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气候
合肥的特色

摘要:先简单介绍合肥,古称庐州,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素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
要说合肥的特色。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城市绿化好,历史地位重要,文化氛围浓厚,大学多、科教之城。
一、合肥的城市绿化得先说合肥的气候。
合肥市位于江淮之间,处于中纬度地带,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梅雨显著、夏雨集中,总之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
而且合肥是全国卫生城市,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达9085.5公顷,城市绿地率达到40.2%、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5平方米。
在整治昔日“庐阳八景”-“镇淮角韵、梵刹钟声等的基础上,又新建成十大自然景点及蜀山森林公园、植物园、花冲公园、杏花公园等,加上城内城外数十处街区游园相匹配,使全市形成城中有园,园中有景的花红树绿的世界。
二、合肥自古以来就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战略地位。
合肥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常为兵家必争之地。
三国时魏将张辽大败孙权十万大军的逍遥津战役,即发生在这里。
两千多年前,这里就已开始形成商业都会。
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
三、合肥的文化先说说他的艺术。
庐剧为安徽省著名地方剧种,以大别山和淮河一带的山歌、民歌、门歌、花鼓灯等民间歌舞为基础发展起来,因其创作、演出活动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称“庐剧”,已有近200年历史,深受观众喜爱。
长江剧院是合肥市首屈一指的大型影剧院。
合肥包公祠,包公文化;合肥逍遥津,老庄文化;三国文化;合肥李鸿章,洋务文化,淮军文化。
四、说到合肥的教育和科学发展,有三个地方很值得一提,合肥科学岛、合肥高教城、合肥大学城。
合肥科学岛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是中国科学院在安徽设立的一个综合性科研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安徽的城市

安徽的城市合肥合肥,简称“庐”或“合”,古称庐州、庐阳、合淝,安徽省辖地级市、省会,地处安徽中部、江淮之间、长江三角洲西翼,介于北纬30°57′~32°32′,东经116°41′~117°58′之间,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靠山抱湖、临江近海;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截至2022年6月,合肥共辖4个区、4个县、3个经济开发区,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11445平方千米。
截至2021年末,合肥市常住人口为946.5万人。
合肥地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均发源于此而得名。
在3000余年的建城史中,有2100余年的县治、1400余年的府治历史,数为州郡治所,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商埠和军事重镇,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三国故地、包拯故里、淮军摇篮”之称;1952年,合肥正式成为安徽省省会。
芜湖芜湖,简称“芜”,别称江城、鸠兹,安徽省辖地级市、省域副中心城市、Ⅱ型大城市、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城市,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重要城市;地处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辖5个区、1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6009.02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底,芜湖市常住人口367.2万人。
芜湖自古享有“江东名邑”“吴楚名区”的美誉,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工业基地、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市境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呈双翼状,平原丘陵皆备,河湖水网密布,长江将市域划分为江南和江北两大片,青弋江、漳河、水阳江、裕溪河贯穿境内,竹丝湖、黑沙湖、龙窝湖、奎湖散布其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芜湖通江达海、水陆空兼备,是全国“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重要节点城市,国家综合交通枢纽。
蚌埠蚌埠,简称“蚌”,别称珠城,安徽省辖地级市,地处中国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北与宿州市、淮北市接壤,南与淮南市、滁州市相连,东与滁州市和江苏省宿迁市毗邻,西与亳州市、淮南市搭界。
