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读后感(一)
我的第一本书牛汉读后感

我的第一本书牛汉读后感一、书名及作者《牛汉》是一本由未知作者创作的小说。
二、书籍概述《牛汉》是一本充满温情和智慧的故事集。
书中主要讲述了牛汉这个普通人的一生,他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对生活的态度。
三、书籍内容1. 牛汉的童年牛汉来自一个贫穷的家庭,在艰辛与苦难中长大。
尽管家境贫寒,但牛汉的童年并没有被物质所束缚,他以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快乐。
他喜欢帮助别人,乐于奉献,这种善良与乐观的品质给了他克服困难的力量。
2. 牛汉的成年生活牛汉在成年后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磨练。
他开始了一个艰难的职业生涯,但他从不放弃,坚持努力工作。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取得了成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3. 牛汉的智慧与人生观牛汉在成长和奋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智慧和人生观。
他通过观察和思考,意识到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所蕴含的重要意义。
他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起伏,善于从困境中寻找机会和改变。
4. 牛汉对生活的态度无论是在困境中还是在顺境中,牛汉始终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他相信每个人都有改变命运的能力,只要努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从不抱怨,总是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
四、读后感读完《牛汉》,我深深被故事中的主人公所感动。
他的经历告诉我,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挑战,都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
人生的旅程充满了坎坷,但正是这些坎坷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养成了我们的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如果我们能像牛汉一样,保持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思维,相信自己的实力,勇往直前,我相信我们也能在人生的舞台上取得成功。
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人生的价值观,也告诉我应该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
我将永远铭记《牛汉》这个故事,它将在我人生的道路上给予我坚持,勇气和智慧,助我不断进取,追求更好的未来。
总之,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牛汉》,相信它会给你带来不同寻常的感受,启发你对生活的思考。
迎接挑战,奔向成功,让我们一起向着美好的未来努力奋斗!。
小学一年级读后感:我的第一本童话书

我的第一本童话书
本文是小学关于小学一年级读后感的我的第一本童话书,欢迎阅读。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叫《笨狼的故事》,书中讲的是一只天真、善良、可爱又有正义感,还会笨笨的犯一些笑话的小狼,离开爸爸妈妈后,独自在森林镇和朋友们一起生活的有趣故事。
他认真好学,工作负责。
当森林里的小伙伴因为不会数数都不敢乘船渡河时,笨狼通过捡到的算术书,学会了数数,帮助大家安全过河,工作起来一丝不苟,笨狼想着: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要是数错了数,船就会沉到水里。
他也是一个心地善良又可爱的小狼。
冬天,笨狼在屋外堆了个雪人,因为怕雪人冷,笨狼把大雪人背进温暖的小屋,雪人融化成了水,笨狼还以为雪人跑了呢!心里可难过啦!
笨狼是很笨,可是他也很可爱,读他的故事,常常让我忍不住哈哈大笑,好像这些可笑的事情我自己也做过一样,那么真实。
同学们读过《笨狼的故事》吗?相信你读过之后,也会像我一样喜欢上这个小笨狼的。
来源与互联网,仅供个人阅读参考。
我的第一本哲学书读后感(精选3篇)

我的第一本哲学书读后感(精选3篇)【我的第一本哲学书读后感第1篇】我有很多喜欢的书,但我最喜欢的书是《长袜子皮皮》,它是瑞典作家林格伦的一篇作品。
《长袜子皮皮》讲述了皮皮搬到了小镇维古维拉,并且和邻居家的孩子阿妮卡和杜米一起捡破烂、买东西、讲故事、去南海诸岛等许许多多、新奇的事情。
我最喜欢的故事情节是进城买东西、荒岛探险和去南海诸岛的故事。
皮皮进城买东西时,先买了18公斤糖果,分给了小镇里的孩子们,但是糖果不够,结果她又买了18公斤糖果,然而只剩下一点儿了;她还让孩子们到玩具店里每个人选1样玩具玩,结果玩具店只剩下了几个书签。
在荒岛探险时,皮皮回家时,竟然忘了小船在哪,就用一个瓶子装了一封信,好在皮皮又想了起来,真险!还有在南海诸岛的一个小岛上,她们与黑人孩子一起采珍珠、去山洞,还进行吐唾沫比赛,最后竟阻止了小偷偷珍珠,害得小偷无功而返。
你一定要看呦!【我的第一本哲学书读后感第2篇】科学家也能创作出文学作品吗?当然可以,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就是最好的例子。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科学家只会摆弄着显微镜,注视着下面的世界,文学家只能整天挥舞着笔杆子。
直到我接触到了一个词:“边缘性人才”后,我才明白,有些人不光是杰出的理科生,也是出类拔萃的文科生。
比如爱因斯坦,他不但是物理学家,也拉得一手漂亮的小提琴。
而法布尔的这部《昆虫记》,大概也是一本“边缘性书籍”吧!昆虫记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细腻文笔流畅,真是让人感觉到是一部散文。
虽然是散文,但昆虫记处处都流露出科学的知识,把人以前错误一扫而光,使你不禁感叹:“哦,原来如此!”法布尔有时真是一个“老顽童”。
看,他把圣甲虫描述的多有趣:“咦?这只唯恐来的太晚,碎步向粪堆赶来的是什么虫呢?它那长腿像是由装在肚子里的一个机械所推动,生硬而笨拙的向前移动;红棕色的触角像扇子似的张开,表明它担心强烈的贪欲不能满足而惴惴不安。
它来了,它挤倒一些捷足先登者,来到了大餐桌前。
作文《《我的第一本哲学书》读后感》

