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时缘何调任湘赣省委书记
任弼时对长征的贡献

任弼时对长征的贡献作者:王恩收来源:《中华魂》 2016年第10期文/王恩收1931 年4 月,任弼时被中共中央任命为苏区中央局委员兼组织部部长。
1933 年5 月调任中共湘赣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
1934 年7 月任中共中央代表、第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
8 月7 日,红六军团共9700 余人,由遂川县横石和新江口地区出发,踏上了西进的征途。
8 月11 日,任弼时率红六军团进到桂东县以南的寨前圩。
12 日,正式成立军团领导机构,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李达任参谋长。
10 月24 日,任弼时等人率领红六军团到达贵州印江县的木黄,与贺龙率领的红三军会合。
此时,中央命令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的番号,贺龙为军团长。
同时,中央命令红二军团与红六军团合成一个战略单位,组成总指挥部,贺龙为总指挥,任弼时为政治委员。
全军共有7000 余人。
红二、六军团黔东会师后,任弼时认为,如果两军单独行动,则力量薄弱,不仅不能完成策应中央红军转移,还有被敌人各个击破的危险。
于是,他与贺龙决定:两军集中行动,发动湘西攻势。
先在敌人力量薄弱的湘西北打开局面,然后再向鄂川黔发展。
红二、六军团到达湘西北后,于11 月初袭占永顺县城。
敌陈渠珍立即命令所部两个旅扑向永顺,任弼时、贺龙指挥所部途中设伏,激战两小时歼敌1000 多人。
随后,红二、六军团又在该地区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经过一个多月的工作,就创建了东西400 余里,南北250里左右,人口约50 万的湘鄂川黔苏区。
1935 年1 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向湘鄂川黔苏区实行六路“围剿”,企图消灭红二、六军团于湘西地区。
就在这时,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不久,中央给红二、六军团发来指示:总的方针是决战防御,而不是单纯防御;是运动战,而不是阵地战,对敌人需要采取疲惫、迷惑、引诱等方法,造成有利于作战的条件。
另外,必要时,主力红军可以突破敌人的围攻线,向川黔广大地区活动,甚至渡过乌江。
红军长征最后出发地——湖南茨岩塘

文史春秋十八师长征出发时间、地点的研究。
红一方面军:出发长征的首支部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简称“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1934年10月初,当国民党军队推进到中央根据地的腹地后,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进行战略转移。
“10月该是出发前的中央机关所在地,所以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时间是1934年10月10日晚,出发地点是瑞金。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毛泽东年谱》表述得非常清楚:1934年“10月10日晚上,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红一、红三、红五、红八、红九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八万六千余人,开始从瑞金等地出发,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朱德年谱》表述得也很文史春秋史海钩沉山村,位于河南、湖北两省交界,行政区域属于河南罗山县铁铺镇的一个行政村,村中的何氏祠是当年红二十五军军部所在地。
红二十五军的长征之行,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途经湖北、河南、陇东、陕西等4个省,于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省延川县永平镇,16日与陕甘红军会师,是最先到达陕北的长征队伍。