合肥气候趋势

合肥气候趋势合肥气候趋势合肥是中国安徽省的省会城市,位于长江流域中游平原地带,具有温带季风气候。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合肥的气候也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本文将讨论合肥的气候趋势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首先,合肥的气温逐渐升高。
过去几十年间,合肥的平均气温逐年呈上升趋势。
特别是夏季,合肥经常出现高温天气,连续几天的气温都在35摄氏度以上。
这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都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人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适应高温天气,例如增加室内降温设备的使用,合理安排室外活动时间,多喝水等。
其次,合肥的降水量不确定性增加。
虽然合肥的降水量总体上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但分布不均匀,时而出现暴雨,时而又干旱。
这使得合肥的气候更加不可预测,给农业生产和城市的防洪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政府需要加强防洪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民的气象观测和预测能力,以应对降水变化带来的挑战。
再次,合肥的气候事件频率增加。
近年来,合肥经常发生极端天气事件,例如暴雨、冰雹、龙卷风等。
这些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合肥需要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灾害的风险。
最后,合肥的气候影响生态环境。
气候变化对植被和水资源的分布和生长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一些植物物种可能适应不了新的气温和降水条件,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
同时,由于气候变暖,合肥的水资源供应也面临一定的压力。
政府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节水意识,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合肥的气候趋势是温度上升、降水量不确定、天气事件频繁和生态环境受影响。
这些气候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农业生产、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政府和个人都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确保合肥的可持续发展。
合肥的气候特点范文

合肥的气候特点范文合肥市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四季分明的特点。
下面将详细介绍合肥的气候特点。
春季(3月至5月):春季合肥气温逐渐回升,往往在3月中旬左右进入早春。
初春温度较低,气温波动大,早晚温差明显,白天温暖而晚上较为凉爽。
4月初开始,温度逐渐回升,阳光明媚,春意渐浓。
春季降水较多,雨水集中在4月至5月,合肥主要以小雨为主,雨水对植物的生长具有很好的滋润作用。
夏季(6月至8月):合肥夏季气温较高,伴有明显的梅雨季节,湿度较大,闷热难耐。
夏季伴随着雷雨、狂风和冰雹的天气,午后的雨水很多,且多以短时强降水形式出现。
夏季的气温最高可达35摄氏度左右,较为炎热。
整个夏季中风力较大,有助于减轻炎热感。
秋季(9月至11月):合肥的秋季气温逐渐下降,白天晴好,夜晚较凉爽。
九、十月是合肥的金秋季节,气温适宜,阳光明媚,秋高气爽。
秋风习习,适合户外活动。
降水较少,不会对人们的出行和生活带来太大的影响。
冬季(12月至2月):合肥冬季寒冷,气温较低,早晚温差大。
1月份是寒冷的冬季,气温最低可达0度以下。
降雪较少,偶尔会出现小雪。
除了气温低外,合肥冬季较为干燥,相对湿度较低。
人们需要加衣保暖,保持室内湿度以免皮肤干燥。
总体来说,合肥市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温差较大。
春季温暖多雨,夏季闷热多雨,秋季宜人适宜,冬季寒冷干燥。
正因为合肥的气候特点,使得当地的农作物品种多样,适合发展粮食、棉花、油菜等作物。
此外,合肥的气候对当地的旅游业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夏季的梅雨季节对游览活动有一定的影响,而春秋两季的温度适宜,适合出游和观光。
总之,合肥市的气候特点是多样而丰富的,为当地的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浅谈合肥市城市居住区绿化中的植物配置与造景

浅谈合肥市城市居住区绿化中的植物配置与造景在城市居住区的绿化中,应该注重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
合肥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因此在植物配置中要选择能够耐受高温、湿润和干旱的植物。
比如可以选择香樟树、国槐、杏树等常见的适应性较强的树种,来增加居住区的绿化面积和美观度。
植物配置要根据城市居住区的用途和功能来进行。
不同的城市居住区可能有不同的用途和功能,比如商业区、住宅区、办公区等。
