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中的百年社会学——基于百万书籍的文化影响力研究

大数据中的百年社会学——基于百万书籍的文化影响力研究
大数据中的百年社会学——基于百万书籍的文化影响力研究

一、导言

社会学自19世纪末诞生以来,理论和方法日益丰富,学派和名家不断涌现,其理论和成果对人类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入。在学术界内衡量一个学科或者某项研究成果的影响,我们往往依靠学术文献和引用指标(如学术书籍、学术期刊、论文引用影响因子)。不过,要在更为宏观的时间、空间维度上观察甚至评估理论的发展、学者的成长乃至整个学科对于人类知识谱系的影响力,也即“文化影响力”,则要复杂和困难得多。现在,基于大数据的词频统计技术为这一领域的探索提供了可能。本文将利用谷歌语料库千亿量级的海量数据,通过对社会学关键词的词频分析来初步展示百年社会学发展历程中的现象和规律。本研究也是我国社会学领域的首次大数据分析尝试。

二、数据、概念和策略

自2004年底,谷歌公司陆续对哈佛、牛津等40多所顶级大学图书馆藏书及出版社赠书进行了浩大的数字化工程。到2013 年,谷歌己对超过三千万种书籍进行了扫描识别,占人类自古登堡印刷术发明以来出版图书的约四分之一,其中数字化质量较好可供全文检索的达八百多万种(8116746种),词汇量8613亿,分别展示了谷歌图书语料库的主要语言构成。

书籍是承载人类知识、观念和思维的最主要的载体。只要语料库具有足够的代表性,我们就可以认为一个词汇在书籍中出现的频率,能够近似地反映这个词汇及其相关意蕴的“文化影响力”(涵盖知名度、关注度、影响力等多个维度),甚至折射出某种社会趋势、风尚或思潮。以“社会流动”一词为例:首先,语言和词汇反映了作者的观点,而书籍作者比一般人拥有更大的文化影响力。作者群体越多地提及“社会流动”,就说明该词的文化影响力越高;其次,书籍出版会考虑读者的需求,因此书籍词汇的总体特征往往能反映大众观念和思维偏好。书籍中“社会流动”出现得越多,就意味着大众对相关的社会现象越为关注。

谷歌语料库为文化研究、语言学研究、观念史研究等提供了难得的文化大数据。本文将借鉴“文化组学”的研究方法,使用谷歌图书语料库的最新2012版进行社会学词频分析。有关数据特征、概念操作化和分析策略归纳如下。

(一)数据的代表性

谷歌图书语料库2012版拥有1500年以来的811万种印刷图书、8163亿单词。考虑到社会学的诞生是在19世纪末,且英语是百年来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我们将检索范围设定为19世纪中晚期到2008年的英语语料库。由于19世纪以来的图书印刷质量较之早期图书更高、数字化识别率也更好,因此其进入全文检索语料库的比例要较早期图书高出很多。这使得本文检索对象的代表性比谷歌图书语料库跨度五百年的总体代表性要高得多。实际上,本文的检索分析对象几乎囊括英语世界19世纪中晚期以来的绝大部分书籍。最后,尽管书籍内容包罗万象,出于谨慎我们在辅助分析中进一步对非书籍语料库进行了分析:具体而言,我们将利用19世纪中晚期以来的平面媒体(报纸)全文数据库对相关关键词进行检索。

(二)数据的针对性

人文社科知识体系的建立、扩张和影响力,以及成果的弥散,比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更借助于文字的形式,也就更多地依托书籍、报纸和杂志等文化载体。不过,读者难免有疑问:为何不直接使用学术期刊来作为社会学关键词的分析对象?实际上,除了谷歌图书语料库更符合大数据的基本特征之外,还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书籍内容的覆盖面要比学术期刊广泛得多,而本研究的目的恰恰在于分析百年来社会学的文化影响力变迁而非单纯的学术发展史;第二,作为书面语言的载体,学术期刊的发展、成熟本身要比书籍晚得多,如果用期刊数据库进行分析,早期的社会学相关信息可能会有较大偏误;第三,学术期刊数据库提供的检索功能往往只达到作者、关键词、学科领域级别,有的虽能实现全文检索但又无法提供词频信息。因此,谷歌图书语料库无论在数据规模还是完整性、科学性等方面,都比学术期刊数据库更适合本研究。

(三)概念的操作化

我们正式定义:在某个时间跨度内的具有较好代表性的语料库中,一个社会学关键词的”词频比例”,即其在样本书籍中出现的次数与样本书籍中全体单词总量的比值(考虑到每年书籍总量不一),可以代表该社会学关键词在该时段内的文化影响力。这样,利用谷歌图书语料库对一系列学科关键词进行检索统计,我们就可以获得这些关键词自社会学诞生以来一个多世纪中的历年“词频比例”。在任何一个年份,关键词词频比例越高,就表明其在全社会的使用和提及程度越高,文化影响力越大。

考虑到书籍出版年份越靠后,进入书记中数字符号等非词汇性内容越多,因此我们用关键词出现频数除以英语单词“the”的出现频数来计算年度词频比例。

(四)检索词的设计

我们的检索分析主要基于英语库。检索方向分为六类:学科轨迹、名家大师、理论发展、领域热点、分析方法以及中国社会学。关键检索词的设计我们主要参考了斯科特和马歇尔主编的《牛津社会学词典》(2005)、吉登斯和萨顿的《社会学》(2013)、贾春增的《外国社会学史(第三版)2008》、谢立中的《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2007)等辞书和教科书。选取辞书与教科书而非社会学理论专著作为关键词选择依据的原因在于:第一,辞书和教科书本身对学科的总体发展有比较清晰的梳理,其章节、条目为关键词检索提供了良好的备选;第二,社会学辞书、教科书的数量较之社会学著述要少得多,这使得我们可以在前人的总结梳理基础上较为快速和准确地确定关键词。

(五)检索精度的设置

如果关键词在当年书籍中出现少于40次,就被作为0值处理。换句话说,检索得到的词频本身就是“规模性”出现的“热词”词频。40次的门槛设置,除了让数据分析和绘制图形更为简洁之外,对检索精度具有重要的价值:例如,在搜索社会学名家的英文全名之时,通过“热词”筛选就可以排除一些和社会学大师同名同姓的普通人一一除非他本身是其他领域的知名人物。此外,我们还根据不同的情况设置了单词字母大小写的严格区分或模糊区分(如人名中区分大小写),对关键词非核心部分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取舍(如检索“固定效应”而非“固定效应模型”),以确保检索结果的科学性。最后,考虑到图形的视觉效果,我们对词频比例曲线进行了2年平滑处理:以1950年为例,经过平滑后该年份的数值为它与前后两年原始数据一共五年的平均值(即1948、1949、1950、1951和1952年的均值)。

三、大数据中的学科轨迹

我们首先分析“社会学”(sociology)这一最重要的学科关键词自1850年以来在英语书籍中的出现频次。为进行对比,我们同时对哲学(philosophy)、经济学(economics)、人类学(anthropology)和心理学(psychology)等四个兄弟学科进行同步检索分析。

图1的横坐标是1850-2008年的时间轴,纵坐标是社会学关键词的词频比例。从图1可见,在150年来的英语书籍中,“哲学”二字的词频比例总体上保持在0.008%上下,也即十万分之八。与其他社会科学门类相比,哲学词频出现更早、占比更高。不过,在19、20世纪交替的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晚期,哲学词频曲线进人了下降通道,直到20年代才开始恢复。实际上,哲学史上与此对应的正是19世纪中叶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学派的解体。而在哲学词频曲线缓降的世纪之交,其他学科词频则各自崛起。

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的词频自19世纪中晚期开始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均保持了强劲的上升,而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势头尤其明显并逐渐拉开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距离。不过,在1870-1880年间以及1905年前后,社会学词频曾经有过高于经济学的辉煌。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词频并未衰减,而二战期间(1939-1945)这三个学科颓势明显,且在1945年二战一结束后就迅速上升。这似乎意味着二战对于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冲击比一战明显得多。同样有趣的是,二战对人类学的词频曲线非但没有负面影响,甚至还微微提升了增幅。这可能是因为:与一战相比,二战的交战区域和深度卷入的交战国扩大到了亚洲和大洋洲。空间跨度更大的战争,一方面使得应用人类学得到参战国有目的的资助,另一方面人类学者本身的研究视野也得以从非洲、印第安部落等传统对象里解脱出来,辐射到东欧、东南亚等地区。