《我的第一本哲学书》读后感我的第一本哲学书啊,啧啧,说起来真是让人又好笑又无奈。
那本书的名字我早就忘了,只记得封面是深蓝色的,上面印着一只看起来很忧郁的猫头鹰——现在想想,那只猫头鹰可能比书里的内容还要哲学得多。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我买那本书的原因,完全是因为它看起来“很酷”。
当时我正处于叛逆期,觉得所有看起来“正经”的东西都无比乏味,而那本深蓝色封面,忧郁猫头鹰的书,完美地符合了我对“酷”的定义。
就像我当时迷恋的乐队一样,歌词全是听不懂的英文,但就是觉得特别有范儿。
结果呢?拿到手才发现,这玩意儿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酷”。
里面讲的是啥?我完全记不清了,只记得书里反复提到什么“存在主义”、“虚无主义”……哎呀妈呀,这些词听着就让人头大!我翻了几页,就彻底放弃了。
不过,那本书虽然没让我顿悟人生,倒是让我经历了一件很“戏剧性”的事情。
记得那天下午,我拿着那本深蓝色的书,坐在我家后院的石凳子上“装酷”。
我家后院有一棵很大的老梨树,春天的时候开满了小白花,香气扑鼻。
那年,梨树结了很多梨子,个头不大,但是又黄又透亮,看着就想咬一口。
我一边“忧郁”地盯着那只猫头鹰,一边偷偷瞄着那些梨子。
就在这时,一只肥嘟嘟的花栗鼠,从树干上嗖地一下窜了下来,直接奔向我最中意的那个梨子。
那速度,那架势!简直像个专业的飞贼!我当时完全傻眼了,那只花栗鼠的动作太快了,我根本来不及阻止它。
它三下五除二,就把梨子啃了一大口,然后优雅地(?),抱着剩下的梨子,又嗖地一下窜回树上了。
我当时的心情啊,真是五味杂陈。
一方面,我为这只大胆的花栗鼠感到震惊,另一方面,我又觉得有点好笑,甚至有点……羡慕?它直接行动,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完全没有我那种“哲学”上的纠结。
它不需要思考“存在的意义”,它只需要吃梨子。
所以说,那本哲学书,虽然没让我变成什么哲学家,却让我明白了,有时候,简单的快乐比那些高深的理论要真实得多。
现在想来,那只偷梨子的花栗鼠,才是最“哲学”的存在。
《我的第一本书》读后感

