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下水资源概况

合集下载

我国地下水资源现状

我国地下水资源现状

我国地下水资源现状
据估算我国地下水天然资源约8700亿方/年,占我国水资源31%左右。

其中能直接开发利用的约2900亿方/年。

我国地下水资源1/3集中分布在北方各大平原和盆地,北方地区地下水天然资源为2800亿方/年,占北方水资源总量的48%。

目前地下水实际开采约747亿方/年,占全国水资源利用总量的16%。

在干旱、半干旱的北方地区,地下水已成为主要供水水源,实际开采量达660亿方/年,约占北方水资源总量30%;其中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量为236亿方/年,占全区水资源利用总量的50%以上。

据初步统计,全国181个大中城市中,33%城市以地下水供水为主,22%城市是地下水和地表水兼用,其余城市以地表
供水为主。

在华北27个主要城市中,地下水供水量占城市总用水量的87%。

我国地下水资源最大用户是农业,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80%以上。

农业灌溉多采用大水漫灌,有效利用率平均只有30%左右。

到2000年,每年将有500亿方废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环境,是地下水资源潜在的污染源。

中国地下水资源

中国地下水资源

中国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是指沉积层或岩石层中存在的水,是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地下水资源丰富,然而近年来的不合理开采和污染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地下水的意义、资源分布、利用与管理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保护中国地下水资源。

一、地下水的意义地下水是自然界中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下水是人类饮水的重要来源。

在中国,地下水是农村和部分城市居民的主要饮水水源。

由于地下水具有较好的透明度和水质稳定性,被广大民众广泛使用。

其次,地下水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

农业是中国的基本经济产业,而地下水可以通过灌溉系统为农作物提供水源,保证农田的正常耕作。

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可以提高农业产量,保证粮食安全。

再次,地下水是工业生产的重要支撑。

在现代化的工业体系中,许多工厂和企业需要大量的水来进行生产。

地下水不仅可以满足工业用水的需求,而且在工业循环水系统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最后,地下水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下水可以补给河流、湖泊和湿地等自然水域,维持水生态环境的平衡。

同时,地下水还可以为森林植被提供充足的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地下水资源分布中国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主要特点如下。

首先,我国地势起伏较大,地下水面积差异较大。

西部地区大部分地下水资源丰富,而东部地区相对较少。

这是由于地质构造和降水分布的差异所致。

其次,地下水储量分布不均,南方和西南地区地下水储量较大,尤其是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

相反,北方和西北地区地下水储量较少,部分地区出现了地下水过度开采的问题。

最后,地下水质量也具有地区差异。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一些地区的地下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例如,工业排放和农业化肥的使用导致了浅层地下水的重金属和农药污染。

三、地下水的利用与管理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地下水资源对于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地下水具有重要意义。

探究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措施

探究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措施

探究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措施
地下水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之一,也是我国供水中的主要来源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
和人口的增加,对地下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非常
重要。

目前,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城市供水、农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
农业灌溉四个方面。

城市供水是对地下水资源最直接的利用方式之一。

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供水主要依赖
地下水,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地下水是供水的主要来源。

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用水量的
增加,城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已经超过了地下水的补给能力,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
化等问题。

农业灌溉是对地下水资源最大的利用方式之一。

我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灌溉水源,地
下水在农业灌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农业灌溉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也会导致地下
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等问题。

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监测。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地下水开发利用行为,加强地下水监测,及时掌握地下水的开采
情况和地下水位的变化。

提高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效率。

通过改善供水设施,提高供水效率,减少地下水开采量,降低地下水开采对地下水位的影响。

推动水资源的综合管理。

加强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联合管理,优化水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实现更为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利用。

中国的地下水资源分布特点与合理利用研究

中国的地下水资源分布特点与合理利用研究

中国的地下水资源分布特点与合理利用研究地下水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和农业大国,对地下水的需求量巨大。

因此,了解中国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并合理利用,对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根据地下水资源的形成方式和分布特点,中国的地下水可以分为两类:即浅层和深层地下水。