20世纪70年代未80年代初,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的词频曲线几乎都达到了整个20世纪的高峰。但进入90年代之后尤其是世纪交会之际,这四门学科的词频曲线似乎又都开始缓慢下降。不过,考虑到人类书籍的词汇量在快速增加,在不断扩大的语料库中,词频比例下降可能仅仅代表了一种知识的稀释过程:在不断膨胀的知识海洋中,每个学科或领域的“份额”都可能缩小。另外一

个可能就是,因为谷歌语料库仍在对2000年之后的书籍进行数字化,所以该时段的样本代表性可能有一定不足。为此我们在检索中专门加入了“谷歌”(Google)字样以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即使在样本代表性可能不足的2000-2008语料库中,谷歌的词频统计仍然显示出有力的增长。这间接证明了知识稀释过程作为诠释的有效性。

利用书籍语料库,我们还进行了更具实质性的社会学发展史研究。例如,在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社会学草创之初,“社会福音”(Social Gospel)宗教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多在大学任社会学教职,并将社会学作为宗教运动的延伸工具。因此,半个世纪以来,社会学史研究学者不断讨论美国社会学的发韧与社会福音运动之间是否存在紧密关联。不过,这些研究全是通过案例分析和内容分析等质性方法进行,缺乏数据的经验支撑。

书籍大数据为我们提供了破解这一困局的机会。在本文中,我们以“社会学”、“社会福音”和“霍尔馆”(Hull House,社会福音运动中最为著名的睦邻中心,其创立者简·亚当斯后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同时用“人类学”来作为比照,并分别在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数据库中进行对照分析。除了从图2中可以看到美国社会福音和社会学较之英国其曲线起伏更为相互呼应之外,我们还计算了这一时段内美国社会学与社会福音、社会学与霍尔馆词频比例的相关性。我们发现,皮尔逊(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分别达O.78和0.57,均在0.001水平上高度显著。而在英式语料库中的结果则是:社会学与社会福音相关系数为0.43,仅在0.02统计水平上显著,与霍尔馆干脆就无显著相关。在美语库中我们进一步用滞后10年的社会福音词频来计算,发现其和社会学词频的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高达O.85和O.75。考虑到计算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的条件是连续数据、正态分布和线性关系,我们进一步放松假设,发现社会学与社会福音及霍尔馆的斯皮尔曼(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89和O.77。这些发现,为验证社会福音运动促进美国社会学发展提供了初步的明确证据。

四、大数据中的社会学名家

社会学学者众多,我们对社会学科领域较为知名的30位西方社会学家的英文全名进行了检索。图3中展示的是词频比例曲线总体水平比较高的前12位。按照出生年月,他们依次是:马克思(Karl Marx)、斯宾塞(Herbert Spencer)、韦伯(Max Weber)、涂尔干(Emile Durkheim)、齐美尔(Georg Simmel)、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戈夫曼(Erving Goffman)、鲍曼(Zygmunt Bauman)、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和吉登斯(Anthony Giddens).从图3中我们总结如下几点。

第一,稀释效应。从马克思到吉登斯,后人似乎再也难以超越前人在文化影响力方面的辉煌。这个发现并非是指社会学家个体的影响无法超越某一位前辈。比如,布迪厄在80年代之后的影响力就超越了前辈的齐美尔与涂尔干,到2003年左右达到0.00005%,在当时仅次于马克思与韦伯。但就社会学家群体进行“代际”比较分析,我们发现70年代帕森斯所达到的巅峰值是0.00008%,而后来者无一能够超越,更不用提达到早期大师斯宾塞和马克思0.0003%左右的水平了。从词频比例曲线的趋势判断,在群体的层次上,后期的大师要超越甚至接近早期大师达到过的巅峰,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推测,这种现象可以归因为两个方面:第一,近一百年来人类知识总量和门类的快速增长。进入20世纪和21世纪,尽管社会学本身在不断发展,也在涌现大师级人物,但其在人类总体知识中的相对影响力也即词频比例却比以往下降了。这就好比社会学在人类总体知识水库里被不断稀释。因此,我们称之为”稀释效应”。第二,社会学总体知识也在增长、裂变,所以后来者很难超过前者。实际上,这种现象也可以说是路径依赖或者先发优势。学界过去常称帕森斯为社会学集大成者,实际上,他或许还是最后一位能够在影响力上和古典大师勉强处在同一个重量级的集大成者一一起码在今天,我们仍然看不到布迪厄超越他的可能。

第二,外力效应。和其他社会学家相比,词频比例曲线的上升阶段平均斜率最高的是斯宾塞和马克思。也就是说,他们除创造了有史以来社会学家最高影响力的记录,还是历史上影响力增长最快的大家。不过,他们影响力的迅速崛起,有着截然不同但都异常强大的学术之外的力量支撑:斯宾塞借助了高质量的社会网络并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多面手优势,在知识总量相对不多的19世纪末就顺利达到了影响力巅峰;而马克思则依靠其改变20世纪全球政治格局的理论力量,在一

个世纪后走向影响力的制高点。

实际上,斯宾塞本人涉猎极广,集哲学家、生物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政治理论家和古典文学家于一身。同时,他一生与社会名流过从甚密,曾由赫胥黎介绍加入著名的“X俱乐部”(X Club),结识了达尔文、胡克在内的一批重要的思想家和权贵。最后,他本人还是维多利亚时代最好辩的思想家一一和今天的新媒体时代一样,人脉和舆论焦点是助力成名的有力工具。相比之下,马克思的个人命运要困窘得多。但马克思主义在现实政治中的实践改变了世界格局。也因此,我们看到马克思的词频比例增长最快的是整个20世纪20-40年代以及70年代,而这两个阶段正是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快速传播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高峰期。

第三,加速效应。在20世纪,社会学家的成名越来越早。除了情况特殊的斯宾塞,举凡出生在19世纪的社会学大师,都是“身后成名”。例如,马克思逝世于1883年,而他的词频快速增长在其辞世20年后的20世纪初才出现。韦伯1922年去世,他的名声鹊起,恰恰从其去世后才开始。其他三位出生在19世纪的大师涂尔干、齐美尔和马尔库塞,前两位未能在身前看到自己声名鹊起,马尔库塞也仅仅在去世前10年名声大噪。生于20世纪的晚辈社会学家们则幸运得多。例如,帕森斯在40年代就开始快速成名,其时不过40多岁,而吉登斯也在不惑之年开始成名。哈贝马斯和布迪厄相对属于大器晚成者,但其词频比例在他们50岁之后也即80-90年开始快速增加。而且,他们至今仍然健在。这种个人影响力方面的代际差异,我们称之为加速效应,并归因于20世纪社会学学科体系不断发展和规范化:在19世纪晚期社会学草创之初,学者数量少,学科发展水平较低,传播交流社会学的途径有限,这就使得社会学者发挥影响力所需要的时间大为延长。而随着社会学学科发展加快,随着大学社会学系科的建立和发展,学者拥有越来越好的学术阵地、生活保障以及期刊书籍等媒介来发挥影响力,这使得20世纪的学者能够在健在时就看到成就被社会认可。

五、大数据中的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对人类知识的贡献在于一系列具有启发和诠释意义的概念、假说和理论,以及藉此形成的诸多知识流派和体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经典社会学理论关键词的词频分析,了解社会学的直接成果对社会的影响和变迁。考虑到19世纪社会学大师多进行的是开创性、奠基性的工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20世纪中期以来的社会学理论。在图4中,我们集中展示了常见的八种理论的词频曲线:冲突理论(conflict theory)、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结构化(structuration theory)、符号互动(symbolic interactionism)、理性选择(rationalchoice theory)、常人方法学(ethnomethodology)、新功能主义(neo functionalism)、弱关系(strength of weak ties)和结构洞(structural holes)。