在商业区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观赏和装饰效果的植物,如郁金香、玫瑰花等;在住宅区可以选择一些具有遮阳、隔音和净化空气功能的植物,如银杏、绿萝、君子兰等;在办公区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舒缓压力和增加办公氛围的绿色植物,如仙人掌、吊兰等。
这样可以使居住区的绿化更加贴合实际需要,给居民和办公人员带来更好的体验。
城市居住区的绿化还需要注意植物的组合与搭配。
不同的植物在形态、色彩和高度上有各自的特点,植物的组合与搭配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景观效果。
可以结合植物的生长特点和美学原则,进行植物的组合与搭配。
比如可以选择一些高大的树木作为主景,再搭配一些低矮的花草植物作为辅助景观,使整个居住区的绿化更加丰富多样。
在城市居住区的绿化工作中,应该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选择本地适应性强的植物不仅可以降低养护成本,还可以减少对外来物种的依赖,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还可以通过植物的配置和布局,优化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城市居住区的生态功能。
可以适当增加湿地、水景和人工湖等,提升城市居住区的观赏性和生态性。
合肥市城市居住区的绿化中的植物配置与造景需要考虑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根据用途和功能进行搭配、注重组合与搭配以及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一个美丽宜人、生态友好的城市居住区。
合肥历年高温天气

合肥历年高温天气合肥是中国的一个城市,也是安徽省的省会。
这个城市的气候以四季分明、湿润多雨为特点。
夏季的高温天气常常让人们感到不适,因此高温天气成为了合肥人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讨合肥历年来的高温天气情况。
合肥的夏季通常从6月底开始,一直持续到9月初。
在这个时期,合肥的气温通常都会超过30摄氏度,有时候甚至会达到35摄氏度以上。
这个时候,阳光强烈,空气湿润,非常闷热。
人们几乎无法在户外活动,只能借助空调和电扇来缓解高温带来的不适。
根据气象数据,合肥的历年高温天气情况表明,每年的7月和8月是最炎热的时候。
在这两个月里,合肥的平均气温常常超过30摄氏度。
其中,2013年是合肥有记录以来最炎热的年份之一,夏季最高气温达到了38.6摄氏度。
另外,2003年和2010年也是高温频发的年份,夏季平均气温接近35摄氏度。
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合肥的高温天气,我们会发现高温和降水之间似乎存在一定的关联。
在一些年份里,高温和降水量都较为丰富,而在另一些年份里,则是高温成为了主要的气候特征。
这种关联关系的存在可能是由于夏季的热力作用和湿气蒸发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温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炎炎夏日里,人们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来抵御高温的侵袭。
首先,人们减少室外活动的时间,避免暴露在烈日下。
其次,人们要求增加室内空调和电扇的使用,以确保室内温度的舒适。
此外,人们还要注意增加饮水量,避免中暑的发生。
在合肥的高温天气下,一些特殊人群需要额外的关注。
老年人、儿童和身体虚弱的人群对高温更为敏感,更容易受到高温天气的伤害。
因此,他们需要监测自己的体温,增加液体摄入,并寻找凉快的地方避暑。
为了减轻高温天气带来的不适,合肥市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在城区,市政府设立了一些避暑休息区,供市民休息和避暑。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公共场所的空调和电扇设施的管理,确保公众能够在这些地方找到凉快。
总的来说,合肥历年来的高温天气情况表明,夏季的高温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精心整理)合肥的气候特点

一、合肥的气候特点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春天: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常导致天气时晴时雨,乍暖乍寒,复杂多变。
夏季:季节最长,天气炎热,雨量集中,降水强度大,雨量主要集中在5-6月的梅雨季节。
秋季:季节最短,气温下降快,晴好天气多。
冬季:天气较寒冷,雨雪天气少,晴朗天气多。
二、合肥四季气温四季的划分标准是:春季3~4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2月。
按侯平均气温划分的合肥四季分别如下:春季3月26日~5月20日,候平均气温10~22℃夏季5月21日~9月20日,候平均气温>22℃秋季9月21日~11月15日,候平均气温22~10℃冬季11月16日~3月25日,候平均气温<10℃按气候划分的四季特点是:春暖、夏炎、秋爽、冬寒。
1、合肥的春天(3~4月)合肥春天总的气候特点是:时暖时冷、时晴时雨。
由于春季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常导致天气时晴时雨,乍暖乍寒,复杂多变。
春天的平均气温为12.6℃。
3月上旬初春的平均气温仅7.7℃,4月下旬春末平均气温高达18.4℃,上升10.7℃。
历史极端最低气温为-3.2℃,极端最高气温达32.7℃,由次可知,春天气温不仅回暖快,而且变化的幅度大。