《我的第一本书》读后感《〈我的第一本书〉读后感》读完《我的第一本书》,心里头就像被塞进了一团棉花,软软的,又带着点酸涩。
书里那些关于书的故事,让我一下子就想起了自己的第一本书。
那是一本皱巴巴、封面都快掉了的《安徒生童话》。
记得那时候,我大概也就七八岁,每天放学后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趴在奶奶家的那张旧木桌上,眼巴巴地盼着爷爷从外面干活回来。
爷爷是个憨厚的庄稼人,皮肤晒得黝黑,手掌也布满了老茧。
但每次看到他从兜里掏出那本小小的童话书,我就觉得他像是个带着宝藏归来的英雄。
那本书啊,真的是饱经风霜。
封面的颜色都掉得差不多了,书页也卷了边,可我宝贝得不行。
每天晚上,我都会早早地钻进被窝,把书压在枕头底下,就怕被别人拿走。
等大人们都睡下了,我再偷偷把它拿出来,借着从窗户透进来的那一点点月光,如饥似渴地读着。
有一次,我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读着读着,眼泪就吧嗒吧嗒地往下掉。
我仿佛看到那个小女孩就站在我面前,哆哆嗦嗦地划着火柴,脸上满是对温暖和幸福的渴望。
我一边抹眼泪,一边在心里暗暗发誓:等我长大了,一定要让所有的孩子都能过上温暖、幸福的生活,不会在大年夜里还在街上卖火柴。
还有《丑小鸭》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不管自己现在怎么样,只要努力,总有一天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
那段时间,我走路都昂首挺胸的,觉得自己就是那只还没变成天鹅的丑小鸭,总有一天会让大家刮目相看。
读《拇指姑娘》的时候,我老是忍不住幻想,要是我也能变得那么小,去经历那些奇妙的冒险该多好。
晚上做梦,都梦到自己跟着拇指姑娘一起,在荷叶上划船,和小鱼小虾玩耍。
那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照亮了我童年的夜晚。
虽然那本书现在已经不知道被我丢到哪里去了,但它带给我的那些感动、那些幻想、那些温暖,却一直留在我的心里。
它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一个无比精彩的世界。
现在想想,那本破旧的《安徒生童话》,不就是我人生中的第一盏明灯吗?它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爱与善良的种子,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始终怀揣着对美好的向往。
我的第一本书读后感六篇

我的第一本书读后感六篇我的第一本书读后感六篇我的第一本书读后感(一)人生如戏,每个人都是戏子,但不同的是,这出戏的剧情不是特定的,会变化;演员也不是特定的,你我他都可以是主角,而演这出戏要很累很累,也要很认真地去演,在中途你也许会累了,会倦了,但都不可休息,因为戏中需要你,我们要坚持把这出戏演完之后才可以休息。
到了剧终,我们也许会说:“谢谢观看,我累了,要真正的休息一下了,来世不见!”所以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
我的第一本书读后感(二)作者通过他人生的第一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童年生活。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芜的大自然感应到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如此写道,从中可体味到作者对于童年生活的感觉是多么地辛酸、艰苦而沉重。
同作者相比,我的童年生活是幸福的,起码不用为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而苦恼。
我记不太清楚自己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的情景,走进知识的世界,但我记得我拿到的人生的第一本书,它是完整的,而不像作者,为了朋友,还要将手中的第一本书分一半给朋友。
或许是生活条件优越了,想要的东西太容易得到,反而不在乎、不珍惜现在拥有的,对于求知也并不热情。
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写道,“人不能忘本”。
现在想想,对于知识的源头以及人生的起点,在我的记忆里,已经模糊不清了,实在是惭愧。
我不想自己辛辛苦苦学了十几年的知识是毫无价值的,它是我人生意义中的一部分。
更何况,学海无涯。
现在,我不能再如此浑浑噩噩的、毫无目的地过每一天,我要不断地积累知识,充实自己,为有朝一日找到人生目标后实现它而作充分的准备。
我的第一本书读后感(三)当我们在明朗的教室里舒舒服服的读书时,当我们在用多媒体生动形象地上课时,请读《我的第一本书》吧!它将会让你深有感触,受益终生的。
《我的.第一本书》是我国着名作家史成汉写的,它主要记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记录了在元贞因家里穷而没钱买书时,“我”为了元贞吧一本书撕成两半,而最后却考第一名的这一段友谊故事,还歌颂了深沉的父子之情。
我的第一本书读后感(精选3篇)