第一,理论的生命周期。我们发现,理论从提出到成型、成熟再到式微有一个生命周期。在20世纪中后期,绝大部分理论从提出到达到词频比例的最高点,总体上需要30-40年左右。此后理论的影响力开始缓慢下降。但由于尚未观测到稳定的最低谷,因此我们尚不知理论衰退所需的时间。此外,尽管我们用来分析的理论数量很有限,但该发现和语言学研究的结果契合得较好。彼得森等发现,人类词汇的周期约在30-50年,也即新词汇从出现到消亡或者稳定使用,需要30-50年时间。我们推测,理论的生长和衰退周期既和词汇周期有关,同时也取决于社会学理论本身的更新速度。

第二,理论的新陈代谢。例如,结构功能主义、新功能主义词频比例90年代中期就开始下降,而比它们晚出20多年的结构洞理论却已经在词频上超越了前者。此外,70年代兴起的常人方法学、符号互动、冲突理论等也已从90年代开始衰减了约20年,而理性选择约从新世纪开始进入下降通道。90年代以后,新生代理论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如果我们把弱关系和结构洞理论相叠加,其词频比例在2008年左右已经可以超过交换理论和结构化理论。也就是说,新兴的社会资本或社会网理论,文化影响力实际已开始超越经典理论。当然,至于它们能不能进一步上扬甚至重现常人方法学、符号互动或理性行动等增长极为迅速的成功理论,尚需时间考验。

第三,理论的解释层次。一般我们会认为,宏观大理论具有更高的概括能力和更宽的辐射使用面,也因此会具备较大的影响力。但是我们发现,起码20世纪中期以来理论世界不再由宏大叙事主导。例如,结构化、结构功能主义、新功能主义均处在词频坐标的中下游,虽然历来是教科书的重点,但和常人方法学、符号互动理论、理性行动理论等基于行动的理论相比存在不小差距。此外,随着时间推移,大理论的空间似乎越来越小,70年代之后兴起的弱关系、结构洞等理论,关注面都非常集中。我们推测,盖因大理论过于野心勃勃而降低了解释力和

吸引力,且又越来越缺乏空白的生长点。因此,社会学可能开始进入某种“后大理论”的时代。当然,这一推测是否合理尚待时间检验。

六、大数据中的社会学研究领域

社会学研究领域众多,且非一成不变。一方面,社会学拥有众多的子学科;另一方面,学科的研究热点也随时代进步而不断转移变化。因此,利用大数据我们可以对社会学子学科的结构和变化进行分析,也可对研究热点的变迁进行一些解读。我们首先对教育社会学(educational sociology和sociology of education)、农村社会学(rural sociology)、城市社会学(urban sociology)、政治社会学(political sociology)、经济社会学(economic sociology)、法社会学(sociology of law)、宗教社会学(sociology of religion)和历史社会学(historical sociology)等八大子学科进行检索。

我们从图5发现几个有趣的现象:第一,教育社会学无疑是社会学中最有分量的。不过,从60年代后期开始,教育社会学更多称作sociology of education(SE)而不再是早期的educational sociology(ES)。这主要是因为,早期的educational sociology主要关注的是文化和社会因素,研究如何给公众提供更好的教育,而sociology of education则关心的是国家、政府和个人因素对个体教育结果的影响。第二,我们把90年代后词频不断增长的子学科用实线表示。可见,宗教社会学和历史社会学发展势头比其他领域要强劲,而经济社会学保持平缓发展,其他子学科词频都呈下降趋势。第三,农村社会学60年代词频比例增速极高,进入80年代后期甚至超过教育社会学,完全压倒了其他分支。这个发现为以往研究中的一些观点提供了印证和补充:农村社会学是美国社会学最早也是最大的分支,50-60年代是其最鼎盛时期。实际上,我们发现70年代可能才是它真正的高峰。

除了学科分支,我们还关心社会学研究热点领域的变化。在图6中,我们比较了社会分层和流动、社会资本与网络两大研究领域的8个最具代表性的术语(社会身份social identity,社会地位social status,社会运动social movements,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s,社会阶层socialclass)。这两个领域的研究,集中了社会学近10年来的热点。但它们的词频比例却不尽相同。我们能看到,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词频比例在1975年左右达到高峰,然后开始下降。而社会运动和社会网络则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迅速上升,约在世纪之交分别超越了社会地位和社会流动。同样在这段时间附近,社会资本的词频比例也迅速超越社会流动,且增长速度更快,到2003年左右已经超越了社会阶层成为词频最高的领域。

七、大数据中的社会学研究方法

本节我们探索社会学研究方法在书籍中的出现频次。对于定量方法,我们检索了最小二乘法(OLS),对数线性模型(logit)、概率比模型(probit)、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结构方程(structural equation)、社会网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s)、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s)、工具变量(instrumental variable)、事件史分析(event history)、倾顷向性匹配(propensity score)。对于定性方法,我们检索了深度访谈(depth interview)、焦点组访谈(focus group interview)、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叙述分析(narrative analysis)和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在图7中,左侧为定量方法,右侧为定性方法。为便于两图比较,我们在定性方法坐标中也加人OLS词频(灰色粗线条)。

从图7中我们发现了几个特点

:第一,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词频由线几乎全部在持续增长。

第二,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在语料库的词频比例存在差别。用OLS的词频为基准进行比较,我们就会发现除了历史悠久的内容分析方法,总体上其他定性方法词频都不高。

第三,定性方法中扎根理论的扩张速度十分可观,超过了其他定性甚至不少定量方法。其他定性方法发展势头平缓或走向式微。

第四,定量方法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使用率最高的OLS,Logit和Probit模型。其余依次是固定和随机效应模型、结构方程和主成分分析法。其他方法的影响力则和一般的定性方法相差无几。

第五,社会网分析和倾向性匹配在2000年左右异军突起。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数据限制,社会学定量研究中使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的还比较少,而主成分分析法、结构方程和社会网只能适用于特定研究主题。我们也测试了多层模型(multi level model)、潜类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和赫克曼方法(Heckman selection)等其他关键词,但词频比例都比较小。因此,我们

认为倾向性匹配、工具变量、多层模型和赫克曼方法是社会学定量分析中最富有潜力的方法群。

八、大数据中的中国社会学

一般我们认为中国社会学的诞生标志是严复翻译《群学肄言》或更早的社会学著作,这一时间点在1894至1897年左右。而我们的检索结果表明,英语世界里第一次规模性提及“中国社会学”(Chinese sociology)早在1854年;第一次规模性提及“中国社会学家”(Chinese sociologist)是在1927年;第一次规模性提及“中国的社会学家们”(Chinese sociologists)是在1928年。尽管由于语料库和谷歌图书网页并未同步,因此我们尚不清楚检索到的具体书籍以及相关短语基于上下文的准确含义,但该发现有一定可能使中国社会学发朝时间的历史锚定提前。

我们接下来观察一下20世纪中国社会学在全球社会学舞台中的位置,主要比较对象是北美的加拿大,欧洲的英、法、德和亚洲的印度与日本。

从图9中我们看到,欧洲的总体座次依次为德国、英国和法国。加拿大和英国比较接近。但出乎意料的是,“印度社会学”的词频统计在70年代后甚至超过了欧洲诸国。这可能要归因于印度庞大的人口和英语母语。70年代末起,中国社会学的词频开始快速增长并超越日本,目前已和法国、加拿大与英国持平且仍在强劲攀升。

我们还在英语语料库中检索了费孝通、林南、边燕杰、谢宇、陆学艺、李培林等学者的名字。考虑到中英文姓名顺序差异,我们对每名学者均组合搜索“名+姓”

和“姓+名”。同时,为与西方社会学家进行比较,我们同时也检索了提出“弱关系”与“结构洞”理论的两位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和罗纳德·伯特(Ronald Burt)。从图9中我们大致能推测出如下几个关联和特点。

第一,国际知名度变化和国家政治经济因素有关。能和格兰诺维特的词频统计相当的是费孝通。但我们随机查阅了费孝通名字出现的资料,发现有约四分之一的内容是因为费老担任的国家领导人职务。此外,费老的词频高峰出现得非常晚。相比之下林南早在70年代词频统计就开始增长。这表明,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力的增强和社会学的重建,大陆社会学家才得以享有国际学术界的知名度。

第二,国际知名度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学术评价标准。例如,陆学艺的词频统计大大超过了谢宇、边燕杰等曾多次在英文权威期刊发表重要论文和出版英文专著的学者。这个排序恰恰表明:基于书籍大数据的词频数据比单纯学术评价指标更能反映文化影响力、知名度,陆学艺提出的十大阶层,虽未辅以复杂的数据和模型,但深切现实的观点、敏锐的洞察力和理论构建的勇气,就已奠定了他作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的历史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基础。