另外,气温回升年际差异很大,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的平均初日3月31日,最早是3月17 日(2000年),最晚是4月14日(87年),相差29天。
平均终霜日期是3月23日,最早是3月1日(99年),最晚是4月14日(80年),相差45天。
春天的阴雨天气最多,日降水量≥0.1毫米的历年平均日数为22.8天,约占全年总雨日数的20%;平均降水量156.6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5.7%;平均总云量6.8成,为全年最多。
春天的平均风速最大,为3.2米/秒,其中最多风向是偏东风。
本地俗话说:“春东风,雨祖宗”,这是因为东风加大,是高压入海所致,此时天气将转坏。
合肥的夏季主要特点是:季节最长,天气炎热,雨量集中,降水强度大。
合肥地区年平均光照强度

合肥地区年平均光照强度一、光照强度的基本概念(人教版相关物理知识补充)1. 定义- 光照强度是一种物理术语,指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光通量。
单位为勒克斯(lux,简作lx)。
它是衡量光照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
- 光通量表示人眼所能感觉到的辐射功率,它等于单位时间内某一波段的辐射能量和该波段的相对视见率的乘积。
2. 影响因素(一般性知识,有助于理解合肥地区的情况)- 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越大,地面接收到的光照强度越大。
例如,在中午时分,太阳高度角较大,光照强度相对早晨和傍晚要强很多。
- 大气透明度:大气中的云层、尘埃、水汽等都会影响大气透明度。
如果大气中云层较厚或者尘埃较多,会对太阳辐射进行散射和吸收,从而降低光照强度。
- 海拔高度:海拔越高的地方,大气越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光照强度相对较大。
但合肥地区整体海拔相对较为平坦,海拔高度对其光照强度的影响相对较小,主要还是受大气状况和太阳高度角等因素影响。
二、合肥地区的地理和气候概况(对理解光照强度有辅助作用)1. 地理位置- 合肥位于中国华东地区、江淮之间,介于北纬30°57′ - 32°32′、东经116°41′ - 117°58′之间。
- 这种地理位置决定了合肥的太阳高度角在一年中有一定的变化范围,进而影响其光照强度。
2. 气候类型- 合肥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季节分明。
- 在夏季,由于太阳直射点靠近北回归线,合肥地区的太阳高度角较大,而且降水相对集中在午后或傍晚的雷阵雨形式,所以在白天光照强度总体较大。
在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合肥地区的太阳高度角较小,光照强度相对较弱。
1. 具体数据2. 季节变化分析- 春季:随着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合肥地区的光照强度逐渐增强。
春季多晴朗天气,大气透明度较好,光照强度在逐渐回升过程中,对农作物的生长等有着积极的影响,例如有助于春播作物的发芽和早期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市气温和降水的气候特征分析及应用程德文(安徽省气象信息中心合肥 230061)摘要本文利用合肥市1953年至2004年共52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合肥市气温和降水的气候平均值和月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
并根据统计结果探讨了气候平均值的变化、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还对合肥市四季开始的时间和每季的长度、合肥市旱涝情况进行了应用分析。
关键词气温降水气候平均值气候变化趋势1 资料与方法为了研究气候变化问题,首先要选择能够反映气候变化特点的要素,这些要素必须相对稳定,一般常用的是要素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值或者总量;其次再根据要素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趋势分析方法。
温度和降水是反映某地气候特征的两个最基本的气象要素。
本文使用合肥市1953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的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等50多年长序列气象资料,应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所提供的统计工具,详细分析了合肥市50多年来温度、降水的统计特征及变化规律。
在计算气候平均值时,按世界气象组织的有关规定[3],使用1971年~2000年作为基本统计时段。
本文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根据合肥市气温和降水的30年滑动平均值,分析气候变化的趋势。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趋势是否显著,还对分析的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
2 气温和降水的气候平均值2.1 平均气温合肥市各月平均气温的30年气候平均值如图1所示。
从图1的气候平均值可以看出,合肥市的平均气温7月份最高为28.1℃,1月份最低为2.6℃,全年平均气温为15.7℃,气候温和。
最热的3个月是6、7、8月,最冷的3个月是12、1、2月。