到达陕北后,红二十五军与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十七军合编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归红一方面军建制),参加直罗镇战役、东征战役、西征红四方面军:渡江战役后出发长征的部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简称“红四方面军”),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是以黄麻起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文史春秋陵江。
根据嘉陵江西岸国民党川军的防御特点和兵力配备情况,红四方面军决定,选择在敌人防御薄弱处实施多路和重点的突破。
嘉陵江西岸广元至南部段,由国民党川军邓锡侯的第二十八军和田颂尧的第二十九军共53个团防守,其主力主要部署在沿江一线,纵深兵力空虚,红四方面军决定把此段作为渡河的突破点,部署红三十军、红三十一军、红九军作为第一梯队,在苍溪、阆中地区突赣、湘鄂赣两个根据地的工农武装组建起来的红军第六军团,原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九军团改编的第三十二军等部,在1936年7月长征途中合编组成。
任弼时在延安

采任弼时是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从1940年初到1947年初,他在延安工作、生活了七年时间。
在这段时期,任弼时襄助毛泽东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直接参与许多董大决策的制定与实施,负责调整机构,建立一整套规章制度,参与领导延安整风运动,筹备与主持党的七大,指导重建青年团,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文I刘明钢调整机构,建立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1940年3月26B,任弼时和周恩来一起乘飞机飞越冰雪覆盖的西伯利亚,从莫斯科回到延安。
毛泽东、李富春、蔡畅等中央领导同志出席欢迎大会。
任弼时1938年春被派往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负责人。
在莫斯科工作的两年中,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思念着战友。
如今,他终于踏上了朝思暮想的黄土地,看到一派朝气蓬勃的新气象,感到分外兴奋。
自16岁参加革命以来,任弼时长期浪迹天涯,四海为家,这次回到延安,才开始了真正的"定居”生活O回国不久,任弼时就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秘书长,负责中央书记处的常务工作,并主管中央组织部、西北局和工青妇的工作。
任弼时之所以被委以重任,胡乔木是这样分析的:一是资历老。
早在"八七”会议上,任弼时就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后来担任过中共苏区中央局组织部长、中共湘赣省委书记,是老资格的中央领导人;二是红二方面军领导人,代表着一个方面;三是从共产国际回来的。
除了这三点外,胡还写道:“这里有一些微妙的关系,其他的人起不了他当时起的作用。
”对于这些"微妙的关系”,胡解释是:“任弼时是中国党自己产生的领导人。
”1940年10月,任弼时与张闻天等搬到杨家岭,和毛泽东住在一起,便于直接协助他的工作。
当时,张闻天还是中央负总责,但他的主要精力放在理论研究方面。
虽然中共中央搬到延安已有三年多,但各个单位却没有得到很好地整合,中央直属机关,如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西北局均在兰家坪,由中央负责人一人管一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互不统一。
任弼时:党的群众路线实践的楷模

任弼时:党的群众路线实践的楷模作者:叶介甫来源:《湘潮》2014年第04期1943年6月,任弼时在为纪念中共成立22周年而发表的《共产党员应当善于向群众学习》一文中说:“每个党员对待群众的态度,不是站在群众之上,而是站在群众之中,并有虚心向群众学习的决心。
”任弼时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践行着群众路线。
这里,记述的是任弼时这位伟人在实践党的群众路线中的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1931年4月,任弼时与王稼祥、顾作霖等作为中央代表来到中央苏区,受到毛泽东、朱德、项英等的热情欢迎。
任弼时任苏区中央局委员兼组织部长。
作为中央代表,他在这一期间曾一度执行了王明的“左”倾教务主义错误政策。