第三,华人学者的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在70年代,只有台湾学者林南的词频统计比较高。70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老一代学者费孝通迅速取得了较高的词频比例,而新一代学者里李培林在80年代就已取得了一席之地。90年代之后,以李培林等人为代表的本土学者和以谢宇、边燕杰等人为代表的海外华人学者的词频比例大幅度上升。实际上,他们的词频均已接近或超过美国著名学者、结构洞理论提出者伯特。

九、展望“社会组学”

尽管词频统计本身在文本分析领域并非新鲜事物,但基于空前规模的大数据进行时间空间大跨度的观察与分析,无论对习惯于抽样调查、回归分析的定量研究者,还是对习惯于纯理论推演、有限文本分析和深度访谈的定性研究者,都是一种新颖而有力的工具。在本文中,我们使用了全球规模最大也最为成熟的书籍语料库,对19世纪中叶到2008年的百万书籍进行了一系列社会学关键词的检索分析,从学科、名家、理论、领域等几个方面,初步梳理出了这百年来社会学发展的吉光片羽以及中国社会学不断崛起的良好势头。本文虽仅是大数据方法在学科发展史领域的一次探索性尝试,但无论是数据还是检索方法,都可以在更实质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分析领域中使用。

不过,我们的研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第一,文化影响力本身是一个综合性指标,用词频比例来代表文化影响力虽是一种可行的操作化方法,但不一定是最准确的测度;

第二,限于篇幅和时间,我们仅对英语和汉语语料库进行了检索,而对德语、法语等子库则没有兼顾;

第三,由于谷歌图书语料库提供的检索功能相对有限,尽管我们采取诸多技术性

手段(如筛选核心词、设定频数阀值、进行年代段随机抽检、对照谷歌搜索引擎数据)来对检索过程进行科学控制,但检索精度仍待提高;

第四,限于时间我们只能对社会学领域较具代表性的名家、理论和领域进行梳理,因此分析对象、检索条目可能挂一漏万;

第五,对社会学关键词的文化影响力变迁的解读和诠释,往往是基于时间曲线所启发的直觉,未能有更多的理论或实证证据来进一步阐发和验证观点。

严格意义上说,本文是基于大数据的内容分析,采用了语义学(semantics)中的词频分析方法。本文的研究目的并非为社会学理论、名家、领域和方法进行影响力、知名度的排名,也不是要用一篇短文概括社会学的百年发展——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任务。从方法的角度,我们的研究试图表明,在现阶段利用现有的大数据,通过词频统计来对社会科学发展史进行分析,是一种相对可行、又能带来新发现的研究路径。随着大数据的进一步丰富、相关分析工具的进一步优化,实现更复杂更有价值的大数据研究将会摆上议事日程。比如,除了学科发展史,我们还可以进行社会思想史、政治思想史、文化观念史以及社会学理论发展史、政治学思想发展史等更偏重文化、学术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再如,把词频的时间序列与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时间序列进行相关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有助于我们发现文化现象和经济社会现象之间的关联。甚至,我们还可以把“原分析”(meta--analysis)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到空前的程度:利用未来的学术期刊大数据,我们可以对海量的定量分析进行关键统计量提取,实现超大规模、超长跨度的“超级原分析”。

回到最初让-巴蒂斯特·米歇尔提出的文化组学(culturomics)。这个词,实际是“文化”(culture)和“基因组学”(genomics)二词的合并。其意义在于,单个的词汇n-gram就好比人类的基因,通过它们的排列组合,决定功能异常复杂的人类机体。如果我们把文化组学理解为一个最新的泛研究门类,那么,社会科学领域的“基因组学”也应该呼之欲出了。对于这个新的子学科,我们不妨称之为“社会组学”(societalimics)。它之所以有建立和研究的价值,是因为社会科学工作者以阅读文献的方式只能接触社会科学知识总体中非常有限的一部分。作为人的内在的学习能力瓶颈,这种不可避免的以管窥豹,会阻碍我们对宏观层面社会科学思想发展趋势的理解,不利于我们发现大尺度、大结构上的社会科学、社会思想发展规律。而通过词汇的“基因”序列分析,基于越来越完善、开放和准确的大数据,我们有可能获得过去完全不可能获得的理论启发和学科知识。因此,我们呼唤学界重视并早日建成“社会组学”。

作者:陈云松,本文全文原载《社会学研究》2015年第1期,转载时有所删节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结题报告1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传统节日结题报告 中国是世界山最大的文明古国,有这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对古老文明的继承和创新将有助于个人修养以及文明进步。尽管如此,在今天的现实所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确实很多人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在历史文化常识方面的物质。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对创痛文化和历史只是漠然处置的现象也并不鲜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通过此次调研,发现,加强创痛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床融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1.创痛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数据的结果分析,目前我国在中国创痛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相关教育模式存在误区。显而易见,绝大多数的人呢是通过课堂教育来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中学的语文课和历史课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历史课,更多的担负了传承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功能。但是,以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在中学,历史教材僵硬刻板。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教材的人是停留在书本和教材,无法展现历史和文化真适合多姿多彩的面貌,但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多数人就不可能再有继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 此外,我国当前正处于重大转型期,传统的文化模式失去了神圣的权威,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也必然处在磨合,矛盾,冲突之中,尤其是亲眼一带更是日益可求彰显个性,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同时,面对社会生存压力的日渐增大,学生们更关心的是抓紧时间去考五花八门的证书,以求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为自己增添砝码,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现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个人的道德文化修养。 2.提出的建议或措施 历史文化教育的形式亟待改革。缺乏大众化的历史文化教育是导致社会文化氛围薄弱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加快中学历史教材编写改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流派夏建中精品文档10页

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或者说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的科学。 美国学者霍尔姆斯首先提出文化人类学这个概念。 在美国称文化人类学,在英国称社会人类学,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德国称为民族学。 人类学的奠基者:拉菲托《美洲野蛮人风俗与远古风俗之比较》 古典进化论学派 这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第一个流派,是文化人类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盛行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成熟的标志在于E.B.泰勒的《原始文化》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古典进化论学派认为文化进化的动力:心性一致,即人类心里一致说,人们都朝一个地方想。古典进化论学派很好地解释了文化的多样性,但是它却把文化的差异性简单地解释为发展阶段的不同,从而为文化歧视甚至是种族歧视埋下了理论种子。 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背景:一,早期的人类学知识的积累和研究组织的建立; 二,殖民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人们研究异种族、异文化的需要, 也扩大了人们的研究视阈; 三,思想根源在于进化论理论的提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斯 宾塞社会进化论。 E.B.泰勒: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第一个给文化和宗教下定义之人,第一个主张采用 统计法进行人类学研究的人。《原始文化》、《论研究制度的方法:对婚姻和继承 法的应用》 进化论观点:人类社会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跟自然界一样, 是通过不断进化而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文化发展的 各个阶段是相继相承的。 宗教理论:明确了什么是宗教:一切对于神灵的信仰;探讨了宗教的起源和产 生:万物有灵(全部宗教史的基础)。 婚姻家庭理论:“回避”习俗与居住模式:从妻居到从夫居;命名制度:亲从子 称;继嗣制度;产翁制:由母系向父系转变;婚俗:抢婚和外婚制。 人类学研究方法:比较法(分类比较)、残存法(残留的风俗习惯)、统计法 摩尔根: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对易洛魁部落联盟的研究,首次使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人类学,首创用亲属称谓来研究家族制度。《古代社会》、《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 亲制度》 原始社会分期理论:根据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发展确定:蒙昧时代,野蛮时代, 文明时代。 氏族制度的发现: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氏族、胞族、部落、 部落联盟是一次发展的几个阶段,最终形成民族。 家庭史的研究:首次从亲属称谓制度来研究家庭和家族制度;家庭发展:“血缘” 家庭,伙婚制家庭(普纳路亚),偶婚制家庭,父权制/母权制家庭,专偶制家庭。其他学者:德国人类学之父:巴斯蒂安:人类心里一致说 瑞士的巴霍芬:母权论,标志着家庭史研究的开始 英国的麦克伦南:内外婚姻制度:母权制先于外婚制 英国的卢伯克:第一个提出残存法思想;宗教阶段理论 英国的弗雷泽:首创“社会人类学”一词;《金枝》:关于人类智力发展连续性和 进步性的理论:人智力发展经历了巫术阶段、宗教阶段、科学阶段 传播论学派