2.2 极端气温合肥市近50多年来各月曾出现的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到,就全年而言,合肥市曾出现过-20.6℃的严寒(1955年1月6日),也曾出现过41.0℃的高温天气(1959年8月23日)。
在同一个月份,极端最高气温与极端最低气温的差值变化很大,如1月份其差值超过40℃,7月份最小也超过了21℃。
比较表1和图1还可以看出,虽然7月份的平均气温为28.1℃,而极端最低气温可达17.9℃,两者相差约10℃;1月份的平均气温为2.6℃,而极端最高气温可达20.2℃,两者相差约18℃。
这些数据都反映了合肥市气温变化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
2.3 降水量合肥市各月降水量的30年气候平均值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合肥市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较少,平均全年降水总量为995.4mm。
合肥市7月份的降水量最多为162mm,12月份的降水量最少为24mm。
春、夏、秋、冬四季的降水量分别占全年降水总量的25%、44%、20%、11%,夏季降水量是冬季的4倍,春季降水量比秋季略多,反映了降水量在一年内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这种不均匀在一些年份表现得尤为突出,如1991年6、7月两个月的降水量就达742.8mm,差不多是当年降水总量的一半,导致合肥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洪涝;而同一年的10、11月2个月的降水不足5mm, 合肥地区又出现了较严重的干旱。
3 气温和降水的气候变化趋势3.1 平均气温30年滑动平均值可以反映气候平均状态的长期变化情况。
合肥市年平均气温30年滑动平均值趋势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
图中横坐标数字为年份,纵坐标为该年以前30年的滑动平均值,如横坐标82对应的数值是平均气温1953年~1982年的30年平均值。
从图3中可以看到,平均气温的气候状态已经出现升高的趋势。
该曲线前半段相对平直,虽有波动但幅度不大,后半段曲线却突然陡峭起来,大幅度地上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与近年来年平均气温上升速度较快有很大关系。
50年来合肥市的年平均气温大约上升了0.4℃,与全国气温上升的水平相当。
图3中的粗实线为30年滑动平均值的线性趋势线。
52年资料30年滑动平均的样本长度为23,在显著水平设为0.05时,如果趋势系数大于0.396,表示气候趋势是显著的。
经计算,图中的趋势系数达到了0.82,充分表明平均气温的30年滑动平均值的上升趋势是显著的。
3.2 降水量合肥市年降水总量30年滑动平均值趋势变化曲线如图4所示。
图4中可以看到,年降水总量30年滑动平均值的波动比较频繁,而且波动幅度也比较大,反映了降水量多年平均值的状态不稳定,年际变化比较大,但是仍然可以看出曲线呈波动式上升的特征,但50年年降水总量增加了不到10mm。
图中的粗实线为30年滑动平均值的线性趋势线,经计算趋势系数为0.36,不满足信度为0.05的显著性检验条件,表明年降水总量虽然具有增加的趋势,但是没有达到显著性标准。
3.3 气候变化的原因初探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两个主要原因。
自然变化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
对一个地区来讲,人类活动的影响则是最主要的因素。
50多年来合肥市的气温已经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变化,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增加。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合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从产业发展来看,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用电器、化工及新型建材等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4年合肥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36%。
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会急剧增加,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都会出现同步的增长。
温室气体在空中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到达地球,但是又阻挡和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向宇宙发射,象温室一样对地球表面起到保温的作用,因而会造成地面温度的升高。
其次是城市热岛效应。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建筑物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和各种建筑墙面等,绿地、林木和水体等却相应减少,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同时,城市生活能源使用中的热量消耗,上百万人的生活、取暖、做饭、人体的新陈代谢等发出的热量是相当可观的,交通能源和交通尾气的排放,也是城市热岛形成的重要原因。
随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热岛现象也更加明显。