但是,在革命实践的检验中,任弼时很快认识了这种错误,并强调要学习毛泽东、朱德建设革命根据地的经验。
他常对同志们说,在白区,我们是没有这个学习条件的,这里既可以学习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又可以自由学习马克思主义。
他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意调查研究,注意总结符合实际情况的工作规律,检查党的方针是否正确。
在敌人发动的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反革命“围剿”快要到来时,他明确提出“应注意过去的经验”,这是指毛泽东领导粉碎敌人第三次反革命“围剿”的经验。
他说,这经验就是要打一场人民战争,把军队的力量和人民的力量很好地结合起来,实行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民兵、游击队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
在作战方针上,就是要打游击战和游击性的运动战,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先打弱敌和孤立之敌,各个歼灭敌人。
正是由于他同周恩来、朱德等坚持运用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并在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终于胜利地粉碎了蒋介石的第四次反革命“围剿”。
在党的组织工作上,任弼时重视解决当时党内存在的一些组织问题,如缺乏集体领导和书记说了算,没有发挥各部门的作用、部长实际上变成了巡视员,没有实行党内民主、群众积极性得不到发挥等缺点,并在湘赣两省的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这些问题,讨论并作出了相应的决定。
任弼时与苏区中央局

弼时 作 为 留守后 方 的 主要 负 责人 不仅 要 参 与制 定 具体
的战 略问题 , 还 要担负 起 中共苏 区 中央局 的 日常工 作 和
前方 。以致 于 “ 人手甚少 。连 技术工 作都成 问题” 【 ・ 】 p ” o 。 因此 , 任 弼时吁请 中共 中央派干 部健全 中央局机 关 , 特 别是 中共 苏区 中央局成员 和书记 。任弼 时根据对 中央
兰
l
R ENW UY A N J I U
任弼时与苏区中央局
安 娜
( 山 西大 学 山西 太 原 0 3 0 0 0 6 )
[ 摘 要 ] 任 弼 时从 1 9 3 1 年 4月 来 到 中 央 苏 区到 1 9 3 3年 4月调 任 湘 赣 省 委 书记 , 在 中共 苏 区 中央 局 工作 两 年 , 作 为 苏 区 中央 局 的 主要 负责 人 参 与 制 定 了具 体 的 战略 问题 。 并担 负起 苏 区 中央 局 的 日常 工作 和战 争 后 勤 工 作 , 在极 其 困难 的 环 境 下使 苏 区 中 央局 的 工
作 逐 步走 向 正规 . 为 苏 区的发 展 作 出 了 巨大 贡 献 。
[ 关键词 ] 任 弼 时 苏 区 中央 局 中华 苏维 埃 第 一 次 全 国代 表 大会
为 了加强 苏 区和红军 的工作 。 中共 六届 四 中全会 决
苏 区 中央局 扩大会议 。并立 即着手 中共苏 区中央局 的工
定在 江西 成立 中共苏 区中央局 。会 议 召开期 间 , 项 英 于 1 9 3 1 年1 月 1 5日先行 在江西 宁都县 小布赤 坎村 宣布 成
作。在本次会 议 中,中共代 表团首先传 达 了六届 四中全
任弼时与红二方面军的创建-2019年精选文档

任弼时与红二方面军的创建任弼时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的主要领导人。
他曾任红六军团党中央代表,军政治委员会主席,红二、六军团会合后,又兼任二军团政委,并在这两支部队的基础上与贺龙等同志一同创建了红二方面军,为革命军队的建设立下卓著功勋。
红二方面军的主要组成之一是红六军团,任弼时同志在这支部队组建之初就任最高领导,为队伍的建设、扭转劣势、保持战斗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湘赣苏区,他领导红六军团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取得重大胜利。
1933年5月,任弼时同志被中央派到湘赣边区,任湘赣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治委员,开始领导军队建设工作。