浅层地下水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流入江河湖海,仅为中国总地下水资源的一小部分。

深层地下水则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平原地区,包括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等地。

这些地区的深层地下水资源丰富,可以说是中国地下水资源的主要来源。

然而,中国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点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中国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降雨和江河湖海的补给,随着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的过度开采,部分地区的地下水补给量下降。

其次,由于中国的地下水补给主要来自浅层地下水,在重度开采和过度提取的情况下,容易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和地层下沉,进而引发地质灾害。

此外,由于地下水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不同地区的供水量和水质也存在巨大差异,给一些缺水和水质不佳的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为了合理利用中国的地下水资源,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建立了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制度,加强了对地下水开采和利用的监管。

其次,政府倡导科学节水和高效灌溉技术的推广,通过改变传统农田灌溉方式,提高用水效率,减少农业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此外,政府也鼓励开展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城市建设,通过改变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用水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政府也提倡加大投入研究和开发深层地下水资源,以满足中国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

然而,要想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单靠政府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真正达到目标。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宣传,加强全民节水意识,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珍惜和利用效率。

同时,在农田灌溉和工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和先进的节水技术,减少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采。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状况分析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状况分析

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协调机 制
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力度不 够
缺乏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规划
水资源监测与信息化水平较低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高效利用水资源: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减少浪费。
开发利用海水资源:利用海水淡化等技术,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引导等方式,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和参与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长江、珠江、松花江、淮河等流域 的水质较好,黄河流域的水质较差
水库、湖泊、河流的水质因季节和 气候变化而有所不同
第二章
中国水资源的利用状 况
农业用水
农业用水量:占 全国总用水量的 60%以上
灌溉方式:喷灌、 滴灌、沟灌等
农业用水管理: 水资源管理、节 水灌溉等措施
农业水价改革:促 进节水意识,提高 水资源利用效率
工业用水
工业用水量:中国工业用水量较大,占总用水量的比例较高。 工业用水管理: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工业用水管理,提高水浪费,提高用水效率。 工业废水处理:中国加强工业废水处理,保护水资源,减少水污染。
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通过污水处理、雨水收集等方式,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利 用。
第五章
中国水资源的未来发 展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发展
海水淡化技术:利用先进技术降低 海水淡化的成本,提高可利用性。
节水灌溉技术:利用智能灌溉系统, 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浪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污水处理技术:通过科技手段提高 污水处理效率,减少污水对水资源 的污染。
生活用水
家庭用水:包括饮用、烹饪、洗浴等日常用水 农业用水:用于灌溉、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 工业用水:用于生产过程中的冷却、洗涤、锅炉等用途 生态用水:用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水资源,如河流、湖泊等的水量保持

探究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措施

探究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措施

探究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措施地下水是指从地表以下渗透而形成的地下水体,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措施,是我们今天需要探究的问题。

目前,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已进入高峰期。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我国地下水资源总储量为8300亿立方米,年产量为3600亿立方米。

不过,由于地下水不可再生和恢复周期长,过于频繁的开发会导致水位下降、地基沉降等问题。

当前,我国的地下水开采量是3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地下水开采总量的20%左右。

根据官方统计,全国22个省市已经出现地下水超采的迹象。

比如,北京、天津等城市的地下水已经出现了大量抽采致使地面下陷的情况。

由于地下水开采的过度,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地下水位也有大幅度下降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护我国的地下水资源,成为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

1、建立地下水使用许可制度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地下水用户都没有取得相关的许可证,这就会导致随意开采、乱用的情况。

因此,建立地下水使用许可制度,是增强管理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

许可制度应该明确规定地下水的资源总量、开采期限、使用用途、开采强度、水质等方面要求,加大对非法采水的打击力度。

2、制定地下水保护法规地下水保护法规是一项非常必要的措施,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制定地下水保护法规 ,明确政府、企业、公民在开发利用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标准,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法规来管控地下水的采取和用途,以达到保护地下水资源的目的。