4 气候分析结果的应用4.1 四季长度的划分1934年中国学者张宝坤结合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提出了一种分季方法:一年有12个月,每月有6个候。
每月前5个候有5天,第6候的天数可以是3~6天。
候平均气温小于等于10℃为冬季,大于等于22℃为夏季,春秋两季温度在10~22℃之间。
计算出一年内72个候的候平均气温,就可得到该年春、夏、秋、冬四季的起始时间。
张宝坤的划分方法综合考虑了区域性、时间性特点,与气候、物候联系紧密,用此方法划分出的每一年四季的起始时间和长度都各不相同,但是却比较符合实际生活情况,目前气象上研究季节变化、农业上指导生产以及物候观测中,仍然采用这种方法。
合肥市历年各季的起始时间如表2所示。
表2中,各季开始的时间相对稳定,除个别年份外,前后差距不到1个候。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可以推算出合肥市春、夏、秋、冬四季的起始时间为3月20日、5月21日、9月22日和11月20日。
其中春季长度为2个月、夏季长度为4个月、秋季长度为2个月、冬季长度为4个月。
这个结论和合肥人所感受到的春、秋两季相对较短的生活经验是一致的。
为了更好地分析四季长度的变化,将52年的气象资料分为前后两段,每段26年,发现近26年来春、秋、冬3季的起始时间变化不大,但夏季开始的时间提前了3~4天、结束时间推迟了8~9天。
春、秋、冬三季平均缩短了3~4天,而夏季则平均增加了12天。
与近年来气温增高有一定的关系。
4.2旱涝状况分析旱涝是自然灾害中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灾害性天气。
旱涝的成因很复杂,与气候情况、地理条件、水利设施、土壤结构等均有关系。
降水的多少是形成旱涝的主要因素,气象上常用降水距平百分率来衡量是否旱涝及旱涝程度,并将±25%、±50%、±80%分别定为轻度、中度、重度旱涝界限。
合肥市历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时间序列曲线如图5所示。
图5中正值表示降水偏多、负值表示降水偏少。
总体上讲,降水偏多的年份和偏少的年份基本相当,大多数年份的降水距平百分率都在±25%以内,旱涝特征属于基本正常的范围。
达到轻度旱年标准的有1966年、1968年、1978年、1995年和1997年共5年。
达到中等涝年标准的为1954年,达到轻度涝年标准的有1960年、1975年、1987年、1989年、1991年、2003年共6年,具有旱涝交替、涝年比旱年略多的特点。
5 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对策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有些影响甚至是不可逆的和灾难性的。
全球变暖已经引起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等。
气温升高还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可能使蒸发量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同时还会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5]。
农业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但主要是负效应。
例如气温的增高会导致冬小麦的种植区域、三熟制的区域向北移动,有利于作物产量的增加。
但是目前在华北推广应用的冬小麦品种,因冬季无法经历足够的寒冷期而不能满足对低温的要求,将不得不被其它类型的冬小麦品种所取代。
随着气候变暖,作物生长季延长,昆虫繁衍的代数将增加,也为各种杂草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这将使农药的施用量增大,农业生产成本自然也要增加[5]。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国家安全已经产生了影响。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了人类的未来,必须从现在开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保护环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例如:可以通过种植树木,增加绿地,减少裸露的水泥路面,缓解太阳对地面的直接辐射;还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将城区分散开来建设,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但是最重要的是采取法律手段保护环境,通过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减少和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6 结论根据以上对合肥市气温和降水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主要结论:6.1 近50年来合肥市的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上升幅度达0.4℃,与全国基本一致。
造成合肥市气温升高的原因有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城市热岛效应两个方面的原因。
6.2 合肥市降水量在年内分布不均匀,夏季最多,冬季最少。
近50年来合肥市的年降水总量有增加的趋势,但增幅不到10mm。
6.3 根据候平均气温分析结果,合肥市的春、秋两季有2个月长,夏、冬两季有4个月长。
由于气温增高的影响,夏季的长度半个世纪内增加了1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