我的第一本书读后感(精选3篇)【我的第一本书读后感第1篇】《昆虫记》这本书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事研究昆虫学,他用了一生的精力,长期在荒山野岭收集了成千上万种昆虫的资料,最后撰写了科学巨作《昆虫记》。
《昆虫记》这本书使我非常着迷,读完后我才知道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
我知道了蜜蜂是怎么回家的,蟋蟀是怎么盖房子的,还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错误的,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
这本书主要涉及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姻、繁衍和死亡。
当我阅读这本书时,我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的观察毛虫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我看到他在一次又一次失败中站起来又继续实验。
我感受到了法布尔对科学的热爱,对科学的不懈探求,也可以看出法布尔不达实验结果决不罢休的精神。
读完《昆虫记》,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昆虫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在它们的生活中总有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第二,法布尔对科学研究的不懈探究,深深打动了我。
他坚持用田野实验的方法研究昆虫的本能与习性,遇到问题总是想着办法解决。
可是回过头来想想自己,平时的我遇到问题不想办法解决,只想着查手机。
和法布尔比起来,我们只要遇到一点困难就想着放弃,就想着退缩,不会去迎刃而解,而法布尔却在想着他的实验哪里出了差错,哪里需要改进,并没有想着放弃。
所以今后我一定要向法布尔学习,面对困难勇敢地克服它,认真思考,努力解决问题。
记得有一次,我在做新概念英语的练习册,可被一道填空题难住了,怎么也没搞懂这道题的意思,当我刚拿出手机准备查找答案的时候,突然想起了法布尔,法布尔他在遇到困难时,总想着办法解决,如今我们的条件这么好,难道不应该更加努力的思考吗?于是我请出了我的好帮手——英语词典。
经过一番瞎折腾,终于把这道题给弄懂了。
现在想来,在遇到难题时,只要多思考思考,答案就可以浮出水面了。
【我的第一本书读后感第2篇】我喜欢读书。
虽不曾见书中之黄金屋,却因“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心排闼送青来”而欢欣,虽未曾遇书中之颜如玉,却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惊喜。
《我的第一本书》读后感

《我的第一本书》读后感《〈我的第一本书〉读后感》读完《我的第一本书》,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涌上心头。
书中那简单却饱含深情的文字,仿佛带着我回到了过去,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第一本书。
我的第一本书,并不是什么精装的绘本,也不是有名的文学名著,而是一本普普通通的识字画册。
那时候,我大概也就四五岁吧,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每天都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
记得有一天,爸爸下班回来,手里拿着一本薄薄的画册。
画册的封面已经有些磨损,颜色也不那么鲜艳了,但在当时的我眼里,它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
我迫不及待地从爸爸手里抢过来,翻开来一看,里面全是花花绿绿的图片,还有一些大大的字。
我不认识那些字,就指着图片问爸爸:“这是什么呀?”爸爸笑着说:“这是苹果,这是香蕉,这是小猫,这是小狗……”我听得入了迷,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画册。
从那以后,这本画册就成了我的宝贝。
每天早上一睁开眼睛,我就会把它拿出来,翻一翻,看一看。
晚上睡觉前,也要让妈妈给我讲上面的故事。
妈妈讲得绘声绘色,我听得津津有味。
有时候,我还会自己拿着画册,模仿着妈妈的样子,给我的玩具小熊和小兔子讲。
画册里的每一页,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有一页画的是一个大大的蛋糕,上面插着蜡烛,旁边还有几个小朋友在拍手唱歌。
我就问妈妈:“他们在干什么呀?”妈妈说:“他们在给小朋友过生日呢。
”我又问:“什么是生日呀?”妈妈说:“生日就是你出生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大家都会给你庆祝。
”我听了,心里特别期待自己的生日,想着到时候也能有一个大大的蛋糕。
还有一页画的是一个小女孩在放风筝。
蓝天白云下,小女孩跑着,笑着,手里的风筝高高地飞着。
我看着这幅画,心里痒痒的,也想出去放风筝。
于是,我就缠着爸爸带我去。
爸爸找来了一张纸和几根竹条,给我做了一个简易的风筝。
我们来到广场上,爸爸手把手地教我放风筝。
一开始,风筝怎么也飞不起来,我急得直跺脚。
爸爸说:“别着急,慢慢来。
”终于,在爸爸的帮助下,风筝飞起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第一本书读后感(一)
文章结尾写到: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读过本文,深深打动我们的却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意,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这算得什么出息呢?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
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了。
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
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句时髦的话概括一下:知识改变命运。
但是,谁能给他以知识呢?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
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回想过去,多少孩子因为贫困,从来没有进过校门;多少孩子被迫中途退学;不是因为他们天生愚钝,而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读书的机会。
所谓的出息似乎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可以实现。
多少人才被埋没,多少孩子因不能读书而终生落魄。
这不能不引起人思考。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读者的心情也更沉重,更重要的是,今天的学生读到此文,更应好好的想想,你们都是幸运儿!乔元贞的命运如果在今天的孩子身上重现,那简直就是罪过!读书吧,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