徐珂社会学导论考试内容整理及名词解释答案

1 名词解释(6选4=16) (黑色:考过1次。红色:2次。紫色:多次。棕色:0次) 理想类型 理想类型分析法是韦伯创立并运用的研究方法。 理想类型是是一种分析概念或逻辑工具,是高度抽象出来的、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分类概念。如“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天职观”、“科层制”等等。 对理想类型的分析,主要包括比较不同理想类型的本质特征,分析不同类型之间的结构关系,并根据机构一致性的原则,来解释事物或现象的原因。 社会事实 涂尔干认为,“社会事实”是存在于人们自身以外的行为方式、思 想方式和感觉方式,同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之于每个个人。 社会唯实论 社会是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社会先在于个人、外在于个人,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社会学应该当把社会当作对象来研究。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社会对个人发挥主导作用。 社会唯名论 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个人,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个人对社会发挥主导作用,人们的行动构建着社会,只有了解每一个行动者才是真正了解社会。

初级群体 就是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家庭、邻里、儿童游戏群) 次级社会群体 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各类社会组织,如公司、政府机构、学校。) 实证主义 把科学的知识和方法用于对社会的研究;由经验事实验证,认为知识来源于经验。 社会闭合social closure 社会闭合即是社会中占相对优势地位的阶层为保护本阶层的利益而制造的一种与其他阶层的隔离或限制。 文化采借 对外来文化元素和文化集丛的借用,两种文化接触后发生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互相采借对方的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普遍现象。 家庭 家庭是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一般而言,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时形成家庭的基本关系。 核心家庭 一般由一对夫妻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 这种家庭规模小、人数少,仅1 个核心,即夫妻关系。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语言性别差异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语言性别差异的原因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文化的载体,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人是语言的载体,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的主体——人,可以按性别分成男性和女性,不同的性别在语言上也有很大的差别。例如男女在话语风格、谈话策略、话题内容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女性普遍对发音的正确与否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女性口头言语一般比较流畅、吐字清楚、口齿伶俐,她们比男子更倾向于使用标准、权威的发音方式,对自己在这方面的要求也明显高于男子。女性在说话时喜欢用情感词、强化词、夸张语词、幽默含蓄的词以及带文采的形容词等,而男性说话则直率肯定,男性用粗俗语和诅咒语也比女性多。出现如此多的语言性别差异是有深刻的原因的。归纳起来有如下原因:一.社会文化因素。由于职业、年龄、教育程度、文化背景、身份、地位、场合的不同,导致了语言的性别差异。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因此男女语言差别这一语言现象首先应归咎于地位、作用、支配等社会因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占有一定的社会位置,与他人构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在言语交际中,一般来说,男性处于强势、支配地位,而女性则处于弱势、受支配地位。例如在社会生活中,女性多用附加疑问句回答问题,喜欢用征询不确切的语调,而男性的语言往往是更加有力度,在谈话中起主导作用。这些语言上的特点都是男女在社会上不同地位的反映。 在公共场合或职场上,女性在谈话中喜欢注意给别人以说话机会,如果说得太多时,会感到不好意思,而且不喜欢任何人始终控制整个谈话。而男性在谈话中则力争占主导地位,有时总比别人说得多,而且体察不到应把自己的谈话与他人的联系在一起的必要,常常忽略别人所说,一味强调自己的观点。女性重视谈话的细节,认为这是参与谈话的标志;而男性则不这样谈话,他们不注意照顾别人的谈话。 由于性别、年龄的不同,因此社会劳动分工也不同,这就使不同性别的人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作为人与人之间交际工具的语言也会因人的社会角色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话题、语体、词汇,因此性别语言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另外,性别差异也是一种文化差异,异性交流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不同文化的成员都有自己的交流规则和假设,在跨文化交流中,就会用这些规则和假设,于是,就发生了性别语言差异。 场合的不同,语言的性别差异也不同。一对恋爱中的男女,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他们的语言会是很亲密的。而一旦他们在职场上时,语言就会变得严肃一些。 二.家庭文化及抚养方式对男女语言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孩子的早期经验主要是从家庭中获得的,在一个家庭中,父亲充当着导航的角色,而母亲则比较善于表达。男女孩子很小的时候受母亲的影响比较大,而长大一些后,父亲开始引导孩子认识家庭以外的世界,将更大的社会准则(如成就取向)传授给孩子。这个时候,男孩子就会放弃了与母亲的表达性关系,而接受父亲教的模式。然而女孩则继续表现出对母亲表达性关系的依附,接受母亲的角色。所以,无论在任何社会,男孩在玩耍时常模仿他们父亲的活动和游戏,而女孩则承担和接受她们母亲的任务。因此,家庭的影响会使孩子认识到自己性别阳刚或阴柔角色。要是孩子长期和母亲相处,则语言就会更加女性化,否则则更会

社会学概论之大学生的社会互动

大学生的社会互动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 社会互动是指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通过接触、沟通等方式而发生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由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当相关双方相互采取社会行动时就形成了社会互动。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它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社会互动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与其他动物间的互动相反,人类互动是有意义的。社会存在于社会互动过程之中。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的人,几乎随时随地都要与他人发生接触和交往,相互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同时也在相互地影响。 由此可知,任何社会互动发生都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互动主体必须发生相互的接触;互动主体对于互动符号的意义有比较一致的理解。 然而,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而且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社会互动的情景有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多人关系。齐美尔深入分析过人数对互动形式的影响。 对于二人关系,充分考虑对方具体的需要、愿望和个人特点,有着其他形式下不可能达到的亲密感情和独特性,产生排他的特征,可能使两人冲突更加强烈。 对于三人关系,一方都需要考虑两个人的个性特征,如果其中两人冲突,第三者可能选择成为(1)中间者,从局外、公平客观地调解(2)仲裁者,经双方认可,公平解决争端(3)渔利者,以支持一方为由提出利益要求(4)分裂者、征服者,助长双方矛盾以得利。 对多人关系,组成社会网络。其中,大型群体,会形成超越个体的结构;在正式组织中,分工、组织较规范,对个体进行制约。 在大学中,这几种关系都非常普遍。例如我们现在的宿舍有三个人,因此,在各种事情的处理上,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其他两个人的想法。在各种活动中,例如运动会、晚会等等这种大型群体,需要考虑的因素则会更多。 根据互动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来分,社会互动可以分为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性关系。 情感关系:家庭、亲密朋友等初级群体,满足个人关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需要。遵循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规则,当一人有需要时,其他人会尽力补足。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2010.01)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2010.01)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填涂在答题卡上。每题1分,共20分) 1、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或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这是:() A. 角色冲突 B. 角色不清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2、第一次使用“社会学”一词是在哪一本书中?() A.《实证哲学教程》 B.《社会学原理》 C.《社会学方法论》 D.《经济与社会》 3、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迪尔凯姆和韦伯 B. 帕森斯和默顿 C. 科赛和达伦多夫 D. 库利和米德 4、社会组织最重要的特征是:() A. 一定数量的成员 B. 特定的活动目标 C. 明确的规章制度 D. 正式的组织结构 5、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本质是:() A. 个人的集合,只是个空名 B. 客观存在的实体 C. 社会关系的总和 D. 聚集到一起 6、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是:() A. 社会角色的确定 B. 社会角色的表现 C. 社会角色的扮演 D. 社会角色的失调 7、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于:() A. 1840年 B. 19世纪60年代 C. 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D. 1949年 8、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称之为:()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丁克家庭 9、价值冲突论的现实基础是:() A. 美国社会中的种族冲突 B. 冲突理论 C. 亚文化理论 D. 战争 10、最早提出社会控制概念的是:() A. 滕尼斯 B. 罗斯 C. 孔德 D. 韦伯 11、霍桑实验提出了:()