1934年1月,他在党的六届五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同年7月,他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将湘赣和湘鄂赣两省的红军合编为三个师(红十六师、红十七师、红十八师),在永新沙市组成红六军团,经过整编后的红六军团,将最高领导机关设为军政治委员会,由任弼时、肖克、王震组成,党中央代表任弼时同志任主席,成为这支队伍的最高领导者。
部队经过训练后,投入第五次反“围剿”斗争。
当时王明竭力推行“左”倾冒险主义路线,致使红军作战较被动,红十七师在中央王明路线支持者的严令下,被迫北上攻打城市、破坏敌人的交通线,兵力被分散,湘赣苏区只剩下红十八师,而敌人却以六个师(约四万多人)向边区压来,妄图寻求决战,一举消灭红十八师。
任弼时同志表现出高度的革命胆识,在几次作战失利的情况下,与王震等同志商议,决定改变“左”倾冒险主义者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主张消极防御的错误打法,采取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作战原则,避敌主力,与敌人打运动战和游击战,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开始取得战略上的主动权。
待红十七师归来后,任弼时又与王震、肖克等领导商议后,布置了有名的沙市伏击战,全歼敌四十三旅,俘虏敌官兵千余人,这是?t六军团后来能够顺利转移的关键一仗。
几次战斗的胜利,红六团变被动为主动,战斗力和士气增强了,这与中央苏区越打越被动的情况相比,显得尤其可贵。
任弼时

任弼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组织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2004年由王保华担任导演、任远志(任弼时长女)担任总监制,联合著名演员王健、古月、王伍福等拍摄了同名电视剧。
国籍:中国出生地:湖南湘阴(今属汨罗市)出生日期:1904.04.30逝世日期:1950.10.27 信仰:中国共产党主要成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原名:任培国目录简历生平简介大事年表同名电视连续剧基本信息演员名单原声音乐分集剧情纪念邮票简历生平简介大事年表同名电视连续剧基本信息演员名单原声音乐分集剧情纪念邮票展开编辑本段简历任弼时相关著作1920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7月任团中央总书记。
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国共合作破裂后,1927年8月7日出席在汉口召开的中共中央紧急会议,积极主张土地革命,当选为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
1928年在中共六大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
1931年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35年11月与贺龙率红二、红六军团长征,长征中坚定地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同张国焘的分裂行为作斗争,力促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1937年林彪、任弼时、聂荣臻(前左起)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华北分会委员、八路军政治部主任,和朱德、彭德怀等率八路军开赴山西前线抗战。
1938年3月,代表中共中央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系统地汇报中国抗战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阐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共产国际的理解和支持。
1940年3月回国后参加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
1941年9月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协助毛泽东领导整风和大生产运动,并受中央委托主持《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工作。
1943年3月与毛泽东、刘少奇组成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书记处。
任弼时:人民的“骆驼”