3、加大监测和管理力度为保护地下水资源,加大地下水监测力度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建立地下水监测站点,开展地下水变化的实时监测,以反映地下水的变化情况。

对于监测发现的不良因素,要及时制定处理方案,降低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

4、在工业生产中推广节水技术目前全球大量水资源被消耗在工业用水中,推广技术节水,可以用节约同样的产出节约大量的用水。

在生产过程中能否减少耗水,实现节约用水,将对保护地下水资源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还能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我国地下水资源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

我国地下水资源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

我国地下水资源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摘要:在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是人类赖以依存的宝贵财富。

我国具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但是人均占有量不足,所以我国水资源紧张问题较为严重,为了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需要明确我国水资源演变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其演变的因素。

因此,本文将对中国地下水资源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的意见和措施,旨在进一步促进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发展趋势;影响因素;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资源保障和生态维持功能。

在人类活动以及环境变化的影响下,我国地下水资源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超采以及污染问题,导致区域用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明确地下水资源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是保障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用水安全的基础,为此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发展变化情况准确分析。

1我国地下水资源概述地下水是指赋存在地面以下岩石孔隙中的水,狭义上是指地下水面以下饱和含水层中的水,广义上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水。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水量稳定、水质好等特点,在农业灌溉、工业生产以及人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根据我国地下水资源的赋存以及分布特点情况来看,可以将全国地下水资源分为平原—盆地地下水、黄土地区地下水、岩溶地区地下水以及基岩山区地下水等四种类型。

我国全国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评价面积914.97万平方千米,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总量9234.72亿立方米/年2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基本现状我国平原盆地地下水分布面积273.89平方千米,占全国评价区总面积的28.86%;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1686.09亿立方米/年,占全国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总量的47.79%;黄淮海平原是我国第一大地下水富集区。

地下水及我国水资源现状

地下水及我国水资源现状

地下水及我国水资源现状水,是万物的本源。

水对于生命的重要性,想必没人会否认。

恰逢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我们聊聊地下水。

一、什么是地下水广义的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包气带及饱水带岩石空隙中的水);狭义的地下水仅指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水。

我们所说的地下水,一般是指广义地下水。

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上,岩石中的空隙被重力水所充满,形成地下水面。

地下水面以上称为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下称为饱水带。

包气带自上而下可分为土壤水带、中间带和毛细水带。

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作潜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叫作承压水。

饱水层岩石空隙全部被液态水充满,所以饱水带中的水体是连续分布的,可以发生连续运动,因此饱水带中的重力水是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

地下水根据埋藏条件,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根据含水介质类型,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岩土空隙是地下水的储容空间和传输通道。

它是由岩石、砂和砾组成的地下空间,如未固结的松散岩层中的孔隙,固结岩层中的裂隙和可溶岩层中的裂隙与溶穴等。

二、地下水与人类发展地下水作为水文生态循环系统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命的维持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下水是河流、湖泊和湿地的重要补给源,具有资源属性和生态功能。

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降水,具有分布广泛、水量稳定和水质良好的特点,是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在保障城乡生活生产供水、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维系良好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据表明,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液态淡水都是地下水,世界范围内灌溉用水中约40%来自含水层的地下水,世界上大多数干旱地区完全依赖地下水,我们饮用、卫生使用、食品生产和工业加工所需的大部分水都是地下水。

但是,随着人类生产生活范围的拓展和延伸,地下水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来自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超过42亿人缺乏安全的卫生设施服务,近20亿人依赖没有基本供水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22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服务,每年有29.7万名五岁以下儿童因为恶劣的环境卫生、个人卫生或不安全的饮用水死于腹泻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下水资源概况摘要:地下水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其资源量、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人类日常生活,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种资源流失及资源污染层出不穷,地下水资源当然也无法避免。

因此,了解地下水的资源量和质量情况,保护地下水资源已成为重中之重。

故此针对地下水水资源量及质量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水资源的保护措施。

关键字: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水质存在问题保护措施引言:地下水资源量是指某时段内地下含水层接收降水、地表水体、侧向径流及人工回灌等项渗透补给量的总和。