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学中家庭社会学浅谈

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学中家庭社会学的浅谈 张成博 (上海交通大学电院5090309407) 家庭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借鉴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家庭个体关系和家庭与社会关系的变化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从本人一学期的社会学通识课的理解上来看,就是从微观角度研究宏观现象的学科,社会是家庭的宏观体现,而家庭则是社会的微观本质,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也促成了社会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可以说,这是一门在我看来意义重大的社会学分支。 下面就从家庭社会学的概况、热点研究课题和解决方向两个角度阐释我对该问题的初步理解。 家庭社会学的概况 (一)家庭的本质 关于家庭的本质理解,是在邓伟志所著的《家庭问题种种》一书中首先引起的,该书对家庭定义的表述是:按血缘和姻缘关系建立起来的经济组织,简而言之就是:血缘+经济=家庭。他认为,在血缘和经济两大因素中,经济的关系更为重要。在阶级社会中,不仅姻缘要服从经济,就是血缘关系的亲疏,也要受到经济关系的制约。因此,他认为,家庭的本质,归根结底是一种经济关系。我对这种观点持部分肯定的态度。首先,经济基础确实可以决定家庭中每个个体的社会地位、生活质量乃至幸福指数,但血缘和亲情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我们可以在网上屡屡见到某位明星富翁因家庭问题产生心理疾病乃至自杀、犯罪等,而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虽然贫穷却生活的很快乐很满足。所以,对于家庭本质的理解我认为是结合了人口生产关系、情感关系和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在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的要素下构成的一个社会的基本单元。

(二)家庭职能的概念 在《社会科学争鸣大系——社会学卷》中阐述道:家庭职能是指家庭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所能发挥的作用。一般来讲,这样的职能有三大类:第一类是生育职能,这个是自从存在家庭以来,在任何社会形态都具有的职能;第二类是消费,这保证了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第三类就是派生职能,如宗教,这不是每个家庭必须具备的。首先就生育职能来讲,这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传承的保证,同时也应该是家庭生活得以和睦美满的一个必要的条件。从这个职能中引申出的诸如“丁克”家庭、婚外生育等一些社会敏感问题,同样是印证了微观家庭可以对宏观社会产生影响的观点,这也将在后面的热点问题中加以细究。而消费则更是如此,从个人家庭的消费可以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和利益的分配问题,当然,这也是间接反映一个家庭经济基础的一个体现。如果一个家庭的消费仅仅停留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层面上,那这个家庭的经济基础必然是不高的。在看最后一个职能,这个从我个人的角度觉得中国的情况没有外国那么复杂,可能基于我国对宗教信教的管理的问题,以及一些历史考究的缘故,当然这个仅仅是个人的主观臆断。 针对家庭职能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学者研究的方向。同样从本书中参考相关信息,有些学者认为家庭经营终究是一种小生产方式,只适用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家庭的这种生产职能也将随之消失。关于生育职能,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提出的关于人类两种生产的论断:“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生产本身又又两种,一方面为生活资料,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所以,家庭生育职能作为最基本的一项职能将一直保留。我个人感觉,未来人类科技和文明的高速发展必将影响到家庭职能的转变。一部分职能被弱化,如生产职能;一部分职能将得到加强,如教育职能;而一部分职能将维持,如生育职能。总之,这样一种职能的转变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多种文化相互冲击融合的结果。当然,不同的职能我觉得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所以其加强和削弱也不能直接或间接反映家庭在社会中地位的加强或者削弱,正如生物进化的道理,所谓优胜劣汰的原理在这里同样适用。 (三)家庭结构概述

兰州历史文化研究

——文化·特色·城市持续发展 1基本理论 1.1概念定义 1.2城市特色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1.3地方文脉的多维度 1.4城市规划设计时如何对城市特色进行定位2实例分析 3 兰州历史文化分析 3.1 历史沿革 3.2 文化地位 3.3 自然环境 3.4 城市设计节点

1基本理论 文化,是人地相互作用的产物。特定的地理环境、人群以及特定人群对特定地理环境的适应和特定的利用方式,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形态。地域是承托自然和人文衍生、变化的平台。地域的场所精神则是根植于场地自然特征之上的,是对其包含及可能包含的人文思想和情感的提取与注入。 20世纪90年代.文化管理理论逐步从微观领域渗透到城市和区域的中观层而.尤其是进入新世纪.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文化对于一个城市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并正在着手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同时.着力带动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1.2城市特色与历史文化的比较 城市特色由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构成。自然因素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本因素。人工因素指人为建设活动的成果,它是形成城市特色最活跃的因素。通过人为的建设活动可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塑造人工与自然相和谐的美,才能使城市显示特色。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积淀的聚焦点,它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历史文化的遗存,不仅是城市文化延续的标志,也是城市环境特色的灵魂。北京的故宫、长城、苏州的古典园林、西安的兵马俑都己成为所在城市个性和魅力不可或缺的部分。城市中不同时代的建筑、桥梁、城墙、道路等,都铭刻着历史文化的痕迹。不同城市的建筑,尤其是居住建筑,构成了不同地区的城市特色,如福建省的客家楼、福州的三坊七巷、上海的里弄住宅、北方的四合院等。历史文化积淀越深厚的城市,越具特色。 1.3地方文脉的多维度 完整的地方文脉关系应该是多向维度的。首先是自然地理和生态系统环境,包括当地气候和地点微气候及已有的自然环境植被、土地形态、地形特点、地下水文、地质、水资源、环境灾害及动植物生命环境等。每一个场所所具有的独一无一的特质是城市规划与设计最宝贵的资源。规划与设计师应在已有的,通常是复杂的、微妙的环境中进行设计,尤其是对特色鲜明的区域,更需要仔细和恭敬的设计回应。 其次是地方文化环境和城市建成环境,包括居民居住形态的原型、模式、价值观和建成环境方式、 土地所有形式、人居文化、传统习俗及与周边的邻里关系,还有人在环境变化中的适应能力等。在任 何特定的空间和时间里,城市文脉都是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包括多层次的社会与环境的相

(完整版)文化人类学理论试题1

民族学2005级文化人类学理论考试试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共10分,2分/题) 1、。在民族学的早期专著中,《原始婚姻》一书尽管作出地结论并不可靠,但是在当时地时代影响很大。该书的作者是。 2、在同一阶段内文化为适应生境而提高其适应度的进化,结果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异种文化,这种进化属于进化。 3、苗族血缘认定、通婚界限的界定、财产继承、祖灵归属都以苗族父子连名制命名法为基础,请问以上相关文化因子结成的功能关系属于关系。 4、借鉴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中“语言”、“音位”、“言语”概念,提出文化也是一种语言,它也可分为两层:表露在外具体社会文化现象相当于言语;现象背后潜藏的无意识结构相当于语言。 5、自然条件对文化的影响力在透过社会时,要经过该社会的 三重加工。在经过此三重加工时,因不同民族自身的特点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文化。这就是相同的地表条件,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文化的根本原因。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1、鲍亚士学派 2、原始文化 3、文化 4、索绪尔 三、简答题(共30分,10分/题;4道题中任选3题) 1、摩尔根认为人类的家庭是如何发展进化的? 2、怀特如何描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化? 3、为何往往落后民族反而超前,成了后起之秀? 4、民族与种族有哪些区别? 四、论述题(共40分,从两个题中任选一个完成) 1、结构功能主义其基本理论是什么?你认为这一理论有何利敝得失? 2、为什么说地理决定论是错误的?