任弼时:人民的“骆驼”任弼时是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中的重要成员。
他一生艰苦奋斗,勤恳奉献,没有任何个人计较,被誉为“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
时时事事细致入微抗战期间,在一次聊天中,任弼时了解到师哲的家庭情况,就记在心中,一有机会就帮助寻找其失散的妻女。
1940年5月,任弼时和李富春乘车到真武洞去考察“七大”会址,途经安塞县侯家沟,将车子停在一所小学门前,下车走进这所小学。
任弼时有一个习惯,走到哪里,就把调查研究搞到哪里。
在同校长的谈话中,得知该校有位女教师姓贾,是陕西韩城人。
任弼时问:“她的女儿是不是叫师秋朗?”校长很惊讶:“你怎么知道?”任弼时说:“赶紧把她们请来。
”贾老师带着女儿来了。
经过询问,任弼时断定她们就是师哲离散多年的妻女,于是把她们带回延安。
师哲见到离别15年的妻子和女儿,十分激动。
刘佳武是任弼时的保健医生,与任弼时关系十分融洽。
刘佳武的家在商洛地区的商县,是国民党统治区。
1945年抗战胜利后,其父到延安来看过儿子,但刘佳武没有回过家,也不敢写信,怕给家里添麻烦。
一晃三四年过去,刘佳武对家里的情况很是惦念,这事他给任弼时讲过。
当任弼时看到商县解放的电报,就想到了刘佳武,并立即通知刘佳武:“刘医生,你的家乡解放了,可以给家里写信了。
”这件事令刘佳武非常感动。
没想到自己只是随便说说,首长就记在心里了。
任弼时很注意节约,进入北平后,工作人员进城办事,经任弼时同意,可以使用配给他的那辆旧吉普车。
一天半夜,秘书的爱人临产,当时任弼时刚吃完安眠药入睡了,工作人员不便打扰他,就用三轮车把产妇送到医院。
第二天任弼时知道这事后很生气,批评工作人员:“该用车也不用,万一孩子生在路上怎么办?出了事怎么办?”工作人员虽然受到批评,但心中暖暖的。
朱子奇曾任任弼时的俄语翻译,陪同任弼时到苏联养病。
任弼时到苏联不久,毛泽东也到了莫斯科。
在访苏期间,毛泽东多次看望任弼时,每次见面,总有说不完的话。
任弼时猜出朱子奇特别想见到毛主席,于是尽量满足他的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弼时缘何调任湘赣省委书记1933年5月,曾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共中央局)组织部部长、党校校长和副书记的任弼时,被调到湘赣苏区担任省委书记。
关于调动的理由,传统的观点是,博古、洛甫等因任弼时“不拥博、不赞成(福建)省委是路线错误,以及《什么是进攻路线》的文章的态度”,“执行极左路线不彻底,工作不合手而派(他)到湘赣工作”。
后来论者在谈到这个问题以及批判博古的“左”倾路线错误时,也就陈陈相因、并无新意。
然而,稽诸史实,揆情度理,这些解释尚嫌乏力,难以说通;况且还掩盖了其中的积极因素(或正当理由),任弼时调任湘赣省委书记实是临危受命。
任弼时拥护进攻路线、批判毛泽东甚力延安整风时,任弼时在1943年11月4日拟就的发言提纲中坦陈:“在中区时期(二年),我在政治上是接受四全会后中央的路线,在军事上是主张积极进攻的。
”此话一点不假。
任弼时是1931年3月下旬进入中央苏区的,到1933月5月上旬离开瑞金去湘赣苏区,在中央苏区足足待了两年。
在这两年里,他自觉拥护、积极执行中共中央的进攻路线(亦即国际路线),不断批判和努力抑制毛泽东的“右倾机会主义”,是中央信任并倚重的高级领导干部。
其实,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前后,任弼时的上述政治倾向就已表露出来。
例如,1931年1月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任弼时说:我觉得应当在实际工作中坚决执行国际的路线,才能彻底地反对立三路线,也更表现两条路线的斗争。
1月7日,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任弼时发言时说:“在反对调和主义斗争中,一切不正确的倾向,如……右倾的分子说,国际路线是不合中国实际的。
对于这些倾向,都要作坚决的斗争。
”同月1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任弼时又告诫说:“我们不能否认,现在中央是一步一步走上国际路线的,中央政治局是最高指导机关,若能像一个人一样,则能保障执行国际路线,不可只注意小的不同意(见),而认为比执行国际路线还重要,这也不能执行国际路线的。
这值得今天政治局注意。
”同月20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针对徐锡根等搞党内小组织的错误言行,任弼时再次郑重指出:“今天暴露了锡根以及全总党团同志在假的拥护国际而掩护右倾的实质……他们的政纲是不承认国际路线,他们是破坏党,帮助敌人。
