htm
你携我的手,我牵他的心,我们共同走进闽南民间艺术 的殿堂,共同品味非物质文明的美丽……
用双眸见证,用心灵领悟,用行动传承……
为闽南非物质文化的渊远流长 尽我们的绵薄之力……
谁来拯救面临消亡危机的闽南民间艺术? 虽然“上帝”奉献给人类的大自然和人类自 身所创造的古代文化有一些正在濒临灭绝, 但是,已经得到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越来越 多的关注,并采取了抢救行动。那么,正在 濒临消亡的一些闽南民间艺术将由哪个“救 世主”来拯救呢?说白了,闽南人自己创造 的文化遗产,如果闽南人自己都不乐意去拯 救那还有谁来拯救呢?万能的“上帝”在百 忙之中肯定是“爱莫能助”了……
间艺术,使其得以传承
相 信 在 我 们 一的 定共 能同 取努 得力 令下 人 欣 慰 的 成 效
, ~
闽南民间艺术是我们的精神财富`` 代代传承使其永久辉煌```
back
有关闽南民间艺术书籍: 《闽南(民间)艺术曲调索引 》 ——福建省群众艺术馆 《地工开物-追踪中国民间传统手艺》 ——蔡成 《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 ——刘波
学有 多老想群社 民呼
习利 ,人 众会 间
闽于 有对 传的 艺
南我 利闽 输广 术
民们 于南 保泛 ,
间深 我民 护关 宣
艺入 们间 民注 传
back
,
• ①部分群众不配合调查。 • ②当今年轻人对闽南民间艺术了解甚
少,且不感兴趣,不利于我们宣传 • ③部分民间艺术难度大,不利于传承
back
• 使更多的人走进且了解 闽南民间艺术,通过宣传 学习使闽南民间艺术成为 闽南人生活的一部分,使民 间艺术源远流长
• back
• ①通过上网浏览查阅图书等了解闽南民间艺术 的种类
• ②查找闽南民间艺术具体情况
• ③了解政府对民间艺术有何保护措施 • ④到老人会进行实地调查和采访 • ⑤进行问卷调查 • ⑥亲自实践学习闽南民间艺术 • ⑦总结报告. Nhomakorabeaback
• 让更多人对民难民间艺
术有较深刻的解,并有
部分群众能学习民难民
实地采访:陈凌菲.王雅蓉 设计问卷调查:吴莉莉.吴思怡 分发问卷:林伟樊.柯婉君.苏培进. 杨华峰.吴思怡 PPT:杨劲怀.陈凌菲 撰写报告:吴莉莉.王雅蓉
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 完成课题有利条件
完成课题可能遇到的困难 希望通过学习达到的目的
研究课题的计划 课题预期成果
闽南民间艺术是一种非
物质文化遗产,是闽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