其中,地表水体渗透补给量由湖泊(水库、坑圹)周边渗透补给量、河道及渠系渗透补给量和田间灌溉入渗补给量组成。

某时段地下水资源量的大小与该时段的降水量大小和强度、地表水体的特征(如湖泊、水库、坑圹的分布面积及水面高程,河道、渠系的长度、宽度、水位及过水时间长短,灌溉次数及灌水定额大小等)、人工回灌的规模、包气带岩性、厚度及渗透性能、地下水埋深等项因素有关。

由于各年的降水量大小及强度、地表水体特征、地下水埋深等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各年的地下水资源量亦不相同,有时差异很大。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

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正文:一、地下水资源量(一)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我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占国内水资源总量的1/3,地下淡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8837亿立方米,并呈“南多北少”格局。

南方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占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的69%,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量达1991亿立方米。

北方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仅占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的31%,可开采资源量也只相当于南方的77%。

面积占全国总面积35%的西北地区地下淡水天然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13%。

我们对2006—2010年的地下水资源量进行整理2006年全国矿化度≤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7643亿m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668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6284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309亿m3。

2006年全国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734亿m3,其中北方六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406亿m3,占全国总补给量的81.1%。

北方平原地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总补给量的48.2%、38.8%、8.4%和4.6%。

2007年全国矿化度≤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7617亿m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674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6238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295亿m3。

2007年全国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736亿m3,其中北方六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430亿m3,占全国总补给量的82.4%。

北方平原地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总补给量的51.3%、36.3%、8.1%和4.3%。

2008年全国矿化度不大于2g/L的浅层地下水计算面积为854万km2,地下水资源量为8122.0亿m3,比1980—2000年平均值偏多0.7%。

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735.5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6683.2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296.7亿m3。

2008年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473.3亿m3,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供水水源。

北方各水资源一级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分别是:松花江区241.3亿m3,辽河区122.7亿m3,海河区176.5亿m3,黄河区146.3亿m3,淮河区316.0亿m3,西北诸河区470.5亿m3。

在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中,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1.2%、36.3%、7.9%和4.6%。

黄淮海平原和松辽平原以降水入渗补给量为主,分别占总补给量的65%~70%左右;西北诸河平原区以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为主,占总补给量的75%左右。

2009年,全国矿化度不大于2g/L的浅层地下水计算面积为854万km2,地下水资源量为7267.0亿m3,比1980~2000年平均值偏少9.9%。

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688.2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5863.9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285.1亿m3。

2009年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423.4亿m3,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供水水源。

北方各水资源一级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分别是:松花江区261.3亿m3,辽河区103.4亿m3,海河区178.7亿m3,黄河区156.1亿m3,淮河区296.8亿m3,西北诸河区427.2亿m3。

在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中,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1.5%、35.4%、8.0%和5.1%。

黄淮海平原和松辽平原以降水入渗补给量为主,占总补给量的70%左右;西北诸河平原区以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为主,占总补给量的75%左右。

2010年,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8417.0亿m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852.9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6903.4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339.3亿m3。

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545.2亿m3。

北方平原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0.7%、36.4%、8.3%和4.6%。

(二)省市地下水资源量我们给出部分省市年份水资源量情况如下:1、2007年福建省地下水资源量为311.95亿立方米。

2、2007年上海市地下水资源量为9.81亿立方米。

3、2008年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量为247.76亿m3,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3.6%。

4、2008年吉林省地下水资源量为107.78亿m3,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2.1%。

5、2008年天津地下水资源量为5.91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增加0.20亿立方米。