”正是基于任弼时对四中全会路线(亦即国际路线、进攻路线)的自觉拥护,加上他又是中共中央苏区委员会成员、苏区中央局委员和常委,他才被中央委派为中央代表团负责人,到中央苏区传达四中全会决议精神。
任弼时到中央苏区后,虽然在处理富田事变及确定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方针与指挥权过程中支持过毛泽东,但这明显有附和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旨意的考虑。
因为他在赣南会议至宁都会议这一年里,对苏区中央局、对毛泽东的指责批判,更表现了他赞成进攻路线、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政治取向。
尽管中共中央对任弼时、周恩来及苏区中央局在贯彻推行进攻路线和反对右倾机会主义上火力还不够猛、成效还不够理想时有批评,但从无处分和撤换任弼时(以及周恩来)的想法,充其量也就是“恨铁不成钢”。
1931年11月1日至5日,在中共中央代表团主持下,中央苏区党组织在瑞金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即赣南会议)。
会议遵循中共中央1931年8月指示信和10月指示电,通过了王稼祥起草的《政治决议案》和任弼时起草的《党的建设问题决议案》。
大会虽然肯定红军粉碎敌人三次“围剿”和中央苏区工作的成绩,却也完全同意中央指示中对中央苏区工作的全部批评,包括缺乏明确的阶级路线与充分的群众工作,对消灭地主阶级、抑制富农的政策还动摇等。
任弼时起草的决议案强调,要在四中全会与国际路线的基础上,使“全部工作彻底转变”,为此“要深入两条战线的斗争。
在实际工作中,要与一切立三路线影响和党内主要危险――右倾机会主义作最残酷的斗争”。
任弼时还在决议中不点名地批评了毛泽东的“狭隘经验论”,以抗衡毛的反对本本主义。
为这件事毛泽东耿耿于怀,任弼时后来一再检讨,可见任伤毛之深。
然而,中共临时中央对此并不满意,在1932年5月20日给苏区中央局的电示中指出:大会对于政治情势估计不足,对于争取一省数省首先胜利及进攻的路线缺乏明确的肯定;大会上以“反对所谓狭隘的经验论代替了反机会主义的斗争”,这些都是“最主要的错误与缺点”。
这个批评促使任弼时和苏区中央局的其他成员更积极地执行进攻路线了,也更多地批判毛泽东了。
1932年6月上旬,红军东路军在从闽西回师赣南途中,苏区中央局召开全体委员会议,迫使毛泽东在会上承认自己犯有“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6月27日,苏区中央局又作出《关于争取和完成江西及其邻近省区革命首先胜利的决议》,对毛泽东(所谓“中央局过去领导”)的“不可容许的右倾机会主义的动摇”再次予以指责,明确提出中央苏区党的任务是“采取更积极进攻策略”,“夺取赣河流域的南昌、九江、吉安、赣州、萍乡等中心城市,以实现江西及其邻近省区革命的首先胜利,乃至争取全国的革命胜利”。
1932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对鄂豫皖、湘鄂西和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在周恩来到前方指挥军事斗争时,任弼时代理苏区中央局书记,和项英、邓发、顾作霖一起坚持后方工作。
自此到宁都会议召开前的三四个月里,任弼时主持的苏区中央局后方坚决执行进攻路线,对前方、对毛泽东时有掣肘和指责,终于导致宁都会议上“中央局内部从未有过的两条战线斗争”。
1932年10月上旬,在宁都召开的苏区中央局全体会议,表面看来是要解决前、后方成员之间围绕第四次反“围剿”战略方针的分歧,根因是中共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大多数成员都认为毛泽东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阻碍了进攻路线在中央苏区的贯彻执行。
为了扫除这个障碍,才不得不再次对毛泽东展开批评斗争。
会上,任弼时等在后方的中央局成员“集中火力”反对“等待敌人进攻的右倾主要危险”,指责这种错误观念“泽东表现最多”。
许多同志在发言中批评了毛泽东自第三次反“围剿”以来一系列抵制和反对进攻路线的“错误”。
鉴于“泽东同志对他自己错误的认识即在会议上也还不深刻,由他在前方负责,正确行动方针的执行是没有保证的,且后方的动员和领导亦需要他回中央政府工作”,任弼时等提议召毛回后方。
这个提议得到中共临时中央同意,毛泽东由此离开了红军的领导岗位。
任弼时等在这场斗争中不仅“打破过去迁就和平的状态”,对坚持“右倾错误”的毛泽东狠批猛斗,而且对替毛“解释掩护”的周恩来也表示不满,向临时中央奏了一本。
可见,任弼时在四中全会前后至宁都会议前后这段时期,确实是忠实拥护并贯彻执行进攻路线的,对毛泽东的“右倾机会主义”也是时刻警惕并加以抑制和批判的。