民族学2005级文化人类学理论考试试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共10分,2分/题) 1、。在民族学的早期专著中,《原始婚姻》一书尽管作出地结论并不可靠,但是 2、在同一阶段内文化为适应生境而提高其适应度的进化,结果创造出千姿百态 3、苗族血缘认定、通婚界限的界定、财产继承、祖灵归属都以苗族父子连名制 4借鉴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中“语言”、“音位”、“言语”概念,提出文化也是一种语言,它也可分为两层:表露在外具体社会文化现象相当于言语;现象背后潜藏的无意识结构相当于语言。 5 不同的文化。这就是相同的地表条件,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文化的根本原因。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1、鲍亚士学派(补) 鲍亚士学派的理论基点为文化独立论,即文化是一个独立完整,不依赖地理、经济、社会而存在的自然实体。正因为文化是具体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 无法简单评论,所以必须一个一个地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该学派还提 出了文化平行发展论和“辐合论”。文化平行发展理论提出各民族文化不相连贯,只是相对独立的演进;“辐合论”说明表面相似的文化现象,其来源 可以截然不同。因此该学派重资料,轻推导,力图使资料搜集严密完整化, 使文化的内涵丰富化和多元化 该学派对民族学发展做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最显著的有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区域论、文化模式和综合决定论。文化相对主义立足于文化具体观的系统认识,是反种族和民族歧视的利器,动摇了欧洲中心论民族学体系。文化区域论反对文化中心的形而上学推理。文化模式是文化分类研究的一种有益尝试,表明了民族分类研究的可能性,是当代文化谱系和族际关系研究的出发点。

文化社会学讲义

文化社会学讲义 授课教师:东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邓力铭 教学目的及要求:本课程为社会学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文化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特别是学会用文化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纷繁的文化现象,增强学生对各种不同国家、不同类型、不同领域内文化的辨析能力和理解程度。 教学时数:36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讨论相结合。 成绩评定方式: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回答问题和提问,课堂作业)主要参考教材:司马云杰著:《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文化、宗教两章)第10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文化 一、文化的定义 1、狭义的文化——文化是精神现象及其表现形式,包括语言、文学、艺术、音乐等等多种形式 1、广义的文化(社会学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 果,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非物质的东西。 参考——人类社会所创造和共享的全部产品。既包括物质文化(人类创造并赋予意义的全部有形的制品)又包括非物质文化(狭义的文化) 3、“文化”与“社会”在概念上的不同 文化是社会所创造和共享的产品 ..构成 社会是创造和共享某种文化的相互发生作用的人.构成。 社会的定义——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教材P52) 4、“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一切文明都是文化,并非所有的文化都是文明,文明是文化的高级阶段。 注意,“人类”、“人类社会”、“文化”这是彼此联系在一起的“三位一体”的概念,三者谁也不可能单独脱离其他而孤立存在。是人类创造了文化、而当人类创造文化的那一刻起,人才之所以为人,而社会正是由创造和共享了文化的无数个人构成的。 二、文化的的演进(人类的演进) 1、人类演进的历史:约46亿年前地球形成→约6亿年前生命在古代海洋中产生(由单细 胞到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到有脊椎动物,鱼类到两栖类)→约4亿年前爬行类产生约1亿8千万年前哺乳类动物产生→约7千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出现→约3百万年前人类产生→约5万年前现代人形成→约1万年农业开始→约6千年国家出现→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进入现代社会。 2、人类在灵长类基础上进化演进具有了如下特点: ?、喜欢群居。?、智力发达。?、前肢灵活。?、喜用嗓音。?、直立行走。?、四季性交。 3、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也付出了许多代价。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 社会互动

第六章社会互动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界定 (一)社会互动概念 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做出反应的过程。它包括所有的社会行动。 (二)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 构成社会互动,一般具备以下三个因素 (1)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 (2)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3)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的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所谓社会互动,就是个人和个人之间、个人和群体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基于对行动意义的理解,发生的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符号互动论布鲁默 符号互动理论的很多关键思想都是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最早的著作中作了论述。简单地说,我们可以把符号互动理论解释为:第一,我们通常用符号来代表一些事务,这些符号都是能够由意义地代表另一事务地,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地;第二,我们针对我们对符号的意义来采取行动;第三,我们对彼此的行动有所反应之前,经历了一个内在阐释的过程。 (二)拟剧论戈夫曼 拟剧论使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拟剧论的代表人物是戈夫曼。 (三)常人方法学加芬克尔 常人方法学的创始人加芬克提出了常人方法学这一词。 常人方法学的基本假设是: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社会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常人方法学是对一定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的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规则的社会学研究。 第二节社会化的类型与过程 一、交换 (一)交换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社会生活中的很多互动的表现形式是交换。 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换言之,交换是不同行为者之间彼此通过转让自己所有物而获得对方所有的的行动。 按照这个定义,构成交换应该有四个要素:目标、付出、回报和效益。 (二)交换的类型 交换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物质的交换和非物质的交换。 (三)交换存在的社会基础 交换主要是有社会差异引起的,在社会中,处于交换行为中的各方都以自己的所有物为手段,以对方的所有物为目的,因而才有了交换。 二、合作 (一)合作的概念 合作,就是指在社会互动之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二)合作的类型 按照合作的发展程度,可以将合作划分为四种类型:

永州历史文化研究

永州历史文化研究(2002-2008年度)成果 湖南科技学院汇编 二零零九年十月

目录 永州历史文化成果概述 (Ⅰ) 第一编湖南科技学院永州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目录 1.舜文化研究成果 (6) 2.柳宗元文化研究成果 (9) 3.周敦颐文化研究成果 (13) 4.女书、瑶文化研究成果 (15) 5.潇湘(零陵)文化研究成果 (17) 第二编永州当代文学著作目录 (20)

永州历史文化成果概述 “永州是本书,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文化书”,“看永州就是看文化”等等一类话题,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永州得名始于隋代。隋文帝时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今双牌县永江乡一带),开皇九年(589年)撤零陵郡,置永州总管府。将永远的山水寄寓于是州,这是多么富有哲理的蕴涵! 1993年,道县玉蟾岩考古发掘出打制石器、骨器、角器、蚌器,大量的动物骨骼、螺壳以及少量的植物果核,共约1万件。还有最珍贵的陶片和两颗稻谷,经测定,陶片与稻谷都在距今14000年左右。零陵区黄田铺镇石棚,棚基系天然平整巨石,三柱墙石承托的棚顶为重达10吨以上,被考古人员认为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 永州的历史文化,贡献了新的文明辉煌。中华民族道德文明始祖舜帝首倡孝道,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教,舜文化道德精神成为奠定东方宗法社会文明框架的基石。柳宗元在永州一滞十年,融情怀于山水孜孜探求,推动唐代哲学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与韩愈共同掀起拯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并影响中国上千年,成为永州山水铸就的一代思想文学宗师。南岭山地最大一支少数民族的瑶族文化,在江永、道县相邻的地方长期流传一种世所罕见的特殊文字,其字形倾斜呈菱形,由〃、—、︱、∕、о五种基本笔形构成,书写方式自上而下,从右至左。因仅在妇女范围内使用,被称为女字,通称女书。已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千古狂僧怀素的草书文化,散落于潇湘山水之间的碑刻文化,发源于月岩濂溪的周敦颐理学文化,以及祁剧、武术、风味饮食、衣冠服饰、民俗风情等等,都是永州的人文奇葩。永州是中华民族稻作、制陶、道德、女书、瑶文化之五源,对古代东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位于永州潇湘河畔的湖南科技学院,一直重视永州历史文化研究。从1981年学校(原零陵师专)成立的第一个永州历史文化研究机构——柳、何(柳宗元、何绍基)研究室为标志,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尤其是2002年学校升本以来,确定了特色名校,打好永州文化研究这张牌,以促进永州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战略。永州历史文化研究从理性上加强了对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意

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

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大纲 第一节古典进化论 古典进化论学派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其成熟标志是泰勒的《原始社会》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问世。进化论学派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认为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的。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过程,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具有一致性。 一、产生背景 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成立 2、殖民贸易的促进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蓬勃发展,殖民贸易和殖民地统治达到空前的程度。除殖民贸易和殖民统治官员的需要这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之外,殖民当局的官员和传教士将他们在当地所见所闻报导给国内,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因此,学者研究的方向也为之一变,转向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民族文化风俗的人类学研究。 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 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根源是19世纪进化理论的提出。达尔文首次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物种起源》一书概括了达尔文的主要思想,即物种不是永远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并生存下来。 第一个系统地借鉴生物进化理论阐述社会进化理论的是英国哲学家斯宾塞。他第一次使用进化这个词是在1850年;1857年斯宾塞描述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过程;1862年,斯宾塞给出了进化的明确定义:“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的变化。”斯宾塞进化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将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视为本质相同的事物。 4、古典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所有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论各有特点,但在以下三个问题上基本持相同看法,这就是:第一,用人类本质的一致性观念来说明文化发展的单一性。第二,各族文化都循同一路线向前进化,目前各个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实际上代表这条路线的各个阶段,各阶段在程序上是固定的,但在时间上并不一致,有快慢的差别。第三,整个世界是依自然法则运行的。 二、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 1、生平与著述 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自学成才,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而驰名世界。泰勒是第一个从科学意义 上给文化下定义的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体,包括知识、 信仰、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2、泰勒的进化论观点 泰勒认为:一方面,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整个自然界是不断发展、逐步进化的,而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社会当然也是不断发展、逐步进化的;另一方面自然界的发展与进化是有其固有规律的,这些规律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加以说明。 泰勒提出了两大原则:第一,“在文明中有如此广泛的共同性,使得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拿一些相同的原因来解释相同的现象。”泰勒进一步指出:世界各地文化的一致性,主要是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人的本性的普遍相似性;另一个是生活环境的普遍相似性。第二,“文化的各种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是发展或进化的不同阶段,而其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对将来的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泰勒还划分了文化进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即原始末开化或狩猎采集阶段、野蛮的以动物驯化和种植植物为特征的阶段和文明开化的、以书写艺术为开端的阶段。