6、2008年广东省地下水资源量为506.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12.6%。

7、2008年湖北省地下水资源量为282.03亿立方米。

8、2008年湖南省地下水资源总量为386.20亿立方米。

9、2008年贵州省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65.20亿立方米。

10、2008年云南省地下水资源总量为801.60亿立方米。

11、2008年重庆市地下水资源总量为81.86亿立方米。

12、2009年湖北省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63.45亿立方米。

13、2009年湖南省地下水资源总量为351.70亿立方米。

14、2009年云南省地下水资源总量为582.60亿立方米。

15、2009年重庆市地下水资源总量为81.86亿立方米。

16、2010年湖北省地下水资源总量为306.13亿立方米。

17、2010年湖南省地下水资源总量为430.00亿立方米。

18、2010年云南省地下水资源总量为686.00亿立方米。

19、2011年辽宁省地下水资源量111.92亿立方米。

二、地下水水质但是,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人类活动导致地下水污染已从点状扩展到面状污染。

(1)水质污染基本情况根据全国130个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质统计分析,全国地下水总体质量较好,但多数城市地下水仍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使一些元素在局部地段超标。

主要超标元素有矿化度、总硬度、硫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氯化物、氟化物、PH值、铁和锰等。

下面简要说明各地区水质污染特点。

1、东北地区主要城市地下水污染元素主要为总硬度、矿化度、硝酸盐、亚硝酸盐以及铁和锰,其次为硫酸盐和氯化物。

2、华北地区主要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污染元素主要为总硬度和矿化度,其次为硫酸盐、硝酸盐、氯化物和氟化物。

该区总硬度和矿化度超标严重,特别是河北省的沧州市和廊坊市,总硬度超标严重,水质极差,许昌市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超标明显。

3、西北地区主要城市地下水污染超标组份主要有矿化度、总硬度、硝酸盐和硫酸盐,其次为氯化物、氟化物、亚硝酸盐和氨氮。

另外,陕西省的西安市和汉中市六份铬污染超标。

4、东南地区主要城市地下水污染超标组分主要有亚硝酸盐、氨氮、铁和锰,总硬度和硝酸盐。

另外,部分城市地下水呈酸性,PH值超标严重。

5、中南地区主要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污染超标组分主要有亚硝酸盐、硝酸盐、氨氮、铁和锰,其次为总硬度、氟化物和PH值。

铁和锰主要为原生环境引起的污染,污染普遍。

6、西南地区主要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污染元素主要有总硬度、矿化度、亚硝酸盐、氨氮、铁和锰,其次为氟化物、硫酸物、有机酚、耗氧量和PH值。

污染元素主要呈点状分布,超标率低。

总之,我国地下水污染有如下特点:从污染程度上看,北方城市污染普遍较南方城市重,污染元素多且超标率高,特别是华北地区,污染最为突出。

从污染元素看,“三氮”污染在全国均较突出,普遍遭受污染;矿化度和总硬度污染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铁和锰污染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从变化趋势看,我国大多数城市地下水水质趋于稳定或略有减轻,部分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质污染加重,应引起重视。

(2)各省、市、区主要城市和地区水质污染特点1、东北地区吉林省长春市伊通河河谷区孔隙潜水水质与上年相比,水质变化不大,台地砂砾石孔隙水各组份含量略有增加,基岩地下水为良好的饮用水源,但个别地段已出现点状污染。

吉林市地下水中主要污染物为NO3-、总硬度、F-、COD等,超标率分别为20%、10%和10%。

与上年相比、大部分地区水质变化不大,但F-含量呈下降趋势,表明部分地区工业污染得到控制。

四平市孔隙裂隙水水质较好,与上年比,Cl-、SO42-、NO3-、总硬度平均值略有增加,但各均值均未超标,孔隙水与上年相比超标率均呈下降趋势。

延吉市地下水水质较好,但城市生活污水及垃圾已开始形成点状污染。

辽源市地下水与上年相比,Cl-、SO42-、NO3-、NO2-各组份的平均值略有增长趋势,总硬度和矿化度含量的平均值呈下降趋势。

白城、通化、白山、松原和珲春市地下水水质均呈良好状态,但在局部地段或地点已开始发现地下水污染,污染源有工业、农业及城市生活污染或垃圾等,以上各市地下水水质与上年相比均变化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