这种政治倾向和态度完全符合中共临时中央(还有共产国际)的旨意。
任弼时的文章与反“罗明路线”合辙合拍1933年1月,在上海的中共临时中央迁入中央苏区首府瑞金,很快即与中共苏区中央局合并,成立中共中央局。
在合并会议上推选中央局总负责人时,博古提议任弼时出任,任弼时则说还是博古同志继续担任好。
可见,他们之间相互赏识和信任。
博古、张闻天等进入中央苏区后,了解到各地(首先是闽西)贯彻执行中央的进攻路线很不得力,面对日益紧迫的第四次反“围剿”形势,一些地方的党组织及其领导者表现为惊慌失措、退却逃跑,而这些问题的病根仍是“右倾机会主义”。
于是,中央局发动了一场反“罗明路线”的斗争。
这场斗争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斗争有剑指毛泽东的味道,但并非要全面肃清毛在苏区的影响;斗争也比较复杂,绝非一个“左”字能概括。
1933年2月8日,中共中央局发布《关于在粉碎敌人四次“围剿”的决战前面党的紧急任务》,提出了“必须立刻执行”的八项紧急任务,包括:最大限度地扩大与巩固主力红军;号召所有工农劳苦群众武装起来,加入赤卫军少先队;独立师团游击队按中革军委训令,以积极的进攻牵制、扰乱和破坏敌人的后方交通;广泛动员全苏区工农群众进行反帝国主义的斗争;集中一切经济力量为了战争;提早春耕运动,增加农产品保障;尽一切力量发展与巩固苏区;修桥补路,拆毁城墙工事,清扫战场,处理伤病战士及白军俘虏;等等。
该文件强调,这些紧急任务的能否完成“要依靠于我们是否能在广大群众中造成一切奉献给战争,以争取革命战争胜利的热情与兴奋而决定。
只有群众动员的深入,只有彻底的实行土地法与劳动法等,以改善民众的生活,来发展广大工农群众积极性,才能保障这些任务的完全实现”。
“要达到这一目的,中央局认为必须开展对在敌人大举进攻前面表现出惊慌失措、退却逃跑的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
并且使这一斗争深入到群众中去,对于布尔塞维克的进攻路线的任何动摇与纯粹的防御路线,应该受到最严厉的打击。
”以上早于《中央局关于闽粤赣省委的决定》一周发出的文件,已经揭示了开展反“罗明路线”斗争的理由、内容和目的。
后来各级党委、群团组织和红军部队作出的相关决议以及博古、洛甫等的相关报告或署名文章,都是根据这个文件的基本精神来谈论反“罗明路线”及贯彻执行进攻路线的。
由于反“罗明路线”的实质在于继续反对右倾机会主义、进一步清除实行进攻路线的障碍,因此说反“罗明路线”就是反毛泽东倒也不无道理;但如任弼时所说,其实质是反苏区中央局就让人难以置信了。
事实上,身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局组织部部长的任弼时,此时也积极投身于反“罗明路线”斗争。
他在《斗争》第三期上发表《什么是进攻路线》一文就是表现之一。
因为在这一期刊物同时发表的,还有《中央局关于闽粤赣省委的决定》《少共苏区中央局关于开展反罗明路线的决定》《红军学校全体党团员大会的决议》,以及博古的《拥护党的布尔什维克的进攻路线》、洛甫的《什么是罗明同志的机会主义的路线?》等等。
因而,《斗争》第三期被后来的论者冠以“反‘罗明路线’专号”。
任弼时一文从检阅中央苏区的党对于积极进攻路线执行的情形入手,他看到的是:“许多的地方党部对于进攻路线执行表示了不可容许的机会主义动摇,甚至完全走到相反的逃跑退却的机会主义路线。
”文章以江西和闽西的事例为证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且直言闽西的情形比江西更严重――南部苏区缩小了许多,红军开小差和地方武装拖抢反水现象很严重,北面扩大的新苏区没能够很快巩固起来。
其原因,正是“省委以罗明为代表的一部分同志,公开提出机会主义的逃跑路线,省委其他大多数同志对党的积极进攻路线的执行表示机会主义的动摇,对罗明路线采取腐朽的自由主义与调和妥协的立场,在许多实际工作中是犯了严重的机会主义错误”。
任弼时的这种揭露与批判完全符合《中央局关于闽粤赣省委的决定》精神,也完全符合中共中央对产生右倾机会主义的政治、思想和社会根源的剖析。
任弼时一文的重点,在于对进攻路线的正面解释。
任弼时认为,进攻路线“在今天来说,就是动员组织领导武装最广泛的工农劳苦民众,把工农劳苦群众的政治斗争积极性提到最高的限度,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向地主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国民党作最残酷的斗争,消灭和瓦解敌人的武装力量,推翻其统治,消灭其一切反抗苏维埃政权的企图,简单的说,就是为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胜利和发展而斗争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