历史文化专题

满族发源地乌拉街历史专题研究 1.历史沿革 早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满族人的祖先肃慎族便在学古、阿拉山一带,以半地穴式居住形式为主。自唐尧虞舜至商汤周武等历史时期,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为肃慎人活动的范围之一。 公元前107年(汉武帝元封三年),汉置辽东四郡,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属玄莬郡的上殷台县境地。学古四方山汉代文化遗存和杨屯大海猛汉代文化遗存。 四世纪初,东晋王朝在东北地区设护东夷校尉,以管辖东夷等部族,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属东夷校尉管辖下的夫余国领地。据《晋书、四夷传》记载:“夫余国跨松花江,尽有吉林西北境矣”。 五世纪末,由勿吉人(鲜卑人)灭夫余国,建勿吉国,而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属勿吉七部之一的粟末部。五世纪至六世纪中叶,五世纪至六世纪中叶,勿吉族的粟末部曾一度为高句丽的领地。富尔村曾出土过铜碗、铜勺、铜盘等具有高句丽民族风格的文物。 公元713年(唐玄宗开元年),唐遣使册封粟末部首领为渤海郡王,正式承认粟末部为中原藩属。公元762年(唐太宗宝应元年),粟末部诏封为渤海国。 公元926年(辽太祖天显元年)辽灭渤海国,改名东丹国,辽称渤海国族人为女真。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曾先后归东丹国涑州和东京道涑州管辖。 公元1115年(北宋徽宗政和五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达建立金朝,并在东北设置上京、咸平、东京、北京四路。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曾先后属于上京路会宁府宜春县地和咸平路玉山县地。汪屯、大常、张老、河北、高屯均发现金代遗址,并有大量文物出土,如双鲤鱼铜镜、陶罐、辽金铁锅和六耳铜锅等。 元朝统一中国后,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为元朝咸平府辖地。 公元1409年,明政府在东北地区设置了奴儿干都司,并先后设立384个卫所。乌拉街满族镇区域先后设立了三个卫,即乌拉卫、富尔哈卫(今富尔村)、萨尔达卫(今查里巴村)。

社会学原理复习完整

社会学原理(2018上) 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简述题(每小题6分,30分) 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社会学概念的基本内涵 含义: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等基本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是社会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社会运行论) 首次提出:1838年,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社会学之父”) 糅合(社会哲学)——独立(研究社会现象) 哲学思辨——实证研究(实证知识) 一般社会哲学——专门具体科学 2.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1)提出和界定问题 (2)回顾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3)进行研究设计:研究路径、方法与具体计划 (4)收集数据、资料 (5)整理和分析资料 (6)阐明研究发现:新发现及其解释 (7)得出研究结论:概括性、完备性与有效性 (8)发表研究成果 3.社会互动概念的基本内涵 是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在特定情境与背景下通过信息传递而

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 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4.社会网络概念的基本内涵 是社会行动者(个人、群体、组织乃至国家)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是社会关系的交织 在社会网络中人们共享某些社会资源或观念,但关系一般不如有组织群体那么严格、规范社会网络具有多重性与交迭性 5.社会分化概念的基本内涵 特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角色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角色的过程;是社会差别的历史动因 6.社会保障概念的基本内涵 含义:就是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区等通过政府授权,以现金、物质、服务等形式,向因精神和生理残疾、年老力衰、意外伤亡、失业、多子女负担者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旨在维持他们最基本的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 有的国家在上述基础上,另外提供一些面向全民的福利设施、服务和物质资助 意义:有助于平等、公正、稳定、社会发展 7.社会角色概念的基本内涵 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特定身份人士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8.科层制概念的基本内涵 (1)指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遵章办事的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2)是韦伯提出的一种理想类型的组织结构模式,也是现代社会组织的典型设计方式 (3)主要特征:明确的分工;明确的职权等级、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公私关系分离;为事

在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在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文化立市”,是审时度势、把握大势,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而作出的战略选择,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升文化建设水平,将文化的力量熔铸到蓬莱发展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为深入推进这项工作,要求由市政协牵头成立历史文化研究会,组织专门力量,分专题对蓬莱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经过精心筹备,今天历史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了。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历史文化研究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蓬莱有2100多年的建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资源丰富。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笔珍贵的财富,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品位。开展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就是为了进一步挖掘和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使我市的优秀历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这不仅功在当代,更是利在千秋。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开展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我们围绕打造“人间仙境、和平圣城”的城市品牌,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做好城市的功能开发,不断拓展城市空间,打造发展平台,实现城市发展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城市居住、旅游、教育科技、生态、产业承载等功能不断增强,为实现赶超发展奠定了基础。但随着发展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城市化加速

推进的过程中,文化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城市现代化不仅意味着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更要求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应该看到,在全球“文化制胜”的大趋势下,现代城市的竞争,实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是维系现代城市生存发展、挑战国际竞争的生命力所在。因此,今后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自己的特色,是否具有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的独特性,也就是是否具有自己的独特文化。总的来说,文化对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二,从社会价值看,文化是促进市民提高自身素质、建设文明城市的内部原动力。文化是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动力。没有文化的积累,人类社会是不可能上升到文明社会的。今后人类社会要不断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仍然要靠文化力的推动,这是普遍规律。譬如深圳,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短短20多年,由一个偏远的边陲小镇建设成了一个社会繁荣、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都市,其成功就得益于独特的城市文化的构建。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有利于城市居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有利于广大市民文明习惯的形成,有利于社会文明风气的巩固,有利于文明城市的建设,有利于塑造美好的城市形象,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从生态效益看,文化对城市生态环境有深刻的影响。生态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城市生态环境是高度人文化的生态环境。现代人在“自然之主”意识的驱使下,错误地把城市化进程独立于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之外去加以考虑、规划和设计,结果导致了一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简述题 1.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哪些主要的特点 答:中国传统文化带有如下特点: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3、以家庭为本位的宗族集体主义文化4、尊君重民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5、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6、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2.举例说明如何表现社会角色 答:社会角色的表现:人们在确定了所要担当的角色,直接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把这个角色表现出来。(1)布景与道具(2)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3)台前、台后的表现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 3.举例说明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答: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角色扮演不仅表现在上述静态上的几个方面,还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过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 4.家庭有哪些功能 答:农村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其功能是多方面的:(1)经济功能,包括组织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的功能(2)人口再生产功能(3)婚姻生活功能(4)感情交流功能(5)抚养与赡养的功能。 5.如何理解“非政府组织” 答:“非政府组织”,又常直接被称之为NGO或“第三部门”,有时候也用NPO,在管理上我国称之为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在我国比较典型的有希望工程、残疾人基金会、各类帮困基金中心、残疾人联合会等。所具有的相同特征是:非政府的、非营利的、自治性的、非党派性质的,并且具有一定志愿性质的、致力于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的社会组织。 6.家长制管理方式有哪些特点 答:家长制管理方式的主要特征是:第一,组织内部的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里。第二,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第三,任人唯亲,因人设位。第四,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第五,终身制。 7.什么是城市社区它有哪些特点 答:所谓城市社区是指大量异质居民民住、规模大且人口密度高、以非农职业为主的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共同体。城市社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居民从事职业以非农业为主,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比较发展,各种设施齐全;第二、人口素质较高,具有高流动性和异质性;第三、社会关系以业缘关系为主,出现匿名性、非个性化、宽容等特点;第四、社会组织机构齐全,类型结构复杂化,组织功能专业化,组织体制科层化。第五、城市社区文化具有多元性倾向。 8.我国人口问题的表现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